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新编教育社会学(主编:马和民)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一章导论

教育社会学: 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

偏重”社会事实”, 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 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社会有机论,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2.综

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噢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 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 实证性( 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 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

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 地位局限性( 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 应用局限性( 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 .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 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

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角度: 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 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开展. 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 一类是以英国学者杨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类是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的研究: 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如, 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 成形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后得到飞速发展.

代表人物:

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 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韦伯:

曼海姆:匈牙利人,创立知识社会学。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家。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斯宾塞:英国,提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协调(社会有机论),还提出社会如同物种一样,是由简单向复杂的自然进化的过程(社会进化论)。他的教育准备说实质上是与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息息相关。

华德:美国,应用社会学

杜威

20世纪60年代后,几个明显的特色:1。教育社会学者越来越多的参与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制定,研究越来越多体现政策研究的特色2。采用更多的比较研究。3。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政治学/经济学4。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5。成为国际性探讨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1.在研究领域,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不但重视国际比较研究,还更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和理解。3。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中国的发展

1922-1949年的创建时期,1949-1979年基本停滞期,1979年后的恢复重建期。

●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

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

功能理论:起源于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是对18/19世纪功利主义的反动。经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的研究集大成,并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基本观点:1。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持久地结构,每一部分发挥各自功能。2。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功能论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系统。代表:涂尔干/帕森斯/ 杜威

冲突理论:代表,米尔斯“权力精英论”;科塞“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基本观点:1。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2。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地位中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成员与之合作。强制的结果只是展示的稳定,社会是在冲突/ 磋商/协调/ 在冲突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代表:美国鲍尔斯/ 吉丁斯,法国布迪厄。

互动理论:更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要对学校中的人际互动/个体行为进行研究。这一理论更重视研究个人/小群体,而非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这一理论视角,也被称为“解释轮”或“微观社会学”。代表:美国米德。

●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

评价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监测与描述,教育政策咨询,教育问题诊断,教育评论。

第二章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1.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核心是“唯科学主义”。把社会现象类比为自然现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精神实质: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上同一,属于客观事实;不盲从任何权威;推崇价值中立;一切推论事实来验证。注重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析。

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2)人文研究范式: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解释性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批判方法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宣称社会理论不可能中立的,应该是解放的,强调主观价值反省/意识批判的方法。(哈巴马斯)

现象学方法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该观点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智的观察,其根本特征是所谓的“还原过程”。

理解方法论:奠基人韦伯。所谓理解并非是一种神秘的直觉,而是根据各种书籍文件逐渐把这种行为重现出来的。

2.根据理论或学派划分:功能范式/冲突范式/ 互动范式

3.定量研究与定型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

现场法:观察法,实验法

隐蔽法:第二手分析(文献分析)/痕迹测量法

人种学研究:起源于人类学,主要提供在特定情形下教育制度/教育过程以及其他各种教育

事实的科学描述。它强调的是发生在自然情景中的教育事实,注重过程,旨在获得整体情形。

第二篇教育行为论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1.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

教师社会地位:教师职业在社会整体职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四个指标:收入/权力(社会中,学校中,课堂上的权力)/声望(声望上升,高评价地选择)/ 专业

影响教师地位的因素:国家的教育教师政策,教师队伍的规模,女教师比例高,从业资格相对较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2.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教师权威的来源:法定权威,传统权威,知识权威,人格权威等。

3.教师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

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受雇者角色之间的冲突(教育者角色的特点是相对独立性,受雇者是北制约性);

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角色的冲突(作为社会代表者所奉行的是“不平等原则”,后者是“个人独立性”)。

4.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向上流动性,利益集团性(维护统治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多重身份性(经济身份,政治身份和意识形态身份)

教师的知识与权力:

5.教师角色社会化

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内容包括:内化教师的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涉及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三重社会:家庭/ 学校/同辈群体

学生的社会位移:

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

1.学生同辈群体及其影响:

形成原因:对于平等的追求和期望

功能:保护(保护学生个体少受成人世界的伤害)和发展(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

2.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

●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

教育规范的类型: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

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失去了规范,也就失去了群体

教育规范的作用或功能:自律与协调

教育规范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

失范行为: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它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1.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结构模式:差异交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控制缺乏说;失范说(社会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约束丧失);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群体理论。

过程模式:标签说

2.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情感型;传统型

3.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社会原因:社会规范失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文化的商品化、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问题、价值观多元化、

学校教育的失误:(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

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关系变量: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极端特征的家庭的子女特别容易出现行为出轨等(2)家庭成员行为变量:教养方式、父母监控行为、家庭成员是否犯罪行为。(3)家庭结构变量

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人际间、失职行为、挫折行为、焦虑行为

●教育控制

教育控制主要变现为:形式化(正式的权威系统、法律、条例和规范)和不完全形式化(人们不自觉、不定型)的两类。

方式:积极的和消极的。

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更新道德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制立体德育网络。

“功能共同体”概论来自于科尔曼。核心思想在于,“社会闭合”的程度越高越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连续一致的教育。由此可见,价值观、信仰、合作的态度、人际关系网络、父母或教师对孩子的义务与期望等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本。重建“功能共同体”实际上也就是重建其中的社会资本。共同体要做的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家长及其共同体的参与作用减少学校压力(2)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追求(3)共同体成员间必须相互尊重与信任。

第三编教育活动论

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题教学

课题互动冲突的处理:给予主义,避免滥用权力,中性力量处理,沟通重构,不同语言的巧妙运动,构建课堂文化共同体

课题互动的研究方法:课题语言分析师生互动分析、课题观察等级量表

教师如何做,处理课题问题:

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第六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生活经验

显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课程的分析模式

1.把课程作为一种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主要围绕课程编制和课程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

代表:美国博比特

2.把课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在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如,课程与国家意识形态、课程的功能等),这是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具体可以分为四种分析模式:

功能主义范式(课程的功能在于确保青年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问题,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代表,马斯格雷夫)

解释论范式:课程被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而是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和建构出来的。代表:杨、凯迪等。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将课程视为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调拨:美国阿普尔。

结构主义范式:把决定课程结构的代码及内隐于教育传递过程中的权利分配和控制方式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伯恩斯坦。

●课程与社会控制

课程实质上是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基本途径。

1.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人们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对“科学知识”的崇拜。但其实从更广的时空背景理解知识的性质,可以说说有的知识实际上是历史的形成的。

2.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一种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来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意识形态。第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隐性控制有具体化为数量差异和形象塑造差异等)。

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

●学校文化

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成于学生文化与以教师为代表的具有意识安排的成人文化之间。从广义上来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将,特指精神文化。

进入21世纪,很多学者把学校文化聚焦于学校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法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1。无声语言2。文化规定性的能力,从而对学生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3。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圈。简单说,也可以是导向/ 凝聚/ 激励作用。

生活经验与日程生活

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大众传媒(电视/互联网),与同伴交流,课外书,教师

第四编教育组织论

第七章班机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组织分析

班级组织功能:帕森斯认为班级具有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马和民认为,具有归宿/ 管理/ 角色社会化/ 选择/促进发展/诊断和矫正功能

班级的结构分析: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

非正式结构实际反映了班级成员人际关系得复杂结构。对于成员的功能主要有两面性:积极性/ 消极性。

两者结构的矛盾:正式结构取决于学校的特点,如学校一般的教育观念/学校评价学生的准则等。非正式结构主要取决于班级中共同相处的个人观念/个人需求/个人行为等方面。换言之,它几乎完全取决于班级内学生个体之间特征的特定组合,这样也就部分取决于班级成员的社会背景变量。两种结构护卫补充。

●群体分析

班级群体的形成:形成的初期,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概括的说,主要受到熟悉程度/任务/座位/性别/ 相似性/ 与身份/ 个人特点及其社会行为等的影响。

学生群体的类型:游戏群体/兴趣性群体/ 倾吐性群体/ 互助性群体/ 冲突性群体

班级体的生命周期:诞生/成长/成熟/衰落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特点:有固定人数,有明确规定的政治结构,整个结构由学校独特的社会互动教学活动而引起,有众多小型互动过程的影响,代表社会关系得一个紧密联结的网络,学校的所有成员具有一种同群感,又自己特定的学校文化。

学校组织的性质:(1)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组织(2)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学校首先是一个异质结构(组成成分是教师和学生,地位是相对的);一个多权威机构;一个多层次结构。

学校组织的冲突:(1)组织内部的冲突: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师生之间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非正式组织间的,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层化的冲突,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之间的冲突。(2)组织之间的冲突(3)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

1.科层制理论: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设置职务序列,分工明确,分权合理。对任职者的升迁/ 提升有明确和合理的保障。

2.社会系统理论:认为,最令人满意的组织将是最有效率的组织,这就促使人们把注意力从原来视组织为一种理性的“结构-功能模式”转移到将组织视为一种自然系统得社会系统模式。

3.权变理论:视组织为一种开放系统,强调对变化着的组织环境的研究。每个组织有独特性。组织的总目标受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目标的影响,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学校组织的管理:

1.科学管理和学校:该模式主要采用了“目标管理法”,目标设定,过程管理,绩效考核。2.人际管理与学校:科学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从强调组织的结构功能意义上发展而来的,而在组织内部管理中还流行一种从人性角度出发的管理模式。

3.民主管理与学校:民主管理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低层次的参与管理,二是,为高层次的工业民主。前者是一种行为性的变革,后者是一种结构性的变革。

学校组织的变革:

组织变革的三种类型:有计划的变革/自发性变革/演进性变革。

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1)教育系统内部的阻力因素:国家体力/科层化组织/目标错位/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代价问题/抵制周期。(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既得利

益/升迁的期望/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教育制度:《教育大词典》中把它界定为,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两部分。

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教育规范系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原有的规范系统会朝简化的方向发展,宁一方面,随着教育问题的出现,又会出现许多新的教育规范。教育设备是物质要素,象征标识是文化要素。教育组织是代表机构。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引起的。从历史看,早期的社会变迁往往是自然发生的过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更经常的表现为有计划的过程(当前人们常用“社会现代化”)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从现代社会,社会任何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教育留下恒基。政治变革导致教育的性质/目的/功能呢个变化,经济变化促使彻夜结构就业结构变化,从而引起教育需求变革等)(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等)(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教育既力量。教育既有传递功能,也有改造功能。同时,所谓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是万能的,功能有限性。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社会进化和社会改良属于社会渐变

社会转型与:我国从1840年算起,一直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得过程中,我国的整个近代史都处于社会转型期。体制转型和观念转型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最大。社会剧变与:

当代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具备社会转型与社会剧变的双重特点。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由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转向城镇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等方面。我国社会剧变与很多国家相识,由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第三次经济革命所引发。21世纪,我国正在实施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既是因社会变迁所导致的教育观念层面最深刻的变革,更是涉及教育制度几乎所有层面的大改革。这一改革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领域,纵观初等至高等教育阶段,广泛涉及教育制度/结构/目标/内容/师资及管理等各种要素。

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三类: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地方分权和中央调控制。

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增长,脉动式增长,分布不均,城镇化)/质量

社会分层结构: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属于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从广义将,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可以分为表层社会问题,中层社会问题和深层社会问题三个层次。表层社会问题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中层社会问题是指各种制度产生的障碍。深层问题,主要指人们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

教育问题:狭义的将,特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不利于人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并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的教育中不协调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

1.教育病理学

2.社会解组论:社会规则出了问题。

3.文化失调说:物质文化发展过快,精神文化失调。

4.价值冲突说:不同的团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

5.失范说:

6.标签说:失范并不是个人行动的本质,而是由于别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才产生的结果。7.社会建构说:社会问题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过程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对象性事实或状况存在的。

8.综合要素说。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

1.结构性教育问题

社会稳定时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广义的教育问题,既教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切矛盾现象,如推广普及教育的地区差异等

社会剧变时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狭义的教育问题。如,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培养人才既要普及教育又要注意高学历人才培养。

2.跨时空教育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反复出现的教育问题。(非社会形态)如,教育浪费/教育滞后问题。

3.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4.失范性教育问题:学校中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5.标签性教育问题:如对80后的认识。

6.过程性教育问题: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教育问题。

7.失误性教育问题:

●教育不平等问题

不平等原因:(1)教育系统外部的原因:城乡经济差别及二元结构,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别。

(2)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

制度化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制度化教育围绕培训符合国家需要的人而展开,国家本位/服务意识很强。在功能方式上,是一种英才的筛选体系,,尤其在一个学龄人口很庞大而教育系统又有限的国家,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就会十分明显,在组织特征上,制度化教育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连续系统,这一系统只保证部分人受教育的连续性。

应试教育模式:

教育指导思想问题:

学业成败的标准

注意: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区别。教育公平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使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所谓,教育制度的公正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这也以为,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教育公平研究的核心问题必然围绕“效率”与“平等”来展开。

第六编教育功能论

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

任何社会制度都对准一种基本需要,任何教育都具有满足人类社会某种需要的功能

●教育功能的类型: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整合功能与限制功能。

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整合功能较明显的反映教育着重在满足人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便是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限制功能,特别表现在教育所具有的选择功能之一方面。教育选择了那些人,也就意味着限制了另一些人发展需要的满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表面公平中,不能忽略隐含着深层次的实质性不平等,其结果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教育功能的研究视角

三种途径:价值分析途径,是对教育目的/教育作用的研究。

功能研究的逻辑分析途径,是从认知层面对于教育功能的研究,社会结构—教育结构—教育功能的分析思路

事实分析途径:从教育发挥的客观结果来分析教育的功能问题

●教育制度的创新

当前教育的制度创新面临着一些问题: 1.教育的制度改革,如何充分体现现代科学理论的系统应用.教育体制改的教育探索性极强的过程,过场中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具有即时性特点.因此,改革光提目标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方式和途径. 这就要研究教育制度的功能,要注意对教育功能的分析,需要研究原教育系统的功能状况的缺点是什么,新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教育功能是什么,以此来调节教育结构.2. 教育制度创新的成败还涉及两个因素的变化: 一是,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状况的变化,二是教育系统和外部系统关系的变化,第一个因素来说,教育系统尚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协调,第二根因素而言,教育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方面尚有待提高. 3. 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各级政府的支持4. 开展整体性的教育制度创新,还必须进行一场观念革命.

●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

社会化理论:

分配理论: 教育的作用于其说是社会化,不如说是选择/分配和分类.它强调的是教育是一种个体社会地位的竞争机制.

合法化理论: 是对社会化理论和分配理论的生活. 它强调,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观念形态,是用现代的词汇使现代社会的本质/人员组织和知识合理化.

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地位升迁和个体生活质量的作用.

●社会化: 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成为个人的

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社会化的生物学条件: 1. 人类具有满足生物需要的本能,但却是文化影响和社会学习的

结构2.人类具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3.人有较长的生物依赖期4.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大途径实现. 社会教育即

广义的教育,包括有计划地正规的教育,也包括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个体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教化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人格特征/思维方式的过陈个.个体内化形式●多,如模范学习/观察学习/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

●社会化的媒介:

文化: 文化对个体的作用直接表现在,(1)通过文化传承了前人的生产与生活经验(2)使个体获得社会的行为价值准则(3)使个体能够与他人和社会顺利建立社会联系.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以各种社会单位为中介进行的.特别是社会的细胞家同的中介作用最为重要. 当前社会的文环境问题不少, (1)传统主流文化的缺失,导致社会上各种传统亚文化的泛滥.(2)民族意识有所淡薄.

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 当前问题是: 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家庭本身存在问题.

学校: 学校是将儿童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 作为社会化的机构,学校的重要性表现在,(1) 是对儿童进行长期系列教育(2)学校是社会的雏形(3) 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是各种社会角色/角色规范/何角色期望,(4)儿童在学校学到了社会评价的各种规则与规范. 问题: 存在教育真空现象, 存在泡沫jioayu现象.

邻里: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教育与个人地位升迁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流动的速度数量和频率都较低,主要依赖赞助性流动.这时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象征性价值从分配看,教育知识为统治阶级子女服务. 在现代社会,社会流动速度/数量和效率都比较高, 主要依据竞争性流动,因而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功用性. 教育的功能体现选择. 社会流动的方式影个体角色和地位的获取途径,流动方式不同,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有差异, 流动的频率和数量也是对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教育与生活方式

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徐珂社会学导论考试内容整理及名词解释答案

1 名词解释(6选4=16) (黑色:考过1次。红色:2次。紫色:多次。棕色:0次) 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分析法是韦伯创立并运用的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是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如“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天职观”、“科层制”等等。 对理想类型的分析,主要包括比较不同理想类型的本质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机构一致性的原则,来解释事物或现象的原因。 社会事实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 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社会先在于个人、外在于个人,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学应该当把社会当作对象来研究。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唯名论 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对社会发挥主导作用,人们的行动构建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初级群体 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 次级社会群体 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 实证主义 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对社会的研究;由经验事实验证,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社会闭合social closure 社会闭合即是社会中占相对优势地位的阶层为保护本阶层的利益而制造的一种与其他阶层的隔离或限制。 文化采借 对外来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的借用,两种文化接触后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 家庭 家庭是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一般而言,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时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核心家庭 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仅1 个核心,即夫妻关系。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学导论——徐珂

《社会学导论》 一、Developing a Sociological Outlook (4) 二、A Brief History of Sociology (社会学简史社会学简史)) (4) 1.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社会学早期人物)...............................................................4 1.1 奥古斯特.孔德(1798 – 1857)【法】 (4) 1.1.1 实证主义 (4) 1.1.2 研究方法 (4) 1.1.3 研究社会的对象 (4) 1.2 赫伯特.斯宾塞(1820 – 1903)【英】 (4) 1.2.1 社会有机体理论 (4) 1.2.2 社会进化论 (4) 2.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社会学经典人物) (4) 2.1 卡尔.马克思(1818 – 1883)【德】 (4) 2.2 埃米尔.涂尔干(1858 – 1917)【法】 (4) 2.1.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4) 2.1.2 涂尔干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 (5) 2.1.3 社会如何整合:社会团结 (5) 2.3 马克斯.韦伯(1864 – 1920)【德】 (5) 2.2.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的社会行动 (5) 2.2.2 理想类型 (6) 2.2.3 理解社会学 (7) 2.4 芝加哥学派 (7) 3.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7) 3.1 结构功能理论 (7) 3.2 冲突理论 (7) 3.3 交换理论 (7) 3.4 符号互动论 (7) 三、Ideas About Society (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什么)【)【社会观社会观社会观】】...................................................................7 1. 西方经院哲学流派1:社会唯名论 (8) 1.1 社会唯名论的含义(社会唯名论的社会观) (8) 1.2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 (8) 2. 西方经院哲学流派2:社会唯实论 (8) 2.1 社会唯实论的含义(社会唯实论的社会观) (8) 2.2 代表人物:涂尔干 (8) 2.3 其他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帕森斯 (8) 3. 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观 (8) 4. 冲突论的社会观 (9) 5. 交换理论的社会观 (9) 6. 符号互动理论的社会观 (9) 四、Social Change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 (9) 1. 社会变迁的含义 (9) 2. 社会变迁的类型 (9) 3. 社会变迁的原因(影响和推动社会变迁的因素) (9)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061591510 教育社会学

2015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615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 A.佩恩 B.哈里斯 C.詹姆斯 D.史密斯 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 A.《教育社会学导论》 B.《教育百科全书》 C.《教育社会学文选》 D.《教育与社会学》 3.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晚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中期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 A.有专门的研究队伍 B.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C.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D.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5.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培育个性 D.社会化 6.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A.“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 B.符合互动理论 C.常人研究理论 D.批判社会学理论 7.冲突理论发端于 A.马克思 B.恩格斯 C.佩恩 D.哈贝马斯 8.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A.“教育投资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经济发展理论” 9.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 A.声望方法 B.能力方法 C.知识方法 D.出身方法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A.柯林斯 B.图明 C.哈贝马斯 D.金提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 A.群体意识 B.自我意识 C.共同策略 D.共同利益 12.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 A.库利 B.华纳 C.米德 D.墨顿 1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A.“综合化”理论 B.“混合化”理论 C.“生活化”理论 D.“和谐化”理论 14.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和 A.“趋同化”功能 B.“整合”功能 C.“文化再生产”功能 D.“选择”与“分配”功能

教育社会学导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3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出版《教育与社会学》,被视为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教育社会学既不同于教育学,也不同于社会学,又不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简单结合。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这是一个相当简略的常识化的界说。实际上,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研究方法,历来众所纷纭,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这种状况看起来让人失望,但却是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常态,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与人是复杂的变化的生命体,而不是可以还原为简单要素的机械的物质体。这就使得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的确定上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从而出现不同的社会学家因各自眼界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内涵的对象”;在“研究方法”上,社会科学也无法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完全采用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去研究自己对象,从而无法获得像自然知识那样为众人一致认可的、客观可靠的知识。由此也可以推论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不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进步”:一个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但一个学习社会学的学生却必须通晓社会学思想史。就此而论,在这里我们若要研究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就离不开思想史以及解释学的视角,换句话说,理解并批判历史上对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所作的界说就成为必要和必须。这里,我们就依这样的方法,具体分析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性质、研究方法是怎样的。 一、研究对象诸说 在研究对象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观点,不过,归纳起来,似乎以两大类观点为主。 第一观点:“社会化过程说” 早期的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将“社会化过程”视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就说他们将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视为“社会化过程”。 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的佩恩认为: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布朗也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进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雷通群也有提出:教育社会学旨在“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经验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社会化过程说”,究其理论实质,似可追溯到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涂氏本人虽未言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但他对教育曾做过如下界说:“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并认为由此界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一定义也成为功能主义关于教育概念的经典定义。 第二类观点可统称为“相互关系说”。 这类观点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说,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被视为与外在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教育。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关注的“教育”的层面不同,因而便存在着几种有所区别的“相互关系说。” 1.“教育制度①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①,“制度”一词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一个机构或组织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套明 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运行和协调规则。这套规则为系统的每个要素所理解和遵守。反过来说,一

2015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岀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岀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岀并将“答题纸”的相 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B p37 A.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C A.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3.刘易斯? 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C A.《社会行动的结构》美国帕森斯 B.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美国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 《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德国达伦多夫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 A.社会批判理论 B. 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 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C P47

A.米歇尔?福柯《性史》 B.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 C.皮埃尔?布迪厄 D. 艾尔弗雷德?舒茨《°生产世界的结构》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 A.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 实验法 D. 统计调查 社会学概论试题 浙00034#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2.197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共同探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问题。在座谈会上,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正名的是( ) A.赵紫阳 B.邓小平 C.费孝通 D.胡乔木 3.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社会学理论是( ) A.冲突理论 B.结构理论 C.交换理论 D.后现代理论 4.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空气属于( ) A.生物资源 B.环境资源 C.矿产资源 D.替代资源 5.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6.法律的特征表现在公正性和( ) A.强制性 B.公平性 C.公开性 D.惩罚性 7.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 ) A.国家性 B.地域性 C.阶层性 D.阶级性 8.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的社会学著作是斯宾塞的( ) A.《社会静力学》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研究》 D.《伦理学原理》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舒茨的( ) A.社会批判理论 B.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第 1 页

C.沟通理论 D.结构化理论 10.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次级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1.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被称为( ) A.反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价值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12.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是( ) A.米德 B.布鲁默 C.库利 D.戈夫曼 13.霍尔提出,相距45厘米到约122厘米的距离是( ) A.亲密距离 B.公众距离 C.个人距离 D.社会距离 14.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被称为(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完全家庭 15.我国社会学界大都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其中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之日起到第一个孩子离家之前,被称为( ) A.家庭建立阶段 B.继续抚育阶段 C.家庭扩展阶段 D.家庭收缩阶段 16.利益群体可以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和自组性利益群体三类,这种分类是根据( ) A.群体目标特点 B.群体组成形式 C.群体结构 D.群体功能 17.在组织控制中,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这一过程被称为( ) A.沟通控制 B.预先控制 C.反馈控制 D.现场控制 18.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组织行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巴纳德 B.摩尔斯 C.洛斯奇 D.法约尔 19.在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中,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是( ) A.价值要素 B.规范要素 C.组织要素 D.设备要素 20.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 ) 第 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