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打印

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打印
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打印

2.4 水循环和洋流

设计者:审核:时间:12.17

班级姓名

一、水循环

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伴的形态和状态的变化。

2、在能及的作用下,水在、和间通过吸收或放出,以、、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3、水循环过程

读上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三种类型:类型1: 、类型2:、类型3:

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B、C、

D、E、F、G

3、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及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例:植树造林可以影响水循环中、、等环节。

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影响的是。

修建水库蓄水主要影响的是。

4、水循环的意义:

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的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5、“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二、洋流大洋表层海水常年进行的较为的流动。

1、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水温)

寒流:从__ __ __(高纬度)的海区流向_ ___ __(低纬度)的海区的洋流。

暖流:从__ ____(低纬度)的海区流向___ ___(高纬度)的海区的洋流。

读上图,判断A为___ 半球___ 流,B为___ 半球___ 流,

C为___ 半球___ 流,D为___ 半球___ 流。

按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种类型;

风海流:

密度流: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密度小的密度大的地中海底部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底部流入大西洋。密度大的密度小的补偿流: 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拓展深化: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此外,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性,以及地转偏力和海陆轮廓的影响,全球形成了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两大洋流系统,

由于海陆轮廓和季风的影响,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在局部海区与上图有一定的差异,下图为世界洋流实际分布简图。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

读教材图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回答下列问题。 (1)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如何?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 (2)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东西两侧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4)暖流的水温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吗?

总结:

流向:北 南 (顺\逆)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性质:东 西 (暖\寒)

洋流 时针

分布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规律 (只存在于 半球) 性质:东 西 (暖\寒)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环绕一圈的 和 性质为

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夏 冬 (顺\逆)

3、洋流的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

1.对全球热量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的__ __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__ ____。

2.对气候影响

(1)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的作用。

(2)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的作用。

3.对海洋生物影响

(1)__________及有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著名的渔场。

(2)世界主要四大渔场:

北海渔场、形成原因为北大西洋暖流与_____ ___ 寒流交汇

北海道渔场、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为墨西哥湾暖流与________ 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航海影响:顺洋流航行,__ __快;逆洋流航行相反。

5.对海洋环境影响:加快_ ___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

课堂练习

1.寒流流动的方向大致是 (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高纬向低纬 D.由低纬向高纬

2.成因与上升流有关的世界著名大渔场是 ( )

A.北海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3.当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 ( ) A.北半球为冬季B.南半球为冬季

C.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D.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季风

4.右图是某海区海水表层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图中纵横直线表示经纬线,曲线表示海水等温线(单位:℃),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

(1) 判断图中洋流的性质是暖流还是寒流?

(2) 图中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间隔为5°,中间一条纬线的度数为20°,判断A点的纬度为。

(3) 假如该图所示洋流在太平洋某海区,说出这支世界著名洋流的名称,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汽化和液化 导学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导学案 学生姓名:________ 成绩等次:____ 3 三、汽化和液化 [导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以及汽化的两种不同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2.知道液化的概念和气体液化的条件;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课堂导学] 一、汽化 自读课本21--22页内容,完成 物质由___态变为___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 1.蒸发:在_________发生的_____的汽化现象,蒸发在____________都能进行.蒸发过程要_____.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蒸发能够致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沸腾:探究---水的沸腾 (1)给绕杯中的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当水的温度上升到______时开始沸腾,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 水的温度________,当停止加热,水的沸腾_____. 可见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______,且________;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______.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 沸腾是在液体______和_____同时发生的______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液体内部大量的气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汽. 3.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在右图中做出水的沸腾图像,并进行分析 查看液体的沸点,知道几种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跟______有关,气 压增大,沸点_____. 二、液化 自读课本23--24页内容,完成 1.液化:物质由___态变成___态的过程.气体液化时要___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练] 1.夏天在打开电冰箱的门时,常会看到“白气”,这是因为周围空间的______遇冷______而成的;而水沸腾时在壶口形成的“白气”又是水经过______后又______形成的;而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碧”瓶放在桌上一会,会发现瓶壁的四周附着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______的水蒸气______而成的. 2.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3.如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 ) A.水蒸发放热 B.水蒸发吸热 C.水凝固放热 D.水凝固吸热 4.在卫生间里洗过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后______ 5.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

湘教版必修一《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洋流》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存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3)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三维目标】 1. 及地理意义。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阅读教材P 59 头的含义。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 (播放视频:“千沟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 60 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

八年级物理上册 汽化和液化(一)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汽化和液化(一) 课前导学 1、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3、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4、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5、沸点:各种液体的温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银的沸 点是,酒精的沸点是。 课堂导学 演示课本实验4.3—1,并解释这些变化。 1、汽化:物质由态变为态,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2、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沸腾前给水加热时,可看到杯壁有,气泡,大小变,加热过程中, 沸腾前水的温度, (2)、沸腾时,看到的现象是,要使水持续沸腾,必须, 可见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3)、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的 沸点高低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不汤手的“开水”从何而来 (4)、查看液体的沸点,记下几种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跟有关。 3、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1、讨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 (2) (3) 2、讨论:为什么蒸发能够致冷? 课堂练习 1、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3. 图中有甲、乙两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酒精,过了一会儿,则 ( ) A. 甲容器中酒精多 B. 乙容器中酒精多 C. 两容器中一样多 D. 无法判 断 4. 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5. 甲苯在1atm下的沸点是111℃,如果在 1atm时,甲苯的温度是11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苯沸腾 B. 甲苯不沸腾 C. 甲苯继续吸热,则能沸腾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 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课后练习 7. 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8、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9、如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 A.水蒸发放热 B.水蒸发吸热C.水凝固放热 D.水凝固吸热 10、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A.油层阻碍汤的热辐射 B.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 C.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11、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碗不与锅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 会沸腾的慢一点 B. 同时沸腾 C. 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 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12. 夏天有人用湿毛巾包在牛奶瓶外,希望牛奶不致很快变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做法 ( ) A. 毫无意义,因为物体间温度相同时不发生热传递 B. 错误,湿毛巾包裹使奶瓶散热困难,牛奶反而要变质 C. 正确,湿毛巾中的水分蒸发,要从奶瓶吸收部分热,有降温作用,从而延缓牛奶变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 和洋流教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 NO:19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 NO:19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3、极度热情,投入学习。 重点难点: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能力立意: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 使用说明: 1、用25分钟自学教材85-92页,疑点与盲点用红笔标记 2、用20分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学习指导:联系日常生活的现象来加深理解 一、自主学习

摊开,这是因为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2.要使液体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二是。 3.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这主要是因为水蒸气 的缘故。 4.把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棉花包上,蘸上酒精,酒精蒸发时温度计的示数,这是因为蒸发的缘故。 5.向手心吹气,感觉手凉,这是因为这是现象,热(吸、放)。 6.向手心呵气,感觉手暖,这是因为这是现象,热(吸、放)。。 7.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是:都是物质从态变成态的汽化过程,都要从周围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不同点是:蒸发仅是在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在都能进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即下才能进行。 8.要使气体液化,可以采取和的方法实现,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9、电风扇能加快人体表面的,使加快,人就感觉到凉快。 10、物质从态就成态叫做汽化,汽化要热,汽化有两种方式为和。 11、为了加快液体蒸发,可以 。 12、要使水的沸点高于10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强火力 B.延长加热时间 C.加密闭的盖子 D.移往高处加热 13、为了使锅内的水温超过100℃,可以采取:()(A)把水倒掉一些再烧;(B)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C)移到高山上去烧;(D)给锅加上不漏气的盖。 14、关于雾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是温度较低的水蒸气; (B)雾是水蒸气在空中尘埃上液化成的小水珠; (C)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D)雾是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15、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会冒“白汽”,这是由于下列哪种情况产生的?() (A)棒冰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 (B)棒冰升华,由固体变为气体; (C)棒冰蒸发的气体变成小水珠;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16、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有“白气”冒出,这现象属() A、液化 B、汽化 C、先熔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17、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00℃的水将:() A、一定沸腾 B、一定不会沸腾 C、一定蒸发 D、都不可能 18、将手从水中提出离开水,觉得手凉些,是因为:() A.一定是原来的水温比体温低造成的 B.一定是原来的水温比体温高造成的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A.塔里木河 B .天山冰雪融水 C.长江 D.未登陆的台风 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D. 洋流的运动 4.关于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 5.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永久积雪冰川补给②是雨水补给 ③是地下水补给④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 B.冰川 C.河水 D.湖泊淡水 7.下列关于洋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大西洋暖流是密度流 B.赤道逆流是风海流 C.秘鲁海流是密度流 D.加那利寒流是补偿流 8.右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是() A.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 B.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23o26′C.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 D.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9.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舟山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10.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A.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B.亚洲东部沿岸海区 C.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D.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循环,B地 的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 (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__河,判断依 据是__________。 (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城市, 原因是__________。 (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外因__________。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水循环和洋流

2.4 水循环和洋流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重点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难点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法及教具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考点梳理 考点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地球水体的组成 2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 上内循环 ⑵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地下径流。

考点2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实现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 ②使陆地水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③塑造地表形态(如喀斯特地貌) ④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⑤促使了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二.直击小高考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10)”,完成21~22题。 21.与图中箭头①所 示相符的是 A.人工降雨B.修 建水库 C.我国的夏季风D.我 国的冬季风 22.我国南水北调工 程影响的水循环主要 环节是 A.②B.③ C.④D.⑤ 图5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冰川堆积 C.岩浆活动 D.断层活动 10.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 最大的水循环是 A.②一①一② B.⑨一⑤一⑥一⑨ C.②一③一⑤一⑥ D.④一⑤一⑦一⑧

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 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 13题。 12.甲、乙、丙、丁所代表 的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13.水循环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 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

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以及汽化的两种不同方式; 2、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学习重点: 1、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学习难点: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预习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用5分钟时间阅览课本,标记勾画重点语句、在疑难问题处作好笔记;再用5分钟时间认真研读重点部分、理清内容的逻辑结构并完成预习自测 【教材助读】 知识准备: 学法指导: 预习自测: 1、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3、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4、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5、沸点:各种液体的温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银的沸点是,酒精的沸点是。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舞是气体吗?那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质疑探究 演示课本实验4.3—1,并解释这些变化。 1、汽化:物质由态变为态,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2、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1)、沸腾前给水加热时,可看到杯壁有,气泡,大小变,加热过程中,沸腾前水的温度, (2)、沸腾时,看到的现象是,要使水持续沸腾,必须,可见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3)、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的沸点高低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不汤手的“开水”从何而来 (4)、查看液体的沸点,记下几种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跟有关。 3、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2、讨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 (2) (3) 3、讨论:为什么蒸发能够致冷? 归纳总结 知识网络图 课堂练习: 1、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水循环 1.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3.能量来源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形成了循环运动。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蒸发A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降水B人工增雨 地表径流G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二、洋流模式图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2.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所示。 中心:位于60°N附近。 组成:大洋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2)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思考 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答案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答案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事实上,一些热带地区寒流的水温高于寒带地区的暖流。 探究点一水循环的环节与影响 探究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3)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4)人们修建水库、挖渠引水等措施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答案(1)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按照发生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大量砍伐树木会使当地树木的蒸腾作用减弱,大气的湿度、水汽的含量和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小,影响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4)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 反思归纳水循环的类型与意义 图示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 (播放视频: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 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3汽化和液化学案

第3节汽化和液化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 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 致冷。 2、过程和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 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 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课前预习: 仔细阅读课本第85页-91页的相关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物质从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态,叫汽化._______和_______是汽化的两种方式;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 ________态,叫液化.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液化的两 种方法. 2.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_________现象.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_________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_________,它的温度_________.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______,不同液体的______不同. 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_________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_________. 教学流程: 流程一、汽化和液化 1、观察与思考 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 后放入热水中(只需要将有酒精的一角沉入热水中),观察 酒精的变化。 说出你的发现:

高中地理 1.4 水循环和洋流(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1(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汽化和液化导学案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含义,了解它们是互逆的两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及沸点的含义; 3.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以及利用蒸发可以制冷。 【学习£难点】 S点:通过生活经验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吸热过程。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自主学习】 1.物质从_态变成_态叫做汽化,汽化需要_ (“吸”或“放”)热。物质从 _态变成_态叫做液化,液化需要_ (“吸”或“放热。 2.汽化两种方式分别是____ 和— (O沸腾: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的 _和 _______ 同时发生的剧烈 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有确定的—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_ 沸腾时要持续加热,不断_______________ ,但温度__________ 。 (2)蒸发在(“一定”或“任何”)温度下进行,且只在液体_ (“内部”或“表面”)发生的_____ C剧烈”或“缓慢”)的汽化现象。 3.气体液化的方法:(O降低________ ;(2)压缩 _________ ° 【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 1.观看实验视频探究水的沸腾。 (1)观察沸腾现象:沸腾时,大量气泡_____ (“上升”或“下降”),变—(“大”或“小”),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

过程中,虽然水继续__________ (“吸”或“放”)热,温度却 ___ C “变

化”或"不变"),所以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 __________ . (2)观察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选择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进一步认识沸腾时的特点:液体沸腾时温度必须达到 _______ ,液体沸腾时 ____ (“吸”或“放”)热,温度却 _________ C “变化”或“不变”)。 2.阅读补充材料,了解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活动探究(二) 1. 通过生活实例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 夏天大雨过后操场的积水,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尽快变干呢? (2) 冬天甩干后的湿衣服,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尽快变干吗? (3) 洗浴后潮湿的头发,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尽快变干吗? 从这些事例分析中,发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___________ 、 _________ . 2. 将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_ C 冷''或''热说明蒸发 或“放”)热;说明蒸发具有 活动探究(=) 1?通过阅读P61液化知识了解液化的两种方式和生活现象。 【达标检测】 开,这可以使水尽快消失,这是因为增大了液体的 了水的蒸发?夏天出汗扇扇子,感觉凉快,这又是加快了液体 温皮/ c 温度/ C M/c / / \ 时间/min D 作用。 1?汽化的两种方武是 °用扫帚把水泥地面上的积水扫 从而加快了汗液的蒸发 热。把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可增加液体 A B 0 lljliij /min C 温度/ C

2.422.41学案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上学期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制定人:商静雪审核组长:郭加英审核主任:张贵芹时间:12.2 编号:12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二) 1.了解洋流的概念、分类;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加深理解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 绘图、读图能力;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1.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的成因; 2.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所谓的学生,是学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存的能力;学生命的意义……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将我们平时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希望同学们享受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乐趣,希望同学们畅游的过程中顺风顺水! 二.洋流(P61) 1.概念:指大洋海水常年地沿着一定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又称为。 2. 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3.围绕副热带高压的洋流称为。该环流的中心大约在的地区。在赤道附近受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洋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来。西风带内持续向东运动的洋流成为西风漂流,它盘踞在和的宽阔地带。 4.洋流按性质分为流和流;按成因又可以分为流、流和流。(温馨提示:可参考地图或练习册)

一.课内探究——组内交流 1.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用红色箭头表示暖流,用蓝色箭头表示寒流,并总结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温馨提示:可参阅手中的资料及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2.洋流的影响(温馨提示:多联系实际生活) 二.课外探究 1.你怎样来判定洋流性质; 2.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以内,纬度接近70°N,却是终年不冻港,试分析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