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资料汇编——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资料汇编——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资料汇编——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资料汇编——字词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庭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里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二.关于“桃花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和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描写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相对而言,《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全文详见《课时提优计划》P92)。

三.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2)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屋)

(3)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处处志之(做记号)

寻向所志(标记)

(5)之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所见到的桃林美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

具答之(代词,代桃源人)

处处志之(音节助词,不译)

闻之(代词,代渔人进出桃源一事)

(6)乃乃不知有汉(竟然)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乃大惊(竟然)

(7)其欲穷其林(穷尽)

其中往来种作(指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得其船(他的,指渔人的)

太守遣人随其往(他,指渔人)

四.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答之——具通俱,全部,详细

五.古今异义

(1)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各种邮电运输的总称

(3)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单指妻子,不包括子女

(4)鲜美——古:鲜嫩美丽今:形容食物味道好

(5)外人——古:桃花源以外的人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6)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7)无论——古:更不必说今: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

(8)不足——古:不值得今:缺点或不足

六.词类活用

(1)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2)欲穷其琳——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七.梳理文章基础知识点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情景的句子: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花源中人们与世隔绝之久的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以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关系的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描写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③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新)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理解试题精选题 魏岗学校王泽维 (一)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1-4题。(12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晦: (3)行者休于树于: (4)临溪而渔渔: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答案:9.(2分)D 10.(4分)(1)命名(2)暗(3)在(4)捕鱼 11.(4分)(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2分,准确译出“意”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分,准确译出“乐其乐”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12.(2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 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 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 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017年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桃花源记》 【广东省广州市】(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9.(3分)B 【解析】悉:都;A项,穷尽/贫困。C项,告别,告辞/推辞;D项,不久/寻找。 10.(4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

醉翁亭记中考集锦(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题中考汇编(答案) (一)阅读全文第一段 1、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是。 答案: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2、此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答案:琅琊山酿泉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写出醉翁亭得名的缘由,为下文写醉情山水,与民同乐做铺垫。 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5、作者被贬滁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案:表达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答案: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二)阅读全文第二、三段 1、分别概括文章第二、第三段的内容要点: 答案:第二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第三段: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者: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3、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答案: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治理有方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为下文的“众宾欢”“太守醉”做铺垫。 4、结合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醉能同其乐”中的“乐”包含的具体 ..内容。答案:①滁人游山之乐②众宾宴饮之乐③众宾游戏之乐 (三)阅读全文第四段 1、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太守、游人和禽鸟的快乐之因。 答案:⑴太守快乐之因:琅琊风景优美;愿意与民同乐(或:看到游人快乐)。⑵游人快乐之因:跟随太守游玩(或:自由自在的游玩)。⑶禽鸟之乐因:游人离开,树林空旷。 2、用自己的话概括“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人之乐”的内容。 答案:①滁人游山之乐;②宾客欢饮之乐;③太守与民同乐之乐。(共3分,每个要点1分)3、太守为什么会“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陶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美丽的山景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2009-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岳阳楼记》 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登斯楼也微斯人 B.此乐何极南极潇湘 C.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9. 写出文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用原文回 答) 答: 10. 作者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的阴晴变而引发的不同心情,目的是反衬 古仁人, 歌颂古仁人。 2.09 (一)阅渎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19 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 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用“/”为第④段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3 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1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3 分)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 ;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 。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③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的两种心情。 14.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分) 答: 3. (一)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 7~9 题。(10 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先:(2)微斯人,吾谁与归归:8.翻译选文中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子。(2 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4. 09 四川巴中市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23—28 题。(20 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完整word)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这片林子。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人,(桃源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渔人)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10.俨然:整齐的样子。11.属:类。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6.要:通“邀”,邀请。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9.具言:详细地说出。20.叹惋:感叹,惋惜。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5.遂:终于。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28.规:计划。29.未果:没有实现。30.寻:随即,不久。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7],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未果,寻病终[19]。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3]缘:沿着。[4]夹岸:两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7]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10]要:同邀,请。[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14]志:标记。[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诣之,隐士,好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18]规:计划。[19]寻:不久。[20]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 【题解】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

《醉翁亭记》《醒心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伛偻提携伛偻: (2)泉香而酒洌洌: (3)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4)则必即丰乐以饮即: 10.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11.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12.(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2分) (二)(13分) 9.(1)驼背,指老年人。(2)清。(3)错杂的样子。(4)就,靠近,到。 (4分。每小题1分) 10.B(3分)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欢迎参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益阳市(09湖南省)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D (2分)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晦:暗 (3)行者休于树于:在 (4)临溪而渔渔:捕鱼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2分,准确译出“意”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分,准确译出“乐其乐”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燕山区(09北京市)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1分) A.临溪而渔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一筹莫展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分) (1)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2)佳木秀而繁阴秀:滋长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啊。 8、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②段的段意。(2分)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温州市(09浙江省)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取名(命名、题名、起名(2)野芳发而幽香香花(花) (3)朝而往,暮而归傍晚(黄昏、晚上)(4)弈者胜下棋 10、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綦江县(09重庆市)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桃花源记》(附答案)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基础题)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比较《醉翁亭记》和《楼记》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11.《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2.从《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时_________ 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3.“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答: 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③。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⑤。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⑦。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⑧。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①缘:循,沿着。 ②夹岸:溪流的两岸。落英:落花。缤纷:盛多貌。 ③欲穷其林: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④俨然:整齐分明的样子。美池:清秀的池塘。属:类。 ⑤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交通:相互通连。 ⑥黄发:指老人。因为老年人发色自白转黄。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时儿童的下垂头发。怡然:安适愉快貌。 ⑦问所从来:问渔人从哪里来。所,表示住所。 ⑧要(yāo):同“邀”。邀请。 ⑨咸:都。问讯:打听外界的消息。 ⑩先世:先辈。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间隔:隔 绝不通音信。 何世:什么朝代。乃:竟。无论:更不必说。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人)详细陈述。所闻:所知道的世间情景。 延:邀请。 语:告诉。不足:不必,不值得。 既:不久之后。扶:顺着。向路:进来时的路。志:记, 做标记。 诣:前往拜见。说如此:描述在桃花源中所见到的种种情形。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回来时所做的标记。 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泽,为当时隐士,《晋书》

2013年《醉翁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试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三(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4题。(11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⑵念()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和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盖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2.抒情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湖南省长沙市】二(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桃花源记 文言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