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自身也要企业培训不断创新

?

前言:

创新必须要像穿衣吃饭一样成为公司每个成员的日常必须,创新的冲动必须存在在于公司每个员工的头脑之中,“我要创新”必须深深植入公司的DNA之中。企业竞争环境不断创新,创新管理方式却日益折旧;创新话题虽然层出不穷,但多数概念已让企业感到厌烦。只有“创新管理”自身不断创新,才能为那些既需要创新框架和原则,也需要创新模式和方法的企业提供真正全面而确实的创新咨询。大多数关于创新话题的书籍和研究报告都集中于讨论那些神秘难懂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就是一个传奇。他公司的口号“非同凡想”远不止是一件营销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强大、积极、改变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应用到每个领域中。乔布斯式创新的七项法则如下:

法则1:“做自己喜欢的事”――乔布斯一生都在追随内心的指引,正如他所说,这改变了一切。

法则2:“给这个世界留下印记”――乔布斯吸引来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帮助他一同将想法转化成改变世界的创新产品。激情助力苹果的腾飞,飞向乔布斯梦想的终点。

法则3:“激活你的大脑”――没有创造力,何谈创新。对乔布斯来说,创造力就是整合事物的能力。他相信人生经历越丰富,越能理解人的各种体验。

法则4:“兜售梦想,而非产品”――乔布斯从不把苹果产品的购买者看作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一些怀抱梦想、希望和雄心壮志的人。乔布斯的产品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法则5:“学会说不”――按照乔布斯的说法,复杂的极致即简约。无论从iPod或iPhone的设计、苹果产品的包装还是苹果公司网站的设计上看,创新意味着删繁就简,突出精要。

法则6:“创造神奇体验”――乔布斯将苹果零售店变为了顾客服务的业界标杆。苹果零售店依靠一个个小小的创新维系了与顾客间深入长久的情感纽带,成为全球最佳零售商,而这些创新适用于任何行业。

法则7:“学会讲故事”――乔布斯恐怕是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商业领袖了。每一次产品发布会都被他变成一场艺术的盛宴。你也许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意的点子,可如果不能让大家为之兴奋,再好的创意也没用。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提高价格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说实话,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看是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

创新是企业制胜的秘密武器,创新将领导者和跟风者区别开来。企业家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新,更恰当地说,应该是“推动创新的实践”。事实上,时下当你问一些企业家,他们所领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时,其中的不少人都会给出同样的回答:创新。管理层对创新高度重视的结果之一,是对研究开发的高比例投入。华为保持将每年销售额的10%~15%投入研发,国际专利年年攀高;2006年,联想研发投入超过25亿人民币,海尔研发经费更高达67亿元。

在我看来,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实现发展的根本。谈到创新,企业家就会滔滔不绝,“我们要进行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我们要实现全方位创新”,“不创新,我们就死路一条”等等。同时,他们也会抱怨创新型人才缺乏,实现创新太难。根据我的观察和实践,我认为,企业没有明确的创新方向和重点,缺少对创新目的、方法的学习了解,是导致企业家认为创新难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企业的老板和营销人士眼中,冰箱还是冰箱,西瓜还是西瓜,除此之外还是什么呢?法国学者查铁尔说:“你在做事时如果只有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最危险的。” 打破思维惯性,是实现新增长的关键所在。当初毛主席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来是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而言,后来被当作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广泛传播。在今天,这句话借用到企业经营方面,则可以引申为“创新之火,可以燎原。”笔者了解到,在许多企业中,不管是最活跃、最善于寻找市场机会的IT小公司,到只有七八个人的企业,还是1万人的大企业,有的生存的很好,但为什么有些却很快夭折,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不断在管理在融入一些创新元素,却没有始终不渝的执行者去执着的执行下去,却把管理当作掌握权力、昭示权威的光环来炫耀。

著名企管专家胡一夫表示,管理创新不仅是大企业的“加速器”,更是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利器,许多小企业只会跟在别人的后面跑,而没有学会管理创新,甚至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管理创新。没有管理创新的企业多半都是短命的,有了管理创新却时常怀疑这种创新结果,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强大的生命力,管理创新只是流于形式

的一个摆设花瓶而已。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时,企业负责人告诉总理:“我们是中国装备、装备中国。”温家宝对围拢过来的职工们说:“‘中国装备、装备中国’这句话说得好,我要加上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决定竞争力的,最终是创造、知识产权和品牌,是企业质量和效益。”他鼓励企业干部职工发扬不服输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跻身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制造业争光。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我们国内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为什么只有少数企业获得了持续生长的机会,而多数企业都在惨淡经营三五年后就归于沉寂或走向死亡?我们冷静地反思一下:国内众多中小企业有几家认真做了开业可行性论证?有几家仔细做了战略和市场定位?有几家把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放到了至关重要或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几家企业想过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使企业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我丝毫不怀疑,国内企业能对上述问题给予肯定回答的一定有!但我也敢肯定,数量一定少!

大多数企业都是怎么做的呢?人家买设备我也买设备,人家建厂房我也建厂房,人家招人我也招人,人家设几个部门我也设几个部门,人家请个秘书我也请个秘书,人家上总裁班我也不甘落后,人家学国学我也报个名,上不上课不重要,能在一起吃吃饭、认识几个人就行。总之,创新企业如凤毛麟角,跟风赶潮的企业多如牛毛。赶上了,兴旺大家一起兴旺;金融危机一来,死亡也是大家一起死亡。

企管专家胡一夫老师表示,我们的企业家不如古时候的一个小孩子――众人一定不服。这个孩子就是幼年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小时孤苦,但胸怀大志。一次和小伙伴玩当皇帝的游戏,规则是把八九个筐子垒在一起,谁能坐上去谁就能当皇帝。别人都用一种方法垒,人还没上去筐子就塌了。而朱元璋却采用另一种方法垒,最终稳稳地坐到了筐上。朱元璋用什么方法垒,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无疑问的是,正是因为他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最终才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事业。

这就不由让人想到了当今企业的发展现状,众所周知,现在已经是一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大企业可以靠大规模投资、大规模推广去赢得优势,去生存发展,那么,小企业、尤其是基础更薄,资本更小,甚至还是一个院子几个工人的农业小企业靠什么生存发展,靠什么赢得竞争优势呢?

答案很简单,和朱元璋一样,靠与众不同,靠创新。

对企业来说,创新就是企业利用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

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全球品牌网-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随着竞争加剧,创新不再停留于宣传口号上,而是实实在在成为一个团队和组织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经理人通过对《创新力培训课程》的学习,将掌握获得并运用创新力的方法。创新不再是无形、无规律的事情,而是可以把握的具体工作内容。经理人可以通过学习,懂得如何获得创新力、如何提高创新质量、如何使创新活动收益最大化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播创新等。一旦拥有了创新思维并将其运用于工作中,你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了创新力,经理人和他的团队都将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依据对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企业功能的细分,笔者最终提炼出了创新的如下类型:绩效(Performance)

什么是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不同的人对绩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绩效是指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有人认为绩效是指那种经过评估的工作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更多的人认为绩效是指员工的工作结果,是对企业的目标达成具有效益、具有贡献的部分,在企业的管理中常被用在人力资源的研究评估中。

绩效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

综上所述:绩效是成绩与成效的综合,是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在企业中,员工的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企业作出的其他贡献等。

绩效的特点
它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

1、多因性

多因性是指一个人的绩效的优劣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的环境、机遇,个人的智商、情商和它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及企业的激励因素。

2、多维性

多维性就是说一个人绩效的优劣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取得比较合理的、客观的、易接受的结果。

3、动态性

动态性即一个人的绩效随着时间、职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