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1.全球定位系统

①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②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过程

a b 2.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a

一、全球定位系统

1.概念

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组成

(1)空间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要获得运动的点的准确三维信息,必须接收到4颗GPS 卫星的信号。

(2)地面控制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控站。

(3)用户系统(接收设备):

①组成:包括接收机硬件、GPS 数据处理软件等。

②接收机类型????? 导航型接收机:用于运动载体的导航,实时给 出载体的位置和速度测地型接收机:用于精密大地测量和精密工

程测量,定位精度高授时接收机:利用GPS 卫星提供的高精度时间 标准进行授时,多用于天文台及无线电通讯

二、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

1.最初设计目的:定位目的。

2.定位精度

(1)静态导航定位: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

(2)动态定位:达到1_m以内精度。

(3)速度测量:达到厘米级精度。

(4)时间测量:毫微秒级精度。

3.应用

(1)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

(2)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帮助预报地震。

(3)与GIS、RS结合,为资源调查、工程管理、精细农业服务。

知识点一| 全球定位系统

———————情景导入先思考———————

[生活中的地理]

目前,许多休闲俱乐部围绕GPS功能相继推出“穿越”“寻宝”“野外拓展”等都市游戏,丰富了人们的周末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位,深得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欢迎。

思考探究:要利用GPS功能,运动爱好者需要什么设备?

提示:手持GPS接收机。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GPS主要工作过程

二、全球定位系统的构成及各自的功能

———————应用体验不可少———————

欧盟计划在2016年完成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部卫星的组网。伽利略系统建成后,将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同构成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服务。据此回答1~2题。

1.GPS最初是为军队应用而建立的,提供美国士兵配备的GPS接收机接收到信号的空间卫星至少( )

A.3 颗B.4颗

C.5颗 D.6颗

2.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外,还能够提供的服务有( )

①授时②测速③农作物长势监测④气温异常监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B 2.A 第1题,在用GPS导航定位时,要想获得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程),必须接收到4颗GPS卫星的信号。第2题,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外,还能够进行授时和测速。农作物长势监测应用的是遥感技术,气温异常监测应用的是气象卫星。

知识点二|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情景导入先思考———————

[生活中的地理]

某高速公司引进一套EIGPS系统,其作用之一就是反超速,当司机行驶速度超过设定速度时,系统会自动报警,车速、现在的位置全部都可以呈现。

思考探究:EIGPS系统为什么可以起到反超速的作用?

提示:汽车上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

———————核心要点掌握好———————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作用

交通救援

广泛应用于消防、救护、交通疏导、搜寻自然灾害及突发事故

中失踪人员、渔船救助等突发事件方面

航海

①GPS航海自主导航系统:向用户提供船舶的位置、航速、航向

和时间信息,也包括海图、航迹显示等

②港口管理和进港引导系统:主要用于港口、码头的船舶高度

整理、进港船舶引导,以确保航行安全和秩序

③航路交通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近海和内河船舶导航和管理

航空实现最佳空域划分与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以及飞行路线管理,保证了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公共交通实时播放路况信息、自动匹配最优行车路线。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的要求,从而减少空载率,降低能源消耗

旅游探险旅游者可以在陌生的城市里迅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确定前往目的地的最优行进方式和路线;野外探险者可以快捷地找到合适的道路和宿营地点,并在发生险情时,迅速定位、报警,以便及时、有效地得到救援

军事为各种军事活动定位、导航,如许多高科技武器配备了GPS系统,精确制导,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生产和工程建设可以利用GPS系统发展“精准农业”,精确地喷洒化肥和农药;同时也广泛运用在工程定位、测量领域,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精确性

科学研究可以监测地壳运动等

(2013·江苏高考)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BDS 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D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BDS属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故该系统可以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并提供短文联络。第2题,由材料可知,芦山地震的震级相对较低,且四川经历了汶川地震后,人们的防震意识增强,救援较及时。

2017年2月28日,国家认监委、工信部电子司指导下的汽车联网产品认证联盟,推出

我国自主研制的“米级快速定位北斗芯片”,导航精度从原来的10 m提升到1~2 m,标志着我国自主可控的北斗卫星导航即将进入米级定位时代。结合图示回答3~4题。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用途是( )

①为用户提供实时的空间位置信息

②为交通运输的调度指挥提供移动数据

③服务于资源勘查、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

④为用户提供各种分类信息的查询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不属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部分的是( )

①GPS信号接收机②北斗卫星③传感器

④车载移动电话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3.A 4.D 第3题,①②属于GPS的功能,③属于RS的功能,④属于GIS的功能。第4题,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部分(导航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组成。

一、选择题

我国已经成功将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达到对亚太地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已实现全部系统功能。中国“北斗”的问世和不断完善,将逐步打破美国GPS一统天下的局面。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它是一种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C.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D.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2.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 )

A.了解农作物的长势

B.对新疆地区的荒漠化情况进行监测

C.对城市商业网点进行合理规划

D.对导弹进行精确制导

解析:1.C 2.D 第1题,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第2题,A、B项要使用遥感技术,C项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只有D项要运用卫星导航系统。

小明一家计划到某大型风景区旅游,为方便选择旅游地点,小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区内观光资源分层显示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5题。

3.小明发现湖泊、森林区和住宿区等一系列图片都是最新动态监测的结果,获取上述图片最便捷的技术是( )

A.野外测量B.扫描旅游地图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4.森林区内的住宿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为了走最便捷的道路去风景游览区,小明的父亲在驾驶轿车行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 )

A.旅游交通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D.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3.C 4.B 5.D 第3题,因为该风景区是大型风景游览区,所以只有运用遥感技术,才能监测较大范围的区域,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第4题,将森林区和住宿区的图片相叠加,找出森林区和住宿区重叠的部分,即为答案(如图所示)。

第5题,车载全球定位系统能实时提供导航信息,及时查看车辆的运行轨迹、速度、行进方向,可避免迷路、走弯路。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 km。该工程大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凭借精确的定位,为勘察设计、施工及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为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据此回答下题。

6.“皖电东送”工程大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

A.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

C.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皖电东送”工程凭借精确的定位,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及决策,并实施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可以判断应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读图,完成7~8题。

7.此图是一款GPS手机的GPS功能显示图,该手机的出现说明了( )

A.GPS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B.随着GPS技术的普及,民用GPS技术发展很快

C.只有名牌的手机厂商才有能力开发GPS手机技术,中国目前还没有掌握此技术

D.手机GPS导航不需要通过GPS卫星,有手机信号就行

8.手机GPS功能的出现,说明GPS逐渐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好帮手,其原因正确的是( )

A.GPS手机成为时尚

B.GPS技术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合适的旅游线路,降低旅游成本

C.GPS技术可以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

D.GPS技术可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

解析:7.B 8.B 第7题,GPS有定位和导航功能,接收信号时,需要先通过卫星进行定位;GPS手机的出现,说明GPS已融入人们生活,但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中国已掌握了研发GPS手机的技术。第8题,人们出行、旅游、探险时用到GPS技术,有利于旅游者选择合适的旅游线路,降低旅游成本。

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M表示( )

A.制作GPS接收机 B.分析交通状况

C.生成电子地图 D.计算三维坐标

10.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 )

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

B.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

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

解析:9.C 10.B 第9题,纸质地图信息数字化,然后录入地名坐标信息,就生成电子地图,供车载GPS使用。第10题,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完成11~12题。

11.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车辆跟踪 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12.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11.D 12.A 第11题,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交通车辆进行实时监控,综合各个车辆的运行情况,总结出各交通线路上车辆的总的运行情况,从而指导车辆走最合理的路线,达到在各交通线上合理分配车辆的目的,对各个车辆来说可以加快运行速度、降低能耗,提高运行效率。第12题,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后得到的。

二、综合题

13.随着我国小汽车的日益增多,汽车GPS导航服务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汽车GPS 导航定位管理系统主要由车载GPS自主定位,结合无线电通信系统对车辆进行调度管理和跟踪。该业务已经应用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调度管理、家用汽车出游导航等。如图为GPS 工作原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可知GPS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我国部分大城市堵车现象较严重。GPS对开车出行主要提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旅游行车途中有突发事件时,GPS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解析:第(1)题,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为行驶提供明确的方向。第(2)题,利用GPS可引导驾驶,掌握前方路况。第(3)题,旅游行车途中遇到突发事件时,利用GPS可把自己的位置告知施救人员;施救人员也可利用GPS找到受困人员的位置,并获得实施救援的最佳路线。

答案:(1)定位导航

(2)引导驾驶;随时掌握前方路况,提高出行效率

(3)确定突发事件的位置;为要赶赴突发事件现场的车辆、人员选择最佳路线并进行导航,有利于有关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处理、控制突发事件。

14.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6月14日起,郑州市不少车载GPS用户遭遇GPS导航系统突然失灵,结果造成行车中选错路线,走了不少冤枉路。据GPS厂商传来消息说,此次事故与美国对卫星参数进行调整有关,并且有些零部件老化,导致下游GPS定位芯片出现计算错误而无法正

常工作。

材料二2009年7月22日喀麦隆论坛报报道,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喀麦隆海关引进GPS 设备监控从阿拉伯出港在喀麦隆境中的中转货物,并要求货物运输车辆上安装监控显示器。

(1)材料一“对卫星参数进行调整”和“GPS定位芯片计算”分别属于GPS的哪种组成部分完成的任务( )

A.空间卫星地面控制系统

B.地面控制系统空间卫星

C.地面控制系统用户系统

D.用户系统地面控制系统

(2)在GPS汽车导航过程中,数据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如何传递的?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GPS对行车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二,试说明如何利用GPS系统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解析:第(1)题,对GPS卫星的调整是通过地面控制系统完成的,而下游GPS定位芯片计算是用户设备。第(2)、(3)题,注意GPS信号传递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和GPS对汽车的定位与导航作用。正因如此,GPS可为行车提供路线选择、引导行驶等功能。第(4)题,叙述过程注意GPS在货物流通中定位的应用。

答案:(1)C

(2)汽车中的GPS用户接收到GPS卫星信息,计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为汽车提供导航。

(3)规划最佳行车路线,引导驾驶;及时掌握道路交通状况,了解出行目的地停车状况等。

(4)建立物流GPS网络平台,当货主交付货物后,物流公司将GPS设备与货物捆绑运输,并提供给货主提货单和GPS网络查询密码。这样当货物装到运输车辆后,货主和物流公司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按货单号和密码查询货物当前的运输位置,从而提高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 案(全册完整版) 必修一目录 第一章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第二章 (19)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 第1课时 (24) 第2课时 (31) 第3课时 (38) 第三节大气环境 (47) 第1课时 (47) 第2课时 (58) 第3课时 (67) 第4课时 (73) 第5课时 (80) 第6课时 (88)

第7课时 (96) 第8课时 (103) 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 第1课时 (113) 第2课时 (121) 第三章 (130)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 第1课时 (139) 第2课时 (148)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 第1课时 (159) 第2课时 (170) 第四章 (179)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 第1课时 (179) 第2课时 (18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课前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 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 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 论知识基础打牢。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 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 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 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必修I》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B.黑子和日珥C.黑子和耀斑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B.2月16日07时C.2月16日12时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B.地垒C.地堑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 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 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日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 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 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单元卷

地理必修3第一章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②经济全球化 ③世界政治多极化④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 2.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运能力 读图7我国经济格 局模式图,回答4 -6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①④ 5.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经济最发达的是b 经济带③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 ①劳动成本②土地成本③科技成本④原料成本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①④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7—10题:

7、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分别为:()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8、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9、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0,人文发展指数,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A、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B、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C、人均国民收入 D、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必背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