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学习知识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语言学习知识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语言学习知识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民族报20041202第3版

记者:感谢;住先生接受采访。贵州是中国多民族居住的省份之一,李主任是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官员,分管民族文化,请您先介绍贵州省少教民族语言的现状。

李明金:先介绍一下贵州省的大体情况。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语言丰富、民族文化异彩纷繁、民族风情独特浓郁的山_区内陆省份。全省共有9个州、市0地,88个县市、区、特区,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另有253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以上;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17个;全省总人口387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1626.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

从民族语言来看,我省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是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面较广、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语言多属于汉臧语系,主要有臧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其中:属汉臧语系苗瑶语族的语言有苗语、瑶语;属于壮侗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布依语、毛南语、仫佬语;属臧缅语族的语言有彝语、白语和土家语等;属汉臧语系而语族未定的有畲语和仡佬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有蒙古语和满语。总的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保留较为完整,因而被语言学界称为民族语言的“富矿”省,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民族使用两种以上语言。少数民族

不通汉语的情况较为普遍,在17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土家族、回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仍保留和使用本民族语言。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还有本民族文字。在全省1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以本民族的语言为第一交际语;有500多万人不通汉语(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半通汉语的有200多万人;民汉语兼通的有200余万人。这是对贵州民族语言状况的一个总体概括。

记者:在对贵洲省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有一番认识后,那么政府在促进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教育发展上作了那些工作?

李明金:根据贵州各民族的实际和遵循“自愿自择”的原则,我们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苗、布依、侗、彝四个民族七种文字的“双语文”教学和推行民族文字扫盲,全省开展民族文字推行的县由开始的几个发展到53个县市,学习民族文字的农村扫盲点6000多个一学习人数达450,000多人;开展“双语文”教学的学校1000余所,学生60,000多人,加上不同渠道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数达600,000多万人。用民族文字编译的课本、读物和工具书及报刊100余种,出版发行300余万册(份);民族语电影译制片360多部。民族语文正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广播影视等领域。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扶贫攻坚和两基攻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继承和宏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协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一的积极

作用,深受民族地区学校和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及好评。

记者:社会主义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请介绍贵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和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敕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除彝文曾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字而通行于“古西南夷”地区并传承下了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文献及其近年发现并正在组织抢救的水族的“水书”外,其它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极l大的限制,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少数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秀传统文化等只能靠口耳相传,因而导致失传、讹传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少数民族群众智力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受尽了没有文字的痛苦。使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能跨越时空界限,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在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专家学者为包括我省苗、布依、侗等三个民族在内的十多个少数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并批准试验推行,从而使这些民族结束了结绳刻木记事和没有文字的痛苦历史。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同意苗、布依、侗这三种文字作为正式文字推行。有了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无不

为之欣喜,都用本民族堆隆重的礼仪来庆祝民族文字的诞生。因此,少数民族群众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字怀有特殊的感情,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欲望和渴求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少数民族群众掌握本民族文字后,如两翅添羽,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用以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民族古籍,使民族文化跨越了时空界限,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升华,融入绚丽多彩的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

记者: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已蜚声海内外,是否与其民族语言文字有关?

张和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想的物质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容,各民族语言文字有其特殊的内部规律和结构。语言文字本身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积淀和背景各不相同,从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本民族的灿烂文化,这些灿烂文化是各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与本民族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符号才能准确的将其表达出来,反之,不是走样就是讹传或诃不达意。

我省民族语言保留得较为完整,各民族人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相互交流,又相互影响的多元文化,不愧为我省,乃至我国和世界的文化瑰宝,在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苗族古

歌》的搜集和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反排木鼓舞”及其芦笙舞;布依族的《布依族古歌》、“八音盒”、“好花红”;侗族的《侗族大歌》及其用多声部演唱而享誉世界乐坛的“侗族大歌”;数以千万字的彝文古籍文献《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的翻译整理出版和被誉为水族的“易经”、“圣经”、“百科全书”的水书的抢救等等,都是民族语文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之结果。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记者: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李明金: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我省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我国,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党和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为了切实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一是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关于中国开展民族语文工作和双语文教学的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两份文件上有具体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1991]32号):指出“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在适当年级增设汉语文课程,实行双语文教学,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国务院(国发[2002]14号):“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正确_处理使用少数民族语授课和汉语教学的关系,部署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

语教学大纲》,编写少数民族学生适用的汉语教材。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使用民族语授课的民族中小学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国家对‘双语’教学的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重点扶持。”等。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等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等十五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二是我省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为了加强对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民间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贵州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7月30日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规定了我省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还规定了我省民族、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具体任务。为此,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宗委于2002年10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在该意见中特别强调:“在不通晓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认真坚持开展‘双语’教学。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双语’教学逐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实施,使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学生既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又能使用普通话顺利完成学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中,要把

对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需要作为重点来考虑,制定长期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双语’教学进行专门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等;2002年11月1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双语文”教学、师资培讯、教材读物的编译出版和民族文字的推广和农村扫盲等提出了要求,文件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列主义民族观、语言观的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强调指出“做好民族语文工作,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提高认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按照‘自愿自择’,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二是要认真总结双语教学的成绩和经验,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深入和发展。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消除学生的语言障碍,促进学生智力开发,促进汉语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民族教育的一大特点。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通过母语开发儿童的智力,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和教育、民族等职能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做好“双语教学”的规划和实施:

(一)把“双语”教学纳入民族教育体系。在教学计划安排、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应纳入政府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双语”教学解决语言障碍的优势。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将适龄儿童提前1-2年入学,开展学前教育,在小学阶段适当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增进学生“双语”能力的发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资培训。第一是抓好对现有“双语”教师的培训,从今年起,每年举办2期“双语”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水平。“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由省教育厅、省民宗委拟订计划并组织实施,培训经费纳入省级教育经费计划。第二是拓宽“双语”师资渠道要在继续办好贵州民族学院民语系的同时,在民族师范院校中有计划地开办“双语文”教学师资班,有计划地培养“双语”教师。

(三)抓好教材、读物的编译出版工作。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和现代汉语“双语”教学的要求,组织编写“双语”教材。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组织编写好“双语”课外读物,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地方教育课程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是要继续抓好农村民族文字的扫盲教育。在民族乡村用民族文字进行扫盲教育,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字的优势,搞好农村的扫盲教育。

四是要继续搞好民族语言广播以及电影译制工作,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省教育厅和省民宗委将在统一协调发展我省民族教育事业的同时,对我省民族语文教育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扶持,以推动我省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此外,各自治州、自治县都在自治条例中,结合本地和各民族的实际,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进一步落实好上述有关规定和文件的精神及要求,省民宗委、省教育厅于今年4月在贵阳召开了“全省双语文教学研讨会”,会后,以两家的名义联合转发了“会议纪要”、对我省“双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七项具体要求。本月28日至12月17日,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将在贵州民族学院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由各民族组成的40名学员参加的“双语文”教师培训班,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以上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有力地保障了我省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发展民族经济,宏扬民族文化,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推进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和“两基巩坚、扶贫攻鉴”及其西部大开发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希望通过交流,以推动和促进我省与新加坡在民族语言文字的科研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多形式、多层

次和全方位的合作。

记者: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请谈谈贵州少数民族语言的对外交流情况。

张和平:在我省目前推行的四个民族的七种文字中,除布依语外,其它民族都是跨省区或跨国境的语言,早在100多年前和上世纪初,彝文和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已被中外学者翻译和介绍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现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爱尔兰、波兰、泰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科研机构或学者在研究我省的民族语文。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民族语文的对外交流与协作,主要有兄弟省、市、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及其境外的交流与协作。我们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及美国、日本、德国、瑞典、英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科研机构或学者进行交流与协作,如美国《哈佛大学学报》(亚洲周刊)对彝族的《曲谷精选》及“三段式”彝歌作了专门介绍;用汉、英、布依三种文字出版的《中国布依语对比研究》等等就是我们协作交流的成果之一。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民族文化 摘要: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准确把握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内涵,因应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关注艺术教育当中的民族情感,重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与层次,提高大学艺术教育选修课师资水平与课程设置质量,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效性不理想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艺术教育必须探求哲学和科学间的新秩序。”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的思想诉求与艺术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独特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但是,艺术教育实践当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是不能用大学生活跃的直觉想象力来弥补的,在现实中会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所处的困境 1.大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艺术教育的创造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和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较少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选择不成熟,自我辨别与分析能力较差。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希望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认识五线谱,学习书法或绘画,但是由于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知较低,这使得大学艺术教育弥补的可能性、视野的开阔性受到极大制约。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各种各样新信息的冲击中,难以把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素养有机结合,难以把艺术知识同自身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最广泛地结合起来,难以使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艺术创新。 2.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与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下,对于如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如何不断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尚未得到重视。我们知道,不管是大一的新生,还是研究生,其说、唱、舞、画等艺术冲动力都会自然地与自身文化素养融为一体。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却千篇一律,大多只是开展了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的赏析课或西方的歌剧、舞剧的赏析课,并无实际操练的艺术实践形式,更说不上很好地把民族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相互渗透,使艺术学习变得轻松、活泼、多样。其根源在于部分高校对于民族文化在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重要性的漠视,使得大学生艺术教育不能遵循其在大学应有的规律,从而不能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与民族文化很好融汇的艺术学习环境。 3.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民族特性的表现,歌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棋艺等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网络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

网络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国之魂,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猛烈冲击着企 业和市场,也冲击着文化与思想。各级政府在注重经济“硬指标”的 同时,必须给予文化“软实力”充足重视并积极引导其发展。山西拥 有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过度依赖 资源型传统产业而导致历史文化资源认知度偏低。在此背景下,有着 丰富内涵的山西民俗文化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亟需探索一条符合时 代要求的发展路径,而基于网络化的民俗文化产业化可在一定水准上 实行指引。 一、山西民俗文化传承产业化的时代背景和价值选择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广大民众所 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可见,该文化类型源于生活并 在生活中持续传布和演变,展示着民众的生活百态和生存智慧,已成 为传承文化成果的重要方式。在世界化、网络化的现代开放型社会, 有效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并使之顺应市场经济潮流,需要紧扣时代强音,遵循价值前提。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应对信息时代的 发展形势,国务院于2000年发布《互联网内容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 网实行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允许私营企业经营互联网和其他增值电 信服务业务。在其后的十多年里,网络业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影响 着社会生活方式,促动着生产的革命性变革。2015年3月5日,在十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 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 会各领域之中,促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从而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基 于此,互联网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和 保护方式单一,至今仍以原生态的传统形式为主。近年来,在政府和 社会共同努力下,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民俗文化传承依然不够理想。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学前比较教育学期末考试论文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年级:学前教育10 教师:花艺老师 姓名:徐倩 学号:1 0 4 0 1 0 1 5 1

2012年6月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摘要〕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希望。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文化传承 一、学前教育现状 妇女教育孩子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无尽宝藏,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资讯四通八达的时代,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所有一切的变化是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现在我们已近不再把儿童视为是成人施教的客体,而是有能力的主题,能共同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发展、学习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树立“民族的即使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我们从事幼儿工作时应该努力、认真的教授幼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变革如此之快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好的或是坏的都有可能渗透进来,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最重要的是应该把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学好。祖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希望应从小培养。① 二、国外的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概况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如何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不仅给我国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前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是民族诞生时即同时并存和依赖着的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少数民族最持久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

要。 近几年来,我国在开发和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在生产生活、习俗节祭、文化艺术、民间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异于他族的本土意味。这些文化蕴含了各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大的优势。其次,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随着少数民族文化含金量的提高,将大大改善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使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运行水平、增强总体实力等方面取得质的进步。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除了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拙和光大外,它将为我们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城市先进文化,提供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正因为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标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灵魂。然而,在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民族尤其是一些小民族的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地方民族文化流失、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状况下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对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土家花灯;传承保护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概述 思南——黔东北一座历史文化重镇。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旁依于浩瀚乌江,曾经是乌江盐道上的重要集镇。思南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素有“黔中首郡”之称,“乌江明珠”之誉。由于其地处黔东北,毗邻巴渝和荆湘,因此,在这片土地上民族交流融合,地区间和民族间文化碰撞、交融比较频繁。土家、苗、仡佬、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息发展,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诸多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思南土家花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闪耀在这片土地上。思南花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服装等艺术在内的地方民族戏剧,是一门综合文化艺术,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的是土家先民的原始风貌和山里人的精神趣味,有强

烈的乌江流域文化气息。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特点概述 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思南土家花灯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 载歌载舞的思南花灯,它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大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形式上,略显简单、粗糙,但这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已初步形成了戏剧艺术的雏型。 主题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但唱段内容包罗万象,从帝王将相到民间传说,从农业知识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含。有的内容天马行空,充满了艺术想象力。 (二)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形式概述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思南花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坐堂灯、跑堂灯两大类。坐堂灯有比较复杂的程式,主要包括说福式、说春、打花子、踩闹子、上香、出土地、锣鼓打、丝弦灯、请四神、采茶、扫刀(又称扫堂)、贺主人(又称谢主人);跑堂灯又称买卖灯,时间上不同于坐台,伸缩性比较大,可长可短。土家花灯音乐应用的传统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二胡等乐器的应用使其音乐风格流丽柔和音韵悠扬,锣鼓远播力强,泼辣热烈。锣鼓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一系列曲牌。 (三)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曲调概述 思南土家花灯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唱词句式十分灵活多样,有五五七五式的、五字四句的、七字四句的、七字六句或七字八旬的,还有如散曲式长短句式的等等,唱词注重押韵,或诙谐幽默,或寓意深刻。

辩论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哪个更重要

尊敬的老师、同学,亲爱的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早上好! 我方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文化传承就是指:世界各民族历史的辩证的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是指:世界各民族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所谓何者更重要,是指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时存在的前提下比较哪一方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我方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第一,文化传承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从钻木取火到电力时代,从伢伢学语到灿烂的社会文明,无不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人类也只是低等生物中的一种而已。 其次,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融合、凝聚、兼并、扩张的过程,历史的发展雄辩的证明了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中国民族。而如今,中华民族要想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要想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本民族文化,以此来保持民族个性,从而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如果不注重本民族文化的文化传承,那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将会重蹈覆辙。

再次,2014年春节晚会中播放了一段发人深思的的公益广告《一双筷子的传承》,“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都要用筷子”“让爷爷先吃”,小小的一双筷子就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情感。 从小小的筷子到泱泱大国,再到灿烂的人类文明,无不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文化创新的本体。没有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必须以传承为本。同时,文化传承是对文化创新的筛选、过滤和沉淀。创新有好有坏,而传承就是以是否符合历史自然发展为依据对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好比一个个孤零的点,而串动这些点形成线的过程就是传承。人类的发展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条传承的线呢?所以从本 源上就证实了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第三,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显示出更强的迫切性。放眼当下,我们看到:古埃及神庙被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的涂鸦;当我们在热衷于圣诞节抢购礼物的时候,端午节早已沦为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五千年传统道德的礼仪之邦还需要在‘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这个问题上举国热议。从不赡养老人体现出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丧失到为泄私愤挥刀乱砍行人而体现出的人生观世界 观的扭曲无不折射出物质利益极大化的当今时代,优秀传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一:民族文化采风 主要内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社会实践,走访各地博物馆或采访当地群众,采集当地民谣、民俗,组织摄影、DV、撰写手记和采访心得等比赛,深入挖掘各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展示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 时间:2012年6月---10月 活动二:民族文化书情 1、“翰墨书情”----书法绘画比赛 主要内容:以《诗经》等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结合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书法、篆刻、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比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12年3月---7月 2、“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 主要内容:以弘扬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展“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展示当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理解。 时间:2012年4月---6月 活动三:民族文化诵扬 1、“传承中华文化,展现汉字魅力”----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 主要内容:举办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评选大中小学“汉字传人”,打造汉字文化创意品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文字独特魅力。 时间:2012年3月---12月 2、“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主要内容: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推荐经典阅读书目,组织本市广大师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大中小学生集体诵读比赛,培育师生读书习惯,营造阅读经典的良好校园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时间:2012年3月---12月 活动四:民族文化演绎 主要内容:依托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开展民族文化联演活动。各学校结合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凸显民族、民俗特色,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以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的形式演绎和展示民族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风采。 时间:2012年4月---12月 活动五:民族文化研讨 1、“名家眼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系列讲座 主要内容:结合读书文化节和博雅讲坛,开展名家巡讲活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变革、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12年3月---11月 2、“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教育论坛 主要内容:研究学校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引领功能,不断拓展学校教育内涵。 时间:2012年10月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2015级会展策划域管理2班陈文雅学号 13号 一、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人民大众,是华夏民族世世相传的瑰宝财富,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不竭之根。我们要通过这些文化资源,并结合宁德地区的特点加以利用和创新,去发展和丰富伟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以符合优秀文化进步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宁德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 目的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随后便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通过现实,让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宁德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宁德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二、时间: 2016年8月1日—20日 三、地点: 宁德福安市区以及周边著名民族地区 四、调查对象: 街头年龄较大的长者,历史文化研究馆馆长与其相关工作人员 五、调查过程: <1>在各个街头小巷与长者进行交谈,做下笔录以及加以问卷调查。 <2>去历史文化研究馆与工作人员以及馆长交谈,做下笔录,事后计入电脑。 <3>电脑搜索加材料,加入文本中,更加详细。 1

六、分析 根据对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加以结合网络搜索的材料,深究近年来民族文化的情况,民族文化内容及影响,文化近年来变化情况如下: 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 (一)二月二歌会,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二月二”歌会参与者多、时间长、规模大,影响面广,对于继承与弘扬畲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二月二”歌会是各地畲族亲朋的一次大聚会,歌手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借助歌会的载体相互交流、传播,它对改变畲区面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请香接火仪俗是一种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 既是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活动形式,也是民间艺术荟萃与展演的形式。 ,展示了不同地区道派的传统蕴涵及道派传承风貌。 对促进信众的情感交流,推动台胞对中华民族根文化意识的认同有重要作用。 (三)霍童“二月二”灯会犹如当地民间的运动会。霍童线狮子、纸扎、铁技等是运动会上的各个项目。它是宁德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是霍童道、佛文化影响下的深化。 保护和发扬霍童“二月二”灯会,对宁德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增加保护资本力度近年来,宁德市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自2008年以来,宁德市各级财政共投入6120万元,实 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市本级上金贝保护经费直接投入达1180万元, 2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

论云南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广义而言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创造的全部成果。这里,文化仅是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形态文化。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它将有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中国各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民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过程。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对外来文化在比较中引进,更需要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一、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观念、心理、信仰、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它以代代相传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在人们的内心积淀成一种深刻

的世代认同感,唤起人们的民族集体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从时间上说,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过去的文化存在,它总是以文化传承的形式存在于现在,又以求新变更的姿态向着未来开放,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框架,是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根脉。创建当代中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利用现代手段把民族文化传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化。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就了各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国各民族都是有几千年灿烂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各民族的祖先都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创新和发展当代各民族文化的必备条件。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东西和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