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2)

每次捧起书来总是想写点东西,因为感悟实在是很多。而拿起笔来,又不知道从哪里谈起,因为所知实在太少,惧怕呕心沥血一番后,过不几日,就发现还不如前人拉出的一坨屎更呈具金字塔般的形状。然而小白同学却力劝我,前人再漂亮的作品,也只能放在隔着玻璃的橱窗里慢慢欣赏,而自己写出的东西纵使再不成形,也是印在成长中的。

人生来只能往前走。在历史的长征中,要想走在别人前面,走得比别人快显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少走弯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对于短暂的人生,三、四十年之后你应该所处社会的点和你现在的点连成一线,才是你的捷径。社会在不断往前发展,而以现在的点为圆心,时间为半径,我们得到的确是一个令人疑惑的圆。所以我们必须知道身后是什么样的,才能调整身姿,随着社会往“前”发展。这是我乐于读史的缘由。

社会向前发展,有两条腿,一条是科学技术,一条是社会体制。在远古社会,由于缺乏了科学技术,且社会体制也不完善,所以社会只能爬行。而如今,拥有科学技术的左腿肌肉越来越健硕,社会要想跑得快,就要用同样健硕的社会体制作为右腿。而经济,只不过是由赤体穿上了草裙,而今更有些华丽的衣衫罢了。这是我读史的重点。

感谢钱穆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这本小册子,使我能够进一步跳出历史偶然与必然的纠结,整体的审视这个社会,而不是去历数它充满故事的每一根丝线。诚然,宾四先生的这本书的一大目的,是呼吁大家不要随便摈弃很多中国优秀的社会体制,而随便盖以“专制黑暗”四个字妄加否定。但是他给予我们的,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漆黑的前行时,尽量走个直线。读起来真是体会很多。现在只能摘要说说。

书中重点介绍了汉、唐、宋、明、清等五个主要历史朝代的社会制度。而每个社会制度,又分为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向。对于政府制度,重点在于阐述君权和臣权的分布与制衡,此处的君权,毋宁称之为贵族特权为好,而所谓贵族,就是依靠祖宗继承下来的天然的权力(有点所谓太子党的感觉);而此处的臣权,也最好理解为民权,因为掌握这部分权力的大臣,都是从社会的底层通过个人努力(尤其是科举)达到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理由:因为与其说这些人维护百姓利益,还不如说是维护他们从小所接受的儒学教育,而儒学的政治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在这个所谓“臣”的群体道德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中国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的国家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帝王,而君权和臣权的制衡(所谓制度),也就成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最主要的构架。另外,臣还分为内臣和外臣(内臣一般多为皇帝私人利益服务,而外臣的职责则更应以国家为重,这是内外臣的言论倾向性的出发点的区别),而权力也要区分地方和中央。更进一步从人事制度来说,君(或者贵族)自然是要世袭的了,而臣从何而来呢?如何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呢?所以作者紧接着谈论了选举制度。我们注意,作者说的是“选举制度”而非“科举制度”,其意深。再进一步,社会总是有阶层的,广大老百姓要生活,就要自食其力,而总有另一批人要生活,却又想不劳而获,所以作者紧接着告诉大家,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是如何不劳而获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制度。最后,任何一个国家都期望四海升平,而又不可能一直四海升平,时时刻刻的都有“攘外”和“安内”的任务,所以政府必须豢养军队,作者最后关注了兵役制度。关于兵役制度作者最关心的是两点,一个是兵从哪里来?另一个是粮饷从哪里来?以上我对本书的关注点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来看这本书,也就会很清晰了。

根据以上的思路,让我们再来把这本书理得更简单一些。

一、秦汉

秦汉是大一统的肇端,皇帝世袭,钱穆归因于中国地理不适于靠“选举”产生领袖,而我觉得还不如归因于遵循那些源于远古且带有宗教仪式的传统更有说服力。但是臣作为参政

议政的主体,其废除了夏商周的世袭制的确算是历史一大进步。在中国这种缺乏以死后处境作为恐吓手段而聚敛人心的宗教的国家里,皇帝要想维持其统治,最聪明的做法,无非是群策群力,而不是一人专权,这样的话皇帝一个人不至于太累,所得好处也可以人人有份,遇到问题时责任大家平摊,皇帝的宝座也坐得长久而安稳。所以皇权和相权(或者说相所代表的政府)的制衡就成为每个时代发展的焦点。柏杨在谈论汉朝确立儒学治国时,曾经提到到刘邦之所以被叔孙通说动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儒家所倡导的君臣之礼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而且历史也记载,刘邦当年对一同打下天下的哥们也是很有义气,朝堂之上也是有座的,那显然对于国家大事,大家更是可以说三道四。这说明汉初皇权本也不是至高无上,皇帝说话也显然不是令所有人噤若寒蝉的。皇帝又要面子,想一个人说了算,而又怕大家不给面子,做错了事更可能危及自己的椅子甚至生命,所以自然要分权。于是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度应运而生。其各个官职名称的来历没必要细讲,因为那些都是故事。我们只需要看到,要想一个皇帝或者政府官员作出的决定生效,必须要皇帝和大臣都知道和同意。而为了限制皇帝不能为所欲为,又设置了御史天天叮咛皇帝。

对于地方政府,秦朝创立的郡县两级制度,又是一大创举。统治者不劳而获的途径,就是让老百姓白白的交出一部分劳动成果。要想轻松得到这一部分成果,就必须给老百姓一定的承诺,那就是保障他们能够安定的生活。严格意义上来讲,地方政府有两大作用,一个作用是收税,一个作用是解决百姓争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让他们有安全感和平等的心态,能够愿意安居乐业。要想地方政府做到这两点,必然的要划分区域。一个基层政府所管的地盘儿太大了,交通也不方便,运输也不方便,意味着公务员们的工作量太大;而地盘儿太小了,意味着浪费好多粮食养着这些不劳而获的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显然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劳动。所以,秦汉的地方政府制度(郡县制度)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扁平化。地盘儿合理,拿俸禄的官也少。同时,为了检查地方政府官员有没有老老实实的执行政策,派出了刺史。

这些官员都从哪里来呢?汉朝发明了好方法,那就是“举”,也就是推举。最初的推举都是所谓“孝子廉吏”。“孝和廉”这两个标准就明显带有儒家思想的味道。为什么是廉吏而不是“能吏”呢?因为社会生产力实在是太低下了,什么雄材伟略也几乎没有可施展的空间。只要老百姓老老实实的交上税来,你再老老实实的如数交给皇帝,你就是皇帝所需要的人才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种孝和廉的标准,很容易让老百姓没有怨言,况且孝字还是老百姓传颂的楷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颇能代表老百姓。另外皇帝也知道孝廉标准下举出来的人可能有很多庸才或者经验不丰富的人,作为补救措施,所以又让他们考试,然后再划分并进入大学学习。

但是不劳而获“两千石”的粮食实在是太有诱惑性了,因而在这个“举”的过程中,徇私舞弊慢慢滋生,逐步造成了人员冗余,且盘根错节严重,最终形成了一个近乎封闭的阶层,渐渐阻塞了平民的晋级之路。而从后面历朝历代看来,阻塞平民的晋级之路,必然造成政治的垮台。

对于农业社会,经济制度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税。由于汉朝经济发展水平低,,可吃的、可玩的实在是种类有限,也就是各种粮食的附加值增加的手段实在是太贫乏,粮食收多了吃不了也是烂掉,所以赋税(土地税是历代赋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很低。基本是“三十税一”。而对于土地所有权,则因为汉朝的土地自由买卖政策,而最终形成了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再者,到汉武帝要拓边时,觉得钱不够花了,所以又发明了“盐铁税”。先是向盐铁商要钱,后来发现油水实在是太大了,干脆垄断生产了,这也是后来两千年这种行业国家垄断的开始。

最后看看兵役制度。汉朝边界除去西北边境多和匈奴人交战,其他方向基本都是防御性的。先看兵从哪里来。自古以来,就是两种制度来保证兵源,一种是强迫,一种是诱惑。但

是任何一种制度,要想保证这些拿着武器的兵卒安心卖命,就一定要让他们没有顾虑。汉朝生产力低下,所以常备军少一点,每个人每年的兵役期很短,最后都发展到交钱可以赎的地步。其兵役制度,是“寓兵于农”的制度,百姓首先是生产集团,其次也是一个战斗集团。而为了让大部分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不要后院起火,你家太穷了就好好在家劳动种田养活爹妈和老婆孩子,只有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人,才有资格当兵,而如果你当兵当然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可以免一些赋税。当然,武器也是你自己置办。当兵为了保命和杀敌,显然都会武装得很好。所以汉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证的,尤其是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交战的时期。

综上所述,秦汉无论实在政治制度,还是在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都为后代的各个朝代树立了模板。

二、隋唐

在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分裂和战乱以后,隋唐重新步入大一统的时代。皇权和臣权和以前差不多,谁也不能单独决定。只不过各种文件或者命令前加了一个“敕”字,以让皇帝更有面子罢了。同时,官员的头衔也换了换。其值得关注的是六部制的提出,说白了就是参与讨论的人比汉朝更多一些,职责划分得更详尽一些。

地方政府方面,又加了几级。我想应该是人口增多了,事情也增多了,所以地盘儿就更小点。另外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社会的确可以负担的起更多的不劳而获的人存在。地方长官的任命权,依然在中央。大臣的任命权在皇帝,老百姓依然没有绝对的选举权。而且把官儿的级别划分的更加细致,所谓九品中正制。这样才能让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儿更有上进心,而上进心,恰恰同时也是掌控在皇帝手里的缰绳(其实也是现代任何管理之所以能够“管理”的根本)。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怕无欲无求。所以老庄的无为而治是万万要不得的。

人才选拔方面,隋唐开始了正式的科举,已经尽量做到了以才选吏,而废弃了所谓的以“孝和廉”选吏。这也是很大的进步。

说到经济制度依然是税收制度。从划分详细的“租调庸”制度到两税制,说到底,就是征税的项目增加了,也就是中央需要的钱增加了。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奢侈品的种类增加了,光吃已经不能满足贵族和其他上层社会的需求了,还要有漂亮的家饰,比如唐三彩等;另一个是用兵增加了,唐朝中前期虽然边境战事不多,但是为了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全,成立了多都护府,即形成了所谓“府兵”。而收税的种类增加太麻烦,收税的成本就会抬高,所以只能找更简单的方法,干脆后来发展到两税制。

关于兵役制,和汉代有不同。如前所述,汉代时农兵合一,你首先是一个种地的,其次你还要服兵役。而到了唐朝,是兵农和一,你首先是一个兵,然后为了养活你自己,你需要种地。这也就造成了唐朝更多的职业兵,就是当一辈子兵,才有了杜甫的诗“一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随着府兵制度的失败,和士兵的社会地位的逐渐低下,稍富裕的百姓都不愿意当兵,所以后来发展到雇佣兵,,尤其是雇佣异族。也有了后来的异族头领发动的“安史之乱”。

纵览隋唐归纳如下,生产力发展导致物质更加丰富,社会分工也大力发展,更多的社会阶层出现。出现了科举制度和自由的(或者说职业的)兵役制度。

三、两宋

说到宋朝,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个前提,就是宋太祖的地位是黄袍加身得来的。所以他惧怕武将造反,于是刻意的抬高文官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宋朝在国防上虽然兵精,但是将不广的尴尬,很难赢得战争,最终整个朝代都在防御。其他朝代都有很多抗击异族的名将,而宋朝能拿得出手的太少了,好容易锻炼出几个,要么杀掉,要么革职。同时也造成了宋朝的文人占据了社会上层,并有时间和空间搔首弄姿,研究各种学说,比如南宋的“理学”。而民间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

皇权和相权的分配其实本质上和前朝没有太大区别。纵观历史来看,除了清朝,其他朝代的皇权和相权基本持平,最多也就是突然蹦出个极牛的某大帝,精力无限,相权自然就低了,要么皇帝年少不更事,冒出了擅权的宰相,呼风唤雨几年。更或还有一些阉人也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和从小与小皇帝建立的私人感情而从中渔利。

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因袭前朝,只不过文人的积极性更高。因为宋朝的国际形势不好,所以只能收更多的税用于战争。以至于老百姓不爽,王安石要变法,不光要变税制,还要改兵役制,放弃唐朝的职业兵制度,而仿效以前的全民皆兵,即所谓的“保甲制”。

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每每经过一个战乱的时期,老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会更加强烈。经历了五代以后,宋朝的老百姓也是期望安居乐业。虽然和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经历了战争,但是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如金灭辽、元灭金等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宋朝赢得了一定的喘息和短时间难得的和平。其早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汉初颇为相似,只不过还没有完全缓过劲儿来等待宋朝汉武帝一样的皇帝出现,蒙古族就来的太过迅猛了。在宋朝极为短暂的和平时期,老百姓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所以工商业发展非常迅猛。因此,以至于本来作为大宋临时首都的汴梁都异常繁荣。唯一可惜的是这些工商业者在积累了资本以后,没有取得政治上的相匹配的地位。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宋朝的人口增加比较快,已经达到了1亿多,是唐朝的两倍,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一亩地出多少粮食养多少人是一定的(全国总的耕种面积和明朝基本持平,人口也基本持平)。而荒地也没有了,能开垦的都开垦了,这也就遭遇了一个发展瓶颈,其解决方法就是计划生育。所以,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开始计划生育的朝代。

由上所述,我们只能做两点假设,一如果北方少数民族不是突然强势,多给宋朝一百年的时间,依靠宋朝的经济实力,反过来荡平北方应该不难,宋的每朝皇帝其实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如果再有一百年的和平,科技应该会有很大发展,比如四大发明的成熟,比如陶瓷业的极度发展等等,在此基础上,在宋朝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下,或许工商业者会在高层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四、明朝

政治体制方面,明朝相比前朝,着实的退步了。朱元璋打完江山把武将杀了个精光,而文臣又出了个宰相胡惟庸,所以干脆连宰相这个位子也不设了。这不是说臣权没有了,但是事实上是也确实是皇权相对来说大了很多。因而,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权力间隙也就大了,阉人们可发挥的空间也大了。所以明朝似乎是太监擅权次数最多的朝代。但是遇到独立一点的皇帝,太监没空间了,而皇帝和大臣们却又经常为各种事情争吵。另外,本来朱元璋对子孙的分封制是历史严重的倒退,不过有了朱棣,一次性就全部搞定了。但总起来看,由于没有外患,百姓又富足,所以整个明朝一直是比较平稳中度过。一直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科举人事方面,为了让文人们更听话,八股文考试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题目。但是如果看看当时的考题,题目也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迂腐,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颇有一些能够走上社会的上层。另外九品中正制在明朝也被更进一步的加以诠释,以至于形成了钱穆所说的: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有流品无阶级。

政治虽然保守,但是明朝在经济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人口增加很多,另一方面可供耕种用的新开垦的土地数量却有些不足了(人均土地实际上是一代比一代更少)。于是在征收税收时,造了两种册,一种是黄册,就是户口本,一种是鱼鳞册,就是土地具体划分和使用情况(宋朝已经开始有了正式使用的鱼鳞册),开始时还是两册并用进行收税,后来干脆采用“一条鞭法”,全部按照土地进行收税。。到后来人口实在太多,所以明中叶以后首辅申时行明确的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

因为外患不严重,明朝社会稳定时间很长,生产力发展也非常迅速,科技亦然。比如出现了科技著作《天工开物》等。但是遗憾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明朝和西方的交流中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兵役制度方面,明朝运气很好,开国就把蒙古人彻底打得落花流水,所以边疆用兵也少了。其兵役制度依然是职业军人。但是由于常年不打仗,更加上长城的修建,军队训练松弛,军械入库,最终导致明朝后期的军械因长年不用而严重损毁,战斗力下降。最后不光打不过满洲人,连农民军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入北京。

综上所述,我觉得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就没有什么突出的,如果要摘出几条来说的话,一是疆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比前朝都有明显的增加但又控制不力;二是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却又没完全放开。两个失误却很值得深思,一个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强化了国人夜郎自大的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和西方正在兴起的列强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二是八股文的兴起在思想上控制了人的思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人才的贫乏受到影响。

五、清朝

清朝是钱穆很不齿的一个朝代。在社会制度方面,钱穆分析认为其用各种“法术”代替了很多社会制度,也就是“人治”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法制。而其统治的特色,到处都体现了异族政权。例如上层都是满人居多,汉臣的人数受到严格控制。军权严格控制在满人手里,直到末期顶不住了,才出现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权力分配上,更多的是把汉臣当做满人的家奴,例如臣对皇帝言必称“奴才”,这是令人发指的。而其他朝代大臣都是称“微臣”、“罪臣”等等,这中称呼看似小事,但却是对人思想和自尊的严重摧残。另外皇权高度集中,政令的下达不再受到大臣尤其是汉臣的牵制。这些都是历史的严重倒退,但好在清朝颇出了几个精力旺盛能力卓越的皇帝,才奠定清朝三百年的基业。

另外,与其说是清朝皇帝统治,不如说是满洲贵族统治下的中国。所以在最后的君主立宪的机会到来的时候,如果只保留皇帝一人,而抛弃满洲贵族这个统治阶层,便遇到了极大的阻力,磨磨蹭蹭的不愿意实施,所以最终干脆被孙中山彻底全部推翻了。

在国际形势上,欧洲扩张到中国的初期,正好赶上了清朝初期,英法德舰队在以蒸汽机和火炮武装以前,根本无法与清廷抗衡,所以乖乖的呆在东南亚。俄罗斯野心勃勃的从陆地打到中国东北边境,恰好被清初战斗力还算强大的清军击败,这雅克苏一战奠定了中俄或者说中欧一个多世纪的和平。但是这种和平的假象,也完全让满清贵族死于安乐之中,让整个中华死于安乐之中。这一仗,从中国的近两三百年的历史来看,我认为反而是完全失败的。

在兵役制度上,清朝实行的是满洲的八旗兵制度,这些八旗子弟兵控制在全国几乎所有的要塞。汉人组建的军队是为“绿营”,其首领还是满族人。因为清朝刻意的维护满洲贵族的权益,所以无论是科举还是兵权,都是颇有些倾斜的。有很多科举和军事的禁区严禁汉族人涉足。因此总起来看,清朝的兵役制度和科举制度除了倒退,根本就是乏善可陈。

经济方面,清朝的人口数量激增,康乾盛世以后,人口较明朝增加了2倍,达到3.6亿多,而可耕种土地较明朝仅增加一半(约7.3亿亩),而人均土地占有面积降到了历史最低的1.7亩(仅为明朝的一半多),因此税收被迫彻底采用按照土地征税而不是人口数量征税。清朝继续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严重缺乏交流。而到了中后期以后,逐步开放一些通商口岸以后,清政府不光没有积极地参与贸易,反而不断地阻止贸易,最终导致了大门被列强用武力打开。综上所述,清朝实际上是一个在制度上不断倒退的朝代。其康乾盛世的基础,其本质是少数皇帝的个人武功给社会在一段时期内的安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已。而这种异族统治,一方面造成了满汉等诸多民族的地位的不平等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君主立宪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最后,结合这本书,和以前所读过的一些经济学与历史的书籍,我们在看历史时,所应该关注的的真正问题有哪些呢?

一、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是什么样的。这决定了处于这个社会的人民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简单一点说,晚上是用油灯还是电灯?沟通使用喊话还是信件还是电话?交通是走路还是马车还是火车飞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

二、人总是有不劳而获的倾向。当时的社会,有多少人想不劳而获?或者更进一步说,这个社会,能够养活的不劳而获的人的比例是多少?这也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了,这个比例就可以显著增加。

三、更关键的,是如何控制不劳而获的人的比例,或者说如何维持这个阶层的比例和稳定,这就是社会制度的问题。从历史来看,这个阶层的绝对人数和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因而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些阶层的层数只能是越来越多,要想维持这些阶层的稳定,必须有强有力的社会制度。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这种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所谓“公平”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这种公平必须允许底层劳动者有通过个人努力走向高一级阶层的通道,这需要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这种公平也应该控制高级阶层的权利,使低级阶层有发表意见和争取自身利益的空间,使任何社会矛盾尽量避免用武力的方法解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点,越是不劳而获的人,就越容易形成联盟;而普通的底层百姓,迫于生活压力,整日忙于生计,联合的能力更低(亚当斯密也这样分析工人和资本家)。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总的看,和平时期远比战争时期时间要长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暴力机构的作用。从上一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暴力机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多么的重要。从古代开始,暴力机构似乎都是分为两级的,一种应该是衙役,就像现在的警察,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个部分在钱穆的书中从来没有做过讨论,但我觉得其实是很重要的,严格意义来说,他并不应该是兵役制度的一部分,而恰恰又是社会维持稳定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另一种就是军队了。钱穆在书中重点强调了每个朝代军队的兵役制度。但是无论古代这种衙役制度和军队制度有何制度上的差别,我们最需要看到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就足够了。

五、社会的发展必然形成更多的阶层,这是由社会越来越细的分工所决定的。那么如何调配这些阶层,使这些越来越多的阶层更能和谐的相处呢?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历史上的阶层不是太多了,二是太少了。尤其是在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觉得出现了阶层的一个真空(现在这个真空依然存在)。就是统治阶层(如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人和农民底层的劳动者之间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前,都是国营企业,除了工人和农民,就是政府干部。而改革开放以后,必然有一堆人成为新的工商业主。他们有可能是从农民和工人转变而来,也有可能是从干部转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个阶层必然越来越庞大,必然要争取更大的决策和发言权。我们现有的政治制度,给予他们的途径就是通过选举或者推举成为人大或者政协代表,参政议政。如果这条途径不是很奏效(实际上相对于这个新的阶层的人的诉求来说也往往是非常有限的),那最有效的显然是通过贿赂指挥有权力的阶层的人的手。所以,在近15年来,商业贿赂、商官联合等现象与日俱增,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现行的社会选举制度还是不能给掌握资本的人以充足的决策力的空间。还有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官商,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作为资本,从中渔利。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不得不去解决的社会问题。我觉得解决的途径还是要给这些资本家参与决策的权利,仅仅依靠吸收更多的知识分子进入政府部门和单纯培养专业的从政人员未见得有足够的效果。

综上所述,钱穆的这本书,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制度的影响。另外,他在谈到每个朝代开始时制度一般都是适合的,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而到后来这些制度往往又是漏洞百出。面对这种疑惑,钱穆基本都归因于执行中的流弊,或者在纠正这些流弊中所采用的更为严谨的、乃至最后成为桎梏的政策。但是这种流弊的产生,或者过犹不及的补救措施,难道不是制度本身不完善的结果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书中也没有深入探讨,那就是工商业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或者说以工商业起家的资本家,为什么迟迟不能进入中国的决策层?这个钱穆几乎没有涉及。对比欧洲发展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地理决定。这个是天然的和非常关键的。工商业的本质是物质交流,而其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无非就是物资的运输途径。通过地域不同所带来的价格差距来追求最大的利润。对于运输来说,水运又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尤其是在古代),因此水运发达的地方,商业往往就比较发达。在这一点欧洲显然比我们有天然的优势。西欧的内河航运比中国华北平原要发达很多,温暖湿润的大西洋季风给欧洲大陆带来充沛的降水。而在中国的华北,老百姓却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更不要说航运了。还有欧洲的海洋,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孕育了古希腊、古罗马等好几个大帝国,同时也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传播推波助澜。欧洲西海岸也没有台风和飓风,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海上帝国的一个接一个的强盛提供了帮助。所有这些帝国的强盛,无一不是因为贸易的驱动,结果也是使贸易更繁荣。反观中国,江浙一带的商业的兴盛也不是偶然,发达的内河航运网和平坦的平原稻米与桑蚕基地相得益彰。

二、战争因素。战争有两种,内战和外战。一遇到战争,兵员自然不必说,兵役制度决定了每个国家或朝代的特色,但是粮饷和武器(铁)的来源就是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中国,往往是横征暴敛——就是直接去跟老百姓抢。而铁器的工匠,往往一直由军队自己掌握,铁矿的冶炼也是由国家直接承担。所以,战争没有给中国的商人带来商机,甚至没有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而中国的战争也几乎没有为工商业而爆发的。另外,即使有工商业者参与的战争,其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比如明初的沈万三,捐献给朱元璋大量的军饷用以劳军和筑城,结果不光没有博得好的社会地位,反而因猜忌而落得客死异乡。这种横征暴敛可能是因为短期急促的战争,迫使国家无法在安顿国民的基础上进行,而只能靠短期的战时状态造成的。而商业只能在长期的持续的和并非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才能更大获利,才是新富人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欧美的最典型的例子远的来说是英法百年战争。两国的国王要持续进行战争,必须让国内安定的生产,而为了筹集军饷,英法的国王只能最后求助于商业工作者(而事实上,这场战争恰恰是因为贸易税收的不平衡所引起的),而商业工作者趁机争取到了很大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最后不管战争结果对英法在世界上的地位造成多大影响,而国内却最终形成了以工商业起家的资本家和老贵族共同执政的新的阶层。而这些资本家要想更多的牟利,获得更多的廉价劳动者和资本,于是利用贵族和国王手里的权利,展开了著名的圈地运动。欧美近期的例子就是一战和二战的美国,其不参战是为了商业的利益,卖军火,其参战每次都几乎是迫不得已的,或者自身受到了伤害,或者为了更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中国例外的例子,是宋朝,宋朝长期处于防御状态,而且连年边境战争不断,这就迫使宋朝内部(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必然不能横征暴敛的去筹集军饷,而只能稳定的进行收取战争的和赔偿的税收(从熙宁10年来看,工商税占财政总收入的70%)。而实际上宋朝的工商业也是最为发达的。但是很遗憾,宋朝的工商业者,始终无法进入决策层。我觉得,一个原因是宋朝的选才制度,这种选才制度在此时显得非常多余和倒退;另一个原因,是宋朝外战连年失利,朝廷稳定的时间还是太短,没有给工商业者进入决策层充分的时间。

另外需要澄清的一点,欧洲的工商业者并非是生而富贵的。中国的工商业者在古代社会地位低下,欧洲其实也是一样的。

三、民间科技的进步。不得不说,还是中国的科举选才的制度贻害太深。聪明人都通过四书五经走上了仕途,而民间手工业者中人才的匮乏,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寺院中的僧人,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却终日沉迷于对基于“顿悟”的哲学思索中。这和欧洲的僧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的教士们,此时正沉迷于对自然现象的解析。欧洲的

很多科学理论,都来自于寺院。冯友兰认为中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一样,西方是“正的方法”而中国更多的是“负的方法”。通俗来讲,西方的哲学更讲求“逻辑”和“批判”,开宗明义就说上帝创造了一切,他们研究的,很自然就是所谓的“一切”的实体。而中国的哲学,包括儒学和后来传入的佛学,开始就在研究人与万物的关系和更乃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总结出很多抽象的,很难去用语言阐述和传播的各种“经”,最后导致一代又一代的人长时间的拘泥于这些基本的问题。往往一个学者或者僧人,快死了都不能有所“顿悟”。

还有就是儒学、佛学等哲学和科学的结合问题,也是民间科技迟迟不能进步的原因。如刚才所说,僧人或者学者往往穷其一生也未必有所顿悟,而导致宗教、哲学和科学的结合迟迟不能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所以像僧一行这种人太少了;而西方的教士们,十几岁就可以很轻松的读完一本《圣经》,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轻松的种种豌豆、数数星星。

归结一下,中国的工商业,迟迟不能走向决策层的原因,是中国的自古以来的社会制度和民间哲学理念造成的。

以上是我读这本册子的一些脉络和关注点,肯定不及钱穆先生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十分之一。如果想要知道的更多,别无他法,我们需要阅读的更多。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一) 做一名有谋略、讲兵法的班主任 寒假期间,我重读了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一书,这是一本教育反思集,记载了作者在其教师生涯中与学生斗智斗勇的经历,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即实用又巧妙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工作方式上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万老师的日记布置和批阅是一项很有效的了解学生的方法,但这个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万老师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觉得这源于他对学生深深的爱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做好教育工作离不开一颗爱孩子的心,要学会体谅学生的难处,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犯了错,要尽量原谅他,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要有耐心,永远给学生机会,老师只要流露出一点点的不耐烦或是对学生的不满,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也许这个孩子以后就再也不信任你了,所以在教育孩子时,语气措辞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宽容并不等于放纵,该严厉时还是要严厉,绝对不能违反原则,否则将

因为自己的过度宽容,而使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得寸进尺,以至于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这样的宽容是害了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在教育的第一线,接触到的不是个别学生,而是一群不同个性不同情况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个错误,在教育不同个性的学生时也要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书中的学生,脾气秉性习惯好恶皆不相同,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势必捉襟见肘,难以奏效。万老师运用多种多样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遇到怎样的学生用怎样的方法,懂得选择,源于万老师对于这些学生的了解,也源于心理学、教育学的常识和万老师的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向我们展示了教育自身的丰富多彩的美丽。 万玮老师在带班的过程中,总是能很巧妙地化解一些我们眼中难以解决的难题,我想他具备的不仅是过硬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是宽广的知识面,如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名人传记,寓言哲理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万老师在平时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随意举例,让学生足以信服,也能提出很多优秀的观点来激励学生,也能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等,从万老师的身上,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怎么写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怎么写 第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格式怎么写 例 姓名:王凯班级: 20xx级1班时间:20xx年9月10日今天我读了《魔盒》这本书 好词:游手好闲一掷千金吃喝玩乐荒淫无度生不如死硕大无比粉身碎骨 摇身一变皎洁 好句:山民又得到一笔钱,更加荒淫无度,终于,恶有恶报,他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好段:山民拖着病体,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爬到了山顶,找到了那颗小草,当他伸 手正要采时,忽然发现,在山崖边上有一颗闪闪发光硕大无比的钻石。山民心动了,要是得到了这颗钻石,不就什么都有了吗。于是,他又爬到了山崖边,就在他抓到钻石的瞬间,失足跌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 主要内容:有一个山民,妻子病了,在给妻子采药时从山上摔了下去。由于半山 腰的树枝勾住了衣服,山民得救了,醒来之后发现身边有个小盒子,于是带回家中。山民怎么也打不开盒子,在无意中说出“我想要”的时 候,盒子奇迹般打开了,出来一人小人。此傲人给了山民一沓钱,

他 享尽荣华富贵,唯独没给妻子买药。不久,山民得了一种可怕的病,小人让他去采一株小草治他的病。山民爬上山,伸手采小草时,发现 了一颗钻石,不料失足跌下山崖,粉身碎骨,小人又出现了,它的名 字就叫——诱惑 体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做人不能太贪心,得脚踏实地 地做每一件事。 第二篇:小学生读书笔记该怎么写 小学生读书笔记该怎么写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 1、符号式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安排了读一本名著并就这本名著写一篇读书报告的任务,其中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名著,不乏有《菊与刀》、《中国士绅》、《沉思论》以及钱穆先生写的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等。究于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政治制度的一些粗鄙之见,我强烈建议我们小组选择《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当然事实也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看法,虽然算不上真知灼见,但起码也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读完之后,我发现发现这本书道理说得不深,观点也有不少,内容较浅,通俗易懂,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但作者阐述清楚,脉络清晰,能称得上是这本书一大优点。不过作为像我这样的一般综合读者来阅读,是很可以的了。这绝对是一本好书,纵论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打开了系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一扇大门,可以作为学读史书的基础知识来学习,即使不喜欢读史,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其中有很多对于历史和政治规律的突破性认识,比如,到底中国这些官员部门如何分工的?财政制度是如何演绎的?为何宋朝无法抵御外侮?...... 书中重点介绍了汉、唐、宋、明、清等五个主要历史朝代的社会制度,而每个社会制度,又分为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向。对于政府制度,重点在于阐述君权和臣权的分布与制衡,此处的君权,毋宁称之为贵族特权为好,而所谓贵族,就是依

靠祖宗继承下来的天然的权力,自从一出生就注定其不同于常人的命运;而此处的臣权,也最好理解为民权,因为掌握这部分权力的大臣,都是从社会的底层通过个人努力尤其是通过科举达到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因为与其说这些人维护百姓利益,还不如说是维护他们从小所接受的儒学教育,而儒学的政治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在这个所谓“臣”的群体道德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中国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的国家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帝王,而君权和臣权的制衡,也就成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最主要的构架。另外,臣还分为内臣和外臣(内臣一般多为皇帝私人利益服务,而外臣的职责则更应以国家为重,这是内外臣的言论倾向性的出发点的区别),而权力也要区分地方和中央。更进一步从人事制度来说,君(或者贵族)自然是要世袭的了,而臣从何而来呢?如何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呢?所以作者紧接着谈论了选举制度。我们注意,作者说的是“选举制度”而非“科举制度”,其意义就更加深刻了。再进一步,社会总是有阶层的,广大老百姓要生活,就要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总有另一批人要生活,却又想不劳而获,所以作者紧接着告诉大家,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是如何不劳而获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制度。最后,任何一个国家都期望四海升平,而一直四海升平却又不太可能,时时刻刻都有“攘外”和“安内”的任务,所以政府必须豢养军队,作者最后关注了兵役制度。关于兵役制度作者最关心的是两点,一个是兵

班主任兵法

班主任兵法 班主任兵法3读后感(一) 我记得谢老师跟我们说过:“读书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也是学习他人经验很好的途径。”我们一定要抽出时间逼自己看多点书,而《班主任兵法3》这本书是我在深圳学习期间买的,在读了《班主任兵法3》之后,我感触良多。要想收获,确实得多看书。《班主任兵法3》是一本教育反思集,是一位青年班主任的教育手记。书中列举的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无不充满智慧,充满心与心的交流。书中的一幕幕校园喜剧,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万玮老师的“斗智斗勇”,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不禁感慨:教育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看了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孙子兵法》,原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也要像打仗一样需要方法的。兵书上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与学生交往,也是要学会“斗智斗勇”的。是的现在的学生难教,因为他们不像以前那么“傻”了,他们的信息来源多,自我意识强,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小,对老师的尊重也急剧减弱了,教师要继续维持以前的“师道尊严”就不是那么容易

了。学生更多地把自己放在一个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而许多教师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因为自己是老师,学生或家长就必须尊重自己,如此思维,工作必将碰到麻烦。“斗智斗勇”正是把教师放在和学生平等地位上的,学生虽然聪明,但是教师“智胜一筹”遇到问题,不是埋怨,不是发火,而是动脑筋,想办法,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相处最佳的方法来,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当好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学会用真心关爱学生。 万玮老师在《班主任兵法3》中提到“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真理,那么爱学生应该是第一位吧。”学生是敏感的,你爱不爱他们,他们一眼就看得出来,这是欺骗不了人的。真心,爱,不是虚伪,假装,“谁人对我好,对我差,太清楚”!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比较大的感触:我觉得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会对你好!人都是感性的动物,凡是有点人性的人,都会懂得感恩。即使是最捣蛋调皮的人,只要你坚持不懈地无条件对他好,他始终会感受得到,即使不能把他完全转换过来,起码他也会懂得尊重你,理解你。 我当班主任的理念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我经常跟学生说:老师不会因为你们的成绩而对你们另眼相看,但是会因为你们的品德而对你刮目相看,我不会因为你们成绩不好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 读书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 书可以使人废寝忘食,可以使人入迷,让人像在自由的环境里飞翔。 书,是我除了娱乐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常常偷偷读书,有时我上网查资料,在空隙的时间里,我会随便拿本课外书看,一转过神来,都已经过几十分钟了。 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在寒假里,我偷偷拿出我的《格言》来看,因为那时作业没做完,但我想:寒假吗,有的是时间,看一会儿也不要紧。我看了半小时之久,妈妈看见了,把我手中的书夺去,说:“先把作业做完才能看。”我哀求道:“我只看了‘一会儿’,真只看了一会儿。”妈妈严肃地说:“一会儿也不行,让我看看你读的什么书?”你瞧,她也看得津津有味。半小时后,我冲着妈妈“嘿嘿”一笑,说:“咋的啦,你看了一会儿,一会儿就半小时。我刚才也只看了这么‘会儿’,抵消了,现在我作业做完了,给我看!”“我还没看完了,等会儿。”“不行!”于是,一场无休止的“争书大战”便开始

了…… 书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可以任你自由翱翔。里面有许多等待着你的良师益友。其实只用告诉你一点: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虽然有时也有点枯燥,但只要用心去感悟,就好像作者是自己,自己好像就有着一段难忘而有趣的经历。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句话是陈涛先生的读书心得。书中只有黄金屋,只要你认真吸取精华,持之以恒地读下去,那将会受益终生。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2 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窗边,手捧一本心爱的书,静静品味书带给我的乐趣。读书,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小时候,我在爱读书的妈妈的引领下,爱上了读书。有空的时候,我不再和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疯玩,而是缠着妈妈给我讲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我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经历而伤心流泪;我为白雪公主的故事而暗自喝彩;我对灰姑娘的南瓜马车而充满好奇……读书,丰富了我的感情,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懂得了是非喜悲。 上了小学,我开始识字,能够自己读书了。我脑袋里的小问号都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找到了答案。可后来,《十万个为什么》也渐渐满足不了我的需要,《我们爱科学》,《博物》,《可怕的科学》……出现在我的面前,在这些书中,我体验了世界上的万种风情,了解了之外的神奇魔力,见识了奶酪、巧克力火锅。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读《班主任兵法》有感——“刚柔并济,管理学生” 单菲玉 第一次接触万玮老师的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看的时候只觉得写得好,至于哪里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等到毕业了,要入职了,又看了《班主任兵法1》,想着应该对我管理学生有些帮助。今年寒假又看了一遍,每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 万玮老师书中“刚柔并济篇”令我印象颇深,对于刚入职的我真是帮助不少。记得刚上班的前几天,就有老师提过“课要上的好,首先要把班级管好”。作为一个新手,我特别怕管不住学生,尤其是在纪律上。果不出其然,第一个礼拜我就发现问题了,我们班有四大金刚,令我十分头疼。有一个学生的纪律和卫生习惯非常糟糕,上文化课的时候上着上着不是躺地上去了就是在本子上画画,做眼保健操的时候还喜欢躲到草丛里,对于这些状况,我第一次碰到真的是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着手解决,是用“凶”的手段解决——直接在全班面前不留情面的严厉批评,还是请进办公室耐心询问原因另作处理,对于这个度的把握真的很困难。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的做法并不好,太温和了,容易被调皮的学生“吃住”,应该先刚,立好规矩,然后加柔,所谓的“棒子加大枣”,与学生搞好关系固然很重要,但是前提是学生愿意敬畏你,信服你,就像书里所说的要“刚柔相济,正奇相生”。 “刚柔相济,正奇相生”,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风度,一种魅力,一种婉转绰约的姿态。我想,如果一名班主任能很好地理解刚与柔的道理,并

把它贯彻到日常对学生的工作中去,那么许多棘手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新手老师,一定要多多琢磨“刚”与“柔”,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把握好度,不要为了打好与学生的关系便一味地站在学生的阵营里去,要知道老师与学生天生不是同一个阵营的,处在控制与反控制的状态。书里有句话说得好:要竟可能多的转化学生,尽可能多的保护自己,只可智取,切不可硬攻。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在不必要的时候不要急着当着全班的面大声批评,严厉惩罚。我们要做的是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要保护好自己,刚柔并济,随机应变。 回顾我一年的教育工作,我觉得我的“刚柔并济”仍旧有些缺陷,原因我也找了,就出在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我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往往是没有经过分析在班级上直接批评了,有时候就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这点真的是做的不够好。“刚柔并济”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做做难,真正做到了,班级也就打理好了。 “教亦多术矣”,这句话我现在才真正读懂,教育是一名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而不能“一刀切”,因为每个学生情况不同,犯错误的原因也不一样,那么解决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在书中,万玮老师还有好多招“自保第一攻心为上”,“轻重有度赏罚分明”,“避实就虚无为而治”,这些方法都很有借鉴意义,当然上面都是万老师的实战知识,每个学生状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照抄,我们还要根据我们

二年级读书笔记模板

二年级读书笔记模板 二年级读书笔记模板我最近看了一本故事书,书名是随身听小孩。主角是一位听力障碍的小男生叫张家龙,他五岁的时候就在幼稚园的殊班上课,十岁后才开始上小学。学习过程中,因为戴了助听器,所以别人叫他随身听小孩。他戴助听器的时候如果在他的旁边大叫,耳朵会很痛,可是他不戴助听器会听不到也不方便。 张妈妈曾经和他一起上课,可是张妈妈都不会觉得很烦,因为她希望他可以快乐的学习。他在学校的打招呼方式是拍一下肩膀,可是别人常常误会他,这时候他很难卨,但是他也不会因此而讨厌他们。 读后心得及感想: 他很喜欢上学,因为有很多同学会陪他玩,他虽然有些听不到,郄很爱惜自己的身体。 我觉得张家龙虽然听力不好,可是他也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他很勇敢、聪明和善良,他的爸爸、妈妈也很用心的照顾他,我们也因该要好好的感谢父母。这个世界上也有人和张家龙一样,例如;杨恩典、谢坤山、贝多芬、乙武洋匡等人都是身体有障碍的人,但是却有很杰出的表现。因为他们不像命运低头。老天爷虽然捉弄他们的命运,在他们的身上开玩笑,但是他们却勇敢的去面对。 张家龙如果是我的同学的话,我想对他说:张家龙虽然

你的听力不好,可是你却有一颗善良及勇敢的心,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如果你在我们班上的话,我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我真是佩服你啊! 二年级读书笔记模板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哈利波特》全集。 一个棕色头发,在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大眼镜的男孩。他手持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便能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让你时刻都为他的神力所惊喜。他拥有一把神奇的扫把,骑上它,便可尽情的在空中飞行。他是谁?他便是神奇的小魔法师--哈利波特。 在哈利波特出生时,哈利波特的父亲就被恶魔“伏地魔”给杀害了,哈利波特的妈妈为了保护哈利波特,而给杀死了。幸存的哈利波特额头上留下了一道人人皆知的闪电型伤疤。 魔法学校的老师把哈利波特托付给了他的姨夫姨妈。在姨妈家,哈利波特受尽了虐待。后来海格带着11岁的哈利波特来到了魔法学校。在学校里,他结交了两个知心朋友,一起学习魔法。这三个小冒险家对所有的一切都十分好奇,在一次无意的探险中,他们发现了“伏地魔”隐蔽的藏身之所。 最终,爱的力量使哈利波特克服重重的困难,他终于打败了“伏地魔”,成为了一名十分有名的魔法师。

二年级读书笔记50字【十篇】.doc

二年级读书笔记50字【十篇】 【雪孩子读书笔记50字】 从前,有一个小兔子和兔子妈妈。妈妈说:我们堆个雪人吧,小兔子说:好呀,他们就堆起了雪人。 不知道雪人怎没突然动了,小兔子就跟雪人玩起来了。小兔子家着火了,雪人拿起雪要把火扑灭。雪人为了救小兔,自己融化了。小兔子哭了。 【草房子读书笔记50字】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是说主人公桑桑在油麻地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发生的事情。这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50字】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写的,他讲述了一个小男孩鲁滨逊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在航海的路上,他遇上了许多艰难坎坷,最后他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凭着自己活了下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学读书笔记50字】 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树林静静的“黎明”。这里没有浪漫的爱情,只有五个年轻女兵的坟墓。五个年轻的女兵:为了守住阵地的设施,为了与德国法西斯侦察兵的周旋,离别了家

庭,牺牲了爱情,献出了生命。什么是青春的美好?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读这本书,或许能找到答案。 【《我的长生果》读书笔记50字】 今天我读了《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我要学习她的勤学苦练,争取以后也象她这么棒,这么勤学苦练。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50字】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殊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了她的城市。从此,男孩青铜常常遥望芦荡深处,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城市,可是他们终于没有见面。 【关于西游记读书笔记50字】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孙悟空,能飞,能变,非常厉害,哪一次都是他去打妖怪,保护别人。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孙悟空那样,努力奋斗,战胜一切困难。 【《为人民服务》读书笔记50字】 学习这篇课文之后,我感受到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处处先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事情,要多帮助别人,在自己有困难时,别人才会帮助自己,要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50字】 《窗边的小豆豆》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 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 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在作者看来,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有绝对的利或者弊。“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的制度,结果别人的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这就道明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必须深入到

《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3 ------- 震撼教育36计》读后 感 那天,一看到《班主任兵法 3 -------- 震撼教育36计》,就让我想到《孙子兵法》,激发了我阅读此书的兴趣。万老师 《班主任兵法》里的三十六计,取名形象,与《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却大相径庭。书中众多的教学案例对我影响很大,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也使我茅塞顿开。 书中提到,震撼教育应当以下三个特征:一、教育设计 聚焦于教育目的;二、教育者的心灵受到感动或者震动;三、 教育的效果是在一瞬间实现的。书中列举的大量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无不体现万玮老师超乎常人的智慧。 拜读完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我也从中受到一些启示: 一、要热爱学生 无论是万老师还是历代教育家,都是强调老师应以爱学生为前提的。只有爱学生,才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想方设法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去影响学生,才会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当然所使用的招数也是为学生着想的。反之,使用的招数可能就仅仅是为了整学生,只是为了目前能够镇住学生,而全然不顾使用这些招数会不会有副作用,会不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要因材施教 万玮老师据说的的三十六计,要做到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要对他们的家庭背景、脾气性格、学习基础、身体素质等全面了解清楚,这样才便于老师把握住主动权,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选用合适的计策来引导、教育学生,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反之,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取得的教育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了。因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三、要提升素养 班主任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教育水平。 平时注意多读有关教育的书籍,从书中吸取精华,增长智慧,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学习工作之余,要常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在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失败中汲取成功的营养。 我羡慕万玮老师,佩服他的教育智慧与谋略,也渴望经 过自己的努力,能成长为一名像他那样的智慧型班主任

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

二年级学生读书笔记 小学二年级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药》。下面我为大家摘抄一段。 摘录: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⑷,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作品的主题是: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

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 1、找春天好词: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冬冬 佳句:①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②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③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2、古诗两首草(唐代诗人白居易)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xx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前不久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谁知,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前言到汉唐宋明清五讲而至总论,我都无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提起了满满的兴趣,津津有味的拜读了两遍,故而兴趣之所至,自觉从中获益良多。 《论语》中有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而中国的几千年一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最反对的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这本书里,钱先生论得论失,但主要的是要肯定其得,即中国历代(自然主要是先生所详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建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急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要言不烦,论述精辟,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论及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代之始,不论汉唐还是明清,都如一张张白净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而在历朝之后期呢,多因了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小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经济、文化、军事上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再想恢复到过往的繁荣昌盛又谈何容易呢?这不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发展、懂得开拓进取吗?否则,就只能是见到最初时那美丽的昙花一现,没法持久。推及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好久下

《班主任兵法》读书笔记

《班主任兵法》读书笔记 《班主任兵法》读书笔记 寒假中,我有幸接触到《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使我的很多实践工作有了理论依据,让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犹如一个在沙漠中走了太久的极度饥渴的人,突然见到面包和甘泉,让我欣喜,让我若狂! 经常把自己关在卧室,静静地享受心灵的共鸣,倾听自己心跳的节奏。用各种符号做标记,把感觉最贴心的最有话要说的地方折起来。我尽量地节省符号,可书上圈圈、点点、三角、方框、曲线、直线画着重号的、折叠的地方仍然那么多!我知道,短时间内,我是不能无法写出我的全部感受的,因为我需要鲸吞,鲸吞大量的食物来满足饥渴的胃肠。 魏书生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班主任工作异常显得重要。 《班主任兵法》就是一本对青年班主任有很高借鉴价值的班级管理类书籍。它主要以事例的形式,巧妙地把中国古代或近代兵法融入到班级管理实践中,跳出教育论教育,做教育,使得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能够游刃有余,一览众山小。它记述了万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透过生动诙谐的语言,我看到了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睿智、冷静、果断、幽默。同时,在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许多方法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借鉴意义的,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班主任兵法》分实践篇和理论篇两部分。对于这两部分内容,我都很喜欢。虽然实践篇中的案例和自己碰到的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而且每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都不同,但是我可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论篇,是在实践篇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可以检验我的总结的正确性,真是让人越看越带劲,还不住的点头。同时,还能够发现自己在上学期的工作中哪些事情处理的还算得当,哪些事情还有所欠缺,真是教给我很多做班主任的好方法。

小学生二年级的读书笔记

小学生二年级的读书笔记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1 昨天晚上睡觉之前,我读了一篇《快乐王子》的童话故事。 我觉得王子的心地很善良,为了别人把自己都弄坏了,小燕子的心地也很善良,为了穷人,留在了快乐王子的身边,最后被冻死了,我很感动。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2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快乐的王子把自己的身上的宝贵的东西都献给了穷人,王子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感动了燕子。我们要向快乐王子学习,争取做个阳光善良的好孩子。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3 今天妈妈和我读了快乐王子的故事,王子把全身的宝贝全部送人了,送的都是需要帮助的可怜的人。 最后牺牲了自己和燕子,王子和燕子帮助了好多人,他们真善良啊!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4 一年级五班冯东楷今天我们听了《快乐王子》的故事,王子把他的宝石和金叶子都给了群人王子真喜欢“乐于助人”。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5 今天我听了《快乐王子》的故事,快乐王子原来很不快乐,经过小燕子的帮助,他变得快乐起来。

他的衣服是金叶子,他的眼睛是两颗蓝宝石,他的剑上有一颗 红色的宝石,最后,小燕子和王子都死了,上帝派了一个天使,把世界上这两个最珍贵的东西放在了上帝的面前,天使是在垃圾桶里找到小燕子的尸体和王子的一颗心,最后,上帝让他们在天堂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小学生二年级读书笔记6 书名《快乐学习的55个秘诀》之《上学时人生的大事》 步入小学后发现孩子仍然沉浸在幼儿园的状态没有走出来,所 以选出这本书中有针对性的文章让孩子阅读,从而更能帮助孩子理解上学的意义和目的,从态度上得以转变学习的消极心理,把学习视为快乐的。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让孩子知道了长大是自然规律,,大孩子就要做大孩子要做的事情,成为小学生之后能学到很多知识,获得自己需要的能量。要想站到山顶看到好的景色,那就到学校好好学习,汲取上山所需要的能量吧!读完后,我问朱朱有什么感想。孩子就简 单地说:“妈,我发现我爱读书了!”听了这话,我真的好高兴,同 时也希望这是孩子的心理真实的想法,这说明通过阅读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你能获得无穷的能量。 即使不写读书笔记,我也要和孩子坚持每天的都市40分钟左右,但我发现很多课本上刚刚学习的字换了个地方孩子就不知道谁是谁了。虽然我也给孩子写在纸上让他复习过,但好像有许多字是按照顺序记下来的,一旦换了地方就犹豫不决。这样读书时句子就连贯不下来。许多字见了好多次也不认识,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对阅读内容的理

读书心得体会小学二年级阅读心得大全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a59880851.html,)/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小学二年级阅读心得大全 阅读使你头脑充实。阅读笔记使你更加记住所学。下面是带来的小学二年级阅读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阅读心得篇一: 亲子共读就是以阅读为纽带,引导孩子学习知识,同时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亲子共读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增长知识。 在亲子共读活动中让我让感触最深的是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都要读。作为家长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加上各种家务及孩子作业,平时读书、学习机会本身就少。加上家长本身存在惰性,平时很少读书。即使平时有点时间也只是在心情好时才看一点书,可以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孩子没有做出一个好榜样。这次学校组织亲子共读活动,作为家长为了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我不得不每天抽出固定时间陪孩子读书。

我的孩子本身就爱阅读,每次买到新书总是在很短时间内读完。这次亲子共读活动中,家长陪伴孩子阅读,让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更高了。每次我们读完一篇*,孩子总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只有自己读明白了书中内容,才能更好的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书中的道理。对书中好的词、句向孩子做出详细的讲解,让孩子在阅读中一点一点的新知识,做到积少成多,滴水成河。 通过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得认识了更多的字,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并且通过亲子共读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亲近。现在雪瑶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主要的是通过亲子共读,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明白孩子心理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今后正确的教育方向奠定了基础。作为家长能有这些感触和体会,感谢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机会,你们不但给予了孩子们更多关爱,而且为家长搭建了与孩子学习、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小学二年级阅读心得篇二: 我读了一本《二年级了呵呵》这本书。这本书是童喜喜写的,她是一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获得冰心奶奶文学奖,童喜喜曾用稿费资助35名失学儿童,我们要以她为荣,成为一名善良的小学生。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是:多嘴神仙变成没嘴葫芦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篇一】 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模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 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没有高低之分。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对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

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实权。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看看唐朝的政治体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了。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个对于太祖本身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给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祸根。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专制,对于打江山取得政权的太祖来说,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实际上是很多困难的。虽然后来也新设

《班主任兵法》读书心得体会4篇(一)

《班主任兵法》读书心得体会第1篇(一) 日前细细拜读了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他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上、理论上的独到的做法和思考。作者强调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 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在班主任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智慧和谋略,也得以读出作者是个极“用心”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索。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教育名言:“我生活中什么最 重要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 万玮老师也基于“爱”的前提,不断进行着人生的追求。因此,结合本人的工作 实际,对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也就是学生管理工作,我也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关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关心是最好的管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班主任只要心里装着学生,时常牵挂着学生,通过关心能形成师生之间一种情感的良性互动。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对学生时时关心、处处关心,就能使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就会自动接受管理,参与管理,并且加强自我管理。 作为班主任,怎样在管理中关心学生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关心。思想上的关心是最紧要的关心。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心弦,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外在表现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育学生时,应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共同点,从而获得共同的语言。“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这要求我们充 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坚信学生是可以被教好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教。这需要教师具有转化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转化引导之目的。在平时,教师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 多用情,少用气。方式有别,效果千差万别。 其次是生活上的关心。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挑食现象较普遍;在校时,还不免有头疼脑热,在常人看来的一些小事,却是他们 的大事、难事。作为班主任,就要把关心学生的“饱暖小事”挂在心上,常跟他们谈 谈心,听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争取让他们无学习的后顾之忧。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日子里都有快乐的时候,不快乐的时候,有顺心的日子,也有不顺心的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帮助一把,学生就会心存感激与幸福,主观上会更努力表现。试想一下,当学生对老师心存爱戴时,你这个班主任难道还会不成功吗? 三是学习上的关心。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学做真人”的同时,针对 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实际,进行细致耐心地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5篇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5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整理的《二年级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五篇)》,希望帮助到您。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伊索寓言》这本故事书,书中的小故事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觉的道理,故事通俗易懂,内容十分有趣,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我越看越喜欢。 《燕子与蟒蛇》小故事说的是一只燕子妈妈带着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在一个法院的庭院安了家,燕子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每天不辞劳苦,东奔西走地为燕宝宝找虫子吃。燕宝宝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慢慢长大了,是时候要学习独立生活,学习本领的时候,燕宝宝却以站不稳,很胖为理由不想学习本领,而燕子妈妈太疼爱自己的宝宝,推迟了学习飞翔等本领计划,谁知道危险不久将发生,有一天,燕妈妈很早就出门去找食物了,燕宝宝叽叽喳喳的叫声引来了一条蟒蛇,在危险当前,尽管小燕子怎

样拼命拍打翅膀,也没能飞起来,最终补蟒蛇吃掉了。燕子妈妈回来后,后悔都不得了。 我认为燕子妈妈太疼爱自己的孩子,燕宝宝们也太懒惰和娇气,应该早点学会逃生和独立的本领,不致于在危险来临之时,不能自救,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人不能懒惰,要认真、勤奋、刻苦,不怕艰苦,才能学到真本领。 二年级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篇二 今天,我读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害怕被别人偷走,就找了个木箱,把银子放在里面,然后埋在一棵大树下。回到家里,他还是不放心,就在纸上写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然后把纸挂在树上。他的举动都被邻居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他知道,王二在纸上写了“隔壁王二没有偷”七个字,也贴在了树上。 我觉得这两个人非常的愚蠢,因为他们越是想隐瞒,掩饰,结果就更加暴露了。其实,仔细想一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也是这个样子的,就像是上课的时候,明明没有专心听老师讲课,还假装做出认真听讲的样子。做作业明明没有好好完成,还找好多的理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