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

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
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 1、基本分析原则 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 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 例如: 我们进行社会调查 |主||____谓_______| |_述 | 宾____ | |_定)中 |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 2、分析过程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 例如: 他去年去了一趟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状中关系 |________| |__| 述宾关系 |_| |___| 述补关系

切分过程中应注意: 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 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 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 3、层次分析法的图解表示 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①切分法 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从大到小,逐层切分。 例如: 申奥成功有助于中国的改革与开放。 |_ 主 __| |______ 谓 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述_ |______ 宾___________| |__ 定_)_ 中 _______| | 联 + 合 | ②组合法 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切分到单词,然后从小到大,依次组合起来。例如: 他弟弟在北京念大学 |_定中_| |_介宾_| |_述宾_| | |____状中____| |_____主谓______| ③树形图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五节、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 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资料讲解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中句法结构的分类类型 摘要:现代汉语的语法中,词和词相搭配构成短语和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就是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和框架,也是现代汉语在交流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是现代汉语构词成句固定性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相关例子的枚举和分析,浅要探析现代汉语语法中句法结构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句法结构搭配分类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从内部组合的方式看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基本句法结构的分类 1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是指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例如:“鲜花盛开”中鲜花为主语,盛开为谓语,两个词之前呈现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与之类似的还有: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等。 2动宾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上车”中动词“上”支配名词“车”,新城动宾结构。 因此,“去北京”“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等结构都属于动宾结构。3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是指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帅哥”中形容词“帅”修饰名词“哥”,两个成分构成偏正结构。与之属于同类的还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等。 以上所叙述的是偏正结构中"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除此之外偏正结构中还有一种情况,例如:“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这些属于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4补充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等,以补语补充中心语(动词、形容词)的形式出现。 5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讨论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中,前后几个成分的关系是相对单独并列或选择的,所以称为联合式结构。 二.特殊句法结构分类。 除了上述五种基本句法结构以外,汉语中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特殊形式结构的存在。 1.同位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首都北京”中“首都”从功能和象征意义上、“北京”从名称上指代同一座城市,因此构成同位结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等。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构")若不用作句子与"词组"或"短语"同义. (注,本人在原文基础上用蓝字加注释,理解不一定对;令本人进行了文档结构编排,供学术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文库账号) 1句法结构的分类 1.1从部组合的方式看 1.1.1基本结构 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1.1.1.1主谓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述和被述关系.例如: 鲜花盛开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 1.1.1.2动宾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 去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 1.1.1.3偏正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A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老人的孤独这部著作的出版 B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 A组是"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B组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结构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高兴得跳起来 1.1.1.5联合结构 结构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 讨论并通过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 1.1.2非基本结构 除了上述五种句法结构以外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结构. 1.1. 2.1同位结构 结构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英雄城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雷锋同志坚医师工人周大勇 1.1. 2.2连动结构 主语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书面上没有逗号隔开没有关联词语;动词性成分之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例如: 走过去开门站着说话坐在台上看球赛赖着不走借书看有理由提出 (连动结构可以看成:基本结构的组合,走过去+开门整体式一个偏正结构,其中走过去是补充结构;站着说话:站着+说话是偏正,站着是补充;坐在台上看球赛:坐在台上+看球赛是偏正,坐在台上是补充,看球赛是动宾;赖着不走:赖着+不走是偏正,赖着是补充,不走是偏正;借书看:借书+看偏正,借书动宾) 1.1. 2.3兼语结构 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合而成动宾结构的宾语兼作主谓结构的主语.例如: 领着我们走请他讲一讲使他相信送他出国叫他来托他帮忙派小王去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第一章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 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 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词类研究 一、虚词 1.《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2.《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 3.《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 4.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二、动词、形容词 先秦人己知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 ◎《公羊传·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汉代开始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外部结构进行探讨。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国语·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韦昭注:“言为诸侯所戮。” 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孔颖达疏:“小人见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古人还接触到动词及物、不及物的问题。 ◎《诗·周颂·赉》:“我徂维求定。”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成分的二重性

浅析现代汉语句法结构成分的二重性

————————————————————————————————作者:————————————————————————————————日期: 2

浅析现代汉语句法结构成分的二重性 所谓“句法结构”是指词语和词语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的有机组合。如邵敬敏所言,“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结合体”。在句法结构中,总是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而句法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也因此具有了两种不同的性质: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这就是句法构成成分性质的二重性。1. 句法构成成分性质的二重性: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 句法成分,即所谓的句法关系结构成分,往往用于承担句法结构内部组合项之间的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等等。具体可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几种成分。 语义成分,即语义结构的成分,通常可分为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成分。语义关系不同于句法结构关系,它是词语进入句子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事实上或逻辑上的关系。体现为动作--受事,施事--动作,等等。 如,我今天约了人。 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施事时间动作受事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有时所体现的是句子表面意义,句法成分的位置会根据实际交际需要而发生改变。因此与包含句子深层含义的语义关系相比,句法关系更为灵活多变。 如,“国军打了败仗”/“打了败仗的国军”,前一个句法结构的

句法关系为“主谓”,而后一个句法结构的句法关系则为“偏正”,句法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就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国军”是“施事”,“打”是“动作”,语义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较为稳定。 2.句法结构成分二重性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 句法结构成分的二重性在句法结构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的非一致性以及语义指向和句法结构的不平衡性。 2.1 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的非一致性 之前我们说到,句法成分主要分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几种成分,而语义成分则划分为施事、受事、与事等几种语义角色。 句法成分中的主语通常表示陈述的对象,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谓语则与主语相对,表达陈述的内容,能回答“怎么样/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而从语义关系来看,“施事”发出“动作”,而“施事”也往往可以用来表示“谁/什么”,“动作”又往往与“谓语”相关联。这使人们极易产生句法成分与语义成分相一致的错误观念。 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成分,不存在一致性之说。同样的,主语不仅可以是动作施事,也可以为动作的受事,甚至可以是时间、处所等成分。 如,“我吃了苹果/ 苹果被我吃了” 主语宾语主语 施事受事

现代汉语“语法、语用”概要

1语法概说 1.1语法和语法学 语法√、语法学√ 1.2语法单位 语素√(语素的检验方法(替代法)、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词√ 短语√(短语和词的分界)(扩展法) 句子√ 2词的分类 2.1词类概说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 词类(词的语法类别);词性(词的语法特征) 词类系统表5-1 2.2实词(能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2.2.1体词√ 2.2.1.1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1.名词可以受量词修饰,一般不能直接受数词修饰,要在 数词之后加上量词,才可以修饰名词 2.一般不受副词“不,很”修饰 3.名次经常用做主语,定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一般不能做状语。 【4.名词无单复数之分,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是一样的←严格意义上不算 名词特点,是汉语特点】) 名词的特殊用法(部分名词可以充当谓语、状语、可以重叠) 名词的附类: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单纯/合成,黏着、定位、封闭) 2.2.1.2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数词(有限的、封闭的 eg.一、二、三、十、百、千)、数目(无限的、开放 的 eg.十一、二十三、四百零五)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2.2.1.3量词(表示计量的单位) 物量词(名词前)、动量词(动词后)、时量词(兼有物量词和动量词的特点) 2.2.2谓词√(主要充当谓语,有时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2.2.2.1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A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 语的是不及物动词 B多数动词可重叠。【单音节AA(第二音节轻声) 双音节ABAB(第二、四音节轻声)】【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短暂,如“你休息 休息就会好的”;同时也表示尝试,如“这辆车让我先骑骑”】 C动词 前一般不能加“很”等程度副词 D大多数动词可以受“不,没(有)”修饰, 构成“V不V”或“V没V”肯定否定重叠形式 E动词经常加上“了、着、

(完整word版)英汉语句法结构比较与对比

英汉主语的对比与转换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这些差异给英汉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试图对比分析汉英主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或词组,但不知为什么译出的汉语怎么读都觉得不通顺、不地道。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还显着地体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属屈折性语言;汉语逻辑性强,主题突出,属分析性语言。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所认识,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欧化的汉语或汉化的英语。进行英汉主语对比分析是关键,希望它能给我们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及互译带来少许裨益。 1 汉英主语对比 主语在英语句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其功能很强,英语需要把主谓关系纳入一定的关系中去处理,谓语必须与主语一致,主谓语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轴与核心。一般情况下,英语中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而汉语中的主语功能相对就较弱,没有主语也可以成句。另外汉语中的主谓搭配关系也十分灵活,通过语境来融合其间的语义关系,形成一种意义上的联系,主语和谓语也不需要在数、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汉语句法特征是意合的。 1.1主题Vs主语 主语显着的语言是指该语言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构成的框架,而主题显着是指由主题+述题构成的句式。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1)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 本句的主题“昨天的事”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将其译成英语的主语。 1.2有灵Vs 无灵 英语与汉语句子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名词或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而汉语则常用有灵主语,即用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作主语。英语较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3)我一想到还要在这里再呆一年就浑身不舒服。 The thought of spending another year makes me physically sick. 汉语句子用的是有灵主语“我”,可英译文中却没有用I作主语,而是用了无灵主语thought,这一点正符合了英语中“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的表达。 1.3零主语Vs 形式主语 英语句子常常必须有主语,有时找不到表示事物或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就用“it”作形式主语。尤其在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概念时,这种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相比较而言,汉语中主语的使用灵活得多,而且常常可以省略。只要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句子的主语,主语就没必要出现,此时所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零位主语”。英语中的形式主语是汉语所没有的,而汉语的零位主语在英语中也是不存在的。 (4)刮风了。下雨了。

汉语语用文化

浅谈“汉语语用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便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交际用语和谈话方式。我想正是由于这种“习惯成自然”,很少有人思考过语言运用的原理及其所引申出的一系列内容。很多学者在对人的语言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却又确实存在的理论,进而形成了语用学这门学科。那么,什么是语言的运用呢?简单的说,语言运用就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由于语言运用是一种交际双方的互动行为,同时又有多种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比如社会观念、文化背景等,所以,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因此它离不开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比如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或空间、场景等。人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即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语用思想,也是人们交际能力的具体表现。 如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又有许多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一般都会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的民族性”特征就导致了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用意义的差别,简单说就是同样的一个词语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就有不同的“语用意义”,这个就是所谓的语言的“社会意义”。正是这种语言的社会意义,造成了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所传递的意义的差异性,进而在一定范围上形成了文化的冲突和交流的障碍。比如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其静态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候汉语中的这个“狗”往往用来表示一些反面的意象,比如“走狗”、“狗腿子”等;而在英语中,像“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等就分别是“幸运儿”、“爱屋及乌”的意思,显然并不是什么反面形象,而是美好形象的代表。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有些词语的本意或许在各种语言中大体一样,但是由于受语言本身所在的文化氛围的制约,其“语用意义”就会有类似天壤之别的差异,在现实交际中,这样的情况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从而避免我们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便。 我们知道语用原则主要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至于合作原则,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两个人进行交际,就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这一原则,否则的话他们的交际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但对于礼貌原则,虽然它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礼貌被认为是社会各个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礼貌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对礼貌原则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理解。礼貌语言行为是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并与该文化的其他因素有密切联系。中西方文化之间差异十分明显,由文化决定的礼貌原则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迥异。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礼貌与传统的礼治紧密相连,“礼义者,治之始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下尊卑。礼不仅维护了社会传统秩序,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协调了社会上各种关系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因此,中国的“礼”往往比西方的礼貌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文化特色。 礼貌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在西方文化之中,因此对于中国这个独特的礼仪之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在尊重西方的礼貌原则基础上,我国学者又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补充,从而丰富了礼貌原则的内涵,使之更适合我国的文化背景。顾日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在汉语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即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等;谦虚,即贬己尊人;态度热情,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 一、填空: 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 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 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5.自指:所谓自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的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如“仁”在“仁者,人也”组合中没有转指,只是一般地事物化了,“仁者”即指“仁这种品德”。或答:所谓自指是指助词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没有提取与原谓词性成分核心动词相关的名词性 成分,并没有转而指称施事或受事,而只是谓词性成分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事件化了。 三、问答题: 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 ①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构成一个组合。如,“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一句中,形容词“奇”或用为动词,与代词“之”构成述宾结构。 ②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一般或用作意动动词。如,“俗之所贵,主之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理解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香港"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构")若不用作句子与"词组"或"短语"同义. (注,本人在原文基础上用蓝字加注释,理解不一定对;令本人进行了文档结构编排,供学术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文库账号) 1句法结构的分类 1.1从内部组合的方式看 1.1.1基本结构 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例如: 鲜花盛开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 1.1.1.2动宾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 去北京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 1.1.1.3偏正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A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老人的孤独这部著作的出版 B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 A组是"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B组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高兴得跳起来 1.1.1.5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 讨论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 1.1.2非基本结构 除了上述五种句法结构以外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结构. 1.1. 2.1同位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雷锋同志赵坚医师工人周大勇

汉语语用学

《汉语语用学》结业考查 序号:21班级:中文11101班姓名:翟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不抄题)(20分):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答:排比 2、电线杆子说他成了富翁,搞了半天是那个负翁。 答:拟人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三种)。 答:比喻、夸张、借代 4、祖国啊我的母亲! 答:拟人 5、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答:拈连 6、他的话说得水都点得燃灯。 答:夸张 7、滔滔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答:对偶 8、我跟太行山有个约会。 答:拟人 9、假若当时我已经能够记事儿,我必会把联军的罪行写得更具体、更“伟大”、更“文明”。 答:排比 10、黑夜,寂静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三种) 答:比喻、夸张、排比 二、发挥想象,写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每句至少写两种)(10分)

1、都三个月了。 答:1.认为时间很长 2.蕴含着失望的感情 2、妈妈,今天星期天呢。 答:1.只是提醒妈妈这个今天是星期天这个时间 2.提醒妈妈在星期天答应要做的事情 3、下雨啦! 答:1.很高兴期盼雨的来临 2.很惊讶雨的到来 三、写出下列句子的预设义。(10分) 1、老李早就不在我们学校了。 答:老李以前在我们学校,但是已经辞职很久了 2、我再也不上你的当了。 答:以前上过当,现在不上当了 3、你住100平米的房子还小? 答:现在住100平米的房子,屋主认为房子小,说话人认为房子大 4、这件事暂且放一放。 答:有一件事并且想要解决,但是说话人不想现在解决,让要求人放一放5、非手术一次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答: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不用手术就能一次性治疗 6、我哥哥因偷盗被判了5年徒刑。 答:我有哥哥,我哥哥还盗窃,并且被判了5年 7、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下来! 答:现在还一直在下雨,说话人希望雨能够挺下来,但不知道多久可以停8、小李再也不是科长了。 答:小李以前是科长,但是现在不是了 9、他不但能演电影,还能唱歌呢! 答:他演电影、唱歌都行 10、部队停止前进!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 词与词组合构成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香港"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构")若不用作句子与"词组"或"短语"同义. 一句法结构的分类 (一)从内部组合的方式看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1主谓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例如: 鲜花盛开身体好今天晴天门开了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 2动宾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 去北京是老师买一本写钢笔站着一个人 3偏正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A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春天般的温暖他的到来 老人的孤独这部著作的出版 B都去很好应该去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慢慢地走 A组是"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B组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跑了两趟好得很听得清楚 高兴得跳起来 5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研究决定少而精 讨论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 除了上述五种句法结构以外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结构. A同位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你自己雷锋同志赵坚医师 工人周大勇 B连动结构 主语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书面上没有逗号隔开没有关联词语;动词性成分之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例如: 走过去开门站着说话坐在台上看球赛赖着不走借书看 有理由提出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古代汉语教案(下)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古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 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例见教材301页)。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 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 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 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

汉语文言与现代英语句法结构的主要差异及其翻译 (1)

汉语文言与现代英语句法结构的主要差异及其翻译 Syntactic Differen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Modern English 一、意合与形合(parataxis vs. hypotaxis) 意合法(parataxis)是指词与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记,而主要依靠意义上的关联来“粘合”; 形合法(hypotaxis)是指句子与词组合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的标记,当形态标记不充分的时候,还可用其他语法手段来显示词组、句子、句群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面的差别,因此,在汉语文言和现代汉语互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意合法或形合法。 (一)采用形合法 由于汉语句式重意合,英语句式重形合,所以汉译英时许多具有意合特点的汉语句式有必要转换成具有形合特点的英语句式。翻译时不能像原文那样表述,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句子结构不完备或出现串句(run-on sentence)。 (二)采用意合法 形合法是英语的主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的意合译成英语时统统都得用形合法。事实上,现代英语也具有某些形合的体征,只是这一特征不及汉语意合法那么显著而已。英语中的意合形式主要通过标点符号、省略的形式来达到。 儒有不金宝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而有如此者。 ——《礼记·儒行》 The scholar does not consider gold and jade to be treasures,but leal-heartedness and good faith;he does not desire lands and territory, but consid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righteousness as his domain; he does not desire a great accumulation of wealth, but looks on many accomplishments as his riches; it is difficult to win him, but easy to pay him; it is easy to pay him, but difficult to retain him. As he will not show himself when the time is not proper for him to do so, is it not difficult to win him? As he will have no fellowship with what is not righteous, is it not difficult to retain him? As he must first do the work, and then take the pay, is it not easy to pay him? -–such are the conditions of hi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others. --trans. by James Legge leal:忠实的,真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