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课堂

以人为本的课堂
以人为本的课堂

以人为本的课堂

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学会选择”已成时代的需要,“注重选择”已成时代之精神。既然选择能力已成为人的重要的现代素质之一,就应当从小得到精心的培养。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到学习方式,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也无一不是选择的过程。因此,学习活动要多元化、自主化。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自主选择“伙伴”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智者闯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地选择伙伴。

目前,随着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选择伙伴的活动时间也在大大增加。虽然习惯上,这些伙伴都是由我们教师指定,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但是,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自主结对、自由组合,在寻求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学生将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收效也更大。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属于自己的好朋友。课堂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好朋友,在宽

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共同研讨学习上的疑难,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无疑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自主选择“内容”

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总是围绕着目的,凭着个人爱好、阅读经验对读物实行选择性阅读。

如教学《动物园的晚上》一课时,我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句子,然后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向同学介绍它是如何睡觉的,你为什么喜欢它,最后进行朗读比赛,看能否吸引其他同学也喜欢这种动物。”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喜欢机灵的小狗,把小狗介绍得活灵活现;有的学生喜欢优雅的长颈鹿,把长颈鹿介绍得惟妙惟肖……学生各自把喜欢的小动物介绍得淋漓尽致,也在同时掌握了各个小动物的特点,正所谓“水到渠成”、“一举两得”。

教学时,如果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与教师的备课不同时,要纳入学生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只挑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慢慢品味;或只选择最令人感动、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几句话交流讨论;也容许学生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段落挑战自己,以满足个人阅读的需要,实现阅读目的。

三、自主选择“理解”

当前,语文课堂上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完全打破,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转变教学观

念这个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尤其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课文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对事物的含义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等各种原因,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可以有自己不同方向的选择。只要不违本意,不造成谬误,都是可以容许的,不必拘泥于划一的答案。

四、自主选择“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而是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学法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鼓励他们运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学习,以不断优化学法,提高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比如同样是学习课文《爱如茉莉》,有的同学习惯圈圈划划点点,边读边点评;有的同学习惯边读边想,边和同学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喜欢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开来;有的同学喜欢从课后的思考作业学进去。在表述学习结果时,有的同学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可以用图画来说明课文的意思,有的同学可以用要点归纳的方法来理清课文的脉络,还有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即兴的“小练笔”阐述看法……无论哪种,我们都应允许并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真正地读书、思考、创造。

五、自主选择“作业”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在作业的数量上应当有一个自由度。如学习生字时,可以这样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个生字,请同学们回家认真地复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读错的生字多读几遍,易写错的、难写的字多写几遍,直到你认为会写了为止;已经会的可以不写。”这样,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作业的内容、形式上,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这样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增长见识,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从乐于自主选择到善于自主选择、敢于自主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现状,消除了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就以“我”为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进而才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人格。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新课程的改革,规定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以人为本”从宏观上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 一位;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关心每个人的利益 诉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文关怀,关注每个人的权益、自由和价值取向。 一、教育必须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一个社会不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的,当 一个社会开始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目的时, 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的目标。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音、美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 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二、教育应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学术界对“人文精神”有多种理解,观点虽有殊异,但就其内涵,都有着共同之处,即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科学精神”是迷信思想和神学观念的克星,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还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 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过意味深长的话:“医生越是精通科学的思维方式,结果就越有危险地使他的心趋向把人看作物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教育的人文性必须成为教育的灵魂。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终生发展。我们现在把这“以人为本”里的“人”换成了我们教育的对象“生”,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可是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还得关注一下教育的执行者老师们的身心发展。教育应该是让受教者和教育者都有幸福感,这才能实施教育初衷。 一、关注老师的终身发展,为老师的成长学习搭建平台。 现在很多地方也关注到老师的继续再教育,但是把继续再教育搞成了摊派任务,到了老师的暑假休息时间就像赶趟样的,这里学那里听的,学完后写反思,写笔记,开了学这都忘光了。听了一堆报告当时振奋了一下,回去之后就成了负担,还占用了老师的休息时间,就为了几个学分,事实上这种短暂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教师真正的技能学习还是在读书期间学到的,真正的提高还是要到学校里完成,我认为学校可以给每个老师量身定制一个学习发展计划,把老师送到大学里学,或者和大学做好联谊,让专门的大学老师给各个专业的老师进行系统的上课,这才是有效的。例如:有的老师自己考上了华师的在职研究生,刚好上课的老师就是我们初中课标的编写者,对教材吃的很透,这样的有的放矢怎么会对教学没有用呢?让老师始终保持着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状态,他们才能感同身受的教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关注老师的心理健康,切实解决老师的工作压力。 老师都觉得累,什么累呢?心累,其实如果一心只搞教学也不存在着累,自己熟悉的东西,天天摸也不觉得辛苦,累的是有很多的琐事。各级的比、学、写,让老师无形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在国庆放假前我们一般普通老师就接到三个部门的写论文的要求,就放7天假,很多都是有家有口,希望能走亲访友,一天一篇也得三天,这就跟学生一样的,玩也觉得心理负担大,还要同头比课、同校比课、同片比课、同区比课,一学期几乎每个星期都不消停的比,就是不怕也比怵了,比反感了,这不是压力吗?当班主任的老师更是每天心力交瘁,现在的孩子们问题那么多,他们就是弱势群体,需要呵护的对象,无论你对或不对只要出了差错,都是你不对,有谁又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老师们责任心的懈怠,不是老师缺少良知,是被现在的教育现状给逼怕了。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老师的工作能动性。 孩子们需要尊重和鼓励,老师们需不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很多的条例定的都是老师不能怎么怎么样,或者是老师没有做到这个就不给优、不给晋级、不给绩效。我想如果在企业里,这应该是个很拙劣的领导者,老师就靠那么点工资生活,绩效全拿也要拼死拼活,一点没有做好还全年没有戏,做到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那谁愿意去做呢,应该把机制反过来定,多点鼓励,多点奖励,做好做差不一样,按劳分配,按效定级,等级细化,不搞大锅饭,不搞模糊主义,在正常的生活保证下重奖个性创新的实效人员,调动老师自主的工作学习,争先创优。 以上都是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为教育献上良策,让我们的教育落到实效,做到让老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课堂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 发表时间:2012-02-27T13:40:16.3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3月总第92期供稿作者:李幸 [导读] 如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不能忽视的,其它学科更是如此。 ——高中语文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李幸湖南省桃源县第四中学415705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迅猛发展,又加上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于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正在实施的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高中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也于2007年在全国全面展开。我们桃源四中的课改系列活动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回顾走过来的那一路艰辛,笔者认为,高中的新课程改革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对教师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的高中课程体系。其基本理念是: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语文科的学习特点,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升学与就业)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个性地学习。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爱屋及乌”,学生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位老师,进而才会喜欢你的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老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架势,因为学生首先是“人”,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教师要用真情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这样,师生的距离也就拉近了。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课堂上我是你们的老师,课堂外咱们就是真挚的朋友。因此,有许多学生,有什么困难,心里有什么疙瘩,都会找我,我们也成了真正的朋友。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有一位教学大师曾经说过,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轻松和快乐的。所以,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围绕本堂的主题自由发挥,充分展示个性。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微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善意的微笑,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什么时候进教室上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微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记不可把课外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其次,每堂课前的激趣非常关键,因为它能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就需要老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视野开阔,并且富有个性魅力。 四、打造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建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一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一言堂”,而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五、课改中的几点思考 谁也不能否认,对于当前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由于对新课改理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课堂教学中虚假、花哨、泡沫现象严重。学生表面上在课堂上忙活不已,课后却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课改”就像一张标签,随时随地都可以贴上去。 笔者认为,目前的高中新课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片面追求形式。有这样一个案例:去年山东省某所高中的月考试题中,竟出现了要求默写出周杰伦的一段歌词。且不说周杰伦的歌写得怎样、唱得如何,这种做法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过多地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有些教师为了展示新的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以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结果,一堂课下来,成了老师的幻灯片演示、学生的感官刺激,上完之后就如过眼云烟,而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全被淹没在了这些多媒体手段之中。 第三,忽视优秀的传统。虽然我们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所以要推行新的模式,但这并不等于要摒弃所有的传统。因为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许多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都是精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如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不能忽视的,其它学科更是如此。 总之,任何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如果不与课堂实践相结合,那种教育理论和理念注定是要夭折的。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当然,个人的认识实践是有限的,肯定会有不当之处,我还将继续努力,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任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人”就是学生,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要切实把握好三个层面。一、教育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人能够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着眼于学生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教学的主体,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二、教育方法上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方法上的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营造能够使学生自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于先天及家庭教育、培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讲的是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活动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进步。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编写教案,把差异转化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并内化为教学的动力与活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低起点、宽入口的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充分关照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个别辅导上,要增强针对性,引导学生掌握符合自身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和谐校园 年级 2011级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学号 11112110 姓名姜娜娜 任课教师曲金华 完成时间 2012年10月25日 成绩 年月日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 内容摘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和谐校园应是依法治校,章法有序,利益协调,安定祥和,充满活力,师生和衷共济,员工各尽所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提高领导班子能力是关键,依靠广大教职工和大学生主体是根本,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是中心环节。更多还原 关键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理论 一、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和谐的深层含义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 的理解,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 二、和谐校园的发展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 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是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状态,和谐能产生美。 传统的美术教学偏重技能,忽略了“学生”这个“人”的主体。新课标提出了关注人本即体现和谐课堂的精神,绝对的和谐课堂是不存在的,教师应该以人文本,尽力构建和谐课堂。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这样的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美术课程具有重要的人文性质,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道德尊严、生存状态等人文特征都蕴于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美术教育蕴含着不竭的审美资源,在育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雷诺阿的浴女,宋择瑞的清明上河图,多少艺术美的光华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开启着人们的智慧,放飞着人们的思绪,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人文的精髓。 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挖掘艺术的审美资源,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以育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这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便是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美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轻松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 没有教师的权威是无法开展教学的,但盛气凛然的师道尊严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成为驾驭课堂的领路人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永恒的人格魅力。 教师讲课生动幽默、机智诙谐,会让学生轻松愉快。在这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更乐于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面对学生的差错,幽默的纠错比声色俱厉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2.师生互动和谐,实现自我价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术业有专攻”,更有先后,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是有的,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看作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习做人,对教师来说即是教书育人,允许学生发表看法。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师生和谐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以文本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美术学科的文本更需要同人本结合,构建和谐的美术教学。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内容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本”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职业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的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第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于是引起一连串的恶性反应,冲击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原有理念,也冲击着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当其冲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然而,现实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论是学校主管部门的不同层次管理之间,还是学校内部的不同层次管理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致使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第二,教育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师的管理,二是对学生的管理。教学改革中强调教学理念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说明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对教师的管理,即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要经常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专业师资总是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他们常常是“自学成才”或者是“闭门造车”。 第三,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者”,对他们来说,不适应“应试教育”,对考试有着天然的反感,这种习性使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倾向于那些考试能轻松过关的。因此,不少职业学校为了“生源大计”,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要求,只要在校期间没出现严重问题,交完学杂费的都能

顺利毕业领取证书。这样,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更不认真,不把考试放在心上。也许有人认为,这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事实却不然。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多数学生就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也会失去,教学效果不会好。而且,在这种没有“他律”,也没有“自律”的教学环境下,最终会导致没有“纪律”。 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本”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职业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的理念. 二、与时俱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把人的发展放到中心位臵,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所谓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就是改革要逐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而进行和展开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完善和发展,现代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 展,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做文章,具体阐述了:“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沟通”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激励”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把人为的制度管理这种死的东西活用,做到“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实现管理目标,达到管理目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关键词】尊重沟通激励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学校要管理,学校呼唤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能否将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才智和被管理者的作用,这决定于管理者的思想,管理水平。学校管理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出质量。然而,在管理者的工作实践中,在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时常有意无意地伤害了被管理者的自尊、人格,甚至侵犯了被管理者的权利。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很丰富,其中包括对人的:尊重、关怀、爱护、体谅、欣赏等方面。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呢?就是要在“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上做文章。 1“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 每一个集体、团体,要实现目标,靠的是团结。只有把团队的整体实力展现出来,才能使管理思想更清晰,目标更容易实现。要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其核心是多听意见,维护每个人的权益。实际上,这也是管理者一个调研、分析、、综合的过程。有的学校开学初,特意设计一个征询意见的表格,把每位教师所希望担任的年级、学科;自已有什么特别要求;对学校有什么合理建议都反映出来。对这些意见,学校又很重视。认真对待,专门一桩桩、一件件落实。安排工作尽量满足老师的要求,只要是合理化的建议就采纳,老师称之为“连心卡”。还有一个“帮你了确一个小心愿”为主题的活动,也很有人情味:就是在班会上让每个孩子许一个小小心愿,对特别困难一时不能如愿的学生,班主任就组织学生帮助他、满足他。这种做法都是对人格的尊重,既简单又行之有效。 人人都渴望尊重,教师也不例外,哪怕一句温暖鼓励的话,可以使他干劲倍增,孩子需要一句“你真行”,有可能会改变他的人生,尊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尊重能创造奇迹。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在一个集体中,管理者以及每个人的文化层次。思想素质,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甚至产生矛盾都是正常的,如何达成一致,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缩小对事物差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让每个人愉悦地工作和学习。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 1 / 4

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 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对组织工作的评价总体评价您对党支部的评价 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服务态度公众形象总体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里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而注重的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的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死的教条。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却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本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好像只要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套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2、把学习看成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认识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它是以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中介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 3、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由于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如果学生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那应该怀疑的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而不应是课本或教师。 4、思维能力的薄弱,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结论轻探索,它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它,然后巩固它,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而且,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习者的,学习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 5、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 教育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

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而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学校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担着传递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开发个体潜能、扩大个体生命的内涵,为个体的发展奠基的重要任务。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正是开发潜能、革新天赋,扩大生命内涵,为人的发展奠础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第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师立足于学生个体的现实发展情况和需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为学生排除通往未来的路障,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主动地、积极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我们平时所讲的“甘为人梯”指的就是这种理念。而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民主、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反映到师生关系上,就是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仅要学生尊重老师,更要教师尊重学生,这就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现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

浅析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

浅析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 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内在价值和个性发展,这些内容与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人民满意度的提高。 标签:构建;以人为本;初中数学课堂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概述 我国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是我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重大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将其载入党章,并号召全体党员、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深入开展学习并积极贯彻执行。就教育领域而言,为了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相关措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该项工作的前提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 2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探讨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两大主要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必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 2.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及为了一切学生。因此,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转变教育理念。应试教育应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由促进数学学科发展转变为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习方式由教师传全权授转变为学生自学为主。 (2)推行因材施教。十根指头又长又短且每根指头都有其特长,学生也是如此。学生个体由于生理机能(即天赋)、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成效方面也会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特长和缺陷,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教学方案,最终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进一步发挥独特的优势、彰显独立的个性、品尝成功的喜悦,并弥补个人的不足,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2构建以教师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初中数学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學校一定要充分尊重和凸显教职工的校园主人翁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提高每位数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相对于教育观和教师观来说,考察的频率更高。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对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知识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考生应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备考。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进步和追求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

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学生并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的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1.【答案】B。解析: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练习,所以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学生错过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则这一方面在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发展地很好。 知识点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体来评价,不能只看一方面,或把学生拆分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学生当作完人。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先进材料

实施和谐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平安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平安建设工作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作为市一小校长,深刻认识到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自上任以来一直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并以此保障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对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落实常抓常管,狠抓狠管,在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秩序、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和谐的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自身职责。 作为学校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意识,努力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把学校平安建设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担任的工作,尽职尽责,全身心的投入。在带领下,学校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完整的办学章程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同时出台了“校园每日值班巡查制度”;学校还公布了“安全工作问责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因玩忽职守,造成事故,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决不迁就。则率先垂范,坚持值班,做到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这一系列做法使全体师生树立了高度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为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级多次平安建设工作检查中,我校的安全工作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表扬。 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构筑安全防范网络 学校平安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个在校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而且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家庭幸福,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长期以来,她一直非常重视校园的安全防范工作。一方面,及时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精神,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使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处处把关,形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庭和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上任后立即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来我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每年寒暑假向每个家长发出《致家长的信》,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为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协同作战的桥梁。 三、加强防范措施,实施有效管理 1.设施防范。在校园的安全防范工作中,始终坚持首先确保教育教学设施的绝对安全。重视校舍安全、设备安全、交通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等,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安全事故隐患;节假日安排学校领导和教师值班护校,保证节假日期间学校的安全;加大了对计算机房、图书室、实验室等要害部门的硬件投入,安装防盗监控装置,确保重点部位的安全;加强了对校舍和校产的管理、检查和维护,后勤人员定期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和师生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一、慎终追远与站在巨人肩上 我们每个人都梦想事业成功,个个都追求生活幸福快乐!那么心想事成,这其中有没有诀窍呢?有!肯定有!其实,这诀窍并不神秘,几乎人人皆知——明师出高徒嘛!遍访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得到高人指点和帮助。也就是说,得到明白人、过来人的指教,是成功的诀窍。用现代人的说法,叫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即成功的人。站在巨人肩上,自然比巨人还高,不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圣人孔子《论语》中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成为千古名言。 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慎”,由“心”和“真”组成,与“深”通音。 心真为慎,诚意诚心; 慎音通深,通透深深。 “终”,为终结,即已经过去,有了结果,也即前人的经验——言说、身教、书传。“追”,为了前方的目标,而竭尽全力冲刺、奔跑、开拓。“远”,即遥远、未来的目标。 曾参说:诚心诚意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是一知半解,而是通透明白,在此基础上,为了人生幸福美满的最高目标,而奋勇开拓,不屈不挠,人们就一定能在多方面获得巨大和丰厚的利益。 试看天下一切不成功的人,最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就是没有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也就是“慎终追远”没做好。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 中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非常宝贵,独一无二,具有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优势,“慎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佛经。它们“以人为本”,浓缩了获得幸福快乐的大智慧,至高至简,易知易用,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所以古人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明师难求,佛法难闻”。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真要能对此做到“慎终”,一定可以心想事成,事业辉煌,美满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