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四班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

小庙中心校:四(4)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要点的介绍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传统文化的特点

(3)、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展示

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着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

----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4、内容分析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

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稳定并持久,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

天坛简介: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

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着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

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3.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双重作用

(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

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

(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宽容、仁厚、诚信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

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观点碰撞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5、课外作业

过年,曾经是多么让人心跳,让人渴望的字眼。贴对联、放鞭炮,在热闹的人群中放声欢笑。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淡去,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怎样营造浓浓的过年气氛,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你认为春节所传递的哪些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

5、课外拓展

中国传统习俗——春节的由来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阐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文化发展的过程。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文化传播的有关内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商业活动,在迁徙活动中在教育中传播。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将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探究活动一:现象题图与罗列特点 出示一组图片(针灸京剧书法)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分享这些说法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其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以便从它们各自的历史渊源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回答

*问学生它们产生于什么时代,属于什么民族,在现实中有什么表现,各自存在于什么领域,等等。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 教师:大家对传统文化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呢?大家来看书本第39页第一自然段传统文化的概念。(读一遍)从这个定义中大家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答:继承性。 教师:非常好 *一是要概述什么是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概念。二是要从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形成中感悟文化的继承性。 教师:大家来看一下本框的标题为“传统文化面面观”,是“面面观”,不是“全面观”。所以,我们这节课呢,就只是以习俗、建筑、文艺、思想为例,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所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方方面面,它可以作为物质形态,如器物至今仍在使用,如文物供人观赏和研究,但它最重要的意义仍然表现为内在的精神价值。 探究活动二:情境图说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意在引导学生把今天的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认识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今天的生活中延续,是因为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它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由此感受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根基。 教师提问: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这是思考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可以有多种思维触角。比如,有民族的、环境的影响,有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等具体因素。而从传统习俗的形成机制来看,那就是课文中所指出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 教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需要。 看完了传统习俗,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传统的建筑 探究活动三:建筑图说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 教师提问: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下面请大家来谈一谈对这一个问题的看法。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因而,它具有较强的辨析意义,掌握好了,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很有益处。但是,就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而言,应该力求使学生在经历辨析的过程中超越辨析的具体结

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本框题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内容。 一. 说教材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从理论上讲,本框题内容十分重要,从现实的角度讲,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 2、能力目标: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精华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4、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因而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说教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本课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讲解点拨。具体采用如下教法: 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滕州在一些传统节日里的风俗习惯资料。 2、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 (二)讲授新课 (探究式导入)播放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欣赏,结合滕州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的地区人们风俗习惯的不同。(东北二人转与山东柳琴)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导入新课。 (难点突破):除了刚才提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戏曲,你还知道我国其他传统文化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完成表格,最后 每组一名代表通过举例强调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师生一起来感受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小组竟学、表格对比突破难点。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完美版

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鲁迅中学任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所设情景或可改成情景剧) ◆导入 情景一:近几天在广州工作的嘉妮正急着赶一份策划案,节后客户就要。她很犹豫:快到中秋节了,回北京的家还是留在广州? 问题1:讨论嘉妮回不回家?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就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教学 ◆情景二:嘉妮坐飞机回到北京,中秋之夜,与家人坐在四合院的天井中,摆上月饼以及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一起赏月、叙聊。 外公首先发话:“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中秋节是个传统节日,谁来说说它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 问题2: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说说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习俗的继承 问题3:中秋赏月反映了我国文化的什么内涵?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中秋赏月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属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又称“团圆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板书:传统习俗、家国和谐、团圆、天伦之乐、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情景三:一会儿,舅舅随口咏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政和二中郑有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 【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板书: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前言: 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按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及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的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精选)【三篇】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 【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 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 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 ? ”这样微不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篇二】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自古至今,由中到外,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家风的,例如说,傅雷家书就是傅家家风的传承及对后代们的教诲的家风的典例。还有的比较熟知的,那大概就是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个赫赫大字警示自己及子孙,他一生忠于国家和自己的子民,从不做违心的事,他本身的修养就极高,在朝中享有盛誉也因此才委以重任。他对家族每一位成员严苛以待,这也是曾家在后清长盛不衰的原因,

家风不一定必须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它其实相当于一种信仰,一种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去恪守的一种信仰,就像晋商坚持“诚信经商,客户之上”的原则一样。潜移默化,慢慢传承下去,渐渐浓缩,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形成 了这种精神的精华所在,并从中获益, 一般来说,家风都是些比较正义,比较美好的词语形容的,比如诚信,自强,老实,孝顺等等。我还记得年后某夜晚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旁谈心时,爸爸也适时问我:“你说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想了想问你往日的一些琐事,父母对我如何教育,悉照他人的一些说法一一把我的想法细数出来。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恰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折射出我们的家风。父亲朗然大笑,褒奖了我的小机灵。 其实,回归正题。家风是对中国数千年来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的传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一个 发扬光大。 【篇三】 与不屑。 “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 父母安寝; 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 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精心整理]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精心整理]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说教材包括三个部分,即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第一是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是教学目标,本堂课力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首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掌握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第三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且传统文化的继承具体形式丰富繁杂,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与其他知识的讲解奠定知识基础。 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在今天有这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并不都是积极意义,这一知识点内容具有辩证的特色,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难以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且对这一知识点的把握是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前提,只有突破这一难点知识,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培养未来的生力军。 说学情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 从思维方面,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说教法学法与依据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课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诚信(说课案) 永兴镇初级中学校吴四荣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行诚信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的 重点。在学校,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等现 象时有发生,为此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目的是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 守诚信的人。 二、活动目标: 1、理解诚信的基本含义,懂得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 社会更需要守诚信。 2、希望通过此次班会,能引起同学们对守诚信的重视,做一个守诚 信的小公民。 3、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努力做到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如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以及情景参与法等。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诚信的含义,学会做守诚信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分别出示“诚”和“信”的篆书,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再解释“诚”与“信”篆书构成及含义,引出“诚信”的含义。

(二)进入主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 1.出示“曾子杀猪”和“烽火戏诸侯”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 说一说。然后再出示“曾子杀猪”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讲述“中国留学生求职的故事”和“陈美丽替亡夫还债的故事”。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再小结:陈美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却受到亿万中国人的尊重。而留学生因丧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即便是高学历,高水平,却连工作都找不到。 3.议一议: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这个部分设计了两个环节: ①出示四个选项,让学生选择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说出理由。 ②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纸条,出示一些学生在课上、课间和课外的不守诚信的事。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曾做过的不诚信的事。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箱,让学生将写好的纸条扔进垃圾箱,与不诚信彻底告别。 4. 学生作诚信宣言 我宣誓: 言必行,行必果。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

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

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 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常被视为儒家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一直被继承延用下去的东西。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被世代相传、继承延用下来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儒家文化基本上是没有错的。儒家文化,有值得弘扬的东西,但糟粕太多了,特别是被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严重阉割装饰过以后,几乎只是一种维护独裁专制统治的忠君文化、奴婢文化了。正因为这样,人们一提到我国传统文化就反感,就有气,就要彻底否定它,就有人想用全盘西化来取代它。其实,中国的古代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非常优秀,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可悲的是,因为多数文化都不利于独裁专制,而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独裁政治制度以后,独裁政治就一直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只有强化,没有弱化。所以,一切不利于独裁统治的古代优秀都被打压了,都不能被后人很好地实际继承延用下来,更无从发扬光大了,因而被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了。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我不赞成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弘扬忠君文化,就是弘扬独裁文化,就是弘扬奴婢文化!要振兴中华,要使中华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应该重新认识、弘扬、发展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如何弘扬和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都表现出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如果违背了真理,那么这种文化继续传承必将对社会造成影响,也算不上优秀的文化了。坚持真理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为人民所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继续传承并且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不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认识、弘扬和发展的古代优秀文化之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说教材包括三个部分,即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第一是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是教学目标,本堂课力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首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掌握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第三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且传统文化的继承具体形式丰富繁杂,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与其他知识的讲解奠定知识基础。 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在今天有这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并不都是积极意义,这一知识点内容具有辩证的特色,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难以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且对这一知识点的把握是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前提,只有突破这一难点知识,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培养未来的生力军。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 查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研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等。而近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在迁移默化中改变。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我国,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慢慢被侵蚀,大量传统文化流失。尽管我们口头上呼吁大家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西化现象在现今社会似乎愈演愈烈,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依然挺拔,学校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学生,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学生的参与。下面我们主要围绕校园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学生自身问题: 1.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足。他们是学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这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十分熟悉。年轻一代对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框题主要阐述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特点、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材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已经向学生讲述了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生对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有了初步的掌握。本框题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起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特点、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的探讨文化对民族发展的意义,既较好衔接前面的内容又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学习做好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主要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 2、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3、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信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了

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现象层面,缺乏对文化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有必要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现象观察、生活体验,进一步上升到科学分析、理性看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法设计: 把徐闻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调查、自主展示中感悟家乡的传统文化。提过探究徐闻贵生思想的发展、闹元宵游神民俗活动的创新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PPT展示徐闻登云塔全貌及文字简介。(直接导入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传统古建筑直接导入课程,迅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学生自主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所见所闻。 课前布置同学们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徐闻县的传统文化现象,并用简短语言描述这种文化现象。 学生踊跃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徐闻民俗风情浓郁闹元宵游神、海边渔民的祭海仪式、塔头的广府会馆、贵生书院、《穿令箭》表演、龙塘镇博赊港妈祖庙及妈祖文化、汉代古港、海安过火山、滚刺床表演、雷剧雷歌、功班藤牌舞、贵生思想、宗亲庙宇思想等。 教师引导学生把展示的内容结合教材,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