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但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理解德育的情况,有的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识物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把握物理德育渗透的原则。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应充分利用与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等有关素材来进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渗透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核心是传授的观点和思想的准确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的科学成就和国情,正确无误地介绍物理学史,选用的素材要有据可查,有争议的,不科学的说法、材料不要引入教学中,使物理学中的德育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统一性原则。在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将知识与德育融为一体,切忌“穿靴带帽”。物理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德育要靠浸润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寓”上下功夫,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3.趣味性原则。不讲求方法,对学生大道理、小道理的讲述,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也听不进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选择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思想实际。教学中以引代注,以需引趣,引起学生质疑、析疑、觖疑,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把渗透于教学中的德育发挥作用,同时被学生充分接受。

4.以身作则原则。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的身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仍处于喜欢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5.正面教育原则。初中生的头脑还比较单纯,他们好奇、好动,易于受感染,物理教材中科学家刻苦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及他们的爱国热情,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励他们发愤向上,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三、明确物理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等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学中要结合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就,介绍本世纪我国在原子物理、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翻开物理书,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教学中也绝不能放过。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3.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4.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

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发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行为规范《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关章节不断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渗透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对身边的有违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加以批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指出噪声是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并让

同学们指出身边的噪声。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少制造噪声,对那些制造噪声影响他人的行为进行批评。在学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指出高空坠物的危害并介绍案例。使同学们养成不要从高空抛物。又如在学习电能和水能时,让同学们讨论并指出身边有哪些浪费电和水的现象。使同学们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随时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内容时,引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介绍我国古代用日晷和沙漏来测量时间;介绍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声学特征,在讲光学时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观察和研究;在学习“杠杆”时介绍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在学习“地磁场”的知识时介绍我国北宋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人。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在学习能源知识时,介绍东汉的王充是世界上最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潮汐现象的人。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先贤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成果。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为振兴

初二物理德育渗透总结

初二物理学科渗透总结 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初二物理教研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一些人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领导、教育处、班主任的事,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物理“要结合物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道德教育与物理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每学期开始,教师要结合该学期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明确物理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对该学期的德育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进行详细计划,保证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序进行。 1.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越了西方其他国家,因此,在有关史料中记载着许多关于物理的知识及其发展的内容,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在讲授“机械运动”时,参照物教学中,相对运动时的“神舟七号”,这些都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献身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这些优秀感人的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2.物理学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推理、概括出来的。因此,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好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只要将这些素材融入到物理概念、规律的讲解过程中,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的目的。 3.物理学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在实验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训练。通过实验学习,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中,重点对中外科学家发现的重要定律和原理作详细讲解,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1.知识细化,润物无声。在物理教学中,讲授“能源家族”时体现对自然的敬畏,能使学生景仰科学;讲授“三峡水力发电”能体现对国家的热爱,对师友

物理德育渗透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德育活动 我参加工作十几年了,一心想教育好学生,既让他们学到知识又想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曾经以为德育仅仅是学校德育处、校领导、班主任的事情;德育一定是简单的说教、死板的管理,德育和教学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我曾经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却发现在教学和管理这两个领域都举步维艰。常常是尽管承认“教书育人”,但在授课时怎样实施,却被忽视。我在改变、在摸索。慢慢的我发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有效地进行德育教学,让这二者相辅相成。教学一旦与德育分隔开来,则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有很多难以说清的东西交织在他们身上,他们敏感、有主见、有时懒惰、有时缺乏意志、有时又特别有责任感,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对孩子进行描述。为了很好地保护他们的敏感、保护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让他们树立目标、坚定信念,我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吸取他人经验,提出让德育走进物理课堂,进行有效物理教学。 我现在教的学生大多十三四岁,有主意、有思想、接受东西快,但是普遍害怕吃苦、意志力不够、有点好高骛远,有时很叛逆、讨厌说教。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枯燥讲课、简单说教,教学和管理都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德育走进课堂。 例如:在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章,有大量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我精心备课,备好课内外的知识、备好学生、充分挖掘好德育素材,上课时因材施教,讲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实施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头查阅资料、认真阅读教材。他们有的组查“自己家附近噪声的来源”、“调查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有的组分析附近噪声的来源;有的组分析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有的组调查“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上课时我让他们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根据各种观点进行辩论。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完整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显性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教师容易把握,德育较少,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使德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 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结合自身特点,深情感染,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是一种创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在教学中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迪学生思维。做到优

化教材中的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充分吃透教材,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使一个观点、思想因素,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的感悟,深情感染。鼓用你的魅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挖掘 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联想到“潭清疑水浅”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二、从知识点中孕育德育教学我们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找准某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谢春海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 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要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早在公元前北宋科学家沈括于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在讲物质的构成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探讨,提出了“五行说”、“元气说”、“原子论”。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五大连池市兴隆学校张东华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

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年节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教学用具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课件:伽利略头像及观点 历史上,科学界对这两种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到底谁正确呢,学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做出判断。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 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二、共同探究 (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 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

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 (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介绍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为了报效

浅论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论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挖掘了物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应采用的主要渗透渠道,如习题课、探究性实验等教学主渠道,并对各种渠道中应如何渗透德育内容作了阐述。并针对应用德育渗透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总结。 关键词:新课标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概念实验习题物理活动注意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要育人于课堂之中。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他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到来,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谈几点体会。 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物理教师应该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内心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授课,用渊博的知识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宽广的胸襟和真诚的爱呵护每一个学生。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1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 (1)应用我国科技的发展史中包含的大量的爱国主义的光辉事例,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如在学习火箭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升天及运行情况;学习超导时,介绍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2)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矗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尝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13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德育工作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主渠道,德育工作就丧失了主阵地,也容易形成空对空,失去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举一例说明。能量守恒是很重要的物理思想,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经过实践、思考、凝炼出来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它体现了物理学方法论思想,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所以本节课我准备把人们认识过程展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热力学第一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 二、案例内容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通过对物体做功或者经过热传递的过程都能改变物体内能,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以前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化学能等各中形式的能,它们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让同学们观看柴油机模型,活塞压缩气体,活塞对气体做功,由于时间很短,散热可以不计,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温度升高,达到柴油燃点,可“点燃”柴油。引起学生思考:功、热量、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看教材第80页,共4段)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一个物体,如果它跟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外界对它做功与物体对外做功,会引起物体内能怎样的变化?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与物体之间没有做功,那么物体吸热与放热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怎样的变化? (3)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W、Q、△U的正负号如何确定? (4)W、Q、△U三者都有正负,它们的关系怎样? 同学交流,老师点拨讲评,认识达成共识。 答案:(多媒体给出)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它表示了功、热量跟内能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请同学们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柴油机正常工作时压燃的原理。 2、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使物体的内能改变,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守恒,不仅机械能,其它形式的能也可以与内能相互转化,如电流通过电炉子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演示电炉子);燃料燃烧生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实验证明:在这些转化过程中,能量都是守恒的,由此引发了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再看一段录象:风力发电,电镀,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水电站,植物生长,风云雷电等,再观看准备的教具及学生带来的玩具。 多媒体再次打出讨论的题目: (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各种机器的作用是什么? (3)风力发电是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4)化学上电解食盐的过程,是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5)为什么说能量守恒定律是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 (6)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不能成功?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理教学案例——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案例) 姓名:王红艳 单位:得胜学校初中部 职务:高级教师 电话: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背景 为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习主席对青少年寄予厚望。他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活动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他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迅速展开,各种媒体的介入,使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受到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因此,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提高教师的认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学校教育,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是我们各科教师的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在物理教学中积极树立德育观念,掌握了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视频、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我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一节“磁现象磁场”时,通过介绍指南针,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节课讲解“地磁场”这个知识点时,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发现的磁偏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在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的第四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十号号”和“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在学习第二十二章《能源于可持续发展》一章的第二节“核能”时,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早已爆炸成功,核电站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早已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电能。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做法与心得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做法与心得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人有如下几方面的做法和认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三、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渗透,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陈道平 物理知识中本身隐含着很多的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它们和现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很多的共通点。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将它们挖掘出来,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德育效果于智育教育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讴歌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 比如在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在第十七章第三节“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的“东方红三号”同步通信卫星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让世界瞩目。 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国在飞速前进,立志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学习。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物理史上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人生观 在学习第十六章第一节《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生活物理社会”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授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中讲到原子弹和氢弹。可以补充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因为中苏有关协议被苏单方面撕毁,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研究战略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邓稼先对身边的年轻大学生们说。他还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准发表论文。”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心中有服务人民思想的人,才换来今天新中国的强大。三、用科学实例让学生建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小屯一中义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不要以噪声影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

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背景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德育工作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主渠道,德育工作就丧失了主阵地,也容易形成空对空,失去实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举一例说明。能量守恒是很重要的物理思想,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经过实践、思考、凝炼出来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它体现了物理学方法论思想,体现了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所以本节课我准备把人们认识过程展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热力学第一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 二、案例内容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通过对物体做功或者经过热传递的过程都能改变物体内能,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以前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化学能等各中形式的能,它们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让同学们观看柴油机模型,活塞压缩气体,活塞对气体做功,由于时间很短,散热可以不计,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温度升高,达到柴油燃点,可“点燃”柴油。引起学生思考:功、热量、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看教材第80页,共4段)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一个物体,如果它跟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外界对它做功与物体对外做功,会引起物体内能怎样的变化?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与物体之间没有做功,那么物体吸热与放热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怎样的变化?

物理渗透美育教育教案----张义军

物理渗透美育教育教案《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小屯一中张义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不要以噪声影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

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