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科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科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刘清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

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

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陈效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根据病史和典型的症状与体征,并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确诊:(1)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和少量排便、排气。

(2)体征:望诊:可有不同的腹部膨胀。触诊: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叩诊:可出现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和金属音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则是麻痹性肠梗阻的特征。

(3)实验室检查:肠梗阻早期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意义不大,晚期可有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血清磷显著增高等指标的改变。

(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等。X线检查:是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检出率约50%~80%,主要表现有:①梗阻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肠腔内充满气体及液体。②扩张的小肠呈阶梯排列,主要位于腹中部。

③麻痹性肠梗阻时,小肠和大肠均胀气。④绞窄性肠梗阻时,小肠内液平面一般较长,积液多,积气少,有时由于小肠内被血性液体充盈,X线片上也可无显示。CT检查:CT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能显示出肠管充气扩张、液平面、肠壁增厚及肠外变化、腹水等相应改变。

(二)证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

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薄,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1)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味。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可加中脘,行间等穴。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砂仁。

2.实热内结证

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1)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味。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芒硝、黄芩。

3.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1)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味。选用桃仁、芒硝、当归、生大黄、白芍、丹皮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桃仁、当归。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1)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选用生地、人参、生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黄芪、生地、麦冬。

推荐方药根据病情进行口服或鼻饲,鼻饲操作方法如下:禁食患者,可按上

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10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畅通。

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于腹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中药灌肠:功效:将中药直接达到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基本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外敷

可根据患者病情及中医辨证分型选用中药单味药或复方药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皮肤。

2.电针

取穴:取足三里、天枢穴。

方法:腹穴接阴极,下肢穴接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3.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4.生物反馈治疗:运用胃肠动力治疗仪等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三)运动康复:配合腹部按摩、调息及适当功能锻炼。

(四)西药治疗

各种类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病情需要,可采用西医常规抑酸、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应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陈效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五)护理调摄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变化;

2.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记录呕吐次数、量、性状与颜色的改变;记录胃液的量与性状的改变;

3.注意观察腹痛发作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记录有无排气与排便。

4.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肠梗阻的疗效标准拟定。

肠梗阻患者护理病例(建议收藏)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患者:王小吉,女,67岁,因“腹胀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天”入院。患者于2年前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一年内偶有腹痛,近一年疼痛次数增多,口服一些顺气药好转。4天前无明显诱因再次腹痛,时轻时重,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不见好转,肛门未排气排便,无恶心及腹胀。入院时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略膨隆,未见明显肠型及胃蠕动波,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脐周及上腹部压痛,无腹肌紧张,叩诊呈鼓音,未叩及移动性浊音,听诊:脐周闻及高调肠鸣音,腹部平片提示:上腹部有液平面,提示肠梗阻,X线征象.腹部B超提示:腹内有少量积液,声像图,肝胆脾胰双肾目前未见异常声像图.血常规提示:血白细胞WBC:17。5*10/9/L。病程中患者精神尚可,饮食,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未解,门诊以“肠梗阻"收入院.入院后禁饮食,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目前患者未排便排气,仍有腹痛。 一肠梗阻等原因: 1)肠管外受压引起: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先天性粘连带多见于小儿;腹部手术或腹内炎症产生的粘连是成人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但少数病例可无腹部手术及炎症史2。嵌顿疝3.肠扭转所致4。肠外肿瘤块压迫...。..文档交流(2)肠管本身的原因如:1.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2.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3。肠套叠在成人较少见,多因息肉或

其他肠管病变引起。..。..文档交流 (3)肠腔内原因如:成团蛔虫异物或粪块等引起肠梗阻。巨大胆石通过胆囊或胆总管进入肠腔,产生胆石性肠梗阻。引起该患者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有:(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2)肠外肿瘤或包块压迫。。..。。。文档交流 二治疗原则: (1)纠正脱水电解质丢失和酸碱平衡失调。 (2)禁饮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3)控制感染和毒血症 (4)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功能 (5)中医,中药应用:中药汤剂100ml胃管注入,注入后夹管30分钟,每天2次,维生素B1注射液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文档交流(6)油类应用:可用石蜡油,生豆油或菜油30~50ml分次口服或由胃肠减压管注入; (7)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 三护理诊断: (1)舒适的改变腹胀、腹痛、恶心: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 行有关; (2)焦虑:与疾病、疼痛有关; (3)体液不足:与肠内或体腔积液,禁食,胃肠减压等因素 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肠坏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水电解质及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痞结型:腹痛阵作,痛无定处,叩之如鼓,伴有肠鸣音亢进,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或持续性胀痛,腹稍胀,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腹软,无腹膜刺激征,舌苔白薄,脉弦细。 (二)瘀结型:腹痛剧烈,痛有定处,腹胀明显,可见明显肠型,腹痛有定位的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可扪及腹冶痛性包块,肠鸣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伴有胸闷,气促,呕吐,无大便无排气,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甚或绛紫,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三)疽结型:脘腹胀痛,痞满,腹如鼓,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剧烈,有呕血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全身情况差,伴发热自汗,四肢厥冷,口干舌燥,苔黄腻或燥,脉细数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腹胀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使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 3.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4.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5.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师。 6.肠梗阻为缓解前禁食水。 7.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 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 8.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等。 (二)排气排便停止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密切观察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的性状。 3.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不再排便排气。高位梗阻与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则例外,可有 少量排便。 4.中药灌肠: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肥皂水灌肠,促进肠蠕动。 (三)呕吐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密切观察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色、气味、性状。 3.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4.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进食即吐。后期为反流性。呕吐频率与吐出 物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愈频繁,吐出物少、多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迟、次数少、吐出物多、可为粪性。结直肠梗阻很晚才出现呕吐。麻痹性肠梗阻呈溢出性呕吐。 5.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等。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均取泻法,每次留针小时,每个15分钟强刺激1次,每日2次。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9、中药灌肠: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10、气滞血瘀证宜进流质半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可食具有清热活血作用的稀粥类药膳;瘀滞化热证可进清淡、高热量、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热毒炽盛证暂禁食。 9、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及脓肿的消退。 10、做好术前准备,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感。 (二)、恶心、呕吐 1、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常发生在腹痛的高发期,程度不重;晚期呕吐与腹膜炎有关,症状加重。 2、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3、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4、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5、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肠结中医护理方案汇总

肠结(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热结腑实 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寒邪直中 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3、虫积阻结 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4、血淤气滞 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二、常见症状 (一)腹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

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2、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4、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5、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6、做好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7、针刺或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4.遵医嘱中药外敷,保留时间6~8小时。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肝俞等穴。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

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

脾胃科中医病历范文(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中 入院记录 姓名:郑×职业:保安 性别:男工作单位:常州市奇丰机械电子厂 年龄:23岁住址:江苏省金坛市社头镇前春村委芦巷村28号 婚姻:未婚供史者(注明与患者关系):患者本人 出生地:江苏金坛入院日期:2010 年10 月03 日16:45时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 年10 月03 日17:00时 发病节气:秋分后“” 主诉:胃脘隐痛1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于xx年xx月中旬饮入凉啤酒后出现胃脘部隐痛,自服药物后缓解(具体不详)。此后间断出现胃脘隐痛,餐后胀满,畏寒,服用雷尼替丁胶囊、香砂养胃丸后缓解。近一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隐痛加重。于xx年xx月于xx医院行胃镜示:;病理示:。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口服及中药汤剂症状可缓解,今日为求系统治疗收住我院,刻下症:胃脘隐痛,喜按,畏冷恶风,食后胀满,无恶心呕吐,纳可,夜眠安,二便可。

既往史:双膝关节骨质增生xx年,左膝稍重,外敷药物好转。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史。 个人史:原籍出生,无外地久居史,无血吸虫病等疫水接触史,无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区居住史,无工业毒物、粉尘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生活较规律,居住环境一般,无潮湿之弊,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史。无冶游史,无性病史。 婚育史:已婚,已育。 家族史:无家族性遗传病、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T:37.5℃,P:67次/分,R:18次/分,BP: 118/72mmHg 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表情自如,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自主体位,步行入院,步态正常,查体合作,语声正常,无异常声音如呻吟、呃逆等,无特殊气味。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及紫癜,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球结膜无水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通畅,听力无异常,鼻中隔无偏曲,口唇无紫绀,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位置居中,甲状腺正常,甲状腺血管无杂音,颈静脉正常,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颈动脉搏动正常,双侧无杂音。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壁静脉无曲张,胸骨无压痛,两肺语音传导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弥散,无震颤,叩诊双侧浊音界正常,心率67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胃脘部压

中医脾胃疾病辨证与治疗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5611219.html, 中医脾胃疾病辨证与治疗浅析 作者:刘婷姚良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问题,中医脾胃疾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证和虚证,其中实证包括湿热证,湿热证,气滞证以及温热症等等,虚症主要包括脾气虚症,脾胃阳虚症,胃阴不足等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到底是实证还是虚证,只有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中医;脾胃疾病;辩证;治疗浅析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256-02 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脾胃疾病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对于脾胃疾病来说,我国有着丰富的研究论述,我国著名医师张仲景重点对脾胃疾病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于脾胃疾病的两大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综合现代医学的发展理念,辩证的对脾胃疾病进行研究,这样能够更好的对脾胃疾病进行治疗,我国的医学发展水平也能得到快速提高。 1 脾胃病实证 1.1 实热证 中医的脾胃疾病一共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证和虚证,实证的脾胃病主要包括湿热证,湿温证、气滞证,其中实热证主要是指阳明实热证。如果患者是阳明湿热证则会伴随全身出汗,口渴,舌苔发黄等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清胃泻热的方式。患者可以服用白虎汤,白虎汤的配料主要是石膏、知母、梗米,炙甘草。如果当患者服用白虎汤以后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适当的增加或者是减少一些配方,可以将人参加入到白虎烫内,这样能够起到更好的疗效。如果患者是阳明腑证的话,患者会出现大便干燥,睡眠困难,舌苔发黄且干燥的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轻火泻下的方式,患者可以服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的配方主要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如果患者是胃火炽盛证,则会出现口臭,牙龈肿痛溃烂,舌苔发黄的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清泻胃火,患者可以服用清胃散或者是石膏知母汤。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或者是减少一些用量。 1.2 湿热证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一类特选)

肠梗阻病人护理 概念: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即顺利通过肠道,称肠梗阻。诊断困难,发展快、病情重,常需急症处置。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道疾病,占第三位。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仍达10%左右。 1 分类 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1)机械性:最常见。 ①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肿瘤、套叠、炎症等。 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肠管扭转、嵌顿疝、肿瘤压迫等。 ③肠腔堵塞,如蛔虫团、粪块、胆石、异物等。 2)动力性: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麻痹性肠梗阻多见,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 痉挛性如急性肠炎、慢性铅中毒。 3)血运性:肠系膜血管发生血栓或栓塞,引起肠管血运障碍,致肠麻痹,失去蠕动,肠内容物不能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增多,已不少见。 按有无血运障碍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有内容物通过受阻,而肠管并无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可因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栓塞或受压而使相应肠段发生急性缺血;或单纯性梗阻时因肠管高度膨胀,肠管小血管受压,而导致肠壁发生血运障碍。 按梗阻部位: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肠梗阻。 按发病缓急:急性与慢性肠梗阻。 2 病理生理: 三方面:肠膨胀、积气积液和肠坏死;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素吸收 ①肠管局部变化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梗阻以上肠管蠕动频率和强度增加,梗阻以上肠管膨胀、肠腔积气积液 梗阻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梗阻以下肠管瘪陷,膨胀和瘪陷交界处为梗阻所在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肠腔压力↑→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水肿、增厚、呈暗红色→动脉血运受阻→肠管变成紫黑色→坏死、穿孔 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张、肠壁代偿性肥厚腹壁视诊常可见扩大的肠型和肠蠕动坡。 ②全身改变: (一)肠腔膨胀、积气积液 (二)体液丧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酸碱失衡。 (三)感染和毒素吸收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二)身体状况:痛、吐、胀、闭。 1 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要克服梗阻,肠管蠕动加剧所引起的,腹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如果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甚至成为持续性腹痛,可能是绞窄性肠梗

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最新资料推荐------------------------------------------------------ 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著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30 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42 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 5 年余,近 3 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 1 / 3

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 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 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 法半夏、佛手各 10 克,黄连 6 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 克,穿山甲 5 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 4 克。 患者服药 14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 3 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 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 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建议收藏)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文档交流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文档交流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文档交流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 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文档交流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 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 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文档交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气虚、 气滞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 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 兼见呕血、便血。.。。..。文档交流 (二)辨证分型 1.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 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 减) 2.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 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文档交流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脾胃病证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脾胃病证一、胃痛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健脾化湿 B.温中健脾 C.温中补肾 D.散寒止痛 E.散寒除湿 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是 2.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其治法是 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 4.外邪犯胃的胃痛最为常见的病邪是 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 5.载有“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此语出自 A.?医学入门? B.?医学真传? C.?医学正传? D.?医学心悟? E.?医宗必读? 6.患者?男?28岁?近2天因恼怒后出现胃脘胀痛?攻窜不定?暖气频作?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此时辨证属于 A.肝气犯胃 B.瘀血停胃 C.湿热中阻 D.饮食伤胃 E.寒邪客胃 (7~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寒邪客胃证 B.饮食伤胃证 C.肝气犯胃证 D.湿热中阻证 E.瘀血停胃证 7.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暖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证属 8.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

弦紧?证属 二、痞满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枳实导滞丸 B.保和丸 C.柴胡疏肝散 D.二陈平胃散 E.香砂六君子汤 1.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2.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3.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保和丸 B.泻心汤 C.二陈平胃汤 D.越鞠丸 E.补中益气汤 三、呕吐 1.下列哪项不是痰饮内阻证呕吐的特征 A.呕吐清水痰涎 B.脘闷不食 C.头眩心悸 D.胸胁疼痛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肠梗阻护理要点 1. 首先要保持饮食卫生,不洁饮食除了会引起急性胃肠炎以外,也会引起肠梗阻。如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反复腹泻也会造成“麻痹性肠梗阻”。还有,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2. 发生肠梗阻后,不要盲目喂食,患者首先要禁食水,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是黏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以半流体为主,蛔虫性肠梗阻在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 3.对于单纯性肠梗阻、无血液循环障碍的或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非手术方法,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或采用灌肠,来刺激肠道,促其排便。若上述治疗后症状未减,甚至加重,趋向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去除肠梗阻的病因,以恢复肠道通畅。 4.临床上发现,由于肠内蛔虫团引起肠梗阻时有发生,此外,孩子进食过多的花生、瓜子,空腹吃大量的柿子、杨梅等水果也会导致肠梗阻.对于曾发生过肠梗阻或有腹部手术史的儿童,尤其要加强预防,如果平时肠胃功能不良,可适当采取中医药治疗,以调理肠胃。 肠梗阻吃什么好 (1)宜吃清淡有营养,流质的食物,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

面片等; (2)容易消化促进排便的食物。如蔬菜:海带、猪血、胡萝卜等水果:山楂、菠萝、木瓜等;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 (3)宜吃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4)宜吃加工或烹饪精细的食物,以利咀嚼及消化。全蛋每周可吃1—2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六大类食物,宜多样摄取,才能充分的获得各种营养素。 (5)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第九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一、肠梗阻 部分或全部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并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 (intestinal obstrution ),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0%勺肠梗阻发生于小 肠,特别是最狭窄的回肠部,而结肠梗阻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肠梗阻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常可危及病人生命;据统计,美国小肠梗阻的死亡率为10%结 肠梗阻死亡率为30%肠梗阻若不能在24小时内诊断和及时处理,死亡率还将增加;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相当高。 【病因】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小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炎症、肿瘤、粘连、疝气、肠扭转、肠套叠、食团堵塞及外部压力导致的肠腔狭窄,麻痹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及低血钾等也可引起小肠梗阻,另外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80%勺大肠梗阻是由肿瘤引起的,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乙状结肠,其他还包括憩室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往的外科手术病史等。 按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可将之分为机械性、神经原性和血管原性肠梗阻。 1?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是大肠和小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因外科手术或不明原因引起的 粘连,尤其是外科手术遗留的异物刺激,都将使纤维和疤痕组织形成束带,对肠腔形成外部压力,或使肠管与其他组织粘连,引起肠道变形、成角,甚至成为肠道扭转的轴心,造

成肠道梗阻。在粘连的疾病基础上,饮食不当、剧烈运动或突然的体位改变可诱发肠梗阻。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占各类梗阻的20?40% 多处粘连增加了肠梗阻的可能性。 (2)肠扭转和肠套叠:肠扭转是一段肠管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常以肿瘤或憩室炎症的肠段扭转为多见,最多发生于小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因饱餐后立即剧烈运动而发病;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肠扭转因血管受压,可在短期内发生肠绞窄和坏死,死亡率高达15?40%肠套叠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近端肠管蠕动、压缩进入远端肠管,常见于婴幼儿及大肠肿瘤病人等。 (3)肿瘤:大肠机械性肠梗阻80%是由肿瘤引起,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 由于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大肠肠腔较宽,因此多由粪块阻塞在梗阻部位而诱发

对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分析

对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从2015年师承孟长厚老中医,现对其脾胃病中医辨证施治和临床 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72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 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然后观察这些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其病情复发的情况。结果:经治疗,这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22%。在治疗期间,这些患者 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未复发。结论:对脾胃 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病情不易复发。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 引言 脾胃病属于一种多发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呕吐、恶心等。脾 胃病患者主要是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胃气不和,胃络失养,导致患者的脾虚失运,湿邪滞留,或者是患者的肝胃失和,导致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脾胃病对患者的日常 生活造成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脾胃病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脾胃病患者实施中 医辨证治疗的价值作分析,内容如下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脾胃病 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3例;其年龄为15~72岁,平均年龄为(43.6±2.2)岁;其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2.6±1.2)年;其中 有浅表性胃炎患者24例,有萎缩性胃炎患者12例,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6例,有十二指肠球炎患者10例。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 上腹胀痛、嗳气、反酸、食欲差、贫血、消瘦等。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医关 于脾胃病的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中医辨证。在这些患者中,有脾胃 虚寒型脾胃病患者26例(36.11%),有气滞血瘀型脾胃病患者34例(47.22%),有痰湿中阻型脾胃病患者12例(16.67%)。 1.2方法 1.2.1肝胃郁热、肝气犯胃型: 针对主要治疗郁热型患者,应使用柴胡、白芷、浙贝、陈皮、栀子等药物,以和 胃止痛、疏肝泄热治疗为主;主要治疗以柴胡舒肝散型的脾胃疾病,治疗应以舒肝 理气和和胃降逆为主,药物应以丹参、香橼、枳壳、莱菔子、木香、川芎、沉香、 桃仁、元胡、三棱、郁金。 1.2.2寒邪客胃、脾胃虚寒型 小建中汤以温中健脾治疗为主,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生姜、红枣、夜交藤、远志、补骨脂、麦芽、浮小麦、五味子、桂圆、木香、酸枣仁、茯苓、当归、党参、白术、炙黄芪等,以上药物具有较好的健脾开胃、补益肝肾、温补脾阳的效果;寒邪 客胃型患者应以行气止痛、温中散寒治疗为主,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炙甘草、升麻、 柴胡、陈皮、枳壳、桔梗、当归、红参、白术、黄芪等。 1.2.3饮食停滞型 饮食停滞型患者常伴吞咽酸水、苦水、饱胀感强、舌苔厚腻、脉象滑等症状, 该类型患者应给予消食导滞药物,如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等药物。 1.2.4淤血停滞型 为此类患者使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进行治疗。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的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用症候要点 (一)痞结型:腹痛阵作,痛无定处,叩之如鼓,伴有肠鸣音亢进,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或持续性胀痛,腹稍胀,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腹软,无腹膜刺激征,舌苔白薄,脉弦细。 (二)瘀结型:腹痛激烈,痛有定处,腹胀明显,可见明显肠型,腹痛有定位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可扪及腹冶痛性包块,肠鸣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伴有胸闷,气促,呕吐,无大便无排气,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甚或绛紫,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三)疽结型:脘腹胀痛,痞满,腹如鼓,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削弱或消失,呕吐激烈,有呕血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全身状况差,伴发热自汗,四肢厥冷,口干舌燥,苔黄腻或燥,脉细数无力。 二、常用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腹胀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当,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不良刺激。 2.使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舒服体位。 3.密切观测腹痛部位、性质、限度及随着症状。 4.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畅通。 5.观测引流液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师。 6.肠梗阻为缓和前禁食水。 7.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气体和液体,减少肠内张力,有助于改进肠壁血循环,减 轻全身中毒症状,改进呼吸、循环功能。有效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目,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术前准备。 8.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防止口腔感染等。

(二)排气排便停止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当,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不良刺激。 2.密切观测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性状。 3.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不再排便排气。高位梗阻与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则例外,可有 少量排便。 4.中药灌肠:遵医嘱予以中药灌肠、肥皂水灌肠,增进肠蠕动。 (三)呕吐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当,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不良刺激。 2.密切观测呕吐发生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量、色、气味、性状。 3.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4.初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进食即吐。后期为反流性。呕吐频率与吐出 物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梗阻部位愈高,呕吐浮现愈早、愈频繁,吐出物少、多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梗阻时呕吐浮现迟、次数少、吐出物多、可为粪性。结直肠梗阻很晚才浮现呕吐。麻痹性肠梗阻呈溢出性呕吐。 5.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防止口腔感染等。 6.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 7.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留置王不留行籽。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2.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3.腹痛加剧者,遵医嘱针刺或药物止痛。 4.蛔虫、粪石引起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油或液体石蜡。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灌肠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第九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一、肠梗阻 部分或全部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并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tion),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0%的肠梗阻发生于小肠,特别是最狭窄的回肠部,而结肠梗阻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肠梗阻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常可危及病人生命;据统计,美国小肠梗阻的死亡率为10%,结肠梗阻死亡率为30%。肠梗阻若不能在24小时内诊断和及时处理,死亡率还将增加;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相当高。 【病因】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小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炎症、肿瘤、粘连、疝气、肠扭转、肠套叠、食团堵塞及外部压力导致的肠腔狭窄,麻痹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及低血钾等也可引起小肠梗阻,另外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80%的大肠梗阻是由肿瘤引起的,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乙状结肠,其他还包括憩室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往的外科手术病史等。 按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可将之分为机械性、神经原性和血管原性肠梗阻。 1.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是大肠和小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因外科手术或不明原因引起的粘连,尤其是外科手术遗留的异物刺激,都将使纤维和疤痕组织形成束带,对肠腔形成外部压力,或使肠管与其他组织粘连,引起肠道变形、成角,甚至成为肠道扭转的轴心,造成肠道梗阻。在粘连的疾病基础上,饮食不当、剧烈运动或突然的体位改变可诱发肠梗阻。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占各类梗阻的20~40%;多处粘连增加了肠梗阻的可能性。 (2)肠扭转和肠套叠:肠扭转是一段肠管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闭袢性

肠梗阻,常以肿瘤或憩室炎症的肠段扭转为多见,最多发生于小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因饱餐后立即剧烈运动而发病;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肠扭转因血管受压,可在短期内发生肠绞窄和坏死,死亡率高达15~40%。肠套叠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近端肠管蠕动、压缩进入远端肠管,常见于婴幼儿及大肠肿瘤病人等。 (3)肿瘤:大肠机械性肠梗阻80%是由肿瘤引起,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由于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大肠肠腔较宽,因此多由粪块阻塞在梗阻部位而诱发或加剧肠梗阻的病程。小肠梗阻的表现常是小肠肿瘤的首发症状,虽然小肠腔道狭窄,但由于小肠内容物多为流体,梗阻表现也不会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出现。 (4)其他:嵌顿性疝、绞窄性疝因血运阻断,功能丧失,常引起肠梗阻。另外,先天性的肠道闭锁、寄生虫(蛔虫等)、粪块、结石、异物等也可引起肠梗阻。 2.血运性肠梗阻肠道血流由腹腔动脉干和肠系膜上、下动脉供应,各支血流在胰头部及横结肠等部位存在交通支相互连接。血流阻断可以引起部分性或完全性的梗阻。完全性肠梗阻常见于肠系膜血管栓子或栓塞引起的坏死,急性发病者死亡率高达75%;部分性肠梗阻见于腹腔血管缺血,其中动脉血管硬化是最常见原因。 3.动力性肠梗阻较为少见,肠壁本身无病变,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无法正常蠕动,致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可见于外科手术后,腹膜受到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使肠管蠕动消失长达72小时以上,大范围的手术或者后腹膜手术更易发生神经原性问题;另外低血钾、心肌梗塞和血管供血不足也可引起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