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秋节人文学院 11小学教育 080311130、汪怡婕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的过程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政治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一定的影响。比较而言,在广大农村,传统节俗的风气较浓厚,人们一般仍然过农历的各种节日。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主要传统节日还有相当的影响,但主要为商家利用,作为经济活动开展的时机。毋庸讳言,无论城乡,传统节日的影响在消退。消退的原因如上论述,一方面是社会进程的客观原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效。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是重要的时间标志,它与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人们依照传统的农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岁时节日,安排一年四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引进西方历法体系之后,我们的主要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化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时间体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时间体系。我们的生活节奏不再是依靠观测太阳方位来确定,我们的时间计量依靠物理结构的钟表。因此,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实在的辅助意义已明显消退,传统节日地位的下降,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遵循社会演化规律,传统节日的变化只能是程度上的,或者是形式的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和谐、闲适,以及满足精神需要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待节日地位变化,但不能用来说明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理由。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地位的明显下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有意漠视,甚至觉得是旧的风俗习惯,应该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因此,传统节日所负载的精神层面有益因素,也被丢弃。因而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觉大多只剩下回忆,传统节日的社会地位的急剧衰落,造成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的中断。这种人为的阻断是当前社会出现节日文化断裂的重要因素。这种断裂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进步的代价”的借口下,聊以自慰?是否可以用旧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托辞,来表明我们“与时俱进”的姿态?我觉得对于文化传统的问题,应该特别慎重,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特别具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要珍重与呵护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些念想。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而现代时间体系背后没有本民族的情感与信仰,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种纯技术的计时手段。因此,我们对元旦没有知觉,却对春节特有感情。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

一。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拜月、赏月、团圆庆贺,从当代社会生活看,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种需要重点体现在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上。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我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然而,近年的中秋节,传统节味愈来愈淡,在一些人看来,目前的中秋节几乎成了月饼节的代名词。其实,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等是属于中国全民性的节日,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唐代,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的节日。北宋时,农历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既然吃月饼吃的不是月饼,而是一种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来形成的古老文化习俗,它的意义不在吃,而在于一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文化意识的传播。

传统节日对于一个民族的深刻意义不容忽视,它是人们情感的认同、沟通和凝聚。我们需要振兴我们传统节日,更需要对其包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发掘、转化,汲取传统节日的精华并增添新的时代元素,适应现代人的心理习惯,使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和活力、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

从社会学意义来看,任何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是这个民族生活形态物化的表现、精神追求借代的展示和人文诉求回归的呼唤。满月作为团圆的象征和美满的寓意,使人们在阖家品尝月饼的同时,也品尝生活的甜蜜,家庭的温馨。“家”的概念和认同,在这一天显得如此美好、如此重要。当然,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和群体最小的组织,也并非总是花前月下,有时也会遭受突如其来的意外。诚如苏东坡在那首流传千古的词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汶川大地震袭来时,无数个家顷刻受到重创,艰难时刻,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子弟兵解放军奋战救援的同时,全国每家每户几乎都伸出了手,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重新开始生活。在地震过去100多天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灾区家庭也安然过上了中秋节。正是无数个“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才支撑起我们的“家国”。当我们享受中秋节的诗意时,应当感恩生活、感恩大爱、感恩“家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此时此刻,我们对“家”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家国”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场和生存源。综观中秋节的流风史绪,可见清晰的家国理念的贯穿和演绎——从初于周、兴于唐、定于宋到盛于明清,正是国家意识对民间风俗的认同和参与,是以文明传播为内驱力,以文化的构建为外推力。如果说家要团圆美满,那么国更要统一强盛。家国意识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实现这个祈愿的前提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强盛。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将在当代人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秋节 人文学院11小学教育080311130、汪怡婕 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的过程之中,中西古今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政治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一定的影响。比较而言,在广大农村, 传统节俗的风气较浓厚,人们一般仍然过农历的各种节日。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主要传统节日还有相当的影响,但主要为商家利用,作为经济活动开展的时机。毋庸讳言,无论城乡,传统节日的影响在消退。消退的原因如上论述,一方面是社会进程的客观原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效。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是重要的时间标志,它与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人们依照传统的农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岁时节日,安排一年四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引进西方历法体系之后,我们的主要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化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时间体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时间体系。我们的生活节奏不再是依靠观测太阳方位来确定,我们的时间计量依靠物理结构的钟表。因此,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实在的辅助意义已明显消退,传统节日地位的下降,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遵循社会演化规律,传统节日的变化只能是程度上的,或者是形式的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和谐、闲适,以及满足精神需要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待节日地位变化,但不能用来说明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理由。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地位的明显下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有意漠视,甚至觉得是旧的风俗习惯,应该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因此,传统节日所负载的精神层面有益因素,也被丢弃。因而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觉大多只剩下回忆,传统节日的社会地位的急剧衰落,造成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的中断。这种人为的阻断是当前社会出现节日文化断裂的重要因素。这种断裂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进步的代价”的借口下,聊以自慰?是否可以用旧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托辞,来表明我们“与时俱进”的姿态?我觉得对于文化传统的问题,应该特别慎重,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特别具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要珍重与呵护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些念想。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而现代时间体系背后没有本民族的情感与信仰,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种纯技术的计时手段。因此,我们对元旦没有知觉,却对春节特有感情。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反思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时下流行过“洋节” ——如何瞧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瞧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就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就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就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与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与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就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她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不?谁说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就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就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与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她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就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就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就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就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就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与谐美满,该就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就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就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精)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默认分类2007-01-03 18:16:01 阅读97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促进: 一、传统文化是塑造当今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虽然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是向内的,注重心性修养,但这种观念是解释社会与人的关系的一个归依。可以在具体的观念上,吸收西方的向外的思想,加强精神的释放性,但就文化体系的构成而言,传统文化仍应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如何使传统文化现代化, 这是我们应该加强的一个基础。 二、传统文化以内治外,通过人的心性来规范外部社会,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与此相应,它的特殊功用体现在,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这些非常全面,思想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它们与现代的科学文化观念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三、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现实的功用,是对当代生活礼仪、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和调节。西方的东西在中国根本不适用,中国重视现世/现世的人情,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和打造新型的社会规范、礼仪, 是很现成也能够产生好的成效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 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 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阻碍: 旧的社会制度可以被消灭,但旧时代的许多东西会以文化形式沿袭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大主流落后习惯,目前仍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专制习惯,二是经济上的轻利习惯,三是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四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五是做人上的谦忍习惯。中国目前仍然受着这五大传统习惯的拖累,这五大传统文化习惯与中国的现代化及所要建设的现代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国家,就必须搬掉这五块绊脚石! 专制习惯有多种表现,现代中国深受这一习惯的损害和耽搁!最严重的就是那场文化大革命... 专制传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大障碍,第二大障碍是轻利的文化传统,孔子那句经典教导已经成为了国人内心的价值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这使国人总不耻和羞于谈利,一谈利就联想到惟利是图的卑鄙小人,所以时刻不忘君子地说,“先小人,后君子”由于轻利我们过去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朴素的煎熬,由于轻利,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利益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这严重地阻碍了国企的发展...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三大障碍是从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目前中国的官本位问题很严 重...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四大障碍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这也是中国的一大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任人唯亲,造成了我国的人力资源不能按才能优化配置,结果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五项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是国民做人上的谦忍习惯,谦忍是国人的性格习惯,是传统文化塑造的。由于谦忍,当大使馆被炸,飞机遭撞时,我们以谦谦君子的风度忍让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谦忍的结果不是吃亏,就是被竞争所淘汰。中华民族需要

传统节日的起源、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起源、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节日是纪念日或祭祀的日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不断传承的驿站,也是人生不断成长的见证。从字源意义上讲"?" ,竹约也(《说文解字》),也就是一节一节延续不断;预示着" 节" 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具有保留与传承的含义。节也具有"节奏"、"节点"、"节操" 意思,我们祖先一直讲究人应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和谐,追求" 天人合一" 。" 节"是天地四时的交合之处,是"天"、" 地"的节奏,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保持人们应有的"节操"、生活的"节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的原因。 可是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困境与尴尬。春节在人们心中"年味"越来越淡,中秋节成为了月饼节;面临洋节,中和节、龙抬头、上巳节、浴佛节、七夕、中元节、下元节也越来越被人们遗忘。这不能不使感到警惕,并报以忧虑。 这是传统节日现代性异化:单纯的追求娱乐审美,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最基本的功能?D?D社会功能(社会凝聚、社会认同、心理归属)。。发挥不出社会功能"根" 的作用,传统节日只能停留在"器"的层面;现在我们过传统节日的时候,过于注重审美娱乐功能,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根",从而会造成传统节日今天所面临的局面。 缺少了" 根" ,意味着传统节日被" 阉割" 化了,从而造成过节的形式简单重复,于是便形成春节缺少"年味" ,端午成了粽子

节、中秋成了月饼节的尴尬。 只有令传统节日重现"根"的内涵,恢复" 根" 的功能,传统 节日才更有吸引力,才更有有竞争力,更有张力。 一、传统节日的起源 要重现传统节日" 根"的内涵,恢复"根"的功能,必须从起源出发,一切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只有从源头出发,才能弄清楚传统节日的本质。 1.图腾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相信部落群体(以下简称初民)起源于图腾,相信图腾部落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者相反,相信氏族成员与动物、植物等图腾之间存在学员亲属关系,因此而崇拜图腾。 初民每在一定时间就会对本族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而在这些最初的祭祀活动过程中,已经孕育了传统节日的雏形。随着氏族的不断扩大,参与祭祀的成员也随之增加,由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对于图腾的单纯祭祀,渐渐演化成为广大国民的节日。如我国对创始神女娲的祭祀,后来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七的" 人胜节" ,如古代吴越人对繁衍本族的龙图腾祭祀,以表示他们是" 龙" 子身份,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形成了后来的端午节。 2.自然神崇拜与传统节日的起源 自然崇拜晚于图腾崇拜,他们产生与形成具有一定的联系。万物有灵观念是自然神形成的基础,也是自然崇拜的基础。" 图腾崇拜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二)儒、道、法、佛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并形成互补之势。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大体来说,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科技、宗

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 篇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待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一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会想到很多非常有意义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目的和重要的节日环节,我们没遇到一个节日都会为它庆祝。体现了中国的民风和民俗,节日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每到这四个节日我们就会放几天的假期来庆祝这些意义重大的节日。我想,国家法定这些假期就是想中国人民更加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更具有凝聚力。 当然很多人还是很重视这些节日的,但还有一些人把节日的假期作为一种摆脱工作和学习的工具。在我的周围这些现象还是很多见的。我们大家都忘了这些节日的重大意义和它的重要性。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

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这些节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色彩,古代的风情种种,再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回想起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那些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和辛勤劳动的人民,我们不禁对这些产生怀念和尊重。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对于节日的正确认识)实价值。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传统节日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颇深。思政课本上说一个国家文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富强壮大。传统节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崇洋媚外,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过洋节日,却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我国的文化底蕴很深很深,每个地方都有其庆祝方法,而且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其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和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学习和纪念。想起那些画面,每到节日的感人传说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喜欢和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那些节日里我们能和家人团 聚在一起,有一句话不就是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么,每到节日的时候在异乡的儿女都会迫不及打的赶回家。春节的时候不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从小砖屋到高大的楼房,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衣服的单调到多彩颜色,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下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争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但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难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但我相信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更能克服这些前进中的困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脱离实际,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国家责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法律现代化及其意义

中国法律现代化及其意义 内容提要:法律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树立文明和良好形象的标志。中国法律现代现代化的标准是“中外通行”。当今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关键不再是观念现代化而是制度现代化。法律现代化的切入点是实现宪政。当今中国法律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中国实现法律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走“拿来主义”和“自上而下”之路。一百年前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的主要教训是领导主体的腐败和理论指导的错误。 一、法律理念的内涵与功能 从词源上考察,“理念”(英语:idea,德语:Idee)一词源自古希腊文(ειδs)/(eidos),原意是指见到的东西,即形象。柏拉图在其创立的理念论中剔除了“理念”一词的感性色彩,用来指理智的对象,即理解到的东西。他认为,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的顶峰、最高的本体,认识只不过是对理念的回忆。这实质上是关于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的解释。 亚里斯多德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他认为客观的理念并不与事物分离,它存在于事物之中。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理念有三种存在:第一,存在于事物之前,作为神心中创造世界的蓝图;第二,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大体相当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理念”);第三,作为人心中的概念,即主观方面的思想。作为思想的理念与作为客观存在的理念,意义有所不同,一般把思想的理念称为“观念”。 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重新规定了“理念”的含义。在康德哲学中,理念指理性所产生的概念,是理性应当追求的东西,但却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是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所以,黑格尔说:“康德诚然使人知道重新尊重理念”,“但关于理念,他同样只是停留在否定的和单纯的应当阶段。”黑格尔自己则将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质,是理性构成世界的元素。在自然哲学中,理念为自然界的本质,自然界发展到人出现,而人是具有精神活动的,理念再复归为精神,上升为自在自为的理念。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均为理念的表现。黑格尔虽然是从唯心主义角度来论述“理念”,但他那种融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于一体的“理念”,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最多。 尽管“理念”的含义如此广泛,关于这一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确定的定义,但并不妨碍将它引入法律领域。康德早就作过这种尝试,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泛论理念”一节中对柏拉图的“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评析以后,专门论述了“理念”对“制定宪法及法律”的作用。不过,康德并未提出“法律理念”这一专门概念。这一缺憾实际上可以说是由黑格尔补救的。黑格尔将法与理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法的理念”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它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德国的新康德主义法学家鲁道夫·施塔姆勒则在对法律理念进行专门研究后“将法律概念同法律理念作了区分。法律理念乃是正义的实现。”随后,英国的法学家罗伊德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1964年出版了一本《法律的理念》(The Ideao fLaw)的专著,“告诉人们如何来运用缜密的思想,分析法律的理念,达到至美至善之境。”虽然罗伊德未对“法律理念”下过定义,但他明确指出:“法律理念过去曾对人类文明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国,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对“法律理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台湾法学家史尚宽先生认为,“法律制定及运用之最高原理,谓之法律之理念。”以此为基点,史尚宽先生着重对法律理念与法律概念、法律目的、法律观念及法律理想之间的区别作了深入的分析。“法律之概念,谓…法律为何者?;法律之理念,谓…法

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与现代意义

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与现代意义 蔡梦寥 摘要:民间传统节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族群认同、社群整合、社会交际、文化教育、道德教化、文体娱乐、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承载等功能。民间传统节日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但民间传统节日现状却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以保护。 关键词:民间传统节日;社会功能;保护 1民间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盛传不衰,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统节日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与它强大的社会功能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将以苏州为主,举例稍作说明。 111民间传统节日具有族群认同功能 节日对族群认同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这儿所讲的族群,首先指的是民族。 斯大林曾对民族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0我们曾对民俗作过这样的表述:/民俗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以一定的心理结构为依据,具有趋同性(自发规范作用)和传承性的行为模式。0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既是共同心理的文化表现,倒过来又不断地加强与稳定这种共同的心理,从而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一些海外华人的后裔,虽离开祖国已经多年,甚至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但一到过年挂红灯笼,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时,他们仍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人。大陆和台湾,疏离了400年,分割了100年,对抗了50年,但每到过年过节,大家便体认到,两岸都是炎黄子孙,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 一些地方性或行业性的节日,对同乡或同业的认同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 112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社群整合与社会交际功能 节日除对族群具有认同功能外,还具有整合社群的功能,使人们能有序相处、协同劳作,营造出和谐安祥的社群气氛。 节日和家族、家庭的关系密切,每个节日几乎都无法与家庭分开。过年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年初一,要按辈分高低,拜年祝福;清明聚族扫墓祭祖;中秋合家团坐一起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节时节日,女儿女婿要给娘家送礼物,娘家也会回赠,,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们的辈分、长幼观念,使家族、家庭人员相处有序,往来有仪。 苏州的吴江等地,过去农历三月二十八有长工节。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区,三月下旬,正是水稻种植最为繁忙的季节,长工劳动强度大,体力支出多,因此希望改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作为东家来说,也正是最要长工出力的时候。长工节前后,东家一般都会善待长工,因为稻田里农活的好坏全在长工手里。正如俗话所说:/小菜碗在东家娘娘厨里,生活出勒浪我手里0。/长工节0对调节雇主与长工关系,保护农业生产力、维护长工权益,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苏州横泾渡村一带每年有/赕酒仙0民俗节庆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具有祖师崇拜的宗教意味,同时还是酒业员工的节日和酒业同人的行业例会。届时,同业公祭酒神,行业员工放假一天,还可免费享用酒宴。同时对行业中衡器、量器进行校验,规定行规,规范行业行为,对酒业社群起到了整合作用。 太湖渔民每年清明有/祭禹0之举,实际上这是太湖渔民的一个丰收节。太湖渔业生产,旺淡季节划分鲜明,清明实在是太湖渔业年度的分界线。清明祭禹,正好是渔业生产由旺转淡之时,渔民们正好利用庙会,重新组织生产。太湖渔船的作业方式是夏秋两船结/对0、冬春四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 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革命胆略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大约一百年。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序列,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结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建设;现实意义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来 阐述我们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但是我个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是从以下以方面 认识这个问题的。现提供给大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为地域广,人口多,人民生存状态呈现多层次,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素质 也呈现多层次性,这要求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它尊重现在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又要通过积极的指导教育,使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马克思主义是革 命的理论,其基础是认识论中的革命性。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的 思想否定了思想的绝对性。这种思想对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是一种完全的否定,在有几 千年封建思想传统的我国,各阶层还具有较深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官本位思想,尊卑观念, 家长作风等等。其次从1840年后,尤其是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 思潮也在一定的阶层流行。这样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基层中存在着三大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 一种是传统封建思想,一种是机械马克思主义,一种是资本主义思想。而能够统领这一切自 发存在思想意识的只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些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这要求有一个能 够统领各种思想文化的大中国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放眼世界的理论,其思维的力度从基本 的生命要求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从人的思想意识到信仰理念,都有唯物的,历史的, 科学的论述,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融会的思想,这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 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我们能够科学认识民族信仰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宣传马克思主 义中尊重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民族文化传统。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就不会有狭隘的大民 族观念,不会奉行民族主义至上。从而实现民族大团结与民族大融合。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在思想文化统一下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与儒家等传统发展和 改造已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任务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曾构成了封建 社会国家的主要统治思想,其有国家管理的内容,有社会伦理,有个人的生存价值等,三千 年的历史过程把其发展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在社会人 文方面不能无视这个基础,“文化大革命”是对旧文化的革命,而实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尤其是一代人的人文素养的下降,这种渗透到一代代人的灵魂的东西,如果在传习中发 生了变异,再要修复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需学会继承传统,尤 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去改造儒家文化思想。从而学会继承传统,使民族的文化 走向世界。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发展中国汉民族民众的思想意识,要求建立发展时代的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要求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我们不宣扬民族主义,但是,中 国社会汉民族人口多,分布广,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渊源至今,在中国的历史中,不论其是否 占国家的统治地位,但其文化一直是这块土地的主导,同样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汉民族的传 统价值观,人生观能不能与现代社会接轨,形成时代人生命的精神灵魂,能否以世界的眼光,包容的胸怀,与其它民族共同发展,在交溶中再发展成一个大的共同体价值体系,能否积极 吸收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先进文化,发扬光大汉民族文化,为时代的人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社 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家的经济理论建设,虽然在学习现代西文经济理论解决目前市场问题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经济市场的形成,中国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求有中国的 经济理论才能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才能把中国的发展推到世界前列。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淮安,端午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我们那至今还流传着端午节来源的传说,以至于每个小孩都能脱口而出。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的器重。可惜他遭到以上官大夫为首的一帮奸佞之臣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导致楚怀王渐渐疏远屈原,甚至流放了屈原。有着远大志向的屈原深受打击,倍感心痛。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人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向楚王陈说厉害,楚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大骂一顿。后来楚怀王果然被秦王囚禁起来。后来楚顷襄王继位,继续疏远屈原。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楚王慌忙出逃。楚国国度郢城被攻破。屈原听到此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啸,投入了汨罗江中。江上百姓听说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奋力打捞屈原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希望屈原的尸体能够免遭伤害。从此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民就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虽然端午节的叫法很多,但是在我们哪儿,人们都称之为娃娃节。因为端午节好像都是围绕小孩子过的。每逢端午,家家都要在吃早饭前放一些鞭炮,以示节日的到来。每一家的早饭几乎是大同小异,因为那天是端午节。粽子,鸡蛋,大蒜等,是每家必吃的东西。好多口味的粽子,如红枣的.赤豆的.咸肉的……每家都是口味独特。当然,吃完早饭之后,就是孩子们的时间了。每个孩子就会拿上几个鸡蛋。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斗蛋。谁的鸡蛋最后破就证明谁最有福气。当然,鸡蛋先破的孩子也不会很难过,因为他们还有鸡蛋吃。斗完鸡蛋之后,父母便会扯着嗓子召回自家的儿女。因为他们在已经烧好了加入艾草的开水,准备为儿女们洗澡,希望可以洗掉孩子们身上的晦气。在孩子的吵闹声中,父母帮孩子洗完澡。刚洗完澡,他们便会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接下来便会在孩子的肚脐眼处也点一些。剩下的雄黄酒就用来擦拭床头和床沿,还有在床底也泼洒一些。接着,他们会为孩子穿上老虎鞋,戴上新绒线。不仅脖子上戴,手腕和脚上也要戴。那些花花绿绿的的绒线,是孩子们最最期待的东西。因为那五彩斑斓的绒线点缀他们美好而欢乐的童年。是他们童年里一道挥之不去的色彩。把他们的回忆渲染的五彩缤纷。即使是现在想起,依旧还是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向往。孩子们手上和脚上的绒线要一直系到七月初七,才剪下来,说是要给牛郎织女做鹊桥之用。到了中午,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午饭,除了一些鸡鸭鱼肉蛋外,还要有一些黄瓜.片粉.红萝卜等。且家里的成年男性还要喝雄黄酒。据说:不能饮酒的小孩妇女只要就正午晒过的红萝卜片蘸上雄黄酒吃,就会一年不肚子痛。全家人就在这样热闹的气氛中吃完团圆饭,而后在一起聊聊天,尽情享受着与家人在一起的愉悦时光。 只是由于我们那的地形与历史原因,所以在端午节那天,没有什么龙舟比赛。但是,我们那里却是有集会的。大人们会给孩子们买一些新衣服,玩具。所以说,端午节又被称为娃娃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就是中心。 可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端午节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渐渐地被边缘化。原来的鞭炮声没有了,原来的都鸡蛋的活动也看不见了。本来应该是全家团聚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上一顿丰富午饭的时候,现在却只能看见老人们孤独地守在桌旁。那些美味,已经味同嚼蜡。社会的步伐加快了,人们每天都在这样的快节奏生活着,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来好好地过一次端午节了。尤其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吃对于一般人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特别是那些小孩子,他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而对于端午节,则是几近无知。那些逐渐消失的游戏,在他们看来,远远没有网络游戏玩的带劲。在他们看来:端午节,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我们在渐渐淡忘调它时,韩国的申端成功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还有其它一些东亚国家的端午节庆活动的热闹开展,都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传统节日到底怎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