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气功的认识

对中医气功的认识
对中医气功的认识

对中医气功的认识

气功医学体系。气功医疗尽管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它在历史上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一方面,传统气功不是以医疗而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因而古之修炼气功者,对医疗多有所忽略;另一方面,未能建立起气功医疗的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多年来,气功医疗只是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寄居”于中医医疗体系内。其实,两者是有着巨大差别的。首先,气功医疗的着眼点在于人体的机能,认为只要气血流通并保持正常,人就不会生病,因而医疗疾病完全从人体的内在功能着手。一般来说,传统气功虽然也有针对不同疾病施以不同治疗方法者,但不像中医那样注重诊断、注重分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而是强调发挥人的正气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中医著述中详细记叙的气功治病方法,究其原,是把气功纳入中医体系的结果,是从属于中医的辩证论治的。如《诸病源候论》、《杂病源流犀烛》记载气功方法都属于此。真正的气功著述则与此不同了,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中说:

“圣人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气散人死。人死生之理,尽在气中。但调练元气,求死不得”

如果说这一论点阐述了治病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那么,《元气论》则对气功治病做了简明而又具体的阐述:

“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若一身内外,疾病之处,以意存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以意注之,无不立愈。又有妙诀,虽云呵呬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夫节气从容,稍久含气,候暖而咽之,谓之暖气,可愈虚冷。若才节气,气满便咽之,谓之冷气,可愈虚热。临时皆以意度而行之。”又说:“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应验,酒毒、食毒俱从呵气并出。”

这就是说,气功治病重在元气,无需像中医那样搞辨证论治。对此,《丹亭真人传道密集》中讲得更加具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且此气之在人,鼓舞动作,悲欢痛痒,莫不由之。于是亏此气则病,滞此气则病。惟周流一身,则康宁福祚也。吾为子言之,知生此身者不过气,则病此身者亦不过气而已,欲治其病,先治其气,今医家以草根树皮,攻人疾苦,不过假此后天之气以调剂之、滋补之而已。且草根树皮,其辛甘咸苦酸之五味,不过寒凉温热平之五气,乃天地之偏气也,且能却疾,况人之气通于天地,得气之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气功治病,完全是从人的元气着眼的。因而使它与中医学、西医学有了根本的区别。可惜气功医学尚未能被世人所承认,使中华古文化的一颗明珠仍被掩埋于地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气功中,虽然也有外气治病的记载,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就有“布气”的记载,但更多的以及更加强调的是练功治病,鉴于练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生活尚无保障的旧社会里,气功医疗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可以想见的。

中医博大精深,起源很早,蕴含极深,几乎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而气功也是历史悠久,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淤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即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地平以湿,地所有生万物也众,民杂食而不劳,其病多萎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从中央出也。也说明气功发源于中原的黄河流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气功在民间流传的状态,形成了医家、儒家、道家、佛家、武家等众多的流派。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气功讲求明心见性,武术气功则注重强化肌肉,发劲等技击应用,医家气功则强调保健、延年。《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恬淡虚无”等,也是修炼气功的不二法门。东汉末年的两位著名中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对气功也有很重要的论述与实践活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华佗发明创造出“五禽之戏”,对他的徒弟广陵吴普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同时代的大概还有“八段锦”,与“五禽戏”共为动功功法的鼻祖,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

周天指绕天球大圆一周也是指一定时间的循环或者是满天的含义。大小周天运动,是气功借“周天”这一古代天文术语,来说明内气在人体的运行情况。其中,内气沿任督二脉循行者为小周天,沿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行则为大周天。可见,周天学说,实际上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察和运用。

中医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一种传统的医疗保健运动方法。中医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是通过意识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状态(气功态)时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而发挥其心身调整作用的。与一般的运动不同,气功态时的运动具有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协调舒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诸多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态,常常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享受。而练功人随着意念的活动,意气相随,感觉自己时而如大鹏展翅,时而如蛟龙戏浪,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野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极其舒适美好的感受中。

中医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预防保健:《黄帝内经》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表明练气功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练气功具有明显的消除心身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长期的心理紧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导致功能性甚至器质性病变。因此,善于在紧张的节奏中学会适时地松弛,对健身和防病都是非常必要的。气功锻炼恰好能有效地起到这个作用。实践证明,长期练功的人不容易疲劳,平时总感到精力充沛,很少患感冒等病。

2、陶冶性情:中国传统气功强调练功要修心养性,即优化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等。这既是练功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通过气功锻炼能逐渐得到的直接效益。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会体验到非常愉快和舒适,不仅有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畅,整个心身都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长期坚持气功锻炼,就能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培养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练功还可使人感到做事得心应手,效率增加,而且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开发智能:气功实践可以开发人的智能,这一点在古代气功典籍中有很多明确的论述。随着气功研究的深入,逐步证实了气功的这一作用。通过气功锻炼,能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有关专家认为,气功有可能成为提高人类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4、延年益寿:中医认为人到老年,阴精虚衰,真元渐亏,身体各种机能都逐步减退。也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未老先衰。实践证明气功能够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潜力,推迟或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智能减退,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此外,气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歌舞、竞技、体育、演奏乐器、杂技训练等多种领域,可以帮助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增强心理稳定性,消除紧张心理,调动生理潜力,提高其所从事活动的效率。

中医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

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气功治病强身是根据传统中医治病原理发展而来的,气功的锻炼对象是人体的内部机能。它以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为依据,着重以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来防治疾病,即通过气功锻炼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气功可以治疗以下几方面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气功锻炼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当入静时,大脑皮层的功能表现为抑制过程增强,但这种抑制不是睡眠或药物睡眠时的抑制,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锻炼。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大脑皮层由于过度兴奋所引起的机能紊乱得以纠正。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多是由于神经或情绪紧张所致,气功对这些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胃肠功能性疾病。人在练气功时唾液分泌增多,吸气时横膈肌下降,呼吸时横膈肌上升,横膈肌活动的增强,改变着腹腔的内压,对胃肠来说等于受到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因此,练气功对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腹泻和便秘,都有一定的疗效。

3、心血管系统疾病。人在练习气功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皮肤局部红润、全身发热等现象,这是因为入静后,血管扩张、心率减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试验证明,练气功能使血压降低的幅度是单纯休息时的一倍。所以,中老年人练习气功可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4、调整生理功能。练习气功可使交感神经中枢的反应性降低,呼吸中枢的活动和气体代谢率也下降,生理功能通过气功锻炼达到自我控制,使身体消耗作用减弱,贮能作用相对增强,有利于身体各部位功能的调整及损耗的恢复。

随着气功的进一步发展,气功与中医各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针灸中的“意气行针法”、“无极针灸”,推拿中的“自我按摩”,无一不是与气功紧密结合的

曹文锡气功养生法口诀心法(全)

曹文錫, 道號無爲居士 人生光陰短景, 數十年轉瞬間耳。於愛河苦海中, 消耗許多精神;身非金石, 苟養生無術, 衰朽立見。無需多讀丹書, 只要奉行養生法十四種, 即能身健神怡。 子將「任」「督」二脈, 詳為解釋。「任督」者一陰一陽也。「督脈」屬陽, 在背脊後;「任脈」屬陰, 在胸前。「督脈」主升, 「任脈」主降;動而升陽為天, 靜而生陰為地。人與天地同禮, 身由陰陽運行, 與天地同。丹者, 是以身中真火, 鍛煉坎中真水, 凝結而成, 借喻為丹, 即心中無任何境界。 六祖一倡曰:「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夢,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是說:世界一切的事物都是空, 我們都是把一切的事物所迷, 放不下這個境界, 所以不能消除煩惱。經曰:「神即性, 炁即命。」(炁即異體氣字, 萬事物無空氣即無生命。)神即定力, 性即空境, 吾人在世, 要放開一切, 還要力行善事, 人間的西方, 即在吾人之家矣。敬請 大德同參悟修到人間的西方! 最簡單之養生法十四種。這十四種養生法在明代已有流傳。並載於我國養生經典中。如能以恆行之, 定能收到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效果。特誌之於後。 養生法十四種 一、「擳髮」:髮宜常梳, 以指代梳, 從額前到枕後, 動作要輕鬆, 古人稱爲「擳髮」。其功用能醒目、止痛、降血壓。 二、「浴面」:面宜多擦, 先搓熱兩手, 分兩側在面上輕柔撩之, 並用兩中指在鼻旁擦數次, 全部擦二十至三十次。最好在睡前及起床時行之。古人稱爲「浴面」, 其功用可醒腦, 降血壓, 減少顔面皺紋。 三、「運睛」:目宜常運, 雙目從左至右轉十四次, 再從右至左轉十四次。轉目時要慢, 然後緊閉一次, 睜開。古人稱爲「運睛」, 其功用能去眼内障及眼之外障。 四、「打天鼓」:目宜常彈, 用兩手掌心, 緊按於兩耳孔, 再用雙手之第二指在後腦部左右同時彈十二次, 共二十四次, 聽到咚咚聲響。古人稱爲「打天鼓」。其功用能防治頭暈、耳鳴、醒腦、增強記憶力、預防耳疾。最好在早起或疲勞後彈之, 效果顯著。(彈畢輕輕鬆手) 五、「叩齒」:齒宜輕叩。將口輕閉, 將上下牙齒互相輕叩二十四次。古人稱爲「叩齒」。其功用能增強牙齒防脫之效。 六、「接甘霖」:舌宜甜顎。將舌輕抵上顎, 古人稱爲「舌抵天庭」。此乃溝通陰陽二海交流, 如有口水, 就要吞下, 古人稱爲「接甘露水洗肺熱」大益人體。(陰陽二海—督脈乃陽海—任脈乃陰海, 詳釋於十四條。)

浅谈中医药对慢性病的治疗

浅谈中医药对慢性病的治疗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发展有几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由于狩猎和采食植物时认识到吃了某些植物或动物对身体产生某些影响,从而逐渐认识到某此植物或动物起到治病作用。在当时人类用药只懂得使用单味药并以用口咀嚼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从单味药的应用演变为多种合用,从口述代代相传到文字的记载。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对世界影响深远,现今西方国家己承认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并设立发牌制度和考试制度,说明祖国中医药对疾病治疗是有效的,可靠的。 中医药学,在理论上分为二门学科,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通过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分清寒热虚实,合理施药,才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俗话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充分说明了“调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于慢性病更是如此。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 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患者不仅自己长期经受病痛的折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一般病因复杂、病情多样,需要治疗与调养并重,中医药对于慢性病的调养具有重要意义。(1)辩证论治,遣方灵活。慢性病症状多,甚至有的患者全身不适,一天要吃很多种药物,常听患者抱怨每天吃药都吃饱了,哪还吃的下饭?中医看病是综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分析所属证型,在确定主证的基础上,辩证施治,还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非常方便。很多人患的是同一种病,但中药处方却不相同,这正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结果。比如都是“慢性乙型肝炎”,处于不同的阶段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又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证型的区别。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手段多样,简便易行。慢性病病情复杂,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措施。中医药治疗手段灵活多样,如内服、外用、针灸、按摩、理疗等等,可多种方法并用。如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妇科疾病外用中药洗浴方便实用。像老年人的骨关节疾病,推拿按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按摩、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简便易行,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省去医院看病的麻烦。 (3)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些慢性疾病目前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有些功能失调性疾病、亚健康状态,患者终日有不适症状,但检查不出具体疾病。还有些慢性疾病虽然病因明确,但还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措施,或者由于费用很高,患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医根据病状、体症、舌象、脉象等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综合调理,能够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未病先防,注重养生。很多慢性病是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造成的。如脂肪肝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营养过剩、运动过活密切相关。每天吸纸烟25支以上者比不吸烟者肺癌患病率增加50倍。因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掌握养生之道有助于防治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中医有很多非常宝贵的养生思想,涉及到形体锻炼、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很多方面。在形体锻炼方面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锻炼方式,尤其是太极拳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方式。药膳、食疗更是中医药的特色养生之道,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很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

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XX大学会计学院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个人论文 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 年级专业:xxxxxxxx XX大学 二〇一六年五月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气功养生的特点

气功养生的特点 气功古称导引。“导",有疏导、通道的意思,是指导气。“引”,有引申、引导的意思,是指引体。《庄子刻意》李颐注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就是说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疏导成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把人们的四肢锻炼得柔初结实。而导引当中的导气和引体又大多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完成的,所以说,导引就是呼吸运动、意念活动和肢体运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祛病健身养生功法。 导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气血经络学说为指导思想,因此,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以"精气神”为核心形神合一调养机制,和以动静相结合的独特运动形式,从而能够形神统一、刚柔相济、动静得宜,以达到活动筋骨、疏通气血、调和脏腑的目的。1.形神合一 导引术是一种自我身心并用的主动性锻炼方法。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不仅仅是锻炼人的形体,还注重修炼精神意识,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以达到“形与神具”、“形神合一”的效果。 (1)意守:意念引导,练意以养神。即把全部的精力专注于某一件事物上,如在运动时将思想集中于丹田,或集中于调节呼吸和身体的动作上。 (2)调息:呼吸吐纳,调息以运气,是指调节呼吸,即做到呼吸深沉和缓和,并且根据运动的节律快慢来调节呼吸的频率。

(3)动形:运动肢体,练形以全精。是指形体的运动,即采用某种形式的身体运动来进行锻炼骨骼、关节、肌肉,以保持其灵活和健壮。2.动静结合 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心神安静;动,是指活动筋骨、运转肢体。即意静而形动。这也是传统体育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没有专注的思维支配,就不可能有协调的形体运动,当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体育保健就是依靠自我特定的身体姿势、形态的锻炼和特定的精神意识、思维的引导,来调节自身的功能,发挥人体内在的潜能,从根本上达到精神和形体的高度统一。

浅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6-12-27T11:56:08.9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3期作者:向筱萱[导读]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博大精深文化影响的中医药已然成为我国的国粹。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知识在维护古今人类健康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将在应对自然、社会、疾病的变化中获得世代传承、持续创造与发展。本文拟从中医药知识的定义及分类出发,浅谈中医药认识误区及其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知识;分类;认识误区;知识传承 一、中医药知识的定义及其分类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博大精深文化影响的中医药已然成为我国的国粹。中医药文化不仅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学派的精华思想,同时还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密切相关。除其整体思维模式所包蕴着的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艺外,中医药这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防治人体疾病的科学还拥有极其丰富且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医学尤其是西方医学如此发达的现代,中医药学仍在维护人类的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以下八类: 1.生命知识:与人的生命过程相关的知识即为中医药的生命知识,即人类生、长、壮、老、己等知识,具体包括神明、形体以及生命物质等内容。 2.养生知识:与养生、保健、防病以及延寿等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养生知识,我们所熟知的饮食养生、药物养生、四时养生、起居养生、导引养生均属于中医药中的养生知识。 3.疾病知识:中医药中的疾病知识即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等相关的知识内容,内科病、外科病、妇人病、小儿病、五官病等均包括在内。 4.诊法知识:对处于疾病状态下人体临床征象的神态、形态、物态、自觉态、舌象、脉象等知识进行诊断的知识称之为诊法知识。 5.疗法知识:疗法知识即与疾病治疗方法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具体包括药物、针灸、正骨、推拿、手术、刮痧等疗法。 6.针灸知识:由于药物疗法与针灸疗法是相对独立的且理论相对完善的疗法,因此本文将它们各自独立列为一类。针灸知识主要包括针刺、艾灸治疗等内容,具体蕴含针具、灸具、针法、灸法、针方、灸方等知识。 7.方剂知识:中医药中的方剂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方剂的名称、组成、用法、主治、加减、应用等知识。 8.药物知识:药物名称、品种、产地、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等知识均属于中医药中的药物知识,如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等。 以上八类中药知识,方剂知识、药物知识、诊法知识、养生知识、针灸知识、疗法知识等是能够直接开发利用且产生一定利益的中医药知识,但这些知识的应用与生命知识、疾病知识等基础中医药知识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现代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误区 鸦片战争后,西医引入中国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使得西医药在我国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人们在中西药物对比应用和临床实践中常常会对中医药产生一些认识误区。 1.关于疗效和速度的误区 不少人存有这样的错误观点:“中医治病慢、西医治病快。”事实上,对症用药并用药及时地情况下,中西药在疗效和时间上是一样的,而且诸如人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液等在类的中医急救药物具有西医药所无法比拟的解决作用与速度。对于病毒性疾病,中医药的疗效与速度与西医药也不相上下,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只能起到预防疾病继发感染的作用,直接杀灭和抑制作用十分微弱,中医药则可通过辩证论治、组方用药等手段直接杀灭或抑制病毒。 2.关于中药“无毒”的误区 我们身边不少人认为中药无毒,因此他们不管有没有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胡乱吃中药,而且大多数人也并没有遵医嘱服药,甚至出现了将中药当做保健品长期服用的情况。事实上,“是药三分毒”,中草药既有治病作用也有致病的作用,误用、乱用或过量使用以及配伍适宜、炮制不当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毒情况乃至会产生致癌的风险。 3.“补药无害”的误区 人参、沙参、党参等中药均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人们在服用它们时需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身体强壮和不宜滋补的人在选择这些中药时则需更加谨慎,以防造成一些不良反应。 三、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传播 为了中医药知识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加以重视。 1.中医药知识的传承需以民族文化为支撑 无论是中医药中的理论模式、思维方法,还是其诊疗手段与价值取向,均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且相互融合,因此中医药知识在长期应用、传承、发展过程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传承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为支撑,失去文化背景的中医药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传播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问题息息相关,只有从整体上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才能保证中医药的稳定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2.中医药知识的传承需以内部动力为支撑 中医药的价值不仅体现于其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更在于它在情感、文化等领域所赋予中华民族的深层次的内涵。中医药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一环境有助于其按照自身规律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传承中医药的工作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主动的、内在的、自觉的要求,中医学者及研究人员应将中医学术传承当成是自己的一种历史责任,一种毫无任何功利思想且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

浅谈四季养生

浅谈四季养生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正如古代医家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依照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湿,夏之热; 夏至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而存在,而是要根据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规律变化来达到阴阳平衡的养生保健目的。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维持人的健康,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季养“生”

《素问》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 春天之时,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等。而且春季又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衣着要适当厚一些,注意防寒。春季下部的血液循环比上部差,我们可以通过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以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春季肝功能比较活跃,人的情绪易激动,所以我们需要顺肝调达疏泄以降赶货,不要压抑情绪,让情绪顺应自然而生机盎然,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我么可以通过踏春,游山玩水使情趣得以生发,开阔心胸。 夏季养“长”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一段话摘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中医学;内涵;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医结合教学理应准确把握和充分体现中医学这一特质,方可科学地优化教学的内容结构,完成教学目的。 1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

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3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着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着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

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诀配有动作,这次新编创的健身六字诀也配有动作,但这些动作是配合吐纳调息的,并不占主导地位。了解六字诀功法中以调息为核心,有助于在练功中抓住重点。 此外,六字诀在古代也有称“六字气诀”的,这就更强调了调息吐纳的重要性。六字诀的六个字嘘、呵、呼、呬、吹、嘻在练功中要读出来,但读的目的是为了调气息,而不是听声音。宋代邹朴庵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就是此意。读不同的字要有不同的口型和发音位置,从而引导不同的气息呼出。“六字气诀”的名称就强调了引导气息的重要性.即强调了发音的目的。理解了六字诀中发音与气息的关系,对练好六字诀也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 一、中医治未病 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形成“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无病先防古人称为“摄生”、或叫cc养生,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无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精神状态,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即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就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蔓延。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髓、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周恩来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

根据五运天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苍术燥湿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天气对人健康的影响即外因是很重要的。《儒门事亲》曰:“治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过去人们根据五运六气预测本年气候对人健康的影响,属湿则备燥湿药等等,是为司岁备药,由来久矣。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扁鹊是名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家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于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着重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众所周知,一块钱的预防相等于一百元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正常所说的预防。《黄帝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中医学基础》这门选修带着我走进了中医学的世界,让我渐渐发现,原来中华民族也有一个神秘又神圣的领域,让我想要走进去,钻研其中。 起初,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在的我也不能说对中医有了多深刻的认识,但是借用清代著名的医学理论家、评论家徐灵胎《医非人人可学论》中一句话:“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及食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我想说,之所以现今许多人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其深刻内涵,不能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我承认,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或者简单的说就是我看到了就信的学问。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听身边的大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因为自己的专业并非中医,且我又是一名新入学的医学生,我在中医方面掌握的理论知识十分有限,这导致我并不能判断这句话的正确与否。但是至少现阶段,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对西医全盘接受,也不能对中医的理论知识一概否定。我们应该本着辩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中医,取其精华,应用于未来的行医之路。 最后我想说,中医是神秘且神圣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怀揣着崇敬、敬仰的心去学习它,领会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