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泰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新时代泰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重点任务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发〔2017〕14号)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新时代江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苏发〔2018〕28号)精神,扎实推进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证,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新时代泰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方案。

一、实施“政治强基”行动,引领产业工人成为泰州高质量发展中坚力量

1.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产业工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防范针对产业工人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深化拓展“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主题活动,把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上来。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

育,深化“文明职工”、“最美职工”推选活动,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加强网上思想引领,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畅通职工网上诉求表达渠道。(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参与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网信办)

2.优化“党建带工建”工作机制。发挥国有企业示范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一融合双培养三创争”活动,依托企业“职工之家”融合建立“党工服务中心”,做到阵地共享、队伍同建、活动相融;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组织产业工人党员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培养优秀工人党员和优秀党员工匠;强化党工指导员队伍建设,统筹开展优秀党支部、模范职工之家和工人先锋号创争活动,发挥车间班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工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参与单位:市总工会)

3.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产业工人参政议政途径,增加优秀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原则,增加优秀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评选中的名额。推进厂务公开,规范职代会制度建设,有序引导产业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表达意见建议。(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参与单位:市人社局、市委统战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4.营造尊重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在主流媒体加大“泰州劳模风采”“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专题栏目的宣传力度,创作“匠人匠心”短视频等文艺作品,展现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持续开展寻找“新时代泰州百名工匠”电视新闻访谈,进一步做响“泰州工匠”品牌,增强产业工人职业自豪感。组织劳模工匠以“爱国·奋斗·奉献”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泰州产业工人的工作习惯和自觉追求。(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参与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人社局、市文联)

二、实施“赋能成长”行动,健全产业工人成长发展体系

5.创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服务主导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为目的,创新多层次多元化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推动产教融合,提升基础人才供给质量。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发展格局。一是着力做强一批职教特色专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围绕全市“1+5+1”产业体系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引导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年建强10个以上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特色专业。二是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

地。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形式,扶持、引导企业、园区和职技院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实训工厂、实验室)。三是双向设置一批导师工作室。有序引导职技院校名师到企业、企业技能大师和劳模工匠人才到职技院校创设导师工作室,促进企业与职技院校优质人才互聘任教。三年内设置50个“导师工作室”,建成泰州“双师人才库”。(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参与单位: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工商联、市科协)

优化平台载体,锻造优秀产业大军。一是用好劳动和技能竞赛平台。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围绕建设产业高地,紧贴重大产业投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组织各级重点工程示范性劳动竞赛50项,加快提升产业工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开展“技能泰州”百行千企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高质量组织全市技能状元大赛,高效承办全省医药制剂工技能大赛,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每年全市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100项。二是用好职工夜校(网校)平台。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工会教育培训阵地作用,用好“泰微课”网上资源,加强与省内外知名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技能人才定制班。三是用好劳模工匠协会平台。推动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功能融合,紧扣新型学徒制和职工技术创新,细化创建标准,

定期组织创建成果交流,三年内新建市级以上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参与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科协)整合多方资源,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一是构建主导产业“英才联盟”。选树300名行业工种技术带头人,打造30个示范性产业技能培训基地,组建三支队伍,区域性技能人才队伍、省内知名技能人才队伍、全国领军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深化“拜名师带高徒”活动。紧贴全市“1+5+1”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千名蓝领精英培育工程”、高技能人才“青苗计划”等活动,每年认定一批市级企业首席技师。到2021年,全市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970人,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三是鼓励高技能人才扎根企业。试行高级技师退休荣誉金制度,探索建立泰州市高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时间银行”激励措施。(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参与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

6.改进技能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业绩岗位贡献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技能评价体系。鼓励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工种)行业企业岗位评价规范。在全市重点企业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落实《泰州市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办法(试行)》,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建立高级工、技师、

高级技师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参与单位:市人才办、市总工会)

7.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鼓励职工参与“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每年组织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大发明专利评选活动,及时发现创新人才,放大创新成果,激发广大职工创新潜力和创造活力。构建职工创新成果“泰科易”网上交易机制,建立职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制定职工科技创新、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的奖励办法,推动技术工人的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保障职工的创新成果收益权。(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参与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三、实施“维权服务”行动,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8.健全劳动经济权益保障体系。建立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实产业工人参与分配决定的权利,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推动职工劳动报酬增长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一线职工的工资增幅不低于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工权益维护问题,保障职工技能培训、转岗就业培训等权益。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改善劳动条件,确保产业工人的生产安全和生命健康安全。(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参与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应急管理局)

9.完善合理有序流动保障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用人单位和技能人才提供信息查询、人岗匹配服务。定期举办面向产业工人的专场招聘会,加强供需对接。在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发布制度。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妥善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参与单位:市总工会)

10.改进对产业工人公共服务工作。加强“互联网+”普惠服务载体建设,建立精准帮扶、普惠服务、高效便捷的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因地因企制宜创造条件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提高职业病等大病救助水平。健全优秀产业工人疗休养制度,增强产业工人认同感和归属感。(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参与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住建局)

四、实施“合力保障”行动,协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

1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把优秀产业工人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把高技能人才纳入泰州“凤城英才卡”服务范围。建立新时代泰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宏观指导,研究解决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形成改革工作合力。(牵头单位:

市委组织部;参与单位: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1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和省有关职业教育投入政策。完善并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政策措施。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 8%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 60%。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设立“新时代泰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奖补资金,引导各级政府和工会、企业加大对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名师大师工作室等项目的奖补力度。(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参与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