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利尿剂合理应用

心力衰竭利尿剂合理应用
心力衰竭利尿剂合理应用

4.利尿剂

(1)适应证:AHF和失代偿心衰的急性发作,伴有液体潴留的情况是应用利尿剂的指征。

利尿剂缓解症状的益处及其在临床上被广泛认可,无需再进行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评估。(2)作用效应:静脉使用袢利尿剂也有扩张血管效应,在使用早期(5~30min)它降低肺阻抗的同时也降低右房压和肺动脉楔压。如果快速静脉注射大剂量(>1mg/kg)时,就有反射性血管收缩的可能。它与慢性心衰时使用利尿剂不同,在严重失代偿性心衰使用利尿剂能使容量负荷恢复正常,可以在短期内减少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应使用低剂量的利尿剂,最好已给予扩管治疗。

(3)实际应用:静脉使用袢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它有强效快速的利尿效果,在AHF 患者优先考虑使用。在入院以前就可安全使用,应根据利尿效果和淤血症状的缓解情况来选择剂量。开始使用负荷剂量,然后继续静脉滴注呋塞米或托拉塞米,静脉滴注比一次性静脉注射更有效。噻嗪类和螺内酯可以联合袢利尿剂使用,低剂量联合使用比高剂量使用一种药更有效,而且继发反应也更少。将袢利尿剂和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或硝酸盐联合使用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它比仅仅增加利尿剂更有效,副反应也更少。

(4)利尿剂抵抗:利尿剂抵抗定义为:在尚未达到治疗目标(缓解水肿)时,利尿剂效应已经减弱或消失。出现利尿剂抵抗往往预后很差。虽然有报道,它可伴发于静脉使用袢利尿剂后引起

的急性容量丢失,但是更常见的是出现在慢性严重心衰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后。许多因素(表32-3)可引起利尿剂抵抗。已发现有一些治疗措施(表32-4)可克服利尿剂抵抗,针对个体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可能有效。

表32-3利尿剂抵抗原因

(5)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利尿剂可安全地用于大多数患者,但它的副作用也很常见,甚至可威胁生命。它们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低血钾、低血镁和低氯性碱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产生肾毒性以及加剧肾功能衰竭。过度利尿可过分降低静脉压、肺动脉楔压以及舒张期灌注,由此导致每搏量和心输出量下降,特别见于严重心衰和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心衰或缺血所致的右室功能障碍。

表32-4利尿剂抵抗的治疗对策

4.3.1..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对钠或氯的重吸收,减轻心衰时的钠潴留。丁脲胺、速尿和托噻咪作用于亨利氏袢(因此被称为袢利尿剂),而噻嗪类、美托拉宗和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作用于肾小管远端[148,149]。这两类利尿剂的药理作用不同。袢利尿剂可以使滤过钠增加20%-25%的分泌,增加自由水清除率,维持利尿功能,除非肾功能严重受损。相反,噻嗪类利尿剂仅使滤过钠增加5%-10%,减少自由水清除率。肾功能受损(肌酐清除率小于每分钟40毫升)将丧失其疗效。因此,袢利尿剂适用于大多数心力衰竭病人,而噻嗪类更适用于合并高血压、轻度水潴留的心衰病人,缘于其有更持久的抗高血压效应。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对照研究显示利尿剂可以增加尿钠排泄并减轻心力衰竭体液潴留病人的体征[150,151]。在这些短期研究中,利尿剂可以降低颈静脉压、肺充血、外周水肿和体重,这些变化在开始治疗后数天即可出现。中程研究显示,利尿剂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症状和心力衰竭病人的运动耐量[152-154]。尚无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的长期研究,其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尚不清楚。

心力衰竭病人使用利尿剂时,以下几点应当注意:

1.利尿剂缓解心力衰竭症状较其它药物迅速。利尿剂可以在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肺部和周围水肿,而洋地黄、ACEI或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作用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变得明显[155,156]。

2.在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中,利尿剂是唯一可以控制液体潴留的药物。尽管洋地黄和低剂量的ACEI可以增加尿钠排出,很少有心力衰竭和液体潴留病史的病人可以不使用利尿剂而保持钠平衡。试图使用ACEI代替利尿剂治疗可导致肺和外周水肿。

3.利尿剂不能单独用于心力衰竭阶段C的治疗。即使利尿剂可有效的控制症状和体液潴留,单独使用利尿剂不可能长期保持心力衰竭病人的长期稳定[154]。联合使用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临床失代偿的危险[157]。

4.适当使用利尿剂是采用其它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利尿剂剂量太小可能引起体液潴留,这将削弱对ACEI的治疗反应并增加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危险[158]。相反,过量使用利尿剂将使体液过少,增加使用ACEI和血管扩张剂时发生低血压的危险[158,159]。以及使用ACEI和ARBs时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危险[160]。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

利尿剂治疗的实际应用

病人选择利尿剂应当用于所有有体液潴留证据的病人以及大多数曾有体液潴留史的病人。利尿剂应当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心力衰竭病人很少可以不使用利尿剂而维持干体重。

起始和维持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最常用的袢利尿剂是速尿,但有些病人对该类利尿剂中其它药物反应较好(如托噻咪),因为这些药物吸收更好,持续时间更长[161,162]。在心力衰竭门诊病人中,利尿剂起始剂量通常较小,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尿量增加,体重减轻,通常为每天-1.0kg。可能需要进一步增加利尿剂剂量或使用次数以维持利尿剂的疗效和体重下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消除体液潴留的体征,如:颈静脉压升高和外周水肿,利尿剂通常与中度饮食食盐(3-4g每日)控制相结合。

如果出现电解质失平衡,应当进行纠正,并继续使用利尿剂。如果在达到治疗目标前出现低血压或氮质血症,应当减缓利尿速度,但在消除体液潴留前不能停药。只要病人没有症状,即使出现轻至中度的低血压或肾功能异常也不要停药。过分担心低血压和氮质血症可能导致利尿剂应用不足,水肿难以控制。持续的容量超负荷不仅造成症状难以控制,而且会影响其它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163]。

一旦体液潴留得到缓解,应当使用利尿剂维持并预防容量超负荷的复发。可以使用固定剂量的利尿剂,但也需定期进行调整。多数情况下病人可以根据每日体重变化进行调整,体重增加或减少超过一定范围既可调整剂量。

病人对利尿剂的反应与药物的浓度以及药物进入尿液的时间有关[148,149]。轻度心衰病人对低剂量的利尿剂就反应良好,因为此时利尿剂可迅速从肠道吸收并分布到肾小管。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肠道水肿和低灌注会延缓药物的吸收,肾灌注和肾功能的降低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和对药物的反应[164-166]。结果,心衰的临床进展表现为所需利尿剂剂量的增加。

如果病人摄入食盐量很大,或使用影响利尿剂疗效的药物(如非

甾体抗炎药,包括环氧化酶-2抑制剂)[133,134,67]或肾功能及肾灌注明显受损时[161],对大剂量的利尿剂也反应不好。病人出现利尿剂抵抗后可以使用静脉注射利尿剂(包括连续静脉输注)[168],或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利尿剂(如速尿和美托拉宗)[169-172],或同时使用利尿剂和增加肾血流的药物(如正性肌力药物)[172]。

治疗的危险性利尿剂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电解质和体液的

丢失,以及低血压和氮质血症。利尿剂也可引起皮疹和听力障碍,但其通常发生在特异质的病人或使用剂量非常大时。

利尿剂可引起重要离子(钾和镁)的丢失,引起病人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在应用洋地黄治疗时[173]。两种利尿剂合用时可以增加电解质丢失的危险。电解质的丢失可增加钠向肾小管远端的输送及与其它离子的交换,这一过程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149]。钾丢失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补充钾制剂得到纠正,严重时尚需补充镁[174]。同时使用ACEI或联合使用保钾制剂(如螺内酯)可防止大多数使用袢利尿剂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的电解质丢失。当使用这些药物时,不需要长期口服补钾剂,否则还可能有害。

过量使用利尿剂可降低血压并损害肾功能和运动耐量

[158-160,175],但低血压和氮质血症也可能是心力衰竭恶化的结果,此时若减少利尿剂的使用则可能加速心力衰竭的恶化。如果没有体液潴留的体征,低血压和氮质血症可能与容量不足有关,减少利尿剂可能缓解。如果有体液潴留的体征,低血压和氮质血症则可能与心力衰竭恶化和周围有效灌注压低有关,这是一种不良的临床预兆,其处理措施将在阶段D部分讨论。

表4和表5介绍了慢性心衰治疗中口服及静脉利尿剂的使用建议。

表4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液体潴留治疗中推荐使用的口服利尿剂

表5重度心力衰竭治疗中静脉利尿剂的应用

4.3.1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虽然短期使用ACEI和ARBs均可降低循环醛固酮水平,但在长期治疗中这种抑制并不能持续[236]。实验资料显示,醛固酮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独立于血管紧张素Ⅱ,因此,长期抑制醛固酮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37-243]。

螺内酯是最常用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一项大规模的长期临床试验中,NYHA心功能Ⅳ级或心功能Ⅲ级的近期住院患者

在使用ACEI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螺内酯(起始剂量),经过2年的治疗,死亡危险从46%降至35%(相对危险下降30%),因心衰住院率下降35%。起始入选病人肌酐低于dL,而整个实验中多数病人低于dL,入选后停止补钾制剂,密切观察血钾和肾功能的变化。

最近的一个试验研究了新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在LVEF≤40%的心衰患者或心肌梗死后14天的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一年死亡率从%降至%,高血钾在依普利酮和安慰剂组的发生率分别为%和%,肌酐清除率小于50ml的发生率分别为%和%[98]。

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建议有中重度心衰症状以及近期

失代偿的病人或心肌梗死早期左室功能异常的病人可以加

用小剂量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这些建议是基于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死亡和再住院率的2个临床试验结果[98,141]。这两个试验制订的入选标准包括的人群范围较广,而实际入选的病人较为局限,因此,有关的效益-毒性比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病人。这两个试验都不包括肌酐超过dL 的病人,而实际入选的病人中很少超过dL。在有关心肌梗死病人的试验中,依普利酮的益处与血肌酐水平明显相关,入选病人的平均肌酐水平为dL,对超过此水平的病人的生存率

无明显益处。

为了减少心衰病人发生威胁生命的高钾血症的危险,起始治疗时血肌酐浓度应低于,且近期没有恶化;血钾应低于dL,且没有严重高钾史。鉴于在心肌梗死后早期LVEF较低的病人和近期失代偿且症状较重的病人中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有益证据,具有轻、中度心衰症状的病人在应用袢利尿剂的基础上可以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但写作委员会强烈认为提供这一建议的证据尚不充分,因为尚缺乏在不使用袢利尿剂时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目前尚不推荐在不使用其它利尿剂的情况下对慢性心衰患者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虽然在CHARMadd试验中有17%的病人使用螺内酯,但ACEIs、ARBs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的安全性的证据尚不充分,目前不推荐联合应用。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病人选择是否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要考虑其降低死亡率及因心衰再住院的益处和发生威胁生命的高钾血症的危险。对于那些近期有肾功能不全病史,表现为肌酐升高、尿素氮显着升高或高钾血症,尤其是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即使符合推荐标准也不能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

肌酐水平常低估肾功能异常的程度,尤其是老年病人,估计肌酐清除率小于50ml/分钟时应将螺内酯起始剂量调至天或依普利酮25mg/天,当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分钟时应停止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表7)。长期使用大剂量利尿剂而未给补钾制剂的病人要密切观察,因为这些病人可能存在钾代谢异常。

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危险主要危险是抑制钾的排泄引

起的高钾血症。肾功能异常可能恶化,进一步损害钾的排泄。最近一个试验的有益结果导致螺内酯在心衰患者中的使用

更加广泛,一项调查报道的继发高钾发生率高达24%[312],其中一半病人的血钾超过6mEq/L。挪威也有同样的报道[245]。虽然这远高于大型试验中报道的2%的发生率,但与早期报道的13%(25mg)和20%(50mg)的发生率具有可比性。

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因心衰住院后服用ACEI的3万多病人的资料分析显示了其对总体心衰人群的潜在影响。1999年公布这些试验结果后,这一地区螺内酯的处方量上升了三倍多,因高钾血症的住院率从每千人人次增加到11人次,相关死亡率从每千人人次增加到2人次[246]。这些观察结果强烈建议对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须谨慎选择病人,并密切监

测。因为进行临床试验的人群是经过严格选择的,当把这些试验结果应用于一般人群时,发生毒性反应的几率显着增加。

虽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利尿作用较弱,一些病人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显着增强其它利尿剂的作用,导致低血容量,进一步增加肾功能异常和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在慢性稳定治疗阶段,如胃肠炎等引起血容量减少的情况均可引起高钾血症。新型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较少发生男子乳房发育或抗雄性激素效应[98]。

治疗的开始和监测螺内酯的起始剂量一般为日,偶尔可隔日给予。依普利酮在一项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研究中起始剂量为25mg/日,逐渐加量至50mg/日。开始治疗后一般停止使用补钾制剂,劝告患者避免食用高钾食物。然而,先前需要大剂量补钾制剂的患者仍需补钾,特别是曾经发生过低钾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但可以减小剂量。另一方面,由于液体潴留而需快速利尿的患者需要补充钾制剂,一旦达到体液平衡就可停止使用。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环氧化酶-2抑制剂,因为可引起肾功能恶化和高钾。开始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后3天和1周需测定血钾和肾功能,之后可根据肾功能和体液平衡情况定期检测,但前3个月至少每月一次,

之后每3个月一次。当ACEI或ARBs加量时,应重新按上述方法开始检测。考虑到发生高钾的危险,写作委员会建议避免ACEs、ARBs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若血钾超过L 应停止加量或减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剂量,如果病人服用补钾制剂,应首先停止补钾制剂,然后根据情况调整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剂量。若发生肾功能恶化,应重新评价治疗方案并考虑停止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告诉病人在发生腹泻或停用袢利尿剂时停止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表7降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病人发生高钾血症危险的建

1.肾功能损害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发生高钾血症的一个危险因素,肌酐超过dL时危险性显着增加。在老年或肌肉量较少的病人,血肌酐水平并不能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或肌酐清除率应大于30ml/分。

2.基础血钾水平超过L的病人不能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3.起始推荐剂量螺内酯或依普利酮25mg,如果合适可增加剂量至螺内酯25mg或依普利酮50mg。

4.同时使用大剂量的ACEI(卡托普利大于75mg/天,依那普利或赖诺普利大于10mg/天)可增加高钾血症的危险。

5.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环氧化酶-2抑制剂(COX-2抑制剂)。

6.应停止使用补钾制剂或减量。

7.应密切检测血钾,开始治疗后3天和1周需测定血钾和肾功能,之后的前3个月至少每月检测一次。

8.及时处理腹泻及其它可引起脱水的原因。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合理使用利尿剂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合理使用利尿剂? 来源:医脉通心血管 导读 恰当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利尿剂剂量不足造成液体潴留,降低患者对ACEI的反应,增加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风险;不恰当的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则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发生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如何合理使用利尿剂呢? 利尿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有液体潴留证据的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应给予利尿剂。 禁忌证:①从未有液体潴留的症状及体征;②痛风是噻嗪类利尿剂的禁忌证;③已知对某种利尿剂过敏或存在不良反应。 利尿剂的分类及药物特征 表1 临床常用利尿剂的分类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袢利尿剂:适用于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特别适用于有明显液体潴留或伴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包括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40mg呋塞米、10mg托拉塞米、1mg布美他尼三者利尿效果相当。临床最常用的利尿剂是呋塞米,其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由于托拉塞米、布美他尼口服生物利用度更高,对部分患者利尿效果更好。 噻嗪类利尿剂:较袢利尿剂弱,仅适用于有轻度液体潴留、伴高血压而肾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氢氯噻嗪100mg/d已达最大效应(剂量-效应曲线已达平台期),再增量亦无效。在肾功能减退[eGFR<30ml/(min?1.73m2)]患者中,噻嗪类利尿剂作用减弱,不建议使用,但在顽固性水肿患者中(呋塞米每日用量超过80mg)噻嗪类利尿剂可与袢利尿剂联用。 保钾利尿剂: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抑制Na+重吸收和减少K+分泌,利尿作用弱。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是保钾利尿剂。

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新型利尿剂托伐普坦是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具有仅排水不利钠的作用,对于伴顽固性水肿或低钠血症者疗效更显著。推荐用于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有低钠血症或有肾功能损害倾向患者。 利尿剂使用方法 1.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 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尿量增加,根据淤血症状和体征、血压、肾功能调整剂量,每日减轻体重0.5~1.0kg为宜。 一旦症状缓解、病情控制,即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预防再次液体潴留,并根据液体潴留的情况随时调整剂量。 每日体重变化是最可靠的监测利尿剂效果和调整利尿剂剂量的指标。 应用利尿剂前应首先检测患者肾功能和电解质,在开始应用或增加剂量1~2周后应复查血钾和肾功能。 表2 慢性HF-REF常用利尿剂剂量 2.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 (1)HF-PEF急性失代偿期 大多数HF-PEF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肺淤血水肿,或同时伴体循环淤血水肿,严重者伴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此时需静脉应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和托拉塞米,以消除肺部淤血水肿并改善呼吸功能。 首次剂量一般为呋塞米40mg、布美他尼1mg、托拉塞米20mg静脉注射,根据1小时尿量调整随后的用量。若利尿效果不佳,呋塞米在首次剂量40mg后每小时可再次静脉注射80mg,或以每小时40~60mg 持续静脉泵入,直至利尿效果满意,每日最大累计用量可达1g。 在上述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时,若患者血压不低(收缩压≥100mmHg),可加用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以0.01μg/(kg?min)静脉泵入,泵入前可予负荷剂量1.5~2μg/kg缓慢静脉注射;若患者合并低钠血症,可口服托伐普坦7.5~15mg,常可表现出较好的利尿效果。

常用利尿剂及注意事项

常用利尿剂及注意事项 利尿剂泛指一类通过增加尿液溶质及水分排出而减少细胞外液的药物,通过影响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实现其利尿作用。 利尿药的分类可分为三类 1、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随质部和皮质部,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 等。高效利尿药是K+的排泄增加,Cl-的排出量超过Na+。主要经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机制分泌,随尿以原形排出。呋塞米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还可降低充血性心衰患者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淤血。其不良反应有:①代谢性碱中毒; ②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和低氯碱血症等。③其他潜在不良反应包括耳毒性(尤其猫用高剂量注射)、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扰乱和血液学扰乱。 2、中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如噻嗪类、氯肽酮等。噻嗪类是广泛应用的一 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药理作用为:①利尿作用。抑制远曲小管近端K+ -Na+-Cl-共同转运载体。②抗尿崩症作用。主要与抑制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有关;还因增加NaCl的排出,造成负盐平衡,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减轻口渴感和减少饮水量。③降压作用。其不良反应表现为:①电解质紊乱。②潴留现象,如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③代谢变化与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或抑制肝脏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有关,如高血糖、高脂血症。④其他,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胰腺炎等。 3、低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如螺内酯、氨苯喋啶、阿米洛利等,以及 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药,如乙酰唑胺等。 4、利尿剂的临床应用:①消除水肿: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急性肺水肿及脑水 肿。②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③高血压的治疗。④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⑤尿崩症。 ⑥特发性高尿钙血症和钙结石。⑦高钙血症。 二、脱水药 脱水药是指能消除组织水肿的药物,又称为渗透性利尿药。包括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等。甘露醇具有脱水作用和利尿作用,用于脑水肿、青光眼及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使用注意事项 利尿剂的使用方法 呋塞米利尿剂均应从静脉给药,不主张肌内注射。常规剂量静脉注射时间应超过1~2分钟,大剂量静脉注射时每分钟不超过4mg。少尿或无尿患者应用最大剂量后24小时仍无效时应停药 氢氯噻嗪、螺内酯口服利尿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利尿药是通过促进体内的电解质和水分的排出,用于治疗水肿性疾病(如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等疾病,其中口服较常用的有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喋啶、吲达帕胺(寿比山)等。利尿药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效能强弱各不相同,合理使用需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给药。 小剂量开始服用: 除治疗急症外,多数利尿药首次服用通常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逐步加至治疗量,以减少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在每天早晨口服: 大多数利尿药为每天口服一次,应当安排在早晨口服。一方面由于药物口服后1-2小时发挥疗效,6-1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16-18小时。患者早晨服药后白天尿量增加方便排泄,夜间药效消失利于睡眠。另一方面与服用每日一次的降压药相同,因人体血压每天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5-16T14:31:48.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车琳[导读]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此时心脏泵血功能低下。 车琳(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 150056)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226-01 【关键词】利尿剂心力衰竭治疗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此时心脏泵血功能低下,无法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以至于静脉回流受阻,器官瘀血及动脉系统灌注不足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简称心衰。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引起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和乏力,限制了运动耐量。又有体液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这些异常都可以造成患者体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的重吸收遏制心力衰竭时的钠潴留,减少静脉回流而减轻肺淤血,降低前负荷而改善心功能。 1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利尿剂可以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对Na+、Cl-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和Na+的排泄,减轻心力衰竭时Na+、水潴留,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的前负荷。至今利尿剂是唯一可以充分控制心力衰竭液体潴留的治疗药物,可尽快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于数小时或数日内减轻肺水肿和外周性水肿,相反洋地黄、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心衰治疗药物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方能显效。因此,利尿剂的利尿作用是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所不可比拟的,是唯一能够最充分控制心力衰竭患者液体潴留的药物。故合理应用利尿剂是采用其他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临床研究表明利尿剂仅能对抗Na+、水潴留,抑制肾小管回吸收Na+和水,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降低其死亡率。 2 临床常用利尿剂 2.1噻嗪类目前常用药物有双氢克尿噻、氯噻酮等为口服利尿剂,服后1h出现疗效,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近端,抑制钠、氯的回吸收,因而尿中钠、钾和氯排出增加,长期服用易产生低血钾。故应加服氯化钾或与储钾利尿剂合用,或间歇用药。剂量为:双氢克尿噻25~50mg,1日3次;氯噻酮100~200mg,隔日服一次。 2.2 襻利尿剂作用快而强,静脉注射可在5~10min内产生利尿作用,1h达高峰,适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或顽固性心力衰竭。因其作用于亨利氏袢上升支,阻止钠、氯回吸收,大量利尿后可引起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性碱中毒,或因循环血量过分降低而产生循环衰竭。剂量为:呋塞米(速尿)20~40mg口服,每日2~3次,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利尿酸钠25~5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丁苯氧酸作用部位与副作用同呋塞米(速尿),对呋塞米(速尿)有耐药性者可用,剂量lmg,每日2次,口服。 2.3 保钾利尿剂 作用于远曲小管,排钠留钾。单用时利尿效果较差,常与其他排钾利尿药合用(与ACEI联合应用),可提高利尿效果和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剂量为:螺内酯(安体舒通)20~40mg,每日3~4次;氨苯蝶啶50mg,每日3次,口服。 2.4 碳酸酐酶抑制剂 常用的有醋氮酰胺,利尿作用较轻,主要抑制肾小管细胞的碳酸酐酶,使钠氢交换受阻,钠、钾及碳酸氢根排出而利尿。一般剂量:0.25~0.5g,每日1次,口服。 3 利尿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对心力衰竭一般可按病情选用利尿剂 3.1 NYHA心功能I级患者不用利尿剂。心力衰竭轻度者一般以噻嗪类为首选,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必要时加用潴钾利尿剂;中度以上心衰者多需应用袢利尿剂方能奏效;重症或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宜选用丁尿胺或速尿;急性心力衰竭伴肺水肿则首选静脉推注袢利尿剂速尿;顽固性水肿选用作用部位不同的利尿剂联合使用。 3.2 由于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急症。利尿剂在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治疗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减少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减轻心脏前负荷,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3.3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NYHA I级外,其余等级心功能不全患者均需利尿剂治疗,可有效清除体内多余水分,缓解临床症状,而且越早用利尿剂,临床效果越好。由于利尿剂可激活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因子活性,尤其是RAAS,因此应与ACEI(或ARB)联合应用,可有较好协同作用。应用利尿剂过程中应每日监测体重变化,这是最可靠监测利尿剂效果、以利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的指标。利尿剂应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加量,直至尿量增加,以每日体重减轻0.5~1.0kg为宜。 3.4 使用剂量宜由小到大,个体化给药,间隔使用利尿剂,合并低血压或休克者,在血压回升前不宜使用利尿剂。利尿剂不宜长期单独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一般应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利尿要适度,过度利尿会引起血容量减少和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和肾上腺素能系统,对心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4 利尿剂药物作用及副作用 大多数利尿药都作用于肾小管的不同部位,抑制不同离子重吸收,从而起到利尿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引起各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氯、低钠离子紊乱,其中以低钾最常见,尤以长期、大量使用利尿剂更易出现。长期使用大量高效利尿剂还可引起低镁、低钙。同样,长期使用保钾利尿剂可发生高血钾症。利尿药在引起电解质紊乱的同时,常常伴有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碱中毒则不利于利尿。碳酸酐酶抑制剂可引起酸中毒。速尿、利尿酸、布美他尼、噻嗪类利尿剂及螺内酯类利尿剂,均可引起尿酸盐潴留。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应慎用,以免诱发痛风。速尿、噻嗪类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噻嗪类利尿剂干扰了糖代谢的诸多环节,可使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趋于下降。速尿及螺内酯类可引起胃肠道的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静脉注射速尿可发生胃肠道出血。 参考文献 [1]金兰.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11-13.

常见五种利尿剂之临床妙用

常见五种利尿剂之临床妙用 2015-12-28流水临床用药 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脏,增加Na+,Cl- 等离子及水分的排出,产生利尿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利尿药主要治疗心、肾、肝脏疾病所引起的水肿,也用于高血压、肾结石、尿崩症、高钙血症等非水肿性疾病的治疗。 袢利尿药 袢利尿药,又称高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通过袢利尿药抑制Na+-K+-2Cl- 同向转运,影响尿液稀释和浓缩过程而发挥强大的利尿作用。 经典的袢利尿药呋塞米(速尿),属于高效利尿药。 在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肺水肿、脑水肿、严重水肿、高钙血症和心衰患者的治疗,及用于其它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例。 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1%-97%,几乎均与白蛋白结合。这种结合形式使得呋塞米到达肾脏近端小管并分泌到管腔内,才能到达它的作用靶点。 临床应用特点 呋塞米利尿作用强大、迅速,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剂量加大,利尿效果明显增强。 而且在增加肾小管液流量的同时并不会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静脉注射后2~5 分钟尿量开始增多,0.5~1.5 小时后尿量达到高峰,药效可持续4~6 小时。

静脉使用 1 天的用量最高可达120 mg,一般多与甘露醇合用,可增强相互间的降颅压作用。 由于不明显增加心脏负荷,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酌情使用。 因其利尿作用迅速、强大,应用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过度利尿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噻嗪类利尿药 噻嗪类利尿药,又称中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通过抑制Na+-Cl- 同向转运,影响尿液稀释过程而发挥中等的利尿作用。 氢氯噻嗪是噻嗪型利尿药,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在肾小管减少尿液中钠重吸收,这样使得尿中的渗透压高,排出体外,利尿作用中等。 临床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尿崩症。 临床应用特点 氢氯噻嗪利尿作用和降压作用温和、持久,属于基础降压药,降压过程平稳,能增强其他降压药物的作用。 多制成复方降压药物如赖诺普利氢氯噻嗪、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等复方降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 但需要注意长期大量应用会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尿酸血症、代谢性障碍等。 保钾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又称低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集合管和末段远曲小管,利尿作用弱。 主要代表药为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利尿剂

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利尿剂 利尿剂是有液体潴留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策略的重要组分。单用呋塞米或单用卡托普利治疗对比试验发现,液体潴留常出现在用卡托普利治疗的心衰患者,而非用利尿剂者。多中心试验所纳入的患者均是症状和液体潴留得到了完全控制,用单一利尿剂治疗不能长时间保持临床稳定的心衰患者,且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应用,出现临床失代偿的机会减少。因此,利尿剂是心衰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 一、心衰与水、钠潴留 肾血流的减少和一系列神经、体液激素的激活是慢性心衰征候群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多数心衰患者肾脏有效血流量的减少与心排出量的下降相平行。肾脏对慢性心衰心排出量下降的反应为水、钠和一些代谢产物(如尿素和肌酐)排泄的减少及钾和镁从尿液丢失增加,这也是构成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的主要成分。未经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身体的总钠量比正常增加5%到40%,水分增加5%到45%;而机体的总钾量则减少5%到20%。 心衰患者肾脏钠的潴留是由于被激活的抗利尿钠因素超过了血循环心房利尿钠肽和肾脏前列腺素等的利尿钠作用的结果。心排出量、有效血容量和肾血流量的降低遂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增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导致进入肾小管周围毛细管血液的胶体压升高,静水压降低,使NaCl-H2O从近曲肾小管和相邻的组织间隙大量重吸收于球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中、重度心衰患者水的潴留也有循环血精氨酸升压素升高的介入。 二、利尿剂的种类及作用部位 常用的利尿剂有作用于Henle氏襻的所谓襻利尿剂,如呋塞米(frusemide),torsemide及布美他尼(bumetanide)和作用于远曲肾小管的噻嗪类,美托拉宗(metolazone),以及留钾利尿剂等。各类利尿剂增加尿量和钠排泄的药理学特性不同。襻利尿剂增加尿钠排泄可达钠滤过负荷的20%—25%,且能加强自由水的清除,除肾功能严重受损[内生肌酐清除率<0.08ml/s(5 ml/min)=者外,一般均能保持其利尿效果。相反,噻嗪类利尿剂增加钠排泄的分数仅为滤过钠负荷的5%-10%,使自由水的排泄较少,当肾功能受到中度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0.5 ml/s(30 ml/min)]时遂丧失其利尿效果。因此,襻利尿剂是多数心衰患者的首选药物。 三、临床应用 利尿剂在心衰治疗中不可少:(1)与任何其他治疗心衰药物相比,利尿剂能更快地缓解心衰症状,使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得到消散。(2)利尿剂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心衰液体潴留的药物。虽然,洋地黄和小剂量ACEI也能增加尿钠排泄,但很少有心衰患者不使用利尿剂而能保持钠平衡者。尽管如此,长期、恰当地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减少治疗患者的利尿剂用量。(3)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一关键要素。利尿剂用量不足造成液体潴留,降低对ACEI的反应,增加用β-受体阻滞剂的风险;但利尿剂用量过大则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增加用ACEI和血管扩张剂发生低血压的危险,也加大了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出现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因此,恰当使用利尿剂应看作是任一有效治疗心衰措施的基础。 1.适宜利尿剂治疗选择:心衰患者有液体潴留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潴留者一般皆应给予利尿剂。但利尿剂不能作为单一治疗,一般应和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2.利尿剂起始和维持:从小剂量开始,如呋塞米每日20-40mg,逐渐增加剂量,以增加尿量,使体重每日减轻0.5 kg—1.0kg。氯噻嗪优先选用于伴有高血压病的心衰患者,多数心衰患者适宜选用襻类利尿剂,特别当伴有肾功能损害或有明显液体潴留者。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限制钠的摄入量(每日≤3g)。利尿剂治疗中若出现电解质平衡失调应积极予以处理,但不停用利尿剂。加用小剂量留钾利尿剂比补充钾和镁更为有效和容易耐受。如果在

心衰治疗中利尿剂使用方法

心衰治疗中利尿剂使用方法 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任一有效治疗心力衰竭措施的基础。这是因为: (1)与其他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相比,利尿剂是唯一能够迅速缓解心力衰竭症状的药物,可使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消退; (2)利尿剂控制液体潴留最有效; (3)利尿剂使用是否恰当也显著影响其他心力衰竭治疗药物(如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和疗效,从而直接影响预后。因此,利尿剂是任何一种有效治疗策略中的必不可少、不可被取代的组成部分,不仅应尽早使用,而且在水钠潴留消失后,也需要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无限期地维持。 临床应用 适应证 所有心衰患者,有液体潴留的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潴留者,均应给予利尿剂,且应在出现水钠潴留的早期应用。心功能Ⅰ级的患者及从无钠水潴留者,不需应用利尿剂。 起始和维持 利尿剂通常从小剂量开始(氢氯噻嗪25 mg/d,呋塞米20 mg/d,或托拉噻米10mg/d)逐渐加量。一旦病情控制(肺部啰音消失,水肿消退,体重稳定)即以最小有效量长期维持。在长期维持期间,仍应根据液体潴留情况随时调整剂量。每日体重的变化是最可靠的检测利尿剂效果和调整

利尿剂剂量的指标。适当/或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有利于提高利尿剂治疗的效果。 制剂的选择 常用的利尿剂有襻利尿剂和噻嗪类。襻利尿剂有较强的增加尿钠排泄和游离水清除的作用;相反,作用于远曲肾小管的噻嗪类的上述作用较弱,且在肾功能中度损害(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就失效。因此,襻利尿剂如呋塞米或托拉噻米是多数心衰患者的首选药物,特别适用于有明显液体潴留或伴有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再则,呋塞米的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故剂量不受限制。噻嗪类仅适用于有轻度液体潴留、伴有高血压而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氢氯噻嗪100mg/d已达最大效应,再增量亦无益。 联合应用 应用利尿剂后即使心衰症状得到控制,临床状态稳定,亦不能将利尿剂作为单一治疗。利尿剂一般应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剂量不当 利尿剂用量不当有可能改变其他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 应如利尿剂用量不足致液体潴留可减弱ACE抑制剂的疗效和增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危险。反之,剂量过大引起血容量减少,可增加ACE抑制剂的低血压反应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 利尿剂抵抗 当心衰进展和恶化时常需加大利尿剂剂量,最终则再大的剂量也无反应,即呈现利尿剂抵抗。出现利尿剂抵抗时(常伴有心力衰竭恶化),可用以下方法:①静脉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持续静滴(10-40

心力衰竭利尿剂合理应用

心力衰竭利尿剂合理应 用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4.利尿剂 (1)适应证:AHF和失代偿心衰的急性发作,伴有液体潴留的情况是应用利尿剂的指征。 利尿剂缓解症状的益处及其在临床上被广泛认可,无需再进行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评估。(2)作用效应:静脉使用袢利尿剂也有扩张血管效应,在使用早期(5~30min)它降低肺阻抗的同时也降低右房压和肺动脉楔压。如果快速静脉注射大剂量(>1mg/kg)时,就有反射性血管收缩的可能。它与慢性心衰时使用利尿剂不同,在严重失代偿性心衰使用利尿剂能使容量负荷恢复正常,可以在短期内减少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应使用低剂量的利尿剂,最好已给予扩管治疗。 (3)实际应用:静脉使用袢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它有强效快速的利尿效果,在AHF 患者优先考虑使用。在入院以前就可安全使用,应根据利尿效果和淤血症状的缓解情况来选择剂量。开始使用负荷剂量,然后继续静脉滴注呋塞米或托拉塞米,静脉滴注比一次性静脉注射更有效。噻嗪类和螺内酯可以联合袢利尿剂使用,低剂量联合使用比高剂量使用一种药更有效,而且继发反应也更少。将袢利尿剂和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或硝酸盐联合使用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它比仅仅增加利尿剂更有效,副反应也更少。 (4)利尿剂抵抗:利尿剂抵抗定义为:在尚未达到治疗目标(缓解水肿)时,利尿剂效应已经减弱或消失。出现利尿剂抵抗往往预后很差。虽然有报道,它可伴发于静脉使用袢利尿剂后引

起的急性容量丢失,但是更常见的是出现在慢性严重心衰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后。许多因素(表32-3)可引起利尿剂抵抗。已发现有一些治疗措施(表32-4)可克服利尿剂抵抗,针对个体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可能有效。 表32-3利尿剂抵抗原因 (5)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利尿剂可安全地用于大多数患者,但它的副作用也很常见,甚至可威胁生命。它们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低血钾、低血镁和低氯性碱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产生肾毒性以及加剧肾功能衰竭。过度利尿可过分降低静脉压、肺动脉楔压以及舒张期灌注,由此导致每搏量和心输出量下降,特别见于严重心衰和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心衰或缺血所致的右室功能障碍。 表32-4利尿剂抵抗的治疗对策

利尿剂临床应用中的三个问题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12-06发表评论分享 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袁静 噻嗪类利尿剂应用于降压治疗已逾半个世纪。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此类药物降压效果好,价格低廉,且能够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因此,国内外相关权威指南均肯定了利尿剂在降压领域的地位。但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利尿剂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降压治疗方面尤为如此。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及相关指南推荐,利尿剂应作为降压治疗的基石。充分、合理地应用利尿剂,对于改善降压效果、提高血压达标率具有重要意义。 从一个病例谈起 主诉患者男性,76岁。间断头痛、头晕30余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30余年前被诊断为高血压病,曾应用多种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仍不满意。3个月前至今,患者一直服用美托洛尔25 mg,1天2次;厄贝沙坦150 mg,1天1次;氨氯地平5 mg,1天1次。 查体血压(BP)170/80 mmHg,心率(HR)72次/分。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诊疗经过根据患者病情,为其调整治疗方案如下,停用美托洛尔,加用氢氯噻嗪25 mg,1天1次。继续服用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2周后患者血压降低至156/74 mmHg,但因患者血压仍未达标(老年人血压目标值<150/90 mmHg),遂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1天1次。2周后复诊,患者血压降低至142/72 mmHg。 Q1临床上常用的利尿剂有哪些? 表常用利尿剂的分类

Q2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实现降压作用? 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机制仍在深入探讨之中。据目前所知,可将其作用机制分为初始效应和长期效应。 初期即给药的1-2周内,尤其是给药后48小时内,主要通过竞争性结合远曲小管始端Na+-Cl-同向转运体的Cl-结合位点,减少Na+和Cl-重吸收,促进Na+、Cl-和水的排出。此时机体血容量、细胞外液量、心输出量和血压明显下降,但总外周阻力代偿性增加。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激活。 随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RAS系统激活,6~8周后血容量、心排血量逐渐恢复至服药前水平。此时继续增加其剂量,利尿作用增强,但降压效果并不增加,提示降压作用基本与利尿作用无关,其降压效果主要是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实现的,但具体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因排Na+,降低血管平滑肌内Na+浓度,并可能通过Na+-Ca2+交换使胞内Ca2+减少,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亲和力和反应性,增强对舒血管物质敏感性有关。 有研究发现氢氯噻嗪可以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碳酸酐酶,使细胞内PH升高,从而使Ca2+激活的K+通道开放,使细胞膜超极化。噻嗪类利尿剂的作用还包括:①部分阻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作用,从而使细胞内Ca2+含量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②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RhoA和Rho激酶(Rho kinase)的表达,通过Rho/Rho kinase通路减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效应;③下调心肌、肾脏组织的AngⅡ受体。此外RAS系统有关基因的多态性也可影响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例如,AGT-6基因GG型、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CC型、CYP11B2 CC型联合ACE基因DD型对氢氯噻嗪的降压反应优于其他基因型。 Q3噻嗪类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如何?

常用利尿剂及注意事项

常用利尿剂及注意事项 利尿剂的作用主要是影响尿液生成的过程,特别是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利尿药的分类可分为五类 袢利尿药又称为Na+-K+-2Cl—同向转运体抑制药和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隨质部和皮质部,抑制Na+-K—-2Cl—同向转运体,利尿作用强。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 一【袢利尿药】 呋塞米:属于磺胺类化合物,是邻按基本甲酸衍生物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利尿作用迅速、强大、短 暂。呋塞米可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由原来的99.4%下降为70%-80%。正常 状态下,持续给予大剂量呋塞米可使成 人24h小时内排尿达50-60L。②扩张血 管扩张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这在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也 是预防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基 础;还可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负荷, 降低左心室充盈压,减轻肺水肿,也有 助于急性左心衰的治疗。作用机理尚未 完全阐明。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不完全,吸收率为60%。口服后15~60分钟内起效,60~12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持续4~6小时。静脉注射作用更快,5分钟起效,30分钟达高峰,维持2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99%,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结合率可减少9%~14%。呋塞米可通过胎盘,并可经乳汁分泌。主要经肾小管有机酸分泌机制分泌,主要以原形经尿排出。因排泄较快,反复给药不易在体内蓄积。 【临床应用】 ①严重水肿对心、肝、肾性水肿等均有效,因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主要作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水肿。 ②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静注呋塞米能迅速扩张容量血管,使回心血量减少,在利尿作用发生之前即可缓解急性肺水肿;治疗脑水肿是继发其利尿剂用,使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升高,有利于减轻脑水肿。 3.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应用呋塞米,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主要通过利尿、增加肾血流量,以维持一定的尿量,并减轻肾小管萎缩、坏死。 4.高钙血症抑制Ca2+的重吸收,降低血钙,通过联合应用袢利尿药和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而大大增加Ca2+的排泄,这对迅速控制高钙血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5.加速毒物排出可用于巴比妥类、水杨酸类等药物中毒的抢救处理,配合输液可促进药物从尿中排出。这一作用仅对以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经肾排泄的药物或毒物有效。 【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因过度利尿引起,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

再谈利尿剂的临床应用

再谈利尿剂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12-20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 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 12月18日最新发布的《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8)》中,噻嗪类利 尿剂仍为一线降压药,可作为降压治疗首选。为此,特别呈上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撰 写的《再谈利尿剂的临床应用》一文,以期帮助大家更好的使用利尿剂。 在2013年12月6日发布的《利尿剂临床应用中的三个问题》文中,郭艺芳教授从1 例高血压病30余年、曾应用多种降压药物治疗但血压控制仍不满意的病例展开,介绍了利 尿剂的临床应用,具体讲解了临床上常用的利尿剂的分类、利尿剂的降压机制及其在高血压 治疗中的地位。本文中郭艺芳教授将继续根据该病例,从优势人群、不良反应及处理、联合 用药等方面继续介绍利尿剂的临床应用。 链接:利尿剂临床应用中的三个问题 Q 利尿剂降压的优势人群有哪些? 老年高血压 利尿剂适合用于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一方面老年人对盐更加敏感,而利尿剂可以 促进水钠排泄;另外一方面,老年人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反应能力下降,低肾素 型高血压多见,利尿剂对低肾素型高血压效果更好。 上期病例中的患者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且表现为单纯收缩压增高,若无禁忌证,利尿剂 应作为其优选的降压药物之一。因此,该患者来诊时为其换用氢氯噻嗪,随后又加用螺内酯, 得到了满意的降压效果。 研究1: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HEP)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该研究入选了4736例年龄≥60岁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4.5年,目的是评价氯噻酮对脑卒中及其他重要临床事件的预防作用。结果发现氯噻酮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研究2: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研究(HYVET)结果显示,以吲达帕胺缓释片为基础,必要时加用培哚普利的降压方案,在降压同时显著降低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致死性卒中发生率,并显著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发生率。 难治性高血压 美国心脏学会(AHA)2008年发表的关于难治性高血压的科学声明指出,未应用利尿 剂或利尿剂剂量不足是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之一,增加利尿剂的剂量是控

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利尿剂

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利尿剂利尿剂是有液体潴留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策略的重要组分。单用呋塞米或单用卡托普利治疗对比试验发现,液体潴留常出现在用卡托普利治疗的心衰患者,而非用利尿剂者。多中心试验所纳入的患者均是症状和液体潴留得到了完全控制,用单一利尿剂治疗不能长时间保持临床稳定的心衰患者,且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应用,出现临床失代偿的机会减少。因此,利尿剂是心衰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 一、心衰与水、钠潴留 肾血流的减少和一系列神经、体液激素的激活是慢性心衰征候群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多数心衰患者肾脏有效血流量的减少与心排出量的下降相平行。肾脏对慢性心衰心排出量下降的反应为水、钠和一些代谢产物(如尿素和肌酐)排泄的减少及钾和镁从尿液丢失增加,这也是构成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的主要成分。未经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身体的总钠量比正常增加5%到40%,水分增加5%到45%;而机体的总钾量则减少5%到20%。 心衰患者肾脏钠的潴留是由于被激活的抗利尿钠因素超过了血循环心房利尿钠肽和肾脏前列腺素等的利尿钠作用的结果。心排出量、有效血容量和肾血流量的降低遂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增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导致进入肾小管周围毛细管血液的胶体压升高,静水压降低,使NaCl-H2O从近曲肾小管和相邻的组织间隙大量重吸收于球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中、重度心衰患者水的潴留也有循环血精氨

酸升压素升高的介入。 二、利尿剂的种类及作用部位 常用的利尿剂有作用于Henle氏襻的所谓襻利尿剂,如呋塞米(frusemide),torsemide及布美他尼(bumetanide)和作用于远曲肾小管的噻嗪类,美托拉宗(metolazone),以及留钾利尿剂等。各类利尿剂增加尿量和钠排泄的药理学特性不同。襻利尿剂增加尿钠排泄可达钠滤过负荷的20%—25%,且能加强自由水的清除,除肾功能严重受损[内生肌酐清除率< 0.08ml/s(5 ml/min)=者外,一般均能保持其利尿效果。相反,噻嗪类利尿剂增加钠排泄的分数仅为滤过钠负荷的5%-10%,使自由水的排泄较少,当肾功能受到中度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0.5 ml/s(30 ml/min)]时遂丧失其利尿效果。因此,襻利尿剂是多数心衰患者的首选药物。 三、临床应用 利尿剂在心衰治疗中不可少:(1)与任何其他治疗心衰药物相比,利尿剂能更快地缓解心衰症状,使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得到消散。(2)利尿剂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心衰液体潴留的药物。虽然,洋地黄和小剂量ACEI也能增加尿钠排泄,但很少有心衰患者不使用利尿剂而能保持钠平衡者。尽管如此,长期、恰当地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减少治疗患者的利尿剂用量。(3)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一关键要素。利尿剂用量不足造成液体潴留,降低对ACEI的反应,增加用β-受体阻滞剂的风险;但利尿剂用量过大则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增加用ACEI和血管扩张剂发生低血压的危

利尿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利尿剂的使用 利尿药的分类 利尿药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排泄,使尿量增多的药物。按其效能和作用部位分为三类。 1.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该药能特异性地与C1-竞争K+ -Na+ -Cl-共同转运载体蛋白的Cl- 结合部位。高效利尿药使K+的排泄增加,Cl-的排出量超过Na+。主要经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机制分泌,随尿以原形排出。呋塞米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还可降低充血性心衰患者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淤血。其不良反应有:①代谢性碱中毒; ②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和低氯碱血症等。③其他潜在不良反应包括耳毒性(尤其猫用高剂量注射)、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扰乱和血液学扰乱。2.中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如噻嗪类、氯肽酮等。噻嗪类是广泛应用的一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 氯噻酮虽无噻嗪环结构,但其药理作用与噻嗪类相似。药理作用为:①利尿作用。抑 制远曲小管近端K+ -Na+-Cl-共同转运载体。②抗尿崩症作用。主要与抑制磷酸二酯酶的作 用有关;还因增加NaCl的排出,造成负盐平衡,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减轻口渴感和减少饮水量。③降压作用。其不良反应表现为:①电解质紊乱。②潴留现象,如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③代谢变化与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或抑制肝脏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有关,如高血糖、高脂血症。④其他,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胰腺炎等。 3.低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如螺内酯、氨苯喋啶、阿米洛利等,以及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药,如乙酰唑胺等。 螺内酯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螺内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抑制Na+—K+交换,减少Na+的再吸收和K+的分泌,表现出排Na+、留K+作用。其不良反应较轻,可引起头痛、困倦与精神紊乱等。有性激素样副作用,可引起男子乳房女性化和性功能障碍,妇女多毛症等。 氨苯蝶啶及阿米洛利阻滞管腔Na+通道而减少Na+的再吸收。长期服用可致高钾血症。利尿药的临床应用:①消除水肿: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急性肺水肿及脑水肿。②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③高血压的治疗。④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⑤尿崩症。⑥特发性高尿钙血症和钙结石。⑦高钙血症。 利尿剂的使用方法 袢利尿剂的使用方法:常用的袢利尿剂为呋塞米、托拉塞米及布美他尼,它们的等效剂量是40mg、20mg、1mg。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呈现消化道血流灌注不足或(和)淤血,会影响口服药物吸收,所以此时袢利尿剂均应从静脉给药。现在临床上仍有不少医师在采用“弹丸”式方法给药,即将较大量袢利尿剂一次性加入输液小壶较快滴注,其实这会较弱袢利尿剂的利尿疗效。因为袢利尿剂的半衰期很短(布美他尼约1 小时,呋塞米约2 小时,托拉塞米也仅3~4 小时),在“弹丸”式给药的间期,髓袢局部利尿剂浓度达不到利尿阈值,而且髓袢还会出现钠重吸收“反跳”,即钠重吸收显著增强,致成“利尿后钠潴留”,减低利尿效果。所以现在多主张将袢利尿剂溶解至葡萄糖液中,用输液泵持续缓慢泵注,不过为使髓袢中的利尿剂浓度能较快达到利尿阈值,泵注前仍应给一次负荷量。以呋塞米为例,首先从小壶一次性滴入20~40mg,然后将余量溶于葡萄糖液中以泵输注,速度约为5~40mg/h,头6 小时用量一般不超过80mg ,全日总量不超过200mg。

心力衰竭利尿剂合理应用

4.利尿剂 (1)适应证:AHF和失代偿心衰的急性发作,伴有液体潴留的情况是应用利尿剂的指征。 利尿剂缓解症状的益处及其在临床上被广泛认可,无需再进行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评估。(2)作用效应:静脉使用袢利尿剂也有扩张血管效应,在使用早期(5~30min)它降低肺阻抗的同时也降低右房压和肺动脉楔压。如果快速静脉注射大剂量(>1mg/kg)时,就有反射性血管收缩的可能。它与慢性心衰时使用利尿剂不同,在严重失代偿性心衰使用利尿剂能使容量负荷恢复正常,可以在短期内减少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应使用低剂量的利尿剂,最好已给予扩管治疗。 (3)实际应用:静脉使用袢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它有强效快速的利尿效果,在AHF 患者优先考虑使用。在入院以前就可安全使用,应根据利尿效果和淤血症状的缓解情况来选择剂量。开始使用负荷剂量,然后继续静脉滴注呋塞米或托拉塞米,静脉滴注比一次性静脉注射更有效。噻嗪类和螺内酯可以联合袢利尿剂使用,低剂量联合使用比高剂量使用一种药更有效,而且继发反应也更少。将袢利尿剂和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或硝酸盐联合使用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它比仅仅增加利尿剂更有效,副反应也更少。 (4)利尿剂抵抗:利尿剂抵抗定义为:在尚未达到治疗目标(缓解水肿)时,利尿剂效应已经减弱或消失。出现利尿剂抵抗往往预后很差。虽然有报道,它可伴发于静脉使用袢利尿剂后引起

的急性容量丢失,但是更常见的是出现在慢性严重心衰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后。许多因素(表32-3)可引起利尿剂抵抗。已发现有一些治疗措施(表32-4)可克服利尿剂抵抗,针对个体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可能有效。 表32-3利尿剂抵抗原因 (5)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利尿剂可安全地用于大多数患者,但它的副作用也很常见,甚至可威胁生命。它们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低血钾、低血镁和低氯性碱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产生肾毒性以及加剧肾功能衰竭。过度利尿可过分降低静脉压、肺动脉楔压以及舒张期灌注,由此导致每搏量和心输出量下降,特别见于严重心衰和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心衰或缺血所致的右室功能障碍。 表32-4利尿剂抵抗的治疗对策

常见五种利尿剂之临床妙用大盘点

常见五种利尿剂之临床妙用大盘点 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脏,增加Na+,Cl- 等离子及水分的排出,产生利尿作用的药物。临床应用利尿药主要治疗心、肾、肝脏疾病所引起的水肿,也用于高血压、肾结石、尿崩症、高钙血症等非水肿性疾病的治疗。 袢利尿药 袢利尿药,又称高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通过袢利尿药抑制Na+-K+-2Cl- 同向转运,影响尿液稀释和浓缩过程而发挥强大的利尿作用。经典的袢利尿药呋塞米(速尿),属于高效利尿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肺水肿、脑水肿、严重水肿、高钙血症和心衰患者的治疗,及用于其它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例。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1%-97%,几乎均与白蛋白结合。这种结合形式使得呋塞米到达肾脏近端小管并分泌到管腔内,才能到达它的作用靶点。 临床应用特点 呋塞米利尿作用强大、迅速,存在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随着剂量加大,利尿效果明显增强,而且在增加肾小管液流量的同时并不会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静脉注射后2~5 分钟尿量开始增多,0.5~1.5 小时后尿量达到高峰,药效可持续4~6 小时。静脉使用1 天的用量最高可达120 mg,一般多与甘露醇合用,可增强相互间的降颅压作用。由于不明显增加心脏负荷,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酌情使用。因其利尿作用迅速、强大,应用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过度利尿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噻嗪类利尿药 噻嗪类利尿药,又称中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通过抑制Na+-Cl-同向转运,影响尿液稀释过程而发挥中等的利尿作用。

氢氯噻嗪是噻嗪型利尿药,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在肾小管减少尿液中钠重吸收,这样使得尿中的渗透压高,排出体外,利尿作用中等。 临床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尿崩症。 临床应用特点 氢氯噻嗪利尿作用和降压作用温和、持久,属于基础降压药,降压过程平稳,能增强其他降压药物的作用。多制成复方降压药物如赖诺普利氢氯噻嗪、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等复方降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但需要注意长期大量应用会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尿酸血症、代谢性障碍等。 保钾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又称低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集合管和末段远曲小管,利尿作用弱。主要代表药为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保钾利尿药有两种作用机制,螺内酯拮抗醛固酮的作用,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抑制上皮细胞Na+通道。螺内酯是人工合成的醛固酮拮抗剂,又称安体舒通,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属排钠保钾利尿剂,具有利尿、降压作用。常用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还能够辅助治疗高血压、诊断和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预防低钾血症等。 临床应用特点 螺内酯为低效利尿药,起效慢、作用久。利尿作用依赖于体内醛固酮水平。适合伴有醛固酮增多的顽固性水肿。与噻嗪类、袢利尿剂合用减少K+排泄,增强利尿效果。久用可引起高血钾,有性激素样副作用,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和性功能障碍,妇女月经不调和多毛症等。 渗透性利尿药 渗透性利尿药通过提高血浆及原尿渗透压,稀释血液,增加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渗透性利尿药,又称脱水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