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重点图文稿

语用学重点图文稿
语用学重点图文稿

语用学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

(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

(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答:语用学中的预设也是一种“言外之意”,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1)预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

①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在。

②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

③种类预设:凡是谓词意义可以包含某集合属性的话语,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

④性质预设。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⑤信念预设。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义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念预设。

(2)语用预设的几个重要特点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

(3)预设的功能

①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负担。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

②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不是听见)说话人潜意识里的思想。

③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在一定交际语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格为目的信息。

④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

(4)预设的原则:合适性原则

①信息传递的合适性原则②提出要求的合适性原则③心理定位的合适性原则④人际协调的合适性原则

⑤语义强调的合适性原则a.通过添加“确实”、“真的”、“一定”等加强信息可靠性的词语来实现的:b. 采取隐涵方式将语面意义表达一番来实现的:

(5)预设的作用①预设可以间接地交流信息②预设可以影响交际效果③预设可以制约话语的形式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预设和语境有关,蕴涵不涉及语境;预设有言外之意,而且言外之意可以推导。】p133

7、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差别 P91

答:语用意义是从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来看的,是指语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和意义。又叫“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指语法、语义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包括通常所说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量的多寡——所带的信息量不同。

语言意义是语言要素(词汇、语法、逻辑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理性意义,信息量少。

话语的语用意义信息量多,是理性意义+语言外的意义(主观意义、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

(2)质的差别——静态的语言义是自足的,动态的语用义则是开放的、鲜活的。

(3)形的异同——表示语用意义和表示语言意义的形式、结构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8、言外之义p133

答:言外之意是与一般语用意义、突现语用意义等相对的另一种语用意义。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突现的语用意义大都在话语层面有所对应和体现,而言外之意更多的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更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它包括(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具有共知性、合适性、外显性的特点。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具有依附性、模糊性的特点。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故意违法质、量、关系、方式原则。

(4)言内意义引申的言外之义,包括似同引申、逆反引申、音同引申。

(5)语境联想的言外之义

9、色彩意义

答: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是指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结构)、关系之间的附加色彩意义,是理性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话语色彩的语用义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语体色彩义

10、文化意义 P150

答:话语的文化意义也是一种语用意义。它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再话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

(1)文化传统积淀的意义:①文化意义种种——有的外露、明显;有的隐含等;②文化意义的民族差异——话语的文化意义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话语表层也就有不同的面貌。

(2)时代环境映现的意义:①话语自身的时代烙印——话语本身的演变就是历史性的。

②时代环境影响的意义——作为语言外部的重要因素,时代环境对话语的意义也有

较大的限定作用

(3)文化意义在语言中的表现方法:利用暗示传达、运用象征寄托、采用比喻表白、使用双关启发、利用歧解让人意会

11、语用能力 P191

是人们对语言有关的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把握,它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又与非语言的知识——有关世界的百科性知识相关。

12、语境

答: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

13、语篇

答: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篇章的三大特征为:从功能看,篇章具有整体性功能;从层次看,传统语法的层次为句子→复句→段落→篇章;从关系看,篇章内的内容在语义上都是相互有联系的。

14、信息结构特点 P25

答:语用学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信息交换过程,由此可以把话语的结构看作使信息传递结构。信息结构单位有已知(旧)信息和未知(新)信息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的交际,总是由已知信息导入未知信息。“已知——未知”便是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旧信息常以话题形式表现出来,而对话题所做的说明则多为新信息。

15、语用联想 P194

答:联想是以大脑的功能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

(1)语用联想的情况很复杂,我们着眼于话语本身来分析联想的不同方式。

①词语(事物)的联想:具有形象性和关联性,类型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因果关系、情感关系、音同联想、连锁联想)

②结构的联想:指人们根据词语时某些搭配而产生的语用联想、使之启动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而理解其语用意义。 (一般是语义结构超常)

③规则的联想:此处的规则是指语用的规则。是指读者理解话语时根据语用规则进行联想,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以求得以加深理解。如违反语用规则→联想言外之义(2)语用联想的特点:

①语用联想的过程是人脑复杂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包括了想像,而且包括逻辑推理的过程。

②语用联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大脑储存的背景知识以及语用能力。

③联想也要受话语本身的制约

1、语用预设的特点 P134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正因为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

2、话语的特点 P42-46(层级、动静态)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段,是交际活动的语言单位。(具体的句子)

(1)话语的层级状态:语用学把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篇章、作品等称为话语的构成单位。就形式而言,这些单位形成了一种层级性:作品>篇章>句群>句子>短语(词组)>词

①作品作为话语单位

②篇章(段落)作为话语单位:《祝福》的最后一段,具体描写鲁镇祝福之夜的热闹气氛,用于反衬和深化祥林嫂的悲剧。

③句群作为话语单位: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淌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④复句作为话语单位: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

⑤单句作为话语单位:怎么还不回来呢

(2)话语的静、动状态:是从话语意义及同语用其他因素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

静态的话语,指话语片段本身。它不同语用的主体、语境等因素发生联系,它的意义是各种内部要素的意义的总和,亦即话语的语言性意义。对静态话语进行语义分析,即语言性意义的分析

动态的话语,指话语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等因素结合,在意义方面发生了变化,往往增加了诸多言外之义。对动态话语进行语用分析,即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结合起来的语用意义分析

话语的静态和动态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静态的话语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很显然,没有对话语理性意义透彻的理解,要进一步探究它的言外之义、弦外之音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话语的动态分析必须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起步,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或者分析结果与愿意大相径庭。

3、话语意义两种类型 P48

答:我们认为,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待话语意义,区分两个层面上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指语法、寓意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它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我们把这个层面的意义称为“话语的语言意义”或“话语的理性意义”。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指进入语用分析平面所含有的意义,与动态话语相应。这是话语的语言意义再加上附带的意义。多为言外之义,我们叫做“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话语的信息内容”。

4、内、外部意义的关系 P76 (非重点)

外部结构义:指句子的主谓、动宾等显性的(语法关系)结构意义;

内部结构义:指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如施事、受事、工具、结果、处所等语义)

1)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

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一致性。如: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不一致性。如:

2)线性的外部结构和立体的内部结构之不对称现象

外部与内部的“一对多”现象。如外部与内部的“多对一”现象。如:

1、言语行为(直接/间接)——可能设计一段话(重点)

2、【文化意义——从(词汇方面)谈谈令你最熟悉的事物的文化意义】

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在词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它附加上了各种文化的补充意义和情感色彩等,具有特定的语用意义。

1、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前人故事常被后人有意识地加以引用、阐发,以达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这就是古诗文中常用的“用典”手法。所谓典故,本身便是文化传统的“集成块”,再加上作者用典时的用意,更使典故带上了浓厚的语用文化意义。在词中大量用典始于苏轼。词中用典,即使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能够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的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涵着对历史人物和自我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此外,文化具有民族性,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所以词的文化意义也有民族差异。如外国人听中国人说“望子成龙”时,经常感到疑惑不解,因为西方人认为

“”(dragon)是非常可怕的,而人则认为龙是神圣的,是权力的象征。

2、当然,语言本身的演变也带有极强的历史文化性,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语言中是留有轨迹的。如《孟子梁惠王》有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这里,“豚”是小猪的意思,“彘”是大猪的意思。但在此之前,“豚”得名于聚集而养,“彘”最早是指野猪,训化后被称为“豕”,但仍与“豚”不同。前者主要为牧养,后者主要在猪圈里群养。

3、言外意义的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7个方面)P133—149

答:(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

①陈述句的意义转换——陈述,说明一件事情

②祈使句的意义转换——指令、使动、企求

③疑问句的意义转换——询问、反诘句

④感叹句的意义转换——表情、表意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

①偏离合作原则的言外之义:质、量、关系、方式

②偏离礼貌原则的言外之义

4、结合实际,谈谈语用学的意义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第一章 1、什么是语用学?P14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P16主要有哪些理论?(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P17 3、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P9 4、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P15 5、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5-16 第二章 1、什么是语境?P22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P18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P18-19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P23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P37-38 第三章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P39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P39 3、指示语包括哪些主要类别?各类指示语在话语中传达什么样的指示信息?P42-53 ①人称指示语P43 ②时间指示语P45 ③地点指示语P47 ④话语指示语P48 ⑤社交指示语P51 4、举例说明是地点指示语的手势用法。P47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一第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双重交际功能?举例以说明。 “我们”: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缩短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改善社交关系,有利于推进言语交际, 例:①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语用功能:批评、劝诫,移情,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该话语的可接受性与劝说力 ②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语用功能:仅指作者本人,不包括读者在内的其他人,与读者商榷的语气,表明谦虚,有助于提高其所指内容的可接受性、认同性。 6、举例说明“来”和“去”的内在指示意义。P48-49 7、照应和指别有何区别?P53 8、举例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既有照应功能,又有指别功能。 如:①我和杨老师是好朋友,我们志趣相投.②你和汤姆是同屋,你们应该互相帮助。例①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例②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们”都有照应功能。既起照应功能,又起指别功能。③她乖得很,是我们么儿。例③是一个给她邻居介绍自己的宠物狗的年轻女人说的话,这里的“她”起的是纯粹的指别功能。 第四章 1、什么叫会话含义?P54为什么要研究会话含义? 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交际中,很多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语用信息并非等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听话人根据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推理,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隐含的语用信息,言外之意)。这种字面以外的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简称“含意”。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言语交际中,类似的字面意义或语义意义以外的隐含信息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会话中的含义,即会话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听力是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近年来一些语用学家更将听力理解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 听力是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近年来一些语用学家更将听力理解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尽管我国对英语听力教学已做了诸多改进。实际教学与学习成果依然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学生听力障碍的根源并不完全在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学生听清了也听懂了全部意思,做起配套练习却屡屡犯错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听力障碍在于听力技能的缺乏。听力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地、主动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嘲听力的这种积极、能动的特点表明,要想提高听力水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针对性的听力技能的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强化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和重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针对听力理解中学生“听得懂,作不对”、“听得字,不识句”的问题,从当今语用学炙手可热的语境角度着手,剖析确吾境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1语境及其特点 近年来。语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已成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语境不断深入了解和探讨,随之形成了对其更加详尽的论述和认识。语境作为语用学的一个概念,在语言学习与话语交际中对言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语境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语境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确切定义,因为不同学科、不同理论对语境有不同认识。在语言学领域,人们认为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提出的。1923年,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0f situation)。“文化语境”(contextof culture)即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即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将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解释。两我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和归纳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何兆熊教授将语缴分为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朱晓农教授将其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本文采取朱教授的说法。其中语言环境可定义为:一个语言单位与另一个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该语言单位可以小至音位大至句子、段落。非语言语境指言语交际过程中某个言语单位表达某种特定定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观因素。旧 1.2语境的特点 语境主要有两大特点??制约性和生动性。语境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部分,对语义的选择有很大的决定性。也就是说语境制约着整个言语交际,使言语交际中的各个词实现了具体的语境意义.这是语境的制约性。而语境的生动性则指具体的、不同的语境可以使语义更加丰富生动。 1.2.1制约性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12中本3 李淑荧 2012014317摘要:语文教学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语文知识。本文探究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从汉语语言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三面研究如何应用语言学来指导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言学语文教学语音词汇语法 有人认为识字和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识字和写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语文教学中有比识字和写字更高层次的方面。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需要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语音 语音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音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的能力,提高言语素养,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音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并不需要给学生太多的的语音理论,却需要用这些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读说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并掌握语音理论,并且现在要想当语文教师的老师都必须达到普通话测试水平的二级甲以上。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语文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教学生正确读准字词,培养他们普通话的正确读音。我认为,语文教师教他们从语音中的元音与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等重要方面学习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教师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让学生简单了解辅音,声母,元音,音节,韵母、声调等的概念,让他们了理解声母与元音的发音原理和舌位图,以及让他们了解自己方言中声母、韵母和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差异。比如:辅音n/l,n和l舌尖中、浊音,不同的是n是鼻音,l是边音。有些方言中这两个辅音全部相混,有些方言部分相混。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这些辅音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7018081.html,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探讨 作者:李海艳 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3期 摘要:语言学这一领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其分支学科的语境和语用学更显 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对语境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并对其进行解释,接着说明什么是语用学以及语境对于语用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以及这一功能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解释功能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不问语境,不仅在搞语言研究时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难题,在语言教学中也常常使教育者陷于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这个因素在语用意义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离开了语境,便无所谓语用意义了。下面,我将就语境在语用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功能——解释功能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语境的定义及分类 本文主要是结合语境在语用学尤其是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基于这一点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对话双方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推导、分析理解话语含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语用学家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 语言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的双方必须具有对所使用语言的共同知识,包括所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此外,交际双方必须了解交际的上下文,即口语中所说的前言后语。 语言外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表达某种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方式、目的,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各种与话语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肢体语言)等。 二、对语用学的理解 一些语言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的新学科,这就是语用学。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在语义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指出:语义是“二价”的,即X意指Y;而语用学是“三价”的,即说话人通过X意指Y。例如:(1)“dog”意指“犬科哺乳动物”。(二价)(2)说话人通过“dog”意指“小心!有条狗”。(三价)

智慧教室标准方案

目录 一、智慧教室的时代定义 (3) 二、智慧教室的关键要素 (3) 2.1在技术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 (3) 2.2在途径上采取全过程动态学习分析和智能推送 (4) 2.3在应用上实现“云+端”的教与学应用 (4) 2.4在发展上是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2.0发展的最新成果 (4) 三、智慧教室的主要特征 (4) 3.1基于数据的教学 (4) 3.2高效地教学 (5) 3.3个性化的学习 (5) 3.4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3.5动态开放的课堂 (5) 3.6教学机智的课堂。 (6) 四、智慧教室的组成 (6) 4.1智慧教室的系统框架 (6) 4.3设备及系统介绍 (8) 4.3.1 微云服务器 (8) 4.3.2 移动端工具 (9) 4.3.3 智慧课堂云平台 (14) 五、智慧教室的应用模式 (28) 5.1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28) 5.2智慧教室的教学模式 (29) 六、智慧教室的价值 (31) 6.1教的变革 (32) 6.1.1、打破教室时空概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2) 6.1.2、面向学生“无黑板”教学 (32) 6.1.3、立体化的沟通交流 (32) 6.1.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32) 6.1.5、开放式的PPT制作与应用 (32) 6.1.6、快速方便地制作微课 (33) 6.2学的变革 (33) 6.2.1、学生真正拥有学习自主权 (33) 6.2.2、实现了永不缺课 (33) 6.2.3、沟通交流无极限 (33) 6.2.4、微课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 (34) 七、智慧教室的创新与应用特色 (34) 7.1、基于“智慧教室”,实现课堂形式的变革 (34)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_和_的内涵解析_李奇术

第30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ol.30,No.62009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Nov.2009 收稿日期:2009-09-12;修改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李奇术(1957-),男,河北成安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 ———「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的内涵解析 李奇术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摘要:「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长期以来一直是日语界争论不休、困扰教学的突出难点之一。尤 其在语言学界诸多名篇高论相继问世,众说纷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又完善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各显其能。本文在尊重、借鉴各家高论的基础上将从语言文化、心理状态、民族习惯等不同语境的角度出发,就它们的意义、独特用法及微妙之差做一分析、归纳,略陈管见。 关键词:语境;状态持续;惟命是从;置之不理;状态放置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09)06-0031-04 「なり」「まま」「きり」作为接续助词,用法各异。但三词接过去助动词「た」之后,并与表达否定意义的后项呼应使用时,其用法、含义非常相似,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的发生。相当于汉语的“一…就(不、没)…”,“一直就(不、没)”,“再也没…、再也不…”等意思。 这一特点给我们准确运用三词带来很大障碍。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三词易混同的原因及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用法、互换规则等,希望能为准确运用三词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っぱなし」是由「放す」的连用形转换而来的构词成分,因用法有限,将在下文中对该词做单独的分析、归纳。 一、易产生混同的接续助词「なり」 「まま」「きり」的语意解析 「なり」「まま」「きり」除上述“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发生”的共性之外,还有各自独特的个性[1]。 1.「なり」还可以用于表示前后两项动作、作 用的相继发生或前项尚未发生,而后项即将发生。例如: (1)新しい部长が着任するなり、次々に新 しい企画を打ち出した。(新处长一上任,一个接一个的新计划就出台了。) (2)12月になるなり、零下の温が いて いる。(一到12月份,每天都是零下寒冷的气温相 伴。) 而「まま」和「きり」却没有这种用法。另外,「なり」还有副助词和并列助词的用法,在此略。 2.「まま」的用法很广,除「…たまま」外,还有 接活用词连体形或「体言+の」的用法。例如: (3)足の向くままにいている。(信步而 行。) (4)野菜は生のまま食べるほうはがあ るんですよ。(蔬菜生吃,营养丰富。) 因这两种用法与「なり」「きり」无可比性,在此不再阐述。而「…たまま」的用法、意义,可参照本文第二部分的应用规则。 3.「きり」作为接续助词,常以「…たきり…な い。…たきりで…ない」等形式出现,构成否定的表达形式。但也有例外。例如: (5)それっきり会っていません。(自上次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 (6)离婚したきり今もひとり暮らしらしい。(离婚后像是一直独身呢。) 以上两例都是由整体内容的搭配而构成的句子。即「それっきり」虽不是动词过去式,但在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Wegner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意义。这种静态语境观不适用于动态的的言语交际过程,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因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状的过程,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二、动态的语境观关于动态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语境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从提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概念,维索尔伦提出了语境适应论的观点,指出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无论哪种观点本质上都认为语境是不断运动着的、可变的。为了便于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我们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我们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如: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 center? Electrician:Yes, Idid. Interviewer: So you’ve had a look at the workshops?Electri-cian :Yes. Interviewer: You know what the training allowance is? Do you? Electrician: Yeah. 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center? Bricklayer:Yes. I’ve been there. Yeah.Interviewer: Soyou’ve had a chance to look around’?And did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智慧教室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2019年第21期英语教师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愈加成熟,在此背景下,各种智慧技术的应用随之兴起,如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作为智慧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智慧教室应运而生,为教学模式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反观当前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教师耗时耗力地讲解语法,但学生仍然容易混淆;语法练习单调重复,学生只是机械记忆,没有真正掌握等。基于此,本文以一堂语法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智慧教室环境下进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和教学方式的个性化,以期提升语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 黄荣怀、胡永斌等(2012)认为,智慧教室有效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如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富媒体技术等来装备教室和改变学习环境。智慧教室的“智慧性”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及时互动和情境感知,即Showing,Manageable,Accessible,Real-time Interactive和Testing,缩写为S.M.A.R.T。张凯、杨再明(2018)认为,智慧教室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教室空间进行整体设计,集多屏显示、智能管控、直录播、协作互动、 人员考勤等功能为一体,感知、记录并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与情境,支持多种教与学的新型课堂教学环境。笔者认为,智慧教室是指在网络环境(Web-based)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感知学习情境(Sense)、监测物理环境(Monitor)、优化教学内容呈现(Optimize)、促进课堂互动(Improve interaction)及便利学习资源获取(Direct resource)的新型教室,可缩写为W.I.S.D.O.M classroom。 二、智慧教室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主预习—— —预热课堂 课前,教师通过平板电脑以布置“自主学习单”的形式推送目标语法的相关学习资源到学生端,让学生完成“必学”任务,并依据自身水平适当选择并完成“选学”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对目标语法的初步感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疑问时,不仅可以借助平板电脑上的电子词典和网络搜索功能尝试自主解疑,还可以进入班级师生线上讨论群求助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目标语法后,要完成教师推送的摸底练习和调查问卷,这一任务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为教师把握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由此,在进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对自己要“学什么”、教师对自己应“教什么”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使课堂得到了有效的预热。 (二)课堂互动学习—— —优化课堂 智慧教室可以实现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全方位互动。教师借助平板电脑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数据 智慧教室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周锌锌 【摘要】概述智慧教室的概念、特征及智慧教室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Unit4的定语从句语法课为例,探究如何在智慧教室环境下进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认为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从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学习、课后针对性复习三个方面着手,力求使语法课变得生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及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智慧教室;语法教学;定语从句 34

修辞学试题及答案(教学考一体化)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1分,共60分(总分60.00) 1. 下面句中的“东西、人家、报告、地道”需要读轻声的是(B ) (1.00分) A. 这村儿住有几乎人家 B. 你的发音很地道 C. 下午听报告 D. 这间屋子东西宽三米、南北长五米 2. “很、挺、十分”是(D ) (1.00分) A. 语气副词 B. 情态副词 C. 范围副词 D. 程度副词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B ) (1.00分) A. 是非问 B. 选择问 C. 正反问 D. 特指问 4.用叠音的虚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重叠的音节非阴平的,要变为(B )(1.00分) A. 上声 B. 阴平 C. 阳平 D. 去声 5. 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惠顾、光临、家父、赏光”使用正确的一句是(D ) (1.00分) A. 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B. 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C. 我前几天登门拜访,你的家父已经把你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6. 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D ) (1.00分) A. 恫(tòng)吓 B. 菲(fēi)薄 C. 胴(tóng)体 D. 氛(fēn)围 7.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1.00分) A. 纲举目张正本清源开源节流众目睽睽 B. 违莫如深开诚布公风餐露宿未雨绸缪 C. 弄巧成拙集腑成裘死心蹋地赴汤蹈火 D. 事过境迁肢离破碎风毛麟角漠不关心 8. 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 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1.00分) A. 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B. 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C. 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D. 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9. 下列词语中“不”的发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 (1.00分) A. 不怕 B. 不要 C. 不去 D. 不好

_从语源学到语用学_解读

第25卷第2期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V o.l25N o.2 Journa l o f L v liang H i gher Co llege Jun.2009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解读 李红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 摘 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威彻尔(Eve S w eetser)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soc i ophysical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 iste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隐喻关联,并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这为解析复杂的语义现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语源;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834(2009)02-0031-03 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于2002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西方语言学丛书之一影印在中国出版发行。虽然正文加上书目和索引,全书也不过180页,但其论述纵横宽广,深刻而明晰,且角度新颖,无不使从事语言学研究与学习的读者从中受益。正如编辑在书末这样评述道: 在各种语言中,情态词、连接词、条件词、知觉动词恐怕都是最生动、也是最难以把握其意义的词类。其意义的多义性不仅困扰语言学家,也困扰分析哲学家。尽管如此,E ve Sw eetser的论述仍然向我们证实了它们是可以被分析,而且可以是成系统的分析 。 Eve Sw eetser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共6章,各章题目如下: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语义结构和语义变化:印欧语系体系中的英语知觉动词 第三章:情态动词 第四章:连接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第五章:条件词 第六章:回顾与展望 其中,导论介绍全书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语言的多义歧义现象。他把这类语言现象放在认知语义理论中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认为复杂的语义现象体现在词汇的多义性,词汇的语义变化,以及语用的模糊性三个方面。词汇的多义性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词汇的语义变化涉及一个词的原义与新义此消彼长的过程。语法化的事实证明,词汇演变都是 A A/B B 的渐变过程,语用的含糊性指语言形式基本义在语境中的语用所指和语用含义。例如: H o w are you? 的最初义指是对对方生活状况的询问,但是这句话已逐渐转指一定情景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或开场白。汉语是类似的句子,如 你吃了吗? 这三个方面的一个共性就在于存在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关系。作者认为这些一对多的关系中存在着潜在的共性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所无法揭示的。 客观主义理论中,意义指词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语言形式与客观事物及状态之间的真假关系。该理论在揭示复杂的语义关系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早期的生成语法将语义描写的一组特征集:如:bac he l o r一词包含以下一组特征[+HU MAN],[+ADULT],[+MALE],[+NE VER MAR R I E D]。这种分解方法把语义建立在义素的静态对比比较上,并没有对词汇语义进行充分的动态描写。同时,生成语法理论将共时语义结构与语义历时变化分离开来,无法很好地解释语义的复杂现象。 收稿日期:2009 01 24 作者简介:李红兵(1968-),男,汉族,山西离石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