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故事

左宗棠的故事
左宗棠的故事

左宗棠的故事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由于才能出众,再加上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功绩,因此被清朝政府所看重,而当时有一句俗话就反映左宗棠在清朝政府的地位之高:“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慈禧太后更是器重左宗棠。

功勋卓越、被朝廷器重,再加上湖南人天生倔强的个性,因此左宗棠很是自负,很少把谁放在眼里,可是就是这样自负的左宗棠,却两次在一个乞丐面前低下了头。

第一次是左宗棠出征新疆的时候,当时的左宗棠下定决心,一定要收复新疆,因此抬着棺材出征。而就在刚出城的时候,左宗棠却意外地停了下来。他看到了一个乞丐摆着一盘残局,左宗棠对象棋很有研究,而且很少碰到对手。而让他停下来的原因是这个乞丐竟然挂着一个“天下第一局”的招牌,于是左宗棠来到了这个乞丐面前,很快就破了残局。左宗棠扯下了“天下第一局”的招牌,然后带着大军出发了。

经过几年的交战,左宗棠终于收复新疆,大胜而归,可是就在左宗棠班师回朝后的不久,却又意外地碰到了那个“天下第一局”的乞丐。左宗棠很是生气,上前就要扯下“天下第一局”的招牌,可是这时候乞丐却抬头说话了:“大人,何不再下一局,让我输得心服口服?”左宗棠一听,也来了兴趣,于是又开始和乞丐下棋了。可是让左宗棠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他竟然很快就输了。左宗棠不服,又连下三局,可是都以左宗棠的大败而告终,左宗棠这才知道自己棋艺远远不是这个乞丐的对手,可是左宗棠很奇怪,为什么会在出征前赢了乞丐呢?

乞丐笑着说道:“前次左将军行将出征,重任在肩,老朽恐挫公锐气,且对弈时也多有暗示棋场如战场,风云多变,遇到险境,须有信心方能扭转战局,转败为胜。今日左将军得胜归来,未免有些心高气傲,挫您锐气,是恐您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这于国于民不利,因此老朽也就不能让您了……”左宗棠听后,甚是惭愧,当即鞠躬拜谢老人,感慨道:“先生不仅棋艺高超,而且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可以终身为师矣!”

又过了10多年,左宗棠又在闲逛的时候,再次碰到了这个乞丐,而这时候的左宗棠已经是闻名天下的重臣了,当时人们都以“曾左”并称曾国藩和左宗棠。可是左宗棠对曾国藩却不以为然,虽然曾国藩多次帮过左宗棠。

左宗棠和乞丐聊了半天后,问道:“先生知道‘曾左’吗?”乞丐说道:“那是天下人对曾大人和左大人的尊称呀!”

左宗棠接着问道:“为什么人们都说曾左而不说左曾呢?”

乞丐沉思了一会儿说道:“那是因为曾公眼里有左公,而左公眼中无曾公!”

左宗棠听了乞丐的话,不禁一阵惭愧,原来自己的自大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可是自己依然像一个井底之蛙一样。

而从那以后,左宗棠一改往日自负的毛病,虚心向别人学习,而这个乞丐也被左宗棠接到了府上做幕僚,时时提醒自己切不可自负自大。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凭借对电视剧或者文学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不善于在历史学习中,寻找评价历史人物的规律,得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常常会错误地认识历史人物,就会误读历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了实现新课标要示,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为例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历史教学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核心部分。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只有走进了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 首先,对李鸿章的各方面分析,一是要了解其人生成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要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去分析。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选好课题,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或“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历史人物的对象。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②依据争议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一组是对李鸿章积极评价为主;一组是对李鸿章的消极评价为主;另一小组是中性立场,或者说是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多面人,然后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用史实加以说明。 ③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教师鼓励学

历史人物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卜天璋传》阅读练习

《卜天璋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大体。 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黄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 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决之。帅服,田竟归民。 武宗时,迁宗正府郎中。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尚书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因问今何官,天璋对曰:“臣待罪刑部郎中。”复问谁所荐者,对曰:“臣不才,误蒙擢用。”帝曰:“先朝以谢仲和为尚书,卿为郎中,皆朕荐也。汝宜奉职勿怠!”即以中书刑部印章付之。既视事,入觐,赐酒隆福宫,及锦衣三袭。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府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升浙江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

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 (节选自《元史·卜天璋传》) 1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被命治反狱狱:监狱 B.劭农兴学劭:鼓励 C.时省臣董田事董:监督 D.民赖全活全:保全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田竟归民何竟日在此,大类女郎也? B.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C.因问今何官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必俟得请而后赈图穷而匕首见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悟而止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B.复问谁所荐者(皇帝)又问是谁举荐(卜天璋)为官的C.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D.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省臣因此怀恨,要以严酷的法令中伤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处理饥民南徙的问题上,卜天璋的出发点是“虑其生变”,所以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结果没有生出事端。 B.卜天璋以秦暴政为例,尖锐地批评了“罪犯及其家属都‘服青衣

近代史论文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之期。”同时,他又奏称:“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河道既改,海运岂可一岁而不行?如能将此两事妥为经画,无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①②〕这个奏折,就是当时所谓的“借夷助剿疏”,被人们认为是曾国藩的“杰作”。其实,这是一个大误会。该折虽由曾国藩署名具奏,但并非出自曾国藩的手笔,而是左宗棠起草的(左宗棠当时正在曾国藩处襄办军务)。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得惠缄,承奖赞借夷助剿一疏,系左季翁(左宗棠字季高)捉刀为之,鄙人不办此也。至于大败之后,力不能拒,和好之初,情不宜拒,此者鄙见与季公相同。”〔①③〕人们一贯把曾、左、李并称,显然不是没有道理的。(二)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二十七款规定,新定海关税则和通商各款,可以在10年期满时修改。总理衙门深恐修约时英国侵略者将提出种种无理要求,所以于1867年即着手进行准备,对英国在修约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如请觐、遣使、设电线、筑铁路、开煤矿、内地设行栈、内河驶轮船等,事先预筹对策,并请朝廷敕各省将军督抚提出意见。左宗棠在复奏中分析当时的形势说:“发逆之祸甫销,回、捻之祸复炽,各处匪盗肆起,游勇充斥,解兵洗甲,

《康里脱脱传》阅读练习

《康里脱脱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康里脱脱,少时从其兄猎于燕南,世祖见其骨气沉雄,命宿卫。五年,海都犯边,脱脱从太子武宗讨之,大破其众,武宗壮之。成宗大渐,太后以两子星命付阴阳家推算,颇惑其言,武宗有虑。时武宗、仁宗同为太子,武宗进脱脱而言曰:“我捍御边陲,勤劳十年,又次序居长,神器所归,灼然何疑?”命脱脱往察事机。脱脱至大都,道武宗旨以闻,太后、仁宗与语曰:“闻汝所致言,殆有谗间。汝速归,弥缝阙失,则功为不细矣。”脱脱承命即行。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 皇太子只儿哈忽尝有不逊语,将置于法,脱脱曰:“陛下新正位,大信未立而辄行诛戮,恐自危。”乃宥之。察八儿率诸王内附,脱脱即席陈西北诸藩离合之由、去逆效顺之义,听者倾服。后迁尚书省右丞相。尚书省赐予无节,迁叙无法,财用日耗,名爵日滥。脱脱进言恪遵旧制,侥字之风顿衰。宗王南忽里部人告其主为不轨,脱脱辩其诬,抵告者罪。 仁宗即位,拜脱脱江浙行省左丞相。下车,进父老问民利病,咸谓杭城便河堙废已久,若疏凿以通舟楫,物价必平。僚佐或难之,脱脱曰:“民以为便,行之可也。”不月而成。英宗嗣位,召拜御史大夫。时帖赤先为大夫,阴忌之,奏改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复嗾言者劾其擅离职守,将徙之云南,会帖赤伏诛,乃解。卸职,家居不出者五年。泰定四年薨,追赠太师、上柱国,谥忠献。脱脱尝即宣德别墅延

师以训子侄,乡人亦化之,皆向学。朝廷赐其精舍额曰景贤书院。 节选自《元史·康里脱脱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B. 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C. 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 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D. 归/具致太后仁宗之语/武宗释然/无疑使/使还报/即日命驾上/ 都正位宸极/尊太后为皇太后/仁宗为皇太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渐,古汉语中是病危的意思。文中成宗病危,所以武宗接位的事情就迫在眉睫。 B. 行省,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常设的中央最高官府,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C. 御史,中国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秦代起御史兼掌监察,是监察机关之开端。 D. 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荣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脱脱既具勇武,又有谋略。随武帝讨伐不臣,破敌立功,武帝认

左宗棠传的读后感

左宗棠传的读后感 《左宗棠传》是美国军官、学者贝尔斯1937年完成的作品,由王纪卿翻译,为读者详述曾国藩之后湘军第一大佬——左宗棠的坎坷发迹史。本书是国内首次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左宗棠传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左宗棠传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脩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人祸,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回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贪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区开发资源,设书院、办义学,

《清史稿_列传-左宗棠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列传I 左宗棠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列传I 左宗棠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 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 狂也。而胡林翼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 “非梦卜敻求①,殆无幸矣!” 咸丰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叙。 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骆秉章至湖 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倚之如左右手。僚属白事,辄问:“季高先生云何? 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而名日闻。同里郭嵩焘官编修,一日,文宗召问: 识举人左宗棠乎?何久不出也?年几何矣?过此精力已衰, 汝可为书谕吾意, 及时出为吾办贼。”林翼闻而喜曰:“梦卜敻求时至矣!”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 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 议久不决。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今崇 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 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俄商志在贸易, 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臣维俄人包藏祸 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 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上壮其 嘉许之,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六年四月,宗棠舆榇②发肃 五月,抵哈密。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防海军皆罢。 论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 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九》有删节 “若 言,

左宗棠的活动及其评价

左宗棠的活动及其评价 一、教学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梳理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左宗棠的主要活动,包括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收复新疆等史实,培养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归纳分析能力。正确评价左宗棠这一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这是复习课,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左宗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功大于过,他是一位维护祖国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作为清廷重臣,他镇压太平军,极力维护腐败的清政府,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任何人都难以避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新疆的历史意义 难点:评价左宗棠的功过是非。 四、教学过程: 导入:他是一位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也是一位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将领。他和林则徐一样,既是清廷重臣,又可称为民族英雄,他是谁呢?——左宗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左宗棠的相关史实: (1)他是清朝湘军首将,镇压了太平天国,从这方面讲,他是个残杀起义军的刽子手。(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他为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近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坚决维护祖国统一,为国家的领土统一和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师引导:左宗棠作为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怎样看待他的影响? 学生辩论:观点1:他是极力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反面人物,镇压了人民的反抗。他兴办洋务,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可称赞之处。 观点2:他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民族英雄。瑕不掩瑜,是值得肯定的人物。 教师引导: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以史为据,尊重史实,公正客观评论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对历史的贡献度,还有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度。同时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 提起左宗棠,大家总是有些矛盾,作为大清臣子,参与镇压太平军,这是他职责所在。他的行为客观上维持了一个本该就木、极其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但这是历史的局限,任何人都难以避免。 但是,在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有谁像左宗棠一样所向披靡,铁腕收复大片国土。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维护了祖国统一以及名族独立。也在当时极大的震慑了清朝的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中国南海野心勃勃的东南亚诸国。所以左宗棠的评价是功大于过,值得肯定,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五|、教学反思:这是一节人物专题复习课,这类历史课比较适合学生为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关于左宗棠的评价

1、左宗棠是封建政治家,毕竟要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他早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 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为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近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其 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坚决维护祖国统一。主持收复新疆,为国家的领土统一和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1、左宗棠是封建政治家,毕竟要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他早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农 民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为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近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 其是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坚决维护祖国统一。主持收复新疆,为国家的领土统一和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 献。 ①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是刽子手之一;②作为洋务派地方代表, 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发新疆,又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组织者;③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的战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4: 作为大清臣子,参与镇压太平军,这是他职责所在。更何况,他没有像曾国藩(当时人称“曾剃头”)那样滥杀无辜、靠平民百姓的头颅去向朝廷邀功请赏,所以,不能称其为“刽子手”。当然,他的行为客观上维持了一个本该就木、极其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但这是历史的局限,任何人都难以避免。 对他的评价,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他和林则徐,是道光朝以来,既是清廷重臣,又可称为民族英雄的仅有的两人!

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晚清诗人杨昌竣说:“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作为大清臣子,参与镇压太平军,这是他职责所在。更何况,他没有像曾国藩(当时人称“曾剃头”)那样滥杀无辜、靠平民百姓的头颅去向朝廷邀功请赏,所以,不能称其为“刽子手”。当然,他的行为客观上维持了一个本该就木、极其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但这是历史的局限,任何人都难以避免。 对他的评价,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他和林则徐,是道光朝以来,既是清廷重臣,又可称为民族英雄的仅有的两人! 有功有过。他的功劳很大

【高中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 一、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 第一,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 第二,能够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 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是同时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二、从哪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持此论者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

历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高二历史选修四总述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高二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同时面临着高考挑选的考验,文科班历史是一门必考课程。而历史科目必然遇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棘手问题,只有迈过了这道门槛,思想认识才能有质的飞跃,能力才会有成倍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才会有长足的发展,高考中解答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怎样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呢?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指出:要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下面仅就自己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学习、探讨和总结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浅谈如下: 一、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 1、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一般说来,只要符合第一条其它两条也就顺理成章了。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战争,但人民支持正义统一的战争来达到结束非正义战争的目的,像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从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产,因而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曹操统一北方,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他们都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2)中国近代历史上(1840年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是要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外国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卖国政府,争取民族独立问题,而反对外来侵略则是首要任务,因为这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因为只有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把投降卖国的政府推翻,中国才有可能搞好经济建设。不然,他们绝不会允许你发展经济,成为反抗他们或同他们竞争的对手。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他们都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首要任务。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使外国侵略者认识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对中国人民,正像八国联军侵华总司令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正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与抗争救国的正义斗争,使得帝国主义始终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则是在政治上维护腐朽反动卖国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发展经济的运动或改革,它们在中国都失败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虽然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果,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掌握国家主权的共和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国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决不允许你,此路不通,从而也进一步证明,发展经济则是近代中国的次要任务,反对外来侵略和为外国政府服务的卖国政府则是首要任务。 (3)中国现代史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则是顺应历史潮流。此时,阶级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现代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即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凡是推动生产力(或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运动、三大改造运动等,他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而后来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则不利于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以它不是进步的政策或革命运动。 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 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历史的就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他们。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箝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他修的长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骚扰的作用,但也不乏有占用劳动人民耕作时间和劳动力的不足之处。特别是他后来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残酷的刑罚

左宗棠的历史评价

左宗棠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林则徐:“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胡林翼:“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精熟方舆,晓畅兵略,在湖南赞助军事,遂已克复江西、贵州、广西各府州县之地。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其刚直激烈,诚不免汲黯太戆、宽铙少和之讥。要其筹兵筹饷,专精殚思,过或可宥,心固无他。”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唐才常:“左、彭二公之直烛巨奸,不顾身家,绝无附会。” 潘祖荫:“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裴景福:“左文襄佐骆文忠,仅一幕职而得行其志,似愈于曾文正之为相;奉命出征,发谋出虑,朝廷亦从不牵制,此老一生际遇,文正不如也。”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光绪帝:“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由举人、兵部郎中带兵剿贼,迭著战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擢升卿寺。同治年间,剿平发逆及回、捻各匪,懋建勋劳。穆宗毅皇帝深资倚任,畀以疆寄,洊陟兼圻,授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运筹决胜,克奏肤功。简任纶扉,优加异数。朕御极后,特命督师出关,肃清边圉,底定回疆,厥功尤伟。竭谋赞画,悉协机宜。旋任两江总督,尽心民事,裨益地方,扬历中外,恪矢公忠,洵能终始如一。” 《御赐祭文》:“东平浙水,南靖闽都,西极昆仑,北清畿甸。”“书勋则钟鼎千秋,论治而堂廉一德。” 刘体仁:“左文襄幼年自负,几不可以一世,人称之为…小诸葛?,公有时游戏笔墨致友人书,自称“老亮顿首”。其后丰功伟业,媲美武乡,可称佳话。常谓后人思想薄弱,不敢以今拟古。武侯所当曹操、司马懿,对手较为劲敌。然文襄勋绩,南平闽、越,西定河、湟,过于六出祁山远矣。” 梁启超:“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谭嗣同:“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彻洋务,皆由亲身阅历而得。左文襄晚达,故沈观最久。” 左钦敏:“综古今论之,邓、马、李、郭中兴帝室,无此战绩;卫、霍、韩、范功高边塞,无此雄威。班定远生入玉门,尚须陈乞;岳忠武痛饮黄龙,徒成虚名。勋名之盛,秦汉以后,谁

漫议左宗棠的传奇人生路与湖湘文化

Vol.9No.12 2012年12月 第9卷第12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Dec.2012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晚清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上世纪末,有学者说他的一生颇有传奇性:鸦片战争中的抗英派,洋务运动的主力派,“东海防,西塞防”的兼顾派,中俄伊犁交涉的抗俄派,中法战争的抗法派,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派;也有人说左宗棠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晚清政坛的一大“怪人”,等等。笔者以为这也许代表了我国近代社会或受湖湘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湖湘文化的特定性。 左宗棠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湘阴的一个以耕读为本的穷苦家庭。自幼聪颖,从小便接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四岁随祖父在书塾读书,五岁随父亲到长沙读书,九岁学做八股文,十四岁湘阴县试,名列第一,十五岁长沙府试,名列第二,十六岁家遭不幸,父母双亡,经受着“早岁孤贫”,孤单无助而踏进社会之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左宗棠是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在封建社会里,传统知识分子的抱负是“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成为道德的楷模;立功,是要为国家社稷建立事功;立言,则要求著书立说。晚清期间,左宗棠深受这种影响,他的道德文章,文治武功,堪称名人之首。 一、议“立功” 左宗棠从年轻时就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研究治国安邦的“经世致用”之学。细心研读明末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绍南的《水道提纲》廿八卷,重要之处,往往“另编存录”,读得十分精细。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后,他六年内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清史稿·左宗棠传》,其所读之书,对他一生中带兵打仗,兴办洋务,施政理财,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左宗棠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时刻,国内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国外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利用船坚炮利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而在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尤其为官一时的封建王朝命官,一般都具有多重属性,对封建的最高统治者具有“愚忠”依附性,对外国侵略者具有妥协性,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反对西方侵略势力,又具有抗争性。 左宗棠大器晚成,青壮年时期,他不过是个塾师。1851年(咸丰元年),左宗棠39岁,初入湖南幕府,且屡遭诟病。时逢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 势,直捣两湖,遍及大江南北,占领南京。1852年,太平军进犯湖南,长沙危急,巡抚骆秉章三次急求左宗棠入幕,担任其谋主与宾师。左公初试宝刀,于长沙天心阁防城,一炮击毙太平军西王萧朝贵,再战湘潭八仙桥,大破太平军主力,威名大振。 1856年(咸丰六年)助湘军头子曾国藩攻克武昌,曾氏奏陈左 宗棠有“济师济饷之功”,加封四品,随从治军。1860年(咸丰十年)受命招募团练5000人,号称“楚军”。1860年10月,曾国藩、胡林翼荐举左宗棠襄办皖南军务,左公率楚军,取道江西,克德兴、婺源,大战于乐平、鄱阳,陈尸十余万,太平军主将侍王李世贤也不得不“易服而逃”。“自是江皖军势(指清军)始振”,(《清史稿·左宗棠传》)1861年(咸丰十一年),左宗棠诏授太常寺卿,襄办江南军务,乃率楚军八千,“策应七百余里,指挥若定”(同前注)曾国藩也为之信服。1865年(同治四年)十二月,左宗棠合闽浙江粤清军于嘉应(今广东梅州市)一战,“俘斩贼将(指太平军)734首级,可计数者万六千”,皇上诏赐“双眼花翎”。至此,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长达14年之久,在左宗棠的指挥下鸣金结束。 1866年(同治五年)春,左宗棠凯旋回闽,时北方捻军,西 北回民起义。左宗棠已成“消防大员”,又被朝廷急诏挥师北上,“移督陕甘”,率湘军镇压河北捻军和陕甘回民。仅1868年(同治七年)十月,左宗棠进军乾州,金积堡一战,回民死者三万,降众十七万,然后,督丁壮耕屯,教以农作技术。《清史稿》在总结左氏事功中说:“自咸丰初,天下大乱,粤盗最剧,次者捻,逆次者回,宗棠既于戡定之,至是陕甘悉靖,塞外平回,朝廷犹矜宠焉。”(《清史稿·左宗棠传》) 由此可见,这位晚清重臣的花翎顶戴是由无数人民群众的鲜血染红的!诚然,左宗棠受历史时代的局限,不可能认识到他的行为违背历史,危害人民,逆历史之潮流,遵儒家之古训,行“兴灭国、继绝世”之所为,图挽回清王朝大厦之将倾。名为事功,实为败笔。如今,史实犹存,功乎过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民自有评说。 我们是历史唯物论者,评价历史人物,应主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不可苛求于前人。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书写历史的科学方法。因此,不能以上述历史而否定左公一生的功绩。他的一生还有很多事功,是很值得赞誉的。 漫议左宗棠的传奇人生路与湖湘文化 熊次江 (广东培正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广东广州510830) 摘 要:本文从左宗棠传奇跌宕的一生立文,试论述左宗棠如何在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指 引下,在为传统知识分子所看重的“立功”、“立德”层面实现人生价值的全过程。 关键词:左宗棠;湖湘文化;立功;立德 28··

论左宗棠一生功过

论左宗棠一生功过 在1840至1949年这漫长的近代史中,很多历史人物都为我们所耳熟能详。而我今天所要探究的则是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他的一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又各有特点,彼此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他的早期生活中,可谓是坎坷多艰。左宗棠生活的年代,是破败和动荡的。首先提到的,便是封建经济。农民与土地是紧密结合的,然而在那个阶段,农民大量破产,“弃耕”脱离土地,社会生活动荡不安,于是导致了封建经济的危机。再加之清王朝的日趋腐败,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接踵而来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众多农民起义中,1851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纵横18省,成为中国历史上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间,左宗棠也参与了镇压太平军的行动。左宗棠在幕府时期,还是“八年戎幕坐啸,未克亲履行间”,而此后6年,他则是驰骋疆场,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左宗棠在北上不得后,便打算折转东下,考虑暂栖军旅。他在答李续宜的信中道:“士固不可再辱。死于小人,未若死于盗贼之快。将就涤老及麾下作一小营官,学战自效。战而胜,固稍伸讨贼之志;否则策马冲锋,亦获其所。”这充分反映了左宗棠惶惶不安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在左宗棠身遭厄运的情况下,仍与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中心的人民起义为敌,不忘伸其“讨贼之志”。 太平天国在经过衰败和重建后声势大振,清政府不得不将镇压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湘军身上。由此,左宗棠成为清政府欲加重用之人才。因左宗棠熟悉形势,调度有方,于是“命兵部侍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 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左宗棠乘胜追击,赢得乐平保卫战胜利,也稳定了赣东北的局势,巩固了曾国藩祁门大营的后路。随后左宗棠被改派为帮派军务。在其驻军婺源期间,时值酷暑炎热,疾疫繁盛,他本人也曾染病,于是便在婺源休整队伍,增补营员,同时也筹备战守,迎战来攻的太平军。尔后8月1日,左宗棠派王开化、崔大光、张声恒等率2500人迎战,2日即在新建击败太平军,乘胜直捣白沙关。太平军伤亡千余人,余部则折回浙江开化。此后,战事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在北面,主要集中在天京范围,在南面,则逐渐转入浙江境内。

历史趣谈:世人对左宗棠的评价为什么总是时好时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世人对左宗棠的评价为什么总是时好时坏 导语:左宗棠为晚清中国建立不朽功勋。左宗棠逝世后,清朝官方给予高度评价,朝廷称其“东平浙水,南靖闽都,西极昆仑,北清畿甸”,“伟烈长垂青 左宗棠为晚清中国建立不朽功勋。左宗棠逝世后,清朝官方给予高度评价,朝廷称其“东平浙水,南靖闽都,西极昆仑,北清畿甸”,“伟烈长垂青史”,“为一代之伟人”;命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各立功地建纪念专祠,饰终之典备极哀荣。其同僚、部属、亲友撰写追怀悼念文字,从不同角度追怀其丰功伟绩。由此持续了7年之久对左宗棠的颂扬褒奖热潮,且余波不息。 20世纪初,反清民主革命兴起,陈天华、杨毓麟、邹容、章太炎等辛亥革命志士和党人对镇压太平天国、扶持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深恶痛绝,尽情鞭挞贬斥,于是左宗棠被评价为“保护满奴”、“屠戮同胞”,其为人“原是不足道的”,是“满人忠顺之奴隶”,“实湖南之大不幸”。 民国创建,政局多年动荡不安,左宗棠一时被冷落,竟达20年之久,几成被遗忘的历史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因日寇对中国国土不断蚕食进逼,最后于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存亡的危机,每个中国人被迫发出最后吼声的时候,以敢于抵抗外来侵略著称的左宗棠再次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褒扬的对象。 知识界对左宗棠的此轮关注和评价,首先集中在左宗棠收复新疆问题上,并及经营、建设西北的内容,突出强调他反抗侵略、建设国防的“边功”,以激发抗日爱国热情;其次为创办福州船政局等洋务活动,高度评价左宗棠为中国现代化作出的贡献,称誉左宗棠是“中国现代造船厂和毛纺厂的开拓者”。这段时间,有学者称左宗棠“为湖南近古人豪”。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