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2018

南安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2018
南安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2018

南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2018-2030)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一、规划思路

因地制宜——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条件、以等高线、坡度分析为依据,连接孤立、分散的绿地资源。原则上以30米等高线链接分散的绿地,坡度>6度的宜林地原则上应植林。

串联整合——在现状山林水系的基础上,整合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景观、湿地景观、历史景观等资源、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相衔接的绿地系统。

用地协调——衔接新版总体规划,保证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用地、重要水域与湿地、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新区开发建设用地、农田和林地大致按照1:2:3比例控制。

二、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修编确定南安市域绿地系

市域规划结构图

统布局结构为:“两溪交织”拓绿廊,“山

海林溪”凸风貌,“环绕楔嵌”透生态。

“两溪交织”拓绿廊——西溪、东

溪是南安市最主要的水系,强化“两溪”

及交织处沿岸的绿地建设,形成蓝绿辉

映的市域主要生态绿廊。

“山海林溪”凸风貌——保留、保

护市域内山体、海边、林地、溪侧绿地,

凸显原有地形及风貌,进一步强化和彰

显南安市空间结构,也构成了南安市域

层面的主要空间生态领域。

“环绕楔嵌”透生态——在市域层

面结合各类楔形公共绿地,整合高速公

路、铁路、国道、省道等对外交通道路构筑环状、放射状绿色景观带,串联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源,引导开展休闲旅游、游憩健身活动。通过生态休闲廊道和楔形公共绿地展现沿线自然人文特色。

三、总体布局

南安市域绿地分为自然山体生态林地、生态绿廊、水源保护绿地、滨水岸线绿地、滨海湿地保护五类进行保护、恢复和建设。应充分发挥南安市山海相融、生态优美的特质,以西部和北部山体生态绿地为屏障,沿江河水系、海滨绿化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城市公园绿地充分融合,打造“山、水、绿、城、海”五位一体的市域绿地系统格局。

山体生态林地保护规划——加强生态风景林地建设,坚持以保护为前提的建设方针,市域内充分展现西北部山区自然景观特征。

生态绿廊规划——结合市域各条铁路、高速公路的防护隔离绿带和市域内各大溪流水域综合整治形成的休闲生态廊道,具体为:防护隔离生态廊道、水系休闲生态廊道。

水源保护绿地——在划定的水源保护区界线范围内,严格禁止一切破坏环境生态平衡及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开发建设行为。同时应对水源保护区周边的山体植被进行保护和抚育。

滨水岸线绿地规划——规划以保护水源水质为原则,结合市域城镇发展实际,对河流溪水进行生态绿地的布局控制。

滨海湿地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好现有红树林外,积极实施绿色海岸工程,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图市域山林绿地布局图

加快对沿海滩涂有害植物的清理整治,加大沿海滩涂红树林建设与保护力度,规划在围头湾设置湿地公园,切实改善海岸生态环境。

市域生态廊道布局图市域水源保护绿地规划图市域滨水绿地布局图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征、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体系,以促进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的进行反思并找出相关的对策。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渐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人们不单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地问题比较突出,于是出现了建筑、城市规模很大,但是园林远远不能满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重实体建筑轻开敞空间的表现。在社区、区域的中观层次和建筑的微观层次,实践中同样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如果建筑决定一切或者建筑优先,环境只是配角和填空,缺乏环境上的充分考虑,结果是建成的环境并不为广大居民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发展的更高阶段。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和社会的整体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应该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2802202.htm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丽君 来源:《硅谷》2009年第04期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结合自己工作,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规划需要研究的重点以及检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指标绿线管制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092-01 一、确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这项工作体现民心,顺应民意,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都具有牵引和拉动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联系点和结合部,对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现阶段,根据学习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重要。 (一)法规层面 如果把城市总体规划看成是“依法用地”的过程,那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一种“合法用地”的行为。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安徽省人大常委颁布的《安徽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各项专业规划的合法地位。因此,编制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法规的要求。 (二)政策层面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绿化政策,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则完全是城市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其次,对城市绿化的载体(主要是指城市绿化用地)作出了明确规定,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城市绿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 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曲靖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曲靖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 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2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策略3 第三章绿地系统总体布局4 第四章绿地分类建设规划4 第五章绿线规划9 第六章水系规划9第七章防灾避险绿地规划10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11第九章树种规划12 第十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14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14 第十二章实施保障措施16 第十三章附则17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为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整合、优化曲靖市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以《曲靖市麒沾马一体化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 6.《城市绿化条例》(1992)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主要技术标准、规范 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l-2002) 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5) 5.《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6.《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 7.《国家园林城市及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8.《云南省园林城市标准》

辛集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4-2030)文本

辛集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2014-2030) 文本 2015年7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规划目的 (1) 第二条规划依据 (1)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 第四条规划原则 (1) 第五条规划区范围 (2) 第六条规划期限 (2) 第七条城市规模 (2)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 第八条规划目标 (2) 第九条规划指标 (2)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3) 第十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3) 第十一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4) 第十二条生态绿地保护规划 (4)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 第十三条城市绿地分类 (5)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5) 第十五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 第十六条公园绿地规划 (5) 第十七条生产绿地规划 (8) 第十八条防护绿地规划 (9) 第十九条附属绿地规划 (9) 第二十条其他绿地规划 (11) 第五章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11) 第二十一条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11) 第二十二条防灾避险绿地指标 (12) 第二十三条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12) 第二十四条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种植 (14) 第二十五条防灾避险绿地管理措施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16) 第二十六条规划结构与布局 (16) 第七章城市绿道绿廊规划 (16) 第二十七条规划原则 (16) 第二十八条总体布局 (17) 第二十九条分类建设指引 (17) 第三十条慢行道规划 (18)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8) 第三十一条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 第三十二条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 第九章植物风景与树种选择 (19) 第三十三条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9) 第三十四条树种选择技术经济指标 (19) 第三十五条主要树种选择 (20) 第十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20) 第三十六条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20) 第十一章绿线规划 (20) 第三十七条绿线规划原则 (20) 第三十八条绿线控制层次 (21) 第三十九条绿线管理 (21) 第十二章分期建设规划 (21) 第四十条分期与目标 (21) 第四十一条近期建设规划 (22)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 (23) 第四十二条实施措施 (23) 第四十三条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24) 第十四章附则 (24) 第四十四条生效时间 (24) 第四十五条解释权 (24) 第四十六条法律效力 (2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加粗的是老师划的重点)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②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两部分:(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的土地,如公园绿地绿化(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 城市绿地系统: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1)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3)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4)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2)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3)结合当地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4)城市绿地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和质量。(6)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2)研究城市绿地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形成合理系统。4)提吃各类绿地调整改造意见,进行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及计划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及文件6)对重点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以备详细规划使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1)广度上的拓展,从城市规拓展到区域规划的范畴。2)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和植物拓展到水文、大气、微生物、能源和城市废弃物处理等。3)新技术的运用,红外遥感,GIS。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城市水体、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社会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条件、城市文化。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三大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城市绿的的三大功能: 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2)减灾防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有利备战放空) 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使用功能:1)日常休息娱乐活动2)观光及旅游3)修养基地4)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美化功能: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2)美化城市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用地:1)城乡用地2)城市建设用地3)人均绿地4)人均公园绿地5)绿地

绿地系统分析讲解学习

绿地系统分析

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规划用地,北临黄浦江、南至浦明路,西起打浦路隧道,东至世博园区东部水门,规划用地面积约29公顷,另外相关设计用地包括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总面积约42公顷。基地中无系统、连续的绿化景观,滨江生态系统均被破坏,环境污染、废水及码头的堆场使整个滨江原始的生态系统不复存在,基地西端有部分湿地生态群落。基于此种立地条件,该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塑造,充分考虑会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会后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双重功能的相互冲突,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景观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园绿地生态系统。 2 系统布局 2.1 系统的形成 在整体骨架设计中,设计者以滩的形式及扇骨形状均匀分布于基地的乔木林为主体结构,,以人工的植栽方式,巧妙的创造了上海世博会南园规划景区-公园-黄浦江心-北园规划景区的序列性景观(如图1),由南到北自然过渡,起到系统与外环境骨架衔接的作用。

图 1 设计构思中,由防洪堤和交通网络引发创作灵感,进一步联想到山水自然线条的构图形式,最终确立中国扇的上层植物结构形式配以流畅的地被网络,形成一轮黄埔江边亮丽的植物虹。横向上强调布局的弧线分区与直线守边相结合,竖向上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穿插形成整齐的南北向条状林地。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木引风林比拟为扇骨,这样整个滩的景观构成了一幅生动而赋有韵味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如图2)

图 2 2.2 系统的渐变 纵观上海世博会公园绿地分区,由西向东依次为生态湿地区、休闲游艺区、公共活动中心区、世博中心轴、演艺中心区、工业文明展示区(如图3),与此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规划分别为:西部以湿地水岸植物景观为主,中部一轴两心区域突出了世博园特有的林地、草坪及屋顶花园景观,东部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立体花园的新地带。由西向东无不透漏出自然向人工渐变的痕迹。 图 3 西端后滩基地保留着原生的滨江湿地,能在黄浦江边创造一段生态湿地,展现自然的水陆交界景观,有着特殊的示范意义。因此设计中选取了较为生态的滩的自然结构模式,局部设置生态湿地展示区,以保证与基地西端生态湿地的联接,达到滨江景观带的整体延续性,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的微生态环境。 特色林地景观模拟自然界森林、花岛等景观,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 1、绿地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但城市环境水平却有所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有效控制;酸雨面积正在扩大,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30%;特别是2000年的几次大规模沙尘暴,严重袭扰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更是敲响了人们心灵的生态警钟,更多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关心身边是否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因此,关于现代城市绿地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价值。 二、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与绿容率指标体系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德华早在100年前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具有代表意义,宽阔的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带包围着城市,城市中有农田和菜园分隔,市内有中心公园,住宅花园和林荫道路。1930年L﹒柯布西埃提出了绿色城市(GreenCity)思想,主张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空间,建设立体花园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就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许多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但这些理论只能对建设园林城市有指导意义,对园林绿地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划原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对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实践中,还是远远不够的。 随时代发展与进步,我们认识到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一环,绿地系统的建设也得到规划管理者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现实中绿地系统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生态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管理和评价指标存在缺陷。沿用至今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对于在宏观上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绿化用地规模基本状况及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用绿地面积或绿化覆盖率来进行规划并推算控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不能真实反映在环境中绿色面积能发生实际效应的生物量、生态效率以及生态功能,特别是在分析城市的绿化结构和估算绿地的生态效益时,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来完善绿地系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绿地生态效益。 结合多年以来沿用的贯用术语和“绿容率”新的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园林城市的生态效益。 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新生理论,它的具体含义是:为了应用于生态规划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设计、项目设计进行科学指导与控制而制定的绿化指标。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上绿地的科学生物总量,进而约束绿地系统建设的投机行为,规范绿地系统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有限的绿地系统建设的品质和效率。这一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沿用原有的绿地评价指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第二部分是衡量绿地本身的生态效益水平的指标—绿量、绿量率;第三部分是将绿地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的绿容率及绿化建设指数。 1、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总和。

潜江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2007-2020)专项规划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第八十一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 2020年,潜江市绿地面积达到7.83平方公里,其中公共绿地达到701.8公顷,按规划人口58万人计,人均公共绿地为12.1平方米。 第八十二条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规划潜江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两轴、六带、六线、多点”结构,做到“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环上绿色成带,面上绿色成林。”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 1、“两轴”:整体上以东荆河、田关河为建构潜江中心城市绿地系统的两条主轴。 2、“六带”:县河、城南河、百里长渠、沿堤河、兴隆河、范新渠滨河绿带。 3、“六线”:广泽大道、红梅路、紫月路、长渠大道、潜熊路、友谊大道六条城市快速路沿线绿带。 4、“多点”: 五个市级公园:包括马昌湖公园、杨市森林公园、新城公园、史家湖湿地公园、广华水杉公园。 多个片区级公园、街头绿地广场和城市入口标志性绿地。 第八十三条公共绿地规划 1、市级、片区级公园 马昌湖公园:位于泽口片区与园林片区之间,在曹禺公园基础上,利用马昌湖向西拓展公园范围,规划用地规模约140公顷。 杨市森林公园:位于杨市片区东部,东环大道以西,规划用地规模约100 公顷。 石油公园:位于新城中心片区,新周东路与新周西路之间,规划用地规模约33.5公顷,市级文化公园。 兴隆河公园:位于新城中心片区西部,兴隆河与五泽大道东北,规划用地规模约12.3公顷,市级文化公园。

史家湖湿地公园:位于五七片区与周矶片区之间,规划用地规模约为278.8公顷,市级郊野公园。 广华水杉公园:位于广华片区北部,规划用地规模约为49.0公顷。 表19 规划市级公园一览表 表20 规划片区级公园一览表 2、带状公园绿地 表21 带状公园绿地规划一览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摘要:本文是在对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在承担游憩功能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将游憩功能概念引入绿地系统规划,补充以功能为导向的子系统规划,拓展了规划层次。 关键词:绿地系统,游憩,功能导向,子系统,规划层次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in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n bear recreation face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recreation ideas into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dded to function as the direction the subsystem of the planning and expand the planning level. Keywords: green space system, recreation, function orientation, subsystem, the planning leve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防护、景观和游憩等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下的专项规划,其地位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1.1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 作为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绿地系统承载着许多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作用: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使人们意识到绿地系统生态格局稳定性的重要;90年代城市改造大潮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引发了人们对塑造特色城市形象的思考,对打造标志性景观的重视;汶川地震后,人们对防灾避难绿地有了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目前,中国已进跨入休闲经济时代,城市居民对于日常休闲娱乐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体闲游憩已成为普遍的大众需求。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室外休闲活动的载体,其发挥游憩功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1.2城市绿地系统的游憩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对于日常休闲娱乐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体闲游憩已成为普遍的大众需求。城市体闲游憩的发展已进入了空前活跃的阶段,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资料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题目及答案

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函授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一般公路绿化的是 (D ) A.边坡两侧绿化 B.边坡绿化 C.中央分隔带 D.小区绿化 2.在公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B ) A.出入口区 B.观赏游览区 C.服务设施 D.文化娱乐区 3.通常情况下,绿地系统布局有(A )种基本模式 A.8 B.5 C.6 D.9 4.以下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均衡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ABC 5.下列哪项是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A ) A.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B.绿地维护 C.地区森林公园的保护 D.以上都不对 6.行道树的分支点应选择(A )m 以上、根系发达的树种。 A.3.5 B.2 C.2.5 D.4 7.停车场的绿地种植分为树木式和(C )两种 A.树带式 B.居中式 C .周边式 D.零星式 8.下列属于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的是 (D ) A.核心保护区 B.游览区 C.野营区 D.ABC 9.以下不属于冷季型草坪草种的是 (B ) A.黑麦草 B.结缕草 C.高羊茅 D.早熟禾

10.花境指绿地中树坛、草坪、道路、建筑等边缘花卉带状布置形式,其中采用的花卉主要是(C) A.多肉植物 B.一、二年生花卉 C.宿根花卉 D.木本花卉 11.植物配置时,如环境是纯红色的,可选用(B)的植物 A.调和色 B.对比色 C.中和色 D.鲜艳 12.吊盆植物以(C)的花卉为主,吊盆中央可以用少量直立性的花卉增强立体生长的景色。A总状花序 B.花色鲜艳 C.枝条蔓性 D.密集花朵 13.属于防护绿地的类型有(D) A.卫生隔离带 B.防风林 C.道路防护绿地 D.滨水防护绿地 1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缓慢、叶小而薄、下部叶子变黄,表示可能缺少(B)。 A.K B.N C.P D.C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C)颁布实施。 A.2008年1月3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9年12月3日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8分) 1.周代有记载:“周制有之曰:列数以表道”出自于 (《国语.周语》) 2.环城绿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也包括、、、、等景观类型。(农田、湿地、果园、牧场) 3.城市森林首先在和兴起。(美国、加拿大) 4.中国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包括:、、、。(工业化背景、城市化背景、土地资源短缺背景、人口与闲暇背景) 5.带状公园是沿、、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城市道路、城墙、水滨) 6.由于环境污染,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增多,主要有、、、、、等。(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气、汞、铅蒸气) 7.城市园林植物是天然的“”。(消声器) 8.人们认识城市,主要通过、、、、这五个环节。(路、 沿、区、节、标)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精)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一)规划基本理念 城市绿色廊道理念: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廊道简单地说,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廊道可以是隔离的条状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联结,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廊道在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 湿地理念: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河带密集,水系发达,存在大量湖泊、池塘,土地潮湿,又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湿地环境特征,尤以万江区地带特征为最。湿地退化和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自然景观的丧失。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只要克服或消除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压力,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湿地环境是可以恢复的,恢复湿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系统建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目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使其纳入更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城市绿色环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各类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建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最高目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原理为基础,以绿廊和河岸湿地为理念,以城市设计方法为手法进行绿色空间形态布局,提出“一网、二环、二轴”的绿色空间结构模式的布局。 一网: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网络。运用绿色廊道理念,在东莞市东江两岸沿线、市区内部规划开辟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结合城市主导风向,把城市外围的生态信息,如空气、绿化等引入城市中心区域,绿色廊道与道路绿化结合形成绿化空间网络系统,从而保证城市在绿色网络中良性运行,每段绿廊、每段道路绿化和每个绿化节点,都尽可能体现出自然生态的氛围。

佛山市顺德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模板】

佛山市顺德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1.规划目的 为发展佛山市顺德区的城市绿化事业,指导佛山市顺德区绿化建设项目的安排,提高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省及佛山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规划。 2.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区范围为佛山市顺德区全区范围,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的重点地区是中心城区范围。 3.规划年限 本规划的适用年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 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4.规划目标 佛山市顺德区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是:为顺德区构筑起一个结构完整、总量恰当、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有机联系的生态型绿地系统;通过绿地系统的建设,使顺德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花卉之乡和园林之乡;把顺德区建设成为佛山市的生态园林城区,符合佛山市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建设要求。 5.城市绿化建设指标: 2010年,全区建成区绿地率32%,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m2/人;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32%,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m2/人。 2020年,全区建成区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m2/人;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m2/人。

绿化指标一览表 6.绿地系统布局 佛山市顺德区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为“十字绿廊、蓝脉绿网、绿核点缀”,以纵贯全区的十字绿廊构筑绿地系统的生态基质, 以河涌水网和主要干道两旁的绿化带建立蓝脉绿网, 以带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空间作为绿地系统点睛的绿核。通过建成区各类绿地与大区域自然开敞空间的结合构建起全区开放式的绿化体系。加强区域开敞空间预留和特色保护,推进河道生态岸线和滨水绿化建设,珍惜稀有的丘陵林地生态景观资源,褒扬顺德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7.绿地系统建设 全区公园绿地按级别分为城市公园、镇级公园和村级公园,按功能分为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