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优质课比赛教学实录

建德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优质课比赛教学实录
建德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优质课比赛教学实录

建德市小学科学2010 年度优质课比赛教学实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科学四上2010-5-20

执教新安江第三小学占永仙记录整理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

0802

课件播放声音,学生听声音(各种)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

生回答

师:你能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乐器发出的

生:是鼓棒打出来的

生:是鸟叫出来的。

师:这是我们的猜测。

0805

师出示钢尺、皮筋、军鼓

师出示钢尺,问怎么发出声音?

生演示

学生:也还有桌子的声音

师:该怎么做

生再次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出示皮筋:

生用方法发声

生演示,师指导:皮筋要拉的紧些

师:谁能让鼓发声

生演示

0810

出示温馨提示

1、拨动钢尺时,手按住靠桌子边沿一端的尺子,往下拨。

2、皮筋要拉紧,但不能太紧,互相合作。

3、敲鼓要轻轻敲。

4、仔细观察,保持安静,填好记录表。

5、实验完成后,把记录表留下,实验器材送回原处。

出示实验单

讲解填写方法

0812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0817

师生交流

组 1:到投影前展示汇报

拨上下颤动不动

师:老师根据汇报把上下颤动用一幅图来表示,边说边作画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

生:还有抖动。

师:抖动和颤动一样的。

组2:橡皮筋是弹动。

师:什么是弹动

生:就是上下摆动

师作图

生:鼓是敲的,上下抖动

师:我们也来作图

师:有没有不同小组

生:敲的,是颤动

师:颤动和抖动是一个意思吧?

0824

师小结:不断地做往返运动就叫做振动。并板书

师出示音叉,敲击,是在振动吧?大家有什么方法能够看到?

生沉默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们可以借助水来观察。出示温馨提示并讲解

0826

生领取材料操作

(学生敲击后大都把音叉伸入水底)

0833:

我们来交流,敲击和不敲击音叉水的状态怎么样

生:敲击音叉有波纹

师:有波纹说明什么?

生:有波纹,水会溅出来。

师:有波纹,水会溅出来,说明了什么?

生:振动。

师:你能告诉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靠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物体振动就发出声音,不振动了是不是声音就消失了呢?

师敲锣鼓

生:我们有办法,就像三角铁,敲过后手一碰就没有声音了。

师演示敲鼓后马上按下鼓面,该生触摸体验。

师:我们人身上也有发声器官。触摸声带发出“我们爱科学”声音

生发声体验。

师出示关于声带的知识文字资料

生阅读

师:关于保护声带,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你有没有办法去观察?

生:有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生:是由振动产生的。

生齐读。

0841

下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科学四上2010-5-20执教乾潭小学周小平记录整理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

0850

播放课件,生听各种声音

师:告诉老师,你听到什么声音?

生:庙里敲木鱼

生:青蛙声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介绍材料,有鼓、皮筋、钢尺,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师有要求,鼓要用鼓槌,不能用钢尺。

出示建议:

生阅读

0853

操作开始,比较随意地敲

0854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生:敲打鼓板书鼓敲

生:皮筋弹,演示板书:皮筋

生:钢尺敲打

师:敲打时哪些发出的?

生再次操作,师指导:按紧,下压,放手

师:你现在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碰撞

三个学生都是认为碰撞

师:我们再来研究,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出示记录表

要求用板书上的方法研究,出示建议

0901

学生操作

0905

投影汇报

生 1:不发出静态静态静态

发出动态动态动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静态动态明白吗?

生:明白,就是动

生2:发出声音时动起来了师:

发出声音时是怎么动的?

生:钢尺是这样动的,用手势表示

生:鼓是这样的,手势模仿

生:皮筋是拉出去会弹回来的

师出示投影:一个物体在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做往返运动,这叫做振动。

师:你现在知道了吗?师生交流并板书三者都是振动。

师:物体在不振动时还发出声音吗啊?

生:是的

师出示一个锣:敲击

能够让他停止发出声音吗?

师用钢尺敲击,生用手去捏

师:为什么?

生:物体停止了振动。

师出示音叉,敲击

师:发出声音了吗?看到了吗?有什么办法证明它振动了?

生:放入水中

师演示:在水槽中平摊一块毛巾,放在视频展台上,师敲击音叉,学生观察到水面的波纹人体上有一个器官,也能发出声音,是什么?

生:声带。生发声触摸体验

师:人体有一个对声音特别敏感的器官,是什么?

生乱猜,最后猜到耳朵。

师教学耳朵保护教育。

师:你还看到过生活中发声振动现象吗?

生看到过

生:流水

,,

0921 下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科学四上2010-5-20

执教新安江第一小学李祖峰记录整理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

0933

师:刚才老师喊上课时,你听到什么声音?

生:铃声

师:铃铛是哪里发出声音的

生:里面的铁锤敲击

师:生活中有很多声音。你认为是怎么产生的

生:撞击

生:摩擦

师:摩擦和撞击有什么区别呢?

生沉默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表格

师出示钢尺

生敲击桌面

生用手弹

一生用手拨

师:谁能帮助他改进

师出示投影图片并用文字说明(再将另一端轻轻的压弯,并迅速放开)

生演示

师:橡皮筋怎么办?

生演示拉

师:弹在手上,要求只能够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生汇报

师出示自制教具,在一个空水槽上有夹子夹住的橡皮筋

师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要求

发声时不发声时

橡皮筋

钢尺

讲解实验要求

0941

开始实验

学生操作声音较轻,但是有几组钢尺操作不科学,教师巡回指正

0950

生投影汇报

生1:橡皮筋振动,不发声时恢复原来状态,钢尺 ,, 发现皮筋发声轻,钢尺重

生2:橡皮筋一直在弹动,不发声是不弹动,钢尺也是一样,发现都是通过摇摆发声的。

生3:橡皮筋发声时上下摇晃,不发声停止不动;钢尺相同,发现方神圣时都是上下摇晃的,通过摩擦能发出声音。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声时都是动的

生:发声时都是左右动的

师:就是左右吗

生:还有上下

师:他们发声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来回运动的,科学上我们把来回运动叫做振动。板书

师:这些物体发声时都是怎么样的?

生:振动

师:不发声时怎么样?

生:静止

师板书至表格

生:橡皮筋和尺子在模样物体作用下振动发出声音

师:是不是橡皮筋和尺子本身

生:是的

师:生活在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振动产生的

生:鼓乐队的鼓

师:我们就来研究,出示鼓,敲击

问:你怎么知道它振动了

生:看

生:摸

师:还有什么办法?

生:用一个小的东西放在鼓皮上

生:把一碗水放在鼓面敲击,如果看到水面波纹也说明振动

师:好的,但是用水容易溅出来,我们今天就用手摸和放绿豆的办法。

1001

学生操作

1002

学生汇报

生:敲击鼓面时会振动?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豆子跳动

生:用手去摸,手面麻麻的

在表格中板书鼓

出示音叉敲击

师:发出声音了,有没有看到振动

生:看到一下。

师:一下算不算振动。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生:在音叉边放一只手,、

生:在音叉边放一颗绿豆。

师:能不能用前面同学提出的放一杯水的办法

师:用一杯水把音叉放入水面,还可以用手摸。

1007

学生领取烧杯音叉操作并观察

1009

生:水会溅出来

生:水会泛起波纹

师: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生:音叉在振动

板书入表格

师小结:今天观察这四种物体,他们都是振动的。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发声时由于物体振动。

师:科学家也做了许多试验,投影: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师:我们人体也有个发声器官

生体验声带发声

1012

下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科学四上2010-5-20

执教大同小学卜勇军记录整理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1022

师出示音叉

问:见过吗

生:没有

师演示敲击方法

生:抖起来了

生:发出声音来了

师再敲击

生:声音延长了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不光是音叉,其他很多物体也能发出声音,你认为是怎么产生的?

生:碰撞

生:敲打

生:摇晃

师:我觉得这个孩子不错,积极发言,把掌声送给他

生:摩擦,

生:吹气

师:看来有很多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但这都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要实验。老师带来了皮筋、钢尺,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生:钢尺,掉在地上,敲打,师根据回答演示

生:橡皮筋捆在手上

师:现在老师是要求单独发出声音

师演示钢尺发声实验

生观察

师演示错误的方法,生指出错误之处。

师再次强调:要按紧一压一拨

师:是不是发出声音就完事了

生:还要观察

师:观察什么

生:观察发声时有什么变化

师出示皮筋:怎么办?

生:双手拉紧一手放开

师:如果你拉紧点放开可以吗?这样收会弹痛的。这样方法好不好?

师演示拉紧后拨动问,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们观察什么

生:观察怎么发出声音?

师:观察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师出示音叉

问:观察哪个部位

生:(没有举手过的)观察敲打的上面部位

师:观察的方法是什么

生:是哪个不会发出声音的?

师:我的话你听懂了吗?有哪些观察方法

生:看听闻尝

师:可以尝吗?

出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记录单

让材料发声方法材料发声时样子

橡皮筋

钢尺

音叉

发声时的橡皮筋、钢尺音叉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简单讲解实验要求,生操作

1035

学生操作

1042 上交材料,小组交流

师:对实验情况作小结,表扬认真的小组,批评发出的声音太响了

1044 汇报

生:音叉敲打,橡皮筋弹拉,钢尺压拨,状态时会抖动上下抖动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用手摸音叉,手有点麻

师:这是新方法

生:橡皮筋和钢尺都抖动,音叉碰撞,共同点是都会抖动

师:我们来看,它们发声时都会抖动,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有好几次,越来越慢

师:谁来把他的观点再说一说

生:橡皮筋钢尺开始很快,后来越来越慢了

师:也就是说,它们不停地来回运动。那它们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生:给了它一个力。

师:也就是说,是在力的作用下,它运动起来了,出示投影振动概念,生朗读。

师:这些物体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生:是给它一个力?

师:演示给几个物体力,生观察

生:还要振动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不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吗?

生:钢琴

师:你们赞同吗?

生:钢琴里面在振动

生:葫芦丝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都同意

生:笛子

同意吗

生同意

生:葫芦丝发声时里面的簧片在振动

师:葫芦丝里面是在振动。

师:我们人体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吗?

生体验

师:在振动吗

生:在振动

生:我发现发声越快,振动越快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

生:声音是由物体碰撞和敲打后产生的

师:谁能帮他再描述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问前面学生,你清楚了吗

生清楚

生:声音产生需要用力。

1057

下课

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010-5-20

执教杨村桥中心小学张卫锋记录整理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

1330 师:不知你们观察过没有,什么时候天亮?

生:五点左右‘

生:五点半

生:四点到五点

师:什么时候天黑

生:六点半

生:七点左右

生:夏天时七点左右,冬天要早些

师:我也没有观察过,大概是这个时间。我们每天这样迎来黎明和黑夜,是为什么?

生:是因为地球自转。

师:我们每天迎来地球白天和黑夜,地球是怎么转的?

出示地球仪,生演示从西向东转

师:这位同学是这样转的,还有什么转法?师演示,因为地轴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能围绕地球转。(演示往另一个方向转)播放影片:火车向前行驶,景物往后运动

师:火车飞速行驶,发现什么?

生:景物往后

师:这是科学上的相对运动,如果车子往前,景物往后;车子往后,景物向前。

师:如果车子是绕着圈开,会怎么样?

生:和方向相反。

师:我们回到地球,可不可以从天上太阳的方向发现地球的运转方向 ? 生:太

阳是不动的,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说明地球是自西向东的。师:他说

的好吗?听懂了吗?

板画太阳东升西落。解说地球应该是自西向东。知道了吗?

生:知道

师:回到地球仪,自西向东,应该是怎样转的?

我们的方向哪边是东边?哪边是西边?

生找出东西,一生到讲台演示地球仪自转方向

师:我们来到太空观察

播放课件及解说词

师:我们不仅知道地球在自转,还知道了它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还根据时针转动的发现,逆时针。

师:每个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一样吗?

师在地球仪上指出一些城市,北京、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

生:乌鲁木齐在西,北京在东,北京先天亮

师:请一生上台转动地球仪,用电筒照着

男生在北京,女生在乌鲁木齐,哪里亮就喊出来

情景模拟

师:在地球上哪边的人们先迎来黎明

生:东边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大致掌握了。在现实中,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时间迎来黎明?

生猜测:两个小时、半个小时,,

师:刚才的猜测都比较模糊,你想知道到底相差多少时间吗?

生:想

师出示世界时区图(投影)确定方位,

科学家把它分为24 个时区,知道为什么?

生:一天24 小时

师:那么每个时区就是一个小时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差多少时间?老师教你。看相差几根线?

生:两个小时

师:还有一个办法,北京是东8 区,乌鲁木齐是东10 区

生:相差两个小时

师:最好的办法是数几根线

师:巴黎、纽约、北京、乌鲁木齐相差多少时间?

1357

生小组讨论,观看时区图,完成作业

1401

学生汇报(投影展示)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我们学会了怎样确定谁先迎来黎明,通过时区图能够知道早多少时间。在观看一个视频,了解有关时区图的问题

1404

生观看视频

1407

师:通过探究,学到什么?

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生:我们认识世界时区图,知道了各个地区的时差

生:知道了那个地区先迎来黎明。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就是这节课研究内容。

1408

下课

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010-5-20

执教航头小学雷春记录整理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

1420

课件出示北京和乌鲁木齐

问:谁知道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生:北京是东部,乌鲁木齐是西部

出示中国政区图

问:谁在谁的什么位置?

生北京在乌鲁木齐东部,乌鲁木齐在北京西部

师: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出示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师:怎么研究?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

生:手电筒放着不动,地球仪围绕转,并演示

师演示解说:相对手电筒不动,地球仪慢一点转动

投影实验单

我们的实验是让地球按照()的方向自转的,发现()先迎来黎明。

1224

生做实验

1227

学生投影汇报

组1:顺时针乌鲁木齐

师板书,问谁能用箭头表示顺时针

生板画

师:谁能用方向表示?

师用地球仪演示自东向西

组2:逆时针北京师

板书

生板画逆时针板书自西向东北京

师:地球到底是怎样转的?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沉默

1434

师投影出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汽车向前行驶,看到周围景物向()运动

2.人向后到这走,看到周围景物向()运动

3.汽车顺时针转弯,看到周围景物()运动

4.汽车逆时针转弯,看到周围景物()运动

生汇报

师出示相关视频

生:我们看到周围景物,和我们方向相反。

师:谁能说的更完整?

生:物体向一个方向运动,周围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师:景物是看起来运动,是真的运动吗?投影:物体向一个方向运动,周围景物看起来向相反方向运动。师:我们能不能自己做这个运动实验

请一生上台演示转动

生按照来时要求,站立原地逆时针转两个圈

师:太阳看起来师怎么样运动的?

生:由东向西

师:根据这个你能知道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生:由西向东

师小结: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师出示政区图:问,北京和汕头那个出示先迎来黎明?

生:汕头

师:为什么?

生:汕头在更东部

生: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汕头和北京差不多在同一条线上

师课件划线并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经线

述说:科学家根据经线把地球分为24 个时区,为什么分24 个

生:地球一天 24 小时

师出示世界时区图,问:你能从图中看出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

生:两个小时

师:你能介绍是怎么看出来的?

该生站立沉默表示不懂

师:没有关系,请同学们书本翻到81 页,自学有关知识

1442

学生自学

1444

师: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我学到分24 个时区,每个时区 1 个小时

,,师投影出示时区的知识,生阅读

出示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呢个时区?

生:北京东 8,乌鲁木齐东 10

1447

师布置作业

小组讨论完成作业

1.北京和纽约相比()谁先迎来黎明,早()个小时

2.建德新一小盒东京,()先黎明,早()个小时

3.老师明天中午打电话给美国的朋友,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这样合适吗?为什么?1452

学生汇报作业

师投影地球仪,设置情境:两个地区的时区没有显示?哪个地区县先来黎明?

生:靠东的

生:一个地区越向东,越线迎来黎明

生:我还知道有24 个时区,每个时区一个小时

,,

师:学了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

生:哪些横着(纬线)的线是什么线?

1457

下课

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010-5-20执教实验小学李愉均记录整理新安江第二小学胡健

1509

师播放视频,想视频中出现哪些时段?

生观看并说出时间:黎明日出早晨

师:为什么会有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生:地球自转

师出示地球仪,上面有非常多的城市国家,他们会在同一个时间迎来黎明吗?

生:因为他们不再同一个地方,太阳有些照到,有些照不到。

师,出示中国政区图,通过北京和乌鲁木齐研究

生:乌鲁木齐在西部,北京在东部

师:这两个城市每天会同一个时间迎来黎明吗?除了和他们相对位置外,还和什么有关?

生: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师:地球公转会迎来昼夜变化吗?

生:角度

师:换一个词语说方向

师:地球自转方向可能是怎么样的?

生:两种,顺时针逆时针

师:两种不同方向会迎来怎么样的不同结果

生:顺时针,北京先迎来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沉默

师:我有不同意见

怎么办?地球这么大,北京、乌鲁木齐都看不到

生:用地球仪作实验

生:可以把同学围成一个圈,做地球,另一个同学做太阳

师课件出示该实验问:做这个实验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面朝外,

师:为什么?

生:背朝里就永远是黑夜了

师:太阳的同学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能动

生:(此处未能记录)

师:太阳是恒星,地球上的同学好动来动去吗?

生:不能

师请 6 生组成一个圈,乌鲁木齐和北京的学生胸前挂地名,面朝同学,顺时针转

生汇报:是乌鲁木齐县迎来黎明

生换个方向,是北京

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分析

师:地球到底是这么转的呢?生活中就有这份答案

出示车子行驶视频

问:车窗外是哪个方向?

生:向后

师:景物本来是向后跑吗?

生:车子向前动,景物向后

师:只要车子向前就可以了吗?

生:景物不动

师出示视频

问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沉默

师提示:观察者在哪里?

生:在车里

师:如果你看到景物向后移动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们坐在车里

投影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向()运动的车上观察车窗外的物体,向()移动?

师:播放自拍的操场四周顺时针运行

问: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我们在运行逆时针

投影: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想()方向自转的物体上观察周围静置物体,该物体会向()的方向运行。

师小结相对运动。我们每天都在一个自转的地球上,感受到了吗?为什么?生:

地球自转是很慢的。

师:地球转动时很快的,飞机都赶不上。但是我们能观察到地球之外静止的物体在干什么生:地球上的白云

师:白云是吗?

生:月球

师:太阳。出示月球和太阳东升西落的视频

师: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他们自动向西转呢?

生:自西向东的

师:也就是和地球相反的,是东升西落。反过来,逆时针就是自西向东的。现在我知道了应该是?生:北京。

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

生沉默

师:不知道什么办?出示课件解析地球的时区图并出示国际时区图的动态演示

1537

同桌研究时区图,看有什么发现?

1539

学生汇报

生:把一个分为一小时,北京到乌鲁木齐有两个小时,所以早两个小时

生:不应该准确说两个小时,北京和乌鲁木齐不在同一条线上的

师予以肯定

师:还有中文字写的什么区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东区12 西区 12

师:更好是24 小时

师投影时区图,讲述世界时区图知识

师生交流

师出示乌鲁木齐的夏季作息时间

生观察体验

1545 师小结

师: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生:乌鲁木齐早晚干活的时间。

师:你还想研究的是什么?

还想研究时区图吗?非常有趣

1546

下课

小学科学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

《植物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依据观察重点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学会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定量观察;亲历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注意保护植物,懂得珍爱生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观察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并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记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亲历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开花并结出果实的油菜若干棵,完整的凤仙花植株图片,完整的蚕豆植株图片,完整的花生植株图片,完整的西红柿植株图片,完整的三色堇植株图片,菊花一盆(已开花),长寿花两盆(已开花),铜钱草两盆(已开花),小西红一盆(已结果),放大镜,镊子,托盘。(课前把实验材料按小组分好)常见的蔬菜水果:芹菜,韭菜,萝卜,洋葱,苹果,西红柿,黄瓜,芸豆,花生,黄豆,猕猴桃。 教学过程: 引题: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植物,说说,你都认识哪些植物呢?(学生踊跃回答,建议每人说两种)

奥,同学们知道的植物真不少,老师呢,也搜集了一些植物的图片,看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ppt )取出实物:菊花,长寿花,西红柿,铜钱草。 (生说出名字)(实物摆在讲桌上) 同学们认识的植物可真多,那么你知道地球上的植物一共有多少种吗?(生:30 多万种)对,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非常多的,那这么多形形色色色的植物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启发,学生思考) 先说不同点吧。(生说)启发:先从整体上观察,植株的形状,大小,颜色,生活环境。再从细节上局部观察:叶子,花等。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1. xx大多是绿色。2. 都有根,除了根还都有什么?(茎叶花)所有的植物都能开花吗?这是个问题。刚才咱们说的根茎叶花等是植物的身体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一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探究一下植物的身体。(ppt 出示课题)PPT 出示探究一问题。 探究: 探究一:同学们,我们探究科学问题是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查阅资料法等。(师简单介绍每一种方法)探究这个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呢?给你们1 分钟的时间大家抓紧分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快速讨论)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

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周三第三节听了尚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尚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合作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加强了的。 三、任务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4、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方法措施: 1、课堂措施: (1)、教材及学生的备好课,好活动材料,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努力每位学生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

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小学科学课评课用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了“身边的植物”、“小车动起来了”、“磁铁玩具”、“白天与黑夜”四个单元。从四个学生熟悉的内容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生命科学、机械与工程、电与磁、宇宙知识等方面的科学教育。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

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的叶、茎、花、果实的特点,会观察植物并描述观察到的情况。 2、常见的车的特点,会根据车的不同特征给小车分类,知道物体运动需要力。 3、磁铁的具有吸铁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特性;磁铁具有指向的特征,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更替对人类活动和动植物的影响。 4、太阳东升西落和月相的变化的自然规律。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枫树与竹子等常见植物的叶片,绘描述植物的叶片的

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方案

岔河教管中心 2014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区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学科学教师学科竞赛的通知”为指导。以学校教育指导方向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建设为步伐;以优质课堂效率为发展前景;以提高我镇教师专业化为发展目的;以促进老、中、青教师的共同和谐发展。以能达到我镇教师共同提高,共同探究、共同创新、共同交流的根本要求,为构建一个活跃的教学氛围而努力拼搏。 二、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在新形式下科学学科领域内如何具体落实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我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使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计划在全镇开展科学学科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为全镇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领导小组 组长:聂宗应 副组长:赵友学朱贤伦 成员:教管中心其他人员及各校负责人。 四、参赛对象及内容 1、参赛对象:以片为单位,各片选派一名教师参加。 2、参赛内容:科学(3—6)年级上册教材内容。 五、竞赛要求及时间安排 竞赛要求: 1、理念上:要紧紧围绕学科教育教学的要求,主题鲜明、突出、紧凑,重点 安排合理,难点解决到位,板书设计美观,体现教学目标,能体现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教法上:预设的教学流程必须结合我镇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3、备课:凡是参赛的教师必须设计好一节你所参赛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 后教学反思。 4、上课不做分组实验,有演示实验内容的教师请自备演示实验设备。 课题内容及要求: 科学三至六年级上册教材中自选一节教学内容为参赛内容。 报送课题要求: 由参赛教师报送的自选课题为准。(报送时间:11月18日) 竞赛方式及要求: 1、各参赛选手将以抽签的方式为参赛顺序。 2、各参赛选手在参赛前一天将准备好的课题教学设计、课件交到教管中心。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设计

推荐参加“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神奇的电磁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第三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什么电磁铁,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借助自己制作的电磁铁进行探究,认识到电磁铁也有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以及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经历了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磁极的探究活动后,依旧有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估测、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认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并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设想】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学生就会失去自己探索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的兴趣,也没有兴趣继续探究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电磁铁并进行了吸回形针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能主动提出“是什么影响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猜想是探究活动的主线,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对“影响电池铁

磁性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儿童有了自己的猜想,才会带着自己的猜想去探究,真正“用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得出各种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个人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彰显,让同学之间在合作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2、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教师让学生经历制作电磁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而实验之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组的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情况和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老师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将知识外化应用,让学生知识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2)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小学数学优质课名师评课集锦doc

小学数学优质课名师评课集锦 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课心得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惠安八二三实小吴远云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比》,创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引出了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这些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无雕琢之痕。让人听了心服口服,并由衷赞美教学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亮点之三: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

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1) 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 (1) 第二课温度计 (4) 第三课热往哪里传 (10) 第四课热胀冷缩 (21) 第五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28)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32) 第六课让我们一起关心天气 (32) 第七课刮风了 (40) 第八课下雨了 (42) 第九课:小小气象员 (51) 第十课奥运与天气 (56) 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 (65) 第十一课声音的产生 (65) 第12课声音的传播 (71) 第十三课:乐声与噪声 (75)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 教材分析: 《冷与热》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冷与热"与学生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通过身体感受,动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冷水与热水"是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从体验中孕伏新知,活动中 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 设计思路: 1,科学学习应以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动机,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诱因的方法. 3,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 4,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想想做做的活动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 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 触摸的感觉. [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探究 (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题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题 一、填空: 1.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汽车的后视 镜也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性质。 2.如果没有光,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 3.光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交通灯、激光手术等;如果不注 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例如:长时间看电视会伤害眼睛、玻璃幕墙会产生光污染等。 4.在自然界中,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的微小的水滴有关。所以一般彩虹都是在雨后初 晴会出现。 5.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些营 养是可以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 6.面粉等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食油含有丰富的脂肪;肉类、蛋类和豆类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奶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 7.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器官依次为:口腔、胃、小肠、大肠、直肠等。 8.人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组成。 9.肺活量大,肺功能大。不同年龄的人肺活量不一样,儿童的肺活量约1.2升,成年人的肺 活量约2.6升。经常锻炼的人肺活量可以增大。 10.儿童平静时,每分钟平均呼吸次数是20次。把手指按压在手腕上,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安静时,成年人的心脏每分钟大约跳75次,每次跳动约有70毫升的血液送出。 11.传染病人不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交叉传染。 12.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血液在我们体内不停地流动,心脏和血管的 工作就是让血液流动起来。经常锻炼、均衡饮食、不吸烟等良好习惯,都可以使我们的心脏和血管保持健康。 13.大脑控制着你的肌肉运动、感觉、语言,甚至你的食欲,脑也是思考问题和记忆事情的器 官,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司令部)。劳逸结合、合理用脑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重视的大问题。 14.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滑雪的运动方式是平动,电风扇叶的运动方式 是转动,钟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 15.常见的力有:动力(外力)、重力(地球引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阻力)、摩擦力 等。。 16.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和少盐的食物有助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17、镜子能使光“拐弯”的原因是因为镜子可以反射光。 18、在小肠中,食物变得细小,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通过小肠壁经血液流经全身。 19、你体内最粗的血管有你的大拇指那么粗。 20、一般来说,胸围差越大,表示呼吸功能越强。 21、物体因为形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2、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德国科学家奥托于1654年在德国马德堡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23、英国的科学家牛顿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再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用了许多年时间经过艰苦的计算,证实了地球引力的存在。 24、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人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计算公式为:距离÷时间 25、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单位是牛顿,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我们通常所说的下方,其实就是重力的方向,它是指向地心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 26、心脏由很结实的肌肉组成,在人的生命每一秒钟它都在有节律地跳动,像水泵一样推2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27、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内。 28、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描述物体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二、判断: (√)1、小孔成像是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镜子可以反射光线。 (×)3、吃饭时看书不是坏习惯。 (√)4、肺是人的重要呼吸器官。 (×)5、不同的人的肺活量都是一样的。 (√)6、心脏一分钟可以输送5000毫升血液。 (√)7、充足的睡眠能消除大脑的疲劳。 (√)8、用脑所需的血液比肌肉工作时需要的血液多15—20倍,所以长时间用脑会使人头昏脑胀,反应迟钝。 (√)9、不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得心脏病的人可能性要高出两倍。 (×)10、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仅凭我们的感觉就可以了。 (×)11、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没有受到地球引力。 (×)12、注射器吸取药水利用的是弹力原理。 (×)13、摩擦力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 (×)14、在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水的浮力。11.石头在水中不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 三、选择: (A)1. 下面哪些现象说明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A、光线打靶 B、潜望镜 C、彩虹 D、太阳能热水器 (B)2. 我们常用的电灯(白炽灯)是发明的: A、牛顿 B、爱迪生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C)3. 瘦肉中含有丰富的:A、脂肪B、糖类C、蛋白质D、维生素 (D)4. 根据“食物金字塔”,我们每天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A、糖果 B、植物油 C、盐 D、谷类 (C)5. 平静时,人一分钟心跳次数约为:A、20次B、150次C、75次D、30次(B)6. 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受到的缘故。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粤教粤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 1、植物的需求 2、生命的延续 3、水循环 4、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

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安排: 1、植物的需求(8课时) 2、生命的延续(8课时) 3、水循环(8课时) 4、物质的变化(8课时) 2017.9.4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科学的方法实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但仅要让学生实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准确的、科学的方法实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协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即时的、准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个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实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实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即时参与评价,即时实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实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但仅形成了准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理解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思维水平和探究水平。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理解,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 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但仅停留在课堂中。 评课稿 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能够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实行评析。 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实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 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绝大部分:先理解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这个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 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五年级学生表达水平已经较强,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