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1

教育学(整理)1
教育学(整理)1

教育学第1章

1高等学问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说,古代教育机构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2、从目的或内容上说,古代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3、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4、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在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

2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2、从目的和内容上,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发扬的场所。3、从对像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的教育4、从管理来说,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保证。

3第三级教育的基本内涵:答:1、从形式上,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等各类型院校都是高等教育机构。2、从目的和内容上,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需求。3、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任务4、从管理来说,高等教育在保证自治传统的同时应兼顾社会需求。

4高等学校的职能:答:1、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学中心2、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中心3、作为服务社会的服务中心。

5对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新认识和争论:答:1对三项职能内涵的认识更为明确2、教学与科研职能的矛盾与冲突3、建立有序、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

6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7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专才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某一职业、行业的实际需要。

通才教育:也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识教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即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

8并存与互补: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章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理念

1、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文化:(名解)是

指大学群体习得的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

为。

2、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的关系:答:1)

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精神是大学优

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师生

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大学理念更多的

是表达大学师生(包括个人)对大学的认

识及其办学主张。

2)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一所大学在历

史上主张和坚守的理念,形成了大学的精

神。

3)大学理念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建

立在大学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

3、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

答:1)校训的作用:校训是一种极其重要

的精神文化元素。

2)校训、理念和精神的关系:一所大学的

校训在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的角度表明

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起着引领

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作用。处在理念形态

的大学校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终会成为大学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即大学精神。

4、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

答:1)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包含两个方

面:一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

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

性地提出新的大学精神文化。2)大学精神

文化的兼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大学

精神文化的多元性而言。就是要做到兼容

并包。二是从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

观点、行为包容。3)大学精神文化的整合

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

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

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

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4)大

学精神文化的个性。

5、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答: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

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盛行及两种理

念并存与对峙时期

3)大学理念显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时期

6、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答: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

的地方;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

3)现代大学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4)现代大学应该有大师,也应有大楼

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

第三章高校教师发展

第一节学术职业与高校教师发展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高校教师把“学

术”、“学术活动”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和

使命,而不是单纯以谋生为目标。1、学术

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学术

职业以知识为材料,以教学和科研为手段,

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2、学术职业具有崇

尚自由的精神气质:学术自由需要无私利、

非功利、纯粹地追求知识,信奉“为知识

而知识”的法则。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

会责任的精神气质:学术职业应利用其知

识权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保

持公正的良心,用宋朝学者张载的话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术职业的光荣与使命

(一)“传道、授业、解惑”——学术职业

的古老梦想 p55

“传、授、解”乃韩愈《师说》中对教师

职责的界定。1、教师应该是“传道”的“人

师”:教师首要是要教人“成人”之“道”,

即教人如何认识人生、人世、人情、人性,

其实是一个探求“认识你自己”的过程。2、

教师应是授业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传

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

的工作。3、教师应是解惑的学者:对高校

教师而言,不全是为了传授,而是要引导

学生解未知之惑。

(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学术

职业的现代定位p56

高校教师要具有教育家、科学家和服务社

会专家的三重角色。

三、学术职业的诱惑及偏差p57

1、学术失范:第一,目标庸俗化:只为功

名利禄。第二,学术行为失范:抄袭、剽

窃、造假等。第三,学术贿赂:以权力谋

职称、课题等,或以学术媚权。第四,学

术腐败: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

2、学术漂移p59:定义:学术漂移是指学

术生活的价值基础及制度安排的权重分配

发生了偏移。

①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是高校的根本,

我国出现将一流大学等同于研究型大学,

降低教学的重要性。

②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行政干预学

术、行政替代学术、行政权力泛化。

3、低效教学——低效教学的表现,7条:

①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高校学生是成

人,不能采取家长式的管理。②不能维持

课堂纪律。③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

④不能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⑤不能取得

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⑥没有着力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⑦不能采纳他

人关于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低效教学

的出路:唯一出路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

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学生有没有进步是教学有没有效果、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4、职业倦怠:倦怠产生与压力与紧张有关。教师长期受到科研、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教学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而面临着职业倦怠。

四、学术职业的发展与超越p64

1、何谓高校教师发展:高教教师发展强调立足于教师的主体性,基于自己的内在要求,主动追求达成某种或某些发展目标。

2、高校教师发展什么:主要有三个方面,学术水平的提高:掌握学科的学术前沿,创新学科知识。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要掌握专业的教育知识,专门的教学技能。师德的提升:要有学术道德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如爱护学生、诲人不倦等。

第二节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p68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以内修为基础,通过自觉的、系统化的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促进群体发展,进而成长为作为身份神圣、学术自由、组织自治、行为自律的以学术为业者。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共有七条:

1、形成完整的职业发展道路:首先要求学术职业全职化:学术成为终身追求的全职工作。其次要求学术职业独立化:与国家、市场等保持适当的独立。第三,要求学术职业生涯道路的发展性、上升性:专业化变革有利于提升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2、形成专门的群体繁衍机制:通过研究生教育,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的重视,培养下一代学者。

3、形成建制化的专业组织:学者要有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的协会。

4、提出专业的服务承诺:高校教师的专业服务承诺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5、形成专业伦理规范:专业团体的内部伦理(学术诚实);社会伦理职责(培养人才)。

6、专业价值的合法化:专业群体赢得合法性的方式有三:外部权威认可,同行评价认可,顾客评价和市场认可。

7、获得专业自治特权:专业自治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教授拿的是公务员的收入,但却拥有艺术家的自由”,还能享受“在学术工作中没有上司”的自由。

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p74

第三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p77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目标:1、1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为什么而教”。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形成智慧。2、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教什么”。要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3、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如何教”。就是要因材施教。4、高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时教”。以学生原有知识和成长经历为根据。5、高

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地教”。要根据在课

堂、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不同地点的情况,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模式p79

可以按照“是否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为

标准,将教学发展模式划分为两类,教师

群体自助互动型教学发展模式,专家介入

型教学发展模式。

1、教师群体自助互动型教学发展模式:同

一学科或学院内教师通过听课或“传、帮、

带”方式,发展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2、

专家介入型教学发展模式:教师发展是一

项专业性事物,需要有专业人士的介入与

指导。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

第四节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的发展程式p86

1、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美国学者傅勒

认为,在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中,教师们

所关注的事物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教学

前关注:职前培养,无教学经历和经验,

只关注自己。早期生存关注:初次实际教

学,老师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能

否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教学情境关注:

教师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限制及挫折。

美国学者伯顿提出了教师生涯循环发展的

理论,认为教师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求生存阶段:刚进入新环境,对环境和事

物在适应中。调整阶段:开始关注学生,

教学技巧等。

成熟阶段:教师们感觉比较安心,可以放

心地、专心地处理教学所发生的事情。

3、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p88

美国学者费斯勒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八个阶

段理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

建立阶段,高涨的专业成长阶段,生涯受

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

生涯退出阶段。

二、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p89

1、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一般包含三个方面

的指标:效能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确

定效能。职责指标:对教师所能承担的责

任和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资格素质指标:

三者相互联系,其中效能指标是高校教师

绩效评价的核心和根本。

2、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坚

持的原则 p92

为了保证高校教师学术工作绩效评价的科

学、合理、有效,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及相

应的绩效评价实践,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

则:价值均衡原则:合理分配各项指标的

权重,如教学、科研,本科、研究生、理

论、实践等。

指标内涵的个性化原则:根据高校和学科

类型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

设计的公开性、公正性原则:指标要及时

公开,也要保持公正,经费要文理科分别

对待。指标划分的独立性、可操作性原则:

避免指标间重复交叉,要能够操作。指标

调整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原则:指标应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高校教师的学术晋升p92

高校教师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将获得不同的

任职资格,即学衔,我国俗称为“职称”。

1、学术晋升的轨道:大体有三种类型

单一型学术职业阶梯结构。只有一个系列

的学术职业阶梯,适用所有学术人员,如

德国、意大利等。交叉型学术职业阶梯结

构。高等教育系统与其它学术系统学衔不

同,可以共享。如法国的研究员、研究主

任,相当于大学的讲师和教授。多重型学

术职业阶梯结构。不同学术机构的晋升标

准不同,如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社区学院

教师的标准就不同。

2、国外教师的学术晋升

3、我国高校教师的学术晋升:我国高校教

师的学术晋升出现了四大变革动向:一是

高校教师职务逐渐实施评聘协调的制度。

两种模式,一个是评聘分开模式,评职称

和实际聘任职务分开,只有获得实际聘任

职务的,才可享受相应的待遇。另一个是

新型评聘合一模式,职称与岗位合一,淡

化职称的身份和待遇,如研究员就是一个

岗位,不管是初级还是中级职称,都可以

竞聘研究员这个岗位。二是“非升即走”

的原则对高校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规定

讲师、副教授、教授岗位的任职年限,超

过年限没有晋升,就予以解聘。清华大学

解聘“9年未评职称”方艳华老师,2014

年4月,清华大学决定不再续聘外文系讲

师方艳华后,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

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将这

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

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三是末尾淘

汰的机制将激化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的竞

争。四是终身聘任后评审将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严格。国外对终身教授聘任后的评

审,我国对已经成为教授人员的评审也越

来越严格。

教育学第4章高校管理

大学权力的特质:答:1、权利的来源知识化2、权利的主体多元化3、权利的配置分散化

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答:1、大学与政府的关系2、大学与社会的关系3、大学内部制度

专业培养方案:是预先制定的、关于本专业学生培养的总体构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大学教学管理运行机制:1、学分运行2、人事改革3、课程竞争4、绩效评估

高校科研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为:公平性原则2、重点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自主性原则

第五章高等学校课程

1、高校课程的概念:(名解)课程是一种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体验。

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还是一

种意识。

2、高校课程的特点

答:1)高校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专业

知识以课程形式展现。

2)高校课程的内容具有前沿性:高校

是知识创新和发源地。

3)高校课程更注重科学方法论的训

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3、高校课程价值观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名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是

指大学的整个办学思想与理念,即指大学

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与训练,教

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

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指不直接为学生将

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

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

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学通

识教育承担三重使命:一是作为专业教育

的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二是作为专业

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三是作为专

业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三重使命

反映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

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人

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

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追

求“真”的教育。

3、高校课程变革

1)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2)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3)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4)注重人文,实施“全人教育”

5)面向未来,课程设置国际化与信息化

4、所谓“课程编制”,(名解)就是如何安

排课程或对课程做出计划。这种编排或计

划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并需要一

定的方法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5、高校课程的编制主体

答:不同的课程编制理论对谁应成为编制

主体的看法不一。一般认为有以下5种主

体:院校的领导者;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

教师;学生;其他参与者。

6、高校课程编制内容

答:课程编制内容总体包括培养方案(教

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编写教

材(教科书)三个层次。

1)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也称为专业教学

计划。培养方案的构成主要包括4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课程设置:课程结构

?主要教学活动:多种形式

?时间分配:各学科、每学周、每

学年时间分配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从形

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说明,正文部

分(本文),附录。

3)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

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课程标

准的具体化。

7、高校课程编制方法

1)单门课程编制方法:单门课程的编制就

是对一门具体的课程或教程进行编排。

2)培养方案编制方法;3)以学院为单位

的课程编制方法

8、高校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的广义与狭义

之分,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高校人才

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的评价,即判断人才

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二

是对某一具体课程进行评价,即判断某一

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效果。

9、现代课程评价理论

1)CIPP决策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

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

2)目标游离模式课程评价模式:是斯克里

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3)应答模式:是由斯特克于1973年提出。

10、高校课程评价过程

答:1)课程评价的准备阶段:建立机构,制

定方案。2)课程评价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阶段:对资料的科学处理。3)解释评价结论

阶段:根据指标体系规定的内容进行评定和

解释。4)撰写评价报告阶段:

11、高校课程评价内容

答:1)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评价:包括指

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评价:包括

目标评价和内容评价。

3)教材(教科书)的评价:教科书的评

价往往从内容、语言文字、教学

设计、编印设计、课堂使用等方

面进行。

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学校环境中,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高校教学:是高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传播高深专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高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校教学的特征:①教学本质的专业性②教学内容的高深性③教学对象的差异性④教学过程的探究性⑤教学要素的复杂性

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处理几种关系:①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的关系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③课程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关系④整体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第一节高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要求,科学设计教学系统的策略和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理论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层次(三个)①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②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③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

教学设计的程序(六个方面):①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分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②教学对象分析——明确学生是“什么”状态③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确认“学到什么程度”④教学策略的设计——用“什么方法”教学⑤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何选择和利用⑥教学评价的设计——实施的结果如何

教学设计的模式(迪克和凯里模式):①确定教学目标;②进行教学分析③确定起点行为④编写教学具体目标⑤设计标准参照试题⑥开发教学策略⑦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⑧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⑨进行教学调整⑩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教学设计者的基本要求:①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专业基础、个性品质、职业精神等。②应该具备的特殊技能要求:教学时间规划,信息技术的运用等。③应该具备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同事、学生、教辅人员。④应该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所教学科的逻辑

第二节高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涵义: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教学方法的作用:①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

的核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教学方法直

接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效能②教学方法影

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方法的分层与分类:教学方法由三个

层次构成:①原理性教学方法②技术性教

学方法③操作性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第一大类:“组

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第二

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

法”。

高校常用教学方法:①讲授法:对教师的

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的组

织讲授内容;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炼、

生动的特点;寓启发于讲授之中。②研讨

法:要经历的环节:确定研讨主题,认真

准备材料;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讨论;

做好课堂谈论发言记录;做好讨论的总结

与评价。③实验法:一般要经历的三个环

节:选准实验项目,确定实验类型;准备

实验条件,组织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

高校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的目

的和任务;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师生的条

件和特点;依据教学方法的功能和类型;

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

第七章高校学生发展与管理

1.学生发展(名词解释)::包括身体和心理

两方面,不仅是其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

增强的生理成熟过程,也是其认识和能力,

意向和态度不断变化的心理发展过程。

2.自我意识(名词解释):人对自己以及自

己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表现为自我认识

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心理能力。

3.个性是指个体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

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实践活

动形成的意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4.学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必要的组成部

分,包括对学生实施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

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5社会实践教育: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

深入现实社会,通过教学实验,专业实习,

毕业设计,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社会调

查等方式了解社会增长知识,磨练意志,

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活动过程。

6学生评价:对学生发展变化的价值判断,

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也包括对

学生个性、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评价

二(简答)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俩渠

道?):答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②日常

思想政治教育

2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答①

加强学生的针对性,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

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搞好理想信念教育

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搞好公民的道德教

3 社会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

作用:答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素质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③有

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4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答①心理健

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上

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立足创新③心理

健康教育的模式要多方联动④心理健康教

育的机制要有效运行

5学生评价的意义:答①为改进人才培养质

量提供基本依据②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重

要作用③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本导

6有代表性的评价理论:①行为目标评价②

决策评价③目标游离评价④阐释性评价⑤

①定位性评价②形成性

有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的培养

9学习能力评价的原则①发展性原则②多

样化原则③激励性原则④个性化原则

10学习能力评价的方法:①自我评价②同

学互评③教师评价

1 简述影响高校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答:①终身教育理念:形成于

20世纪60

年代,标志:1965年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

《论终身教育》报告书,强调学会认知,

1

供充分学习机会和条件。2是以自发意愿为基础,以教育学习为核心的主体性活动。3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人一生的生活方式。4必须将教育功能扩大至整个社会,以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无处不教育的学习情境。③素质教育理念:最初针对小学应试教育提出,后引入高等教育,针对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弱的文化基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公共制约。素质教育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2 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发展特征?答:一。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1从生长发育期步入生长稳定期2内分泌的发育与性成熟3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成熟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 认知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2自我意识发展趋向成熟3个性心理发展基本稳定三。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思想敏锐2注重实践3群体互动4结构复杂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高校学生的适应性调节性和自主性发展?:答①适应性发展与教育方面:从高中和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的变化对比中展开谈。

②调节性发展与教育方面:引导强化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③自主性发展与教育方面:首先从自我规划方面入手,自我规划要注重对个人认识的发展和对环境的适应,其次指导大学生指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明确大学生思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周期目标:新生阶段:起航期,大二:定位期。大三:奋进期。大四:扬帆期。

4简述高校学生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答:学生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管理和危机管理一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包括1学籍管理2社团管理3资困助学管理4奖励与处分管理二危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1树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2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3建立危机应对训练机制4加强学生危机心理的缓解和引导5在及时有效的沟通中恢复秩序

5 简述高校学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答:高校学生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入学服务:二学业服务三就业服务(一)入学服务的主要任务:①帮助新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②帮助新生养成新的学习习惯③帮助新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二)为学生做到学业服务要做到两点:①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服务(三)就业服务的俩任务①以社会为导向坚定不移的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问题②全面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就业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八章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高校规模扩张的基本动力来自那两方面?答: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其由此而加深人们对高等教育个人及社会功能的认识。知识型社会,知识就是生产力,

同时“人力资本理论”影响。②是社会民主化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受教育是一项公民权利。

2.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答:高等教育大

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一个概

念。它表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

于15%-50%之时的高等教育。1973年在一

次国际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从精英到大众

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提出了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框架: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框架:答:1).

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都遵循精英、大众、

普及这三个阶段。15%以下为精英;50%以

上为普及。2).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体

现的不仅仅是量的差异,而且还有质的差

异。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同性质的高等教

育,高等教育从特权,到权利,到义务的

性质变化。3).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

阶段,如从精英到大众阶段、从大众到普

及阶段存在着诸多必须如何引起人们重视

的问题。

4应如何理性看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

化理论答:首先,它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

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事实上,欧洲

与日本高等教育并没有如他所预期的速度

来发展;其次,马丁特罗所提出的15%、50%

高等教育阶段划分的数量指标并不具有绝

对的、统计学上的意义。

5为什么说增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制度是

大众化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答:一是使高

等教育关注社会的需要;二是创立了“谁

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的办学理念,

坚持培养农工领域的高级实用人才为方

向,成为面向平民的高等教育机构。

6简述社区学院的特点:答:①学院面向本

地居民,入学门槛低、学费低廉、是真正

设在“家门口”的学校②社区学院开设多

种教育课程。包括转学课程、职业课程和

补偿课程,满足就学者多方面的需要。③

第三,社区学院教学安排较有弹性,极大

地方便在职者或有家庭拖累的家庭妇女就

读。

7德国针对高等教育限额招生而提出“开放

决定”(“超载计划”)的主要内容:答 1.

高等教育要为出生率高的年份保留学习位

置;2.保证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充裕的教育

机会 3.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接受能力,必

要时可“超载”4.通过调整高校教师编制,

对需求作出反应。

8、简述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所面

临的挑战:答:①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

状况:高校扩招(展开谈谈)②我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a经费问题:与发达

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经费投

入不足,教育经费一直达不到GDP的4%。b

结构调整: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

技术教育,民办高等教育。c质量问题:数

量的增加导致质量的下降d就业问题:高

校失业率的增加,失业人数数量大

9简述90年代以来各国高等教育协调模式

出现的趋同现象:答:1.国家的角色由控

制者向监督者转变2.伴随高校自治,院校

一级行政权力加大 3.由于国家角色的变

化,市场力量得到加强4.学术影响力受到

续扩张引起公共财政能力下降:高校规模

的扩张必然要求政府投入加大,但各国公

共财政状况恶化,国家对高教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不得不引入市场力量,通过合作

办学,创办科技产业等。②对政府角色的

再认识。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要职

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③对高等

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首先是高等教育成本

分担理论被普遍接受,成本应由政府、家

庭、学生(毕业生)、慈善机构共同分担;

其次高等教育服务功能被强化。

11高等学校的市场导向的改革包括四个市

场化:①资金市场化②经营市场化③就业

市场化④入学市场化

12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答一、绩效导

向的高校经费分配制度1)建立绩效导向的

财政拨款制度2)实施“卓越计划”3)实

行高等教育缴费制二、领导与管理体制的

改革1)缩小联邦政府的权限2)提高高校

的行政管理领导力。三、高校教师工资制

联邦资助贷款化;③盈利性高等教育异军

理上,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招生、

干部任免、职称评定等。②经费筹措体制

改革:以政府拨款为主,征收用于教育的

税费,校办产业等多渠道筹措。内部管理

与后勤社会化:人事制度,教师聘任制等;

后勤从学校管理中剥离,引入社会资金,

公寓、食堂等。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后

勤社会化的改革④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主要职责。高等教育具有公共性,代表公

共利益,政府应承担起应有职责。②正确

认识市场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要引

入市场,但市场要有约束,不能全部放给

市场,如公民道德,社会批判,学生个人

兴趣等。

教育学主要内容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历史 原始教育的特点 1. 非独立性一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无阶级性一一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原始性一一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 第一、岀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一学校。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第四,机械性与刻板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教育立法的实施。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德育”是同义词。 4、教育的八个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要素与作用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 ?学习者 第一,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 一、单选题 P3,5,11,13,14,16,23,27,30,43,48,55,56,59,60,61,63,66,87,89,92,95,103,105,133,153,155,159,160, 170,179,194,195,241,244,246,256 (一) 1、我国近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1898年正式开学。 学校类型:古代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现代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3、按照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划分,教育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 根据权力支配主题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4、教师的成长阶段: 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5、课指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学科之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学科的分支。课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二选择的内容。 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论的基础是工具逻辑学。 儿童的本能:(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2)制作和建造的本能;(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4)艺术的本能。 6、高质量教材的三大功能:单纯化;生成力;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发展教学论代表:苏联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 7、学生成长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8、学生成长的条件: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9、道德体验法:以角色扮演为契机理解道德。 后设认知法:用假设的情景推演可能的后果。 10、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代表:孔德、那托儿普、迪尔凯姆、白尔格门等。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有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11、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理想国》,凯兴斯坦纳《工作学校要义》 12、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 13、体谅模式:侧重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得到的敏感性。彼得·麦克费尔首创。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鼓励处于社会试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14、赫尔巴特、杜威 (二) 1、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从创立到并入京师大学堂前后历时40年,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2、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 3、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自己整理

教育学复习范围 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 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 (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学巨著。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问世。这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创立的教育学称为传统教育学) 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的基本观点有: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判断或选择) 1.原始教育有如下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

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 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 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1)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 意志的体现。 (2)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 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3)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 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 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 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1)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 教育规律。 (2)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 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与哲学等学科分离 1、时间:17世纪以前 2、特征: (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与哲学等分离, 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着做中。 (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3、代表人物及著作 中国:孔子:《论语》、《学记》(世界最早) 西方:伯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时间:17——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2、特征:分离成独立科学 (1)对象上,教育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上,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上,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5)组织上,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3、代表人物及著作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多样化阶段 1、时间:19世纪40年代以后 2、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 3、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教育 4、重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 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 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 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 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 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 (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 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 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 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 “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与人类的发展。 7. 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 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 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 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 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 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 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 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 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 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 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 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 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 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 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 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 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 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中, 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 练。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 “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 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 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 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 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 结合,学以致用。 19.《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 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 的教育专著)。 20.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①苏 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1.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 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 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 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 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 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 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 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 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23.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专著。 24.法国著名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 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是理 想中的教育模特。 2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 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 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 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 教育》。 2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 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 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 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 师范教育的先河。 27.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哲 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 著名的“白板说”,“她们之所以 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 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 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 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 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作为1916 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① 以实用主义为指导;②以儿童为 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 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③主张“教 育即生活”,④主张“从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3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 “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和“掌 握学习”理论。①他把教育目标 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 技能目标三大类,②“掌握学习 理论”,即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 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 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 习”强调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给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方 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 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 基本结构”的观点,并提出了自 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所 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 1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感谢凯程陆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解析】B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解析】D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解析】A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解析】D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解析】A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析】A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解析】A两个科目合并为新的科目就叫做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实用文档之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实用文档之"" 教育学一 ?教育的属性 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 ?教育功能 对象=个体+社会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显性+隐性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 ★教育生产相结合 ★内容方法很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生学校,无结构 ★教育生产相脱离 ★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街道等象板砖) 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 (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 现代(2战后) ?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 现代20世纪后 ?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 (全民多现身信个球) 教育学二 ?人的发展过程 (生理,心理,社会)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 顺序阶段不平衡 差异互补要整体 政治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 经济与教育 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手段,专业设置 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式,传统变革 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创造 科技与教育 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育者数量质量 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人口与教育 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 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别年龄行业地域) 教育学三 教育目的 ?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 ?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本依据◎ ?教育目的分类 作用=价值+功用 要求=终极+发展 存在=应然+实然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课程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 ◎导向目标 ◎选择方法 ◎调控过程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期末复习 绪论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学著作《理想国》。最早出现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又称《雄辩术》 /《雄辩术原理》)早三百来年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之父)写出 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理论上论 证了班级授课制和初等班级教育原则:直观性原则和 量力性原则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 著《爱弥儿》。该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 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 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德国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 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课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1861年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最早提出课程问题,最早把 教育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 做准备,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20世纪最伟大的教学家)创 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育三大纲领(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 放儿童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 此后教育领域便出现以了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 撰著的《新教育大纲》出版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 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他 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58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在其总结《苏联教育学》 杂志讨论的文章《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中强调,教育学要重 视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972年苏联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 是对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