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成本研究

粘性成本研究
粘性成本研究

成本粘性研究1

成本粘性相关理论1.11.1.1成本形态假设

1、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假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对称性

传统的管理会计假设成本与业务量是一种线性关系, 即在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

少额相等时, 其对应的成本增加额也与减少额相等。这是传统的、理想化的观点。解释:多数管理会计教材认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比例关系, 而固定成本保持不变。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线性比例的对称关系可简单化为: 业务量增加1%, 成本相应的增加1% ; 相反, 业务量减少1%成本也减少1% 。根据成本变动

与业务量水平的关系,可以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传统成本性态模型(y=a+bx)中,a被视为固定成本,bx被视为变动成本,表现为:当业务量增

加时,成本按某一比例增加;当业务量减少时,成本按同一比例减少。

缺陷:其实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条例、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结构、不同技术优势、不同企业家精神以及各种随机因素, 它们都是导致不同成本的因素。管理会计产生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对生产的理想化描述, 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对于企业成本的影响。

例如, 经理层有时会出于各种考虑而有意识地对成本加以管理, 使成本的变化朝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不能随业务量的增减调整成本。对于已经发生的成本, 有些成本具有不可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其调整本身也要发生大量的成本。, 即使有些成本可以调整, 调整性.

因素确实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影响着成本。

2、成本粘性(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 对传统成本性态假设的挑战

现代研究发现,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国外已有文献提出业务量的增加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额比业务量等额减少时引起的成本减少额大, 也就是说, 业务量等额增减变化时成本减少的幅度小于成本增加的幅度, 即存在着成本

粘性。这与传统的成本模型中假设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同幅度的增减变动有着明显的差异。成本性态的非对称性研究, 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成本粘性研究, 是在近

十多年来才提出和兴起的。它一开始就对传统管理会计关于成本性态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1.1.2成本粘性的基本理论

1、成本粘性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成本粘性概念的界定普遍采用的是描述性定义,即他们在对实证研究所出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业务量上升

1%时成本上升0.9%,业务量下降1%时成本仅下降0.7%,由此解释成本与业务

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就产生了成本的“粘性”这一概念。进一步地讲,所谓的成本粘性就是指当业务量发生等额增减变动时成本的下降幅度小于成本的增加幅度,即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

2、成本粘性的特征。

(1)反转性。在单一期间所研究的成本粘性反映的是当销售收入下降时维持多

余的资源所发生的成本。当研究的期间扩大到多个时,更多完整的调整周期发生了,经过更长的.

调整间隔时间,管理者在确认需求变化的持久性时将会更有把握,并且相对于维持多余的资源成本,调整所发生的成本将会变得相对更小。因此,当所研究的区间变长时,成本粘性很有可能会变得不是很显着。由此得出成本粘性的一个特征:随着研究区间得拉长,成本的粘性程度将会变小,即成本粘性在以后期间将会发生反转。

(2)反向性。成本的粘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情况。

当业务量变化较小时企业可以用现有资源应对,但是较大的业务量变动将促使管理者改变成本结构,进而改变企业总成本的方向———当管理者增加成本并提高生产能力使其适应业务量的增加时,总成本是增加的;而当管理者减少成本并缩减企业生产能力使其适应业务量的减少时,总成本是减少的。较大的业务量的变动将会引起管理者的高度关注,促使他们改变成本的结构并加强对成本的管理,从而使成本的粘性程度降低。由此我们得出成本粘性的又一特征:当业务量发生巨大的变化时,成本的粘性程度将会变小,即成本粘性的反向性。

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1.2

1.2.1国内相关研究介绍

我国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始于2004年孙铮和刘浩发表于《经济研究》上的《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一文,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国内鲜有相关的文献, 目前只有一些关于企业费用( 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 粘性研究的文献。

孙铮和刘浩同志( 2004) 指出, 费用粘性是指当费用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其边际变化率在不同的业务量变化方向上的不对称性。通过对1995年12月前上市的292;0.5597%费用增长,1%发现销售收入增长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2001年至1994家公司从

销售收入减少1%,费用只降低0.0578%,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

性”。

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通过对我国927家A股上市公司的2001年至2005年的数据测试发现营业收入增加1%时,营业成本增加1.0375%;营业收入减少1%时,营业成本减少0.9093%,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

边喜春同志( 2005) 认为, 企业成本中费用是一个特殊成本, 存在着成本费用粘

性问题。(所谓成本费用粘性, 是指当企业业务量增加时, 成本边际变化量也随着增加, 而当企业业务量减少时, 成本边际变化量在业务变化方向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曹小雪等(2009)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2001 ~2006年年度财务数据分析后得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并且存在行业差异。

1.2.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成本粘性的研究明显早于国内, 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 研究也更深入。1、早期研究

Banker等(1993)在对美国航空业的研究中发现,其费用增减并不与收入同比例变动且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有关。

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研究一组医院的样本后,发现管理费用对成本动

因进行回归时出现粘性,提出费用与业务量可能不是一种线性和对称变化关系,但没有找到这种粘性的证据。

可以看出,此阶段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单一行业的小样本数据,仅仅是在不同行业研.

究中发现了存在成本粘性的可能,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来证明其确实存在,成本粘性这一概念也没有被提出来。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对于成本粘性的提出以及对

成本粘性的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

2、成本粘性的演变历程

(1)费用粘性的提出。

Anderson 等(2001)对美国上市公司“商品销售费用”进行研究后,认为企业

存在费用粘性。

2003年Mark C.Anderson,RajivD.Banker和Suryan.Janakiraman(以下简称ABJ(2003))又从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开发的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了1979年至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7629家公司的年度数据,得到64663个观测样本,通过对

美国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SG&Acosts)的分析,发现销售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0.55%;销售收入每减少1%,费用减少0.35%,从

而证明了美国上市公司费用的确具有不对称性,即当时所称的“费用粘性”。Cooper 和Kaplan( 1998) 认为, 许多关于管理者考虑事项的假设被发展用来解释

成本粘性问题, 成本粘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无论管理者是解除还是重新签订原

来的资源供应合同, 都会发生成本。在产品需求下降时, 管理者通常维持原有的

资源供应状况而不愿意马上采取行动, 花费费用去改变现有成本状况。这样, 在

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当公司收入下降时, 成本并不成比例下降。

(2)成本粘性概念的正式提出。

Chandra Subramaniam和MarciaL.Weidenmier在ABJ(2003)的研究基础上将销售成本加入到销售、管理费用中,并将其称之为总成本,从Compustat数据库中选取1979年至2000年在美国上市的9592家公司,最终得到82118个观测样本,在对全样本进行检验时,发现管理费用、销售成本以及总成本都呈现出粘性特征。其中,企业销售收入每增加1%,总费用增加0.93%;而当销售收入每减少1%,总费用仅减少0.85%。

Anderson( 2003) 和Subramaniam、Weidenmier( 2003) 发现, 经济环境和公司的特

征对成本粘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Balakrishnan 等( 2004) 发现, 成本粘性受生产能力的制约。如果一个企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最大, 那么这个企业相对的成本粘性就大。因为这类企业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增加的幅度更大, 当业务量减少时, 成本减少的幅度相对就更小,

因而粘性就更大。

Kenneth Calleja、Michael Steliaros 和Dylan C.Thomas( 2006) 对成本粘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比较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公司的成本粘性的差异。研究发现, 成本确实存在着粘性。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3 500 家公司的1988 ~2004 年的样本数据分析发现, 营业成本相对于收入有粘性: 收入增加1%, 营业成本平均增加0.97%; 收入下降1%, 营业成本平均只下降0.91%。国家之间的成本粘性水平也存在着差异。由于管理监督体制和公司控制体制不同, 美、英公司的成本粘性明显比法、德公司的小。

另外,Hirai and Shiiba采用与Anderson等同样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日本公司的样本

数据,结果显示日本的企业也出现了与之相似的成本粘性特征。

以上研究将研究对象由费用扩充至总成本,研究结果证明总成本同样存在粘性,从而奠定了成本粘性这一概念提出的基础。

成本粘性成因研究1.31.3.1 国外研究综述

Banker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经验研究做了一个总结,他们把企业成本粘性的成因主要归纳为调整成本(Adjustment Costs)、管理者乐观预期(Optimism)以及代理问题三个方面。

1、调整成本与成本粘性(“成本调整延迟理论”)

成本粘性的调整成本观点认为,企业成本和费用的产生是管理者对各种资源投入承诺(Commitment)的结果,管理者在做这些决策时会深思熟虑,因为当管理

者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这些承诺资源时,企业会产生调整成本。例如当企业要减少人力资源时,企业必须给被解雇的员工支付遣散费,同时可能降低剩余员工的工作士气,从而降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而当企业必须增加人力资源时,企业要承担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费用。同样地,对于企业的物质资源比如机器设备而言,企业在减少机器设备时要承担相应的处置成本,在增加机器设备时要承担相应的

运输和安装成本。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成本费用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且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以及预期未来业务量的变化。由于企业向下调整(即减少)承诺资源的成本要高于企

业向上调整(即增加)承诺资源的成本(Jara-millo etal.1993;Pfann和Palm,1993,1997),因此,当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时,企业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要

低于业务量上升时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由此形成了成本(费用)随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变动幅度的非对称性,即所谓的成本粘性。

)等学者分2006a(Chen和Banker、)2003(Weidenmier和Subramaniam、)2003(ABJ.

别从资源类型、业务量变动幅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特征等方面支持了调整成本观点。ABJ(2003)以美国公众公司的SG&A 为研究对象,首次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

验证实了美国公众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问题,与此同时,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与那些依赖购买原材料和劳务的企业相比,依赖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减

少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成本要更高(Stickney 和Brown,1999),因此,依赖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SG&A的粘性要更强。

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认为,对于销售额的小幅变动,企业的调整

成本比较低,这时企业可能不会出现成本粘性,而对于销售额的大幅变动,企业可能需要改变现有的成本结构,企业的调整成本比较高,这时企业会出现成本粘性。

Banker和Chen(2006a)以经合组织(OCED)成员国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对于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Banker和Chen 发现,在企业

工会谈判力越强和员工法律保护越强的国家,企业调整人力资源的成本越高,此时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强;而在员工失业保险福利越好的国家,以及在雇佣关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和集体协商体制的国家,企业调整人力资源的成本越低,此时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弱。

Balakrishnan 和Gruca(2008)以及Balakrish-nan和Soderstrom(2008)分别以加

拿大和美国的医院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核心资源对于医院成本粘性的影响,他们

认为,与一般的服务成本相比,病人护理(patient care)服务能够体现医院的核

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对病人护理服务的调整成本比一般服务要更高,由此会使得与病人护理服务相关的成本其粘性要高于一般服务成本的粘性。

2、管理者乐观预期与成本粘性【管理者行为角度】“经深思熟虑后决策的理论”

成本粘性的管理者乐观预期观点认为,平均来看,企业业务量例如销售量的长期趋势是逐渐增长的,因此,管理者对于企业未来销售量增长的预期更可能出现乐观地而不是悲观地估计,这使得他们预期企业未来的销售量要高于当前的销售量。如果当前的销售量出现了下降,管理者更不愿意减少各种承诺资源,原因在于减少这些承诺资源会导致更高的调整成本,一方面,减少这些承诺资源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另一方面,当未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恢复时,企业又需要重新增加这些资源。而如果当前的销售量出现了上升,管理者更愿意增加各种承诺资源,因为企业未来更需要这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未来销售量的乐观预期也导致了成本(费用)随业务量上升和下降变动幅度的非对称性,从而产生了成本粘性。

ABJ(2003)、Banker 和Chen(2006)、Bank-eret al.(2010b)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管理者乐观预期观点。ABJ (2003)的研究发现,当企业连续两年出现

销售额的下降时,管理者对企业未来销售额的乐观预期会有所减弱,由此弱化了企业的成本粘性;而在宏观经济增长期间,管理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会有所增强,

由此强化了企业的成本粘性。Banker和Chen(2006)以及Kama和Weiss(2010)等也都发现上述与ABJ(2003)相一致的结果。Banker et al.(2010b)则直接考

察了管理者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当管理者不能确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未来需求时,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在销售量下降时会保留部分多余的生产能力,在销售量上升时会控制生产能力的增加,但是乐观的管理者在销售量上升时更愿意增加生产能力,由此会强化企业的成本粘性;而悲观的管理者在销售量下降时更愿意减少生产能力,由此会弱化企业的成本粘性。

3、代理问题与成本粘性

成本粘性的代理问题观点认为,由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管理者在进行各种承诺资源的调整决策时也会存在自利行为,这些自利行为使得成本习性与企业的最优资源配置并不一致,并产生成本粘性问题,但是代理问题既可能强化

也可能弱化企业的成本粘性,取决于具体的情形(Kama和Weiss,2010)。在管

理者存在建造公司帝国动机的情形下,管理者为了最大化他们能够控制的企业资源,当企业的销售量上升时,他们会增加过多的资源,而当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时,他们却减少过少的资源,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成本粘性。由于管理者的薪酬通常与企业的业绩联系在一起,在管理者要达到企业预定短期业绩目标的情形下

(Bushman和Indjejikian,1993),当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时,他们会过度地减少各

种资源,而当企业的销售量上升时,他们会限制企业资源的增加,由此又会弱化企业的成本粘性。

Calleja et al(2006)、Chen et al(2008)、Dierynck 和Renders(2009)等学者分

别从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盈余管理动机等方面支持了代理问题观点。Calleja et al.(2006)比较了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四国企业的销售成本粘性,

企业成本管理深度思考

企业成本管理深度思考 企业成本管理深度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成本控制作为增加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行成本管理助其达到战略目标。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可以实行组织间成本管理的方法以削减成本。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基于不同组织协调与合作的成本管理活动,突破了组织边界的局限,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各类中间组织,通过对组织间各项成本的规划和控制,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关键词:成本管理思考 一、成本管理的内涵及成本分类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从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的各项成本核算、分析、决策和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在会计中,成本按照性态被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不受产量变动影响,一定期间的总额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例如,固定月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取暖费、财产保险费、职工培训费、科研开发费、广告费等。 固定成本的稳定性,是针对成本总额而言的,如果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来看则正好相反。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将会减少;产量减少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将会增加。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其总额随产量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部加工费等。 这类成本直接受产量的影响,两者保持正比例关系,比例系数稳定。这个比例系数就是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 单位成本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即产量变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原材料消耗通常会与产量成正比,属于变动成本,如果产量很低,不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以手机购买为例

论文题目: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 ——以手机购买为例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2120141607 姓名:魏艺敏

摘要 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商家开通了网上销售这一渠道,我国的网上购物市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大量资金和企业迅速涌入,竞争快速升级,消费者可以轻松在网上实现货比三家。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将网络购物与实地购买进行比较,集中在分析消费者网络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上,而关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则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访谈身边有网购经验的30名同学,选择人们熟知的淘宝网、京东商城、品牌官网三家购物平台,以手机购买为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并对交易成本高的网络购买平台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字:成本交易理论网络购买平台手机购买

目录 1.引言 (1)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 2.1理论基础 (2) 2.2国内外关于网络购物研究现状 (3) 2.3基于成本交易理论网络购物的研究现状 (4) 3.网络购物平台的交易成本分析 (5) 3.1搜索成本 (5) 3.2时间成本 (6) 3.3货币成本 (6) 3.4托付成本 (6) 3.5售后服务成本 (7) 3.6风险成本 (7) 3.7本章小结 (8) 4.总结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10) 附录:访谈提纲 (12)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依靠社交网络所进行的网上聊天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社交网络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人的搭建了桥梁。社交网络起源于互联网中各类提供“社交”的应用,电子邮件被看作是早期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工具;论坛的出现,将电子邮件“点对点”的信息交流升级至“点对面”;博客、微博、微信等应用的不断推进,除了提升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效率之外,更加突出了“人”的特点与个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调查,中国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的网民人数为5.38亿,同时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网民人均上网时长达到每周19.9小时,相当于每人每天有2-3小时的上网时间。面对如此高密度的人群,网络平台渐渐成为精明商家的主要销售渠道,而更多消费者也选择网购来代替实地购买。 网络购物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交往和交易形式的网络化,是互联网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网络购物起始于1995年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而在1999年,随着8848等B2C网站的正式开通,中国也开始进入网络购物的实际阶段,单就网购市场规模来说,在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后,2003年,中国网购市场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平均增长率在100%左右,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仅第二季度网购规模接近6287.6亿元,同比增长47.1%,如图1。 图一2012Q1-2014Q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

.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09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文章编号:1005-6033(2009)01-0184-02 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 蒋银花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江苏镇江,212003) 摘 要: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强化成本控制责任制度、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利用特色经营战略控制成本等方面提出 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收稿日期:2008-11-12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小企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其重要 作用也日益显现。中小企业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方便了 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有 人把中小企业形象地比喻为就业蓄水池、社会稳定器、经济腾飞 之翼和创造奇迹的种子。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都是以资源的 大量消耗为代价,在财务上表现为成本高、盈利少,这成了障碍 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成本管理也还处于 传统的模式中,这已不能适应成本战略管理的需要,中小企业成 本控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2 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陈旧的现象,表现在成本 管理的主体、范围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成本管理作 为少数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 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 产者,广大职工的成本意识淡薄,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如此大的 管理群体自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 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 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如高级技术人员的配备、资金运行效率、 行政管理开支、奖罚制度的执行等等。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 1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靠节约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成本动态控制实现更 大的收益,而殊不知,获得经济效益、取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始终 虽然国家提供给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日渐完善,但大部分 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运作流程较混 乱,所以生产成本均较高,若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整顿, 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1.1 成本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日常工作不是无法可依就是有法不依,大多只注 重销售,而忽略了成本管理,缺少科学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 材料采购时,按发票换算入库,既不验数量,也不验质量,以致严 重影响了原辅材料的实际可用数量,使成本上升,而相关责任人 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处分。这仅仅是众多日常管理问题中的一个 小小缩影,类似的问题举不胜举。没有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制 度,成本控制从何谈起? 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 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 和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 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EB/OL ][ 2008-11-27] 是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3 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由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根源的不合理,导致成本管理的 方式、方法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虽然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 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管理 的方法还是很落后,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要求。目前,中 小企业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即包括以汇总、 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和以标准成本为核心手 段进行成本预算。最新调查显示: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 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 本法,但是,先进的“以顾客为中心”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却未得 到推广。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4664718.html,/blog/static/102678845200811276173957. (责任编辑:白尚平) ───────────────── 第一作者简介:罗卫星,女,1957 年生,2006 年毕业于中央 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实验师,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计 算机信息工程系,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三段 160 号,030021.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Computer Public Foundation” LUO Wei-xing, WANG Feng-lan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Computer Public Foundation”from th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examination mode, etc.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computer public foundation;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184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一、交易成本的含义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这一代价就是交易成本。在1960 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等等。这些工作通常是要花费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价格是不确定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进行市场交易的当事人必须付出代价。(2)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这就需要讨价还价,签订和履行合约。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3)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例如签订长期契约时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以后解决交易细节问题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之后,众多学者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肯尼斯?阿罗最先使用“交易成本”这一术语,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和排他性成本;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成本。 奥利佛?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把交易成本划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成本。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而做出双边努力,由此而引起讨价还价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带来的成本;确保各种承诺得以实施的保证成本。同时威廉姆森还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按照威廉姆森的见解,倘若上述三个因素不是同时存在的话,交易成本就不会存在。 张五常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交易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他还将交易成本的概念扩展至“制度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从而,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理论里,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诺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来说明交易成本。他将交易成本界定为:“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在他看来,交易成本不仅与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有关,还与生产的技术条件有关。 汪丁丁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理解,并从机会成本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定义的尝试。他认为,交易成本只能通过制度选择的多人博弈过程的均衡状态来确定。 埃格特森与巴泽尔定义角度类似,明确将交易成本概念与产权概念联系起来,前者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

国内外费用粘性综述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4664718.html, 2012年8月 183 国内外费用粘性研究综述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王贞萍 摘 要:近年来,费用粘性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文献,对费用粘性的研究进程进行回顾,对费用粘性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我国未来可研究的方向。关键词:费用粘性 文献回顾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b)-183-03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作为管理会计的一种计算方法,成本依据性态一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类型。而企业发生的成本大多属于半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是指某一期间内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的非严格正比例的成本,表达式为y=a+bx 。对表达式y=a+bx 两边同时对x 求导,则有:dy/dx = b 。b 是常数,说明企业成本的边际变动与业务量的增减是呈对称性的,与变动的方向无关。模型的过于简化导致其偏离了企业的实际成本状况,意味着成本只能机械性的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管理者决策等因素。Cooper 和Kaplan(1992)以及Noreen 和Soderstrom(1997)发现成本性态的传统模型与现实中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并不相符,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会使得成本的增减不随着业务量增减的变 化而同比例变化,与其变动方向相关,即,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增减的幅度是不对称的。传统模型假设成本与企业的业务量增减呈对称性,而成本粘性否定了这一对称性,对传统的成本性态模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于是理论界开始对成本费用粘性进行深入的探究。 1 文献回顾 Banker 等(1993)是最早发现费用的增减与业务量非对称变动的,在对美国航空业的一次研究中发现其费用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相关,虽然没有正式阐述,但已经预告了企业存在费用“粘性”的可能性。Anderson 等(2001)在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费用(Cost of Good Sold)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确 济发展和国内生产因素价格不断地上升,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因此为了适应中国 投资环境的变化,韩企开始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学工业及 汽车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业。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慢慢转变到资 本密集型业。2012年6月目前韩国对中国电子通讯和IT产业方面 已达到83亿4645万美元,韩国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中占29%,是制造 业中投资最多的项目。此外汽车及拖车制造业达到35亿美元、其他 机器及其设备制造业达到20亿美元。而纤维、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 型业重越来越减少 1.4 投资的地域分布(地区偏重深化) 截止到2011年,韩国已经在中国内陆31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 进行了投资,除了西藏自治区外已经覆盖了中国的全部地区。对山 东省2011年的投资增加到71亿2966万美元,对北京市的投资达到 23亿3796万美元,发展速度迅猛。韩国最早从1988年对中国进行 了投资,当时仅仅申请了福建省、北京市、山东省三个省直辖市,而 实际落实投资的进北京市90.4万美元和山东省的9万美元。通过 从1988年到2012年6月份25年间每个5年(1992、 1997、2002、2007、2012.6)进行抽样分析,对当年韩国投资在中国各省份投资额进行 计算得出结论;(1)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区域集中程度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东北三省以及广 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投资比例几乎占每年投资的80%左右。韩国中 小型企业投资地区一般散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第一,东 北、天津和山东地区离韩国比较接近,因此节省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经费、有受韩国语言和文化影响的朝鲜族会说韩语,因此相互交流方便。第二,廉价的劳动力及低廉的租费等优点。(2)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区域在不断扩大,有最初的3个省或直辖市,慢慢扩大到2011年的26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且具有从东北沿海地区向中西 部扩展的特点,但所占比例较小。 2 结语 看以上的韩企对中国投资特点及截止2012年6月韩企对中国国际投资趋势,我们可以知道韩企对中国投资依存性越来越多高,且多元性依然很少。因此为了韩企防止碰到任何危机或风险,需要摸索以后的发展点和投资的新因素。现在韩企在内陆发展有几个方向:中国内需市场、从内陆出口到第三国家、返回出口到韩国内等。因此,这些因素不仅仅是具有在企业立场的优势(价格竞争因素、基础设备、廉价劳动力、区位转移等),也得考虑内需市场的内陆消费者。与‘韩流’或‘韩国文化’合起来两国经济关系持续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可以期待韩中建交30周年、以及更加强韩中贸易伙伴的关系。 变化中的韩中经济合作,关键词已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转变成为“为中国生产(Made for China)”。 也就是说中国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世界商场”。因此韩企对中国投资性需要转 变点。据韩国忠北大学教授朴相守说“如果说过去20年是韩中经济 合作的制造业时代,今后20年将是服务业的时代。今后中国内需市 场攻略将成为做生意的核心。”可以说无法触动中国消费者的企业 很可能退出市场。与中国消费者时刻保持沟通是“Made for China ” 时代企业生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金容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 对华投资[J].韩国国际贸易问题,2008(3). [2] 李彦.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3] 张载奎.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分析[D]吉林大学,2004.[4] 朱平.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原因[D]中国人民大学,2008. [5] Tack Seo Lyung.最近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变化及关于进入中国的时事点[J].韩国出进口银行经济,2006.

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目录 摘要…...…….……...………………………………………..I 旭STRACT.………………...….…………………….……..…….Il 1绪论…....……....……….………..…….…………….…….1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2 I.2.2国内研究现状………………………………….………4 1.2.3文献述评……….…….………………………………81.3研究意义………………………………………………….9 1.4研究内容….……...……………………………………..10 1.5研究方法….……………………………………………..10 1.6本文的创新点………一…………………………………….11 2相关理论分析…………………………………………………..122.1成本粘性的概念……….…….…….………..……...……..12 2.2成本粘性的特征…………………………………………….12 2.3成本粘性的成因…………………………………………….14 2.4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16 2.5成本反粘性的概念……………………………………..……18 2.6企业绩效的概念…………………………………………….18 3成本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03.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203.1.1研究假设…………………………………………….20 3.1.2模型构建..…………………….……..……...……..20 3.1.3变量定义….….……...….…….……..……...…….203.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3 3.3实证分析…...…….……...…….………………...…….233.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23 3.3.2回归分析…………………………………………….253.4本章小结………..…………….….….………………….26 4成本反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74.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274.1.1研究假设……………………..……...…….……….27 4.1.2模型构建..…….………………………….…...……27 4.1,3变量定义……..…………..…..….…...……..…….274.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8 4.3实证分析….…………….………..……….……..……..294.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29 4.3.2回归分析…………………………………………….314.4本章小结..………………………..…….…….…..…….31 5成本粘性对企业长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325.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325.1.1研究假设………….………….……………………..32 ¨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思考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1-25T16:02:32.4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作者:顾中华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也正处于关键时期,企业正在面临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企业成本管控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走向。 (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也正处于关键时期,企业正在面临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企业成本管控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走向。企业如果缺乏高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就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就算企业规划制定的再好,其发展目标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企业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风险问题。想要促使资源利用水平的有效提升,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问题。就要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进行足够的重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企业需要对于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进行足够重视,掌握加强企业成本管控的策略与方法,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进步。 一、企业当前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正确认识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 即使当前已经有很多企业都开始重视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却不能对于成本管理以及控制工作进行重视,其工作流于形式。首先,在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之下,当前企业在进行成本管控时,所应用的还是“事后”管理,缺乏足够的事前成本计划,只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盲目的扩大投资规模,使得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对于别的投资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企业无法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次,部分企业领导和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对于成本管理内容的全面认识,觉得成本管理只是企业内部进行的管理,不能有效控制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成本,缺乏良好的成本管控制效果。 (二)企业核算人员没有较高水平,缺乏先进的成本控制信息系统 核算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控工作开展的重要主体,核算人员具有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核算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自然也会对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整体来说企业没有综合素质的核算人员,一般体现在一下方面:首先,很多人员在进行工作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受到私利因素的影响,就会进行违规的操作,不能确保核算数据的精准程度与可靠性。其次,核算人员缺乏较高的职业素质,不能对于有关的职业道德进行遵循,有着严重的工作不认真与工作态度不严谨的情况存在,对于成本控制工作也造成了极大影响。最后,核算人员缺乏较强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信息化进步发展的要求,限制了企业成本管控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三)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不能提前进行预测 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涉及到了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只有对于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应用,才可以保证成本管控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但当前企业却缺乏完善的成本体制,对于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企业在对于成本核算结果中,只关注到了产量、产值和总体消费,却不能关注成本的报表与损耗问题,导致执行者在产值与上交款中极易产生私自调整成本的问题,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与落实。成本的控制体制具有一定的缺陷问题,企业自然就不能对于成本进行全面的掌控,对于企业成本提前的预测和管理决策造成了而影响。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借鉴先进的成本管控措施 企业必须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于国内外先进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学习与借鉴,比如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从而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准确的反应与呈现。还要利用计算机核心的信息处理和自动化系统进行应用,对于各种电算化管理以及控制措施进行应用,将电算化技术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企业电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促使成本信息准确性以及及时性的有效提高,这样一来企业才可以及时的对于产品成本信息和市场变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掌握,从而对于生产经营的思路进行有效调整,对于满足市场发展的新产品进行开发,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抢占发展先机。 (二)对于新技术进行开发应用,确保成本管控工作效率的提升 想要将企业成本管控工作中的制约、节能降耗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要对于新的成本管理技术进行探究。所以,企业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于很多重要项目展开重点的管理,通过对于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分析,将各种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对于技术攻关工作的组织,真正实现对于各种新技术的开发。此外,还要对于现代化的成本管控系统进行开发与应用,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节能降耗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要给成本预测、决策以及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三)提升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现代成本管理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降低成本的支出,从而促使其使用价值的提高,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效益得到充分的提升,让企业获得更高的成本效益。随着当前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成本优势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则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企业而言,还需要对于市场整体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发展走向进行密切关注,从而及时发展各种问题,从而针对性的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适当调整。要将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作为切入点,企业则需要在产品的开发以及设计环节要重视科技的投入力度,再对生产流程进行重组,从而简化生产流程,实现对于企业生产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使企业成本管控效率的充分提高。 (四)应用现代化的成本管控理念,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首先,企业要对于成本管理理念进行转变,贯彻落实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理念,让企业的全体人员都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并且,要引进一定的财务管理职能监督措施与全面成本管理制度,让成本管控真正的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实现对于企业成本的全过程监管措施,促使网络监督水平的有效提高。同时,还需要通过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于网络监督制度的应用,确保成本管控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其次,要对于预算管理进行加强,从而更好的细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分析等环

(定价策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文献综述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文献综述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的过程。根据安妮·派克(1976)的解释,至少有三个原因使期货市场倾向于增加市场价格信息,一是交易成本在交易活跃的市场比现货市场低;二是期货市场吸引投资和投机者,主要是他们有对不同风险的偏好,由于投机报酬取决于交易技巧,搜寻价格信息的动机比不从事期货交易的投资者要强烈,所以投资和投机者增加了反映在现货价格上的信息量;三是市场参与者必须考虑各方面对价格的反映,提高了市场价格的理性。因此这些都说明期货市场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更加有效。 对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借此我们可以了解期货价格是否能够担当指导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价格的任务,了解在何种情形下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这不仅有助于从事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交易的市场参与者理解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变动的机制,而且有利于交易所的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1、国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 Garbade and Silber(1983)最早对期货价格引导现货市场价格进行实证检验,因此,称之为GS模型。随后大量的研究文献都以GS模型为基础,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出拓展:(1)延长滞后的结构,以考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对前期价格的依赖性;(2)对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3)利用误差纠正模型分析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对长期均衡和短期偏离因素的依赖性;(4)解决收益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交易问题,提高统计检验的精确度,利用高频数据来验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Bigman,Goldfarb and Schechtman(1983)利用传统的OLS回归方法检验了在CBOT 交易的小麦、玉米和硬麦等期货合约的价格发现功能,他们分析了从1975年1月到1980年9月间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数据,利用交割日的现货市场价格对前j个星期的期货价格进行简单回归,认为期货价格不是相应的到期日现货价格的有效估计,期货市场的“简单效率”不能成立。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成本粘性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成本粘性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鼓励加大各方面投资,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并且各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几年,我国一些行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就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防止过度投资出现的生产要素浪费,中央出台了供给侧改革方案,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成本控制成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有效手段。 由于必要成本在生产时已经发生,在企业业绩发生变化时,管理者出于各方面考虑,在成本投入、控制和调整方面就采取不同态度,从而有了产生成本粘性的可能,成本粘性打破了传统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认识,使得成本管理更加复杂又更加科学。目前研究认为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盈余管理、企业绩效尤其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方面,管理者对本期投入成本费用的管控会影响企业下期成本费用的投入量,进而影响下期盈利水平的变化。管理者出于获得更多薪资奖励或者晋升机会等各种考虑,就会努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实现其自利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操纵盈利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就会在成本投入方面进行调整,成本粘性就会产生。因此在业务量变化时,成本变化率就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成本粘性程度高的公司盈利能力弱,成本粘性低的公司盈利能力良好,即较高的成本粘性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2)利润空间较大的公司成本粘性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利润空间狭小的公司成本粘性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3)公司处于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时成本粘性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高于公司处于成熟阶段时成本粘性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理论资料讲解

1.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本质?为什么有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差别?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规模范围? 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组织效率 强调制度 企业(契约)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契约。资本、融资结构。 交易成本理论是关于产权交易的理论。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下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使得人们“既不知道引导市场交易活动的成本,也不知道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成本的影响如何。”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公司的性质》中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 公司存在的充分条件就是交易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在公司内部管理和管理的市场化两者之间寻找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当公司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公司就应该产生;而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时,公司的内部交易就会弱化、消失,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灭亡。通常根据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选择只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1937 年,交易成本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由于运用市场机制也有成本是客观现实,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市场机制,企业家指挥生产。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其运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包括:(1)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2)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3)不确定性原因引起的费用,即契约履行的费用;(4)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科斯关于企业内部组织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论述,对以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斯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零交易成本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可能实现或达到的,但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可以不断地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使其交易成本不断地逼进零的极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经济组织不断改革社会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改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和运行方法。 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解释:(1)短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机会成本是生产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短期生产经营决策需要重点考虑机会成本,并在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方案中决定取舍。(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交易成本。 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彭真善,2006)。 科斯用交易成本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并用它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差别与联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市场的交易由价格机制来协调,而企业的存在将许多原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在企业内部,行政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企业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粘性信息经济学_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

粘性信息经济学_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粘性信息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 彭兴韵 ——粘性信息理论的发展及其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十年来新兴不完全信息理论之一— 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梳理,介绍了信息粘性的来源、度量,存在信息 通胀与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粘性信息菲利浦斯曲线)、粘性摩擦时的消费者行为特征、 融入粘性信息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对经济周期(大稳定)的解释。文章最后还总结 了粘性信息经济中的货币政策规则设计、透明度及可信性等货币政策哲学。 关键词:粘性信息菲利浦斯曲线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哲学 一、引言 凯恩斯基于粘性价格和工资,认为市场无法自动出清,只有依靠国家干预,才能避免经济周期波动。Phillips(1958)发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被视为是政策选择菜单。但货币主义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只在短期存在;在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垂直的。理性预期理论更进一步认为,即便在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也是垂直的,任何预测到的货币供给变动都没有真实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导致通胀率的持续上升,对真实产出和就业没有实质影响。 新凯恩斯粘性价格/工资理论容易受到质疑。Fischer(1977)认为长期合约导致了工资的不完全调整,但为什么理性人会接受无效率的工资合同或事后不重新谈判呢?Ball (1994)还指出,根据 紧缩政策会导致繁荣而不是衰退,这又恰恰与事实相反。Mankiw&Reis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 (2019)认为,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现象仍是过去的理论无法解释的:(1)加速现象:经济繁荣时,通胀趋于上升,当经济活动乏力时,通胀趋于下降,即通胀具有顺周期性。(2)真实工资的平滑性:根据古典理论,真实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平均生产率。但是,真实工资并不像劳动生产率的波动那么大,与真实工资的基本决定因素变动相比,真实工资具有平滑性。

粘性成本研究

1成本粘性研究 成本粘性相关理论 成本形态假设 1、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假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对称性 传统的管理会计假设成本与业务量是一种线性关系, 即在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少额相等时, 其对应的成本增加额也与减少额相等。这是传统的、理想化的观点。 解释:多数管理会计教材认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比例关系, 而固定成本保持不变。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线性比例的对称关系可简单化为: 业务量增加1%, 成本相应的增加1% ; 相反, 业务量减少1%成本也减少1% 。根据成本变动与业务量水平的关系,可以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传统成本性态模型(y=a+bx)中,a被视为固定成本,bx 被视为变动成本,表现为: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按某一比例增加;当业务量减少时,成本按同一比例减少。 缺陷:其实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条例、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结构、不同技术优势、不同企业家精神以及各种随机因素, 它们都是导致不同成本的因素。管理会计产生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对生产的理想化描述, 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其他客 观因素对于企业成本的影响。 例如,经理层有时会出于各种考虑而有意识地对成本加以管理, 使成本的变化朝他们期望 的方向发展, 不能随业务量的增减调整成本。对于已经发生的成本, 有些成本具有不可调整性, 即使有些成本可以调整, 其调整本身也要发生大量的成本。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确实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影响着成本。 2、成本粘性(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 对传统成本性态假设的挑战 现代研究发现,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国外已有文献提出业务量的增加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额比业务量等额减少时引起的成本减少额大, 也就是说, 业务量等额增减变化时成本减少的幅度小于成本增加的幅度, 即存在着成本粘性。这与传统的成本模型中假设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同幅度的增减变动有着明显的差异。成本性态的非对称性研究, 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成本粘性研究, 是在近十多年来才提出和兴起的。它一开始就对传统管理会计关于成本性态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成本粘性的基本理论 1、成本粘性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成本粘性概念的界定普遍采用的是描述性定义,即他们在对实证研究所出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业务量上升1%时成本上升%,业务量下降1%时成本仅下降%,由此解释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就产生了成本的“粘性”这一概念。进一步地讲,所谓的成本粘性就是指当业务量发生等额增减变动时成本的下降幅度小于成本的增加幅度,即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 2、成本粘性的特征。 (1)反转性。在单一期间所研究的成本粘性反映的是当销售收入下降时维持多余的资源所发生的成本。当研究的期间扩大到多个时,更多完整的调整周期发生了,经过更长的调整间隔时间,管理者在确认需求变化的持久性时将会更有把握,并且相对于维持多余的资源成本,调整所发生的成本将会变得相对更小。因此,当所研究的区间变长时,成本粘性很有可能会变得不是很显着。由此得出成本粘性的一个特征:随着研究区间得拉长,成本的粘性程度将会变小,即成本粘性在以后期间将会发生反转。 (2)反向性。成本的粘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情况。当业务量变化较小时企业可以用现有资源应对,但是较大的业务量变动将促使管理者改变成本结构,进而改变企业总成本的方向———当管理者增加成本并提高生产能力使其适应业务量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