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1课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1课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1课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图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也可以联想剥了皮的桔子,花皮西瓜身上的条纹。

是东西半球就不能想当然了,为了更方便人类的活动,以尽量

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2

读图可知:每条经线的度数相差30°,由此得出B

、猜猜看

.与地球自

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地心

纬度;

的分界线叫做

A

时40分安全着陆。此段时

之间 D.A和B之间

大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3)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学校新团初中姓名陈学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2)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

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板书设计】五、经纬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1.1地球和地图

1.1地球和地图

1.1 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目标 1.描述地球形状和大小,识记几组重要的数据。 2.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度量方法,说明经线 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征。 3.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判断方位、计算 球面两点间的距离、计算时差等。 ◆图表落实 1.读下图,回答: 图甲地球的大小、形状图乙地轴,两极、赤道 (1)填出地球的有关数据:赤道半径R赤、极半径R 极与平均半径R均 2

3

____,至两极点长度为_____。_____(纬线)平分地球。某地(纬度为甲)纬线圈长度计算公式是:Lφ=L赤道·cosφ。(2)赤道是_____(度)纬线,赤道以北叫_____纬,纬度范围_____,赤道以南叫_____纬,纬度范围_____。(3)连接南北极点的线叫_____线,指示_____方向,每条经线的长度均_____(相 等、不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相差180°) 组成一个_____(经、纬线)圈,平分地 球。 (4)本初子午线是_____(度)经线,该线以东为_____经度,以西为_____经度。(5)填注图中a、b、C、d、e点经度数值,并注明 东、西经。 (6)填出图中A、B两点的地理坐标,A、_____、_____;B_____、_____; 默写北京的地理坐标_____、_____, 并在图中填注。 学海导航 4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地球各纬度受热不均。 2.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 二.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 概念特征图示 经线(子午线)地球 仪上 连接 南北 两极 (1)所有经 线长度都相 等 (2)两条相 对的经线构 5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图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地图教学设计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 与 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 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具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 板 书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备注 前提测评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课件展示) 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指向标(课件展示); ②经纬网; 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课件展示地图) 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导入新课 (由图例所示地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件板书)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讲授新课 ㈠自学 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㈡ 海 拔 和 相 对 高 度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案

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 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 姓名:班级: 一、知识结构: 1.解释下列数字的含义: 5.1亿平方千米 6371千米 4万千米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下列哪个位置较合适:( ) A、120oE、1oN B、23、5oS、20oW C、40oE、 66.5oN D、90oS 、180o 2.分界线: ①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中、低纬度的分界线:④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⑤热带、温带的分界线⑥温带、寒带的分界线: 例2:某点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 点是:() A、0o、0o B. 180o、0o C. 160oE、0o D. 0o、20oW 3.列表比较: 米,再向正南走1000米,再向正西走1000米,则() A、正好回到原点 B、在原地的正东方 C、在原地的正西方 D、无法确定 A、时差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一年有四季 A、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B、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 A. ①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 B. 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 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 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③② ① 4.山地的不同部位: 例7.某人左右两侧是山顶,前后两边是山谷,则他位于:() A.山谷 B.鞍部 C.山脊 D.盆地 二、综合训练: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三点的经纬度: A B C D (2)、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西半球的 是 .属于低纬度的是 , 属于中纬度的是 , 属于高纬度的是 . (3) 、A、B、C、D四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 位于寒带的 是 ,当太阳直射点C时,A点有现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Array经、纬线 ①特殊纬 线 赤道—— 是最长的 纬线,既 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东经) 4 1 2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 南寒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图教案晋教版

2.1 认识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1 / 1

专题1 地球和地图汇总

专题1 地球和地图 一、单项选择题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010年11月29日~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6次会议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坎昆召开。读图1回答1-2题。 1.图1尤卡坦半岛为墨西哥著名半岛,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在比例尺1︰5000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 ) A.4cm2B.40cm2C.80cm2D.8cm2 2.会议期间,某日坎昆日出时,某地也恰好日出,但昼长比坎昆长,则该地位于坎昆的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3.图2四地水系图中,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图2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2题。 4.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 A.200米 B.239米 C.250米 D.300米 5.河滩A、B之间河段的河流流向大致为( ) A.自西北向东南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 6.(2012届信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下列三幅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三种地形,比例尺分别为1:100 000, 1:10000, 1:100,则坡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乙甲 右图为一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据此回答5-6题。 7.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 B.AC段的比例尺大于AB段 C.AB段的比例尺为1:10 000 000 D.CD段的比例尺比AB段大2倍

读以下两幅经纬网图,完成7-8题。 9.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正确叙述是( ) A.甲地乙的东南方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

地球和地图教案(一)

第一讲地球和地图 第1课时地球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经纬网 (1)列表比较经纬线的基本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经线 半圆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同一经线圈上两条 180°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 南北方向 经度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

2) 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界线;20°W经线和160°E经线是东 西半球划分界线。 ②重要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划分界线;23°26′是热带和温带界线;66° 34′纬线是温带和寒带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中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 纬度界线。 经纬网的具体应用 1.类型: 2.应用 (1)定“方向” 基本思路: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 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基本方法:

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a 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点在西面;b 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点在东面,东经度的地点在西面。 (2)定“距离” ①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距离等于两点纬度差乘以111 千米。 如右图中AB 之间距离=60°×111千米=6660千米。 ②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θ),则两点间的距离=111千米×cos θ。 如右图中AC 之间距离=111千米×cos60°=55.5千米。 (3)定“最短航线”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条纬线上MK 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K ,而不是弧MQK ,赤道上除外)。 如图中地球上M 向K 运动最短距离方先东北再东南,上图中C 向A 运动的最 短距离为先西北再西南。 (4)定“位置” 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来的高考基本能力要求,是判定区域特征 的前提基础。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求脑中有网, 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解答这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掌握一些重要 的大洲、国家和我国重要地区和地形区的轮廓和大致的经纬度位置,以及 一些重要河流的轮廓和河口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再结合图中重要的信息, 3030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 3、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经度 起止度数0度(0度纬线叫赤道)—90 度N/S 0度(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度 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 赤道(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 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 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 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 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 为西经E。 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度W和160度E分东、西半球 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7、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7页,第5题。要会判断A、B两点的经纬度。 8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什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

运动转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 2、时差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日期 3.21 6.229.23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专题1-地球与地图知识框架与练习

专题01 地球与地图 【考点】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意义;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基础知识】 一、地球 1.形状:的椭圆形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 二、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 纬线经线图示 概念地球仪上与平行的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特点 线圈 形状 圆形;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只 有能平分地球 半圆形;两条正相对的组 成经线圈,且每个均可平 分地球.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约 _____万千米,两极收缩成一个点。南、 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________。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_____。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 _________最大,向两极递减 指示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指示_______方向 纬度经度 实质 某地和地心的连线(即该地的地球半 径)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 面之间的二面角

图示 起始点_______ (0°纬线) ______________ (0°经线) 划分 方法 从赤道向南、北各划分90°,以北 为,度数增大,以 南为,度数增大 从0°经线向东、西各划分180°, 向东为,度数增大,向西为 ,度数增大 半球 划分 以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为东半球, 160°E~180°~20°W为西半球 3.经纬网 (1)定义:在或地图上由和相互交织构成的网。 (2)意义:对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进行,确定其经、纬度坐标。 如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分别为A(),B() 三、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 (1)一般定向法:。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是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纬线指示。 2.比例尺 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三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题(一)第一章_地球和地图练习题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类的家园是指我们的() A家庭B家乡C祖国D地球 2.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它在 A. 赤道 B. 30o纬线圈 C. 60o纬线圈 D. 90o纬线圈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 B.0° C.160°E D.20°W 5.下列地点中,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的是: A.19°W,10°S B.5°W,40°S C.160°W,30°N D.140°W,35°S 6.地球的平均半径长度为: A.6357干米 B.6371干米 C.6378千米 D.6360千米 7.赤道是: A.0°经线 B.90°纬线 C.南北半球分界线 D.东西半球分界线 8.人类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哥伦布 B.麦哲伦 C.库克 D.郑和 9.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相同的是: A.周期 B.方向 C.绕转中心 D.产生的地理现象 10.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边界是: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11.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是: A.6月22日前后 B.12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前后 D.9月23日前后 12.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区冷热不同,最直接的原因是:

A.各地的纬度不同 B.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光线有直射和斜射的差异 C.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 D. 地球是个球体 13.下列地理现象是由于公转运动引起的是: A.昼夜更替 B.昼夜长短变化 C.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D.地球形状的变化 14.图幅相同的甲乙两图。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两倍: A.乙图表示范围广,内容粗略 B.乙图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C.乙图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D.乙图表示的地图面积是甲图的2倍 15.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是1800千米,在地图上两地距离是6厘米,此图的比例尺是: A.1:15000000 B.1:30000000 C.1/200000 D.1/25000000 16.小李和同学骑自行车到城里公园游玩,他们需要选择的地图是: A.城市政区图 B.城市商业图 C.城市道路网图 D.城市公交线路图 17.甲地海拔为2000米,乙地海拔为1200米,则甲地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 A.800米 B.3200米 C.1200米 D.2000米 18.甲点(30°N,75°E)位于乙点(0°,20°W)的什么方向: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19.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此处地形是: A.山谷 B.山脊 C.鞍部 D.陡崖 20.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 A. B. C. D. 21. 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地球时刻不停地绕地轴自转 C.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 D.地轴和赤道面有一个夹角 22. 下列现象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B.星星的东升西落 C.北京正午时,华盛顿仍是黑夜 D.广州白昼时间夏天长,冬天短 23. 玩游戏时,小明对小莉说:“我在你的东北方。”此刻,小莉在小明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24. 星期天,我想从广州火车站到天河体育中心,我该用哪一幅地图查找交通路线?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地图 设计理念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学习目标 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的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是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4、能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5、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稀疏与坡度陡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难点: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地图)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13页图1.22“台湾岛”或一幅其他地区的地图,思考: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介绍的信息多。 过渡: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地图的比例尺。 提出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少?实地距离又是多少?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讨论计算: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明白第一个问题,需先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才能得到两点间的实地距离。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告诉学生图上的这种方式表示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1.1 地球与地图 (1)

1.1 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知识点一经纬网图的判读及应用 经纬网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用图,对其判读应用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定“方位” 在经纬网中,确定两点之间的方位可以执行“三步走”,即依据经线定南北→依据纬线定东西→综合定方位。具体分析如下: (1)方格状经纬网图 此类图中,经线和纬线一般表现为直线形式,两两相交构成方格状经纬网图,对A、B两点的相对

方位的判定可依据以下流程: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①呈现特点:此类图中,纬线为圆弧线,经线为射线,定准自转方向是定位的关键。 ②定位演示:如图可依据极点和B、C同经线确定C位于B的南方→依据自转方向和A、B两点同纬线确定B在A的东方→综合分析C在A的东南方。 2.定“范围”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中心点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图中A、B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A>B。当A、B两区域的图上面积(即图幅)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A<B。 3.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右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

最新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

地球和地图教案(一)

第讲地球和地图 第1课时地球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了解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 主干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 经纬网 (1)列表比较经纬线的基本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界线;20° W 经线和160° E 经线是东 西半球划分界线。 ②重要纬线:赤道(0_纬线)是南北半球划分界线;23° 26’是热带和温带界线:66° 34L 纬线是温带和寒带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中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 纬度界线。 经纬网的具体应用 1. 类型: 2. 应用 (1)定“方向” 基本思路: ① 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 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基本方法: 判断 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值增大的为东经度, 减小的为西经度 由南向北度数增大者为北纬;减小的为 南纬 类型 侧视图 示意图 23° 26’ N --------- 23° 26' S 经纬线特点 纬线为曲线;经线是 连接南北两极的曲线 纬线为同心圆;经线 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状 的曲线 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 135° W 方格状经纬网E

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卫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 度值大者在寸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西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①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距离等于两点纬度差乘以 111千米 如右图中AB 之间距离=60°X 111千米=6660千米。 ②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 B ),则两点间的距离=111千米X cos 0 如右图中AC 之间距离=111千米x cos60° =55.5千米。 (3)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 (如图中弧AB 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 (如 条纬线上MK 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 MPK 而不是弧MQ ,赤道上除外)。 如图中地球上M 向K 运动最短距离方先东北再东南,上图中 C 向A 运动的最 短距离为先西北再西南。 (4)定“位置” 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来的高考基本能力要求,是判定区域特征: 的前提基础。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求月 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解答这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掌握一些[ 的大洲、国家和我国重要地区和地形区的轮廓和大致的经纬度位置,以及 一些重要河流的轮廓和河口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再结合图中重要的信息, 若分别在东西经,a 若两地经度和小于 点在西面;b 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 ° 面。 (2)定“距离” 180°,则东经度的地点 ,贝S 西经度的地点在东面,东经度的地点在西 0" 经度的地 30° S ■ * 口 Q 140*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讲 与同学们谈地理 ● 锁定目标 1、你知道地理讲什么吗? 2、你知道怎样学习地理吗? ● 识别目标 1、下列关于地理与生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好多外地人到了西藏都感觉身体不适,是因为这里太热了。 B 、我国北方人爱吃面食与这里生产小麦有关。 C 、四季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D 、城市和乡村的变化与我们没有关系。 2.下列现象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现象不相符的是 ( ) A 、 “小桥流水人家”。 B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 、陕北有些人住窑洞。 D 、 水乡牧民多。 3 请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地理现象 。 ● 攻克目标 目标A 地理学什么 例1、 右面四幅图说明了 、 、 等都与地理有关。 [思路分析] 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旅馆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日本的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销售鱼等各种海产品的市场很多,人们也有喜食海产品的习惯。 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

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就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吐的丝经过加工,是纺织丝绸的原料。因此,这带有悠久的植桑养蚕的历史,丝绸工业久负盛名。这些漂亮的丝绸服装为国家换取了很多外汇。 【答案】居住,饮食、体育运动,服装 【注评】生活离不开地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关,生产生活中地理的知识更是随处可见。因此,同学们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认真学习地理。 目标B怎样学习地理 例2. 下列做法中,符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原则的是() A 、在陡坡地种粮食。 B、在干旱地区发展水稻种植。 C、在地震多发地带,房屋的抗震能力要更强些。 D、在远离城市山区大力推广花卉种植。 [思路分析] 【答案】 【注评】 目标评估 一、选择题: 1. 游戏:竞选省长。 如果你是一个省长,需要新建一个城市,你将怎样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 诸葛亮“草船借剑”、“火烧赤壁”的故事家喻户晓,就连智慧超群的大都督周瑜也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诸葛亮为什么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呢? 2.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举一例谈谈我们与大自然做朋友的好处。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 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示意图和地球大小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 3 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4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成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学会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掌握纬度与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解决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学法指导】 1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来学习地理。 2.运用地理资料数据描述地理事物,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导入新课】 白天的太阳,十五夜晚的月亮让我们能清楚看到太阳、月亮的形状——圆形。但是,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人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今天的我们,是否能在自然界中找到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首先请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活动1、探究实验:参照图1.3做一个小实验,体验在球面上看船的情景,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请到过海边的同学交流一下亲身体验。再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情况又是怎样?请学生记录观察体验。 活动2,观察图1.4,根据月食照中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 第1页共7页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地图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4.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够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6.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内容点析 1.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因为地图空间有限,在表现地球表面的现象时,一方面必须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另一方面要对地表现象进行选择或综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显示有用的地理现象,因此地图不是地球的机械缩小。人们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变化等内容。 2. 地图比实地要小许多倍。这样,繁多的地面事物不可能全部反映在地图上,只有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和概括(综合),地图才有可能清晰、易读。在将详细的地图缩小成更小的比例尺地图时,对原图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和概括。比如,一个居民点,在比例尺较大(例如1∶10 000)的地图上,往往街区和房屋都有较详细的反映;但在比例尺较小(例如1∶100 000)的图上,只能概略地反映它的主要轮廓;在比例尺更小(例如1∶1 000 000)的图上,甚至只能采用一个圆形符号,或者根本不能在图上反映。这种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叫做制图综合。制图综合是绘制地图中最复杂的创作过程。 3.地图的比例尺又叫缩尺,是图上的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里,图上的单位距离一般是1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为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4. 地图上的地面景物是采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的。除了符号,多数情况下还要附加必要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有选择地、形象地突出反映地面景物的许多地理特征。因此,要利用好地图语言,必须熟悉地图的图例。 5.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主要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同等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种基本要素的地图。地形图是经过实地测绘或者根据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基本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6.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例如池塘水面的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自海平面以上,每隔一定高差便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说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