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一、问题的所在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改变了农村的社会和经济面貌,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收入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共识。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相对于农业收入而言,非农业收入的分布较为不均匀。而且,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在从总体上改善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剧了农民收入的

不平等,尤其是在贫困地区。

既有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唐平,1995;赵人伟等,1997;Rozelle,1996:ChenandFleisher,1996;李实等,1998;陈宗胜等,1999;万广华,1998)。有学者认为,收入分配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它同时又是影响甚至于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李实等,1998)。可是,收入分配及其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制度变化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构成了收入分配格局及其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李实、赵人伟,1999)。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度扩大的结果,那无疑是制度变迁和经济政策在执行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现有的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着缺陷。

本文希望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状和地区差异,以及农村非农收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认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布的现状和特征如何,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究竟有多大,中国各省(区、市)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现状、特征和变动趋势是什么,等等。

二、文献回顾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如果国家间收入差别是由各国资源的初始禀赋不同所造成的,那么,随着各国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这些差别会逐渐消失。换言之,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人均收入的起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同,落后地区最终将赶上发达地区(Barro,1998)。但是,也有学者对超过100个包括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绝对趋同现象(Ben-David,1998)。林毅夫等(1998)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的地区发展差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三类地区之间。蔡昉等(200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却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趋同“俱乐部”。同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有条件趋同。

以库兹涅茨假说为核心的理论则认为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两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收入差距会扩大,而后经过短暂的稳定,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尽管有大量的学者利用截面资料或历史资料对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但是,这些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受到了另一些研究人员的质疑和批评(卢嘉瑞、陈永国,2001;彭玉生,1998)。王检贵(2000)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无论从经验事实还是从计量方法上看,“倒U假说”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捍卫“倒U假说”的文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

在中国,关于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倒U假说”在中国成立与否和经济转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展开的。陈宗胜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和赵人伟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利用不同的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不同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和不同的数据来源,对全国总体上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别得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总体上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扩大的结论(赵人伟等,1994;陈宗胜,1999;赵人伟等1999:陈宗胜等,2002)。

如果以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指标和计算方法来区分,泰尔指数方法,高鸿桢(1995)、魏后

凯(1996)、李实等(1998)、张平(1998)、蔡昉等(2001)分析了全国不同区域或者不同人群组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动状况。根据基尼系数分解法,向书坚(1998)、陈宗胜(1999)、陈宗胜等(2002)分析了中国全体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基于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利用不同来源的数据得出了两种不同的基尼系数,可是,对研究方法和使用数据来源的认识上的差异,引发了两方对收入分配研究的学术争论(陈宗胜,2000;李实,2000;陈宗胜2002;李实,2002)。

尽管海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中国居民收入区域间差异做过许多研究,但是,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区域间差距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只有张平(1998)、万广华(1998)、彭玉生(1998)、蔡昉等(2001)、唐平等(2001)和张晓辉(2001,2003)等通过对抽样数据的实证分析,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12全文查看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1952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提纲电子教案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 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复习提纲 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一月0℃等温线(3)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界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水田旱田分界线(6)南北方地区分界线(7)温带落叶 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8)温带水果与亚热带水果分界线。 2、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中国主要的林 区,也是我国的森林宝库。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 3、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4.北方地区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5、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6、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_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_贺雪峰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 ——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 ■贺雪峰 [内容提要]中国农村村庄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中国农村可以分为南方、中部和北方三大区域,其中南方地区多团结型村庄,北方地区多分裂型村庄,中部地区多分散的原子化村庄。区域村庄结构的差异与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有关。通过村庄社会结构的研究,可以比较好地揭示出中国农村区域的社会和文化特质,从而可以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恰当的中层理论模型。从村庄结构角度来讨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不仅是理解中国农村的重要步骤,而且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村庄社会结构农村区域差异生态村庄史宗族 一、导论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构成中国区域差异的原因很多,择要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种植结构、开发早晚、距权力中心远近等等,都是形成中国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从现象上看,中国农村区域差异尤其表现为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南中北方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当前国内学界和政策部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差距比较熟悉,且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即是按东中西部分别统计的。虽然国内学界对中国农村南中北方的差异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学界对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南中北方差异研究颇少,也不够深入,政策部门则基本上没有关注到这种差异,并因此对自上而下的各种政策、法律和制度在不同结构村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制及结果的差异颇不敏感,相关方面的研究甚至还没有起步。 笔者及所在学术团队最近十年一直在全国农村开展广泛的驻村调研,累计驻村调研时间超过两万个工作日,调研地点遍及中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长期驻村调查使我们关注到了之前没有意识到的若干重要学术和政策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属于调查的意外。其中,以村庄结构差异为核心的南中北方农村差异的发现,即属这样的意外。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笔者在湖北荆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看法。 答: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体现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例如在个人收入问题、行业收入问题、城乡收入问题、地区收入问题等。首先在个人收入方面,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同,使得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具有先进的知识,因而收入自然会较处经济落后地区的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所以这就导致社会中个人收入方面的不均衡;其次在行业方面,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利用其先天优越的生产条件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相比较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自然会导致行业间的收入不均。还有一些垄断企业的不当行为及与政府间的“合作”。例如虽然国企进行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就使得政府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职能;再者由于城乡发展不同步,并且城市中大多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而农村则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也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还有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又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如我国东部凭借其沿海的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广泛进行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促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反的西部地区地处偏远,水资源缺乏,致使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对落后,此外还有政府常给予东部地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使得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均,收入自然而然会出现极大差距的现象。 2、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收入分配的积极因素是,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这些积极因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突出的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且还有偏差。我国城镇居民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格局还远远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其它要素参与分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比重。 3、收入分配不规范。 ——收入分配行为不规范、包括工资支付不规范、工资提取不规范,分配行为不规范等等。一是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集团;三是腐败愈演愈烈,不合法的高收入会带来反面的示范作用。非法经营、寻租活动带来的高收入会严重挫伤合法权营者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人们守法经营的意愿,诱使更多的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疏通、行贿等寻租活动来增加个人利益,阻碍了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使经济运行长期处于紊乱,低效的状态。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团体。这些共同作用使得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伍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演变收入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了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广大居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及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195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底,我国就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城市,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绝大多数就业居民变成了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或集体企业职工,其收入完全被纳入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体系和级别中。当然,还有大量的隐性收入和福利,并且毫无失业的后顾之忧。在农村,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个体农民,经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成员,也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平等的分配体制。社员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和有限的社会保障。 1、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政策。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是在改革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基础上形成的。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以及相关法规规定: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高利贷,但是允许雇工和借贷自由;在城市,除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外,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如厂方不得随意解雇工人、克扣工资),工人的工资应由劳资双方协商解决。1952年8月政务院批准的《关

中国区域差异的比较

中国区域差异的比较(原创) 文/尹中峰 有幅搞笑漫画“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同学们在欣赏其风趣、幽默之余,还能感受出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吗? 【漫画解读】 《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来自一段搞笑话(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湖南人就笑了……)。单纯考虑地理因素,这段话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特征,主要包括风沙危害、面积大小、地势高低、文物状况、革命历史、饮食文化、性格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等。其实,我国国土极为辽阔,南北、东西差异明显,其中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势、土地状况、矿产资源等方面,人文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开发历史、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建筑、文化等方面,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有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文化习俗的差异等。 【高考链接】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用甲、乙、丙分布表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方面:①地形:甲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东部地区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平原。乙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有3000米以上山脉,也有250—500米的内陆盆地。丙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7000—8000米的山峰。②气候:甲区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风向降水有季节变化,年降水量>400mm。乙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400mm左右,西部100mm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丙区气温低,冻土广泛。风力大,水汽少。其他如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带等也存在明显差异。 社会经济方面:甲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第三产业、交通、科技等比较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乙区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生态环境脆弱,易受破坏。丙区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比较落后。

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收入也提高了许多,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城乡居民间差距、地区间差距等等现状使得关于中国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话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此收入差距问题从各方面分析其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字:中国收入差距,现状,原因,解决方法 正文: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一口气公布了过去十年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整体运行在0.4的水平线以上,其中在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随后逐步回落。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74。 (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同一家公司中,不同的职位其收入也不尽相同,老总是豪宅靓车都有了,有的人却只能精打细算着全家花,甚至有的人都拿不出给家里的钱。“被高平均”现象突出,七成以上人收入在平均线下。问卷调查中,个人年收入平均达到了5.31万元,标准差为9.02万元,超过了均值,这是因为有部分人的收入偏离均值较大。调查发现,居民收入分布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并且越往收入高的一端越小,这是因为中高收入比例偏低。其中53.8%的人收入在3万元及以下,73.9%的人收入在5万

元以及以下,即七成以上人并没达到这个平均线,平均收入的 5.31万元确实是“被高平均”了。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国家统计局2008年资料显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若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 (三)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扩大为1.9﹕1.17﹕1,2002年东 2 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进一步扩大为2.63﹕1.26﹕1。这说明1990年的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比1980年分别扩大了5.9%和5.6%,2002年比1990年又分别扩大了28.4%和38.4%。而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2﹕1﹕0.86。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四)行业、企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行业间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来,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3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工资水平的2.12倍;2002年增至2.99倍,2005年增至4.88倍,而国际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加以解决。为此,本文对目前农村区域发展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策略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并且短期内,这一问题难以真正消除。为了能够缩小区域农村发展差距问题,必须结合实际,仔细分析农村区域发展产生差距的原因,并寻找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仅疆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在资源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加之历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表现极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发展,并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1]。要想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首

先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以及区际差异性。现如今,我国对农村区域的划分呈现出动态性和间断性,更加善于结合某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进行区域性划分,对于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区农村发展实际,并由此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 2.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度,即由东向西,地区经济发展以此减弱,东部地区属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部次之,西部则属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增长率来看,东部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从城镇化阶段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地区则依旧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虽然,自“九五”计划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但由于东部本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区优势,使得其更能吸引外界投资,由此东西部发展差距依旧存在壁柜不断扩大。 2.2农村区域环境发展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因而人口密集,环境压力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综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 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 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 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 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 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年至今)两个阶段。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下降到,下降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下降到(见表)。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年超过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年达到。其中,城 镇居民基尼系数为,农村居民为,分别比年提高和(见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 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年的扩大到年的,绝对差距已经超过万元。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年,在城镇职工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职工实际工资分别增长倍、倍和 倍;行业门类间的工资差距由年的倍,扩大到年的倍;年证券和纺织两大行业的职工平均工 资之比达到创记录的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放缓,~年,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增 长和,明显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的增幅。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 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加上隐性收入后,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 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倍扩大到倍。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 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 断收益等。 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中国城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

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主讲人 胡序威——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教授 目录: 第一章、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 第一、从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第二、从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第三、从人口分布来分析。 第四、从经济发展基础来分析。 第二章、城市化地区差异的特点与类型 第一、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第二、城市化的速度地区差异。 第三、城市化结构的地区差异。 第三章、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的不同对策 第一、城镇密集地区。 第二、资源开发型工矿地区。 第三、农业人口稠密地区。 第四、边远不发达地区。

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主要从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城市化地区差异的特点与类型以及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的不同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 我国的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资源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各地相差悬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在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产生巨大影响。下面可从4个要素来分析地理背景: 第一、是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第二、是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第三、从人口分布来分析。 第四、从经济发展基础来分析。 第一,从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我国的地势地貌由西向东成明显的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为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常年低温缺氧,除少数海拔稍低的宽阔平川地带外,基本上不适宜人类生存。其土地总面积要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耕地和人口还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第二个阶梯,是介于海拔1000-2000米之间,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所组成。在中国要占全国2/5的第二个阶梯有要占全国1/4的人口和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由于过度的耕伐、伐木和开发林木,已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成为在全国可持续发展威胁最大的生态脆弱地区。第三个阶梯,主要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第三丘陵组成。为最适于农耕和人类生存的地区,在这个地区,集中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和3/4的人口。 第二,从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总量不少而人均资源相对平衡的国家。对城市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能源矿产资源、还有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南北的差异很明显。 就从能源资源来看,北方的煤炭和油田储存量很丰富,而且分布很集中。铁矿和非金属矿也较丰富。随着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工矿城市相对较多。而南方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但是水电的开发的程度很低,而且有一些大型的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所需的职工不多,也很难形成城市规模。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很明显的是南多北少,而土地资源却正好相反,是北多南少。在北方,黄淮海平原,华北西北地区,耕地面积将近全国的一半。但是水资源还不到全国的1/10。东南沿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到1/4,所以北方地区城市缺水严重,而南方地区的城市用地紧张。 第三,从人口分布来分析。我国的人口是人口大国,大陆有12.6亿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集中在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这条直线的以东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深处之间的这个人口密度,相差也很大。像上海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已经达到了2600多人,江苏省全省也已经超过了700人。而河南、山东人口密度超过了500多人。西部、北方有些人口相当稀疏,人口密度很低,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像内蒙古平均每平方公里还只有20人,新疆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西藏还不到3人。从第三次到第五次的普查,和第四次的普查进行比较这个人口密度,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还在不断增大。在这个10年里面,由于中西部的人口大量往东部流动,所以上海的人口密度增长的很快。这个10年里面增加了500多人每平方公里,北京也增加了200多人,广东也增加了100多人,其他像沿海的江苏、浙江这一带差不多都增加了每平方公里50到100人。说明东部人口增长的幅度是相当惊人的。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尽管自然增长率很高,但是人口密度还是增长的很小。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

如何切好蛋糕? ——解决中国分配不公的意见思考在中国一路发展的道路上,长期存在着难以克服并改革任务艰巨的众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近些年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无疑被摆在了最为迫在眉睫的核心地位。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明显地表现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首先是两个比重偏低: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其次是分配关系不合理,表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再次是分配秩序不规范,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少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另外事业单位和某些国有企业制度外发放的收入多,津贴补贴名目繁杂、渠道混乱。 日益严峻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而导致种种危害性,如: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社会矛盾;不公的收入分配制度长期以往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物价不断被推高;消费外流,抑制内需。 寻因才能究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那么,导致此类问题日益严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是深层次问题的制约。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着分配问题的解决。二是利益团体的制约。某些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与其他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形成了很大差距,存在依靠权利、垄断地位、人员身份区分等手段获得的不合理收入。三是收入分配政策措施不健全、有关方面配合不得力的制约。 综合以上分析的原因,可以总结出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重新梳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即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整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一个高层次、广视角的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经济社会体制以及建设社会诚信制度等为依托,做好四方面衔接,即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中促进增加社会财富;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交换行为中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通过标本兼治来逐步解决分配领域的三大问题。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6.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7.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8.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9.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1.耕地类型:旱地。 12.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3.主要矿产地: 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河北省—开滦、峰峰煤矿,迁安、武安铁矿,华北油田。陕西省—神府煤矿。 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山东省—兖州煤矿、胜利油田、招远金矿。 河南省—平顶山煤矿。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安徽省-淮北煤矿。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9.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作物 10.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 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11.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2.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3.耕地类型:水田 14.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及煤铁等矿产资源 15.主要矿产地:江西德兴铜矿和大余钨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和锡矿山锑矿、 云南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贵州铜仁汞矿、广西平果铝土矿 安徽淮南煤矿和马鞍山铁矿,武汉大冶铁矿,贵州六盘水煤矿,四川攀枝花煤矿和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碌铁矿 16.主要能源:水能资源丰富 17.主要水电站:三峡、葛洲坝、二滩、龙滩等 18.旅游资源:云南西双版纳、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黄山、 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位于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_左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64期)2006年第3期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左 停, 陈 瑜, 齐顾波, 鲁静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94) [摘 要] 文章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如区域类型划分和特征化,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起因、现状和趋势,如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行政区划等问题。[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区划;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 F3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08X(2006)03-0001-06 [收稿日期] 20060725 [作者简介] 左 停(1964)),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重大课题。本文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中国重点农村发展区域及其特征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再加上历史和现行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依照不同的标准,可对各地农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把我国农村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者根据人均GDP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世界0,也有划分为八大社会经济区域[1],甚至六大、七大、九大经济区、二十四个农村经济区的。按照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经济区域所履行的功能,可分为单一功能区和多功能综合区,如/十一五0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四大经济功能区。可按热量差异、植被、土壤等要素的不同来划分区域,如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将我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也有将农村按地形和经济特点分为平原、丘陵、山区、牧区和湖区5个类型区域的。也可按照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的聚居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的实施范围等标准来进行划分[2]。 近年来,国际上日益注重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进而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 题。对全国农村经济和发展区域进行探讨,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具体情况,发展水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同时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过去进行区域划分多数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限制较大,现在许多农村经济区域划分是间断的、动态的,但是更能针对区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经济区域进行的划分,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我国农村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了解各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从而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解除地区桎梏,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本节这里先着重介绍一些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些重点区域及其特征。 二、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客观上存在着三个明显差异梯度,从东至西呈现梯级依次弱化态势,东部属相对发达地区,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欠发达地区。 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源于/六五0至/八五0期间一直奉行的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思路。1991年,反映地区差异变化的基尼系数为012463,1995年上升至012747,1996年略有下降,近几年基尼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又呈扩大的趋势。我国东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复习提纲 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一月0℃等温线(3)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界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水田旱田分界线(6)南北方地区分界线(7)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8)温带水果与亚热带水果分界线。 2、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中国主要的林区,也是我国的森林宝库。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 3、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4.北方地区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5、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6、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民族以汉族为主,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3.、气候: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南部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地区的河流,水量大、汛期长(珠江最长),含沙量小。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4、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的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5、海南岛南部、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基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主要的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的产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 6.南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江西德兴的铜,广西平果的铝土,江西大余的钨,贵州铜仁的汞,云南个旧的锡,湖南锡矿山的锑和水口山的铅锌。南方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原因是南方地区中西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

浅析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2]

浅析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 人文学院政史教育政史041 朱岚佳指导老师:闵帅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经济的不平衡性,突出地表现在东、中、西部之间,特别是表现在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上。农民收入水平是反映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本文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和调整对策,以期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日趋扩大的矛盾也越显突出,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效果,关系到今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一农民收入区域间的比较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间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取得了相当的增长。但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缩小,反而日益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2元、135元、119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27倍和1.45倍。但到2003年,3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98元、2365元、1936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52倍和1.86倍。东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如图4

(二)农民收入构成区域间的差异 随着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以及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寻求非农就业,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农民收入构成看,3类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上,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几乎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如东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为46%,家庭经营收入为48%,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几乎占有相同的地位,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大大低于家庭经营收入,其中,在中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3%和70%;西部地区2000年相应的数字分别为23%和71%。①-这说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户对家庭经营的依赖性大,收入依然以家庭财产经营收入为主,结构相对单一。 (三)农民收入增长源的区域间差异 从收入来源的贡献份额看,三类地区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家庭经营收入对增长的贡献上。在东部地区,虽然劳动报酬收入增长幅度大,但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之一。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中仍然有约10%归功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而在中部、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近纪念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正”的贡献,尤其是中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更加多样化。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呈现单一化的倾向,造成农民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造成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不平衡又产生于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差异。在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农村的改革与开发率先起步,农村非农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而在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经济却不及相同。换句话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也极不相同。在人口稠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经济地带,非农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对自由宽松的经济环境,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 (二)历史的原因 80年代以来,中、西部由于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没有享受到国家给东部发达地区各种优惠政策,难以对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产生投资吸引力。特别是1984年---1986年的国家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