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江西省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江西省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江西省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经济三班

戴艳春

2011412031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流动性加强,外资和国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近10年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趋势显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期存在的国内区域产业间垂直分工的体系,产业转移也越来越受到各地区的关注。作为今后区域间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产业转移能够加强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并产生经济关联效应,更加良好的促进地区间经济合作,从而产生互动效果。因此,产业转移不仅会使转移方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内部联系有机化,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会优化被转移方的产业结构,从而强化转移方与被转移方之间的外部联系。江西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后发区域,更应抓住大好机遇积极参与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后发优势”,更快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本文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转移为切入点,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对江西省产业转移进行研究。在国内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江西产业转移与其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产业转移是江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并揭示了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特点与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江西

引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和经济重心转移。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国际转移趋势中更是以较大范围承接产业转移。我国结束了WTO 后过渡期,国际化起步加快,外资大量进入我国。2006年,我国接受外商直接投资高达到694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国内来看,我国20世纪末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进一步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并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产业转移速度也较快,各区域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与集群效应促使产业出现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江西省是承接产业转移较为典型的省份。对江西省产业转移的研究,不仅对中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全球化有借鉴意义,而且在调整国内地区间经济梯度差距、缩小地区间的发展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对江西省本省而言更有助于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与江西情况相似的整个中部地区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国内外研究综述

1.1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的研究成果使其形成了比较权威的理论体系。

美国经济学家Arhur.Lewis最早研究有关产业转移机制的问题,他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将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部分发展中国家进行,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1]他没有建立起完整产业转移理论,没有提及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

日本经济学家Akamatus Kaname[2],Kiyoshi Kojima 和美国经济学家R.Vernon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对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研究,Akamatus Kaname 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进口——国内生产(替代进口) ——出口”[3]的产业发展路径提出了著名的“雁形形态理论”;Kiyoshi Kojima 则基于比较成本原理,提出边际产业转移论;R.vernon 对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前后产业发展过程,

特别是在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动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4] Wheeler and Mody 和Smith and Florida 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对国际间的产业转移现象进行研究,Wheeler and Mody(1992)研究发现美国的国际跨国公司依据产业的市场规模和集聚经济的不同,决定是否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并且认为集聚经济是利用外资水平、基础设施质量、工业化程度等的函数[5]Paul Krugman 和Anthony Venables(1995);Diego Puga 和Anthony Venables(1996)则是引入空间因素,建立模型动态模拟产业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产业扩散转移现象;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 和Anthony J.Venables (2001)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多个国家和多种产业的产业扩散模式。

由此可见,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是比较完善的。而研究主要是对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的总结,基本上从发达国家展开研究,而对其他欠发达国家研究不够。

1.2 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产业转移等经济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最初卢根鑫认为,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越是发展,重合产业就越会不断出现、发展、成长和持续演变。[6]

国内近年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转移基础、动力机制、转移模式和效应等方面探讨产业转移。

从产业转移基础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有:王庆永在《产业扩张》一书中指出,产业转移的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成长差”;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差”。张可云在《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中提出区际产业转移。陈建军则认为,产业转移有两个基础:一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戴宏伟把产业转移的基础归结为“产业梯度”的存在。

从产业转移动因方面进行研究的有:卢根鑫(1997)认为产业同构现象

的存在和价值构成的不同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陈林、朱卫平(2010)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有的经济现象,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归纳,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主动进行的产业转移;二是当地政府为了优化调整本区的产业结构而统筹主导的产业转移。

从产业转移的模式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有:谭介辉认为,落后国要摆脱落后状态,必须发展以逆梯度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郭元晞、常晓鸣,(2010)根据产业动态演进特征的不同将产业转移分为淘汰型转移、产能型转移、扩张型转移、配套型转移和延伸型转移五种类型。

从产业转移效应方面进行研究的有:王庆永认为,产业转移的效应主要有整合升级效应。张弛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能给母国带来成本效应、结构效应、出口效应。陈景华(2010)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实例,从承接国角度对产业转移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研究。

虽然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技术基础上,对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2.江西省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2.1 江西省产业转移现状

江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区位优势、运输便利、靠近市场。江西地处中部,东邻浙江、福建,南嵌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交通发达,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处于长江经济带和

京九经济带的中心腹地,是唯一同时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闽南经济区的省份,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其次,资源丰富、品味高、要素成本低。江西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的矿产资源大省。迄今为止,江西己发现各类矿产 160 余种,矿产地 5000 余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 101 种。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 45 种主要矿产中,江西就有 36 种之多[7],铜、钨、铀、钽、稀土和金、银被誉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其他资源如硅灰石等也很丰富。另外,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江西在劳动力、水、电、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方面供应相对充足;最后,有一定的产业对接基础,投资软环境不断改善。[8]江西省拥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培育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品牌产品。江西省各级政府大胆借鉴其它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自省级到市、县级都基本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招商引资政策,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也都积极投身于招商引资活动,为此江西各地建立了招商引资全过程服务体系,对企业落户、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协调。 基于上述优势,江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成效显著。一是江西实际承接外 商资金绝对值和占全国比重越来越大::由 1986 年的 0.2 个百分点上升到 2011 年的5 个百分点,使用外资金额也由 0.0458 亿美元上升到 60.59 亿美元,增长了 269%;二是与中部其它省份相比,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

2.2 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分析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多样化。主要有集聚式;单一大企业转移式;要素嫁接与激活存量。[8]2006年江西上饶市泰和县一次性引进浙江30多个服装鞋业企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服装鞋业集群。一些龙头企业进入,形成配套的上下游供应商企业,也促进了江西产业发展。同时,将发达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装备、管理、人才等要素中的某一项或几项转移嫁接到中西部一些企业,优化产业结构。

二、承接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但增速有所下降。自1995年以来江西省横向经济合作规模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增幅明显加大。而江西省市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年上升。这一变化可以从江西省1984-2011年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江西省1984-2011年实际使用外资情况

0100000

200000

300000400000500000600000

700000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年份

实际使用投资实际使用外资

注:数据来源2012年江西省统计年鉴

由于江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所以在承接利用外资方面也有较 大不同。江西省外商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昌、赣州、九江。南昌这几年引资总额一直占据榜首,这与南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政策指引比较明确,人力和物质资源供应较为充足,其投资环境要明显优于其它周边地区,因此在吸引外资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如图2)

图2 2011年江西省11个市承接外资转移量比例图28%13%10%2%14%

8%

7%

3%

10%

2%3%

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上饶市

注:数据来源《江西省 2012 年统计年鉴》

三、在存在各市差异的基础上,江西省承接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极少。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江西省承接产业的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项目为主。有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外省转移到江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合计约1800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占全省利用省资金的60%左右。

江西2004年以来承接的外来项目中,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个数占88.7%,亿元以上的项目个数仅占2.4%。东部转移到江西的不少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许多企业的总部并没有随着工厂一起搬迁过来,产业链上增值程度较高的环节如研发、设计、销售等一般都留在原地,有的仅仅是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过来。由此,一定程度上使得江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并没有输入,对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有制约作用。

四、外资来源及投资地区不均衡。近几年江西省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上外资主要来源于亚洲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及新加坡地区,欧洲的德国、拉丁美洲,北美的美国。其中,主要的资金来源地仍是亚洲。(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10 年江西省外商投资来源地分析单位:万美元

按投资国别(地区)分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亚洲228025 258554 272474 292413 433524

中国香港158773 178939 204420 225848 324005

中国澳门4819 6341 7976 10168 12461

中国台湾38217 35178 38728 40433 71009

印度尼西亚2935 1290 644 1270 296

日本2589 3821 1102 2024 4528

马来西亚1445 2050 861 1066 912

菲律宾2955 6880 1770 721 289

新加坡4515 5547 6325 3423 7821

韩国1730 1805 4943 2053 5125

泰国1148 11 44 498 935

非洲1414 2244 3345 4700 2134

欧洲11205 9078 6730 6967 9201

#英国1103 1793 2327 732 2036

德国4040 1643 75 4010 1972

法国25 272 74 706 1100

意大利972 1832 414 172 330

荷兰460 965 579 169 40

西班牙648 496 1713 318 566

拉丁美洲26778 62487 58987 64821 30590

北美洲18782 9283 12194 15121 24072

#加拿大1646 625 640 4532 2121

美国16430 8538 11225 10589 20268

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岛3865 6080 5600 16189 7516

#澳大利亚1560 1971 1048 10713 4309

新西兰372 15 0 909 171

注:数据来源2007-2011 年江西省统计年鉴

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两者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从理论上讲,这两者应是相互影响的。[9] 江西承接外商直接投资不仅短期内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演进有促进作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始终是其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说明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仅在现在,而且在未来很长时期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都没有太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也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根植于内源性经济的同时,外在的力量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升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江西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挖掘内在潜力,更要借助外源的动力,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关联效应,江西省作为产业转入方可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产业转移会带来产业结构的成长效应。

3.江西省产业转移的承接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

3.1结论

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在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从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来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基础和发展前景良好,但从江西内部来看,一方面承接外资来源和外商投资地区不均衡,2010 年南昌、赣州、九江三市占到全省实际承接外商投资的56%超过一半,另一方面外商投资行业不均衡,主要投向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投资较少。(2)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始终是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表明不仅在目前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但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始终不是产业转移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二、三产业产值增长在目前和今后很长时间内,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不明显。[9]

(3)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增速有所下降;转移过程各地区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对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较大作用。推动了以工业为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江西省工业化进程。基于传统比较优势,推动资源、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

3.2 对策建议

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江西省应紧抓机遇并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制定相关的政策,努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铺垫。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引导与监督

根据本地区优劣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目标,制定细化的产业转移规划、指导目录和配套政策。提高产业转移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

(2)完善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配套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投资呈正相关关系[10]。在一个硬件条件发达的地区,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地区基础设施越完善对企业的吸引力度就越大。应该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完善投资导向机制;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升级步伐;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促进良性引资。

(3)创新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

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严格工业园区的进入标准。江西省应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通过系统的促进政策和引导政策,优化建设模式,尝试跨区域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将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整体引进;同时,优化管理模式由政府引入具有管理职能的公司,属于企业主导性质,对工业园区进行直接管理,从执行效率来看纯企业性质的管理模式,比单纯的政府管理模式更有效率,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园区将极大地推进江西工业化进程。

(4)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支持。

江西省应根据各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构特点,加强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建立对FDI 投资的行业和地区的导向作用,选对承接点。

江西省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对于引资力度比较小的地区给予相

应的优惠政策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强规划协调,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在产业转移的承接上,多引进科技含量高、处于制造业顶端的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此加速工业化进程,缩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过度的时间。

[1] [美] 阿瑟·刘易斯著.乔依德译.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 Akamatus Kaname: A Theory of Unbalance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 Weltwirts chaftliches Archiv, V ol. 86. No. 2, 1961.

[3] Akamatus Kaname: A Historical Pattern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Preliminary Lssue, No.1, 1962. [4] 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5.

[5] Wheeler, D and A. Mody.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 Decision: The Case

of U. S. Fi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2 (33): 57~76.

[6] 卢根鑫. 国际产业转移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 年)【赣府发[2002]31 号】[Z].

[8] 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9] 郑利月. 基于产业转移视角下的江西省产业结构及承接行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10]胡涵钧,王纪亮.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

学.2005(5).

江西省主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分布

江西省主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分布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江西省版权局)2009-06-23 来源: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网站 【字体:大中小】 工业园区是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印刷业是一个加工 产业,它的兴衰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文化发展了,可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广大的市场和 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省印刷产业的发展,为投资我省印刷领域的投资者做好服务,我们依据《江 西省工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赣发改工业字[2006]969号),编制了《江西省主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分布》,供投资者参考。 主要工业2010年预计地区产业结构情况 园区产值 南昌市(重点发展以实现年销售收 南昌咼新发展电子信息、应用软件、生物 电子信息、汽车与零入超300亿 技术产业医药、资源深加工、机电一体化 部件、机械装备、轻丿元。 开发区等五大产业。 工造纸、化纤纺织、 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发展以奥克斯为龙头的现代家 南昌经济实现年销售收光机电一体化、食品电,以奔驰中客、江铃为龙头的 技术开发入超300亿 饮料等为主的特色产汽车产业,以中国普天、L-COS 区丿元。 业。着力建设好南昌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等三大产

咼新技术产业开发业。 区、南昌经济技术开江西南昌发展医药医疗器械、汽车汽配、实现年销售收发区、江西南昌小蓝小蓝经济机电信息、轻纺服装、食品加工入达200亿经济开发区、江西新开发区等五大支柱产业。丿元。 建长堎工业园区、南江西新建发展食品、建材、服装、包装、 实现年销售收昌英雄经济开发区、长堎工业鞋业、印刷、电器及关联产业为 入超100亿元南昌昌东工业园区、园区。特色的产业。 南昌昌南工业园区、发展针织服装、汽车摩托车及零 南昌昌东实现年销售收江西安义工业园区等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化工建 工业园区入80亿元11个工业园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 九江市(重点发展石江西九江 实现年销售收油化工、汽车制造、经济开发 入超300亿元有色冶金、新型建材、区 纺织服装、信息光电、九江出口实现年销售收食品加工等为主的特加工区入超100亿元色产业。着力建设江江西共青 西九江经济开发区、城经济开 发展服装纺织、生态休闲、教育实现年销售收九江出口加工区、江发区江西 等三大产业。入100亿元西共青城经济开发共青城经 区、江西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 济开发区、江西德安江西永修发展有机硅、生物制药、食品加实现年销售收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 (1) 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 (2) 江西省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法 第一,“以项目吸引投资”。政府规划项目,申请项目,吸引珠三角商人前来投资。由于项目己经规划,节省了企业主搜寻项目的相关成本;政府申请的项目一般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可行性比较强,降低了企业主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因此,这种引资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对方采纳。 第二,政府认真组织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参与珠三角的各种招商、展销活动,寻找合资伙伴。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意识到外资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江西省吸引珠三角直接投资会面临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主动去寻找资金,而珠三角的招商、展销活动可以作为江西省与珠三角资金拥有者正面接触的平台或者桥梁。由于江西省企业主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局限,政府有必要组织企业,组织各部门参与招商,架起两地资金流动的桥梁。 第三,设立招商点。在珠三角诸大城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积极引进。一个地区吸引外资除了依靠资本利润差额以外,靠的是地区的良好形象。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塑造除了脚踏实地的营造之外,与恰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珠三角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区域形象是必要的。

第四,通过中介代理。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聘请大中城市的中介机构或利用政府及本地大集团驻外机构牵线搭桥,拓宽引进产业转移的渠道。为了保证信誉,通过中介代理引进外资也是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途径。 第五,以商引商。通过率先投资至本地的客商,现身说法,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外商的亲身体会是对于一个地区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可以直接打消外商的犹豫念头。 第六,实施优惠政策,净化投资环境。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理论,生产成本最低或者预期利润最高的国别或者地区易于成为跨国或者跨地区的投资地。政策优惠往往成为外商投资的原因之一。投资的软硬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环境,否则就会出现年年引资,年年来了又走的局面。 4.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1) 企业内部一体化的模式目前仍然不失为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种好的范式。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 该模式有利于江西省企业克服技术、资金等要素缺乏、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参与了珠三角的生产分工,发挥江西省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江西省许多设备落后的国有企业,通过引进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参与改制、改造,输入先进技术,可以直接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江西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江西省与珠三角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的实现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docx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 为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最新发布的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对《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1 年版)》进行修订,编制形成《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版)》(下称《目录》)。 一、《目录》修订意义 保持《目录》动态更新,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投资方向。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录》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的调整原则,将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作为产业 发展的基石,鼓励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新兴服务业态,限制严重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的产业 发展,禁止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二)集约利用资源。资源要素的紧约束现状决定了中山只能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之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录》鼓励发 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 响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设定投资强度、用水效率和用水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提高项目准入 门槛,从源头上遏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用地的项目上马,有效利用资源要素, 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发展目标。 (三)优化空间布局。国家、省和我市均提出,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开展主 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目录》是规划的延伸、深化和落实,按照主体功能区 规划要求,在《目录》中引导产业向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利于明确开发方向, 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目录》结构 《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类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一)鼓励类。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的提升具有先导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主创新,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 支持的产业。 对鼓励类产业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国家鼓励类的投资项目,按有关规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优惠政策。对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 家、省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限制类。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不利于环境 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外市场拓展,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 布局等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产业。 对限制类产业采取引导存量、控制增量的政策。限制类产业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限制 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加以改造升级,改建、迁建项目需报市发展改革

(整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导向 与“四大区”建设 邱凤林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既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任务更是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适时适度地推进地区主导产业的转换,才能不断推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毕节地区在建设“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大区”建设的构想,正是为了从中选择和培育地区主导产业,为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地区主导产业的基本理论 一、主导产业的基本内涵 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与演进的过程。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发展速度快,对地区整体经济起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参加区际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从历史上看,毕节地区曾有工业发展的历史,但没有一个产业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在毕节地区选择烟草产业后,烟草产业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参加区际分工的同时,带动了地区烟草种植,复烤,包装等产业的发展,“两烟”的利税迅速成为毕节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烟草产业的发展成为毕节地区成功选择主导产业的典型案例。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表现出以下特征:(1)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毕节地区烟草产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就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当烟草产业逢勃发展时,地区的财政收入,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97年由于市场因素及税率下调,烟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缓,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在贵州省的排位就迅速下落。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可以表明,不同发展阶段正确适时地选择主导产业,可以加速推动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就是正确、及时地选择了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经济学家佐贯利雄认为,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转换是由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三组主导产业更替引起的:第一组主导产业是电力工业。其中,火电的大发展为高耗电的原材料工业(例如石油、石油化工、铝、钢铁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组主导产业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

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题卷:1.4.2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解析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一、选择题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2题: 1.该类工业最可能属于( ) A.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C.市场指向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工业 2.第四次产业转移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 A.造成沿海地区大量工人失业 B.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C.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 D.降低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下图为“某地中药材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中药材采购→药材生产→产品销售”主要反映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 A.信息联系 B.商贸联系 C.科技联系 D.生产联系 4.“未来待完善体系”的建设可以( ) ①增加中药材附加值②提高中药材价格③完善产品销售体系④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京津冀地区产业和发展条件存在互补优势,北京、天津、河北之间存在着产业与技术,工业最终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资源、劳动力、初级产品等的流动、迁移。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最有可能代表产业和技术的数字是( ) A.①⑥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④

6.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 ) A.河北、天津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B.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发展 C.缩小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D.提升北京的城市品质和职能种类 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据此完成7~8题。 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转出 东部地区0 645 167 239 -5 281 中部地区 2 369 0 41 60 1 469 西部地区 3 140 231 0 42 3 173 东北地区823 125 32 0 639 7.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 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 8.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 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 一直以来,我国鼓励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见效不明显。读“我国部分地区净产业转移(转入量-转出量)和净碳排放(转入量-转出量)转移图”,回答9~10题: 9.制约我国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因素有( ) ①东部的产业集群效应②东部的交通条件③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④中、西部的资源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以低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B.中部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C.京津地区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D.西北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_康京涛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污染防治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强污染防治,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外产业加快了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江西、安徽、湖南、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市、区)成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江西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生态足迹转移到江西,使得江西承担着污染转移的代价。另外,江西一些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牺牲环境换取GDP发展,环保理念缺失,环境防范风险加剧。因此,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治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污染、保障江西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 (一)产业投资总量逐年递增 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 示:2009年至2012年,江西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0.24亿美元、51.01亿美元、60.59亿 美元、68.2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1.7%、26.8%、18.8%、12.6%。2009年至2012年,江西省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分别是1367.1亿元、1927.4亿元、2579.2亿元、3189.4亿元,分别增长了24.2%、41.0%、33.8%、23.7%[1]。江西省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40.24亿美元,是2001年的10倍,年均增长37.1%,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累计增速江西居中部六省第四位[2]。 (二)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江西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以制造业为主。根据2008至2011年江西统计年鉴显示:2007至2010年,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项目分别为606项、505项、569项、710项,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25.62亿美元、25.75亿美元、26.10亿美元、32.96亿美元[3]。2007年至2010年制造业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60%以上,而2007年和2008年更是达到70%以上。其中纺织服装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所占份额一直较高,占到了60%以上。省外资金投资制造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2009年省外工业项目资金占全部的85.3%,其中制造业占工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2期 2014年4月 文章编号:2095-3046 (2014)02-0019-05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2.005 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 康京涛a , 杨智昕b (江西理工大学, a.对外联系与合作处;b.团委,江西赣州341000)摘 要: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江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 点区域。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生态足迹转移到江西,使得江西承担着污染转移的代价,影响着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现有国家和江西环境相关立法的不足,环境标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江西环境准入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环境污染法律成因。要有效防止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污染,需要调整江西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江西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增加防止污染转移的相应条款、明确“政策环评”、“按日计罚”等法律规定,不断完善江西区域环境准入制度和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关键词:产业转移;环境污染;污染转移;环境标准;环境准入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4-27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FX1310) 作者简介:康京涛(1980-),讲师,主要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方面的研究,E-mail:kangjingtao2011@126.com. Vol.35,No.2A pr. 2014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6、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7、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8、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9、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10、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肥料、农药、兽药等优质安全环保农业投入品及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开发 11、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2、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 13、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5、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6、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 18、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 19、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0、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1、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2、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3、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4、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25、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 20 14 ~ 20 15 学年第1学期大作业论文题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万卫红学号姓名0124819 叶凌杰 0120728 兰卡 0120727 刘宇暄 0120734 潘景怡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袁州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袁州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袁州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袁州区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袁州区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

产业转移专题练习

5.2 产业转移 一、选择题 读“甲、乙两地某同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表”,回答1~2 题。 表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 生产成本(元) 市场平均价格地点 技术原料劳动力其他 (元) 1990 年 1 5 8 4 28 甲 2009 年 1.2 6 18 6 32 1990 年 1 5 6 2 28 乙 2009 年 1.2 6 10 3 32 1. 该类工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主要目的是( )。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 C.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降低生产成本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技术支持 2.关于该类工业转移带来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B.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调整 C.短期内可能导致移出地就业率下降D.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 下图是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 题。 3.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 是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 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 三角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 圈等地区转移 D.目前,资金和技术占优势的产业大量转移 至中西部地区 4.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B.促进长三角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C.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D.可能给迁出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5~6 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小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 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小趋势 D.该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6.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甲国→乙国→丙国B.该产业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该产业的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7~8 题, 7.影响①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B.劳动力C.技术D.交通 8.由图可知( )。 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②Ⅱ、Ⅲ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③Ⅱ、Ⅲ类 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11~12 题。 9.“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 要原因是(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 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考试题集讲解

试卷名称:2015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度) 一、单选题 1.对产业转出的地区是把一些不合适发展的产业淘汰转移,培育发展引进的或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的()。[3分] A.转型升级√ B.有力发展 C.改革 2.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走出()的阵痛期。。[3分] A.结构调整√ B.改革试点 C.企业升级 3.()地区要改变过去低端的、依赖资源的产业承接结构,使承接产业层次更高,资源依赖性更低,从而带动自身内生动力的增强。[3分] A.中西部√ B.东部 C.东北地区 4.( )在空间上会发生梯度转移,一般是从高技术梯度到中技术梯度,再到低技术梯度。[3分] A.供应链 B.产业√

C.生产企业 5.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结构调整( )。[3分] A.方向 B.方向和思路√ 思路C. 6.企业在产业转移中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自主地做出选择。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好我们的()。[3分] A.环境√ B.家园 C.企业 7.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侧重在内部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3分] A.现代服务业√ B.现代餐饮行业 C.现代机械行业 8.建立若干(),通过贸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推进进出口贸易,加快经济发展。[3分] A.自贸园区√ B.改革试验区 C.产业基地 9.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来确定各个地区未来产业的

发展方向和( )。[3分] A.改革 B.重点√ C.试点 10.服务业方面,在工业化阶段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开始发力,对经济的贡 献度( )。[3分]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少 C.保持平稳 11.国家工信部制定了目前至()的规划,希望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3分] √年A.2025. 年B.2015年C.2035使经济更有活力。加快产业的发展,()12.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去争取改革试点,通过改革的] [3分 A.实验区 B.先行先试√ C.力度与步伐[3 )之间发生转移。。13.国际间产业会随着贸易条件、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的变化,在(] 分国际√A. B.企业国内C.。)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发达阶段,对经济贡献一直在(B14.农业和采掘业方面,] 分[3 A.上升 B.下降√ C.平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的占比比较大,经济受到外部形势的影响,下行压力15.]

江西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江西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一个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卢福财李志波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非平稳时间序列构建VAR模型,对江西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江西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统计上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服务业的发展对实际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而且复杂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本文结论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江西经济增长、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增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体现。1952年以来江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7.6%,改革开放以后更是达到了10.2%,到2008年江西人均GDP为14781元,达到2000美元的水平。与此同时江西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由农业占绝对地位转变为“二、三、一”的产业格局,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10.0:51.2:38.8。目前江西正处于巩固和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江西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有利于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提供实证依据,进而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库兹涅茨(1985)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的过程,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是总量增长,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钱纳里(H.Chenery)的多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展中国家非均衡的经济条件下,“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郭克莎 (1999) 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周英章,蒋振声(2002)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实际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协整检验表明二者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荣宏庆(2002)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纪玉山(2006),王兵、陈雪梅(2006),刘瀑(2010)都对该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而针对江西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康兰媛等(2006)通过建立三次产业的产值和GDP总量的线性模型,分析江西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系数。戴启文(2007)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水平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人力资本是江西经济增长的原因,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反映长期均衡关系。田善佳等(2010)用线性模型计量江西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做深入的实证研究。由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均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较为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且均为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可能存在“伪回归”问题。故本文的研究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方法来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的效应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批准号09YJA790093) [作者简介]卢福财(1963—),男,江西资溪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李志波(1987—),男,山西晋城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1.43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学习提纲填空形式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三课堂学习提纲 编制:高一地理组 审核: 高一地理课堂学习提纲 第1页(共4页) 高一地理课堂学习提纲 第2页(共4页) 1.4区域经济联系(三)------产业转移 班级 姓名 小组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自学深思: 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本31-33页内容,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填写 学习提纲中的知识要点,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标记。 本节知识概况: 1、产业转移的定义、本质、作用及原因 2、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具体例证有哪些? 每个例证中影响产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对迁入区、迁出区的的影响又是什么? 3台湾向大陆迁移的是哪些种类型的产业? 4、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1、产业转移的概念、本质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者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成为产业 转移。 本质: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使生 产成本提高或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会受 到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 等方式,将产品的生产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产业转移作用: (1)对区际 与区际 的一种替代 (2)促进劳动力、 、 在区域间的流动 3.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 水平、 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 致产业向 地区转移。 4、对于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现象,用以下案例说明 案例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1) 沿海地区的企业向内地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 发达地区的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类型的企业转移对迁入地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案例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原因? ①近些年来,我国大陆( )的发展,尤其是( )的改善 ②( )、( )、( )对台商有很强吸引力 台湾大举投资办厂对大陆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案例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促进经济发展的很好例证) (1)区域内部的产业迁移现象出现的原因? (2)广东边缘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出现的原因?意义又是什么? 5、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产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工业的类型是怎么样转变的?在此过程中,产业活动对环境 的影响怎样变化? (3)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什么类型的产业? 最后两分钟,思考讨论的问题,为讨论做准备。 三、小组讨论: 讨论1、:阅读P32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 珠三角的产业出现了向哪些地带转移的趋势?(结合图1-28) 2、 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讨论2、山东经济东强西弱,呈现出东、中、西三个地域特征,为实现东、中、西三个地域协调发展,山东省制定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即“突出发挥青岛龙 头带动作用”、“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 西部突破菏泽”、“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装…………………………………订………………………………线……………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限制类) 第二类限制类 一、农林业 1、天然草场超载放牧 2、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 3、单线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生产装置 4、1000吨/年以下的松香生产项目 5、兽用粉剂/散剂/预混剂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自动化密闭式高效率混合生产工艺除外) 6、转瓶培养生产方式的兽用细胞苗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的除外) 7、松脂初加工项目 8、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 9、1万立方米/年以下的胶合板和细木工板生产线 10、珍稀植物的根雕制造业 11、以野外资源为原料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 12、湖泊、水库投饵网箱养殖 13、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开荒性农业开发项目 14、缺水地区、国家生态脆弱区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15、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 16、在林地上从事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项目 二、煤炭 1、单井井型低于以下规模的煤矿项目:山西、内蒙古、陕西120万吨/年;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15万吨/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9万吨/年;其他地区30万吨/年 2、采用非机械化开采工艺的煤矿项目 3、设计的煤炭资源回收率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煤矿项目 4、未按国家规定程序报批矿区总体规划的煤矿项目 5、井下回采工作面超过2个的新建煤矿项目 三、电力 1、小电网外,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2、小电网外,发电煤耗高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的湿冷发电机组,发电煤耗高于305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空冷发电机组 3、直接向江河排放冷却水的火电机组 4、无下泄生态流量的引水式水力发电 四、石化化工 1、新建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提)、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装置 2、新建80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13万吨/年以下丙烯腈、100万吨/年以下精对苯二甲酸、20万吨/年以下乙二醇、20万吨/年以下苯乙烯(干气制乙苯工艺除外)、10万吨/年以下己内酰胺、乙烯法醋酸、30万吨/年以下羰基合成法醋酸、天然气制甲醇、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生产装置(综合利用除外),丙酮氰醇法丙烯酸、粮食法丙酮/丁醇、氯醇法环氧丙烷和皂化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3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综合利用除外)生产装置 3、新建7万吨/年以下聚丙烯(连续法及间歇法)、20万吨/年以下聚乙烯、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10万吨/年以下聚苯乙烯、20万吨/年以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本体连续法除外)、3万吨/年以下普通合成胶乳—羧基丁苯胶(含丁苯胶乳)生产装置,新建、改扩建溶剂型氯丁橡胶类、丁苯热塑性橡胶类、聚氨酯类和聚丙烯酸酯类等通用型胶粘剂生产装置 4、新建纯碱、烧碱、30万吨/年以下硫磺制酸、20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制酸、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单线产能5万吨/年以下氢氧化钾生产装置 5、新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饲料磷酸氢钙、氯酸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