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 觉 民《与妻书》有感-爱的真谛

读林 觉 民《与妻书》有感-爱的真谛
读林 觉 民《与妻书》有感-爱的真谛

爱的真谛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呢?我那方面不行已经很久了,前几个月我在徽||亻言上加了一个老中医来调理,他的号是msdf003,请他配了1个月用量的方子,效過还真的很不错。以前我一次作2-3分钟,现在能达到20-25分钟了。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

的时代终要结束!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就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相貌如玉,然而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民族复兴与青年一代》观后感800字高分作文

《民族复兴与青年一代》观后感800字 做为中国共青团的一员,我深感幸运。我幸运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成长在和平稳定的伟大时代!观看了网络党课后,我认为中国青年应该挺起胸膛,中国人民应该挺起胸膛,在这更加伟大、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承载着无数的中国文明!作为中国公民,我很骄傲,很自信。为前人的壮举,先进的中国共产党骄傲自豪,为党把中国建设成如此这番宏伟昌盛而自信。正像歌词唱的那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过去中华民族峥嵘岁月的未来,也是当今中华看得见的未来。 正因为我能看见党带领的道路明确且清晰,正义而伟大;我自信因为中华的历史悠久而厚重,从未中断过;我自信因为中国的昌盛而富强,和平又稳定。在这样的伟大时代,做为年轻人,我怎敢不努力奋斗继承先人之精神,为后人开创更好的未来呢。 15世纪,欧洲发生了思想启蒙运动,而从本次网络党课中,我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的文明处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启蒙运动启于中国——一个政治与宗教分开的国家。 新的时代,作为年轻人,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眼光担当勇气”,未了更美好的中国,未来更好的家园,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挥洒汗水。 回首中国的发展: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无一不是中国的创新之举,一带一路是中华的发展大计。中国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创新。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方,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和平稳定的国家,而发展又是以和平为基础的,所以我对中国的未来非常有信心,也愿意为了伟大而美好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青春。 为什么我要入党?为什么你也要入党?这一切源于党对中国的贡献与领导,我们都知道过去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们也坚信如今只有共产党才能最大化最有效化的发展中国,所以我们都愿意跟着党干,我们知道他可以带领我们走向更好更远的地方! 党是中国群众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分离! 优秀的政党,有久的历史,耀眼的成绩…… 我们是时候自信了!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8389340.html,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作者:蒋小竞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 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一方面,他们爱的思想都要求用心去待人,尊重他人,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实现互爱互助。弗洛姆说:“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乐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这也正如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即亲爱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在国外那几年林语堂感受到外国人的幽默,而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回国后创办了《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他试着把乐观幽默种入中国人的心中,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被誉为“幽默大师”。读着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我感觉到快乐何很简单,只要换种想法那些痛苦也能化做嘴角微微的上扬。 在那样的年代他经历苦难,但不改童心,他总是如孩童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学习;他快乐幽默,并传播着他的快乐,永不疲倦,这便是我从书中看到的林语堂。

(完整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

读书分享心得体会 驻马店市第二十一小学焦威 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正能量》读后感,谈谈自我的心得体会,,我订阅了《正能量》这样一本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工作之余,怀着激动的情绪抓紧拜读完这本鲍耶所著,从苏格拉底到乔布斯一向受用的六度空间,心中感慨无限。 阅读这本书,是从疑惑、好奇和心中无限的期盼中开始的,还没开卷,便被书名所打动——《正能量》,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怎样获得正能量?又怎样样才能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我?随着阅读的一点点深入,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内心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光明与用心起来。 书中所说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期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工作、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透过种种实验和数据,鲍耶严谨又趣味十足地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六度空间”原理,实现能量突破的“六度空间”,从失败中走出,下一站就是成功。运用“六度空间”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能够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能量来不断激励自我。尽管有时辛苦,有时沮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自我的正能量,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体会。就拿自我来说,在后勤服务的岗位上工作一年多时

光,感受颇多。后勤服务工作琐碎且繁杂,集广泛性、服务性、时效性、协调性于一体。需要时刻绷紧神经,花费超多的精力与时光去完成,不能耽误,更不能有差错。压力当然是有,职责也很重大。正因如此,就更需要自我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总结工作规律,不断向自我提出更高地要求,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促使自我不断地进步。这中间必定会经历痛苦,如果把工作的压力和挫折,转变成了负能量,经常抱怨,越说情绪越差,负面的情绪堆积最终会爆发,耗尽身体的正能量,负能量蔓延开直至影响到周围的同事和家人,如同病毒传播一样。但要是换个视角,当看到自我的劳动收获成果,看到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看到每一点一滴进步的不易取得,都激励着自我用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精神去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我想,这也就是一个不断积聚正能量来激励自我更好工作的过程。 生活中,我们亦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传染力就像磁场,能够向外辐射用心和乐观。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终持续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应对人生。用心、乐观、豁达、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当你调整心态,用昂扬用心的姿态迎接初升的太阳,拥有正能量的你就是自信、值得信赖的,用自我的洒脱和热情影响身边的人与事,正能量帮你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你也能用自我的正能量去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是你拥有的无形的巨大财富。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5篇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5篇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5篇 导读:水再浑浊,只要长久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澄;人再愚钝,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改写命运。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1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

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2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

浅谈幸福感

浅析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 《道德生活论》书中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读带着正能量去工作有感

读带着正能量去工作有感 动笔之前特意去百度了一下关于"正能量"的定义,万能度娘给的官方解释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跟情感",那与之相对,负能量的定义可以被推敲为"一种病态悲观、消极倒退的压力跟情感". 读这本书以前,一向非常抗拒旋风式的所谓成功学的书籍。它们的功利性简直强到没朋友,成功被粗暴的直接跟财富划等号,这类书通常又摆在书店的最前排,还顶着畅销款的帽子,好似相隔甚远也能闻到阵阵鸡汤飘香。然而忘了存在即合理,缺铁补铁缺钙补钙,无非就是直接了那么一点。这些书籍无论是关乎心态还是技巧,都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毕竟两点间直线最短,既然你我逃不掉又何苦自己孤孤单单跌跌撞撞头破血流,再回过头去验证别人的确没有错,荒谬。 正负能量最大的区分界限应该是方向,由零点分界,各自趋向无穷。举个栗子,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多的是,不乏眼光精准、识人独到之辈,如果从正能量的眼光出发,在看清全貌的前提下,不论对象是人是物,都会更关注优点部分。毕竟天生阴阳凡事分正反,每个人都有明显的亮点跟不足,但瑕不掩瑜,所以拥有正能量眼光的人更懂得欣赏他人以及汲取精华,生活中的确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负能量与之相反,尽管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但总看到阴影面,久了也就适应了黑暗。它的所有观点未必错,只是视角否定消极,站在否定的立场上评判他人跟自己,于事无功却难免会变得愈加挑剔。显然聚焦于他人光芒的人更具备亲和力,而亲和力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润滑剂。久而久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辅相成。 一个人真正有危机感的标志往往是终于认清了现实的残酷,括号—自己的无能跟渺小。想要云淡风轻自信从容的过一生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要么是你幸运爆棚含着金汤匙来到这世界上,优雅的来高贵的走。含金量高如查尔斯王子,这辈子最亮的标签恐怕也只是这个世界上待机时间最长的继承人或者曾经娶过戴安娜,要么就是白日梦,再美的幻想也有梦醒时分。因为只有强者才能自信从容,只有过来人才有可能历经沧桑看透世事云淡风轻。不在意旁人眼光的人想必内心强大,然而内心强大这个词语跟弱者失败者并不匹配。人通常可分为三种,头等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3篇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3篇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范文1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

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范文2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著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

《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

《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观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观后感 观看学习金一南教授《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的主题演讲视频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而又慨,诉诸笔端,小做此文。 回顾历史,我们走的是那样坎坷。这两百年来,我们经历过“国破山河在”,我们经历过铁蹄践踏,我们曾经寻寻觅觅,妄图唤醒民众的良知,我们也曾柳暗花明,在最危难的时刻,一批人、一批不放弃的人挺起胸膛站了出来,这一站,就站成了开天辟地的脊梁! 金一南教授讲到近代中国历尽苦难,腹背受敌,脊梁倒塌,砖瓦散乱,为了摆脱这一局面,我们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索者。然而,洪秀全理想中太平天国在自己的限制和中外的绞杀下最终失败;甲午

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结束,这场富国强兵的运动也没能挽救中国;紧接着的君主立宪、共和制同样也已以失败收场。然而历史真的就抛弃了中国么?不,不是的。这个时候,共产党在经历了一次次实践的考验后,不断探索发现,不曾放弃初衷,终于摸索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联合阶级,共同抗敌!这是伟大的决定啊,这是旧有的废墟里,开出的新生的花朵啊!要知道,在当时社会,底层的农民,还有没有任何资本的工人,他们的地位是那样低,那样不起眼,而共产党却能于他们身上,敏锐地看到那股救中国的力量,这份胸襟,如何不叫人佩服呢! 杨靖宇曾对劝他投降的老乡说过,“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问出了一个人的担当,问出了一个民族的担当。是的,我们就是靠着这股子担当,才走到今天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三十年我们需要继续发展,为实现民族富强而奋斗。我们靠什么?我们还得靠这股子担当呐。现如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奉行霸权主义已然是司马昭之心。插手他国事物,扰乱世界和平。唯有中国,我们实力强起来了,却依旧不改初心,和平发展,包容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求共赢,只因我们记住了先辈留下的担当啊。 身为中国人,我感觉无比自豪,中国共产党,是优秀而伟大的政

浅谈爱情

简谈爱情 爱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为之心驰神往的词语。它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秘而捉摸不透,它往往使人盲目、疯狂、丧失理智。古往今来,无数史书文字和影视歌曲都向我们展示过一段段或令人扼腕叹息,或可歌可泣的爱情,也不止一次使我这个未曾涉足爱情这一神秘领域的懵懂少年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和疑惑。经过本学期心理课爱情章节的学习以后,我才慢慢的对爱情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通过一些方面来浅谈一下我对爱情的理解和看法。 我们无数次谈及的爱情,究竟是怎么定义的呢?还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开始就曾介绍过爱情的定义:爱情是男女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爱情的前提是互相的,是双方都参与其中的一种情感,而且这种感情是强烈、纯真且专一的,这让我想起了动漫《瑞克与莫蒂》中一个有趣的情节:莫蒂为了得到女神的芳心去向外公瑞克求助,外公给了他一瓶从田鼠身体中提取出来的催产素,因为田鼠是一种一旦结为伴侣就会共度终生的动物,所以从他们大脑中提取出的一种物质,一旦接触别人就会立马与你坠入爱河。虽然只是个动漫,但也让我了解到一点点关于动物之间的爱情,除了田鼠之外,之后又提到了螳螂这种生物,它们和田鼠恰恰相反,它们只交配一次,然后就会把交配对象的头吃掉。从中足以看出,在爱情方面,有些动物和人不乏有着相似之处,甚至比人还要更加专一。 既然爱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随之必然会带来很多相关问题。首先就是爱情三要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问题。正如视频中所言,爱情三要素是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者在构成完美爱情中缺一不可,例如缺少了承诺的爱情空有浪漫的情调,却很难长相厮守,放在其余二者身上也是一样。其实仔细想想,缺少承诺的爱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很多大学生刚谈恋爱时和对方有着满满的激情,把对方看作自己的一切,恨不得时时刻刻都和对方呆在一起,这种爱情就是痴迷式爱情,显然它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完美爱情,它缺少承诺,两人在一起只是受到了本能牵引和导向,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为了追求相对理想的爱情,就一定要兼顾这三者并注重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爱情中的依恋程度,这种依恋的产生可追溯到儿童小时候和母亲分离时对母亲的依恋,在心理学中,这种儿童依恋可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可分为焦虑-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长大后在爱情中就相应地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依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忽略伴侣的缺点、接纳伴侣并寻求伴侣的正常依恋,他们往往快乐而自信,是谈恋爱的最佳人选。回避型依恋主要来源于幼时缺少母亲的陪伴,导致没有形成正常的依恋,成年以后渐渐发展成不能完全信任爱人并因为害怕投入亲密关系而不愿意向伴侣表达真正的情感;最后一种是矛盾型依恋,表现为很想和身边的人亲近但却害怕被抛弃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种依恋类型。这三种依恋类型分别代表了爱情中的三类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爱情对对方有着近乎不正常的依赖,有些人却能在爱情中控制自己对对方的依赖,形成关系融洽的感情。 民国时期曾经出现过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爱情故事,例如鲁迅和许广平那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师生恋,许广平其实并不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位著名的妇女社会活动家,也是鲁迅的亲密伙伴,尽管她并不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和鲁迅的婚姻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无任何感情在其中,所幸后来他遇到了许广平,当时的他们还是师生关系,考虑到这件事情的影响,鲁迅当机立断决定离开北大应邀去厦门大学教书,而许广平则南下回广州老家工作,待日后有了积蓄再谈婚论嫁。他们的这段感情在我看来是很理想的一种状态,在这段感情中,两人之间有与对方相爱相守的决心,也有恋爱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为大家整理了两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的读后感,更多尽在。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一】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

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

读《正能量》有感

读《正能量》有感 读书可以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可以使人的思想从狭隘走向宽广,是塑造自我、完善人格、提升思想和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的一项基本途径。每次读完一本好书,就如饮完一杯甘洌的清茶,那种氤氲的茶香直沁心田。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这是一本世界级的心理励志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给我们如何排除负面情绪,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自身内在的正能量。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当你陷身困惑、争执或消极能量之中时,尝试解脱或改变破坏性的能量,当积极的能量被引爆时,你的人生也将会得到神奇的大转变。 在这里,我想以粗浅的文字和个人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我读这本书的

所得所思。 努力进取、甘于奉献,是工作中激发正能量的法宝。豁达善良、公平正义,是人际交往中传递正能量的关键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舒心的工作氛围。古语有云“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至关重要。保持善良的品性,以豁达的胸怀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用理性、公正的标准来判断身边的是与非,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的另一股“正能量”。乐观向上、健康生活,是精神世界释放正能量的源泉 如今社会,压力种种,面对着纷繁错乱的光电声色,有效地释放压力,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追求。我们在工作之余,调节生活,缓解压力的办法也是独具匠心、不胜枚举。 这本书,掩卷沉思,若有所悟。作为一名大众心理学传播教授,理查德怀斯曼的这部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通过描述心理学界大量的实验,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全面介绍詹姆斯革命性理论”所谓“詹姆斯革命性理论”,即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表现”原理,它颠覆了传统的“情绪决定行为”的因果关系,倒因为果,认为特定的行为决定了相应的情绪。詹姆斯曾这样通俗的表述他的思想:“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你像是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作者将这一简单而强大的主张表述为“表现”原理。这句话我感到很有道理,我最近也在试着实践这句话。我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那他必须先表现出自信及乐观的态度,这样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7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7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

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百年沧桑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

百年沧桑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 2017年3月10日下午,公司党总支组织学习了金一南教授的《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专题讲座,讲座中,金一南教授不仅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史课,也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了苦难和挫折,从挫折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通过听这堂课,我对自己的行业发展和工作责任,都感觉信心满满,对坚定不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信心满满。理想信念是精神旗帜,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逐步建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逐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如我公司坚定不移进行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公司两项重点开展工作,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服务意识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辐射周边群众、全面带动科室工作的服务担当,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示范担当,紧密围绕公司两委班子制定的公司发展计划,群策群力,全力推动公司发展。 金一南教授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正在经历的变革,讲述中国正在经历的腾飞,用生动的历史事件和经典案例,生动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围绕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伟人与伟业等方面,深刻解读了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法宝在于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公司各项改革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成绩,关键在于把职工群众都发动起来了。公司重视基层工作,重视小改小革,在认真总结历年好的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管理改革工作,以各生产环节小改小革为引领,形成改革破题的示范效应,持续做好内部管理改革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深入推进内部管理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环境。 聆听金一南教授的讲座如同思想上的一个洗礼,受到教育之余,我更加明确了作为领导干部该承担的职责、该承担的任务,要把接受的教育融入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办公室组织协调作用,真正做到“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不可否认,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无论是大学生性格的塑造,还是宿舍集体间人际交往的技巧。而这门课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词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当然,爱情这个话题亘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讨论的热点。在现在的大学里,无疑是广大学子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影响到学习,生活,人格,价值观的情侣大有人在。就此,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失恋?以及如何去恋爱?以便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当前大学校园中,情侣随处可见。或许是在繁忙的高考之后,来到了大学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大学的确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没有繁冗的作业,没有老师父母日夜的催促和监督。最关键的是大学里面对恋爱的态度是自由且不加干预的。也许,正式因为如此,许多刚上大学的同学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面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有的人说“大学里不谈一场恋爱就算不上是真正读了大学”但是,很多情侣真的做好了恋爱的准备了吗?他们自身足以成熟来面对恋爱吗?我想是没有的。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爱情的看法仍不全面,自身的资本也不够来好好爱一场。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恋爱,通常反映出的心理特征是: 1.对性的好奇心理——由于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的性冲动感与对性的亲近感很强。 2.对对方的占有心理——在高校这个聚集着众多才子佳人的地方。有些大学生认为:一定要先找个好的,不然以后找到的就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于现在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在大学这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出于对情感的寄托而选择恋爱,希望继续依赖对方。 4.攀比心理——看见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心理极度不平衡! 5.补偿心理——部分恋爱只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下面快随来看看“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

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