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推荐文档

(完整word)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推荐文档
(完整word)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推荐文档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著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1.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职业,城乡结构和人口迁移)

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反作用(政治功能)1.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2.是舆论力量3.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和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社会政治关系的以延续和发展,或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内容的选择3.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传播和交流文化

3.选择(吸收和舍弃)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少年期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不能一刀切

3. 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2.环境

3.人的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国家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902年我国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未实行1904“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正式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1922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取多种形式并存。

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

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培养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合。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核心。

德智体美劳动技术46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灵魂与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劳动技术(综合)

课程

指课业和进程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的作用

1.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确定的根据4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综合课程-怀特海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杜威-“连带学习(喜恶)”

克伯屈-“附属学习(态度兴趣情感熏陶)”

学科中心课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即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杜威和克伯屈

基本特征:1.主张一切学习来自经验。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科学界限,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即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课程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依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老师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注意其实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科之间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间的衔接。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实际效应,CIPP: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开发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四段论即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理论》

情景模式,综合以上,劳顿“文化分析”理论。包括情境分析,目标描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4.学习方式观,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合作性与创造性。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

6.校本发展观,开发学校课程。

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

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标准的制订:1.义务教育阶段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高中课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教材的编写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2.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3.密切联系生活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发展空间。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老师。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与合作。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任务:形式教育,洛克,裴斯泰洛齐,重在发展学生智力,不注重实用意义,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联想主义心理学。

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包括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二者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二者有机结合,不可脱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的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基本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课的类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等,课的结构:组织明确,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包括实物直观,模相直观和言语直观。要求 1.要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相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民主教学。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知识与德育相统一。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征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 2.纲要图示教学法沙塔洛夫 3.暗示教学法(联想,情境,音乐)乔治洛扎诺夫

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只重视态度。

我国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p10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布鲁纳

教学方法选用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3.依据教学目标4.依据学生特点5.依据现有多媒体特点。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p109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

教学评价的种类p111.

新型教学观p114. 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115.

感觉,知觉,注意。p122

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过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复习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p140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46.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p149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50

学习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维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迁移p156. 促进措施: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理论p166.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结构),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即符号系统为中介心理发展观P188.

情绪的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控制作用。坎农-巴德理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1.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

中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忧郁、恐惧、孤独、愤怒,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

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有效表达情绪4.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法,意志调节法,幽默法,补偿法

人格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社会性和功能性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P199等方面。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八个阶段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压力产生的来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自身的诱惑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3.家庭环境影响4.上网者自身因素治疗方法:心理干预1.强化干预(奖励惩罚)2.厌恶干预法3.转移注意力法4.替代,延迟满足法5.团体辅导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途径: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主要方法:强化法

(表扬批评),系统脱敏法-沃尔普,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收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1.伦理道德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4个特点)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一个观念成为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三个阶段:1.选择阶段2.赞赏阶段3.行动阶段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即他律期(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教育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9岁以下2.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阶段20岁后才出现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最高阶段)教育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法制教育(保障)和道德品质教育(核心)四个部分组成。

德育意义:1.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

意义1.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的迫切要求3.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途径1.学科教学中渗透2.专题教育中融合3.课外活动中实践4.教师培训是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是扩展空间

生活教育

意义:1.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教育重要职责3,对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途径方式: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3.体验型4.创造型

生存教育

意义:1.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途径: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

安全教育意义:1.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2.是向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3.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途径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意义:1.帮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全面认识自己2.帮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3.激励学生以新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可以做专题报告会,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组织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学德育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正确合理,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结合,协调一致。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链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

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中学德育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要求1.有针对性2.有感染性3.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

榜样示范法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要求:1.创设良好环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修养法即个人修养法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评价法即奖惩法,公正合理,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评比要发扬民主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埃拉斯莫斯

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功能:归属,认同,支持,塑造。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不会自发形成。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健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集体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准确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尔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课外活动给学习增添乐趣

4.课外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

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富有吸引力

3.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1.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

3.影响教师情绪。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福勒和布朗提出教师成长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一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包括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布鲁巴奇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1.能积极悦纳自我2.有良好教育水平认知3.热爱职业热爱学生4.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和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因素: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2.组织有效的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作者:————————————————————————————————日期:

备战高中:梳理选修五知识点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 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新生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 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相信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已经选好文科和理科,而理科的化学是理科生最烦恼的。以下是我整理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把知识点归纳好。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

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 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 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 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 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 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3 标准状况 STP 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5 摩尔质量 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7 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1 N1 V1 n2 N2 V2 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 nB=CB×V V=nB/CB 9 物质的质量m m=M×n n=m/M M=m/n 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 V=n×Vm n=V/Vm Vm=V/n 11 物质的粒子数N N=NA×n n =N/NA NA=N/n 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0×ρ×ω M 13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学不断被出新的意义与内涵。今天在这给大家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1、气温:大气距离地面1.5处的温度。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数据:低纬地区12度,中纬地区8-9度,高纬地区3-4度。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气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统计学数据:赤道1度,中纬地区20度,高纬地区30度。 4、气温垂直递减率:递减率为每100米0.6度,干热递减率为每100米1度。 5、大气稳定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取决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垂直递减率越大大气越不稳定 6、大气湿度:最高值在日出前,最低值在午后。

7、地形雨:一般来讲湿空气迎风坡多降水。但背风坡会出现比迎风坡降水多的情况。原因是罗斯贝波和重力波影响在背风坡形成气旋状结构。 8、气压:单位面积上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9、两个影响巨大的气压系统:暖性高压(副高)冷性低压(副极地低压)均为深厚系统 10、地转偏向力:2Vx(物体速度)xW(自转角速度)xSINφ(地理纬度). 11、近地面:地面以上1.5-2千米高度 12、海风:最大风速5-6米每秒,最大厚度700米。深入陆地在热带最大,100千米。最强14-15点 13、陆风:最大风速2-3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深入海洋最远30千米。最强2-3点 14、谷风:最大风速10米每秒,最大厚度1000米。

15、山风:最大风速4米每秒,最大厚度300米。 16、焚风:每100米1度 17、狭管:风速可增大3倍左右 18、冷盆:比迎风坡降温快近乎2倍 19、喇叭:最大降雨效应结构 20、大湖:降水概率增加6倍 21、冷锋:第一型冷锋在槽中,第二型冷锋在高压前端。(第二型冷锋为急性冷锋) 22、暖锋: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多见 23、锢囚锋:东北多冷式,华北多暖式 24、等压线:以每2.5HPA为间距绘制 25、气旋:中心极端低值887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