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的联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需要时,个体就会产

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否则会带来消极的、否定的情感。

二、脑在任何类型可感知的威胁下

1.失去正确解释环境中精细信息的能力

2.恢复到熟悉的经历过的真实行为

3.失去了一些索引、贮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在反应中变得自动化和有限性

5.失去一些感知联系和模式的能力

6.变得不能用高级的思维技巧

7.失去一些长时记忆的能力

8.用恐惧的方式对刺激做出过度反应

日常生活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概念

“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

二、情绪管理的三种思路

1.第一种思路—ABC理论

A.Acting event:事件——————前因

B.Belief:对事件的信念、观点或者态度…信念

C.Consequence:结果和反应————后果

2.第二种思路:改变反应,改变情绪

A.改变表情,改变情绪

B.改变身体状态,改变情绪

C.直接调节情绪反应:如宣泄室找人倾诉、自我渲泄,如大哭一场

3.第三种思路:调整刺激

A.目的:减少消极刺激、增加积极刺激

B.转移目标法

C.环境改变法(冷处理)

三、生活中应有的心态

1.欲望不要太高。

2.欲望无止境,欲望越高,一旦不能得到满足,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心态就越容易失衡;

3.攀比思想不能太重。

4.如果盲目攀比,就会“人比人,气死人。”如果和下岗工人比待遇,跟农民兄弟比收入,跟先进人

物比贡献,心态就能平衡,怨气就自然消了。

5.学会忘记。什么事要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看得穿。不要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过去了的事

就让它过去,这样才会少去许多烦恼,心情才能舒畅。

二、生活中情绪管理的方法

1.选择情绪:一个愈懂得选择情绪的人,也就是愈能换个心情的人。如此其人生不仅愈丰富,而且

每天的日子会过得较快乐。

2.转移术(冷却或转移注意力):不要压抑,但也不要冲动行事。换言之,一个人遇事立刻发泄怒气,

将会使愤怒的情绪更加延长,倒不如先冷却一段时间,使心情平静下来后,再采取较理性的方法

解决问题。因此,当一种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时,可以用来满足另一种需求来代偿。也可以通

过分散注意力,改变环境来转移情绪的指向。

3.制怒术(或适度表达愤怒):在遇到发怒的事情时,首先想想发怒有无道理,其次发怒后有何后果,

然后想想是否有其它方式代替发怒。这样一想,你就可以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情感平淡,生命

将枯燥而无味,太极端又会变成一种病态,如抑郁到了无兴趣,过度焦虑,怒不可遏,坐立不安

都是病态。所以我们要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适时适所表达情绪”。

4.助人术:多做善事,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

5.宣泄术(进行自我教导):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过做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

影、找朋友倾诉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大哭一场。或者改变自我情绪,增加自信心的

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找到一句座右铭或对自己说一些自我肯定的话,以激励自我。

6.替代术(使用替代想法或理性治疗法):理性治疗法强调理念、信念会主宰一个人的情绪。一旦产

生不合理的信念,情绪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常保持良好或善意的理念,情绪也会较稳定。

7.放松术: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自我催眠、自我按摩

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在学习和教学中运用教学规律

一、在学校的运用

1.遵循情绪优先的原则(关注情感、态度、动机,而不只关注认知)

2.教室必须是一个积极的环境,教师需要在学生中培养积极的态度。

3.适时地运用幽默,笑是老师的义务,幽默并不是浪费学习时间。

4.在教学中注重脑的探究性、选择性、周期性(10分钟原则)、唯一性

5.教师必须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并尽量适用于所有的学生。

6.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压力

二、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讲课设计:10分钟一段

2.一次做一件事

3.每个十分钟给一个情感刺激

A.要能触发情感(恐惧、欢笑、怀旧、疑惑)

B.要与主题相关

C.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人格动机情绪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3.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5.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 Healing Emotion ◎引言人:克里夫? 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卫森(Richard J. Davidson) ◎译者:李孟浩译按:本章选自Daniel Goleman所编的《Healing Emotion》。 过去十年来,学界有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发现,使得我们比以前更加能够了解大脑调节情绪的过程。很久以来,大家都假定情绪中心是位在于环绕着大脑皮质下方的一系列结构(译按:这些结构主要是颞叶、杏仁核、杏仁海马、海马、额-颞皮层)之中,这些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环状物」)。最近也有一些神经学的资料指出情绪冲动在边缘中心产生时,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受制于额头后方新演化出来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结构之中。而且,前额叶皮层的两侧似乎负责操控两组不同的情绪反应,像右侧是调节比较令人沮丧的情绪,这些恐惧或厌恶的情绪会让人退缩;左侧则是调节比较正面的情绪,如快乐。 这些神经科学的发现可以做为我们了解情绪生活之动态的背景知识。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可以说是被这整个广泛联系的脑部线路所控制。理察?戴卫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实验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沙隆向大家报告他俩合作完成的实验,内容详细显示出大脑如何组织我们情绪实体各个侧面的过程。沙隆先是考虑「情绪」的意涵是什么,才又解释说不同的理论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绪和大脑的方法。然后,他检讨了他们实验室一连串的重要发现,好让大家能够对于大脑调节正反两面情绪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情绪的亲近或退缩趋势(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贪执和厌恶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们扎根存活在此世间的基本情绪极(emotional poles)。克里夫.沙隆:「情绪」这个字眼的意涵实在是很难做个严格的界定。在心理学中,这个字眼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反应,其中一个是认知的层次:在某个特殊感觉状态中升起的判断和思绪。我们也能从行为的观察来描述情绪:愤怒或温和的姿势、声音的语调。另一种界定情绪的方式则是从脸部表情下手,因为你在那一刻感受时自动绽放的表情,会特别有助于我们厘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在生理学层次上,我们能够描述情绪反应的两种成份。 第一个是个人察觉到的身体感觉,如事件发生之前的焦虑感。这种感觉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释放的低等大脑中心。第二个生理反应是发生在大脑皮质,这个情绪反应层次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所在。我们也把亲近和退缩看成是描述机体行为和区分各类情绪的基本方式。譬如说,快乐的心情会促动你去找你乐于见到的人。恐惧和厌恶则是退缩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亲近和退缩的行为可以跟脑部两侧的活动产生联系。过去十年来,我们实验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脑部左侧的前方区域跟亲近行为比较有关连,右侧区域则是跟退缩行为比较有关连。你也许会问说,为何我们会一直要把亲近和退缩行为跟脑部两侧联系起来。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关系。但是从最近一百年来的神经学资料来看,脑部每一侧的伤害都会造成不同的情绪结局。 在十九世纪中叶时,神经学家约翰?杰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饱受癫痫之苦的患者经常在发作初期时,表现出恐惧这种退缩性的情绪,而且其脑部的右前方区域有活动增强的迹象。有些患者在脑部受到伤害后,右侧的活动量大幅减少,以至于情绪陷入癫狂或正面得离谱的地步。这些观察后来便促成一个新理论,专门在讲脑部的两侧为何会有不同的情绪专长或情绪性格。脑部右侧的过度活化似乎会增进退缩的行为;右侧活化能力若是受损或抑郁时,则会增强亲近行为,因为是左侧大权在握,不需右侧来平衡。心理学中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考虑情绪的方式,而且冲突得很厉害。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就只有那么几种分立(discrete)的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旗和恐惧。差不多在二十几年前,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有位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的联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 需要时,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否则会带来消极的、否定的情 感。 二、脑在任何类型可感知的威胁下 1.失去正确解释环境中精细信息的能力 2.恢复到熟悉的经历过的真实行为 3.失去了一些索引、贮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在反应中变得自动化和有限性 5.失去一些感知联系和模式的能力 6.变得不能用高级的思维技巧 7.失去一些长时记忆的能力 8.用恐惧的方式对刺激做出过度反应 日常生活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概念

“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 二、情绪管理的三种思路 1.第一种思路—ABC理论 A.Acting event:事件——————前因 B.Belief:对事件的信念、观点或者态度…信念 C.Consequence:结果和反应————后果 2.第二种思路:改变反应,改变情绪 A.改变表情,改变情绪 B.改变身体状态,改变情绪 C.直接调节情绪反应:如宣泄室找人倾诉、自我渲泄,如大哭一场 3.第三种思路:调整刺激 A.目的:减少消极刺激、增加积极刺激 B.转移目标法 C.环境改变法(冷处理) 三、生活中应有的心态 1.欲望不要太高。 2.欲望无止境,欲望越高,一旦不能得到满足,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心态就越 容易失衡; 3.攀比思想不能太重。 4.如果盲目攀比,就会“人比人,气死人。”如果和下岗工人比待遇,跟农民兄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28~33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马庆霞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分类号 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 收稿日期:2002-09-02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能决定情绪体验。 Lang(1995)[2]的研究表明图片诱发的积极和消极感情之间有自主神经系统差异。许多研究者[2]报告,感情强度的自我报告和自主输出的量之间有关系,尤其是皮肤电指标表现明显。

认知、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对情绪的综合影响

认知、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对情绪的综合影响 认知,生理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很大,它们整体致使情绪变化。而它们的综合影响也与它们分别单一的影响有关。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在于判断评估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从而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在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Singer,1962)的一个实验中探讨了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对情绪的作用。他们给被试注射一种药物,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称为"SuProxin"的复合维生素,目的是测定这种新药对视力的影响。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和食盐水。注射肾上腺素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情绪生理反应。 被试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无告知组,分别给以不同的指示语。对于正确告知组,即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发抖、脸发热等反应。对于错误告知组,有意错误地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可能无感觉、会发麻、发痒、头痛等。对无告知组,主试什么也没有告诉他们。注射食盐水的所有被试都列为无告知组。然后,人为地安排了两种实验情境:一种是"欣快"的环境,一种是"愤怨"的环境。所谓欣决环境,是由主试的助手(这个助手是受过训练的,他和被试一起,被试以为他也接受同样的注射,在同样的情况下参加实验)同被试一起唱歌、玩耍和跳舞。所谓愤怒环境,是主试的助手当着被试的面对主试要他填写的调查表,表示极大的愤怒,不断咒骂、斥责并把调查表撕得粉碎。实验后,主试向被试询问当时的内心体验。结果显示误告知组的反应最容易受助手的高兴所感染,正确告知组的反应不容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无告知组的反应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同样,他们对愤怒的环境的反应也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说明,注射肾上腺素虽然引起了典型的情绪唤醒状态,但它的单独作用却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同样,环境因素也不能单独决定人的情绪。在这里,认知对人的情绪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于生理唤醒状态的错误告知组,因对其自身的生理状态不能作出恰当的说明,他一方面环视周围环境,以求得某些说明的线索,同时又认为自己之所以体验到这种生理反应,乃是由环境的气氛所致,于是就把自己的生理状态与环境线索相适应说成是"欢乐"或"愤怒"。正确告知组由于已经具有说明自己的生理反应的信息,便不去寻找环境中的线索。无告知组从主试那里什么信息也没有得到,完全按自己的评价作出反应。于是沙赫特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就是沙赫特的情绪生理认知理论。实际上,在沙赫特的实验中,认知对情绪可能有三种作用,即: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解释,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的情绪的再评价。 生理对情绪的影响: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强调中枢神经机构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许多研究成果证明情绪的特殊体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大脑皮层则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丘脑是较早被发现的情绪中枢。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凯仑(W.B.CaNNoN)针对詹姆士-兰格学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根据丘脑受损伤或丘脑活动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时,情绪变得容易激动或发生病理性变化这样一些事实,认为丘脑在情绪的发生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说:“当丘脑过程被激动起来时,专门性质的情绪才附加到简单的感觉上。” 许多研究已经确证了下丘脑在情绪形成中的作用。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欧德(J.OldS)和米尔纳(P.MIlNER)倡导的用埋藏电极的方法进行“自我刺激”的实验,提出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奖

情绪的心理机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情绪脑和动物脑

情绪脑和动物脑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人类思维的深层剖析:为什么热恋中的女人都是盲目的 女人大多是“感情动物”,容易冲动、容易动情——这际上并不是女人的错,而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透视你的大脑: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保罗·麦克里恩博士提出一种“三位一体大脑理论”。 他提出,大脑是逐渐进化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分化出一个独立的部位。这三个部位分别是爬行大脑、情绪脑和理性脑。每一部分都对应大脑的某个区域(如下图所示)。

这套理论指出,我们思考过程中的“意识”,实际上,要受到其他的“非意识”因素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很多的决策与判断,实际上都是“非理性”的。 最底层(也就是最早出现的),称为“爬行脑”。这部分处理身体活动,比如身体的协调性运动,应激反应等。比如,一只蜥蜴从你面前飞速爬过,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吓得缩下手脚。 这就是“爬行脑”操控的结果,引起下意识的活动。此外,还有:心跳、呼吸、消化…… 中间层是“哺乳脑”(或叫“情绪脑”)。它负责处理我们的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很容易被我们察觉。 你同样也能在哺乳动物身上看到。比如,当你度假回来,你会看到在家中等待已久的宠物狗,见到你之后,会热情洋溢地摇着尾巴,欢迎你回来。 情绪是表现痛苦与快乐的方式。我们不仅通过身体的反应,也通过情绪反应来表达内在。 我们会躲开有威胁的人,对那些致病的食物感觉恶心,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对于成功过的事物充满自信。

大脑的最高层,是“思考脑”(或叫“理性脑”),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及推理能力发挥作用的地方。它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帮助我们预先评估某种事物。 看到别人触电而痛苦的样子,我们就会记住要注意“用电警告”。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解说及示例中学会捕猎及烹饪。 爬行脑负责我们的“身体运作”。哺乳脑管理“心情”。“思考脑”才是我们常说的“理性思维”所在的地方。 每一层级的复杂性都逐渐递增,以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 首先发育出来的爬行脑,就是应对身体感觉的,比如饥饿、触摸……接着,我们发展出更高级的器官,来应对“幸福”、“悲伤”等情绪反应。 最后,我们开始拥有应对未来的反应机制——思考。 每一层级,都是建立在较低层级基础之上的。 根据三位一体的大脑理论,我们的脑袋里,装的就是这三个部分:“性格”,对应“爬行脑”,形成了人的基本生活、行为习惯。 “感情”对应“情绪脑”,喜怒哀乐都在其中。 “物质”对应“理性脑”,分析问题、理性思考的依据。 所以,运用人脑科学原理来解释——可以直接导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Healing Emotion ◎引言人:克里夫·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卫森(Richard J. Davidson) ◎译者:李孟浩译按:本章选自Daniel Goleman所编的《Healing Emotion》。 过去十年来,学界有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发现,使得我们比以前更加能够了解大脑调节情绪的过程。很久以来,大家都假定情绪中心是位在于环绕着大脑皮质下方的一系列结构(译按:这些结构主要是颞叶、杏仁核、杏仁海马、海马、额-颞皮层)之中,这些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环状物」)。最近也有一些神经学的资料指出情绪冲动在边缘中心产生时,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受制于额头后方新演化出来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结构之中。而且,前额叶皮层的两侧似乎负责操控两组不同的情绪反应,像右侧是调节比较令人沮丧的情绪,这些恐惧或厌恶的情绪会让人退缩;左侧则是调节比较正面的情绪,如快乐。 这些神经科学的发现可以做为我们了解情绪生活之动态的背景知识。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可以说是被这整个广泛联系的脑部线路所控制。理察?戴卫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实验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沙隆向大家报告他俩合作完成的实验,内容详细显示出大脑如何组织我们情绪实体各个侧面的过程。沙隆先是考虑「情绪」的意涵是什么,才又解释说不同的理论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绪和大脑的方法。然后,他检讨了他们实验室一连串的重要发现,好让大家能够对于大脑调节正反两面情绪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情绪的亲近或退缩趋势(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贪执和厌恶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们扎根存活在此世间的基本情绪极(emotional poles)。克里夫.沙隆:「情绪」这个字眼的意涵实在是很难做个严格的界定。在心理学中,这个字眼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反应,其中一个是认知的层次:在某个特殊感觉状态中升起的判断和思绪。我们也能从行为的观察来描述情绪:愤怒或温和的姿势、声音的语调。另一种界定情绪的方式则是从脸部表情下手,因为你在那一刻感受时自动绽放的表情,会特别有助于我们厘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在生理学层次上,我们能够描述情绪反应的两种成份。 第一个是个人察觉到的身体感觉,如事件发生之前的焦虑感。这种感觉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释放的低等大脑中心。第二个生理反应是发生在大脑皮质,这个情绪反应层次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所在。我们也把亲近和退缩看成是描述机体行为和区分各类情绪的基本方式。譬如说,快乐的心情会促动你去找你乐于见到的人。恐惧和厌恶则是退缩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亲近和退缩的行为可以跟脑部两侧的活动产生联系。过去十年来,我们实验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脑部左侧的前方区域跟亲近行为比较有关连,右侧区域则是跟退缩行为比较有关连。你也许会问说,为何我们会一直要把亲近和退缩行为跟脑部两侧联系起来。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关系。但是从最近一百年来的神经学资料来看,脑部每一侧的伤害都会造成不同的情绪结局。 在十九世纪中叶时,神经学家约翰?杰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饱受癫痫之苦的患者经常在发作初期时,表现出恐惧这种退缩性的情绪,而且其脑部的右前方区域有活动增强的迹象。有些患者在脑部受到伤害后,右侧的活动量大幅减少,以至于情绪陷入癫狂或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马庆霞摘郭德俊(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分类号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

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 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Cannon(1927,1929)[2]对James 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 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Cannon 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 和MacLean 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同时,James 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

情绪与意识

情绪与意识 我们怎样研究外周、丘脑甚至大脑皮层也不太能给出一个完全愿信服的情绪或意识的发生极致。一个个电信号、一个个突触是多么的离散、无机的。最终却形成这样看似有机、浑融的富有认知与情感生命个体。我们在惊叹于这样的复杂与巧妙时,也许,最好带上的,更多是自我的解构,我是自然的,无机的。 情绪的发生是先有生理反应还是先有认知判断呢?倘若是后者,直观感官所接受的信息或刺激直接进入大脑皮层综合,调起认知、判断一定与个体经验有关,海马、突触等参与其过程。可是,如果是这样,个体也许能够在个体经验上判断出所受刺激的利与弊,提高警觉或是放松警惕,意识的兴奋促使交感或是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增强个体兴奋或是抑制的倾向,表现出来的,我们大致把它叫做情绪。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直观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是自己思维能能感觉到抑郁、悲伤,但却不能体觉自己有生理反应。相反,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流泪,甚至能够明确体察到心痛、抑制的时候,我们明确能体验到自己综合的情绪状态。可穷究下去,一个可能平淡的直观表象何以能给人生理极大的反应呢?即使是生理接受刺激在前分析综合在后,生理所接受的这种刺激是微弱的,因此作出的应答也是微弱的。我认为,情绪的发生主要是先有认知判断的。阿诺德情绪学说认为感受器的刺激以冲动通过丘脑传送到大脑皮层,在这里进行估价判断,而后输送到交感副交感。这样的分析综合也许是无意识的,但确是基于个体累积经验的。这么说,情绪也是环境赠予的。当我们想寻找一种人独有的独立于环境的自在物时,我们只能绝望了。思考是环境的儿子,感知,是思考的儿子。当然有一种除外,或叫它本能,本能又是自然天生的吗?基因天生自然地是自私的吗?这么巧合,一切生物的本能都是切合自然选择现代遗传进化论规律的吗?我们会想到很多被淘汰的物种,如果有它们作证,也许本能就变成了一种无方向的尝试,生命体在最初最初最初接受直观刺激时,没有任何可记忆、分析、综合,只能是单纯地直观生理所做的应答。这样的应答是无方向的,有利于选择的被选择出来了罢。这样解释,倒是很符合不定向突变和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了。不过这样说来,带着遗传基因的人个体生命,自然人的梦就更是支离破碎了。可喜的是,不定向突变是自然,不应该已自然选择的价值角度予其高低。情绪的最初,只是生理反应的无规律应答。人能够在这样的时走史(不宜是进化史)中自傲和自感独特吗?自傲不过是自卑的表象,人,只是无定向突变的一个分支而已。生命,也只是无机物的一个分支而已。物质,亦不过是宇宙,是一的一个分支而已。在认识这个最初的状态时,老子把它说成道,这只是一个概念,我们始终在抽象的用语言和概念来进行思考,便无法突破语言、概念的极限。道的上面,再往前走,便是语言概念无能为力的了,因此,憩足于道,或是放下言语概念,便好了。所以,东方人不拘束于语言。我曾说东方人比西方人自信,原因正在于此。 再来说意识,其实上面似乎已说过了意识。不过要让我更生动的感受意识、认知怎样产生的话,还等我再翻翻,看看脑子里那几根突触神经及海等是怎样神奇的无机到现在的再说。 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十章_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情绪的概述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第二节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与骨骼肌的活动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 应时密不可分的。特定的知觉是在情绪或带情绪的观念产生之前,由于直接的物质作用而发生的身体变化。因此他认为不同的情绪只是对某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 2.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和表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 能变化以及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内脏活动变化。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躯体运动变化,同时不同的情绪状态伴有不同的表情肌变化。情绪反应中,某些激素分泌量增加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人在情绪变化时,会引起的生理反应有如下: 1)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 2)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 3)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 4)皮肤电反应 5)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情绪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变化与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其中肾 上腺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中,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并能增强机体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当有害刺激传达于神经中枢,下丘脑影响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易激能力。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还是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由此可见,机体的内分泌腺的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一起,是情绪的外周反应的重要机制。 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1.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2.丘脑: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丘脑冲动得到释放, 情绪反应就会发生。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有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多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付紧急情境的准备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时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情绪的脑机制

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 哪些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与我们的情绪及行为有关? 正如Dr. Daniel Amen 所比喻的,如果用电脑来比喻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就像硬盘,是我们的思想及灵魂(软件)的产生地及储藏室。你的大脑决定你的个性及人生。如果它不能好好地工作,你的思维就会出现问题。就像其他的身体器官,如心脏功能受损,你整个人会觉得不舒服,会有心区疼痛,呼吸不畅,头昏眼花等症状,你不再是你自己。 大脑怎么工作,决定你怎么感觉以及你对快乐幸福的感知程度,决定你怎么看待自己和与别人的关系。在你每天的生活中,你思维的方式可以帮助你也可以伤害你,可以让你感到更加平和快乐也可以让你更加痛苦不安。 我们的大脑是由上亿的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通过无可计数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非常复杂而强大的网络,来指导我们的人体完成各种工作。其中以下几个部位和系统与我们的思维,情绪及行为有很大关系。 你不需要去记住各个结构的名字,只需要了解它们大概的位置及大致的功能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心理疾病,以及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更加主动地帮助自己。 --深层边缘系统( Deep Limbic System), 是一组位于大脑最深层的神经组织,是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的内圈,环绕在基底神经节里,包括丘脑,下丘脑及周围组织,是我们的情绪中枢。给我们的情绪染上积极的或消极的色彩,以及对过去快乐的悲痛的情绪的记忆( 如果快乐的记忆多过悲痛的记忆,人的心态会更加积极快乐,反之亦然);影响我们对别人的感受及与别人的关系,以及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对亲人爱人的养育和依恋;性的欲望,结 合与调控;睡眠和饮食的调控等;它也是我们的嗅觉中心。 如果这个区域太兴奋,人会变得消极无望孤独抑郁或者非常情绪化。与之相关的主要问题及病症包括亲情关系问题( 尤其当亲人分离或亲情破裂时),过分依赖,过于自责,自卑,情绪化,烦燥无趣,孤独自闭,缺乏动力,压抑悲观,慢性疼痛,睡眠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失去性欲,经前期综合症;抑郁症,狂躁抑郁症,自杀倾向等。

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

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而导致糖尿病。糖尿病人也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些心理特点进行疏导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1、怀疑和否认心理。 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不注意饮食,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儿,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心理处方:这一阶段心理疏导十分关键,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接受现实,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改变对疾病怀疑、拒绝治疗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2、失望和无助感。 患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胰腺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他们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 心理处方: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焦虑恐惧心理。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心理处方: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4、自责自罪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情绪与脑

情绪与脑 神经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化学研究在20世纪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把心理学, 包括情绪,从神秘莫测中解脱出来,为心理学进入科学殿堂迈进了一大步。应当说,情绪研究的进展,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而得到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情绪生理学已被关注。随着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许多生理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脑机制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然而脑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范围似乎更集中在认知方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心理过程更主观。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只有脑科学才能解释心理现象。应当说,没有主观的行为学的解释而只有脑的知识,心理学就将化为乌有。而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科学三方面的结合,才是探索情绪基本性质和机制的完整途径。 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由于脑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难点,心理学又是脑科学中的难点,所以脑的心理科学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论取向是自然的。尤其情绪的主观体验方面令人难以琢磨,理论观点的分歧也常常发生在这一点上。 (一)普遍化情绪论(generalized emotion theory,简称GET)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思考和近十几年情绪生理心理学的探讨,情绪的脑科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以勒杜(Ledoux,1996)为代表,研究

者认为情绪普遍地存在于脑的认知网络之中。例如,在学习和工作记忆中,情绪是必要的成分。他们是一些情绪生理心理学家,与多数认知心理学家不同,强调情绪在认知中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一般不重视感情的主观体验本质,不把感情体验作为有重要功能的情绪属性,甚至摈弃体验作为脑的整个心理机构的一种成分。普遍化情绪论者的大量工作在研究单一情绪系统(如恐惧)时所得的结果认为, 各种情绪是在认知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成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能发生,它们是习得的。这一学派的工作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上有很多发现,已经在神经科学中被普遍接受,但很少涉及感情体验这一情绪的根本话题。 (二)核心感情程序论(central affective program,简称CAP) 以麦克莱恩(MacLean,1990)、潘克塞普(Panksepp,1998)为代表,提出脑的核心部位存在着感情的程序系统,这个系统是脑在进化中发生的各类具体情绪的内在机制,情绪是脑的整体机制中产生的主观体验状态。情绪虽然与记忆、学习密切关联,但不是由它们派生的副现象。核心程序论认为,脑的核心组织,不仅表现为脑的一般激活状态,而且具有感受性分类的性质。即使在动物简单的接近—回避反应中,也包含着具体类别的情绪,如眷恋或恐惧。但是,这些相信脑内存在着情绪体验的研究者认为,在了解任何情绪之前,充分了解每种情绪系统的神经解剖、生理和神经化学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现阶段研究中,采取GET与CAP两种理论取向的研究者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