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论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三节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食物中毒

第四节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第五节学性食物中毒

第六节食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及其预防

第六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病源物质、疾病的范畴及预防。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毒鱼类、贝类、牲畜腺体、毒蕈、发芽土豆、四季豆、含氰甙类等)的种类、特点、中毒食物及预防;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包括食物中毒与中毒食品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分类及流行病学的特征;饮食中常见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等)。

〔教学内容〕

食源性疾病是由传统的“食物中毒”逐渐发展变化而来,近二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1984年WHO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根据这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已不仅包括传统上食物中毒,而且包括经食物传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论

一、食物中毒概念

食物中毒的概念在我国食品卫生国家标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定义为: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三致作用)的疾病。

二、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因食品被某些病原微生物污染,并在适宜条件下急剧繁殖或产生毒素;

2、食品被已达中毒剂量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3、外形与食物相似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被当作食物误食;

4、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在加工、烹调中末能除去;

5、因食物发生了生物性或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或增加了有毒物质。

三、食物中毒的特点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

1、食物中毒的发病与共进相同的食物有关。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具有暴发性。

3、症状相似。摄入同一食物而中毒的病人,其症状及其相似,多数病人呈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即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4、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这是食物中毒与消化道传染病的重要区别。

四、食物中毒的分类

根据食物中毒致病物质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中毒和霉变食品中毒等。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凡食用含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的中毒为感染型食物中毒;凡是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为毒素型食物中毒。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⑴有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⑵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食品。

⑶发病率高,病死率因中毒病原而异。

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沙门氏菌属种类繁多,至今已有2300多种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菌为G-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它们在普通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2月。沙门氏菌属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很广,人和动物均可带菌。主要污染源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排泄物。正常人体肠道带菌在1%以下,肉食生产者带菌可高达10%以上。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但以6~9月份夏秋季节多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各种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以及乳类等。其中以肉、蛋类最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其带菌率远远高于其它食品。

患沙门氏菌感染而患病的人及动物或其带菌者的排泄物可直接污染食品,这是食物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沙门菌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多为食品被沙门菌污染并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在食品加工中加热处理不彻底,未杀灭细菌;或已灭菌的熟食再次污染并生长,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等因素均可导致中毒的发生。

沙门菌食物中毒是由于大量活菌进入消化道,附着于肠粘膜上生长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等症状为主的中毒性疾病。一般病程3-5天,预后良好,严重者尤其是儿童、老人及病弱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

2、预防措施

⑴防止污染;

⑵控制繁殖;

⑶杀灭病原菌。

三、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为G-短小杆菌,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随粪便分布于自然界中。大肠杆菌在自然界生存活力较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数月。普通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不仅无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K及叶酸供给人体,它产生的大肠杆菌素可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在肠道的繁殖。在大肠杆菌菌属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或食入大量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时,则可引起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存在人畜肠道中,随粪便污染水源、土壤。受污染的水、土壤、带菌者的手、污染的餐具等均可污染或交叉污染食物。受污染的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如肉、奶等,也可污染果汁、蔬菜、面包。此病全年可发生,以5~10月多见。

2、预防措施

首先要防止食物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要通过强化肉品检疫、控制生产环节污染、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经常性卫生管理入手,减少食品污染机率。烹饪中特别要防止熟肉制品被生肉及容器、工具等交叉污染,被污染的食品必须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前将其杀灭。

四、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为G+球菌,广泛分布于人及动物的皮肤、鼻咽腔、指甲下和自然界中。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状态下可生存数日,加热70℃要一小时才能将病原菌杀灭。葡萄球菌有两个典型的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作用最强,能引起化脓性病灶及败血症,可污染食物并产生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分布广,但其传染源是人和动物,一般有30%~50%的人鼻咽腔带有此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其鼻腔带菌率达80%以上,人手上可有14%~44%的带菌率。患有化脓性病灶的乳牛,则奶中带菌率非常高。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剩饭、凉糕、奶油糕点、牛奶及其制品、鱼虾、熟肉制品为主。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以夏秋季多见,其它季节亦可发生。

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肠毒素。产毒的时间长短与温度和食品种类有关。一般37℃需12小时或者18℃三天才能产生足够中毒量的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在20%~30%的CO2环境中和有糖类、蛋白质、水分的存在下,有利于肠毒素的产生。肠毒素耐热性强,带有肠毒素的食物煮沸120分钟才能被破坏,所以在一般的烹调加热中不能被完全破坏。一旦食物中有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存在,就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2、预防措施: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预防包括防止污染和防止肠毒素形成两个方面:

⑴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必须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餐饮从业人员、保育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者应调换工作。要加强畜禽蛋奶等食品卫生质量管理。

⑵防止肠毒素形成:应在低温、通风良好条件下贮藏食物,这样不仅能防止细菌生长且能防止肠毒素的形成。食物应冷藏,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五、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最为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是G-嗜盐弧菌,在温度37℃,含盐量在3%~3.5%的环境中能极好的生长。对热敏感,56℃加热1分钟可将其杀灭。对酸也敏感,在食醋中能立即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温热带地区的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由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很强,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如海产鱼、虾、蟹、贝、咸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据报到,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49%,夏季高达90%以上。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来自于近海海水及海底沉积物对海产品及海域附近塘、河水的污染,使该区域生活的淡水产品也受到污染;沿海地区的渔民、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都有一定的带菌率,有肠道病史的带菌可达32~35%。带菌人群可污染各类食品。食物容器、砧板、菜刀等加工食物的工具生熟不分时,常引起生熟交叉污染的发生。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或熟制品受到带菌者的污染,或生熟的交叉污染,副溶血性弧菌随污染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并生长繁殖,

当达到一定量时即引发食物中毒。

2、预防措施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可多方面进行。低温保存海产食品及其它食品是一种有效办法;烹调加工各种海产食品时要原料要洁净并烧熟煮透。从防止污染、控制生长繁殖和杀灭细菌三个环节入手能有效预防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六、肉毒毒素食物中毒

1、病原及流行病学

肉毒毒素食物中毒又称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即肉毒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食物中毒。自1896年首次报道荷兰暴发因火腿引起肉毒中毒的事件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报道过肉毒中毒事件。我国1958年报道新疆某地发生肉毒中毒后,也陆续有过几次报道。2003年4月在陕西发生一起家庭自制豆类发酵食品引起的肉毒中毒,这在我国还比较少见。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并可借助食品、农作物、水果、海产品、昆虫、家禽、鸟类等传播到各处。在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区的土壤、粮谷、豆类及发酵制品中,肉毒梭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2.2%、12.6%和 4.88%。肉毒梭菌为G+的厌氧的粗大杆菌。其生长繁殖及产毒的最适温度为18~30℃,芽胞耐高温,干热180℃5~15分钟才能杀灭。毒素在80℃或100℃经10~20分钟则可完全被破坏。

肉毒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最多,引起中毒的食物多为家庭自制谷类或豆类发酵制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豆豉等。据新疆统计,由豆类发酵食品引起的中毒占80%以上。在日本90%以上由家庭自制鱼类罐头食品或其它鱼类制品引起。美国72%为家庭自制鱼类罐头、水产品及肉奶制品。

食物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的土壤、尘埃及动物粪便。尤其是带菌的土壤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用这些原料自制发酵制品、罐头食品或其它加工性食品时,加热的温度不能杀死肉毒梭菌的芽胞,并为其提供芽胞发育及产生毒素的条件。食品制成后一般食用时不经加热,其毒素随食物进入机体引起中毒的发生。肉毒中毒属于神经型食物中毒,死亡率较高。

2、预防措施

肉毒中毒的预防重在防止原料污染上,食品在烹制加工前一定要彻底清洁处理,除去泥土和粪便,用饮用水清洗干净,要彻底加热,低温贮藏。

七、假单胞菌属食物中毒

长期以来,我国曾多次发生酵米面、银耳、醋凉粉、糯米团、玉米淀粉等食物中毒事件,对引起中毒的病原菌曾认为是黄杆菌,1987年孟昭赫等通过研究并建议命名为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简称为椰酵假单胞菌。

椰酵假单胞菌为G-短杆菌,菌体大小为0.4μm╳1-2.5μm,无芽胞,可产生小分子的脂肪酸类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黄素,对人和动物细胞均有毒性作用。米酵酸为白色晶体,耐热性强,难溶于水,其产生量远大于毒黄素,对细胞产生毒性,损害人的肝、脑、肾等器官,是引起酵米面和变质银耳等多种食品中毒致病的主要病因。

假单胞菌属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有家庭自制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变质淀粉类制品,如糯米汤团、吊浆粑、小米或高梁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等,尤其是酵米面中毒在我国东北常见。酵米面又称臭米面,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地方性传统

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易受到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生毒性强烈的毒素,而且发病率高。

八、其它细菌性食物中毒

除上述细菌性食物中毒外,常见的还有由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等。

第三节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食物中毒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入含有产毒霉菌产生的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的食品主要是粮谷类、甘蔗等富含糖类,水分含量适宜霉菌生长及产毒的食品。除黄曲霉毒素中毒外,常见的还有:

一、赤霉病麦食物中毒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的一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多见,东北和华北地区也有发生,是由于误食赤霉病麦等引起的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中毒。

赤霉病麦是被镰刀菌感染的麦子所致,其中毒的毒素为赤霉病麦毒素,包含多种毒性成分,毒素对热稳定,一般烹调不能去毒。进食量越多发病率越高,发病程度越重。

二、黄变米和黄粒米毒素中毒

黄变米和黄粒米毒素中毒是由于稻谷收获未及时干燥,水分含量过高,贮存过程中霉菌大量繁殖使米粒变黄,同时含大量黄变米毒素。其中黄绿霉毒素为神经毒物质,有抑制脊髓运动神经的作用;岛青霉毒和黄米毒素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桔青霉毒可引起肾脏肥大及肾脏功能障碍。

三、霉变甘蔗中毒

霉变甘蔗中污染的霉菌为甘蔗节菱孢霉,其所产生的3-硝基丙酸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物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死亡率较高。

四、霉变甘薯中毒

甘薯因贮藏不当,造成霉菌污染使甘薯局部变硬,表面埸陷呈黑褐色斑块,变苦进而腐烂称为黑斑病。是由镰刀菌等污染引起的,产生的毒素有甘薯酮、甘薯醇、甘薯宁等。病初发生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严重发生高热、神志不清、昏迷、肺水肿至死亡。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治疗。

第四节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一、动物性食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河豚又名鲀,有的地方称为鲅鱼,或叫腊头鱼、街鱼、乖鱼、龟鱼等,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物质的鱼类。

河豚鱼中毒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动物性食物中毒。河豚所含的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河豚的肝、脾、肾、卵巢和卵、皮肤及血液都含有毒素,其中以卵巢最毒,肝脏次之。鱼死后毒素渗入肌肉也使其含有毒素。在每年的生殖产卵期含毒素最多,极易发生中毒。0.5mg河豚毒素就可以毒死一个体重70Kg的人。河豚毒素是一种很强的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可引起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识别而误食,也有少数人因喜食河豚鱼的鲜美,但未将毒素去除干净而引起。河豚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速而剧烈,中毒后多在4~6小时死亡,致死时间最快可在发病后10分钟。病死率一般为20%,严重时可达到40~60%。

河豚毒素是小分子化合物,理化性质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被破坏,在100℃加热7小时,200以上加热10分钟才被破坏,是毒性极强的非蛋白类毒素。在一般的加热烹调或加工方法都很难将毒素清除干净。因此,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我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严禁餐饮店将河豚鱼作为菜肴经营。所以,应不食用新鲜河豚鱼,要大力宣传河豚鱼的危害性,提高识别能力;捕到河豚鱼要集中妥善处理,严禁河豚鱼流入市场而误食。

(二)鱼类组胺中毒

鱼类组胺中毒是由于食用了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鱼类食品所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

组胺是氨基酸的分解产物,故组胺的产生与鱼类所含组氨酸的多少直接有关。在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鲭鲇鱼、金枪鱼、竹筴鱼、秋刀鱼等品种的鱼含有较多的组胺酸,经脱羧酶作用强的细菌作用后,产生大量组胺。一般引起人体中毒的组胺摄入量为1.5mg/ kg体重,但与个体对组胺的敏感性关系很大。

鱼类产生大量组胺受下列因素影响:

1、与细菌污染程度有关,尤其是与富含脱羧酶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变形杆菌等)有关,此类细菌污染越严重,鱼体腐败产生的组胺就越多。

2、与环境温度有关,当环境温度在10~30℃,特别是15~20℃温度下最易产生组胺。

3、与鱼体盐分浓度有关,鱼体盐分浓度在3~5%时最易产生组胺。故组胺中毒多见于海产鱼类;

4、与氢离子浓度有关,以PH值为6.0~6.2的弱酸性环境最易产生。

预防鱼类组胺中毒的措施是:

1、搞好鱼类原料的贮藏保鲜,防止鱼类腐败变质。

2、对易产生组胺的鱼类,烹调前可在冷水或盐水中浸泡,以减少组胺量;应选用加热充

分的烹调方法,不宜油煎或油炸。组胺为碱性物质,烹调时加少许食醋,可降低组胺毒性。

3、对体弱、过敏体质的人及患有慢性气管炎、哮喘、心脏病等病人最好不食用或少食用青皮红肉鱼类。

(三)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中毒是由于食用某些含神经麻痹毒素的贝类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贝类受毒化的原因,认为与“赤潮”有关。贝类所含的有毒物质不是自身产生的,它与贝类生长水域中的藻类有关。

贝类一般带毒的物质为石房蛤毒素,该毒素毒性强,耐高温。据测定,在116℃的条件下加热的罐头,其中的一半毒素能破坏。已含毒素的贝类在一般烹调中不易被完全去除,该毒素可溶于水,易被胃肠道吸收。

对贝类中毒主要是要加强预防性监测,当发现赤潮或贝类生长的水域的大量毒藻时,要

测定捕捞贝类所含毒素量,制定卫生标准,限制其含量。某些国家规定贝肉中毒素限量以不超过80μg/100g。贝类食用前应清洗漂养除去除毒素,加工去除内脏,或在烹调前采用水煮捞肉弃汤的方法,以使毒素降至最低程度。

(四)胆毒鱼类中毒

青鱼、鲢鱼、鳙鱼和鲤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因为它们的胆有毒,所以属于胆毒鱼类。在我国一些地区,民间流传鱼胆可以清热明目、止咳平喘等,擅自吞服鱼胆发生中毒,严重者引起死亡。其中以服用草鱼胆中毒者多见。

鱼胆汁中的有毒成分过去认为是胆汁毒素,或与胆汁中的组胺、胆盐及氧化物有关,近年研究认为其有毒成分为5- a-鲤醇,其耐热性强,主要损害肾及肝脏,亦可损害心、脑等。

二、植物性食物中毒

(一)毒蕈中毒

蕈类又称蘑菇,在我国资源很丰富,食用菌自古被视为珍贵食品。毒蕈指食用后引起中毒的蕈类。在我国目前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蕈约300余种,有毒蕈类约100余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约有10种左右。由于生长条件不同,不同地区发现的毒蕈种类不同,所含毒素亦不一样。毒蕈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一种毒蕈可以含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于数种毒蕈之中。

毒蕈中毒多发生在个人采集野生鲜菇,误食而引起。据毒蕈的毒性成分及中毒表现可将毒蕈中毒分为胃肠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及光过敏性皮炎等五种类型。

毒蕈中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误食造成的,预防毒蕈中毒最根本的办法是切勿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绝不吃未吃过的野生蘑菇。

(二)发芽土豆中毒

土豆中含有龙葵碱,其含量为0.005-0.01%,当土豆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的含量可高达0.3-0.5%。当其含量达到0.2-0.4%以上时,就有发生中毒的可能。龙葵碱对胃肠道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并可引起脑水肿,重症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发芽土豆中毒最主要方法是土豆应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射的环境,防止发芽;有发芽情况出现时,烹制时应削皮、挖去芽眼,烹调时充分加热,或在烹制中加醋,以破坏龙葵碱。

三、其它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见表6—2

第五节化学性食物中毒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砷中毒。鼠药中

毒等)的中毒物质及预防措施。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包括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砷中毒。鼠药中毒等)的中毒物质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化学性毒物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引起的原因包括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化学毒物当作食品;或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级、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营养素发生变化的食品,如油脂的酸败等,均可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常见的毒性物质包括金属毒物、化学农药、亚硝酸盐、假酒、鼠药等。

一、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一般是因食入含有大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蔬菜,或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食用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食物中亚硝酸盐的来源与植物生长的土壤有关,大量施用含氮化肥,植物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增高。另外,蔬菜贮存过久、或发生腐烂,亚硝酸盐含量也会升高;煮熟的蔬菜放置太久,原含有的硝酸盐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腌制蔬菜在7~15天左右亚硝酸盐含量较高。肉制品中过量加入作为发色剂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用苦井水煮粥和食物;或将硝酸盐当食盐等,均使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而引起中毒。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者,过量摄入含硝酸盐多的蔬菜时,也会导致中毒的发生。

亚硝酸盐进入血液,使红细胞中低价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价铁血红蛋白而失去带氧能力,从而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症状。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一般为0.3~0.5g,致死量为1~3g。

预防亚硝酸盐中毒的措施一是保持蔬菜的新鲜,切勿过久存放蔬菜,变质的不可食用;腌制蔬菜至少二周以上方可食用;二是严格控制肉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控制其它引起食物中亚硝酸盐质量分数增加的因素。杜绝非食用盐流入市场。

二、甲醇中毒

引起甲醇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甲醇兑制或用工业酒精兑制造假的白酒、黄酒等酒类,或

因酿酒原料或工艺不当致蒸馏酒中甲醇超标,饮用后均可引起中毒。我国近年连续多次发生

较重大的假酒中毒事件。1996年云南会泽假酒中毒案造成36人死亡,190多人中毒;1997

年广西假酒中毒案造成中毒人数众多,其中33人死亡,12人失明;1998年“1.26”山西朔

州假酒中毒案296人中毒,27人死亡。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食源性甲醇中毒事件已使数千人

中毒,近200人死亡,数百人致残,给民众健康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甲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与水、乙醇任意混合。甲醇经消化道很容易被吸收,误饮

甲醇5ml可致严重中毒,40%甲醇10ml可致失明。

预防甲醇中毒的关键在于加强对白酒生产的监督、监测,未经检验合格的酒类不得销售。

三、农药中毒

农药污染食品引起的危害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食品卫生问题。农药污染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在我国也频繁出现。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农药中毒主要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尤其是用甲胺磷喷洒蔬菜致使残留量过高引起中毒的报告较多。

有机磷农药种类较多,大多为油状液体,对人和动物有较高的毒性。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等均为高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污染食物引起。如用装过农药的空瓶装酱油、酒、食用油;或农药与食品混放污染;或运输工具污染后再装载食品引起污染;或国家禁用于蔬菜的高毒农药在蔬菜成熟期喷洒等均可引起中毒的发生。

有机磷农药可经口或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经口中毒时,潜伏期大多在半小时内,短的十多分钟,长的可达2 小时。中毒的轻重与进入量有关,中毒严重的死亡率较高。

农药中毒的预防首先要广泛宣传安全使用农药知识及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要专人专管,不能与食品混放。严禁用装农药的容器装食品。要严格执行国家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喷洒过农药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要经过规定的安全时间间隔后方可上市。蔬菜、水果食用前要洗净,用清水浸泡后再烹制或食用。

四、鼠药中毒

由于老鼠的肆虐,鼠药在人们的生活中常使用。常用的有敌鼠类的敌鼠钠、联苯敌鼠、氯苯敌鼠、杀鼠酮等。中毒多系误食含鼠药杀鼠饵料和被鼠药污染的食物引起。毒鼠强对人、畜的毒性比氰化钾大80倍,可造成二次中毒,我国已禁用作杀鼠剂。国内一些不法商贩违

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应予取缔。应严格保管好杀鼠剂,毒饵在晚上投放,清晨收起。严防

鼠药污染食物。

第六节食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绦虫病、囊虫病、华枝睾

吸虫病、蛔虫等)传播途径。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绦虫病、囊虫病、华枝睾吸虫病、蛔

虫等)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霍乱、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

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等)预防措施。理解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绦虫病、囊虫病、华枝睾

吸虫病、蛔虫等)传播途径。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包括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绦虫病、囊虫病、华枝睾吸虫病、

蛔虫等)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是由病原性细菌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类传染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及霍乱等。

(一)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随食物和饮水经口感染而引起的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为G-杆菌,此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低,对酸敏感,日光照射30分或56~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潮湿土壤中可生存34天,在37℃水中可存活20天,在粪便中15~20℃可生存11天,在水果和蔬菜上可生存10天。`

痢疾杆菌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其中以无肠道症状而又排出病原菌的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随粪便排出,污染了环境,而使食品、饮水受到污染。日常生活中通过接触手、食物、饮水以及媒介昆虫(如苍蝇)携带病原菌污染食物等,经消化道感染。细菌性痢疾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病菌侵入消化道粘附于肠粘膜的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并产生内毒素引起炎症,使肠壁组织坏死,肠功能紊乱,可引起败血症。

预防主要从控制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入手。要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消灭病原菌。定期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人早隔离、早治疗。带菌者要调离食品加工岗位。要做好餐饮业的卫生管理,搞好饮食、饮水卫生。要养成良好个人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

(二)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

霍乱弧菌为G-弧菌,菌体有鞭毛,运动力强。霍乱的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病后有持续排菌长达数月的报道。霍乱的传播途径为感染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了水源、食物和环境,通过手、水、餐具、苍蝇污染的食物,引起传播。

人对霍乱具有易感性,也是唯一的易感者。霍乱好发于气温炎热的夏秋季。

霍乱弧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在肠道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肠液大量分泌,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重者可可发生休克至死亡。霍乱的病死率很高。

本病的预防重点是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在疫区要控制人群流动,防止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污染水源和食物,加强环境卫生及消毒卫生管理等。要讲究饮食卫生,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餐饮行业卫生管理,保证加工食品的卫生质量。

(三)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是G-小杆菌。此菌在外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对热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可被杀死。

伤寒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当饮水和食物被病原菌污染后,通过手、餐具、苍蝇、生活用品等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伤寒杆菌随食物侵入肠道后,在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细菌可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

其预防是加强对病人和带菌者的治疗和管理;加强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二、病毒性肠道传染病

具有致病力并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毒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基病毒、艾柯病毒和肝炎病毒。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肠道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又称为传染性肝炎。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目前认为有甲、乙、丙、丁、戊等七种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肝脏病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以甲型和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该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包膜结构,为单股RNA。HAV对外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病人。HAV通常由病人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餐具等经口传染。日常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呈散发流行,但也可通过污染的水及食物而引起暴发流行。如1988年上海因食用被HAV污染的毛蚶引起近30万人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甲型肝炎发病以秋冬为主,经彻底治疗预后良好。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HBV为双层外壳的圆形结构,各层结构的抗原性不同,从外到内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乙肝病毒在外环境中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潜伏期可长达60~160天。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的血清均有较强传染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非常广泛,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2亿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由于这些携带者不出现临床症状,是危害较大的传染源。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输液、注射传播,也可经母婴传播。在研究中发现病人或携带者的唾液中有相当一部分能查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因此存在着唾液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的可能。

乙型肝炎病毒是否感染人,可经血清测定“二对半”抗原、抗体,以帮助诊断和治疗。作血清学检查时,可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 S Ag)、表面抗体(HB S Ab);e抗原(HB e Ag)、e抗体(HB e Ab);核心抗体(HB c Ab),不能查到核心抗原(HB c Ag),故称为“二对半”。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主要要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要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隔离。要加强饮用水的管理,防止污染,加强餐饮行业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要通过注射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三、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预防

常见的经食物传播的人体寄生虫包括可经肉类食品传播的绦虫、旋毛虫,经鱼贝传播的肝吸虫,经蔬菜传播的蛔虫等。

(一)绦虫病和囊虫病

绦虫病是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中以猪肉绦虫最多见。人体可以被成虫寄生,也可被猪囊尾蚴幼虫寄生而引起相应疾病。

1、病原性:经牛肉传播的,为牛肉绦虫;经猪肉传播的,为猪肉绦虫。其成虫均为乳白色,半透明,长2~8米,由800~1000个节片构成。分为头节、颈节和体节。头节呈球

形,直径0.6~1mm,有四个吸盘,猪肉绦虫有一个顶突,顶突上有许多小钩。成虫以头节牢牢吸附于小肠壁上寄生并大量掠夺人体营养。成熟的猪囊虫大小如黄豆,呈半透明水泡状,膜上有一内翻头节。猪囊虫以“米粒状”主要寄生在猪的骨骼肌、心肌和大脑,故带猪囊虫的猪肉称为“米猪肉”。

2、病因及症状:人因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已感染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绦虫病。幼虫进入体内经2~3月在小肠发育为成虫,大量掠夺机体营养以维持生存,可引起宿主出现贫血、消瘦及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其它症状。

人若食入被猪肉绦虫卵污染的食物就会感染囊虫病。有成虫寄生的可引起自体感染。囊虫寄生于肌肉可引起肌肉酸疼;囊虫寄生于脑组织可因受压迫引起癫痫、抽搐、瘫痪甚至死亡;囊虫寄生于眼睛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1、预防措施:

①、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肉品卫生检验与管理。

②、积极倡导食用烧熟煮透的肉类食品,不吃生肉和未熟肉品;加工用的工具、盛器要

生熟分开,及时消毒。

③、要人人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它是以损害骨骼肌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旋毛虫为雌雄异体的小线虫,一般肉眼不易看出。雌虫为3~4mm×0.06 mm,雄虫1.4~1.5 mm×0.05 mm。成虫和幼虫均寄生于同一宿主,如人、猪、狗、猫、鼠等几十种哺乳动物。人因生食或食用未熟的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猪肉或其它动物肉而感染。其中以猪肉最多见,占发病人数的90%以上。也可经肉屑污染的餐具、手、食品等感染,尤其在烹调加工中生熟不分易造成污染而引起人的感染。粪便中、土壤中和苍蝇等昆虫体内的旋毛虫也可污染食物而感染人。

当人体摄入含有旋毛虫包囊的食物后,其包囊中的幼虫逸出并钻入小肠壁发育为成虫并产幼虫,幼虫穿过肠壁随血循环到达全身的骨骼肌形成包囊。包囊可在数月或1~2年开始钙化,包囊钙化并不影响虫体生命,虫体死亡后也钙化。肌肉内旋毛虫的寿命可达数年。

人感染旋毛虫可引起肠炎。幼虫移行和以包囊寄生时可引起急性血管炎和肌肉炎症。可出现头痛、高热、颜面水肿及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重者可因毒血症或其它合并症死亡。

包囊的抵抗力较强,盐腌、烟熏不能杀死肉块深层的虫体。在盐腌肉块深层的包囊幼虫可保持活力一年以上,在外界的腐败肉里的幼虫可存活100天以上。包囊耐低温。在-20℃可活57天,-23℃可活20天。其预防与绦虫病预防相同。

(三)华枝睾吸虫病

华枝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枝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肝吸虫成虫背腹扁平,体狭长呈叶状或葵花子状,体薄而软,半透明,有口腹吸盘。虫卵在水中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内发育为毛蚴、尾蚴,再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皮下和肌肉成为囊蚴。人食用生的或没有烧熟的含囊蚴淡水鱼、虾即被感染。幼虫在肠道沿胆道至胆管发育为成虫并寄生于胆管并产卵繁殖。成虫可在人体寄生15~25年,引起慢性病症

状。如引起肝肿大,胆道阻塞,肝硬化和腹水。儿童体内大量成虫寄生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还可引起侏儒症。

肝吸虫囊蚴抵抗力不强,鱼片加热90℃很快死亡。引起人体感染主要是加热不彻底或餐具、工具污染食物而造成。在我国广东、香港等地居民喜食生鱼片、烫鱼片、生鱼粥等,因此很易发生感染。

华枝睾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物传播,因此要预防经口感染,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鱼、虾及未熟食物,生熟餐具分开;同时要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及环境卫生。

(四)、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也是我国农民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蛔虫是圆柱形的大线虫,雌虫较粗长,达30-40cm,雄虫15-20cm。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雌虫每天可产卵20万个,随粪便排出体外。受精卵在土壤适宜的条件下经二十多天左右发育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污染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在人体内幼虫侵入肠壁进入静脉至肺,然后移行至咽经吞咽入消化道发育为成虫。

蛔虫病是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农村发病率高,可达50-80%,儿童高于成人。病程早期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及过敏症状。当成虫在小肠寄生时则可引起蛔虫病,出现腹部不适或脐周疼痛,消瘦,夜间磨牙及荨麻疹等。少数病人可发生胆道蛔虫、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养成良好的个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凉菜制作中原料一定要清洗干净,生熟分开。

食源性疾病防治

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十大危险因素来源 1、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件下超过2小时。 2、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未能杀死病菌。 3、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均匀,未烧熟煮透。 4、冷冻肉及家禽在烹调前没有充分解冻。 5、由于人员操作或者食品存放不当等造成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6、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者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四季豆或豆浆未煮透)没有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 7、生吃水产品及其他可能被寄生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品。 8、食物的体积过大,烹调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9、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不良。 10、使用不洁净的水。 三、避免食源性疾病十不要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要冷藏(冻)保存,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四、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十项建议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它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定型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点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私自采食瓜果蔬菜和野生食物。 6、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7、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 8、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 9、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 10、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进食。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

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怎样预防传染病传染病防控知识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一)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 2.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 3. 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4.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5. 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 (二)水痘的预防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

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 21 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 天产生抗体,30 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 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三)腮腺炎的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学校疾病预防制度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各班每天要进行晨检。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对因病缺勤的学生,班主任要追查病因并进行登记。 二、班主任和教师发现疫情应该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学校发现疫情要在 1 小时内上报 有关部门,学校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学校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为报告人)。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 1 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一)建立卫生防疫工作小组: 组长:

(完整版)小学生疾病预防知识

小学生疾病预防知识 一、我们在平时学习之余,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如跳绳、跳步、打球等,只有我们的身体强壮了,疾病才不能乘虚而入。 二、我们的教室、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 三、平时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尤其是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 四、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 五、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六、不能偏食,平时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水。 七、家里的生活用品,和衣服、被子(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勤洗、勤晒) 八、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于疲劳,因疲劳容易使我们的抵抗力下降。 九、对卫生防疫制订安排的各种预防接种,我们一定要按时去接种。因为很多的预防接种,都是针对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疾病,卫生防疫部门都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和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接种以后,还是可以起到一定预防的作用的。 另外,对于过敏体质的小朋友来讲,因为自然界中的过敏源有很多很多:如花粉、虫蠕、动物羽毛、冷的空气,所以要特别注意:如对花粉过敏的,在花粉播散期要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公园里,鲜花房,家里不养猫、狗等小动物,不用地毯,外出戴口罩等。我想,大家如能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会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中小学生常见6种疾病早预防近视眼就好像是学生的职业病。

据统计,小学生的近视眼患病率在30%到40%,初中生为40%到50%,高中生的患病率则在60%以上。一旦近视,对学习、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妨碍,所以,爱护双眼,正确用眼才是预防近视的良方。 护眼药方: 一、用眼不可过劳。 二、近距离用眼,需要间歇性休息。 三、照明亮度要适中。 四、充足的营养。眼睛是非常忙碌的细胞组织,需要大量的营养和能量。 五、睡眠充足。 六、巧看电视。看电视其实是项极其用眼的劳动,不过也有一些窍门儿可以帮助您保护双眼。一是看电视距离起码在1米以外,1米半以上最好。 电视和室内光线反差不能太大,特别是在晚上不要熄灭所有灯光看电视。另外电视机的亮度也不要调得太亮。看电视半小时最好适当休息几分钟。7、定期检查视力。如果视力出现下降趋势,就要开始寻找下降的原因,也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点眼药等。如果视力已下降至1.0或以下时,需到眼科散瞳验光。散瞳后如视力有提高,屈光检查属正视或轻度近视,就是假性近视。此时注意爱眼护眼,视力还有恢复正常的可能。但是大部分的视力下降都是真性近视,应尽早到正规医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传染病 1、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要素: 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②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③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二)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 2、原因:①致病性微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物,并达到中毒剂量;③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如:木薯、河豚鱼、马铃薯);④误食(如:毒蕈、桐油) 3、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有毒动植物中毒;③化学性食物中毒;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4、发病特点√ ①潜伏期短,病势急,很快形成发病高峰,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 ②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的食物;基本相似的临床症状;相同的进食地点 ③没有流行余波 ④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在正常数量。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 ①发病的季节性特点:5到10月 ②地区性特点: 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④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较低 ⑤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①发生比重大;②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物多见;③有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在5月~10月;④病死率较低(肉毒中毒除外); ⑤发生规律:先是食品被污染→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前加热不彻底;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能力较强,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2~3个月。耐冷耐寒。不耐热,60 ℃15~30分钟或100 ℃数分钟即被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 ①好发季节:6~9月 ②好发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③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未经彻底消毒的鲜奶;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被污染;熟制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恶心、头痛、发热、面色苍白、发冷 胃肠炎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黄绿色水样便、发热38℃~40℃

预防疾病小常识

预防疾病小常识 1、调适寒温。气候多变,老幼病弱者应随时增减衣服,不宜过早脱去冬衣,以免受寒,老年心脑血管者更要注意。 2、早睡早起,运动身体。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 3、保持心境平和。春季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 4、戒烟、少喝酒及咖啡。吸烟最易损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诱发疾病发作。烟酒及咖啡都会刺激神经兴奋,有些人想借以“消除紧张和疲劳”,其实反而削弱了人体的抗病力。 5、远离过敏源,远离人群密集场所。 6、饮食宜清淡富营养而易消化,少吃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总之,气候多变,对人生理和心理过程影响较大,改变生活方式,才能维护身心健康。预防流行性疾病随着气温的时高时低,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也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另外,气温气压变化较大,一些慢性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容易复发。那么怎样做好防病保健呢?首先要有防病意识和坚强的信念。在思想上做好防病的准备,提前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识,如遇气候突变带来身体不适时,要静心养气,防止旧病复发,要坚持服药,相信自己能抗击病症。其次是预防接种,可去医院或防疫站注射疫苗,如流感疫苗、流脑疫苗等。第三,日常调摄方面要多加注意。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睡眠,饮用泡有贯众的水(取贯众500克洗净,放入水桶中,每周换药一次),也可在室内放置薄荷油以静化空气。如果家中有流感病人可用食醋熏蒸,每周二次,可以预防其他人患感冒。另外,每天按摩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位也有预防疾病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要预防季节性的传染病的发生,还应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一般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像鹌鹑汤、白木耳煮麻雀、清补菜鸭、枸杞银耳羹、荸荠萝卜汁、枸札蛇肉汤、虫草山药烧牛髓、扁豆粥等,或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学校疾病防控管理制度

丰乐中学2017年春季学期 疾 病 防 控 管 理 制 度

丰乐中学疾病防控管理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防控工作目标 1、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及事故监测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不发生校园内的重大疫情及事故。 二、成立防控组织。 1、成立防控组织。学校成立防控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保健教师、各处室主任为常务成员,各班主任为成员。 2、履行主要职责。在上级有关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学校防范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学校内防治工作形势,提出防治的措施和组织实施,做好学校内加强防治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配合相关部门宣传有关知识。 三、落实防控措施 1、宣传教育 学校要普及各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尤其加强学生常见病、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救护工作。

在每学期开学初,集中开展一次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并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讲解预防传染病的知识要求,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2、预防措施 1)加强日常的监测工作,实行学生到校情况晨检制:发现学生体质有异或突发疾病,班主任应及时护送其到附近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凡发现学生群体中有五人以上突发症状相似疾病的,必须立即逐级上报。学校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的疾病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2)严格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及时掌握学校内各类人员流动情况。 3)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宿舍、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内公共设施及公共用具的安全检查,定期检查学校防护措施的完好情况。 4)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 3、应急措施 加强宣传工作舆论引导,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建立疫情每日报告制度。 避免人群不必要的聚集和流动,加强对外出活动的管理,未经

食源性疾病预防小知识宣传

食源性疾病预防小知识宣传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吗?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那么当你了解了食源性疾病后,我们接下来必须掌握一些中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下面三方面中小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 一、中学生购买食品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2、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3、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 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4、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随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二、中学生应注意哪些饮食卫生习惯? 1、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4、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5、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无卫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鱼片、生荸荠; 7、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 8、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

三、中学生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煮熟后放置2小时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以上再食用; 3、瓜果洗净并去除外皮后才食用; 4、不购食来路不明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不购食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小店或路边摊点上的食品(尤其是这些店、摊上没有密封包装的食品); 6、不吃已确认变质或怀疑可能变了质的食品; 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同学们,食品安全很重要,请你一定要牢记以上食品安全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 2、主要症状: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无任何肝炎症状。 3、应急要点: (1)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日起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 (2)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3)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 (4)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 (5)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 (6)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不要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如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 4、日常预防 (1)养成用流动的水勤洗手的好习惯。 (2)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3)食用毛蚶、牡蛎、螃蟹等水产品,须加工至熟透再吃。 (4)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5)不喝生水。

流感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主要症状:重则发烧在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轻则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等。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患流感后,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人死亡。 3、应急要点: (1)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2)发生流感时,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3)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分室居住。 (4)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5)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4、日常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1)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 (6)必要时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一: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2013 排上中心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兼职保健医生谭田田老师负责疫情管理、消毒等工作,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学生等,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班主任、疫情报告员应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程序,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城镇于6小时,农村于l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疫情报告员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机构报告疫情。五、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登记备查,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做好补种工作。 七、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卫生部门要经常深入学校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 八、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室、宿舍要经常通风,设置防蚊灭蝇设施。食堂要讲究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学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九、任何班级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对那些玩忽职守,导致传染病疫情扩散流行的班级和个人,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学校学生晨检制度 一、为了预防学校传染病暴发,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固定专(兼)职晨检人员。 二、学校应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本地学生中有传染病疫情时,对入校学生开展晨检。在有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学校应对走读学生增设午检(要求同晨检)。 三、晨检在学生早操前由班主任开展,做到人人必检,晨检发现传染病疑似症状的马上隔离治疗。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就是传染病 传染病就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得,具有传染性得疾病。其主要特征就是:有特异得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得预防与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 有效地抑制传染病得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得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1、养成讲卫生得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得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得手足口综合症等。 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 夏季:夏季就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 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得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 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 冬季:受气候与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得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得局部性大爆发。冬季常见得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得症状与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就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肝炎病毒引起得、以肝脏损害为特征得一组传染病。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病毒得感染率高达80%,发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占40%-50%。 2、病毒性肝炎得传播途径 肝炎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可成为病毒性肝炎得传染源。病毒性肝炎得传播途径可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经胃肠道传播,如甲型;另一种

学校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为做好学校疾病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由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疾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二、大力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全校坚持每天清洁打扫、每周三一大扫除、全天保洁制度,坚持每天检查室内外环境卫生,并在周一集会时总结评比。 三、做好卫生保健宣传工作,加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同时,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安排必要的课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防病防疫知识深入人心。 四、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增强个人防病抗病的能力。 五、加强学校饮用水的管理,各班级学生饮用水管理责任到人,对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由食品卫生防疫检测部门通过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确保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发现问题立即停用、检修;对饮水设备,要坚决做到定期消毒,定期更换过滤设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六、建立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

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七、建立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现报告制度,各年级,班主任为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和食物中毒者应立即报告学校管理领导小组或校医室,以便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不及时上报或瞒报要追究责任。 八、学校每年定期对校内教学环境与生活设施进行自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检查结果,全校公布。

疾病预防知识介绍

疾病预防知识介绍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人是很容易得病的,现在疾病的类型也已经是很多了,有时候我们防不胜防,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患上疾病了,有时候一些疾病在发现的时候就是晚期了,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的危害就会很大了,对疾病来说,防要大于治疗,因此我们在平时是要多了解疾病预防知识的。 1、调适寒温。气候多变,老幼病弱者应随时增减衣服,不宜过早脱去冬衣,以免受寒,老年心脑血管者更要注意。 2、早睡早起,运动身体。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 3、保持心境平和。春季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 4、戒烟、少喝酒及咖啡。吸烟最易损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诱发疾病发作。烟酒及咖啡都会刺激神经兴奋,有些人想借以“消

除紧张和疲劳”,其实反而削弱了人体的抗病力。 5、远离过敏源,远离人群密集场所。 6、饮食宜清淡富营养而易消化,少吃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 总之,气候多变,对人生理和心理过程影响较大,改变生活方式,才能维护身心健康。 预防流行性疾病 随着气温的时高时低,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也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另外,气温气压变化较大,一些慢性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容易复发。那么怎样做好防病保健呢? 首先要有防病意识和坚强的信念。在思想上做好防病的准备,提前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识,如遇气候突变带来身体不适时,要静心养气,防止旧病复发,要坚持服药,相信自己能抗击病症。 其次是预防接种,可去医院或防疫站注射疫苗,如流感疫苗、

流脑疫苗等。 第三,日常调摄方面要多加注意。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睡眠,饮用泡有贯众的水(取贯众500克洗净,放入水桶中,每周换药一次),也可在室内放置薄荷油以静化空气。如果家中有流感病人可用食醋熏蒸,每周二次,可以预防其他人患感冒。另外,每天按摩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位也有预防疾病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今天我们介绍的疾病预防知识,是大家都应该去了解的,能够多了解一些疾病的预防常识,也能够很好的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毕竟现在人的身体的免疫力都是很低的,希望我们能够少生病,不生病。

日常生活常见病预防小常识

四季常见疾病与预防 内容提要:据世界卫生组织50多个国家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对各种疾病最好 的治疗还是预防。因为,很多病不从预防着手,到了晚期一点办法都没有。任何高科技都不可能使病人恢复到得病以前的状态。就像一件衣服破了一个口子,找世界上最好的裁缝来,还会留下疤痕一样。所以,最好的医生是不让病人得病的医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年四季中,应该注重一些常见疾病与预防。本文涉及四季中一些常见疾病与预防,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加强对疾病的预防。 关键字:季节、常见疾病、预防、 前言: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的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我国每年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000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总量的14%还多。 2004年初,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博士访华时曾说,大量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慢性疾病,已经对中国人构成巨大威胁。当今社会,提前衰老,提前得病,提前死亡成为普遍现象。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我的幸福十分之九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健康就是一切。”当一个人拥有财富的时候,他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当没有钱的时候,他更需要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他唯一的本钱。如今,很多健康意识较强的人都会去做定期体检。但是,目前各种医院的检查只能对已经产生的疾病进行诊断,一旦确认有病,往往又会因发现太晚而束手无策。 春季常见疾病与预防 临床实践证实:温差较大的春季,是各类疾病多发的季节,急性病患者的就诊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一、急性肠道传染病(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天。春天和夏天由于气候炎热,各种细菌和霉菌繁殖迅速,食物如果储存不科学极易被细菌和微生物所侵蚀,将食物污染。人如果不注意误吃了这种食品,就会引发肠胃疾病,轻者会出现胃部不适和拉肚子,食欲减退,重者会出现脱水和高热。 发病特征:通常有潜伏期,1—2 天,根据人的体质和感染细菌的情况不同可把急性痢疾分为普通型、轻型和中毒型三种。普通型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大便中带有脓血。病程为6—8 天。轻型的主要症状是:基本不发热,有轻微的腹痛,便中的粘液、脓血不明显。病程3—5 天。中毒型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持续高热在39—41 度,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嗜睡烦躁,严重时出现昏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 其预防和治疗办法: 1、控制传染源。当发现痢疾病人时,应该及时的隔绝,对于病人曾经使用过的餐具和生活用品,及其经常接触的用品要彻底消毒。 2、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人要坚持饭前便后把手

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92684 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导处必须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分年级段对学生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控的教育;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会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全校老师都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体检,发现有疾病和传染病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告知其家长,督促家长对孩子进行治疗。 二、加强消毒工作,强化饮食卫生。总务处要安排督促每月两次对教室进行消毒,疫情爆发期间坚持一天一消毒。

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向阳乡砂子坡小学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学生教师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预防措施: 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4.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5.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6.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7.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制度措施: 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习题及答案--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一、填空题 1.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病原物主要有()、()、真菌、寄生虫及其卵、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短,发病曲线呈()趋势。 3.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型和混合型。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抓住()、()、杀灭病原 菌三个主要环节。 5.沙门菌食物中毒多是由( )性食品引起。 6.影响沙门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和()。 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 8.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大量()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 9.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的( )季。 10.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毒素为(),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11.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治疗为使用( )小剂量口服或注射。 12.砷在机体内可与细胞内酶的()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13.抢救食物中毒最常用的措施为()。 14.在我国最易发生河豚鱼毒素中毒的季节为()季。 15.()食物中毒为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食物中毒。 16.肉毒梭菌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为主。

17.赤霉病麦中毒是由()菌种引起的。 18.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为()克。 19.做好食物中毒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前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医疗机构三方面职责。 20.中毒人数超过()人时,应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单选题 1.引起组胺中毒的鱼类为( ) A 河豚鱼 B 青皮红肉鱼海产鱼 C 红肉鱼 D 内陆湖泊鱼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是由( )引起 A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 B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的食物 C 化脓性球菌污染的食物 D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3.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是由( )引起 A 肉毒梭菌 B 肉毒杆菌 C 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 D 肉毒梭菌产生的内毒素 4.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物是( ) A 米饭、米粉 B 水果 C 蛋类 D 腐败肉类 5.食用河豚鱼发生食物中毒是由于( )引起 A 河豚鱼腐败变质 B 河豚鱼含有的组胺 C 河豚鱼中的毒素 D 海水被“三废”污染 6.属于有毒动植物中毒的是( )

(完整版)传染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课-教案

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班会课中的看录像、看照片,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各类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讲究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 3、培养学生拥有安全意识和防止传染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春季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的卫生防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加强学生的卫生防控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吗?它们是怎样传播的?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介绍常见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接种流感疫苗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2、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腮腺炎应当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疾病预防常识主题班会活动

疾病预防常识主题班会活动 活动中队:___辅导员:____中队长:____ 活动时间:__年__月__日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目的: 冷暖莫测,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科学预防和治疗,开展《预防春季流行性疾病》的主题班会。此次活动主要从“正确认识春季流行性疾病”、“春季传染病的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三个方面队学生进行预防疾病教育。 活动过程: 一、流感: 校园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通过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及接触病毒污染物等方式传播给易感者,其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人群普遍易感。感早春气候多变冒和流感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我们平时所讲的感冒,是指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由多种病毒、支原体或细菌引起。一般有明显的受凉史,症状较轻微,以咽痛、寒颤、高烧、乏力、胸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而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较轻。重症病人会持续高热、剧咳、血性痰,常有严重的并发症。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肝病毒引起,属于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潜伏期短,一般2-6周,急性起病。多有发热、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的症状。不典型病例则刚发病时的症状与上感很相近,应注意观察。需及时隔离,及早治疗。 二、防治的综合原则: 1、做好个人卫生,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勤洗手,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2、搞好大环境卫生,注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通风换气。如交通工具、公共场所、教室、办公室和居室,白天在室内停留1-2小时后要外出呼吸新鲜空气。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多喝水,加快机体代谢功能;做到三不:不吸烟(尤其有小孩子的场所)、不酗酒、不食过于辛辣食物。 4、做好预防接种工作,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上述传染病除猩红热、手足口综合症以外均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 5、学校要做好晨检或监测,一旦发现传染源,立即隔离送医院就诊并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