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障碍与鉴别

特殊儿童障碍与鉴别
特殊儿童障碍与鉴别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修订版)【新版】

1: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普通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2:西康可以被看作是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鼻祖。 3:1958年美国教育学家柯尔克制订了第一个早期干预的教育大纲 4: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概念,朴永馨教授认为在特殊教育领域,早期干预主要指对学龄前缺陷儿童所提供的治疗和教育服务。通过帮助儿童在社会情绪身体和认知方面的充分发展,使其能进入正常的教育系统和尽可能少的接受特殊教育。 5: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相关法律: 1: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一九八四年颁布其中规定了特殊教育的实施分为学前教育阶段国民教育阶段和国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的教育,进一步强调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规定身心障碍儿童的教育从三岁开始。 2:台湾地区是《身心障碍报告书》,1995年发表,提出要建立特殊儿童通报系统,并试办学前特殊幼儿评估中心和转介系统,试办三到五岁早期干预中心,两年内办理普及免费的五岁前特殊幼儿教育,并考虑向下延伸至三岁,有力推动了学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要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当注重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卫生保健机构和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就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6: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的意义。 (1早期干预对儿童自身发展的影响,能较大程度降低成长对儿童发展的不良影响,促进残障更好的发展,也能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障碍缺陷。对超常儿童而言早期干预也是相当重要的能够促进其天赋潜能得到最大发展。 (2)早期干预对儿童家庭的影响。可以减少家庭的烦恼压力和负担,节省家长的时间,对于超常儿童来说一方面有助于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家长形成良好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积极和谐家庭。 (3)早期干于对社会的意义。 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也有利于前进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压力要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7:特殊儿童早期干预领域,既往研究的不足。 (1)早期干预的对象范围略见狭窄。主要是视听障儿童和智障儿童,以及一些自闭症儿童。(2)政府的责任意识不够。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和资金的支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显的步履维艰。 (3)相关专业人员的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和专业师资处于匮乏状态。 (4)家长的责任意识不强。比如说有智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四处求医问药错过了孩子干预的关键期。 8:拉马克,法国生物学家,器官的用进废退说。 9: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 10:基本内容:(1)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到六岁前是个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隔离智力发展水平在八岁前基本已确定。 (2):二到三岁是言语习得的的关键期。 (3)学前阶段是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干预方法和处理有助于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0-1.5岁,大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重点整理资料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1.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对象是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是为了各种不同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2.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3. 学前特殊儿童意义:a、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b、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C、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4. 学前特殊儿童发展趋势:a、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SET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b、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C、整合教育的趋向: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下在进行。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充分注重给每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5.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6. 学前特殊儿童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7. 识记发展性不利、补偿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 8. 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9. 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10. 识记:早期干预、回归主流、全纳性教育。 11. 领会: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12. 简单应用:比较回归主流-体化融合与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 13. 综合应用:从UET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 2.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因素造成。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存在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心理行为特点:视觉上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到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能力强,想像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12021113 课程学分与学时:2分/32学时(课堂讲授22学时,实验实践10学时) 先修课程:《特殊教育导论》《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适用专业:教育康复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是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是关于对各类特殊儿童进行诊断和评估的理论及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评估特殊儿童的基本程序和技术,以便将来正确地诊断、评估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这对于提高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的诊断、评估能力和业务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的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的概念、意义,掌握诊断与评估的类型、内容和程序,理解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3.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几种典型的评估种类、领域,并学会将相关的工具运用于实践,并且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和评估的能力; (三)课程任务 1.了解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概念、意义,掌握诊断评估的类型、内容和程序; 2.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并掌握相应的诊断评估标准; 3.掌握几种典型的评估种类、领域,并学会将相关的测量工具运用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理论大纲 第一章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概述(2学时) 一、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含义及类型 1、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含义 2、评估的类型及层次 3、诊断、评估与筛查、鉴定的比较 二、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内容及方法 三、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实施程序 1、准备阶段 2、测评阶段 3、综合评定阶段 4、评估结果的应用 四、教育诊断与评估的注意事项 五、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的意义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2学时) 一、发展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1、智力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2、学习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3、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4、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5、自闭症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二、身体功能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1、视觉障碍儿童 2、听觉障碍儿童 3、肢体障碍儿童 4、病弱儿童 三、其他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第三章教育测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3学时) 一、测量概述 1、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 2、心理测量的误差及其种类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关于“智力障碍”的有关用语相当多,如早期的“低能”、“呆子”、“白痴”、“笨瓜”、“傻瓜”、“蠢材”等。在特殊教育中,一般采用“弱”、“智能障碍”、“智力残疾”、“智力缺陷”、“智能低下”等术语,这些术语,虽然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被交互使用。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对智力障碍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有差异,如: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弱智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先后进行了九次修订。在1959年之前,以IQ分数为标准,即IQ 低于70为弱智。1959年(第五版)的智力障碍定义,除智商外,增加了适应行为,要求必须同时具有低IQ和适应行为障碍才能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均以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下述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1992年和2002年对智力障碍所作的定义。 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 - 10)中把智力障碍定义为精神发育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致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三)日本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将智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停滞,从而形成智慧能力的低劣,在处理自己身边事物及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显著困难的人。 (四)我国的定义 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修订了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障碍的定义,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之间仍有很多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3)发音、构音迟缓、异常;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复习资料望月守望

第一章 一、诊断:指分析研判会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成果的任何生理问题、心理过程或行为表 现及其原因 二、评估:指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手段测量学生成就和行为,以便作出教育性决定的过 程。 一)评估的类型:1)筛查性评估;2)诊断性评估;)3)终结性评估 二)评估的层次:1、转介学生;2、筛选学生;3、诊断和安置学生;4、制定教育性方案;5、评估学生的进展情况 三、教育诊断评估的内容 一)生理状态 1、一般性的健康检查(身高、体重、呼吸,脉搏和血压、感觉、神经系统 的检查)2、病史询问(询问儿童母亲的妊娠史和儿童的出生史、儿童父母的亲缘关系 即家族史、儿童的生长发育史) 3、针对性的特殊检查(血液检查、尿味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检查、CT检查、脑脊液检查) 二)心理表现 1、智力测验 2、社会适应能力的评定 三)教育资料 1、学绩考察 2、教师问卷 四)社会适应 四、教育诊断评估的方法 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评定量表;四)测验法 五、教育诊断评估的实施程序 (一)准备阶段 1、明确评估目的和了解评估对象 1)明确评估目的 2)了解评估对象 2设计评估方案1)确定评估的指标体系2)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并设计 收集资料的程序 3)评估人员的选择和训练 4)组织好诊断评估的小组(5—9人) 5)与儿童家长联系,争取儿童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6)物质准备和活动场所的安排 (二)测评阶段 (三)综合评定阶段 1综合评定 1)求同存异2)找矛盾,探原因3)剔除无效资料4)得出结论5)提出建议 2评估报告中应包含的项目 1)基本资料2)评估目的3)非标准化测验所得资料4)标准化测验所得资料5)结果解释6)建议 (四)评估结果的应用1评估结果应用范围1)教育行政方面2)教学方面3)咨询和指导方面4)科学研究2个别教育计划1)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措施2)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检查和评估3)记载综合评估的结果,表明儿童目前已达到的教育程度 第三章 一目前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评估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取向,即:心理计量取向, 行为和生态取向及质的发展的取向 第四章 一信度含义和检验方法 含义信度又叫可靠性,通常是指同一群受测者在同一个测验上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1稳定性系数2等值性系数3稳定与等值性系数4分半信度系数5内部一致性系数6评分者信度系数 二效度含义和检验方法 含义效度又叫准确性,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方法 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1)计算效度系数2)区分法3)确定取舍的准确性 3构想效度1)逻辑验证法2)考察测验的内部一致性3)计算相关系数4)因素分析法 三常模的含义及类型 含义常模又叫常模量表,指的是根据全体受测者或者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受测者样本的测验

浅谈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

浅谈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 内容摘要:如今,早期干预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特殊儿童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早期干预的核心体现在教育和服务两个方面,旨在通过向学龄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康复、医疗、保健、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为特殊儿童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一、早期干预的概念 “早期干预”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针对经济、文化等环境不利儿童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性措施进行补偿性的教育。在世界特殊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各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早期干预理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残障儿童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也是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现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早期干预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特殊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早期干预的内涵更加丰富,概括而言,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主要集中在教育与服务两个方面展开。广义地说,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各项专业服务,即早期鉴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针对其特殊需要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以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通过这种持续系统的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措施使儿童在身体、认知、行为、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早期干预这项工作性质上属于一种综合性服务。其对象为学前特殊儿童,包括身心障碍儿童、发育迟缓儿童及高危儿童等。时间越早越好,大多数为0-3岁的婴幼儿,有些也包括3-6岁的学前儿童。早期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特殊儿童以后能够接受正常教育或尽可能少的接受特殊教育。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已经逐步形成了从预防、评估、诊断、治疗、教育以及训练等一系列的服务体制,并且越来越重视与家庭的合作。 二、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 研究和实践证明,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具有充分的生物学理论依据和心理学理论依据。 (一)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上的器官的用进废退说和功能代偿说证明,器官的发育完全及功能的完善离不开

第一章特殊儿童教育分析

第一章特殊儿童教育 定义: 1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加拉斯) 强调: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有偏离常态特征。 2台湾:特殊教育专家郭为藩: 主张:从教育的角度来界定特殊儿童,生理缺陷不能构成特殊儿童充分条件。 中国大陆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 广义: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 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我们采用北师大教育学院韦小满定义; 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的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和 讨论 问题:有明显差异就是特殊儿童吗?比如矮小、肥胖? 如何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你如何判断哪些是特殊儿童,哪些是普通儿童? 第二章 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和差异 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 (1)共性 1遵循生理发育的自然规律。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 2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2)差异 1大部分特殊儿童有生理和心理缺陷,这些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与发展。(例如盲童、弱智儿童) 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 个体间——天才儿童与弱智儿童有巨大差异,盲童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哑儿童。即使同一类型的弱智,造成异常的原因不同。 启发:在实施教育教学之前,对他们要进行鉴别和分类。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差异性 由于特殊儿童独特的身心特点,造成其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巨大差异,群体间的差异在广度上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心理倾向与特征等各个方面,在深度上表现为其某一或某

些心理或生理属性处于正态分布的两个极端(残障或资优儿童)。 特殊儿童在心理和学习能力上的发展差异 感知机能上的发展差异 感知机能是“感觉、知觉及肌肉动作的能力”,儿童透过协调控制机体活动去接收、组织及阐释外界的信息,以便学习。 大机能机能→感知感知→机能感知感知概念概念 认知上的发展差异 认知上的发展差异: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出现问题时会有智能障碍、学习障碍、阅读困难、注意力不足及记忆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现象 注意力:是指儿童的集中专注能力。据研究显示,人的神经系统中具有一些短暂而临时的记忆以储存来自各方面的刺激,经选取分析后,才能成为有用的讯息,而其他没用的讯息很快便被洗去。 3特殊儿童难以接受常规教学,需要特殊教育。 内容对天才儿童过易,对特殊儿童过难 方法口头讲述不适合聋童,普通课本不适合盲童。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显然会导致学习和适应问题。需要个别教学计划。 作业:你如何看待特殊儿童的共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

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诊断:医学方面;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特教方面;分析研判会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成果的任何生理问题、心理过程或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进一步的教学策略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 评估:教育方面;指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手段测量学生成就和行为,以便作出教育性决定的过程。 特教方面;评估包括各式各样的评鉴、估计、评价以及判断出有关特殊需要学生需求的技术和程序。特别强调,调整过程以符合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不是试着让学生符合特别的评估程序。 教育诊断与评估: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服务的诊断与评估。诊断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同时评估又包含有诊断的含义,二者之间有重叠,难以严格区分。 测量:是决定学生能力表现或成就水平的过程,在特教评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测量有多种形式,测验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行为观察、晤谈、填写评定量表、填写检核表以及临床评定等。 测验: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诊断程序,是较大评估过程的一部分,是用一组问题来产生一组分数或一些其他的数字结果。特教工作者要依赖许多形式的测验来评估特殊需要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存在问题,包括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的非标准化测验。 生理状态:即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包括儿童的健康状况,如视力、听力、语言功能及家庭与个人病史等,通常由儿童本人、家长及医生提供评估资料。对生理状态的检查,可分为【1】一般性的健康检查(身高、体重、呼吸、脉搏和血压、感觉、神经系统的检查)【2】病史询问(询问儿童母亲的妊娠史、询问儿童的出生史、儿童父母的亲缘关系及家族史、儿童的生长发育史)【3】针对性的特殊检查(血液检查、尿味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检查、CT检查、脑脊液检查)三个方面。 心理表现:即心理测量,包括智力发展、人格发展、情绪行为困扰状况、性向等,通常可通过心理测量来获得资料。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客观地测定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的手段,是一个对人的心理属性进行定量描述过程,基本上只涉及数字的收集,如给儿童的推理能力打一个分数。心理测量的内容很丰富,种类也比较多,但常用于特殊评估与鉴定中的心理测量主要是智力测验和社会适应行为测验。适应性为:了解和评估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评估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化及职业能力。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 教育资料:即学绩考察与教师问卷,通常包括学业成绩、知觉动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条件的优劣等,通常由各任课老师提供资料,由班主任或辅导老师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五章 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

第五章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学前特殊儿童在评估前的准备工作,实施的过程;掌握对学前特殊儿童评估中的重要概念和常用的工具。 学时:2 教学方法:讲授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有较严重问题行为或有发展障碍的学前儿童,以及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他们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异于同龄儿童、年龄为2—7岁。具体表现在身体、智力发展、学习能力或行为上都与常态不同。学习事物的能力或生活行为功能,可能具有超常天赋,也可能是严重的发展迟缓。可分为三大类:有持续性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儿童;身心发展迟缓或有障碍的儿童;智力、艺术或其他方面超常发展的超常儿童。学前特殊儿童可分为九种类型:情绪障碍儿童、品行障碍儿童、弱智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语言障碍儿童、视障儿童、听障儿童、身体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等。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一般采取融合保教的形式。融合保教是指在幼儿园附设特教保教班,或让有轻度心理发展障碍或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普通班中接受保教。这为特殊儿童创设了一种正常化的、较少受限制的环境。 为了使他们在融合保教班能健康成长、顺利的接受保教,一般要做两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的评估。可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学前特殊儿童家长的总体心理需求有:有忠实的倾听者、大量的资料:如何面对自己的残障孩子并拟定未来的计划等方面的资料、可行的训练。)对于家庭需求的探讨,尽可能以非正式的访谈方式处理,避免家长在太多的压力下,不敢真正谈及自己的需要。二是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的评估。对特殊儿童在融合保教中接受教育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作出评估,从而便于对他们进行正常化和个别化教育。 第一节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准备 识记: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领会: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的了解和意义 教学过程: 1994年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的第五点和第六点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中的鉴定做了规定,学校和班级教师应与残疾学生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的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基本训练方法和辅助用具的选配、使用、保养常识,对其子女做好家庭教育训练工作。”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学生档案(包含个人和家庭情况、残疾鉴定、个别教学计划、考核评估等资料),同时仅限于校方、主管教师和家长间使用,不能对外流传。 一、家长会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很重要。 (一)会谈前:在会谈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决定以何种方式与家长座谈,哪些内容要谈。 (二)会谈中:在会谈中要注意“双向沟通”,让家长了解托幼机构的教学活动内容、幼儿学习状况、已经学到的技能、正在学习的目标等;让家长表达他们的看法,叙述幼儿在家的情况及表现。 (三)会谈后:在会谈后要将家长会内容记录及时存档,避免日后有误解。 二、家庭辅导(家庭咨询) 家庭辅导是由专业人员与家长之间,通过对彼此的了解,针对特殊幼儿提供更好的服务的一种

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的内容及评价模式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的内容及评价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25T16:48:07.6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作者:张洪福[导读] 为了广大读者对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教育模式有更好的了解,本文主要从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的概念、意义、内容及评价模式研究展开了论述。张洪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021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被重视,特殊儿童的成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作为一种为特 殊儿童制定的教育模式,也备受社会关注。为了广大读者对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教育模式有更好的了解,本文主要从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的概念、意义、内容及评价模式研究展开了论述。关键词: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意义评价智障儿童因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一般都会存在认知、语言、沟通等障碍,这些会影响智障儿童行为发展缺陷越发严重,从而影响到儿童的自身成长和日常生活,甚至会造成一些他们终身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早期家庭干预和纠正是件无奈和棘手的事情。 一、早期家庭干预概念 早教干预服务对象主要为身心障碍、发育迟缓等学前特殊儿童,而早期家庭干预,是在家庭范围内对学龄前有发展障碍或可能有发展障碍的儿童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康复训练、营养保健的一系列活动。家庭早教干预模式,强调在干预计划制定与运用中家庭参与的重要性,通过特殊儿童与家庭的互动,学习到一定的生活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智力。 二、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的意义 家庭作为无压力共同活动场所,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有着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对儿童成长而言,发育早期是智力发展迅速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可塑性较强、接受能力较快。特殊儿童的成长发育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对缺陷进行早期有效的补偿和矫正,尽可能地培养自理生活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同时预防第二缺陷的出现。其二,有效的早期家庭干预重点应在于如何帮助孩子与外界交流。特殊儿童在日后的成长中难免会遇到棘手问题,沟通求助能力便是他们必要的生活技能之一。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断灌输平等自信观念,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最后,要训练儿童基本的社会技能与习惯,减少特殊儿童对社会的依赖,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的内容及评价模式研究 我国政府与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愈加重视。2011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曾提及:“设立专门的特殊儿童研究机构,让特殊学校、老师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和补偿。” 1.IFSP——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是美国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早期干预服务的书面报告,是特殊儿童早期家庭干预的一种方式,内容包括儿童在认真、社会、语言、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儿童发展的家庭优势与需求,对儿童家庭的期望,评价进步的标准、程序与时间,个案管理员姓名,早期干预与学期教育方案的衔接等。其有四大特点:一是服务对象是整个家庭,针对每个家庭的生活模式、生活背景、智障儿童自身情况以及家庭对智障儿童的期望程度提供个别化服务;以家庭意愿为出发点,在家庭环境下制定服务执行方式,每一家庭具有服务特性,每一计划自然有着区别。二是讲究家庭成员与专业人士的合作,家庭成员需要向专业人士提供智障儿童喜好、缺陷、优势和需求等基本情况,实时与专业人员沟通近段时间孩子的变化趋向;而专业人员在整个计划过程中担任的是协助与监督的作用,协助制定服务计划并与家庭人员沟通积极调整计划,实际上起到的是重要信息分享者的作用。三是家庭具有服务最终选择权,有权决定实施或放弃某项服务,而专业人员则是无权强加或无故终止服务的。服务的选择着眼于家庭的优势而非缺点,在家庭优势条件下选择适合的服务内容。最后必须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每年评估一次,定期检查调整技术、改进IFSP中不适应残障儿童的干预内容,并且有利于效果检查,了解特殊儿童发育成长情况。 2.IEP——个别教育计划。个别教育计划(IEP)是特殊教育的核心,是针对每一个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制定的个体教学计划。个别教育计划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该学生现阶段的能力水平,年度教学目标,特殊教育环境及服务项目,以及其他与该学生特殊教育有关的内容。其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选择是以学生教育需求决定,学生的长短处、学习能力及家长的期待也是学习内容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教学内容是根据长短目标来选择的,而长短目标的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爱好兴趣等。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群体,早期家庭干预教育则尤为重要。为培养特殊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便于其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家长必须端正心态,尽早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最大程度上协助儿童成长。早期家庭干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应从特殊儿童自身情况出发,遵循特殊教育发展规律,采用针对性方法培养特殊儿童的身心素质。参考文献 [1]刘新学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家庭支持的调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8),145-147。 [2]李静早期运动干预对改善智障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1。 [3]关威 ABCX理论在特殊儿童家庭早期干预中的运用[A].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第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8,1。

小儿常见病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病程较长。该患儿发热1天,无上述症状,可除外。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 上呼吸道感染为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为小儿最常见疾病,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较重。患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全身症状为发热、烦躁不安、头痛、乏力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4.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最常见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起病多数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胸片有助于诊断。 5. 过敏性紫癜:为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多见四肢及紫癜,对称出现,以伸侧较多,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常伴关节肿痛,腹痛、血便和蛋白尿。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6.水痘: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为特征,该患儿无上诉症状,皮疹特点与之不符,可除外。 7. 过敏性皮炎:为接触某种过敏物质或无明显诱因引起患儿全身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腹痛、便血等,查体全身皮肤红肿,有时可见斑丘疹,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8. 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可分早发性及晚发性,早发性黄疸出现时间出生后3-4天,晚发性则出生后6-8天,血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无论早发性或晚发性一旦停母乳或改配方奶48-72小时,黄疸即可明显消退。 9. 婴儿肝炎综合征:常是病理性黄疸延长,超过二十八天,多种原因所致,血中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转氨酶异常,肝、脾可肿大,该患儿母乳喂养,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正常,目前可排除此病,需进一步确诊。 10.梗阻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出生后1—2周或是3—4周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大便变为白陶土色,尿色变深黄,肝大质地硬,直胆高,肝功异常,出现营养和发育降低。

小儿常见病鉴别诊断(精)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病程较长。该患儿发热1天,无上述症状,可除外。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 上呼吸道感染为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为小儿最常见疾病,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较重。患儿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全身症状为发热、烦躁不安、头痛、乏力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4.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最常见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起病多数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胸片有助于诊断。 5. 过敏性紫癜:为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多见四肢及紫癜,对称出现,以伸侧较多,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常伴关节肿痛,腹痛、血便和蛋白尿。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6.水痘: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或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为特征,该患儿无上诉症状,皮疹特点与之不符,可除外。 7. 过敏性皮炎:为接触某种过敏物质或无明显诱因引起患儿全身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腹痛、便血等,查体全身皮肤红肿,有时可见斑丘疹,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读《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感悟

---------------------------------------------------------------最新资料推荐------------------------------------------------------ 读《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感悟 读《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感悟我最近读了《特殊儿童心理评估》这本书,对不同症状的特殊儿童的具体划分标准与评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全书分为四篇: 绪论篇由第我最近读了《特殊儿童心理评估》这本书,对不同症状的特殊儿童的具体划分标准与评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全书分为四篇: 绪论篇由第 1 、2 章组成,主要阐述了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对象和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测量篇由第章组成,主要阐述了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对象和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测量篇由第 3 、4 、5 、6 、7 章组成,系统地介绍了测量和测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测验的编制、选择和使用方法;评估篇由第章组成,系统地介绍了测量和测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测验的编制、选择和使用方法;评估篇由第 8 、9 、10 、11 、12 、13 章组成,分别论述了智力、学业成就、言语和语言障碍、知觉、动作和知觉一动作、适应行为、情绪行为问题的概念和研究动向,并介绍了各领域目前最常用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应用篇由第章组成,分别论述了智力、学业成就、言语和语言障碍、知觉、动作和知觉一动作、适应行为、情绪行为问题的概念和研究动向,并介绍了各领域目前最常用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应用篇由第 14 、15 、16 章 1 / 17

组成,用一些实例说明在特殊教育中如何将各种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进行综合的应用。 这本书其实很适合特殊儿童教育者阅读,对特殊儿童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性。 我作为一个对特殊儿童教育颇有兴趣的在读师范生,读起来虽有一些困难,尤其是书中的专业术语及偏理科性的理论很难消化,但书中大部分内容多体会几遍也是能略知一二的。 章组成,用一些实例说明在特殊教育中如何将各种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进行综合的应用。 这本书其实很适合特殊儿童教育者阅读,对特殊儿童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性。 我作为一个对特殊儿童教育颇有兴趣的在读师范生,读起来虽有一些困难,尤其是书中的专业术语及偏理科性的理论很难消化,但书中大部分内容多体会几遍也是能略知一二的。 书中一开始让我们重温了特殊儿童的定义分类及其标准。 书中将特殊儿童分为书中一开始让我们重温了特殊儿童的定义分类及其标准。 书中将特殊儿童分为 3 大类: 发展性障碍、身体功能障碍、天才儿童。 这样的分类标准更利于特殊儿童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如教育对象都是第一大类里面的发展性功能障碍,包括弱智儿童、学习障碍儿童、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孤

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应用

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应用教育诊断评估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起点,也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质量的保障。 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因而需要给予区别于一般帮助的特殊服务的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遍性,特殊儿童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个别化教育是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人们逐步认识到个别化教育计划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步认识到诊断评估在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早期干预、个案研究及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重要性。因此,对特殊需要儿童诊断评估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特殊教育界的重视,不再是医学界的专利,形成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评估;同时,特殊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评估不是为了给特殊需要儿童贴标签,而是要确定其是否是特殊教育的对象,有哪些特殊教育的需要等,从而为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特殊儿童的教育诊断评估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者关键性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为特殊儿童的鉴别、安置提供依据,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效果的评价以及教育质量的监控中。目前国内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评估还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诊断评估模式。大多数学校、家长、医生、心理学工作者各做各的,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学校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需要老师做评估,结果只是根据表面印象而定。因此,科学地研制出适应我国国情

的各类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模式;修订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特殊化的测验;引进、实践、改良国外一系列新的非正式的评估方法;培训有关评估专业人员和特殊教育教师;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随班就读工作中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科研人员的合作。这些将是教育、心理学界尤其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努力的方向。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一、什么是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1.评估的定义测量: 是决定特殊儿童能力表现或成就水平的过程。 测验: 是在标准化情境中用来评估儿童的知识、技能或人格等方面的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常模: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它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 2.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评估的作用: 鉴别、安置,为当前个体做适应其能力水平的个别计划。 2.评估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符合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类型 1.教育前评估---诊断性评估 2.教育后评估---阶段性评估(过程评估、终结评估)。 三、教育性评估容及相关工具 1.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 2.心理与教育测验 2.1 智力测验: 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得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

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 (一)比纳西蒙量表(智龄) 1905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Binet)和西蒙 (Simon)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 这套测验由 30 个从易到难的题目组成,涵盖记忆、注意、理解和推理能力等方面,后经修订题目数量增加到 59 个。 测验者根据测题的难易将它们按年龄分组。 测验结果用智龄表示,也就是说它测量的是某一儿童的智力相当于那个年龄阶段的水平,最后通过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对来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Tolman)对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修订,在 1916 年发表了斯坦福比纳量表(SB 量表),该量表共有 90 个项目,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项目(39 个)是新增的。 斯坦福比纳量表经过 1937 年、 1960 年、 1972 年、 1982 年、1986 年等多次修订后,成为当代应用最广也最具权威的智力测验之一。 适用的围从 2 岁到成人,另外,还增编了测验复本,施测时可以交替使用。 与比纳西蒙量表相比,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最大改变是将原来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用比率智商来表示。 比率智商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年龄(MA)与其实足年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