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知识点汇总)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知识点汇总)
最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知识点汇总)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巧妙用力

1、早期的人类主要依靠自己的肢体来完成一些费力费时间的劳动。

2、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逐渐学会了使用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

3、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齿轮、螺旋等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4、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5、(1)天平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制造的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2)我们常用的天平可以分成托盘天平和挂盘天平两种。

(3)天平的规格常标示出“称量”和“称感”两个性能特征。称量表示天平的最大称量范围。使用时所称量的物体质量不能超过所表示的称量范围。称感表示天平可称量的最小质量,即天平的精度。

6、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叫轮轴。

7、人们把杠杆改造成汽车方向盘上的轮盘,工作起来既省力又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8、把圆轮的外缘部分做成小齿状,这个圆轮就成了齿轮。

9、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缺点是不省力;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能省一半力,缺点是:不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形成滑轮组,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10、利用斜坡将重物升高,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方法。这个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

11、做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时应注意:(1)物体被抬升的高度不能变;(2)选用的斜面要较光滑,以免摩擦力太大影响实验的准确性。(3)使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时,要均匀用力。4、在物体沿斜面稳定滑动过程中,及时认读、记录。

12、卷起来的斜面省力省空间。

13、人们根据需要对简单机械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器。

14、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工具都属于机器。这些机器综合利用了多种简单机械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5、大部分机器都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的。

16、自行车是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的代步机器。

17、省力、能加快速度、控制灵活是对自行车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1、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的到来使自然界更加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2、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3、有一种简单的动物叫水螅,当周围环境适宜时,它能长出与母体相似的小芽,小芽长大后与母体脱离,形成一个新的、能独立生活的小水螅。

4、雌雄动物经过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后,发育成新一代。

5、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生殖。生殖有两种方式:有些生物可以由成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而有些生物需要靠“父亲”和“母亲”的共同参与,产生受精卵,形成新个体。

6、为了吸引雌蛙,雄蛙竭尽全力地“歌唱”。

7、萤火虫利用发出荧光找到彼此。

8、雌蛾分泌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雄蛾通过触角能在数千米的地方接收到。

9、雌海马把卵产在雄海马体内,由雄海马怀孕生产。

10、杜鹃把卵产在其它鸟的巢中,靠其它鸟来孵化喂养。

11、试管婴儿是将妈妈的卵子从母体取出来,放在试管中,与爸爸的精子结合,然后再将它从试管中移到妈妈的子宫内,进行正常发育,直到出生。

12、1988年3月10日,中国诞生了首例试管婴儿,这是我国生殖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13、试管婴儿技术不仅在研究人类生殖、生理、遗传、优生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解决不孕症、实施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4、正是由于各种植物能够通过繁殖得到新的生命,才使得自然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5、多数绿色开花植物可以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16、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种子实际上已经是下一代了。

17、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植物可以通过根、叶或茎等器官直接产生新植株的性质,帮助它们繁殖。

18、把枝条(茎)剪成小段,插入土中,生根发芽后形成新植株,这种方法叫扦插。

19、将枝条的一部分用土埋起来,促使其生根抽枝,然后与母体分开,成为新植株,这种方法叫压条。

20、把一株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枝干上,长成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嫁接。

21、植物组织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植物营养繁殖方式---组织培养。即在无菌的条件下,将从植物体中获得的活细胞或活组织,培养在含有适当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内,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个体。

22、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23、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或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相似和差异的现象。

24、我们把人、其他动物或植物所拥有的与各自父母一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25、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性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由父母传递给我们的,基因能够决定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生长。

26、通过繁殖,基因由生物的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27、科学家能够运用X射线、紫外线照射,药物处理,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火箭搭载等手段使植物的种子等发生变异,从而选出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例如,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可以从变异的青霉菌中选出青霉素产量高的青霉菌;用药物处理萌发的西瓜种子或幼芽,再经过杂交,可以培育出无籽西瓜。

28、1997年2月英国胚胎学家伊思?威尔莫特和他的同事们向世人宣布,世界上第一只通过无性生殖获得的“克隆羊”诞生了。

29、克隆是通过无性生殖的方法而产生的一系列后代。

30、克隆动物是在没有精子的参与下,由单一的卵细胞经过人工处理改造并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被移植到“代理妈妈”的子宫内,正常发育后产下的动物。31、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32、我国在转基因鱼的研究和开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培育出优良性状的转基因鱼,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

34、基因诊断和治疗正在实验和研究中,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医治和预防人类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35、任何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可能给人类带来正面和反面的影响。

36、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人可能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出毒性、杀伤性极强的生物武器,发动灾难性的生物战争。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1、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了氨基酸等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生命体有可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而来的。

2、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4、恐龙化石是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科学家根据化石推断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环境和气候变化等。

5、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恐龙化石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发现的恐龙约有350个属,其中中国就有80个左右,约占总数的23%。

6、位于我国四川省自贡市的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以其埋藏丰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瞩目。因此,有些科学家把大山铺形象地称为“恐龙公墓”。

7、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生活着大量各种各样的恐龙,这是恐龙家族最为昌盛的时期。

8、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

9、科学家发现,在6500万年前世界各地的地层中有一种被称为铱的元素含量过高。而铱在地壳中含量很少,却大量的存在与某些天体里。

10一些科学家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

11、科学家用先进的技术研究发现,出土于不同地质时期的恐龙蛋在形状、重量、蛋壳厚度、内部结构等方面逐渐向不利于孵化的方向发展,到6500万年前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

12、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

13、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

14、达尔文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5、长颈鹿的祖先有高矮、颈部长短不同的个体。

16、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17、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有一种被称作桦尺蠖的昆虫,有黑色和灰色的两种类型。在1850年以前,绝大多数桦尺蠖是灰色类型,而工业革命开始后到1900年,黑色桦尺蠖占了90%以上了。现在英国曼彻斯特的灰色桦尺蠖又占大多数了。

18、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努力,培育出了色彩艳丽、体态优美的金鱼。

19、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的野生鲫鱼。(首先,银灰色的野生鲫鱼群中出现了红黄色的变异个体----金鲫鱼;然后,通过不同时期的人工培育和筛选,红黄色金鲫鱼逐渐演变成不同品种的、千姿百态的金鱼

20、现在,人们普遍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大多数都经过了人工选择的过程。

第四单元地表的缓慢变化

1、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它们是地壳板块大规模运动的结果。

2、在山脉中,有些是3亿年前形成的,被称为“老年山脉”,有些则是6000多万年前形成的,被称为“幼年山脉”。

3、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

4、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5、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

6、风化作用使“幼年山脉”缓慢地变成了“老年山脉”。岩石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由于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而发生破碎;裂缝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对岩石的挤压力量使岩石破碎;岩石在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下发生破碎;岩石在水、氧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发生破碎。以上各种自然力量综合作用改变了地表。

7、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

8、沙洲的形成与水流的速度有关。河道由窄变宽、河道拐弯或江河入海处,水流都会由急变缓,水流携带的沙子会在此沉降下来,该处就会慢慢地形成沙洲。

9、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变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的河道里。在地面、地表及附近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等作用脱落成碎块,这些碎块又在流水的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流水的冲刷,以及相互摩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也逐渐变小,成为卵石。

10、某地一米多深的黏土层下,有一层沙子和卵石,推想这里在古时候(应该有一条河流经过)

11、与河流相比,冰川流动的速度非常慢,一天只流动几厘米。但冰川消磨地面的力量却特别大,它常常能在岩石上留下擦痕,把岩石磨蚀得很光滑。

12、冰川流动时会带走地面的石块,这就是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13、在自然界中,除了河流、冰川有冲刷和搬运作用外,风也有冲刷和搬运作用。地球上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风搬运的结果。

14、在石灰岩地区,河水顺着地球表面岩石的缝隙渗入地下。溶解后的石灰岩被水体携带,在溶洞的洞壁和洞底沉积下来。从溶洞顶部渗出的水滴,会在溶洞顶留下少量的碳酸钙晶体,这些晶体凝结在一起,渐渐地形成向洞底下垂的又长又粗的管状柱体,这就是钟乳石。

15、在水滴落到洞底的地方,水滴留下的沉积物逐渐往上堆积,就形成石笋。

16、当钟乳石和石笋相接到一起时,便形成完整的石柱。

17、石笋和钟乳石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就会形成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的天然建筑物。

18、钟乳石、石笋、石柱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钟乳石、石笋、石柱都是从溶洞顶部滴下的溶液结晶形成的;钟乳石是从洞顶向下堆积,石笋是从洞底逐渐向上堆积,当钟乳石和石笋相接时就是石柱。

19、钟乳石一般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具有温暖多雨的气候。

20、地壳的运动、温度、风、流水、海浪、冰川、动植物等多种自然力量都会给地表带来影响。某种地表形态的改变往往是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1、人类活动有的有利于保护地表,趋利避害,如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可使土地利于耕作,减少地表被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填海造陆、挖河修渠、建造水库、植树绿化等活动,都在不断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有益。

有的则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地表形态,产生消极的作用。如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围湖造田、射杀珍稀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会加重水土流失、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22、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过度耕种、草原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

1、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懂得用岩石和其它矿物制成生活用品、武器和工艺品。

2、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构成,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3、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有近4000种矿物,常见的有五六十种。

4、我们熟悉的铅笔芯是用石墨做成的,粉笔是用石膏做成的,制炸药需要硫磺。石墨、石膏、硫磺以及金刚石都是矿物。

5、研究矿物,通常从观察描述矿物入手。人们观察描述矿物的内容主要有矿物的外表

颜色、形状、光泽、条痕、硬度、磁性以及用途等。

6、可以说各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质,这也是鉴别矿物的主要依据。

7、摩氏硬度计

1822年,德国地质学家,摩斯提出用10种矿物做标准,衡量世界上矿物的相对硬度。这就是摩氏硬度计。(硬度计内容见课本77页)8、用摩氏硬度计来测定矿物的硬度,如某一矿物能划动方解石,但又能被萤石划动,说明

该矿物的硬度为()。

9、与玻璃硬度相当的是()石。

10、长石、方解石、刚玉、石英按硬度从大到小排序为:()

11、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如今,铜、铁、铝等金属制成的工具、机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12、金属的共同性质是(有金属光泽、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容易导电、容易传热)。

13、钢铁冶炼过程:(1)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入热风,炉内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2)从鼓风炉的出铁口流出熔化的铁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3)将生铁转移至炼钢炉内制成钢;(4)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14、矿渣(炉渣)要妥善处理,例如可以深埋,或者研发新技术,提高矿物利用率,变废为宝等。

15、工业上所用的各种金属是从金属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16、什么是冶金工业?就是从矿物中冶炼各种工业需要的金属。

17、从磁铁矿、赤铁矿中提炼铁;从方铅矿中提炼铅;从黄铜矿、斑铜矿中提炼铜;从铬铁矿中提炼铬等等。

18、矿产:当金属矿物的储量在某一地区达到可供开采的水平,就称为矿产。

19、我国储量最高的金属矿物是()从中提炼的()占世界第一位;我国湖南是世界著名的()矿产地;内蒙古的()是世界著名的稀土矿产地。

20、矿产资源一般都埋在()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21、从煤中可以提炼:()()()()

22、从石油中可以提炼:()()()()()()

23、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等都是由煤和石油的提炼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成的。

24、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在2亿-3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湖泊和浅海中生长着大量植物和动物。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这些植物和动物被埋在地下,在长期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煤和石

油。

25、煤层很浅的时候,可以()开采。煤层较深时,则需要用()地下开采。

26、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一般需要建起(),用()和(油管)进行开采。

27、煤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被称为“工业的粮食”,亦有“黑色金子”(乌金)之称。

28、()有“工业的血液”之称。

29、煤的分离实验的器材有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可用煤粉),在试管口放点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将试管口塞住。(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试管口处,观察现象:当把点燃的火柴放在试管口处时,能产生蓝色的火焰,说明有煤气产生;试管里的棉花则有黑色的黏稠状的油状物,说明有煤焦油产生;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的炭状物,说明有焦炭产生。这个实验说明煤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30、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等方面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31、根据李四光的理论,地质工作者在()平原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油田()油田,从而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32、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产资源。

33、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金属器具、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主要能源等,都来自于()资源。

34、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在地球上的储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可浪费、破坏和过度开采,必须有计划的开采和利用。

35、我国矿产资源枯竭的原因:(1)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2)我国的石油、富铁矿、铬铁矿、铜矿、钾盐等重要矿产严重短缺,已发现的矿产多数质量较差;(3)乱采滥挖矿产的现象仍然存在。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

1、工具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工具分成不同的类别。比如按照功能可以将工具分为:拓展耳的功能的工具、拓展眼的功能的工具、拓展手的功能的工具;按照用途分为:交通工具、建筑工具、书写工具、清扫工具等;按照制作的材料分为金属工具、磁性工具、塑料工具等;按照工具的动力分为:手工工具、电动工具等;按照工具的发展分为:简单的石器工具、打磨的石器工具、铜制工具、铁制工具、现代工具。【能至少各举三例】

2、我们根据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足,可以对其进行改进。

3、机器人是一种在一定程序控制下,能够自动工作的机器,是人类的好帮手。

4、外形酷似人类的机器人,只是机器人的一种形式而已。事实上机器人的形状各式各样,有的功能较简单,有的功能比较复杂。

5、机器人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身体,具有一定形状;(2)大脑,控制机器的程序;(3)动作,具有一定的动作、行为表现。

6、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第一台智能机器人,三个轮子当脚,猫胡须式触角,电视摄像机当眼睛,头上装有天线,由大型电脑通过天线机型遥控。人通过电传打字机向它发令。

7、智能机器人除了参与工农业生产外,还可以为盲人带路、与人下棋、替人做饭。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1: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水槽、试管、试管架、温水、碘酒、滴管、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1、取两支试管,分别左右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浅蓝色,加了唾液淀粉液没有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槽、水等。 实验步骤:1、先收集一瓶人吸进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另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 2、将点燃的火柴先后放入两瓶气体内,观察其燃烧现象。 实验现象:把燃烧的火柴放入人吸进的气体后能继续燃烧,放入呼出的气体后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不同,吸进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多,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实验3:测一测我们的脉搏 实验材料:秒表。 实验步骤:1、左手摸到右手的动脉。 2、静坐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70次。 3、轻微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90次。 4、剧烈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每分钟:约110次。 实验结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心跳的次数不一样;同一状态下,不同的人心跳次数也不一样。 实验6:凸透镜成像实验规律 实验材料:蜡烛、纸屏、凸透镜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立在桌上,把凸透镜立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使三者成一条直线。 2、左右移动凸透镜或纸屏,使蜡烛的像清晰的落在纸屏上。 实验现象: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蜡烛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蜡烛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实验7: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纸屏、两个凸度不一样的凸透镜、光聚座、火柴等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把纸屏插在光聚座上,把凸度大的凸透镜放在蜡烛 和纸屏中间并放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蜡烛的像。 2、再把凸度小的凸透镜放在点燃蜡烛和纸屏的中间,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蜡烛的像。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观察物体(三) 知识点总结: 1、可以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出原来的图形。 2、想象不出来的时候借助小正方体摆一摆就简单了。 因数和倍数 知识点总结: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为了方便,在研究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①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②一个数各位 ..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③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④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⑤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 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一、填空题(34分) 1、体温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35℃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___________有关。 2、太阳的热是通过________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_______方式传播热量的。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会慢慢地发生变化。___________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___________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___________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___________。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___________现象。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___________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___________个时区。 9、根据单摆的___________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___________℃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24分)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 (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浮。() (11)人们用铁做锅,而不用铜做锅,是因为铁的导热本领比铜强.() (12)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人可以大约呼吸60次左右,心跳20次左右。()三、选择题(24分) (1)一个茄子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后茄子在水中是() A 沉 B 浮 C无法判断 (2)相同体积的50℃水和10℃的水比较() A 冷水重 B热水重 C无法判断(3)往大小厚度相同的塑料杯、铁杯、陶瓷杯里倒热水,5分钟后杯中水凉的最快() A 铁杯 B 塑料杯 C陶瓷杯 (4)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一天中先迎来日出是() A 乌鲁木齐 B北京 C无法判断 (5)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的水和最后10毫升的水比较() A 后10毫升滴的快 B前10毫升滴的快 C滴的速度一样 (6)()作为地球自传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 A 傅科摆 B极昼极夜现象 C四季更替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多音字分得清 jué咀嚼──jiáo嚼烂xìnɡ高兴──xīnɡ兴奋bànɡ蚌壳──bènɡ蚌埠 jì系鞋带──jì关系 bāo剥莲蓬──bō剥削 huǎnɡ明晃晃──huànɡ晃动 yuè清平乐──lè快乐 zuān钻研──zuàn钻石wú亡赖──wǎnɡ死亡 pū铺路──pù当铺chénɡ澄清──dènɡ澄沙 二、形近字看仔细 蓑(蓑衣)──衰(衰老) 遮(遮挡)──蔗(甘蔗) 醉(醉汉)──醒(觉醒) 媚(妩媚)──眉(眉毛) 锄(锄头)──助(帮助) 毡(毡帽)──沾(沾染) 卸(装卸)──御(抵御) 嚼(咀嚼)──爵(爵位) 妨(妨碍)──访(访问) 漠(沙漠)──寞(寂寞) 袄(夹袄)──妖(妖娆) 袍(长袍)──泡(灯泡) 祸(祸害)──锅(铁锅) 淘(淘气)──陶(陶器) 绞(绞杀)──狡(狡猾) 愧(愧疚)──槐(槐树) 瓢(瓢虫)──飘(飘动) 篷(帐篷)──蓬(莲蓬) 三、词语:注意读写与运用 1.词语会理解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课文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禁:控制。 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2.词语会运用 绞尽脑汁──这道数学题太难了,我绞尽脑汁都没有做出来。 随心所欲──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在班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情不自禁──看着中国队夺得了冠军,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一本正经──期中成绩公布后,我问朋友:“你的成绩如何?”他一本正经地说:“对不起!无可奉告!”这家伙,居然还吊我胃口! 四、词语巧辨析 1.近义词是朋友。 侵犯──侵害情趣──情调清脆──悦耳重临──重来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逸夫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 一、我会填。 1、把泡沫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我们把这个 力称为水的(浮力)。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 4、当一个物体静止漂浮在水面时,它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5、不同的物体产生的浮力也(不相同)。 6、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7、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浮)。 8、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 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9、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反)。 10、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二、我能辩,对的打“√”,错的打“×”。 (√)1、大小、形状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2、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沉,小的容易浮。 (√)3、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4、在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是因为死海很浅。(√)5、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是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6、轮船是钢铁制造的它在水中不会沉,所以钢铁在水中是浮的。(×)7、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8、相同体积的盐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9、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三、我会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相同重量的下列物体中只有一种在水面能够上浮,它最可能是(B)。 A、铁块 B、木块 C、橡皮 2、要使浮在液体上的马铃薯下沉,可以在液体中(B)。 A、加盐 B、加清水 C、加糖 3、下列物体最容易浮在水面上的是(B)。 A、铜块 B、塑料泡沫 C、硬币 4、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主要与(C、)有关。 A、物体的重量 B、物体的颜色 C、物体排开的水量 5、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A )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 B、大小 C、体积 6、石头沉在水底时,它受到的浮力(B)它受到的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 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2.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①找关键点②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应点③连接对应点 3.旋转:在平面内,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4.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明确旋转中心、角度和方向。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科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 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同学们,你们玩过荡秋千吗?如图所示,看到这种场景,你有没有想起我们科学课上所学的摆?你认为秋千的摆动与我们所学的摆的原理相似吗?如果相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荡秋千用的绳子越长,秋千摆动的速度应越快 B.荡秋千用的绳子越短,秋千摆动的速度应越快 C.荡秋千的人体重越重,秋千摆动的速度应越快 D.荡秋千的人体重越轻,秋千摆动的速度应越快 2.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A.重庆 B.杭州 C.乌鲁木齐 3.如图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中微粒分布的状态,请向哪个环境中该物体的温度较高()。 A.甲图 B.乙图 C.甲、乙两图一样高 4.( )不是由于热传递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现象。 A.双手不停对搓感到暖和 B.金属汤匙放开水里,一会儿手柄就热了 C.把手伸到热水中,手会感到热 5.将铜砝码放入水银里,铜砝码是(______)的;将铜砝码放入水里,铜砝码是(______)的。

A.上浮 B.下沉 C.一会儿沉,一会儿浮 6.实验时,将一个装满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在盛有热液体的一个水盆里,如果条件合适的话,我们会看到小塑料袋先是沉的,过一会儿后浮起来。这是因为() A.小塑料袋里的冷水变成了热水,重量减轻了 B.小塑料袋里的冷水变成了热水,体积增加了 C.水盆里的热液体,温度下降后体积缩小了 D.水盆里的热液体,温度下降后重量增加了 7.轮船浮在水面上,轮船受到的浮力()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8.夏季开车时,汽车容易爆胎,最主要的原因是()。 A.车轮的金属内圈受热膨胀 B.橡胶制成的轮胎受热膨胀 C.轮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 9.拿一个带塞的玻璃瓶,塞紧塞子,放入水中,瓶子不会沉入水中,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瓶子下沉的是() A.在瓶子中装满水B.在瓶子中装满沙 C.在瓶子中塞满棉花 D.把瓶塞拿掉 10.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A.24小时B.12小时C.1小时 二、填空题 11.脑是人体的________,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________是人体的电话线。 12.像木头、塑料勺等物体是热的(__________),像铜条、铝片等物体是热的 (____________)。 13.“沉浮子”能够在水中沉浮自如,改变的是它的____________(填“体积”或“重量”)。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1)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注意事项: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取一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从一侧推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掀起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广口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吹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严,将瓶子取出,口朝上放在桌上。 2、可以直接用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看是否变浑浊的办法检验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具体方法如下:在广口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用胶塞固定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化,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通过资料提示可以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多。 实验4: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材料:凸透镜、纸屏、火柴、蜡烛。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2、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3、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纸屏的位置,看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实验现象: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的像小;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的像大。 实验6: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2、蜡烛、凸透镜、纸屏必须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而且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实验9: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 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实验步骤:1.将同样的几粒种子分别放在瓷盘里,其中一个有水,另一个没有水。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3坚持每天把棉纱布用清水洗干净,再盖好。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大豆发芽需要适量的水。注意事项: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10: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实验步骤:1.将同样的几粒种子分别放在瓷盘里,倒入相同、适量的水。并覆盖棉纱布。2.把这两个瓷盘一个放到室温环境中,一个放到冰箱冷藏室中。3.坚持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大豆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注意事项: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13: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小车。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记录读数。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均匀运动,记录读数。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高的二、三、四块木板,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记录读数。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14:制作螺丝钉模型 实验材料: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直尺、彩笔、铅笔、胶带。实验步骤:1、将长方形纸剪成三角形,在斜边上用彩色笔涂色。2、均匀的缠在铅笔上,形成螺纹。3、其他的两张纸各剪出长度不同的斜边,涂色、缠螺纹。4、比较螺纹疏密与什么有关实验结论:三角形斜边越长,螺纹间的距离越小,使用越省力。 实验15:杠杆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平衡2、在左右两边各挂一个钩码。3、调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4、记录比较数据,看有什么规律。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16:滑轮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用力的大小。3、把绳子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但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 1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解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手将水面上的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会由于电线受冷收缩,电线就容易被拉断。 4、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比较液体体积轻重的仪器叫比重计。 8、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9、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叫做热传导。 10、一个沉的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是7.5N,在液体中测得的重力是5N,它受到的浮力是2.5N_。 11、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2N,用6N的力把它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4N。 12、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至少三位)托勒密、布鲁诺、哥白尼。 13、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_长短_和__方向_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4、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17、日晷利用光影计时,水钟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计时,摆钟的出现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18、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对流、热辐射三种。 19、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 20、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膨胀_,受冷时体积__收缩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_热胀冷缩_。 23、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4、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2牛__。 25、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 0度经线。 二、判断题: 1、沉在游泳池水底的实心球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实验结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 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地地心说(希腊)托勒密 1.地球是球体 球的2.太阳每天绕地球转一周 运动: 3.地球是中心,不动 4.傅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科摆 3.太阳不动,是中心 的基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础:方向自西向东 摆具周期 24小时一年 特点地轴倾斜有摆证据 1.傅科摆 1.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动方尔) 2.天体的东升西落 2.一年的四季变化向保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 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 / 6 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10. 线。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表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表

数学五年级下册主要知识点 一单元:《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一)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在计算。 分数乘法(二)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理解打折的含义。例如: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 分数乘法(三) 1、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计算结果要求是最简分数。 2、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 真分数相乘积小于任何一个乘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积大于真分数小于假分数。 二单元:《长方体(一)》 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各部分的名称。 2、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点。 3、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能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是长*4+宽*4+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灵活运用公式,能求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是正方体的棱长。 展开与折叠 1、认识并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2、了解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几种形式,并以此来判断。长方体的表面积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是指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计算图形的表面积。 露在外面的面 1、在观察中,通过不同的观察策略进行观察。 如:一种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加到一起;另

2019年五年级下册科学试题

2019年五年级下册科学试题 一、填空题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0、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方向是(向上)。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2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主要和(物体的排开水量)有关。 2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的(体积)、(质量)有关。当(体积)一样时,越重越容易(下沉),越轻越容易(上浮);当(质量)一样时,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体积越小越容易(下沉)。 2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开水量)。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报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 本手册由莲都区大洋路学校的陈建秋编写,共整理了近40个实验,每个实验从“实验名称、课题和页码、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备注”8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备注: 1、预测的理由记录比较烦琐,建议让学生口头交流即可。 2、观察物体的沉浮一律采用先放入中再看物体的沉浮。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