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中学何忠斌

各位评委,我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中学的何忠斌老师,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在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学从事化学教育三十年。2018年8月,随湖北省教育援藏工作队来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中学担任化学教师至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实验设计、误差分析、实验评价、实验改进、反思自评等方面进行陈述,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课题简介:《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课题。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安全知识简介。

2.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涵盖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第一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的四个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该课题在初中化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本课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减少火灾灾害的好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的方法;

3.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解决日常生活灭火自救的问题;

2.培养探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法分析

1.激励法: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引导法: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正确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3.探究法: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五、学情分析

1.藏族孩子聪明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合作达成本次教学目标。

2.江苏常州西藏中学的孩子们是来自西藏各地区的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远超过在西藏本地就学的同学,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度要适当地高。

六、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树立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

4.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5.指导学生分析误差,学会归纳总结,并从中获得进步。

七、教学过程

教学模块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发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如何设计能迅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来?我采用如下方式:展示图片以及映象,让学生了解燃烧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用火来帮助狩猎,加工武器和陶器,原始农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燃烧也是紧密相连的。但火也是人类

灾害的来源之一,火灾吞噬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因此,教师正确引导,本课可以吸引同学们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模块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燃烧的科学含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探讨燃烧的条件:

1. 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吗?展示几种物质:小木棍,小石块,纸张,玻璃棒,让学生尝试点燃它们。学生自己探究可以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必须有可燃物。

2.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探讨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热水,在烧杯上放薄铜片,铜片一端放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撤去铜片,用导管对准实验一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不要怕孩子们犯错误。同学们探讨结论后,教师再予以总结、纠正!

通过以上小组探究合作,学生可得出燃烧的三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教学模块三: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熄灭蜡烛,熄灭燃烧的煤气灶,熄灭燃烧的木材。让同学们自己探讨熄灭它们的道理: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方可燃烧,去除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三个条件中的一条或多条都能灭火。教师同时强调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某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模块四:安全知识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而《燃烧和灭火》这一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教材。教学环境中,我安排了实际生活中灭火方法大讨论,鼓励学生探讨如何火场逃生,如何预防火灾。生命是宝贵的,在生死关头,一次错误的判断和操作,往往付出生命的代价。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火灾时如何正确逃生,如何自救。

教学模块五: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危害,如果不及时复习、应用,就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学习技能。因此,即使复习消化本节的重点知识,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课堂练习。

教学模块七:教学小结

临下课前,利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感觉最直观的就是所学的基本知识,对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会使学生有满满的收获感。

2.对重点实验技能、分析问题方法进行回顾: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验技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及时总结、回顾对学生成长有莫大好处。

3.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及时表扬好的学习态度,批评不认真,课堂不积极思考问题等错误行为,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很大帮助!

八、课后作业

教材P135 1-5

九、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1.燃烧概念及燃烧条件:

燃烧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

A.可燃物;

B.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C.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A.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隔离。

B.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 隔绝。

C.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十、教学反思预处理

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学生反应如何?

3: 学生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是否有提高?

4: 通过学生练习反馈,本节课总体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导学案(无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范爆炸的必要措施 3.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知道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重点、难点】 1.灭火的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 2.知道发生爆炸的原因及预防爆炸的措施。 【知识回顾】 1.通常所说的燃烧,指______与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灭火的原理:清除或使________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 使温度降到___________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内容一】 灭火的原理: 实验1、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现象:分析: 第一支蜡烛 第二支蜡烛 第三支蜡烛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实验2:灭火器原理 干粉灭火器:灭火原理: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吹出_________,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点,除用来扑灭一般火以外,还可以用来扑灭____________________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加压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压缩在小刚瓶中,灭火时将其喷出,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灭火时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用来扑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的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灭火原理:产生的__________喷射到燃料表面,_________层析出的________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___________,使可燃物_________________,达到灭火的目的。 【内容二】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想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第七单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已经认识到了一些物质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节课又为后面两个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更深的理性认识,并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很好的诠释,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燃烧的条件、通过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②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③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②引导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及对着火点的理解。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2个情景和2个活动与探究。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2、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 ①情景教学法: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 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不断的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②分组讨论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交流,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肯定及否定中将问题引向深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点和归纳。 3、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湖北省武汉市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7.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范爆炸的必要措施 3.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知道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重点、难点】 1.灭火的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 2.知道发生爆炸的原因及预防爆炸的措施。 【知识回顾】 1.通常所说的燃烧,指______与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灭火的原理:清除或使________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 使温度降到___________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内容一】 灭火的原理: 实验1、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现象:分析: 第一支蜡烛 第二支蜡烛 第三支蜡烛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实验2:灭火器原理 干粉灭火器:灭火原理: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吹出_________,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点,除用来扑灭一般火以外,还可以用来扑灭____________________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加压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压缩在小刚瓶中,灭火时将其喷出,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灭火时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用来扑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的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灭火原理:产生的__________喷射到燃料表面,_________层析出的________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___________,使可燃物_________________,达到灭火的目的。 【内容二】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燃烧与灭火>>。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时,这节内容对于整个初中化学教材来说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又对以后学知识起着一个铺垫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化学现象,学生通过小学自然课的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宣传,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第四单元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已对燃烧和灭火等常识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还不是清楚。他们知道可以用水和灭火器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现场和使用过灭火器的同学没有。因此,在教学中将主要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通过还原危险火灾现场以帮助学生了解火灾和自救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结构、内容以及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设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三维目标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法学习分析: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我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重点问题时,用“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方面,采用“讨论教学法”。 至于学法,应该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相关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获得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接下来,我将主要谈谈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全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主题探究互动课堂 设疑定纲 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事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到的现象 炭的燃烧 硫的燃烧 磷的燃烧 铁的燃烧 2、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3、火灾来袭时该如何逃生? 解疑探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探究主题一燃烧的条件 【阅读】课本128-129页,完成下列空白: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 2、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连好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改进实验:(如图,教师演示)

实验现象:试管1 试管2 水底白磷。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改进实验的优点:。 探究主题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4、合作探究:(灭火) 【阅读】课本130页,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将燃烧的蜡烛熄灭 实验结论:①;②;③。 探究主题三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阅读】课本131页,完成下列空白: 探究主题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阅读】课本132-133页,完成下列空白: 5、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6、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与氧气的; 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2) 自我展示 1、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 实验现象: 。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3、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A移去可燃物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扑灭B隔绝氧气 ③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常见的灭火器有哪些,分别使用哪些范围? 5、什么是爆炸,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吗? 6、怎样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 全能训练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来自XX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可以助燃、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等有关燃烧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归纳和提升,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情:我是按学生的认知、能力、心里基础三个方面来分析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燃烧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在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具体实验设计方面不熟悉;而心里上又非常渴望体验、渴望展示。 教学目标:我认为这三个方面:1、运用对比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2、通过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器的使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创新能力。3、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的意识。 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难点是:怎样运用对比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教法:我选择了“抛锚式”教学法来组织整个课堂。“燃烧的条件”是“锚点”,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应用拓展自然成为相辅相成的三根锚链。 三、教学实施 为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燃烧和灭火”。 首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出第一根锚链:燃烧条件的探究。 然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根据学生对燃烧现象认识,猜出燃烧所需的一些

条件。于是,我设计出三组对比演示实验,在第一组实验过程中将一根木柴和一根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得出燃烧是需要可燃物的;第二组实验中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罩住,对比暴露空气中的另一根蜡烛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第三组实验中将一小块木柴和一小块煤炭,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得出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的。同时并对着火点进行分析,而且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对下面的实验打下铺垫。 紧接着观看磷燃烧的实验视频,通过白磷和红磷是否燃烧的现象,反推燃烧时三个条件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通过图片展示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让学生知道火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引出锚链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灭火大比拼”:给每组提供蜡烛和器材,请一位同学点燃蜡烛,其他东西根据实验器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它们熄灭,看哪组用的方法多?这样设计符合新教材从实例到理论的理念。最后大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探究出了燃烧的条件,推出了灭火的原理,而“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用化学是为人类生活服务”引出第三根锚链:应用拓展。灭火器及消防知识,轻松巧妙地把化学与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火灾自救以及逃生的安全知识。设计一个应聘消防员面试公告,4道面试测试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最后教大家一段火灾逃生口诀,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火灾上学会保护自己。 揭开情景引入魔术谜底,首尾前后呼应。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以及2道练习题。到这里课就该结束了。 四.教学反思 一次有趣的实验探究也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好课也许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因此设计好每一次实验探究、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终身热爱化学,用化学知识服务人类,是一位化学教师的终身最求。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燃烧和灭火课件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 2、讲授新课 一、燃烧(板书) 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探究:燃烧的条件

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 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C,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 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 达到的。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 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 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可燃物缺一 2、条件氧气(或空气)不可 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 不便。于是他们就想能不能靠自己取火呢?后来我们的祖先就 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恩格斯对此有高度评价:“人 类发明取火与直立行走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 请你分析:钻 木取火和燧石取火的原因。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7.1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概念。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能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128至129页内容注意用笔画出关键词,边划边记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_________反应; 2、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7-1,思考交流第129页上部的“讨论”并填写下列空白:(要求:组内交流讨论3分钟;分工展示,4号同学负责实验现象展示,3号2号同学依次负责分析现象,1号同学总结结论) (1)铜片上的白磷,红磷,说明燃 烧需要; (2)铜片上的白磷,热水中的白磷, 说明燃烧还需要; (3)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说明燃烧 需要。 总结:燃烧的条件:。 反思与交流: 1、白磷要保存在水中为什么:。 2、热水的作用:。 3、实验存在的问题:。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129页下部的讨论及130页上部的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学友展示学师补充) 灭火的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其中的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的原理:①清除,或使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或者隔绝③或者降温至以下。

2、讨论交流:教材129页下部的“讨论”(要求:组内交流讨论2分钟;分工展示,4号同学先展示,3号2号同学依次补充) 讨论: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三、请在下面空白处总结出本课内容? 要求: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讨论,最后针对问题释疑。 1、(2015河北)关闭燃气开关灭火,运用的原理是。 2、(2013河北)小明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9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处红磷燃烧,B处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的燃烧条 件。 (2)熄灭A处火焰,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 可):。 3、(2020河北)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 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1)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2)甲中的X、乙中的Y分别为。 (3)“水进入试管中”的原因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人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燃烧和灭火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课前预习】 1.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 【归纳】燃烧: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的的氧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演示P 【129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结论】请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并归纳。 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注意】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 2.发生火灾该如何灭火? 【实验探究】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烧着的蜡烛熄灭。 【结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②;③。 【讨论交流】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家中棉被不慎起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4.如何解释“钻木取火”、“水火不容”、“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几个成语?【自学】阅读教材P 【思考】回顾我们本节课刚开始时老师老师念给大家听的一段新闻,厂房大火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自学】阅读教材P132~133.思考下列问题: 1.爆炸引起的原因: 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记住一些燃烧与爆炸有关的图标。 【知识迁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

最新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说课稿:燃烧和灭火 大石岭初级中学曹玉双 一说设计理念: 本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的现实性,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 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内容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性质、用途及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③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五、说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通 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该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 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 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 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3.教师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利于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青峰初中蔡友超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地位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燃烧。同时,本课题对下一节“燃料与能量”的学习以及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可以起到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而且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对生活中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探究的过程及知识的实际运用。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防火安全,珍爱生命,报效祖国。(放在首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②能解释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 (3)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培养防火和自救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二、我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大课的信息量。 (二)说学法一是实验探究法: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小组竞争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三)说设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课堂结构创新设计为“消防之星”小组评选活动,具体分为四个活动环节。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围绕小组评比活动展开,让每组同学轮流答问,答对答全者每题加10分,总分最高的组评为“消防之星”小组。力争达到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课堂气氛高潮迭起的效果。 三、我的教学实践 活动一:消防员知识培训——燃烧条件的探究 环节1:创设情景,激情引入。展示图片引入: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但使用不当,火,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了解火,用好火重于泰山,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环节2:复习旧知,解释燃烧。各组分别指一名同学上台写出硫、磷、镁、铁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说此燃烧的现象。通过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 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全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主题探究互动课堂设疑定纲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事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到的现象炭的燃烧硫的燃烧磷的燃烧铁的燃烧2、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3、火灾来袭时该如何逃生?解疑探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探究主题一燃烧的条件课本128-129页,完成下列空白: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 2、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连好装置。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3、改进实验:(如图,教师演示)实验现象:试管1 试管2 水底白磷。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改进实验的优点:

。 探究主题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合作探究:(灭火)课本130页,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将燃烧的蜡烛熄灭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1. 2. 3. 4. 实验结论: ① ; ② ; ③ 。 探究主题三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课本131页,完成下列空白:灭火器适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探究主题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本132-133页,完成下列空白: 5、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6、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 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自我展示1、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 实验现象: 。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3、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A移去可燃物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扑灭B隔绝氧气③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10C班耿绍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和灭火》。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2、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3)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分析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 1、为了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重点问题,用“引导探究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教学过程: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索化学的奥秘。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具体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分析应用,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谈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事例。(体会燃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通过提问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概念,来构建新知识。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熊熊火焰过后,手帕完好无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导入对燃烧实验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