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传统与反传统矛盾下的理性思考

——《傲慢与偏见》中的“偏见意识”的流露及分析

总论

《傲慢与偏见》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奥斯丁一生的主要作品有六部,分别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劝导》和《诺桑觉寺》,其中有两部还是她去世后发表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成就,她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正如爱德蒙.威尔逊在《漫谈简.奥斯丁》中所说“英国文学最近这一又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他将煎.奥斯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另外,像司各特、麦考莱等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可见奥斯丁的成就不菲。所以,从奥斯丁发表作品以来就有很多人评论她的作品,喜欢的、不喜欢的、褒奖的、贬低的都不乏其人,本文则是对其《傲慢与偏见》加以分析的。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早的作品,起初简为它题名“初次印象”,但由于某些原因遭到回绝而未出版,继而,在《理智与情感》发表之后重新修改,并该名为《傲慢与偏见》出版取得成功。简自己也对这本书喜爱非常,她曾在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里亲切地称其为“我的小宝贝”足以表明她对其喜欢程度。

简.奥斯丁的作品细致入微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绅士、地主、牧师的生活,她更擅长描写英国社会中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仔细读她的作品会让人感觉到一切是那么合乎理性,没有过分的抒情或是激情,没有气势如鸿,没有撕心裂肺,好象一切的一切在她的眼中都是平凡无奇的,甚至于列奥.基尔什鲍姆曾经认为,简.奥斯丁宁愿视世界为冰一样凝滞不动。当然这并不是说简冷酷无情,而是衬托简作品中的理性思维的突出。同样的《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性思考也是其特点之一,但不同的是这本书似乎可以让人读到波澜,读到非理性色彩的存在,这是有别于其他作品的一点。本文就是着眼于此来分析文中的理性色彩和非理性色彩的碰撞。

19世纪50年代,乔.亨.刘易斯曾说过“简.奥斯丁的创作才能全部见之于人物和主题”,“剧情展开了;人物说话、生情、行事;每有所言、所感、所为,无

不在促成情节的难解难分或有解有分;而我们不仅是这出小戏的观众,还不由分说的几乎当上了演员”刘易斯用这些来说明奥斯丁的写作特点在于擅长主题创作。《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正如题目所点名的分为“傲慢”、“偏见”两条,在此,我们就其中的一条“偏见”来展开全文。在书中,偏见主要来自于女主人公伊丽沙白.班纳特对男主人公达西的偏见,但是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文中所流露出的“偏见意识”有很多面,主要的分为阶级偏见和性别偏见。而具体论及这些偏见却会发现在文中不同之处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这些不同可以归因于作者本身的一种矛盾,在她对这种矛盾加以理性的思考之后想要达到一种融合恰到好处的地方,所以呈现出文章中的种种情节或结局。而这所谓的自身的矛盾就在于简.奥斯丁内心中的传统与非传统思想的矛盾。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阶级偏见随处可见

自古以来,甚至从原始社会、氏族制开始出现社会分工的不同就相应出现了不同的阶级,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是如此。社会上存在众多不同的阶级是一个处处存在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成为每个国家传统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即使是现代社会已经有一些呼吁平等自由的口号使社会有了种种变动,但是阶级结构决不会就此消失,所以在18、19世纪的英国,这种阶级结构更是明显突出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简.奥斯丁就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英国,所以她的生活中所遇到的所经历的虽然不是上流贵族的生活,可也已经了解了社会阶级各种各样的现象。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带有极浓重的阶级色彩存在,她以最真实的手笔描绘了最真实的社会,但却因此更深地呈现出了阶级地位的差别。美国的道格拉斯.布什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我们不可忽略的是,虽然现代社会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动,但是阶级结构一直是英国生活中的一种事实”“奥斯丁显然不是一个叛逆者,但是作为一个天生的现实主义者,她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描绘了她所选择的那部分世界”。与此同时,奥斯丁像其他讽刺家一样,目光过于敏锐,处事过于理智,因此不满足于现存世界而且对她那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流行的许多态度见解加以幽默性的嘲讽或道德上的谴责,不过,也始终有一些读者,象D.H.劳伦斯和哈罗德.尼克森这样截然不同的读者,到底没能理解她那戏剧性的和嘲讽式的表现手法,以至于称她为“势利眼”。通过道格拉斯的这段话,我们不难体会出奥斯丁在其作品中一定是把社

从孩提时候起,大人们就开始都给我讲什么是对的,可从来没有人教导我去改好我的性情,他们教给了我好的信条,可任我以那种骄傲和自负的方式去实行它们。由于家中只有我一个儿子(很多年中就我一个孩子),我被父母宠爱坏了,他们虽然自身很好(尤其是我父亲,待人仁厚和蔼)可却允许和纵容我,甚至是教育我自私自利,高傲自大,去关心家庭以外的人,去认为天下人都不好,希望或者至少是认为别人的见解,悟性,品格都不如我,我就这样从八岁活到了二十八岁。

以上是达西自述他之所以回那样傲慢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层阶级的人即使内心再善良,但由于阶级偏见的存在他们也会有傲慢存在,这些都是与身俱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文中的达西,一直以来,“虽然他的举止很有礼貌和教养,但仍然是拒人门外的感觉”当然,达西是个例外,作者笔下把他设计为一个在受爱情影响后改变自己本身的态度而学会与人相处,不会或者说尽量少地表现出傲慢和鄙夷,但是从某一角度来说,作者并未过多谴责他,相反,从一开始就很看重很喜欢他,这些也说明了奥斯丁在内心深处也认为贵族阶级也该有他们自己的高贵存在他们的傲慢无礼可以接受,只要他们稍微改变一点态度人们就可以接受他们,而且回是非常开心的接受,这些从后来的班纳特先生等人对达西的态度就可以看出,种种这些暴露出奥斯丁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不过当所谓的上层阶级傲慢无礼得过分或是过于危及自身时,奥斯丁的笔是决不容情的。这些主要体现在凯瑟琳夫人身上,她是达西的姨妈,不仅有钱,还有很高贵的地位,她自视甚高,很喜欢说教,更喜欢指责别人,人们对她多是敬和怕,但却与达西有着本质的不同,她自始至终都在拼命维持自己的高贵地位,她对下层阶级傲慢,不仅是有偏见,更多的是鄙夷,她会指手画脚地指责别人的做法如何不妥说别人自私,她是天生的贵族,是所谓的贵夫人在书中被尊为高人一等的“女主人”。作者用她最独特的语言展示出一个傲慢目中无人的贵妇,明明白白地划出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但是由于凯瑟琳夫人过于无视别人的感受,作者给予她的更多的就是讽刺和嘲笑了。这些又表现出奥斯丁反传统的一面,她没有阿谀奉承,她的笔下没有巴结谄媚的语言,她对于贵族丑恶的傲慢嘴脸无情地揭露,但又有选择的接受,在达西和凯瑟琳的身上我们正好看出了传统与反传统思想在奥斯丁笔下

的矛盾和融合,而最终的喜爱达西和嘲讽凯瑟琳就是奥斯丁在其理性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第二、彬格莱及其姐妹,他们属于拥有财产但缺乏权力的人,所以他们有机会认识相交达西这样的贵人,但却并非真正的贵族,彬格莱是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毫无疑问,在此,焦点集中在他的妹妹彬格莱小姐身上。她是仗着遗产和哥哥彬格莱生活的人,她爱慕达西多是看中其外在条件,以她巴结逢迎达西目的是为了和达西结合,但是她对下层阶级则有着极深的偏见和鄙夷。她没有凯瑟琳夫人的高贵身份所以缺乏一定的气势,以至于她的嘲讽和鄙夷显得庸俗和愚蠢。她嘲讽伊丽沙白,鄙视乡下人的粗俗,她带着有色眼镜以嘲讽来面对一切她认为不如她的也无须努力巴结的人,任由对他们的偏见支使着无礼的态度,可以说彬格莱小姐是传统思想影响最深的人,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贵族地位的向往和对平民的鄙夷,是典型的势利眼,但她会虚伪的周旋,书中提到“只要她们想,她们可以让任何人喜欢她们”她受到礼貌教育,懂得什么是所谓的高雅,所以她会表现出她们这个阶级应该有的风度,但同样有着尖锐刻薄的一面,传统的世俗小人正是这样的写照。她在书里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真正想攀龙附凤的一群人,这也是在18、19世纪的英国确实存在的一种人,现实主义者奥斯丁真实地再现了这些人,她冷眼观世界还人物本来面貌,我们看着这些人,听着他的话就会感到这样的人确实就会这样说话,这更多地体现了奥斯丁充满理性的特色。

无论自觉或非自觉,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层阶级在有意或无意间维护着他们认为必要的阶级身份,让自己在平民中突显出来,归根结底还是对阶级结构存在的种种偏见使然。

(二)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也存在着很深的偏见,在事实中也配合或者是滋养着阶级结构的分野。

社会结构的分野不仅上上层阶级的维护就可以持久不衰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阶级分野还依赖于下层阶级的维持,无论古今中外,上层贵族与生俱来就受到下层人民的敬畏,他们自己在努力抬升自己的饿身份,下层阶级也在努力吹捧着他们,把他们抬高到高人一等的地步,英国是个阶级分明的社会,礼仪形式比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更重视形式,处处存在绅士与否,处处存在是否失礼。贵族有贵族的风俗礼仪,大多数上层社会家族历史渊源深远,他们世代居住

的宅邸,代表着一种保持相对不变水平的文明教化,进一步加强了阶级的分野,《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所住的彭伯利庄园就是这样,它象征了身份和地位,人们提及这个美丽的庄园时决不会避而不谈它的主人。同样在普通平民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存在,那就是这样高贵的人理应有架子,该高傲。所以在无意中用自己对贵族的偏见将贵族与平民对立起来,将贵族抬高到让人膜拜的高度。传统社会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奥斯丁也看到了着一点,可以说,在她内心或多或少的也存在着这个思想,只是她有时会理性地意识到这个思想不妥,会加以讽刺、批评、反驳。但在思想深处,这种意识还是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这也是一种传统与反传统思想的矛盾冲突,在《傲慢与偏见》中这种矛盾多次出现,奥斯丁理智地思考着设计着每一次矛盾的结局,但并未最终使之消失,而始终存在于此消彼涨的形势中。

一方面,在书中简.奥斯丁意识到抬高贵族地位的可笑并加以反驳甚至是讽刺。最明显的是整本书最蠢的男性柯林斯先生,他对上层阶级的偏见极深。面对贵族谦恭、谦卑。他能不住地恭维着凯瑟琳夫人,不停的为一点点小事而道歉。可以说在其心深处认为对贵族做任何事即使是有失尊严和人格的事他也觉得是应该的,在书中他口口声声都是“凯瑟琳夫人的恩宠”,张口闭口都是凯瑟琳夫人的高贵,他把阶级等级看的很明显、很重要。时时要提醒自己及他认为地位低的人要敬畏景仰贵族夫人,这所有的一切在奥斯丁不加掩饰地描写出来后让人忍俊不禁。而作者对柯林斯先生的态度明显地是讽刺和嘲笑,这些是透过女主人公伊丽沙白全部表达了出来。伊丽沙白对她的这位表哥很是反感,认为他愚蠢自负,更认为好友卡洛蒂和柯林斯结婚是不可思议的。她会经常的感叹“可怜的卡洛蒂”,面对柯林斯先生时,奥斯丁明确提出了对于向贵族谄媚而自贬身份的人的讽刺。还有象彬格莱小姐对达西的刻意讨好也是如此。甚至连作者认为的聪明的卡洛蒂也在时不时地景仰着贵族的身份,第一卷第五章提到卡洛蒂评价达西的话“他的傲慢,并不像一般人的傲慢那样使我厌恶,因为他有他的理由。这么英俊潇洒的一个年轻人,有那么好的家庭,那么多的财产,事事顺心如意,把他自己看得高一点,也不足为怪。不妨这样说吧,我觉得,他有权利和资格骄傲。”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奥斯丁展示了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有好的家庭、财产和地位的人就有权利骄傲,而后来卡洛蒂和柯林斯结婚后对凯瑟琳夫人的殷勤和恭维也

不免让人觉得可笑可她自己却也乐在其中,他们并未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就该这样,认为别人也该这样并且该羡慕他们的生活。其实,现实中这种拍马逢迎的人也不在少数,贬低自己来满足上层阶级的乐趣是他们最大的特点,而同时也贬低了和他同阶级甚至在他看来不如他的人,18、19世纪的英国等级分明,奥斯丁身为一个乡村牧师的女儿,可以接触到贫苦人民的生活,让她的善良本性一一体现,而她的亲戚中有贵族庄园主的存在,所以她有幸了解到了贵族的生活,同样可以见到吹捧、巴结上层阶级的人。于是在她的笔下真实地描绘了出来,并加以理性评判,所以有了讽刺和反驳,她内心的善良和理智不允许她对柯斯林的行为无动于衷,她不自觉地厌恶反感,冲破了世俗和传统的约束进行了讽刺。

但是,另一方面奥斯丁生活在18、19世纪的英国,她所受的教育,所遵循的传统和她所生活的乡镇,都在促使她与生俱来的就受着等级分明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虽然她不齿别人故意的曲意逢迎,可是在对待贵族时,她也会不自觉地陷入上下阶级的分明地位中而同样对上层阶级存有偏见,奥斯丁同样也认为着,上层阶级有理由傲慢,会因为上层阶级稍微的一点改变就原谅甚至喜爱他们,可见,在奥斯丁内心深处传统的等级分野所造成的不只是厌恶和讽刺,还有不自觉地顺从和遵循,有时甚至有些羡慕存在,所以尼克森等人才会误解她是势利眼。翻开《傲慢与偏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流露出的对贵族的喜爱,尽管只是有选择的,但已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在书的第三卷中伊丽沙白随舅父舅母嘉丁纳夫妇旅游至彭伯利庄园,听到人们赞美达西的美好品德之一就是乐善好施地帮助穷人,这对于任何一个慷慨的人都是一种好的品德,但到达西这儿突显出来,正说明了在人们内心,象达西这样有钱有势的人应该有的是傲慢和自负所以当乐善好施和他对等时,人们就会惊奇,觉得他的品德高尚,而当达西有礼貌地对待嘉丁纳夫妇时,他们几觉得他讨人喜欢了,此时的达西本质上并未变化,他还是富有的贵族,只因态度礼貌就得到了众人的喜爱,可见人们对贵族的偏见之深,试想,任何一个平民对别人礼貌难道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待人之道吗?而到了贵族这儿就成为难得的了。同样的,体现在女主人公伊丽沙白的行为和思想上我们更可以看到奥斯丁对贵族上层社会的一种说是偏见毋宁说是偏爱的更好。《傲慢与偏见》一书体现的婚姻观就是女性结婚应该考虑财产的因素。伊丽沙白在拒绝达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