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真的很全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真的很全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真的很全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微观部分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5.需求定律(需求函数):商品供给量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故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

6.供给定律(供给函数):商品供给量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故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

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2.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20.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 = -(dY/dX)*(X/Y)

21.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 -(△Y/△X)*( X/Y)

2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 d=

23.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 s=

2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相关商品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 XY =当E XY >0时,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当E XY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当E XY =0时,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

25.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消费者收入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 M=

当E M<0时,说明该商品是劣等品;当E M>0时,说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当E M>1时,说明该商

品是奢侈品;当0>E M>1时,说明该商品是必需品。

26.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那么他们互为替代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 XY >0。

27.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那么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 XY <0。

28.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所减少。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富裕程度越高,食物的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弹性概念表示)

第二章效用论

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6.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戈森第一定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产生原因:①生理心理:物品重复刺激,使人的生理心理反映递减②物品心理:物品具有多种用途时,边际效用随商品用途重要性下降而下降

8.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P1X1+P2X2+…+P n X n=I

MU1/P1=MU2/P2=…MU n/P n=λ,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率。

根据上面两式,MRS12=MU1/MU2=P1/P2。(图)

11.消费者剩余CS: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量和实际支付的总量的差额。令反需求函数为P d=f(Q),价格为P0时需求量为Q0,CS=∫ f(Q)dQ-P0Q0

12.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曲线有4大特征:1)假定效用函数连续:两条无差异曲线间还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位置距原点越远的效用越大。2)无相交: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3)凸向原点。(4)向右下方倾斜↓↓↓

★13.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公式:MRS12=-dX2/dX1。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14.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17.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等式为P1X1+P2X2+…+P n X n=I(图)

18.价格—消费曲线PCC: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 可以推导出消费者需求曲线(见书95页)

19.收入—消费曲线ICC: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不同收入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

20.恩格尔曲线EC: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下,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图)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21.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图)

22.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其不改变消费者效用水平。

简答23偏好假定:①偏好完全性②偏好的可传递性③偏好的非饱和性

第三章生产论

3.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公式:Q=f (K,L),技术水平给定时,就有确定的函数形式f.

4.生产要素:指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5.固定替代比率生产函数:又称线性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Q=al+bk

5.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又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它指在任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的投入数量间都存在的固定的比例关系。要素间不可相互替代。公式:Q=min(L/u,K/v),Q=L/u=K/v,L和K分别表示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和v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

6.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要素间可部分替代的齐次生产函数。公式:Q=AL K

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减;当α+β=1时,规模报酬不变,此时α、β分别表示L和K在生产过程中相对重要程度。

★1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短期规律)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并超过特定值时,赠机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5.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线有4大特征:1)远离原点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2)不相交;3)凸向原点;4)向右下方倾斜

16.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一种生产要素的量时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公式:MRTS =-dK/dL=MP L/MP K

1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长期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量是递减的。其决定了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特征。

18.等成本线:在既定成本和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数量组合的轨迹。C=wL+rK

19.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0.扩展线:在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扩展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点(即MRTS=w/r的点)的轨迹。扩展线是长期中企业扩张的最优路径,是一条特殊的等斜线。

21.规模报酬:(长期)所有生产要素以同比例变化的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产量增加比例大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比例小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比例等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不变。

第四章成本论

1.机会成本:当指单一资源有两种以上用途时,使用他的人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当指一项活动时,活动中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的和。

2.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成本: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的总价格。例如,动用自有资金和土地,并妻子经营管理。

4.总成本:所有成本之和。公式: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5.企业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是一种超额利润。公式: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6.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属于隐成本,不包括在经济利润中。

7.短期成本:在短期内,企业要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内企业只能改变一部分要素投入而不能改变调整全部要素,所以短期成本划分为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

8.长期成本:在长期一切要素投入量均可改变,所以长期成本指长期内企业为达到墓边产量所用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9.规模经济:也称内部经济。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0.规模不经济:也称内在不经济。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再继续扩大规模,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11.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12.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降低。

第五章完全竞争市场

简答★1.决定市场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①市场上厂商的数目②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③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④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3.★完全竞争市场具备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2)产品同质,3)并实现了资源完全流动,4)完全信息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卖者和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5.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既定价格下厂商的产量是随意,因为单个厂商的产量对于有大量卖买者的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厂商既不会也无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

6.总收益: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公式:TR(Q)=P*Q 7.平均收益: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公式:AR(Q)=P

8.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增量。公式:MR(Q)= P+ dP/dQ*Q=P(1-1/e d)。9.★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公式:MR=MC

10.收支相抵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0,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要附图)

11.停止营业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V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负,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此时,厂商的收入全部用来弥补可变成本(要附图)

12.★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总支付的差额。(图)

13.★短期供给曲线: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的

★13.成本不变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

响,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14.成本递增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上升,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15,成本递减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下降,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6.消费者统治: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表现为“货币选择”。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证明了这一点。

第六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1.不完全竞争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市场外,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市场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类: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2.垄断市场:整个市场只有唯一的厂商的市场组织。特征:它的产品无相近替代品,其他厂商无法进入,无潜在竞争者,有完全的价格决定权。

3.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达到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巨大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产量只有一个企业生产出来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且可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内总会出现某厂商凭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先达到这一规模,从而垄断整个行业,形成自然垄断。

4.垄断厂商需求曲线: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垄断厂商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垄断厂商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下方,总收益曲线呈倒U型。(画图)

6.价格歧视:为获得更大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7.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保留价格)出售。厂商占有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8.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收取不同价格。厂商部分占有消费者剩余。

9.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体收取不同价格。垄断厂商根据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划分不同市场,定价/产量原则:MR1=MR2=MC ; P1/P2=(1-1/e d2)/(1-1/e d1)

10.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销售由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非常相近的替代品,且厂商进入、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存在比较多,厂商有一定的定价权。

11.生产集团: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相近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

12.虚构的产品差别:以消费者的主观和想象为基础的产品差别,如:广告,商标造成的产品差别。

13.垄断竞争产商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不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该厂商主观的、事前的、预测的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也改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事后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图)

14.理想的产量:把完全竞争企业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图)15.多余的生产力: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差称为多余的生产力。

16.非价格竞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和其他厂商竞争,扩大自己的销量。17.寡头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其他厂

商很难进入该行业。分类: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18.古诺模型: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又称“双头模型”。它假定市场上只有A 和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双寡头模型结论可推广到n个寡头厂商的情况。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1/(m+1),每个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

19.古诺均衡:只有两个寡头厂商,且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并同时决策时,所达到的均衡。公式:QA=QB=1/3Q

20.斯威齐模型:又称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它描述了寡头市场上价格刚性的现象。它假定一个厂商价格提高时其他厂商的价格保持不变,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而当这个厂商价格降低时其他厂商会跟着一起降价,以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时很有限的。所以,场上面临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和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

21.博弈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

22.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23.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艘构成的均衡。

24.博弈均衡: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5.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自己的策略。

26.无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在时间的变化中,无限期的重复下去,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哪一期为最后一期。

27.有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延时间变化只重复有限的次数。

28.卡特尔: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共谋卡特尔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获得一定好处。

29.囚犯的困境:个人理性导致机体非理性的代表,不合作状态是均衡。(支付矩阵图)

第七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认为,只有当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在要素使用上才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各自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各自的边际生产率)作为报酬。目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是一个按劳取酬的社会。

2.引致需求: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把他们生产为产品得到利润,是一种间接的需求,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所引发的需求,因此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3.完全竞争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时,该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W

4.卖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完全竞争市场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MRP=W

5.买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非完全竞争市场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MFC

6.边际产品: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得到的产出的增量。用MP表示。

7.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VMP=P*MP

8.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公式:MRP= MR*MP

9.边际要素成本:它表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公式:MFC= MC*MP ≥w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保留自用:资源拥有者不是将所有要素都提供“要素供给”以获得收益,而是将剩下的部分留作自己使用。

2.价格扩展线:在不同要素价格下,所有满足要素在获得收益和保留自用两者间分配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点的轨迹。要素供给原则-dY/dl=MU l/MU Y=W。(PEP图)

3.土地的“自然供给”:指土地面积不由人为决定,是自然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变化而变化。

4.要素的服务价格:由于使用要素所要支付的报酬。

5.要素的源泉价格:要素本身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如机器的价格。

6.租:要素报酬中,对要素供给不产生影响的部分。

7.地租:专指土地供给为固定不变时,使用土地的服务价格。

8.租金:供给不变的要素(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地租是特殊的租金。

9.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不变的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准租金=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图)

10.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若从要素收入中减去一部分,并不影响要素供给,这一部分就是经济租金,它等于生产者剩余(图)。经济组经的大小取决于供给要素的形状,愈是陡峭,经济组金越大,特别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

11.欧拉定理:又称分配净尽定理。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公式:Q=L*MP L+K*MP K

12.洛伦兹曲线:描述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关系得曲线。从洛仑兹曲线凸向横轴的程度可以看出分配不公平的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图)13.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上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公式:G=A/(A+B)其中,A是洛仑兹曲线中的不平等面积。A+B是完全不平等面积。

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

1.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2.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十章福利经济学

5.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资源配置状态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状态变好,而没有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改进的状态是“好”的。利用帕累托标准衡量为“好”的状态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6.帕累托最优状态:当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时,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7.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分为:交换的最优条件MRS=MRS,生产

的最优条件MRTS=MRTS,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MRS=MRT。(埃奇渥斯盒状图)

8.福利经济第一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第二定律: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也都可有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

9.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交换曲线):在给定要素数量条件下,所有在要素最优配置下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产出的轨迹。(图)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两极分化,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结构失衡,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6.外部经济: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这会导致这样的私人活动往往低于社会要求水平,存在搭便车现象,导致该活动过少的资源配置。外部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7.外部不经济:个人从其活动中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成本。这会导致这样的私人活动往往高于社会要求水平,和该活动过多的资源配置。外部不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8.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开始时把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结果最终都是有效的。即即使存在外部性也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9.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使用税收和津贴;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使用规定财产权的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