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95.3毫米,比上年增加65.4%,比多年均值增加26.8%,超过10年一遇,属丰水年份。6--9月降水量773.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7.7%,比常年同期偏多58.4%。本年度汛期降水量多且强度大,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多次出现大洪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多52.2%,比上年偏多345.9%。尤其是省辖淮河、长江流域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分别达298.9亿立方米、125.7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81.18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87.1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99.95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加61.9%。

2000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4.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4.6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3.42亿立方米,增加20.2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82亿立方米,增加4.42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与上年末相比,面平均上升1.37米,地下水储蓄量增加48.06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7个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总面积为7269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2749平方公里。

2000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204.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水源为87.53亿立方米,地下水水源117.11亿立方米,其它水源0.23亿立方米。引黄河干流水量18.77亿立方米,跨流域调水16.65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204.8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34.2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1.7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8.94亿立方米。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0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91.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6立方米,不含火电为5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64.4升,农村65.7升(含牲畜用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20.28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2.77亿吨,比上年增加2.36亿吨。在废污水排放量中,工业废水占48.0%,生活污水占52.0%。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8.83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0.9%,较上年提高约10%。

据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省13个水系、64条主要河流(控制河流总长度5094公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地表水质未有明显好转,劣于五类标准的河流长度达276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3%。在评价的河段中有66.1%遭受有机污染。大部分水库水质较好,满足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地下水污染持续蔓延,监测的49眼井中,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就有10眼,占20.4%。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省19座大型水库和99座中型水库蓄水量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54.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4.6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3.4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0.2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8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42亿立方米。

按流域片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29.0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4.82亿立方米;黄河流域11.6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19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1.2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91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77亿立方米。2000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1999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蓄水量增加较多的水库有:南湾水库增加3.84亿立方米;鸭河口水库增加3.61 亿立方米;陆浑水库增加2.44亿立方米;昭平台水库增加1.77亿立方米;鲇鱼山水库增加1.57亿立方米;石山口水库增加 1.42亿立方米;板桥水库增加1.41亿立方米。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0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普遍有所上升,面平均上升1.37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增加48.0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位上升区(升幅大于0.5米)占全省平原面积的71%;稳定区(变幅在±0.5米以内)占28%;下降区(水位降幅大于0.5米)仅占1%。年末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小于4米的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61%,4--8米的占20%,大于8米的占9%。

(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0年末全省平原区有7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7269平方公里,约占平原总面积的8.6%,比上年减少2749平方公里。其中华北平原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为5648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1560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0.65米;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910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88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1.86米;许昌、商丘、新乡、临颍及南阳等漏斗面积也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各漏斗区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三、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95.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643.5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5.4%,比多年均值增加26.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四位,超过10年一遇,属丰水年份。按四大流域分析计算,海河流域降水量739.0毫米,

黄河流域685.2毫米,淮河流域1129.8毫米,长江流域1122.3毫米,分别比上年增加47.0%、29.7%、74.6%、83.6%,分别比多年均值增加13.8%、6.0%、32.5%、35.6%。

2000年全省18个省辖市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均偏大。除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及三门峡市偏大幅度在10%以下外,其余14市偏大幅度均在10%--60%之间,其中平顶山市偏多58.6%,漯河市偏多50.3%,许昌市偏多42.5%。2000年全省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详见图1及图3。

在区域分布上,除豫北太行山和豫西洛阳、三门峡局部地区与多年均值相比减少10%--20%外,全省其它地区均偏多,偏多幅度在10%--100%之间。其中许昌以北地区偏多10%--20%,延津、滑县局部偏多达40%;许昌以南的漯河、平顶山、驻马店及南阳东部、信阳淮河干流以北的大部分区域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偏多40%--80%。2000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见图2。

2000年全省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衡。1--5月降水量9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4.3%。汛期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先后出现了四次大的强降雨过程,局部24小时点雨量达千年一遇,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连续多次出现大洪水。全省

6--9月降水量773.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7.7%,较常年同期偏多58.4%,尤其是6、7、9三个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40.9%、 63.9%、51.5%。部分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高强度的连续暴雨及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88.2毫米,比多年均值312.7亿立方米偏多52.2%,比上年偏多345.9%。省辖淮河、长江流域多处河段发生较大洪水,沙颍河水系的澧河、干江河、沙河出现仅次于“75.8”洪水的最高水位或最大流量。淮河、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298.9亿立方米、125.7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多67.4%、87.8%;海河、黄河流域为14.71亿立方米、36.56亿立方米,分别减少26.3%、22.8%。与多年均值相比,沙颍河、洪汝河平原和南阳盆地增幅超过100%;而卫河山区则减少61.5%。全省18个省辖市中,黄河以南多数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有所增加,其中漯河、平顶山、南阳市增幅分别达192.5%、176.9%、103.6%,其余在35%以上。沿黄及北部市普遍减少,安阳市减幅最大为34.6%,其余减幅在0.5%—8.5%之间。全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图5及表1。

2000年全省入境水量216.1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流域179.4亿立方米(黄河干流162.1亿立方米);淮河流域10.25亿立方米;海河流域10.88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入15.51亿立方米。全省出境水量548.5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流域144.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253.2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27.6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1.72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81.18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2.69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03.79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5.30亿立方米。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山丘区河川基流量73.36亿立方米,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立方米,开采净消耗量15.43亿立方米,合计为92.69亿立方米;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174.74亿立方米,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5.15亿立方米,山前侧渗量 3.90亿立方米,井灌回归量8.76亿立方米,合计总补给量为212.55亿立方米,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03.79亿立方米;在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中,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立方米,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因灌溉而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11.40

亿立方米,合计为15.30亿立方米。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200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增加37.4%。其中长江流域增加46.4%;淮河流域增加42.3%;黄河流域增加23.7%;海河流域增加20.0%。200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6.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四)水资源总量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81.18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87.1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70.0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加61.9%。其中长江流域增加104.4%;淮河流域增加72.4%;海河流域增加5.5%;黄河流域减少1.4%。2000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40.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产水系数为0.41。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

表1 2000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降水量:毫米水量:亿立方米

四、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2000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04.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87.53亿立方米,占42.7%;地下水源117.11亿立方米,占57.2%;其它水源0.23亿立方米(其中污水处理回用量0.20亿立方米,集雨工程供水量0.03亿立方米),只占0.1%。引黄河干流水量18.77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6.65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3.70亿立方米,减幅10.4%。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减少11.07亿立方米,减幅11.2%;地下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减少12.59亿立方米,减幅12.6%;其它水源供水量比上年减少0.04亿立方米。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表2。

表2 2000年河南省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表2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2000年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5.5%、58.5%、 57.5%、39.0%。按行政分区,濮阳、信阳、和济源等市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都在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91.9%;安阳、鹤壁、商丘、许昌、周口、驻马店等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在70%以上,鹤壁市最高达79.1%。全省行政分区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二)用水量

2000年全省总用水量204.8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34.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125.66亿立方米),占65.5%;工业用水41.73.亿立方米,占20.4%;生活用水28.9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10.15亿立方米),占14.1%。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25.49亿立方米,减幅16.0%;工业用水增加1.33亿立方米,增幅3.3%;生活用水增加0.46亿立方米,增幅1.6%。2000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用分区用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由于各市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组成有所不同。濮阳、新乡、开封、商丘和信阳等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75%以上;三门峡、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市、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20%以上。

(三)用水消耗量

2000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20.2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8.7%。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6.5%,工业用水消耗量占6.2%,生活用水消耗量占17.3%。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简称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8.5%(农田灌溉为70.2%),工业耗水率为17.9%,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0.4%。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组成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故综合耗水率

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 59.7%,黄河流域为59.5%,淮河流域为62.2%,长江流域为42.1%。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简析

2000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669.95亿立方米、入境水量(含引漳、引沁、引梅水量)219.69亿立方米;支出项为出境水量551.22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120.28亿立方米、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增加量54.09亿立方米(包括小浪底水库蓄水增加量29.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蓄增加量48.06亿立方米。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省2000年非用水消耗量约为115.99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6.20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33.97亿立方米, 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82.02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和供用水计算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2000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

表3 2000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三)用水指标

2000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402

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91.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6立方米,不含火电为5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64.4升,农村为每人每日65.7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含牲畜用水)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均略有减少。

人均用水量(见图13)大于300立方米有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和济源等市,鹤壁市为393.4立方米;三门峡、洛阳、商丘、许昌、平顶山、周口、驻马店等市小于200立方米,驻马店市仅有10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大于600立方米的有鹤壁、濮阳、新乡和信阳市,其中新乡市超过700立方米;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和驻马店等市小于300立方米,其中三门峡、郑州市小于250立方米。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2.77亿吨,比上年增加2.3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8.0%,生活污水占52.0%。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6.87亿吨,黄河流域4.13亿吨,淮河流域9.60亿吨,长江流域2.17亿吨。按行政分区统计,超过1亿吨的市有安阳、濮阳、新乡、焦作、洛阳、郑州、平顶山、信阳和南阳等,其中郑州市最多达2.56亿吨,新乡市次之为2.45亿吨。

2000年全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8.83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80.9%,较上年提高约10%。其中海河流域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76.8%,黄河流域81.6%,淮河流域82.4%,长江流域87.5%。

(二)河流水质

1.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

2000年对全省13个水系、64条主要河流进行了水质监测,控制河流总长度5094公里。以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氨氮以SL63-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为依据,分全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期全省河流水质劣于五类标准的河流长度为276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3%;水质符合一至三类标准的河流长度1401公里,占27.5%;符合四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440公里,占8.6%;水质为五类的河流长度487公里,占9.6%。在评价的河段中有66.1%遭受有机污染。各流域水质全年期评价结果详见表4、图14和图15。

2000年河南省各流域河流水质全年期评价成果

省辖四流域全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淮河、黄河、长江流域符合一至三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流长度的4.9%、27.7%、29.8%、45.7%。四流域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流长度的73.8%、63.2%、28.1%、44.1%。由此可见,海河、淮河水质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流长度超过半数,长江流域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亦达44.1%,应予以高度重视。

2.2000年与1999年主要河流水质比较

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45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73.8%,居四流域之首。与1999年相比,有147公里河道水质下降。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全年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999年的645公里减至325公里,好于三类水质(包括三类)的河流长度由285公里增至345公里,黄河流域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淮河流域:水质呈下降趋势。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515公里增加到1730公里,增加215公里。而好于三类水质(包括三类)河流长度减少105公里,污染严重的河段仍集中在洪河、颍河、涡河、洪泽湖等水系,驻马店、周口、郑州、开封、商丘等城市河段污染严重。

长江流域:省辖长江流域面积较小,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999年的200公里增至260公里,增加60公里。

从2000年监测成果来看,污染严重和比较严重的河流长度为2766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3%,与1999年54.8%相比,变化不大;而好于三类水质(包括三类)河流长度1401公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27.5%,与1999年27.9%持平。由此看到,全省地表水水质恶化,情况不容乐观。

(三)水库水质

2000年对全省19座大、中型水库水质依据河流水质评价标准分期进行了监测评价。16座水库水质较好,满足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2座水库仅可作为农灌用水,1座水库劣于五类,丧失供水功能。宿鸭湖水库污染严重,已连续9年水质劣于五类,其2000年全年期、枯水期及丰水期的评价都劣于五类,不经处理已不能用于农灌。

(四)地下水水质

2000年对全省监测的49眼井用饮用水标准和灌溉用水标准进行评价,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3眼,占监测井总数的26.5%,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36眼,占73.5%;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39眼,占监测井总数的79.6%,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10眼,占20.4%。

七、重要水事

(一)水旱灾害

●旱灾

2000年2月份,出现了罕见的春旱,全省受旱面积达5357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达2795万亩,因旱增加214万人、7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涝灾

2000年汛期我省降雨来得猛,次数多,范围广,时间集中,6—9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达773毫米,为建国以来的首位。沙颍河及其支流澧河、洪汝河、唐白河、天然文岩渠、涡惠河发生了较大洪水。特别是7月中旬沙颍河上游一次强降雨过程,仅次于“75.8”暴雨。泥河洼、老王坡、杨庄滞洪区多次分滞洪水。全省14个市106个县(市、区)1336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65.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39.6千公顷,倒塌房屋25.8万间,水利工程和防汛通讯、水文测报设施多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121.4亿元。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广大军民奋力抗洪抢险救灾,确保了主要交通干线畅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夺取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防洪减灾效益达150亿元。(二)水事活动

●水利建设成就

2000年我省水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紧紧围绕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共下达水利投资89548万元,累计完成投资72923万元。全年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02万亩,旱涝保收田15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0万亩,新打配机电井7.75万眼,小流域治理面积1648平方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34万人,新增小水电装机20190

千瓦,均超计划完成责任目标。

●水利机构改革

九月省政府批准省水利厅机构改革“三定”规定。一是彻底理顺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将原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下水管理职能划入水利厅,明确省水利厅负责全省水资源(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管理。二是强化了水政监察职能,批准成立了河南省水政监察总队。三是明确了省水利厅节约用水管理职能,设置河南省节约用水办公室。四是水电管理得到了加强。五是将渔业管理行政职能整体划转省农业厅。

●水利立法工作

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自2000年8月10日起实行。

李克强省长签发河南省人民政府第59号令,颁发《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扭转了我省存在多年的多龙治水、管水的局面。《办法》的实施,对进一步规范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有效配置,科学用水,依法管水,防止水资源的无序开采、浪费和污染,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基础性工作

一是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全省地表水功能区的一级、二级区划成果。二是开展了全省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河南省水资源综合评价大纲》的编写。三是完成了《河南省工业企业与城市生活用水现状调查分析与预测》。四是正式编发《河南省地下水通报》。五是为了加快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的建设步伐,组织编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供水区城市水资源规划》。

●水事纠纷调处

2000年共调查处理了334件水事纠纷,重点解决了豫、鄂荆紫关段,湖北省襄阳与河南省新野,林州与辉县淇河段等多年未能解决的重大水事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前言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 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贵州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贵州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贵州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 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 Vol.26,No.10Oct.,2006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龙爱华1,2 ,徐中民1 ,王新华1 ,尚海洋 3 (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 3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应用水文生态研究室,甘肃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40235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19);多地区和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评价(AS25)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07-09;修订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龙爱华(1976~),男,湖南安仁人,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ahl ong@lz https://www.360docs.net/doc/aa547605.html,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ina(No.40235053,40201019)and AS25Project of AIACC Received date :2005-07-09;Accepted date :2005-12-28 B iography :LON G A-i Hua,Ph.D.,mai nly engaged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E -mai l:ahlong@https://www.360docs.net/doc/aa547605.html, 摘要: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水资源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口、富裕和技术等对中国水资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 3,人均60913m 3P a 。人口数量是当前我国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总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减少水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并不支持环境Kuznets 曲线存在的论断。最后分析讨论了水足迹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及S T IRPAT 模型实证分析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水足迹;人口;富裕及技术;环境影响;STIRPAT 模型;环境Kuznets 曲线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10-3358-08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s of popu 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on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LONG A-i Hua 1,2 ,XU Zhong -Min 1 ,WANG Xin -Hua 1 ,SHANG Ha-i Yang 3 (1.State Ke y Laboratory o f Froze n Soil Engine ering , CAREERI ,C AS ,Lanzhou 730000,China ; 2.W ater De part ment ,China Institute o f Wate r Resource and Hydropowe r Research ,Bei jing 100044,China ; 3.L abo ratory o f Wate rshe d Hydrology and Ecology ,C AREERI ,CAS ,Lanzhou 730000,China ).Ac 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358~3365. Abstract :Growing e vidence de monstrate d that humans have dra matically alter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nvironmental i mpacts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One key li mitation to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is the absence of a se t of refined analytic tools. The water footprint inde x has bee n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mpact measure of wa ter use in relation to consumpt ion of pe ople,which indirectly reflec t anthropogenic pre ssure on the environment.Our e 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hina .s wate r footprint of China is 7678145@108in 2000,which is 60913m 3P (cap #a).The measure of wa ter footprint allows c omparison ac ross types of impacts by estimating the quant i ty of water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c onsumption of a nation or country.The difference be tween provinces (cities)is large:Qinghai province who has an average wate r footprint of 999m 3P (cap #a)is the largest one,while Guangxi province has the lowest a verage water footprint,which is 477m 3P (cap #a). With a vie w to dismantling the anthropoge nic driving forces of water foo tprint,the modified IP AT -c alled STI RPAT(S Toc hastic I mpacts by Re gression on Population (P),Affluence (A )and Technology (T ))-has been employed as a common analytic frame work.Since T represents all fac tors that influe nce impacts other than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the additional fac tor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TIRP AT by disaggre gating T in the original I PAT identity.Our analyse s show that population is a major driver of wa ter foo tprint,and it has a propor t ional effect (appro ximately uni tary elasticity)onwa ter footprint,and affluence monotonically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苦心编辑整理)十堰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十堰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十堰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全市国土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其中,86.7%的国土面积在丹江口水库以上,13.3%的国土面积在丹江口水库以下),辖五县一市四区。 《2012年十堰市水资源公报》是在广泛调查收集水文资料、水质资料、大中型水库蓄水资料、水利工程供水资料、行业用水资料以及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GB/T23598-2009),经过科学计算、汇总审查、客观评价后编篡完成的。2012年十堰市水资源公报主要结论如下: 降水: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73.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82.8251亿立方米,比上年降水量减少17.2%,较常年减少13.0%,属于偏枯年份。 水资源: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66.11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7.214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7.2145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6.1114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2.2%。 2012年全市入境水量263.121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6.4%,比常年减少11.5%;全市出境水量367.6361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16.2 %,比常年偏少3.1%。 蓄水动态:2012年全市7座大型水库和20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47.9114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43.8062亿立方米。 供水量:2012年全市总供水量10.861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0.745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1154亿立方米。 用水量:2012年全市总用水量10.86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4.714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5070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1.4090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0.1849亿立方米,生态与环境补水量0.0463亿立方米。总用水消耗量为4.8913亿立方米,耗水率45.0%。全市人均用水量324立方米,亩均用水量563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11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10立方米。 废污水排放量:2012年全市废污水排放总量278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32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6386万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123万吨。全市废污水入河量19482万吨。 地表水水质:2012年全市境内绝大多数河流、水库水体质量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类以上标准,有少部分邻近城市的水域污染较严重。2012年度全市共监测21个水功能区,达标水功能区18个,达标率为85.7%;监测12个饮用水水源地,合格水源地12个,合格率为100%。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80%及以上的水源地有694个,占评价总数的80.0%。与2015年相比,全年水质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水源地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 (七)浅层地下水水质 2016年,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4个测站监测数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99.6亿元,较上年增加647.4亿元,增加11.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422.0亿元,较2015年增加6.5%;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4.5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机电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72.8亿元,较2015年减少13.0%;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 1250.3亿元,较2015年增加43.1%。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77.0亿元,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85.2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03.7亿元,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完成投资1033.7亿元。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4761.5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338.1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358.4亿元、1163.4亿元、2234.9亿元和342.9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8.7%、19.1%、36.6和5.6%。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8.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0.9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080.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019.6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775.7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1323.9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046.7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174.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0.1%;累计新增固定资产9115.7亿元,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4.3%,比2015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当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633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1629.1亿元,较2015年减少4.2%。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479个,较2015年减少23.1%;在建投资规模12121.3%亿元,较2015年减少19.8%。新开工项目18410个,较2015年增加10.2%,新增投资规模6914.8亿元,比2015年增加28.3%。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39.8亿m3、7.0亿m3、0.9亿m3。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计划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别为:土方 84.0%、石方91.8%、混凝土方60.5%。 二、重点水利建设 江河湖泊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5606处,其中:堤防建设527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593处,中小河流治理3530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其他项目956处。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91.0亿元,投资完成率60.0%。东北三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8项工程已开工25项,其中6项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率先通过竣工验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走马塘延伸拓浚等8项工程已完工。 水库及枢纽工程建设。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369座,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9.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9.8%。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浙江朱溪水库,安徽洪巷水库,福建罗源霍口水库,湖南毛俊水库,广西驮项水库及灌区,贵州黄家湾水库,四川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黄石盘水库,云南阿岗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开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加快实施;河南前坪水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贵州马岭水利枢纽、云南德厚水库、青海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实现截流;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46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0.6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5.7%。引江济淮、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四川武引蓬船灌区、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工程开工,陕西引汉济渭、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主体工程全面实施。 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亿元,受益人口3900多万,其中涉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万。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当年安排中央投资用于灌溉建设与节水改造161.5亿元(含已列入重大水利工程154.5亿元), 425附录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2012年朝阳市水资源公报

二○一二年朝阳市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35.9mm,折合水量125.6亿m3,比多年均值多31.7%,与上年相比多46.0%。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水主要分布在6~8月。 流域分布:大凌河流域降水量为648.1mm,与上年相比多46.1%,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4.1%;小凌河流域降水量为751.0mm,与上年相比多51.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4.0%;老哈河流域降水量为477.6mm,与上年相比多35.6%,与多年均值相比多11.3%;青龙河流域降水量为752.6mm,与上年相比多56.4%,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0%。 行政区分布:双塔区年降水量为655.3mm,与上年相比多35.9%,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6%;龙城区年降水量为653.6mm,与上年相比多41.4%,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7.5%;朝阳县年降水量为718.8mm,与上年相比多44.9%,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3.7%;北票市年降水量为608.6mm,与上年相比多62.8%,与多年均值相比多27.9%;建平县年降水量为508.8mm,与上年相比多33.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16.1%;凌源市年降水量为718.1mm,与上年相比多53.7%,与多年均值相比多35.8%;喀左县年降水量为699.7mm,与上年相比多37.0%,与多年均值相比多40.1%。 (二)地表水资源

1、地表水资源量2012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54089.9万m3,折合径流深78.0mm,比上年多63.0%,比多年均值多5.1%。流域分布大凌河为91404.8万m3,比上年多51.6%,比多年均值少6.2%;小凌河为32639.8万m3,比上年多65.3%,比多年均值多42.0%;老哈河为9573.6万m3,比上年多36.3%,比多年均值多0.5%;青龙河为20471.7万m3,比上年多172.4%,比多年均值多23.2%。 2、水库蓄水量2012年末全市大、中、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为47749.9万m3,比年初蓄水量56356.5万m3减少8606.6万m3。其中白石水库年末蓄水量36713万m3,比年初减少9387万m3;阎王鼻子水库年末蓄水量5016万m3,比年初减少234.0万m3。菩萨庙水库年末蓄水量794.0万m3,比年初增加294.0万m3;元宝山水库年末蓄水量1105.0万m3,比年初增加339.8万m3;龙潭水库年末蓄水量1030.0万m3,比年初增加410.0万m3;白山水库没有蓄水;瓦房店水库年末蓄水量760.0万m3,比年初减少130.0万m3。32座小(一)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2257.3万m3,比年初增加91.0万m3;45座小(二)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74.6万m3,比年初增加9.6万m3。 (三)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量2012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88576.6万m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6162.9万m3,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9536.9万m3,山丘区和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7123.2m3。流域分布:大凌河流域为61661.1万m3,小凌河流域为10087.4万m3,老哈河流域为6730.6万m3,青龙河流域为10097.5万m3。 2、地下水动态2012年由于降水量较大,境内绝大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与上年相比呈上升状态,个别地区地下水水位呈下降状态。据观测站点统计:大凌河流域(40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1m,最大点为建平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2号观测井上升2.30m;老哈河流域(5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05m,最大点为建平县太平庄乡太平庄村观测井上升0.40m;青龙河流域(5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63m,最大点为凌源市刀尔登镇三官庙村观测井上升1.12m;小凌河流域(3个站点)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29m,最大点为单家店乡梁家店站观测井上升0.78m。 据城市水源地监测井观测资料统计:建平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A002号监测井上升2.30m,凌源市钢铁厂莫湖店水源地A007号监测井上升1.70m,凌源市钢铁厂喇嘛台水源地A010号监测井上升0.7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