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

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
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

明代研究第二十九期

2017年12月,頁177-185

書評:宮廷史視野下的明史新論

——《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故宮出版社,2015-2016

吳若明?

一、序言

明史的研究,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從帝王的皇家史,官員及政治史,民間野史等都有諸多研究成果。自2005年以來,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展的「明代宮廷史研究」重點科研項目,對明代宮廷史中的近貳拾幾個重要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北京故宮博物177

院副院長李文儒先生及副院長宋紀蓉女士任主編,故宮明史專家趙中男教授擔任執行主編,故宮出版社承擔出版,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重要的出版項目,同時得到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等地方合作資助。

本套叢書由多地學者共同撰寫,研究領域涉及明代宮廷典制史、政治史、外交史、建築史、園林史、生活史、女性史、宦官史、繪畫史、陶瓷史、傢俱史、教育史等各方面。該系列叢書將史學研究和藝術史相結合,從宮廷史的新視野出發,綜合的探討了明史中和宮廷相關的眾多方向,並進行系統的分類研究,是近年陸續出版的關於明史研究,尤其宮廷史研究頗為重要的系列叢書。此外,在傳統歷史研究考據的基礎之上,將歷史研究和器物、繪畫等圖像結合,從藝術史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對明代宮廷史進行圖文研究,也是本系列叢書值得關注的地方。

?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講師;Email :ruomingwu@https://www.360docs.net/doc/aa8527300.html, 。

?178?吳若明明代研究第二十九期二、宮廷史及海外關係研究

宮廷史,即Court History,是從宮廷視野出發研究明史各方面。「宮」特指帝王居所;「廷」,即朝廷,是君主受命布政之所。宮廷既是帝王的住所,也是由帝王及大臣構成的統治集團(張薇、鄭志東、鄭翔南,《明代宮廷園林史》)。宮廷雖和朝廷相近,但又不同,包含更多朝廷政治之外的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以宮廷史為中心,開展全面詳細而系統的明史專題研究,是本系列叢書的獨創之處。

因此在這套叢書的研究中首先區別宮廷史和帝王史研究的範疇,和此前偏重於明代各帝王傳記歷史研究不同,宮廷史的研究側重從以皇帝為中心的整個皇家出發,又有別與以士大夫為主的朝廷史研究,主要指在宮廷即相關場域發生的圍繞君主及其親族的制度設置和運行狀態。其次,注重宮廷中發生的君主個人生活與親緣網絡活動現象,考察其間的權力、利益關係及與國家政治的關聯,涉及宮廷內其他普通人物,後宮女、女官到宦官等和皇族、朝臣之間的關係研究。

在西方學界的研究中,明代宮廷史及與國際間關係研究尤為重要。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大英博物館舉辦特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重點展示十五世紀初中國宮廷和世界的外交貿易史。此後,大英博物館在2016年出版相關圖書《中國明朝:宮廷和聯繫1400-1450》,由柯律格教授(Craig Clunas)、霍吉淑女士(Jessica Harrison-Hall)和陸於平(Luk Y u-ping)女士共同編纂。1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明代中晚期葡萄牙、荷蘭和中國民間貿易的興起,晚明和歐洲貿易是西方學者長期以來的研究重點。而該展覽及此書所呈現的則是在明代早期以明代宮廷為主導的明代政權及海外關係研究,這也成為當前西方學界對中國明代研究的新焦點。比如書中提到的明代中國和南部鄰國關係;朝貢貿易和宮廷的政治外交;青花瓷器和宮廷史的關係等。鄭和下西洋這件和明代宮廷緊密相關的歷史事件,也引起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關注。

1Craig Clunas,Jessica Harrison-Hall,and Y u-ping Luk, eds.,Ming China: Courts and Contacts 1400–1450(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2016).

書評:宮廷史視野下的明史新論——《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179?

明代宮廷史的研究,在當前學術界備受關注。明代宮廷和世界的接觸更涉及南亞、北非、中東和歐洲等眾多地區。隨著海外學界對明代宮廷史的日益關注,《明代宮廷史》系列叢書的出版,從宮廷史新視角出發的廣泛而深度的研究,既是和西方學界的對話,更體現了其研究的重要性。

三、研究內容、特點及拓展領域

自2010年至今,此套叢書不斷有新著陸續出版,在宮廷史研究的視野下體現了此套叢書研究中的側重點,具體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研究在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二是從藝術史角度出發,文獻史與文物史相結合。三是對於宮廷之內除皇族外普通人生活的關注,也是本系列叢書在明史研究拓展的新領域。

首先是從政治、經濟與文化角度的宮廷史研究。叢書包括已出版的《明代宮廷政治史》、《明代宮廷教育史》、《明代宮廷典制史》等叢書。在傳統研究方式下,側重和宮廷史的交叉研究。以《明代宮廷政治史》和《明代宮廷教育史》為例,《明代宮廷政治史》分上下卷,由北京故宮明史專家趙中男先生撰寫,以與國家政治相關宮廷活動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皇帝統治時期圍繞皇帝和親族等發生的政事展開。在內容上存兩條主線:一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二是以宮廷內部事務為中心的權力運作。以洪武朝為例,研究除政治史常涉及的「家國合一」的宮廷政治涉及;后妃、外戚與宮廷政爭外,還有深宮僕役、國本與外廷風波、家內爭與分封之憂等緊扣宮廷研究視角出發點的探討。具體包括皇位和皇位繼承權的武力和非武力爭奪方式;宦官的主要政治活動和權勢的增長;宮廷與朝廷的關係;皇帝輔政集團的活動、規模和參政程度;皇帝個人活動、愛好對宮廷政治的影響。特別是宮廷和朝廷的關係,除了研究中對內閣與司禮監的衝突、合作外,還包括朝廷官員與宦官、外戚的關係研究,以及閹黨集團、后妃與內閣大臣間的合作等。是對傳統朝廷政治研究或帝王為中心的政治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補充,對宮廷史的側重,使得政治史的研究人物更偏向綜合化探索和全面性研究。《明代宮廷教育史》同樣分上下兩卷,由武漢大學謝貴安及謝盛撰寫,從宮廷出

?180?吳若明明代研究第二十九期

發,研究明代皇帝、太子、皇家宗室弟子、后妃宮女與公主、宦官等在宮廷,即大明皇宮及其禁苑之內所受到的教育。與面向明代社會的以科舉取士的教育研究不同,該冊書是以這些特殊政治人物和集團為教育對象的研究,具有政治史的特色,同時更傾向於對皇室子弟的教學與培育。具體研究包括:明代宮廷教育各期的發展過程和特點;明代皇帝在各年齡段的教育以及經筳日講制;太子和皇子、公主教育;宮女、宦官及后妃教育;教科書和教學內容,即除經典的四書五經、帝鑒等,還設計文學藝術及性教育;理論教學、真人示範和實踐結合的教育方式;以及宮廷教育中的人際關係和成敗評議等,形成教育史、政治史、宮廷史的交叉研究下的專史著作。

其次,此系列叢書中藝術類別的宮廷史研究比重突出,包括《明代宮廷織繡史》、《明代宮廷園林史》、《明代宮廷繪畫史》、《明代宮廷陶瓷史》、《明代宮廷傢俱史》等多冊書卷。這也是此套叢書研究特點所在,即北京故宮前院長鄭欣淼先生在該套叢書序中提及的,將傳統的史學研究與文物研究並重。以典型藝術研究《明代宮廷繪畫史》及泛化的藝術史研究《明代宮廷園林史》兩冊叢書為例,《明代宮廷繪畫史》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專家單國強和浙江大學學者趙晶共同執筆完成,分上下兩篇,一方面從政治史、宮廷史的角度出發,針對明代畫院的體制和畫院中的職官制度為主體的討論;另一方面研究明代的宮廷畫家其名錄、代表性畫家和存世名作及宮廷繪畫的藝術特色。在此基礎上,《明代宮廷繪畫史》的重要地位非常突出,不再是單純的從藝術角度出發的藝術風格研究,更是結合宮廷制度、機構、場所、入值體例、規模、考核和選拔、待遇、世襲等綜合角度的藝術研究。書中指出,明代雖無正式名為「畫院」的國家機構,但對宮廷畫家的管理又在諸多方面與宋代畫院制度存在相似之處,雖無畫院之名,卻有畫院之實。本書從宮廷繪畫史的角度,展現了政治史、宮廷史、繪畫史等的交叉研究,既有對明代官制研究的史論補充,更有對畫家身份、生活與工作的縱向深度研究。《明代宮廷園林史》由武漢大學張薇等三位學者共同執筆,分上下卷,張薇教授在書中提到宮廷園林的概念接近帝王園林或皇家園林,廣義的宮廷園林指帝王擁有的各類園林,即皇室所有的苑、苑圃、宮苑、禦苑、禦園等,從功用上分皇家宮苑、祭祀園林、陵寢園林和寺觀園林等;狹義的宮

書評:宮廷史視野下的明史新論——《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181?

廷園林,則指皇城內外專供皇帝及後宮嬪妃享用的山水風景園林。和通常以蘇州園林為主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研究不同,在《明代宮廷園林史》的研究中,既有對於皇家園林設計、藝術風格的研究,更結合皇家園林的特性,分析其形成中由於外部軍事壓力牽制、特定政治需要、經濟文化發達和園林遺產的承襲等因素。同時討論明代皇家園林的具體功用:休憩遊宴、籠絡朝臣、練兵習武、尋歡作樂、宗教道場及親桑勸農的示範園地。在研究中,最為側重的是明代皇家園林文化的研究,即宮廷園林所反映的儒家文化、宗教意蘊、風水五行、圖騰乃至動植物符號、數字顏色等文化。

此外,宮廷中皇帝及親族之外的宮廷中的日常生活,是對明史研究領域的增補和完善。以《明代宮廷女性史》為例,該冊叢書由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勇先生及潘嶽先生共同完成。在過去以帝王將相為主線的明史人物傳記性研究中,女性群體始終在研究的從屬地位中,而在宮廷之內,其數量之眾,前庭與後庭關係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宮廷女性史》研究對象包括皇后(太后)、妃嬪、公主、女官、宮女等。這一特殊群體女性比普通社會女性等級性更強,但其獨特的地位又影響甚至左右皇權運行。《明代宮廷女性史》研究,主要分三方面,一是對宮廷女性群體的構成、來源制度研究,包括選后制度、嬪妃冊封與晉升、女官選拔、宮女采選、奶媽、醫婆、女轎夫的來源和管理。其次,妃嬪、公主、女官、宮女等不同角色的宮廷女性和其他群體的關係;再次是她們本身的生活狀態。此前相關制度史的研究中雖對宮廷女性的遴選有所提及,但對於其女性角色、女性生活的專著研究相對較少。而女性角色所體現的錯綜複雜的宮廷人際關係和女性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特別是精神文化層面的分析都是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此冊叢書的內容中,尤值關注的是對於「女官」的重點撰寫,明代女官是宮廷女性的中間群體,連接后妃、公主與下層宮女之間關係,官職從正五品到正七品不等,處理宮廷事務,又以學識和德行贊襄后妃,表率宮女,對維持宮廷雍肅和睦起到重要作用。宮廷中的女性、宦官等的衍生研究,是將明史研究更具體和形象化。

?182?吳若明明代研究第二十九期四、相關會議、交流及創新思維

此套叢書編撰週期長,在編撰過程中,執行主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趙中男先生先後主持召開了一系列相關國際會議及學術探討活動,包括首屆《明代宮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第二屆《明代宮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明代宮廷生活史學術研討會》(2012)、第三屆《明代宮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中外宮廷史對比學術研討會文集》(2016)、《形象宮廷史對比學書研討會文集》(2017)等等。在歷屆會議中,來自大陸各地的學者、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臺灣文化大學以及韓國、歐美等眾多學者就明代宮廷史研究領域發表研究報告,交流討論,同時也是陸續出版的系列叢書的展示和作者間的交流,並商定接下來陸續出版書籍的方向等事宜。

《明代宮廷典制史》在成書過程中還有很多相關討論與多方專家的交流合作。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朱鴻教授撰寫了《明代宮廷典制史》中第十一章,即關於明代喪葬陵寢的典制(《明代宮廷典制史》,下冊,第11章,頁501-557)。該冊叢書的第十二章,明代宮廷宴享典制方面,由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員與其學生陳依亭撰寫(《明代宮廷典制史》,下冊,第12章,頁558-598)。此外,比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的彭勇教授和潘岳先生共同撰寫的《明代宮廷女性史》,書中專門提及邱仲麟的研究:〈明代遴選后妃及其規制〉、〈明代宮女的採選與放出〉,2並多有交流(《明代宮廷女性史》,頁13-14)。

最新出版的《明代宮廷傢俱史》叢書,由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吳美鳳女士撰寫,在開篇提到德國的包浩斯(Bauhaus)和「明代硬木傢俱」關係,從立意到提綱、行文都非常新穎。吳女士從海外學者Sarah Sandler對於明代椅具的討論開始,指出理想的包格思式態度(manner)是,包浩斯帶給我們的素凈(plainness)、嚴謹(austerity)、極簡主義(minimalism)以及幾何化線條與空

2邱仲麟,〈明代遴選后妃及其規制〉,《明代研究》,11(2008),頁1-58;〈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主辦,「第二屆明代宮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1.12.8-9),此文已出版:邱仲麟,〈陰氣鬱積——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臺大歷史學報》,50(2012),頁33-107。

書評:宮廷史視野下的明史新論——《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183?

間的審美觀。從某種角度來說,明代傢俱其實摒除了中國式或維多利亞式的繁瑣裝飾,而這正是明代傢俱在國際上都備受推崇的原因所在。在行文中,第一章節從寶座爭奪戰——明代皇帝的坐具與坐像演變出發,事實上,在歷代帝王的坐像圖中,座椅都是重要存在而易忽視的一個部分。文中從初期簡單的交椅及椅踏組合到明孝宗時期迎手為憑、圍屏是靠日漸豐富的新組合,再到明熹宗時期瓶、案幾等陳設俱全的坐像傢俱;第二章節以君尊臣卑——宮廷內的起坐與行臥間為題,從「榻前顧命」、「憑幾之詔」的政治成語出發探討榻、幾,或從「賜坐」、「侍坐」論述其坐具,以及萬曆皇帝和他四十張奢華的床具,研究體現了在宮廷傢俱史研究中藝術史與政治史方向的結合。從藝術史角度對明代宮廷傢俱的造辦、尺寸、紋飾用色、流傳的研究也是本冊書中的組成部分。此外,還從宮廷史外交角度討論明代傢俱中剔紅與戧金工藝的進步。吳美鳳女士還強調明代宮廷傢俱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主張在器物藝術史研究中,換一個場域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以宮廷史角度出發,結合器物在宮廷中所反映的人事關係,象徵蘊意,也體現了此套叢書跨學科研究的意義和新方向。

㈤、問題和建議

《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自2010年出版以來,陸續問世的十幾冊書籍在內容上各有偏重,在宮廷典制、政治、建築、繪畫等各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也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考慮。當前對於宮廷史的專項研究,是近些年才開展起來的新領域,而參與的學者多為在明史領域、藝術史領域的專家,在目前明史研究基礎上,融入宮廷史的新概念,做好專項研究和發現創新點,是本系列叢書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如研究領域與書目的確定;如何確保對明代宮廷史研究的涉及面廣而全;如何能安排故宮及其他單位的眾多專家學者共同編撰及完成時間的保證;特別是項目資金的管理、出版、流通和推廣等方面的統籌等,都是此系列叢書需要面臨的問題。

就目前已出版的系列叢書來看,如何在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做到材料和觀點的創新與進步,突出宮廷史的主題和研究的重要性,是特別需要注

?184?吳若明明代研究第二十九期

意的。基於當前項目的進展和出版的叢書,建議在此後的項目進展和書籍出版中,更側重於宮廷史的立足點,根據當前的明史研究資料,強調宮廷史的獨特點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點,進行專項綜合研究;其次,明確並拓展項目叢書主題,豐富明代宮廷史的研究範圍,真正的還原多角度的綜合性明代宮廷史;再次,注重相關的前期研究成果整理和該領域的學術交流,旨在拓展明史的研究視角、推進新的理論;最後,積極借鑑國際宮廷史研究方法,注重比較研究,即包括中外宮廷史的比較,也包括明清宮廷史的比較研究。從而做到此項目研究中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將此系列叢書作為研究宮廷史料的重要資料和學術典籍。

儘管在當前的研究中,還存在上述的逐項問題和需改進之處,但明代宮廷史的系列專題研究,是值得肯定並具有重要意義的。它是對中國明史研究的重要補充,是從新的研究角度出發,涉及皇城內皇家生活政務的各個具體方面的研究。同時,還注重到中國明史研究和國際宮廷史研究的交流和比較。

㈥、結語

《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是近十年以來大陸出版的系列明史新著,陸續出版近二十幾部叢書,以跨學科和交叉研究的方式,深入開展明代宮廷史背景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生活等研究。在書籍的出版過程中,注重相關會議的召開,國際間學者的交流和討論,不斷進步,及時增補,在明史界的學術研究領域做出了相當的貢獻。特別是結合國際研究方向,從宮廷史的新視角出發,將傳統的史論研究拓展到宮廷文物史、藝術史、文化史的領域,在此系列叢書的研究中,體現了宮廷史視角下的跨學科研究,是明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評論書目

王光堯,《明代宮廷陶瓷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吳美鳳,《明代宮廷家具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書評:宮廷史視野下的明史新論——《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185?

張薇、鄭志東、鄭翔南,《明代宮廷園林史》(上、下),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單國強、趙晶,《明代宮廷繪畫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彭勇、潘岳,《明代宮廷女性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趙中男主編,《明代宮廷政治史》(上、下),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趙中男等著,《明代宮廷典制史》(上、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謝貴安、謝盛,《明代宮廷教育史》(上、下),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闕碧芬、范金民,《明代宮廷織繡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本文於2017年5月8日收稿;2017年8月15日通過刊登

責任校對:吳政龍本文由「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ZX20170005。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 三:明代文学的发展: 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 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 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 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 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 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 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 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 后期:高度繁荣 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 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 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四、明代文学的特点: 1文人世俗化,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2作品内容的市民化,文学作品塑造商人新形象。 3艺术审美趋向,世俗之趣。 4文学创作商业化,文人以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 5“心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的觉醒;离经叛道,张扬个性。 6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流不息明代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瞿佑《剪灯新话》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

明代县巡捕官初探

明代县巡捕官初探 第25卷第5期 2010年9月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J0URNAL0FJIANGSUPOLICEOFFICERCOLLEGE Yo1.25No.5 Sept.2010 ? 法史研究? 明代县巡捕官初探 王泉伟 摘要:中国古代从秦汉时期即在县中设立县尉,负责巡捕事宜.明代取消了县尉这一职官,设 立巡捕官来负责维持县中的治安和秩序.明代的县巡捕官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县级官员的序列中 没有巡捕官这一具体官职,处于一种有职无缺的状态.其运行方式是从知县以下的县级官员中选择一 员来担任巡捕官,由担任者来履行巡捕职权.这个担任者就是县巡捕官.这一人选一般从县丞,主簿 和典史三者中产生.三者担任巡捕官的情况都有,因地方而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明嘉靖之后,随 着典史职权的变迁,县巡捕官职权有逐渐向典史集中,典史也开始被广泛地称为"县尉".至此明代 的县巡捕官制度有向古代回归的趋势.但终明一代,统一的县巡捕官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关键词:县尉巡捕官制度明代治安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0)05—0093—06

美国政治学家利普森在分析国家的作用时,认为国家的三个基本职能就是安全,秩序与公平.①三 者呈现一种递进关系,越前面的层次越低,但是也越是必不可少.从人类的历史来看,维持社会的安 全与秩序始终都是国家的一项基本任务.一个国家如果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要有能力维持社会 的安全与秩序.社会治安职能是政府职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 有维持社会治安的需要.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历代王朝都在县一级设置了负责治安的官员.在 明代以前,这一职能主要由县尉负责.县尉一职始于秦汉,"尉,古司寇官.至秦汉,改今名.义取除 奸,尉安良民".汉朝进一步明确了县尉的职能,"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 案察奸宄,以起端绪".县尉在以后的王朝中一直延续.虽然添革不一,设置人数也有所区别,但是 其作为一个官职一直存在于县级政治体制中.而且县尉的职能也大体保持不变,一直是县的治安官员, 负责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明代取消了县尉,这一持续了将近两千年的职官才从此消失.但是明代的 收稿日期:2010-08一l0 作者简介:王泉伟(1987一),男,浙江温岭人,汉族,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天 津,300071. ①[美]莱斯利?利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2页. ②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六《修吴县尉衙纪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范晔:《后汉书?百官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3页. 一 93.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明代的各种地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 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这时 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 1. 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 2. 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 3. 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 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 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 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 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 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前期诗文)【圣才出品】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 3.1 复习笔记 一、明初诗歌与散文 明初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1.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1)高启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生活,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他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他会在诗中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因而使此诗散发出浓烈的个性化气息,如他在元末时所作的《青丘子歌》,就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重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3)高启还有不少涉及登览怀古的题材,这些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如《登阳山绝顶》《雨中登白莲阁望故园》《吴城感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 2.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1)杨基的一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如《新柳》。 (3)袁凯诗学杜甫,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秋日海上书怀》等。

3.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1)宋濂 ①宋濂,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这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和经世致用之气。 ②宋濂散文创作,有不少道学气。不过也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如《秦士录》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气,给人印象深刻。 ③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2)刘基 ①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刘基传》),其作品中的寓言散文颇有特点,刘基往往通过寓言故事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这些作品吸收了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传统,将所要论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又能恰当地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活泼,文字简洁质朴,如《郁离子》。 ②刘基的一些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常能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如《活水源记》,抓住自然界中不同的景物特征,以细腻而自然的笔触表现出来,使所描绘的艺术图景生趣盎然,自然逼真,不落俗套。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 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 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张书林编辑 明时期图说(1433年) 元末农民起义军蜂起,随后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朱元璋以1352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1356年取集庆(南京),改称应天府以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1368年即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明兵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二十年(1386)降辽东元将纳哈出,完成统一。 洪武元年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意欲复北宋之旧,定都开封。十一年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应天府改称京师。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为顺天。十九年定都北京,以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初仍无制以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州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州县直隶六部。是时全境共有直隶(中央直辖区)一,布政使司十二:浙江治杭州府;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湖广治武昌府;山东治济南府;山西治太原府;北平治北平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广东治广州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十 五年收安南入版图,置交趾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是共有直隶二、布使司十四。宣德二年(1427)弃安南,罢交趾布政司。此后终明一代为直隶二、布政司十三。二直隶又称京师、南京二京,十三布政司流俗仍称十三省。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宣德称明代盛世,本图以宣德八年(1433)为准。 十五省分统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领军户。全国卫所以千计,分隶于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两京都督府各有直隶卫所。十三省各有一都指挥司,京师又有万全都司治宣府卫(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保定府,山东又有辽东都司治定辽卫(辽宁辽阳)。又有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甘肃张掖),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府(建瓯),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西昌),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府州县卫所之外,又有土府、土州、土县隶于布政司,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土司隶于都司。 两直隶和各布司都司是直辖版图,外此洪武永乐间又在西陲设哈密(新疆哈密)、赤斤蒙古(甘肃玉门西北)、沙州(甘肃敦煌)等羁縻七卫于陕西行都司边外;永乐招抚海西、建州、野人女真诸部,分置数以百计的羁縻卫所于辽东都司边外,又招抚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吉烈述及海东苦夷诸部族,设奴儿干、囊哈儿等卫,统以流官奴儿干都司(治黑龙江口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又遣使诏谕西番各族,授其僧俗首领以国师、法王、及都指挥、宣慰使、招付使、元帅、万户等官,因俗以为治。阐化、赞善、护教、阐教、辅教五王各有分地,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除阿里以外及青海玉树州之地。又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于今阿里地区。又设乌斯藏、朵甘二都指挥司于五王之地。封大宝、大乘、大慈等法王于乌斯藏之地,设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二宣慰司于四川徼外今四川甘孜、阿坝州之地。 1368年元帝退出大都,北走上都;次年明军捣上都,元帝再往北逃;又次年明军克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西达米诺尔附近),元帝逃往和林,国号仍为元,史称北元。传至1402年去帝号称可汗,去国号称鞑靼。永乐宣德时时或寇边,时或修职贡,受封爵。 元亡之后蒙古分为三部:鞑靼之西为瓦刺,永乐初分马哈木、太平、把秃李思三部,明朝封为顺宁、贤义、安乐三王。数与鞑靼相互攻袭,对明时通贡献,间侵及哈密。 鞑靼之东为兀良哈,洪武时受明招抚,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其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牧地在挑儿河流域及嫩江下游一带。三卫是明的羁縻卫,和鞑靼瓦刺与明朝仅为藩属关系不同。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六十年代西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帖木儿汗国。明初东察合台汗居别失八里(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永乐十六年(1418)西迁亦力把里(新疆伊宁),明代史籍即以城名作为其国名。其地西起葱岭。库克恰腾吉斯(巴尔喀什湖),而哈实哈儿(喀什)不在境内;东接哈密及撒里畏吾儿阿端曲先等卫;北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上游,南抵昆仑山。其向阳地区(天山南路)则在贵族朵豁刺惕氏控制之下。 01.京师(北直隶)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

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

县衙是明代县级政府的办公官署,可以说是一县的政治中心。县官、佐贰、首领等朝廷职官和六房书吏,按规定都要在县衙中居住和办公,大量的执事差役也在县衙中听候官吏差遣,县级政府的刑名、钱谷等日常政务主要是在县衙中完成的。此外县衙内外还有监狱、仓库、县学、宾馆、驿站、递运所等相关机构和设施。考察明代县衙的布局和结构,以及日常政务在其中的运行流程,对于我们理解明代县级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当是极有助益的。(注:关于明代县衙及其政务运转的研究,此前主要有柏桦的《明代州县衙署的建制与州县政治体制》(《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刘鹏九的《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李志荣的《元明清华北华中地方衙署建筑的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及美国学者Thomas G. Nimick的博士论文《晚明的县、县官与衙门》(The County, the Magistrate, and the Yamen in Late Ming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3)。以上成果对研究明代县衙的建筑格局和衙门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对明代县衙的具体规制和政务运作流程还缺乏深入细致的说明。) 一、明代县衙的规制 据学者的新近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格局到明代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明初太祖颁行了地方衙署建设应遵循的“范式”。这一规制与前朝的主要不同在于“府官居地及各吏舍皆置其中”。[1](P22) 洪武初王祎《义乌县兴造记》载:“今天子既正大统,务以礼制匡饬天下。乃颁法式,命凡郡县公廨,其前为听政之所如故,自长贰下逮吏胥,即其后及两傍列屋以居,同门以出入,其外则缭以周垣,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命下郡县,奉承唯谨。”[2](卷九) 这样的建筑格局反映了朱元璋惩前元之旧弊,力图整顿吏治的思想。《大明律·工律·营造·有司官吏不住公廨》规定,有司官吏必须居于官府公廨,不许杂处民间:“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 虽然明初颁布了地方衙署建设的规制,但明代县衙的建筑格局还要受历史遗留下来的衙署格局的影响。从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在明初新修或重修衙署的格局的确遵循了新的规制,但也有些地方限于经济条件或历史格局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新的规制,比如在一些地方吏舍并未被纳入到县衙之中。总的来看,明代县衙根据所在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有的较为宏敞,有的则较为简陋,但大多数县衙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封闭性,四周以高墙与外界相隔;二是形制四方规整,中间有一条显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县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中轴线大致可分为三段:仪门之前主要是礼仪性的建筑;仪门至二堂或三堂为县衙的核心区域,为知县审案、办公之所;二堂或三堂之后,为知县内宅。中轴线上的院落一般遵守对称的准则。中轴线两侧,则分布着佐贰官县丞、主簿和首领官典史的衙门和宅邸,以及吏廨、监狱、仓库等建筑。 以下试以隆庆《仪真县志》所载仪真县衙[3](国朝县治图) 为例,来说明明代县衙的具体构造。 县衙前有照壁一道,照壁后为牌坊,仪真县衙牌坊上有匾额题“忠廉坊”。牌坊以里为大门,大门两边的墙呈“八”字形,所谓“八字衙门”即由此而来。八字墙上可张贴告示、榜文,公布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等,有的加上顶棚和栅栏,称“榜廊”或“榜棚”。牌坊以里,设有医学、阴阳学,右侧设有总铺(急递铺),以便于县衙公文的快速递送。牌坊正北为鼓楼或谯楼,为两层,是县衙中最高的建筑,便于报时和瞭望。鼓楼外墙左右,分别建有申明亭、旌善亭,或申明在左、旌善在右,或反之,无一定之规。嘉靖《太平县志》:“申明亭:在县治门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