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论盛唐气象的内涵

谈及唐诗气象,最早的当是南北宋之交的叶梦得。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长恨无复继者。”宋代诗论家严羽指出,“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从沧浪诗话·诗评》)这“气象”二字用得绝妙,一语便道破了唐诗—尤其是把唐音奏,并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虽然叶梦得从杜甫七律诗的个体风格来谈,严羽从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而论,但都用“雄浑”、“雄壮”、“浑厚”这样一些含义近似的字眼,可见,在诗论方面,叶梦得对严羽的启示,严羽对叶梦得的发展。此后,“盛唐气象”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严羽在使用“气象”一词时意义的游离,于是使后人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盛唐气象”,何谓“气象”?古人已有过许多的阐释·宋严沧浪云:“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这里的“气象”就整个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氛围是否浑然一体而言。姜夔指出:“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白石道人诗说》)戴复古又云:“曾向吟边问古人,诗家气象贵雄浑。雕嫂太过伤于巧,朴拙惟宜怕近村。”这里的“气象”是指艺术形象所焕发出来的特有的神采光华和气势魄力。明·胡应麟《诗蔽))}}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轩举”。这又是指某时代的文学作品特有的精神风貌。以上种种解释,基本上包含了“气象”的内含与外延。当然,对于更深一层的理解并不仅仅限于此。关于“盛唐气象”内涵的论争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林庚撰写的《盛唐气象》一文,在《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上发表,明确提出“盛唐气象”概念。林庚用充满激情的诗歌一般的语言,进一步全面而又辩证地阐述了自己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他认为:“盛唐气象”“是诗歌上的一个概念”,“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盛唐气象的本质是“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整个盛唐气象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盛唐时期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虽然林庚也谈到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但强调得更多的则是盛唐气象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裴斐于1955年11月的13日、2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谈李白的诗歌》连载文章。裴斐认为:如果以李白入长安的天宝二年,也就是李白思想产生重大转变的这一年为分界线,把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那么,他最重要的活动是在后期。前期李白虽然已经成名,“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人民的诗人,是在最后二十年才表现出来的。”这二十年,李白不断受到排挤、诬陷、迫害,统治阶级已极端腐朽,广大人民日益痛苦。可见,李白的诗歌不是出现在阶级矛盾十分缓和的时候,相反,是出现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因此,李白的诗歌具有两个基本主题:怀才不遇和人生若梦。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精神,而是充满了忧郁和愤怒。据此,裴斐的结论是:“那种认为李白诗歌反映了‘盛唐气象’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显然,裴斐是不同意诗歌有“盛唐气象”一说的。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学术界对盛唐气象的理解和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着

眼:一是时代精神的角度,二是诗歌风格的角度,三是美学范畴的角度。

时代精神的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又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盛唐气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另一种意见认为“盛唐气象”反映的是诗歌之盛,而不是时代之盛。在80年代,持第一种意见者,可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盛唐之音”反映了当时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理想;反映了世俗地主阶级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因此,李泽厚解释“盛唐之音”为“一种丰富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1]李泽厚的看法与50年代林庚的观点完全一致。同时,李泽厚还认为,反映当时昂扬时代精神的“盛唐之音”不仅表现在诗歌中,而且也表现在散文、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门类里。

持第二种意见者,以裴斐为代表。他基本坚持自己50年代的观点,但也有所修正和发展。归纳起来,其主要论点有三:第一,严羽所说的“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之盛,而林庚等所说的“盛唐气象”乃是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之盛。诗歌之盛与历史之盛,两者概念不同。第二,文学的盛衰并不完全决定于社会的盛衰。盛唐前期文学与社会的发展是平衡的,到了后期,社会由盛转衰,而诗歌却由于有了李白和杜甫,反而变得更加兴盛。第三,李白艺术个性不仅是豪,而且是豪中有悲。他既有积极的人生理想,也有对现实的极度失望。如果见“豪”不见“悲”,误把理想当现实,那就是对李白的误解[2]。回顾这一段论争过程,可以看出,焦点集中在:“盛唐气象”是否反映了李白那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主张“是”者,主要着眼于盛唐前期上升的社会景象;主张“非”者,则侧重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可说是各有理据。

因此,高玉昆提出了两个“盛唐”说。他认为:既有社会历史上的“盛唐”,也有诗歌史上的“盛唐”。盛唐诗歌这最繁荣的时期与唐代社会政治最开明、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并不一致,因此,不能以文学史上的“盛唐”等同于历史上的“明时”“盛世”。其实,“盛唐气象”中既有开元、天宝时期王维、李白等人萧散、飘逸的高歌,也有肃宗、代宗时期杜甫等人沉郁顿挫的吟唱。如果只把开元时期王维、李白等人的诗歌风格作为“盛唐之音”,而把杜甫等人的诗歌排除在外,是不恰当的[3]。高玉昆的观点是对李泽厚、裴斐两人观点的纠偏和补充。他既承认历史盛唐的存在,也承认诗歌盛唐的存在,只不过二者的时间跨度不同。前者只划到玄宗开元年间,后者则延续到天宝,甚至是代宗大历之前。

80年代,认同“盛唐气象”反映当时昂扬的时代精神这一观点的,还有不少学者。如葛晓音、房日晰等。但他们对盛唐气象的界定则与林庚的界定各有不同。葛晓音的界定是“壮丽宏伟与平易自然相结合的理想风貌”[4];房日晰则认为,盛唐气象是“以豪迈乐观的情调,雄浑开阔的艺术境伟的气魄,明朗的风格为主旋律的时代大合唱”[5]。

诗歌风格的角度王运熙是从诗歌风格角度理解和研究“盛唐气象”的主要代表者。他说:“‘盛唐气象’是宋代以来诗论中的一个术语,指盛唐时代诗歌的风貌特征”,“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和盛唐时代的风貌特征这两个概念,虽然彼此有联系,但内涵毕竟不同。”盛唐气象的风格特征是“雄壮与浑厚的统一”[6]。

陈伯海在《唐诗学引论·唐诗气象》[7]注释⑨中谈到:“今人用语中也常提到‘盛唐气象’,多半指盛唐诗歌里所反映的那种时代精神,而非指唐诗的艺术风貌,跟严羽所论尚有距离。本文谈盛唐气象,也是取的艺术风貌的概念。”很明确, 陈伯海也主张从艺术风貌,即诗歌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盛唐气象。他赞同王运熙的观点,把盛唐气象的艺术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但是又认为:

“雄壮”并不是“浑厚”以外的东西,“浑厚”的“厚”,就包含了“雄壮”的成分。因此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浑厚”,也可以叫作“雄浑”。

诗歌美学的角度蒋海生在《锦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上发表《论“盛唐之音”是一个美学范畴》一文。他认为:“‘盛唐之音’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美学范畴”,根据严羽“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的说法,认为“兴趣”是区别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诗歌的根本所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于是,蒋海生把“盛唐之音”界定的为“诗人在兴发感动的作用之下,用形象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方式创作出的一种具有特殊美学境界的诗歌。”并且他还以钱钟书“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的论断为据,认为:“‘盛唐之音’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实践并不仅仅始于盛唐时期,也不是盛唐时期一过便断绝了”,它是“其前其后一切用形象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方式创造这种美学境界的诗歌的典型代表或代称而已。”这就大大扩开了“盛唐之音”的外延。

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这个时期,学术界的研究比过去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不仅对盛唐气象的内涵、外延作进一步探讨,而且还从不同角度揭示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

邱瑞祥在《贵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王维的古体诗与盛唐气象》一文中虽然侧重谈王维的古体诗,但是认为王维古体诗的风格特征完全融含在“盛唐气象”当中,是盛唐这一特定时代精神的产物。盛唐气象作为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蕴含了三种审美特质:第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与深厚的情感体验相交感所生发出来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与气势;第二,词理意兴浑然一体,意境浑厚博大;第三,刚健、明朗、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邱瑞祥的观点实际上是林庚观点的补充。

傅绍良认为:林庚以“青春浪漫”作为盛唐气象的基本内涵,把李白看作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是对盛唐气象的误读。误读的原因是,林庚把盛世文化等同于盛世文学,由此误解了李白的个性和情感特质。李白的浪漫不是飘逸豪放,而是沉雄悲壮,与杜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情感和人格实质上是基本相同的。因此,盛唐气象的基本特质不是青春浪漫,而是雄浑悲壮[9]。傅绍良的界定,把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特征都涵盖在内,看起来比较全面的。但是“李白的浪漫不是飘逸豪放”的说法似可商榷。

张福庆认为:对“盛唐气象”这一概念,不应也不必完全照搬严羽的解释,因为严羽是从反对江西诗派、主张“以禅喻诗”的原则立场出发的,必然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只有重新解释,才能求得对“盛唐气象”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的理解。因此,张福庆认为:“盛唐气象”作为对盛唐诗歌的一种共性的概括,不仅反映盛唐时代精神的雄浑、豪放、刚健、悲壮的具有阳刚之美的美学风格,同时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精神的自然、清新、秀丽、明朗、充实(而非纤巧、柔弱、幽冷、萧瑟、悲戚)的优美的风格[10]。盛唐气象是一个具有多种特质的诗论概念,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去进行诠释,都会顾此失彼,难以全面。因此,师长泰认为:对于“盛唐气象”,应该结合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其所呈现的艺术风貌两个方面去理解。盛唐诗歌不仅反映了开、天盛世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也显示了雄壮浑厚的艺术风貌,具有健康、明朗的感情基调,达到了风骨声律兼备、“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11]。

袁行霈认为:“盛唐气象”不只是一种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百花齐放。并且,这众多的风格又汇合在共同的时代精神之中。既博大、雄浑又深远、超逸;有着

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还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性情、声色的结合形成了与其他时代的诗歌相区别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是“盛唐气象”。袁行霈还认为,“盛唐气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于社会和政治的热情,跃跃欲试的参与意识,强烈的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到了后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与前代相比,盛唐气象具有一些新的趋势:首先是面向外部世界,其次是表现新的体验,再次是大眼光、大格局[12]。

吴相洲认为:盛唐气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去研究者普遍把它作简单化的处理,这很不全面。因此他运用系统论的方法,首次对盛唐气象的内在结构作了分析和规定。他把盛唐之音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兴象玲珑、骨力遒劲、神采飘逸、平淡自然。“兴象玲珑是指意境醇厚透彻,骨力就是气骨,是指整个诗的内在力量,神采是指诗的外部风神,平淡自然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自然流美”。它们之间的关系:“骨力遒劲是指意象的选择,兴象玲珑则是指意象组合时的特点,神采飘逸是指意象组成品所显示出来的神韵,平淡自然则是指兴象的语言表达”。各种特征可以互相兼容,各种内容可以互相生发[13]。吴相洲虽然运用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但面面俱到,论述稍嫌空泛。

杨柳在《文史知识》1984年第10期《谈谈“盛唐气象”》一文中曾经论及“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但多从盛唐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谈。90年代,学术界对“盛唐气象”形成原因的讨论则显得更加全面、深入。

袁行霈在《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中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除了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之外,当时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盛唐时期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社会的安定等更促成了盛唐气象的形成。并且说:“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的根基。惟开明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惟开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

张福庆在《“盛唐气象”及其形成的原因》中认为,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因素,即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二是思想的因素,即盛唐气象与唐代诗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三是文学自身的因素,即盛唐诗人广泛地、多方面地学习和继承前代的文学遗产。

虽然叶梦得、严羽早在宋明时期就已经论及“盛唐气象”,但由于概念界定游离,使人们很难准确理解其含义。20世纪50年代,自林庚再次提出这一概念,并进行理论阐述以后,很快就在学术界掀起了讨论的热潮,并引起了论争。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讨论显得更加热烈。就概念界定来说,有些从时代精神着眼,有些从艺术风格入手,有些从美学特征上去概括,还有的从综合的角度、用系统论的方法作多方面的涵盖。就“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来说,不论是盛唐以前的历史因素、盛唐当时的现实因素,不论是社会因素、思想因素或是文学因素,不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几乎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从整个论争过程看,角度越来越广,方法越来越新,触角也越来越深。应当说,这样的论争对学术研究的深入是十分有益的。

综上所述,盛唐气象作为盛唐诗歌的表现特质,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对盛唐气象进行研究和规定,则又是一种介乎客观和主观的行为,它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但又不可避免地受研究者本人的思想意识和时代因素的制约,所以对盛唐气象的误读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从客观实际出发,综而言之,盛唐气象不是文化意义上

的“盛世”气象,不是充满了青春朝气的“浪漫”,而是一种从满怀生存忧患的诗人的诗歌中所折射出的盛世悲音,这种悲音不同于衰世之悲,悲唱中包蕴着忧世救世的仁者情怀、傲对权贵的抗争精神、超脱痛苦的自由意愿。这种盛世之音,发之于诗,便形成了雄浑悲壮的盛唐气象。“悲壮”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浑”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

盛唐气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雄浑”。“雄浑”包括“雄厚博大”和“浑然天成”两方面。司空图在《诗品》中释“雄浑”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应该是最适用于唐人艺术追求的理论阐释。依照司空图的理论,“雄浑”正好可以分解为“雄厚博大”和“浑然天成”两个方面。雄厚博大,包括作家的深厚的内在修养、诗歌描写的广泛的题材内容以及最终形成的雄阔与深厚兼备的艺术效果等。浑然天成,包括感悟对象的深邃性、创造意境的含蓄美、运用语言自然美等方面。

盛唐艺术中的雄浑风格很普遍,书法、绘画、舞蹈等,都具有雄浑的特征。在盛唐气象中,雄浑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阳刚与阴柔相兼之美。盛唐诗人的个性特征兼具阴柔与阳刚,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感受和体认不拘一格,悲愤或闲适的情感,壮美或清幽的物色,无不包容在他们的艺术视野中,表现在他们的艺术境界里,这使盛唐气象具备了刚柔兼备的艺术情韵。其次,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的表现艺术。盛唐诗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是多样的,如李白的雄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新、孟浩然的清幽、高适的苍凉、岑参的奇丽等。但这多样性的风格又都统一于“雄浑”中,因为无论诗人写怎样的题材,描绘怎样的意境,都符合“浑然天成”的艺术规律。严羽《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正对盛唐气象中的这种“浑然天成”的特色而言的。“浑然天成”的统一性,使得盛唐诗歌于万

千气象中显现出一种共性,一种永为后世所艳羡和赞美的美学范畴。再次,主体风格与多种笔墨相得益彰的艺术魄力。“浑然天成”与“雄厚博大”也是互为因果的,具备了“雄厚博大”的内在修养和感知体系,便能揽天下风云入胸中,纵横开阖,自如运用多种艺术。因此盛唐诗人往往在一种主体风格之外,还能根据所抒写的对象,灵活而成功地运用多种表现艺术。如王孟诗歌基本以清新幽静为主,但他们也有雄浑壮阔的一面;而李杜除了具有那些雄放或沉郁的悲壮诗风外,还具有雄壮高亢或清新淡雅诗风;高适在苍凉的诗风之外,还具有自然的一面;岑参在奇丽的诗风之外,还具有淡泊的一面;王昌龄在具有高放的诗风之外,还具清丽的一面。其所以如此,就因为盛唐诗人的内在修养深厚,表现手段全面,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几套笔墨,每套笔墨中都能写出极有特色的佳作。这也是盛唐气象雄厚博大的艺术体现。

盛唐诗人对时代的感受和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构成并不是简单地受制于时代,而是秉承一定的历史遗传,并通过自己具体的人生经历,去感受现实政治,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而且诗人所使用的文学语言,也因为固化了许多历史理性,而使得诗人们又不由自主地受到潜在历史积淀的引导。一部文学作品是历史、时代、作家三者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复合体,盛唐诗歌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盛唐时代及诗人复杂情感的艺术体现,雄浑悲壮的盛唐气象也是由盛向衰转变的开元天宝时代的艺术反映。诗人们成长或生活于一个表面强大的社会,这对他们的社会角色、政治理想、生活形态的形成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

能给诗人们提供必要的精神底蕴,使他们产生具有一定共性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但这却不是盛唐气象的全部,因为盛唐诗人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所经历的失意、挫折和痛苦,使他们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最生动而且也是最敏感的部分,他们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读到了强盛时代中最令人不安的内容。于是对自我生存的忧患便泛化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普遍忧患,唱出了动人的盛世悲音,这悲音,在安史之乱前表现为忧愤,在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忧虑。至于诗人在失望和无奈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隐或放达,其实也是其忧患情感的调节形态。可以说,盛唐诗人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忧患与自适并存,盛唐诗歌的基本特质是悲壮与雄浑相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盛唐之音[M].文艺理论研究, 1981(1).

[2]裴斐.唐代历史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J].文

学遗产, 1982(2).

[3]高玉昆.说“盛唐之音”[N].光明日报, 1984-5

-1.

[4]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

社会科学, 1985, (2).

[5]房日晰.李白诗与盛唐气象[J].西北大学学报,

1987, (2).

[6]王运熙.说盛唐气象[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

刊, 1986, (3).

[7]陈伯海.唐诗学引论·唐诗气象[M].知识出版

社, 1988.

[9]傅绍良.盛唐气象的误读和重读[J].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 1999, (1).

[10]张福庆.“盛唐气象”及其形成的原因[J].外交

学院学报, 1999, (3).

[11]师长泰.王维七律与盛唐气象[ J].唐都学刊,

1999, (3).

[12]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J].高校理论战

线, 1998, (2).

[13]吴相洲.从系统论看盛唐之音[J].北京大学学

报, 1995, (3).

唐诗综论作业

题目:盛唐气象的内涵

教师:张安祖

学生:刘洪住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2008年9月8日

【精品教案】盛唐气象

善官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主备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序号: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 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 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

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 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鞨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 地区,流传着一 首赞美文成公主 的诗歌:从汉族 地区来的文成公 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七年级下册历史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历史才子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主要展现的是唐朝那一派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以“安史之乱”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及唐朝历史大致的走向。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

盛唐气象

第四课时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图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图片,花鸟纹锦、唐三彩、唐都长安平面图,仿唐音乐片段等等。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将唐朝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与唐朝筒车和三国马钧发明的翻车分别画在投影片上。收集一则反映中外历史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资料。收集有关反映唐朝百姓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社会生活的资料。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身穿唐装以及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 [提问]唐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活动]学生回答。 [总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新课教学) [提问]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 [讨论]你认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你怎么看武则天? [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唐朝建立于618年,907年结束。著名皇帝有三个。唐太宗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而武则天,因为受电影、电视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影响,有些同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州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管理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她是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唐玄宗也叫唐明皇,他统治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活动]学生齐声朗读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提问]此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 [活动]学生回答:唐代开元年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 [总结]回答的很好。这首诗的确形象地再现了唐朝靠元年间国家富足的情景。

第3课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下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你们不会有了新朋友就忘记我这个老朋友吧 下面谁能背诵历史朝代歌,请举手。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盛唐气象》 出示:“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谁的诗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师:什么才能表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问: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开元盛世)那个行业(农业)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师: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第3课 盛唐气象1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章[单元] 第 3 课时总 3 课时授课日期)课题:第3课盛唐气象 课型:新授 课标要求: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三维目标: 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难点: 重点: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难点: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图片 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内容探究】 一、经济的繁荣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师: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师: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 生:开元盛世年间,粮食丰收,国家富足的景象。 师:阅读教材,说说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兴修水利。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11“相关史事”和P12“材料研读”。思考: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多媒体展示纺织业代表作品] 师: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

唐诗宋词-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盛唐诗的特征是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 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 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 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而李白其实没有在唐朝任过官职。翰林学士只是一个虚衔。所以,唐代的精神竟是通过一个平民百姓来代言的!而且是一个从异族迁来的人来代言的!好像也不奇怪,那个时代的精神,就应该由一个无拘无束的人来代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练习题(含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右图所示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2. 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下图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 A.壮族 B.羌 C.吐蕃 D.苗族 3.下面均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一个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洽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商业发展 D.豪迈的尚武风气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特征,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 4.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下列关于当时日常生活情景的表述,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越窑买到最好的白瓷制品

C.看到妇女骑马、射箭 D.欣赏《步辇图》 5“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城的描写。从这一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①长安人口众多②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 中心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6.小明想写一篇以“唐朝的社会风气”为主题的小论文,他可以查询的关键词包括() ①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②风气开放,充满活力③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④闭关保守,封闭落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唐朝艺术家与其艺术特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阎立本—擅长风俗画 D.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8.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对渝州有这样的描述: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两江之中舟船济济,水国乡民舟中行商,二水流过,分外澄明。王维的描述直接反映了渝州()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教昌盛 9.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绘的是()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10.“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歌看盛唐气象 [内容摘要] 唐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峰点,更是诗歌发展的顶峰,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其诗歌各有特色,不尽相同。初唐有“初唐四杰”,中唐有白居易,晚唐有李商隐、杜牧。盛唐更有一批杰出的诗人,如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在盛唐众多诗人中,地位最为显赫,家喻户晓的莫过于李白。正是这些代表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诗人群体演绎了盛唐的光彩熠熠,群星璀璨气象。其中充满浪漫情怀的李白则无疑属于光芒万丈的巨星,堪称“盛唐气象”的“北极星”。「关键字」盛唐气象诗歌李白 一、盛唐气象释名 盛唐气象是文学界的一个专有名词,既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更是有丰富内涵的艺术风貌,包括充实的内容,深刻的寄托,鲜明的艺术形象,阔大的意境,雄浑悲壮的风格,凝练清新的语言等。简而言之,就是以清新明丽的语言刻画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来描绘壮阔深远的意境,表达一个盛唐时代的精神。 “盛唐气象”是在古人的众多解释中总结出来的。唐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而其《明势篇》又说:“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盛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欲出高深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这段话中的“明势”就是阐明体势的,所谓“气盛势飞”也就是气象与体势的关系。而“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正是盛唐气象的概念了。这就要求丰富的艺术分风貌,将内容与寄托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还曾引东坡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这是简短的一句话,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盛唐气象的另一个内容,那就是用凝练清新的语言来营造出阔大深远的意境。然而,要达到这样的造诣,不仅需要较高的诗歌艺术修养,更需要丰富而深刻的诗歌的生活内容。这样讲来,盛唐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浑厚”、“氤氲”的气象,证明它不单是属于某一个诗人的,而乃是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而在最推崇盛唐诗的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中,则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沧浪诗话》的见解事实上也是继承了“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这一传统的认识,集中了自《诗品》以至《诗式》各家的见解,而最后得出了结论:“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他说:“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从中可见《沧浪诗话》对盛唐诗的推崇之盛,而且,他是借用“悟”字说诗即使通过对诗歌中形象的捕捉来感悟诗歌的内蕴。他强调的盛唐气象中的气象指的是风格形象,而所谓的“浑厚”则是在与说明这个风格形象的蓬勃饱满,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

盛唐气象教案

盛唐气象》教案 徐铭晗 课题:《盛唐气象》 单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7册第6单元 类别:欣赏与评述 美术元素:丰满美学、唐三彩、色彩、造型 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五个版块组合盛唐时期艺术成就内容,分别以雕塑、绘画、书法、工艺、建筑来分类展现各个领域的代表杰作,再现盛唐时期的工艺、书法、绘画、建筑等取得的成绩,展现盛唐独到的艺术审美特色。欣欣向荣的盛唐文化不仅承载于艺术品更是将盛唐气象——政治、经济、文化特色显示于其中,而通过作品的欣赏不仅要理解跨时代的审美特点还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民族自豪感。本课所选艺术作品反映当时社会背景兼具艺术审美及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通过历史、唐诗的学习对于“唐朝”这个概念有了系统的概念化的构建,但这些基本停留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和一些诗歌文学等的赏析,对于其他艺术成就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的掌握通常以名词的概念组合知识,这些都是点的掌握;而且通过旅游、影视作品等才对于唐朝形象和一些唐朝文化风俗特色有了基本概念。就笼统地来说,各科的学习是“唐朝”这个形象的骨架,而不是更深入地理解一些艺术美和其内在含义。 教学思路: 唐朝是历史的一部分,与前后的发展分不开,以一种对比的眼光审美唐朝,尤其是盛唐艺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盛大的背景和成就。所以本课以人文历史发展为主轴,穿插艺术发展。如果单单把艺术从历史文化发展中分块出来讲是不全面的,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发展缘由,艺术承载于历史的缘由,以及今后发展的区别,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是完整的,单独讲艺术品的成就是单薄的,所以这将是一堂人文历史化的美术欣赏评述课。 教学准备:PPT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将基本了解盛唐时期的各种文化艺术成就和当时的审美特点,培养民

第3课盛唐气象知识归纳

《盛唐气象》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知识点1经济的繁荣 1. 表现 2. 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1 ) 背景: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 (2 ) 措施: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 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 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4. 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 (1 )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2 )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3 )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5. 唐与吐蕃

(1 ) 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 6. 特征: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 上的精神风貌。 7. 表现 (1 ) 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 等活动。 (2 )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知识点4多彩的文学艺术 8. 唐诗 (1) 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颜真卿的字(1) 书法: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2 ) 绘画: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 劲,风格奔放。 (3) 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 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盛唐气象”的提出及其内涵

“盛唐气象”的提出及其内涵 华夏经纬网 2009-5-20 信息来源:拙风文化网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在有关中国文学史的论著中,常常会碰到“盛唐气象”一说。然而,它是何人提出的?时间概念如何?所及范畴怎样?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却每每语焉不详或互相抵牾。依笔者考察,在现当代学者中,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是林庚先生。他在《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上就以《盛唐气象》为题,来说明盛唐时期的诗歌审美特征。他写道: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1〕 由此看来,所谓“盛唐气象”既是一种精神面貌,也是一种时代

特征,甚至也包含了作为一个时代诗人群体的个性特质。如果按此追溯起来,其实在林庚先生以前就人说到了“盛唐气象”,只是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已。早如胡适就曾于1928在《白话文学史》中写道,盛唐“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生观是一种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人生观”;“所以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学也就多解放的,自然的文学”,“文学的风尚很明显地表现种种浪漫的倾向”。〔2〕 苏雪林先生则在1933年于《唐诗概论》一书里发展了胡适之论,指出盛唐时期的“作品里反射的只是青春的光热,生命的歌颂,自然的美丽,祖国的庄严,什么人生的悲哀,社会的痛苦,永远不会到他们心上。况且道教正在发展,做人最高的标准便是神仙。所以那时诗人的人生观都像胡适所说的是‘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这种人生观和富裕繁华、奢侈闲暇的环境结合,当然产生一种春花烂漫、虹彩缤纷的烂漫文学。”[3] 而郑振铎先生则在1932年完成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书里,从艺术风格入手概括盛唐诗歌,认为盛唐时期“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有着醉人的谵语,有着壮士的浩歌,有着隐逸者的闲咏,也有着寒士的苦吟。有着田园的闲逸,

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 3.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包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学习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农业方面发明重要的生产工具________和________;重视兴修________。 2.手工业:(1)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______工艺水平最高,_______冠于全国。(2)越窑的 _______、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__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 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既 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___________的统治。 5.唐蕃和亲促进了_____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周边各族尊奉其为为各族的“________”。 7.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________,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8.(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的 美誉。(2)杜甫的诗歌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________”。(3)白居易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9.(1)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__、柳公权和欧阳询。(2)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 ________等。(3)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二、合作探究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第3课盛唐气象习题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i?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唐朝农业发 展迅 科技创新。 ①司母戊鼎 A.①② 2.唐朝手工业发达, A .青花瓷 ②曲辕犁 B.③④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 B .冰裂纹瓷器C.唐三彩 C.①④ ③筒车 D.②③ 世界工艺珍品 D .白瓷 ④地动仪 的是()3?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 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西域人)组成 的 A.艺术的繁荣状况B?农业的发展状况C.手工业的 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4?“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 A ?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 .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5?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中说“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 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说明唐与吐蕃的关系为( ,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 ) A ?和同为一家 B ?设立军事机构管辖C.武力征服 6.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 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 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戴 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 D .战争对抗关系 7.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 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A .顾恺之 B .吴道子C.张择端 D .赵孟頫 8?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称赞的是 ,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题写对 联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9.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 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节目如问创作“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诗句的作者是谁,你的回答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

第3课 盛唐气象 知识点(1)

第3课盛唐气象知识点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和筒车(灌溉工具); (3)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1)丝织: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 (2)制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2、表现:(1)唐太宗时,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设安西都护府)。(2)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 (3)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4)文成公主入藏 ①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②概况: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③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汉藏关系发展: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立“唐蕃会盟碑”。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1)李白:盛唐时期,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李白有“诗仙”的美誉。(2)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2、书法: (1)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 (2)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玄秘塔碑》; (3)欧阳询:于平正中见险绝,《九成宫醴(lǐ)泉铭碑》。 3、绘画: (1)阎立本: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步辇图》; (2)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