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讲学

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讲学
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讲学

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初稿)

第一章服务体系范畴

创业服务是紧密围绕技术创新链、企业成长链而形成的服务集群。

产业园区的创业服务体系是指:产业园区依托现有的产业定位和资源基础,建立创业创新载体,以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围绕创业企业的核心需求,搭建以空间物业服务为基础,以产学研对接、政策服务、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科技中介、市场营销以及创业文化环境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整合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资源而形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创业服务可按服务要素来源、服务内容属性、服务的创业主体链分布、服务圈层等做不同的分类。本体系目标在于为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体系的组织、建设、运营提供引导性规范,采用以园区运营为主体,以服务要素来源分类为主线、以服务内容属性为副线的阐述方式,将创业服务分为三大类:一是整合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机构资源提供的市场服务;二是产业园区依托自有资源直接面向创业企业提供的园区服务;三是整合各级、各条线政府资源提供的政务服务。

(一)市场类服务

市场类服务由市场需求驱动,其创业服务内容主要集聚在科技中介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具体涵盖并不限于以下方面:科技金融、人才服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科技中介以及其它各类专业服务。

1、科技金融服务:包括创业投资、债权融资和金融中介等服务;

2、人才服务:包括人才就业与企业招聘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大学生创业服务、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以及人才公寓资源配套等人才延伸服务;

3、技术创新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项目交易服务、校企合作、科技中介、技术应用示范等产学研用对接服务;组织建设公共实验室,推进大型实验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共享应用等公共研发服务;

4、市场营销服务:包括企业宣传、产品推广、产品营销、政府采购等服务;

5、其它专业服务:包括法律、财务、咨询、评估、担保、技术经纪、信息服务、专利

认证、项目评估、商务统购、手续代办等服务。

(二)园区类服务

园区类服务指创业服务中心自身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空间设施资源类服务、创业文化构建内容。

1、空间载体服务:提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办公、研发、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厂房、研发楼宇、商务楼宇,以及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空间载体;

2、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水电、道路、网络通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智能建筑与物联网建设;

3、公共设备设施服务:公共会议室、产品展示厅、商务接待厅、仓储配套等;

4、物业及城市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安防、保洁、绿化等基础物业服务,以及餐饮、居住、交通、休闲娱乐等城市综合配套服务;

5、创业文化构建服务:包括用户中心(业务受理、申请查询、投诉中心等)服务、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各类活动组织与发布、企业例行走访、创业群体的互动平台构建,以及

企业社会责任、人文关爱、诚信创建等。

(三)政务类服务

政务类服务主要指政府职能部门在园区内为创业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具体可包括:

1、政策宣讲与信息推送服务:包括政策申报、受理、宣讲通知等相关资讯的推送服务;政策支持范围、申报条件、扶持力度等内容的企业宣讲;

2、政策协调服务:根据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创业企业的特殊需求,反映政策诉求、实施政策评估、开展政策协调、提出并争取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3、政务一门式服务:包括开办设立、企业资质、工商、税务、规划管理、项目审批、海关、出入境、政府采购、人才交流、劳动保护等在内的政务一门式服务;组织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政策申报的咨询、代办服务。

第二章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内容

围绕着技术创新和创业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开放发展、持续创新的过程。以下从市场类服务、园区类服务、政务类服务三大领域,选择了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覆盖面广、需求量大、重要性强的八项服务做出进一步的重点阐述。

(一)空间物业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需要建立相应的物理空间,为创业企业提供必备的入驻空间以及相应的基础物业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要为企业提供的独立的创业空间,满足企业研发、生产等日常经营需求。原则上创业载体可经营面积不少于2000平米。

2、创业空间应匹配完善的安防、保洁、绿化等基础物业服务。

3、创业服务中心应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水电、道路、网络通讯等。

4、创业服务中心应主动对接产业园区和周边城市配套资源,为创业企业及其从业人群提供餐饮、居住、交通、休闲娱乐等综合配套服务。

5、创业服务中心应为企业提供公共会议室、产品展示厅、商务接待厅、仓储配套等公共服务空间。

6、创业服务中心建立面向企业(及企业主营业务)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

7、创业服务中心推进智能建筑与物联网建设,促进环境保护、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公共设施服务,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二)创业辅导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应组织各类专家、导师和服务机构资源,围绕初创型科技创业企业,开展创业辅导服务。帮助创业企业建立和完善创业思维,避免创业的盲目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1、组织开办各类创业培训班,讲授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

2、帮助创业者形成或完善创业项目构想,并对其未来企业的产品、客户、市场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等做出专业指导;

3、就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所涉及的知识、政策、法规以及各种常见的问题提供咨询和解答;

4、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论证服务,指导开展项目市场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风险评

估、投资效益等创业各环节的预测服务;

5、为创业者分析和确定创业资金需求,并协助完成其创业融资所需的商业计划书,提供融资和引资方面的洽谈和对接服务;

6、给创业者寻找或培养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

7、通过回访调查、后期支持和长期导师顾问等方式,协助创业者应对或解决创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帮助开办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三)创业文化与互动交流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应推进创业文化氛围建设,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协助创业企业参与各类创业互动交流活动。

1、协助创业企业对接项目投资平台、项目推广平台、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技术联盟等平台互动交流组织;

2、搭建创业群体的园区互动平台,促进创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联合创新及产业链合作;

3、搭建开放型的创业综合交流平台,促进创业企业与专家顾问、服务机构之间的创业交与互动。

(四)科技金融服务

1、创业投资服务聚焦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创业投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向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创新型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并不断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

(1)创业服务中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形成创业投资资本,并委托专业化管理团队进行管理。

(2)创业服务中心吸引各类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

(3)创业服务中心直接面向入驻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服务,或者以租金投入置换股权的多种服务形式,为创业企业的早期成长提供股权投资、创业导师、创业场所一体化、一揽子的综合服务,实现“基金+基地”、“孵化+投资”、“投贷联动”等各类创新型投融资运作模式。

(4)创业服务中心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设创业投资基金集聚区,对接市引导基金运作。

2、债权融资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应对接银行机构以及地方政府推动成立的各类金融服务主体,面向创业企业推出公益或有偿的债权融资对接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签约银行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推荐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前臵评估及辅助征信服务。

(2)创业服务中心与银行机构合作,建立较为健全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担保、再担保服务、

企业债、集合票据等服务,推出各类债权融资服务产品。

(3)创业服务中心直接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为创业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服务的主体。

3、金融中介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引入法律、财务、咨询、评估、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关联的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开发区金融服务联盟等服务平台作用,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技术经纪、信息服务、市场预测、项目评估、财务及法律咨询等服务。

(2)创业服务中心举办创业企业项目路演、上市辅导、投资对接、股权融资及资本市场知识培训等服务。创业服务中心联合专业的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有偿的项目包装及融资咨询服务。

(3)创业服务中心与银行、保险、信托、基金、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满足创新企业需求的各类金融创新服务。

(五)人才服务

在围绕为创业人才提供服务,以及为创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创业服务中心要对接全国各个地方的人才资源,同时应围绕创业企业关于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核心需求、共性需求,整合市场化、社会化资源推出一些具体的、实操性强的专业服务。具体可包括:

1、人才就业与企业招聘服务

(1)创业企业因为人才流动性相对较高以及发展的需要,一般都会处于长期招聘的状态。鼓励创业服务中心组织企业与招聘机构战略合作,降低创业企业招聘成本。

(2)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与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通道,为辖区内的企业与各大高校招生办、院系间建立工作联系,面向企业提供实习生招聘、校园招聘等服务。

(3)针对创业企业组建或扩充核心管理团队的需求。鼓励创业载体与高端猎头机构及人

力资源服务公司建立合作,为创业企业提供直接的猎聘服务。

2、人才培训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根据自身的条件提供公共培训教室或建设网络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培训服务。

(2)创业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培训机构,面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关于薪酬体系、行业薪资调查等热点问题的培训及咨询活动。

(3)创业服务中心可以设立专门的补贴政策,用于鼓励创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培训活动,或者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3、大学生创业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对接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苗圃、孵化空间、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创业导师等一体化服务。

4、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对接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千人计划”等针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相关政策,提供系列园区服务、政务服务。

(2)为高层次人才创业重点提供居住户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个税退返等社会保障服务。

(3)为高层次人才创业重点提供住房补贴、人才公寓、配偶安置、国际学校、高层次医疗等生活配套服务。

5、人才延伸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可以直接投资规划建设人才公寓,或采用市场化合作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整合园区周边闲置的房产资源统一包装、统一管理作为人才公寓,满足人才入驻需求。

(2)创业服务中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整合园区与周边城市配套资源,为人才提供医疗健康、子女入学等其它延伸服务。

(六)技术创新服务

技术创新服务可包括产学研用对接和公共研发平台服务。

1、产学研用对接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推动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以及更多小微企业形成产业联盟,构建合作共赢、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集团的优势资源,大力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集团与创业载体的联动合作,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培育优质项目源。

(2)创业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项目交易服务。通过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与对接,向创业企业提供集展示、交流、交易、推介和评估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交易服务。

(3)创业服务中心推动创业企业产业链对接和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搭建平台,鼓励创业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总集成总承包企业,以及研发设计与服务核心企业等对接,加强创业企业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市场推广,以及创业企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2、公共研发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从满足创业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及公共设施共享的需求角度,组织建设或对接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

(2)创业服务中心组织大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社会资源,推进大型实验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共享应用。

(3)创业服务中心组织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社会资源,推进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和服务提供。

(七)市场营销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签约营销推广类服务平台和渠道服务商,拓宽中小企业产品销售渠道。

2、创业服务中心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市场大客户单位和中小企业的业务对接,帮助中小企业“借船出海”扩大市场。

3、创业服务中心不定期组织辖区内的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鼓励和引导本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八)政务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应发挥与政府部门紧密联系的优势,在创业投资、科研项目扶持、研发投入补贴、人才服务、市场营销推广等各领域的政策信息推送、解读宣传、辅助申报等环节为创业企业提供及时的各类政策性服务,具体可包括:

1、政策宣讲与信息推送服务

(1)创业服务中心建立政策监测机制,密切关注与园内企业相关的各个部门的最新政策发布、调整、申报等动态信息,建立相应的政策信息数据库,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邮件、短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向企业推动最新的政策项目信息,包括政策申报、受理、宣讲通知等相关资讯。

(2)创业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关注的一些重点、热点政策,组织相关政策制定部门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讲服务,就政策支持的范围、申报条件、扶持力度等内容向企业提供直接的宣讲和咨询服务,并形成常态的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政策宣讲和咨询活动。

2、政策协调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根据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创业企业的特殊需求,反映政策诉求、实施政策评估、开展政策协调、提出并争取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1)创业服务中心协调所在区域的政府部门配备企业政务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开办设立、企业资质、工商、税务、规划管理、项目审批、海关、出入境、政府采购、人才交流、劳动保护等服务。

(2)创业服务中心应整合资源,为创业企业政策咨询与申报服务提供便利。

第三章创业服务中心的业务运营管理

创业服务中心可遵循“政府引导、社会为主、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组建创业服务的业务运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创业服务支撑系统二个部分。

(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创业服务中心与创业企业之间实现沟通交流的服务系统。具体包括以创业企业为核心的客户对接、服务引流、业务互动与活动组织等部分内容。

1、客户对接

除了招商活动、客服中心前台接待等传统方式外,创业载体与创业企业对接的方式还可有:

(1)直接进入:创业企业直接接入创业载体的PC门户、手机APP门户、微信门户;

(2)自媒体对接:创业载体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电台等自媒体工具建设和推广,支持创业企业以“粉丝”模式接入;

(3)外部媒体对接:百度及各类搜索引擎网站、企业社交类网站的链接导入。

2、业务推广

创业载体具体针对不同的创业服务产品,可以面向创业企业采用不同的业务推广方式:

(1)创新创业活动推广: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推广,如各类创业大赛、创新产品展示会、创新服务体验推广会等。

(2)来访接待推广:创业载体设立客户服务中心或招商服务中心,对上门拜访的创业企业介绍园区及系列服务。

(3)例行走访推广:创业载体客户服务团队对入园企业,制定例行走访制度和服务规范,通过企业走访推介获取需求,推介各类服务。

(4)产品招商推广:针对各类创业服务,以服务集成、产品打包的形式嵌入园区产业招商系统,通过招商推介引入客户。

(5)营销活动推广:将创业服务整理形成独立的产品系统,通过产品线上营销、线下体验推广的方式引入客户。

(6)产学研对接推广:针对技术转化、产学研对接、大学生创业等特定客户,选择合作的服务产品,通过系统对接、线下活动组织等方式定向引入。

(7)专家导师代言推广:针对创业企业的需求特征,签约创业辅导类、行业技术类、企业经营类的专家、导师,以专家推广、互动的方式引入企业客户。

(8)渠道伙伴推广:通过与创业服务关联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市场机构的业务合作,以网站对接、线上推广、线下活动联合组织等方式,实现各类创业渠道、伙伴平台的客户推广。

(9)跨界合作推广:通过与政府、资本、媒体、专家、大型企业、服务机构等创新创业关联资源的跨界合作,构建各类虚拟和线下创业服务环境,从中获取创业企业的客户推广。

3、业务互动与活动组织

(1)发动互动主体的全面参与: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创新创业已成为发展主旋律的重要内容,吸引了社会各方参与。包括创业载体内部服务人员、创业企业及创业者、专家、政府、社会公众和社会服务机构等;

(2)丰富互动活动的主题内容:创新创业关联的服务内容,包含围绕技术创新链、企业成长链而形成的各类服务集群,形成丰富的互动主体。具体包括形象展示类、创新服务类、

创业服务类、专项服务类、热门话题类等;

(3)形成可循环的互动方式:由于创业载体的稳定性和创业企业的流动性特征相结合,互动各方形成进入-参与-互动-认同-循环往复的可循环系统;

(4)构建多样化的互动渠道:包括互动门户、微信产品、创新创业相关圈群,以及线下服务平台。

(二)创业服务支撑系统

创业服务支撑系统是创业服务中心有效组织资源与业务,实现实施创业服务的全方位保障系统。具体包括业务统筹、资源调度、业务规范以及业务运营综合管理等部分内容。

1、业务统筹与资源调度管理

(1)以业务为导向,市场服务、政务服务等第三方服务的资源整合与业务统筹,需要明确业务合作模式、业务定价策略、业务营销推广和业务发布管理、业务资源调度等业务支撑内容;

(2)园区自供应服务,需做好业务后台相关的团队资源和落地服务支撑。

(3)以产品为导向,涉及政务、市场、园区资源及业务二次组合的综合性服务产品,需要实现产品的组合管理支撑。

2、业务实施规范管理

(1)根据业务的过程服务和交易特征,建立满足业务线上交易、线下交易、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交易的业务支撑系统;

(2)建立业务从发起到结束的过程监管和质量评价机制;

(3)建立业务支撑所需的后台流程、表单、制度和考核机制

3、业务运营综合管理

创业服务中心与创业服务相关的经营管理,包括经营团队管理、创业服务中心资产管理、服务资源管理和数据应用管理等。

(1)专业团队管理

培育面向创业服务中心运营、创业企业服务的专业团队是中心运营成功的关键保障。创业服务中心需培育相对独立的创业载体管理及服务运营团队。

1)设立企业联络员、企业辅导员、政策宣讲专员、创业投资专员等关键岗位,并设立业

务导向、岗位分工的绩效考核制度;

2)提供从基础性的空间入驻、物业服务到专业的创业苗圃、孵化、加速、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创业投资、人才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3)鼓励服务运营团队参加创业服务体系相关的各类上岗培训、专业培训。

(2)创业服务中心资产管理

1)创业服务中心对物业资产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包括创业空间物业、公共服务设备设施、园区固定资产在内的创业服务中心资产管理系统。

2)创业服务中心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年度预算中增设或者扩充创业服务运营专项经费,充分保障创业载体运营和企业服务的经费投入,确保各项服务的组织和正常运转。

3)创业服务体系规划的基础性的服务要直接的经费保障,增值服务如涉及到与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机构合作运营的服务业务,可按市场化规则产生一定的服务收入。

(3)服务资源管理

创业服务中心的业务运营,带来了丰富的来自第三方的业务资源。主要包括招商机构、

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单位资源,专家、导师、中介经纪人等个人资源。建立完备的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创业服务中心的业务发展、园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1)规范并完善第三方资源管理。建立第三方业务资源的准入机制和分类管理,并与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企业服务紧密结合。如各类产业论坛与招商系统的结合、金融机构与企业创投的结合等等。

2)聘请成功企业家、行业技术专家、专项服务专家等,建立创业导师服务队伍。产业园区应基于各自的产业定位,动用各种资源在产业细分领域中物色成功的企业家、行业技术专家、专项服务专家扩充组建创业导师服务队伍,并以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导师、创业企业结对子服务。

(4)数据应用管理

创业企业是创业服务中心的核心价值所在,以创业企业与创业服务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连续的企业信息档案库是创业服务中心产业运营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企业信息档案库是以企业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涵盖园区各项服务业务信息的信息档案库群。建立完善的企业库,也就同步建立了创业服务中心的资源库、服务库、业务库。

创业企业数据库及企业服务档案应记录的要素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业务信息两部分。建设创业企业数据库是一个核心系统功能,并贯穿于创业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项功能规划中。

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和应用,创业服务中心应能够对园区资源、团队服务、企业成长的各项经营绩效做出统计与分析,以便辅助经营决策,更好地提升服务与运营效率。

1)园区资源统计分析。创业服务中心招募、合作的各类招商机构、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单位资源,专家、导师、中介经纪人等个人资源的业务量、企业评价等统计分析。

2)园区资产绩效管理。创业服务中心自有创业空间物业、公共服务设备设施的统计和绩效分析。如入驻率、单位面积创新成果产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统计等。

3)团队服务绩效管理。创业服务中心服务运营团队的个人工作统计与绩效管理。

4)园区企业统计分析。创业服务中心园内企业的分类统计、税收与经济指标统计、成长性分析等。

第四章创业服务体系评估

创业服务体系评估的目标在于通过运营管理和企业服务的有效组织与运行,逐步形成创业服务中心内创业企业及其服务的跟踪监测体系。同时有利于进一步统筹、指导创业服务中心的规范化运营管理,推进创业企业服务的平台化、规范化、标准化。

创业服务体系评估包括创业企业评估、创业服务评估和运营管理评估三大板块内容。

(一)创业服务体系考评机制

建议创业服务中心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实行创业服务统计、审核和动态管理:

1、建立创业服务统计制度,定期统计相关数据。

2、定期对工作进行考评,考评范畴包括创业企业评估、创业服务评估和创业服务支撑评估等。

3、制订和完善内部评价指标体系,每年进行内部指标评定,以便发现问题,积极改进。

(二)创业企业评估

对创业企业的单体评估主要包括企业架构、财务运营、市场竞争、研发生产、文化与团队建设等五个板块,并由此得出创业服务中心的企业汇总评估:

1、创业企业单体评估

(1)企业架构评估:包括产权股本、董事会决策机制、部门组织等三子项九小项评估(2)财务运营评估:包括资产经营指标、资产债务指标等二子项八小项评估;

(3)市场竞争力评估:市场影响、渠道能力、服务能力、订单表现等四子项六小项评估;(4)研发生产力评估:研发投入、技术产出、技术产品等三子项九小项评估;

(5)文化与团队建设评估:管理团队、员工文化、荣誉证书等三子项八小项评估。

2、创业载体企业汇总评估

(1)企业规范性评估:包括企业数量、企业的产业定向率、架构完善指数、文化与团队建设指数、研发生产力指数等;

(2)企业成长性评估:包括死亡率、毕业率、财务运营指数、市场竞争指数等。

(三)创业服务评估

1、服务覆盖度评估

(1)园区类服务:包括空间设施资源类服务、园企互动类服务、创业文化氛围与环境建设类服务等三子项十二小项;

(2)市场类服务:包括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五子项二十小项;

(3)政务类服务:包括政策服务、政务直办等二子项四小项。

2、服务满意度评估

(1)基于服务分类的客户满意度统计;

(2)基于单业务实时反馈的客户满意度统计。

(四)创业服务支撑评估

创业服务支撑评估包括业务支撑评估、经营绩效评估两大类内容。

1、业务支撑评估

业务支撑评估包括业务标准化、业务交互性、业务统筹管理和业务执行规范评估等四个子类内容。

(1)业务标准化评估

1)针对创业企业的各项服务,实现业务内容、定价、发布等的标准化;

2)在服务记录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各分类统计和分析手段,形成业务评估模型和报告。(2)业务交互性评估

1)建立通畅的业务发布和推广通路。通过公告牌、网站以及APP、短信、微信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向入驻企业公示业务信息,并建立业务申报口;

2)通过各类线上互动和线下活动的组织,建立通畅的业务交互和意见采集通路。(3)业务统筹管理评估

1)建立规范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准入评估机制;

2)建立企业导向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业务评价及竞争淘汰机制。

(4)业务执行规范评估

1)建立从业务需求发起、服务对接、过程监管到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全程记录系统;

2)建立业务执行相关的制度、流程、表单。

2、经营绩效评估

创业服务中心经营绩效评估包括服务团队绩效、资产管理与绩效、资源管理与绩效、信息化管理创新等四个子类内容。

(1)服务团队绩效评估

1)分类业务工作时效统计;

2)服务支撑与日常经营的工作时效统计;

3)岗位业务的客户(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与专家)满意度评估;

(2)资产绩效评估

1)物业经营租赁、公共服务设备设施及其他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2)物业租赁(出租率、收租率)绩效评估;

3)公共服务设备设施使用率评估;

(3)资源绩效评估

1)入驻企业、意向企业的行业、领域分类统计评估;

2)业务合作机构与专家资源的服务领域分类统计评估;

(4)信息化管理创新评估

1)统一用户管理:实现创业服务中心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人员、创业项目、创业企业、服务机构、专家导师的统一用户管理和个性化工作界面。

2)统一业务管理:实现创业服务中心园区服务类、市场服务类、政务服务类等各类服务、业务的前后台统一管理。

3)统一经营控制:实现统一的招商、客服工作一体化管理;实现资产、资源、团队的一站式管控。

公共服务事业部创业服务中心

2016年5月12日

从传统园区管理到创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从传统园区管理到创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创业环境的持续发酵,近年来,产业园市场处于一个持续火热的状态。经历早期的数量上的野蛮增长之后,很多产业园和孵化器经营模式显露短板,市场发展步入瓶颈期,部分孵化器面临倒闭危机,两极分化现象突显。2016年,中小企业产业园和孵化器市场发展将迎来“大洗牌”,促进整个市场逐步朝着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发展。近日,北京经开总裁周世义就“园区转型”、“智慧园区”等问题分享了北京经开在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实践工作和成功经验。一、产业园区转型的背景产业园区转型面临几个重大背景,首先,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从最早的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以至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当前,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创新成为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核心,智力资源成为主要依托,这些使得产业园区的形态和内容也处在变革的关头。其次,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也处于变革期。现在权威提法是,当前经济不仅仅是V型、U型发展,而是L型发展,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受国内宏观经济影响,我们现在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无论是去库存,还是去产能,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以健康医疗、互联网、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经济又开始蓬勃发展,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机会众多。第三,是产业

园区经营模式面临重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产业园区经营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园区自身产业链的深化、园区运营管理专业度的提升,并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使得整体的园区运营管理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基于以上考虑,周世义认为未来产业园区将最终朝向四个方面发展,也就是共享、共建、社群、孵化。作为平台的产业园区,必须主动迎合时代变化,去围绕这四个核心关键词,去真正推进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那么,在互联网+的时代,就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工具,去加速这一变化的到来。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经开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依托智慧云服务平台,去构建全面的创新型生态服务体系的根本原因。二、创新型生态服务体系的建设传统的产业园区管理有一套基础性服务体系,主要是围绕基础物业来开展的管理。但在新的形势下,新的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互联网状态下,我们要怎么做呢? 必须构建创新型、生态的服务体系!首先,我们要认清产业园区的本质。当前,很多做产业园区的开发商依然抱着做房地产的想法做园区,认为我拿到地,盖好房卖掉,我作为开发商的使命就结束了。但实际上政府规划产业园区的出发点是要在这片土地上构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经济产生支撑的一个产业园区,这与房地产模式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在任何场合都说,产业园区不是房地产。产业园区的建设要

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详细

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创新服务 体系建设方案 2011年11月

目录 一、北科建嘉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背景 (3) 二、北科建嘉兴创新服务体系借鉴经验 (3) 三、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9) 四、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策略及目标 (10) 五、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重点 (11) 六、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内容 (12) 七、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19) 八、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时间规划 (20) 九、嘉兴公司2011年下半年——2012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计划 (21) 附: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政策概览

一、北科建嘉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背景 在“立足北京、兼顾外埠”的市场战略下,北科建集团布局于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长三角科技新城—嘉兴长三角创新园。嘉兴长三角创新园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直接投资约100多亿元,由产业研发区、商务功能区及生态住宅区三大功能区块组成。其中,产业研发区作为极具生态景观特色的国际高端产业园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及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方向,将汇聚各类创新人才,形成科技创新源头,提升区域产能升级。随工程推进,产业研发区一期将于2011年12月交付,为打造环境清新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产业高度集聚、自主创新活跃的高新产业创新平台,园区亟待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以实现北科建集团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服务创新的科技地产服务模式。 二、北科建嘉兴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借鉴经验 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是北科建集团集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发经验之大成,在嘉兴市各级政府指导支持下按照科技地产全新模式开发的科技新城项目。项目依托北科建集团十余年科技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在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构思上充分借鉴集团现有园区服务体系构架,同时结合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研发区区位特征,参考所在区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园区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我项目特色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一)北科建集团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经过近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北科建集团所开发运营的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已发展形成了配套服务完善、重视自主创新、促进

产业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法V1

XXXXX产业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方案 前言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是我省实施“以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加快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是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是我省实现快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川电信于2007年开始协助四川省经委建设产业园区信息化平台,四川省产业园区信息化平台由省级平台、园区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三级组成,利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园区信息、园区企业信息,并且构建相互的信息交换和工作管理通道,从而形成整体的信息优势和有序工作管理机制。 四川电信愿意利用资金、技术、网络、运行、管理、服务上的优势,本着服务政府的宗旨和“稳妥、规范、高效”的原则及双赢的合作模式,与XXXX工业园区管委会强强联手、加深合作、携手加速推进XXXX工业园区整体信息化进程! 第一章产业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目的 1、以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借鉴成熟的产业园区信息化

建设经验和模式,构建高水平复合式产业园区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和立体式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园区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效提高产业园区及入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管理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全市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 2、加强园区安全管理,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地发展,通过信息平台将产业园区形象向全球宣传展示,各级领导及时掌握园区及企业建设、重点项目进度等情况。 3、结合当地政府政策和四川电信成熟的网络和丰富的各种资源,同时聚积社会其他先进的软件系统,构建面向产业园区和入住企业的信息化共用技术及通用基础管理平台。 4、本着政府指导、园区管理、市场运作的原则,利用先进理念和技术,将产业园区和入住企业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整体包装和推介,集中打造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特色功能的国内先进信息平台。 5、充分利用四川电信的资源、技术、服务等优势,大幅度降低园区和入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本和门槛。 第二章产业园区信息平台总体规划 产业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完成以后,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满足产业园区对入园企业发展进行政策指导、工作部署、经济运行要素协调的各种具体需求。 2、满足园区企业对园区的数据、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上报反映

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园区规划方案

产业园区规划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园区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学计划。[编辑] 为了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产业园区规划,在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应该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在做园区规划时应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关联发展原则 关联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成链发展原则 成链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地区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集聚发展原则 集聚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集约发展原则 集约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合作发展原则 合作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向度。 [编辑] 园区产业规划

市产业园区企业服务导则

上海市产业园区企业服务导则 (版) 导言 企业服务是产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需求。企业服务质量是衡量开发区投资环境和体现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促进产业园区树立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服务工作,引导企业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切实提升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品牌,特制定本导则。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由全市各类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科研、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开发、建设、经营活动,并开展企业协调、管理与服务的各类产业园区。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由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开发区; 由市政府认定的产业基地; 由市政府规划明确的产业区(块)和城镇工业地块; 其他相关的产业园区。 .制定原则 导向性原则:引导园区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不断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和方法,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功能,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企业客户满意度; 规范化原则:建立客观、全面、系统的园区企业服务体系,推进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和服务管理等方面标准化和规范化。指引园区改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方向,切实提升园区品牌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操作性原则: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科学、合理的企业服务工作内容和措施,指导园区结合现阶段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服务工作。 .企业服务范畴 涵盖园区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及其服务管理全过程; 包括服务条件、服务内容、社会公共服务、服务管理、服务评估。 .服务条件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配套建设、服务机构与服务场所的配置、企业服务经费的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 4.1.1按照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园区内水、电、气、绿化、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全; 4.1.2园区内建有较完善的网络服务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管理服务机构以及入驻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发布等网络服务需

以互联网+提升产业园区运营服务

以互联网+提升产业园区运营服务 近两年,在园区土地日益稀缺、优惠政策日益趋同、产业转移日益式微的大环境下,我国产业园区正在由以开发为主转向以运营为主,“重开发、轻运营”转向了“重合作、重服务”,产业园区已经进入拼运营拼服务的阶段。我们也接触了不少园区运营规划的服务需求,其中的一个共性需求就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来提升园区运营服务能力,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理解整理成文,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笔者看来,产业园区的运营服务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园区物业管理 园区物业管理是体现园区运营管理水平的基础,其目标在于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园区的物业管理需求,包括供水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管理、物业租售和收费管理、物业报修和装修管理、停车位和车辆出入管理、会议室和图书馆等公共资源管理、园区公告和资讯管理、生活餐饮与出行服务、社区活动服务等等,在产业园区运营中,需要有明确的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各项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流程和规范。 2、园区增值服务

打造园区增值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收益。园区增值服务包括企业商务与创业服务(工商注册等)、人力资源服务、集中采购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财务金融服务、IT服务、营销咨询服务、物流代理服务等。在这方面,需要系统梳理园区增值服务需求,明确园区增值服务体系,设计各项增值服务的内容和流程,打造真正能为园区增值的功能平台。 3、科技创新服务 当前,一流园区都在不断完善从“创意-创业-创新”的内生成长机制,科技创新服务则是围绕“创意-创业-创新”的链条展开,旨在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园区。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服务围绕主导产业的创新链展开,包括项目申报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中试生产服务、检测认证服务、创新孵化服务等内容,其规划建设需要系统梳理园区科技创新服务需求,明确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各项科技创新服务的内容和流程。 园区运营服务的内容很广泛,要借助互联网提升园区运营服务,关键在于建立园区互联网思维,让互联网+为园区运营注入新的发展基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互联网思维

上海产业园区企业服务导则

上海产业园区企业服务导则2013

————————————————————————————————作者:————————————————————————————————日期: 2

上海市产业园区企业服务导则 (2013版) 导言 企业服务是产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需求。企业服务质量是衡量开发区投资环境和体现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促进产业园区树立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服务工作,引导企业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切实提升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品牌,特制定本导则。 1.适用范围 适用于由全市各类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科研、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开发、建设、经营活动,并开展企业协调、管理与服务的各类产业园区。 1.1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1.2由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开发区; 1.3由市政府认定的产业基地; 1.4由市政府规划明确的产业区(块)和城镇工业地块; 1.5其他相关的产业园区。 2.制定原则 2.1导向性原则:引导园区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不断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和方法,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企业客户满意度;

2.2规范化原则:建立客观、全面、系统的园区企业服务体系,推进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和服务管理等方面标准化和规范化。指引园区改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方向,切实提升园区品牌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3操作性原则: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科学、合理的企业服务工作内容和措施,指导园区结合现阶段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服务工作。 3.企业服务范畴 3.1涵盖园区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及其服务管理全过程; 3.2包括服务条件、服务内容、社会公共服务、服务管理、服务评估。 4.服务条件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配套建设、服务机构与服务场所的配置、企业服务经费的保障; 4.1基础设施建设 4.1.1按照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园区内水、电、气、绿化、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全; 4.1.2园区内建有较完善的网络服务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管理服务机构以及入驻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发布等网络服务需求。 4.2交通配套建设 4.2.1园区内分布并安排合理的公交(班车)线路、运营时间与站点;

产业园区服务体系

产业园区服务体系 一、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载体,自1979年蛇口工业区建立开始,我国产业园区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产业的升级,园区形态也在不断迭代升级,经历了四个主要演进阶段:第一代园区为无产业主题型 在发展初期,产业园区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工业厂房等物理空间,大多没有明确的产业主题,多行业的企业混杂聚集在同一个园区内,内部协同性差。 第二代园区为产业集聚型 园区有了较为明确的产业主题,但没有形成产业链思维,现阶段国内很多开发区仍属于第二代园区。 第三代园区为产业链型 在明确的产业主题基础上,更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与配合,强调强链补链延链。 第四代园区为产业生态型园区 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生态型园区正在迅速崛起,各类产业主体和相关参与者能够紧密关联,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园区产业形态的变迁是产业升级的体现,本质上是经济驱动因素的变化。在创新驱动时代,产业园区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为产业提供物理空间,更应通过体系化的园区配套和服务的打造,创造产业发展的最优环境,从而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构建创新氛围,最终形成高效、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配套及服务体系构建能力已经成为产业园区的

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产业园区六大运营服务功能 金融服务:引入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入园企业提供投资、信贷业务、投行业务,企业上市扶持和金融综合服务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政务服务:搭建线上云政务智慧大厅、线下园区政府服务大厅,为入园企业提供企业工商注册、税务办理、政策申报、企业资源、项目审批等政务对接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协助企业建立自己的招聘管理平台,一站式发布,同步推送各大招聘网站,同时提供人才中介、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服务,解决企业招人用人养人,构建园区人才生态链,打造成长型人才发展基地。 智慧物管服务:以“互联网+智慧化”为基础,构建创新型物业管理系统,实现企业从入驻园区到日常管理的成长型、陪伴式服务。从物业管理到园区综合智慧化管理平台,从基础到增值到智慧化形成,呈线性发展。 产业指导服务:为园区企业构建集引入订单、孵化升级、降低成本、企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发展加速器”,搭建强大产业链整合服务平台,获得资源集中的一站式服务。 创业支持服务:结合科技信息服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相关科技服务业务,面向创新创业群体、投融资、地方科技服务等不同群体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提供创客空间与政策扶持,为地方创新创业提供支撑服务。

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方案

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11月 目录

一、北科建嘉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背 景 (3) 二、北科建嘉兴创新服务体系借鉴经 验 (3) 三、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思 想 (9) 四、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策略及目 标 (10) 五、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重 点 (11) 六、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内 容 (12) 七、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保障措 施 (19) 八、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时间规 划 (20) 九、嘉兴公司下半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计划 (21) 附: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政策概览

一、北科建嘉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背景 在“立足北京、兼顾外埠”的市场战略下,北科建集团布局于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长三角科技新城—嘉兴长三角创新园。嘉兴长三角创新园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直接投资约100多亿元,由产业研发区、商务功能区及生态住宅区三大功能区块组成。其中,产业研发区作为极具生态景观特色的国际高端产业园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及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方向,将汇聚各类创新人才,形成科技创新源头,提升区域产能升级。随工程推进,产业研发区一期将于12月交付,为打造环境清新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产业高度集聚、自主创新活跃的高新产业创新平台,园区亟待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以实现北科建集团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服务创新的科技地产服务模式。 二、北科建嘉兴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借鉴经验

北科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是北科建集团集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发经验之大成,在嘉兴市各级政府指导支持下按照科技地产全新模式开发的科技新城项目。项目依托北科建集团十余年科技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在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构思上充分借鉴集团现有园区服务体系构架,同时结合嘉兴长三角创新园产业研发区区位特征,参考所在区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园区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我项目特色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一)北科建集团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经过近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北科建集团所开发运营的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已发展形成了配套服务完善、重视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园区环境和园区文化。企业孵化器集群、技术研发机构集群、中介服务和配套服务机构集群等创新要素在园区汇集并相互作用。当前两大主园区已初步建设完成了基于各细分产业领域的创新服务体系,包括技术、资本、人力、市场的公共产业服务体系。 1.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1)园区于 7月发起成立了“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联盟现有成员50多家,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海内外专家和学者加入,积极融入并大力开拓全球外包服务市场。 (2)园区建立了网上图书馆,整合万方数据、CNKI两家国内最大的科技文献数据提供商的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文献检

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讲学

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初稿) 第一章服务体系范畴 创业服务是紧密围绕技术创新链、企业成长链而形成的服务集群。 产业园区的创业服务体系是指:产业园区依托现有的产业定位和资源基础,建立创业创新载体,以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围绕创业企业的核心需求,搭建以空间物业服务为基础,以产学研对接、政策服务、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科技中介、市场营销以及创业文化环境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整合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资源而形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创业服务可按服务要素来源、服务内容属性、服务的创业主体链分布、服务圈层等做不同的分类。本体系目标在于为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体系的组织、建设、运营提供引导性规范,采用以园区运营为主体,以服务要素来源分类为主线、以服务内容属性为副线的阐述方式,将创业服务分为三大类:一是整合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机构资源提供的市场服务;二是产业园区依托自有资源直接面向创业企业提供的园区服务;三是整合各级、各条线政府资源提供的政务服务。 (一)市场类服务 市场类服务由市场需求驱动,其创业服务内容主要集聚在科技中介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具体涵盖并不限于以下方面:科技金融、人才服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科技中介以及其它各类专业服务。 1、科技金融服务:包括创业投资、债权融资和金融中介等服务; 2、人才服务:包括人才就业与企业招聘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大学生创业服务、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以及人才公寓资源配套等人才延伸服务; 3、技术创新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项目交易服务、校企合作、科技中介、技术应用示范等产学研用对接服务;组织建设公共实验室,推进大型实验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共享应用等公共研发服务; 4、市场营销服务:包括企业宣传、产品推广、产品营销、政府采购等服务; 5、其它专业服务:包括法律、财务、咨询、评估、担保、技术经纪、信息服务、专利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

智慧政务 电子政务平台 示范区管委会利用智慧政务,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示范区管委会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更好的服务群众,促进产业园发展。 我们将结合3D可视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将3D智慧政务数据纳入城市云基础数据中心。全面推行OA办公系统软件,整合互联网、电子政务内外网,搭建起便捷高效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工作人员撰写的文字材料,通过该平台即可完成草拟、批改、审阅、流转、交办等程序,实现了办公电子化、便捷化。示范区对于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实行电子化、网络化、3D可视化,提高示范区管委会行政效率。 智慧政务系统主要做到: ◆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指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的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比例应 在90%以上。 ◆政府公务行为全程电子监察。指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对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理的全程电子 监察。 ◆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指政府非涉密公文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办理的比例应达到 100%。 ◆企业和政府网络互动。指城市区域内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互动的企业 在与政府有交互行为的企业中的比例应在80%以上。 ◆市民与政府网络互动。指城市市民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和政府进行沟通和交互的比例应 在60%以上。 另外,将工商、税务、公安、教育、住房、社保、医疗、就业等窗口办事单位纳入3D 可视化改造。使市内企业和市民办事更快捷高效、使政府各部门办事项目得以简化和平滑衔接。 智慧政务建设完成后,将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更有效、更精简。 ●更公开、更透明。 ●提供更好的服务。 ●更好的参与政府的管理。 智慧政务网络系统可规划为一个四层的安全控制域,网络安全设计以各域的工作特点为依据进行设计。 核心层(核心数据存储与处理):是政府信息的集中存储与处理的域,该域必须具有极其严格的安全控制策略,信息必须通过中间处理层才能获得。 办公业务层(日常办公与事务处理):是政府内部的电子办公环境,该区域内的信息只能在内部流动。 信息交换层(友邻、上下级部门间):一部分需要各部门交换的信息可以通过专网域进行交换。该区域负责将信息从一个内网传送到另一个内网区域,它不与外网域有任何信息交换。 公众服务层(电子窗口与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发布场所,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操作,同时实现三维可视化网上办公。市民可在电脑或手机上通过这一系统快速、便捷地办理相关业务,不必再整日奔走于各部门之间,把时间浪费在路上。 本系统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确、敏捷、高效,为社会公众创造和谐、整洁、安全、优美的城市环境。该系统将全面的整合全市各委办局中与城市管理业务有关的数据、应用和业务资源,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政务外网,以数据采集、处

五大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

五大产业园运营模式分析 一、华夏幸福基业 1、企业背景及发展概况 华夏幸福基业成立于1998年,拥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一级资质,早期致力于河北省内的城市住宅项目开发。20xx年开始运营固安工业园,逐步向工业园区运营商进行转变,目前已经形成“园区+地产”运营模式。华夏幸福基业开发版图主要位于环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地。 其运营模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寻求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能够实现 双赢的契合点,通过产业新城的建设帮助政府实现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获取廉价土地方面与当地政府形成默契,实现互帮互赢。 2、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运营模式 以打造“产业新城”为企业战略定位,以“园区+地产”作为盈利模式,公司在园区还未起步前,就与当地政府签订排他性的园区整体委托开发协议,由华夏幸福对园区进行前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商品房开发、工业厂房开发、园区招商引资以及企业入院后的物业管理服务,政府则提供行政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与20xx年提出的PPP模式不谋而合。

企业整体运作类似于中介服务,通过对产业新城的整体操盘,整合地方政府、资金、技术、高新产业等各方资源,进行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服务。 运营特点 1)选址:华夏幸福产业园多定位于经济尚不发达的城郊或县域待 发展新区,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与当地政府洽谈 排他性的合作协议,争取更多利好政策; 2)良好的政府关系:凭借良好的政企关系进行排他性的合作协议 洽谈,同时能够及早地参与地块的规划和土地整理工作,甚至 参与区域发展规划,对园区规划及后期招商均有利好。对政府 来说,华夏幸福已经成为政府基建和招商引资的外包机构。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17 2014年第6期 第30卷 [摘 要]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研究界定了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梳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三种不同起步类型,阐述了产城融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模块空间建设的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产业园区向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介入。[关键词]产城融合;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6-0017-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Modular Space Planning For Industry-city Integrate Development/Xiang Qiaoyu, Lv Bin [Abstract]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is the need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from broad and narrow senses, divides the four phases and three types of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industrial, spatial,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and establishes a five modular spac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four layered planning system. The system will help industrial park-city transition through industry-city space networking.[Key words]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Modular space system, Planning guidance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 向乔玉,吕 斌 1产城融合的背景解读及内涵分析 1.1背景解读 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工业城市衰退后出现了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非工业化趋势,大城市的许多工业迁往郊区新基地。20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1],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1984~1990年的早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的全方位开发阶段、2000~2005年的调整反思阶段和 2005年后的成熟阶段,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2]。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3],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4]。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作者简介] 向乔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吕 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