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

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韩彦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足球运动员参加罚点球比赛,应该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合适,由于学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罚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韩彦老师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韩彦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体会感悟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四、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本课在练习时,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是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设计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的认识又更进一层。

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评课

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评课 过去对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教学的认识一般停留在知识点小结、查漏补缺、题型训练上。新课程背景下,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应当把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平台。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如果只采用师生之间问答式的交流,只能实现第一个目标,为实现目标二、三,在教学过程中试图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他们自主设计题目、自己解答题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要适当地补充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本节课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要求:第一,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第二,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练习能够做到查漏补缺,建构完整,正确的知识结构;第三,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开始这一段教学中,李老师以一组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为切入点,吸引了所有学生关注的目光,鼓励学生要以运动员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在学习的赛场上取得佳绩。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学生们都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入学习。在这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串起一堂课的主线,缓缓铺来,让学生自然进入后续的学习中去。 二、明确目标,突出复习重点: 仍然用运动会为切入点,让学生计算三个同学的速度,使学生体会到分数除法的现实意义,然后通过具体的计算回忆并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接下来以获奖运动员与参赛运动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画图,并列式,教师通过学生的作图以及列式情况,帮助学生回忆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使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比这一部分内容,知识点比较零碎,如果采用问答方式或单纯回忆知识点,显得比较枯燥。李老师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让学生计算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并化简,很自然地引出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化简的依据即比的基本性质,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辨别比与比值的区别,通过具体的化简小结了比化简的方法,整个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数除法和比的实际应用题,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李老师运用了课本习题的数据,改变了应用题的背景,仍然用运动会这个大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 上周二赏析了修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有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修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活用教材,善于组合教学资源。 修老师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修老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公园一角荡秋千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巩固练习时,又活用教材,将学生带入游乐场的世界,接触生动形象的素材,有4人4人的摩天轮,有2人2人的过山车……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二、直观教学,善于创设活动情境。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本节课,修老师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公园一角,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的不同,发现相同加数,感知相同加数的个数。进而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在巩固练习中,修老师也不忘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一些相同图形,并列出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加深了

对乘法算式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乘法算式的基本特点。 三、巧妙设疑,善于引领自主学习。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惠指出:“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只为学而学,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态势,就会使学生很快地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进入数学思维的境界。教学中,修老师让学生听写加法算式:3个2相加;4个3相加;5个4相加;100个2相加。让学生亲身经历100个2相加写加法算式很累很麻烦,从而产生学习乘法新知的欲望。在强烈的好奇心的引领下,使学生的学习走向主动。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思考,操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在巩固练习第1题的教学中,有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各位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有两点,一是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二是乘法的意义。在练习中,求玩摩天轮的一共有几人?学生已经口答:4×5=20(人),教师又问:用加法怎么列式?学生再口答加法列式。这样,是不是会存在思维的倒退。使部分学生依然依赖加法来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2011年10月

小学公开课《从现在开始》评课稿50

小学公开课《从现在开始》评课稿50 0字 洪老师老师执教的《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的童话故事。她在这节课中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理应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道理。整堂课笑声不断,可见洪老师老师上课的功力是不同凡响。在以下几方面我觉得特别值得我学习。 1、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洪老师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标、根据学生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通过表演、朗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课文蕴含的思想。如:洪老师老师讲到猫头鹰发号施令时,请小朋友设身处地地想象假如自己是森林里的某种小动物,如果猫头鹰叫你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你愿意吗?然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他们说:“像我们刚才那样,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就叫——议论纷纷。”用同样方法指导的还有“叫苦连天”等词,这样的形式指导学生释词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通过多种渠道,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 抓住了重点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常用的词句。在学习“神气极了”的时候,谁来做出神气极了的样子,这样的词不仅会说,还会运用。比如在学习“叫苦连天”这个词,老师说:老师如果布置作业很多,你们会怎么样呢?学生马上用上了“叫苦连天”这个词。我认为我们感悟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很好的运用。 3、围绕情感主线,渗透情感目标。 洪老师能抓住儿童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浓郁的童话情景中。该学生读的机会很多,还采用了戴着头饰表演读。这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感受到狮子大王的王者风范,猫头鹰大王的神气,袋鼠大王的激动,还有对小猴上任的担心。从神气、激动、担心这一情感主线,让我们每个人感觉到尊重别人,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在课的

大作家的小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一.质疑导入。 1.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目。 2.大家先不要忙着看课文内容,就这个题目看看能提哪些问题。 3.过渡:想不到看了题目同学们会提这么多问题,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给这些问题找答案。 二.学文。 1.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 2.出示图,小姑娘长得漂亮吗从哪儿看出来你们喜欢她吗箫伯纳喜欢她吗从哪儿看出来身为世界大文豪,在莫斯科访问的偶遇中,能和一个小女孩玩了很久,他们可能会玩什么从中看出什么3.刚才问题一读课文就知道了,师擦去问号。那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是小姑娘学问特别高吗是小姑娘的写创水平高吗都不是,那是为什么呢 4.生回答。 5.师提出:是临别时他们之间的对话让箫伯纳意识自己太夸张了。现在老师请你们每个人有感情地朗读箫伯纳与小姑娘对话的两段内容,注意他们的语气和对话中的一些用词。请谁愿意把他们的对话读一读,请两组同学比赛读,老师来读旁白。 6.一男生扮演箫伯纳,一女生扮演小姑娘。看看哪组读的好,

为什么? 7.通过刚才的分角色读,你们觉得哪组同学读得好他在读得时候,哪些词特别强调带有什么样的语气(世界有名,大作家)8.老师请你们也来读一读当时箫伯纳的这句话,那箫伯纳真的在炫耀自己自夸的人吗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再联系上文,“箫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很久”这句话。 9.箫伯纳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也许是试探一下,当小姑娘知道他的身份以后会是怎样一种反应? 10.是呀,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如果知道跟自己玩的人是一位名人时,一般都会惊喜万分的,假如,今天老师请来了小燕子赵微或黄奕和在座的同学们玩,你们会有什么反应意料之中,箫伯纳认为小姑娘的反应是什么 11.可是出乎箫伯纳预料之外的是什么谁来说说,谁比他读得更好谁知道语气应该是怎样 12.大家来看看小姑娘的话与箫伯纳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13.生回答“请”“苏联小姑娘”。 14.师提问小姑娘用“请”说明她有礼貌。 15.师又问:一个自称世界有名大作家,一个自称是“苏联小姑娘”,又是学着箫伯纳的口气,这些表明小姑娘她当时怎么想(当时只是自己的玩伴,玩的时候谁还在乎你是什么大作家呢)16.师小结:我们无论在什么人面前,比自己地位高的也好,比自己地位低的也好,既不能奉承别人,也不能歧视别人,而应该像小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篇一:倒数的认识评课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甘溪完全小学胡宗涛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本节课教师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听张素娟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不少启示。 首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不能只是观望或等待,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老教材呢?我想我们要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书中的同伴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互为"和"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教师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通过让学生观察算式两边相等是不是巧合,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后面学的分数除法。第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篇二: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西岗区石道街小学刘晓玲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数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 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

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课稿【初中数学评课记录】

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课稿【初中数学评课记录】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 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 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 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 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 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 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 到发展。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 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 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 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 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四 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 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 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 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 习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 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 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 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肖伯纳的资料及他的作品以及关于谦虚方面的格言。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自读课文,思考: 1、作家是什么意思?大作家呢? 2、这篇课文中的大作家指的是谁?是哪一国的人? 3、小老师是谁?是哪国人? 4、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小姑娘”怎么会成了大作家的老师的? 二、读文解疑,弄清事情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思考、答问: 萧伯纳在莫斯科与一个小姑娘相遇后,为什么会和这个小姑娘“玩了好久”? (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萧伯纳童心未泯。) 这个孩子为什么让萧伯纳这么喜欢? (“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

极了。“) 2、小结: 萧伯纳与小姑娘相遇,一起玩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到四自然段) 1、思考、答问: (1)临别时,萧伯纳对这个小姑娘说了怎样的话?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2) 萧伯纳称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反映了萧伯纳怎样的思想? 要点:得意。

分数除法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评课稿 主评: 王福元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 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 )次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 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 4 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 3 + 4 =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 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 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篇二:《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篇三:〈分数除法应用〉听评课记录 《分数除法应用题》听评课记录 一、复习 1、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说出三种数量关系。 3、点题 二、新授 1、教学例 1 的第一个问题。 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 千克,占体重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是单位“ 1”的数量,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 3)引导学生列方程解题。 2、同步练习:完成练习十第 1 题。学生用方程解答后,再指名分析解题思路。 3、解决例 1 的第二个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35 千克,、他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 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爸爸的体重X =小明的体重 ( 3)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 4)让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归纳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解分数应用题时,如果分析句中 的单位“ 1”是让我们求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5、同步练习:完成课本第38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指名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材料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二是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三是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四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纵观整个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转换过渡不够理想。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的活动情景,感性地体会“几个几”。然后列出加法算式计算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参与某一种活动。依次出示了类似的几组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点,也就是加数相同。也渗透了“几个几的和”这一认识。但教师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引导认识还是不到位,这位乘法的的改写及意义的理解留下了隐患。接着教师创设了20个4相加的情景,在这个环节教师处理有点不妥。我认为20个4加起来很麻烦应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不能是教师一句“这样写很麻烦”简单代替。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有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的想

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接着教师直接引出了乘法,并进行了各部分名称和乘号认识的教学。我认为这个环节之前应该激发学生思考、创造,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这个“20个4相加很麻烦”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提示孩子怎么做,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怎么做。之后教师介绍乘法这种运算就水到渠成了,应为这时的学生有这种学习需要。 二、乘法算式的意义理解是不到位的。 通过课堂上学生对一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效果看,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上的改写没有遇到多少困难。但我们需要回到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上来思考,某一个乘法算式,如3×5表示什么,它与哪些加法算式有联系,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这个乘法,也许许多同学会感到有些困惑。这就是本节课难点没有突破的表现。这里建议教师在学生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是多次渗透几个几的迁移,因为只有求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可以采取让学生多口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这也避免了整堂课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单一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一点,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在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后,还要继续注重引导学生将加法和乘法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建议设计这样的练习:1、用摆小棒或者画图的形式表示乘法算式。2、给出几个几的图例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表示。 3、某一个乘法算式是哪些加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4、用语言描述某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5、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几个小朋友给出不同的答案,判断谁的回答正确,问问为什么?这样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顺利地从加法过渡到乘法,并对乘法的意义有正确的、应有的认识。

英语公开课评课稿

本节课中,教师很好地贯彻了英语教学提倡的交际性原则,并且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热情很高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顾老师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就很好体现了这点,她与学生打招呼的方式以及语气非常热情,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一下子就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也了,形成了个良好的开端。而且这种热情教师能带入每个教学环节,使得课堂的气氛变的较为轻松。 导入部分新颖自然,易让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利用有趣的图片和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名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单词,让学生很自然的描述他们的情况。 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形式多样。本堂课中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情感和策略上的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主动的学习方式,促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另外,顾老师的本身基本功也很扎实。教态放松,带有比较夸张的语言,表情及动作,比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

作用。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综合练习,巩固新的语言知识,首先是创设情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然后是帮助主人公解决问题,再引申至解答学生们自己的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既可帮助学生练习之前所学的句型和词汇,又巩固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堂课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较好地实现了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课堂语言输入的氛围,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运用语言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语言输入才会有质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顾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评课稿 今天上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这是第二次任老师听我的课,相比于两年前的青涩,自己在对一节课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新教师,还是缺乏对一节课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多磨练自己,多听课、多上课,多听听有经验老师的建议与意见,让自己在听课、上课、评课中不断成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句“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由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在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小结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明晰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变中抓不变,从不变中找变,加深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之后我将例1的第二小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

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再次训练学生寻找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 能力。在练习的环节中,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旨在强化思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师在评课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但在具体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1.在新授部分讲解的条理不够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显得有点乱,学生们听了之后可能还是一知半解。应从复习旧知中提炼出数量关系“体重×2/3=水分重量(成人),体重×4/5=水分重量(儿童)”,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确定性,然后从条件中分析已知与未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结部分寻找异同不够突出重点,在突出数量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应着重分析用乘法解决和用除法解决的区别——已 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不同,使学生明确两类题的不同之处,真正掌握解题思路。 3.在寻找数量关系的环节中可引导学生划出关键语句,学生已有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基础,据此列出数量关系应该不难。另外,在数量关系上应强调分率与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既可使学生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同时也为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4.课堂中应给予学生更多说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主导,留给学生的只是倾听。在探究新知部分,同桌讨论完之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思路、寻找方法、小结异同。在练习1中可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评课稿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

《麻雀》评课稿

略读有道语用为本 ——听蒋丽蓉老师《麻雀》有感 (瑞安市实验小学徐顺珍) 略读课文怎么教?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年轻教师。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 其实,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今天蒋老师这堂课就是很好的略读示范课。 《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蒋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蒋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一、教材解读到位,教学重点突出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堂课,蒋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二、批注词语学习,尊重学生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蒋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中的内容,是整个阶段应用题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上的一些尝试,详细评析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https://www.360docs.net/doc/ab4549678.html,]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各位老师,同行们: 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这时少数学生想到了用乘法表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全体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练习环节

公开课评课稿

公开课评课稿 一年一度的第一轮实小公开课,在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精心准备下,完满结束了。下面我就我们组老师的课,结合我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首先,我感觉我校本次教学总体有以下亮点: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在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我发现都能充分地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在是传授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船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教学活动经验。如何瑞娟,贺丽老师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给学生动手,观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课堂效果好。 三.学习思路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如何云云等老师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一点在老师的课堂中都能得以体现。 总之,我们的老师各有所长,都能从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

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造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数学课上的更有趣。 当然,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非常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今后还值得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改进: 1.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学习过程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做好导航。 2.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如在板书设计,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要进一步提高。 总之,我们各位老师都通过精心准备,呈现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既看到了年轻教师过硬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又看到了她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公开课这一活动的开展,望我校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的内容,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以判断出是用乘法或除法进行解答,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因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用方程解决有关稍复杂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听了李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用活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现的情景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新旧链接,注重兴趣的激发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了铺垫,再把题目进行改动变化。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如果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李老师出示情景图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李老师能否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1、难点没有突破,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还分不清用乘法还是用方程来解答,导致许多同学出错,能否再想想其它的办法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时间掌握不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少了一点,另外,学生的练习题量也少了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