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案

课题:诗经两首

主稿:喻聪审核:日期:年月日星期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地位、内容、手法)。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方

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疾苦,珍惜今天和平的生活。

教学重点:1、了解《氓》中赋、比兴的手法,《采薇》中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2、学习《氓》,把握主人公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赏析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过程:

备注:

第一课时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

作品。通常称为《诗》,或《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

是宗庙乐歌和舞歌。其中《国风》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从思想性和

艺术性上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

当时的社会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

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图景。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

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文学地位:《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

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

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另外,

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章叠唱的章法也是其显著特点。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导入: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关于《诗经》

一、预习检查

二、自主学习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提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你”是谁?——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2、他俩感情原来怎么样?.作者对氓的怨恨产生于何时吗?请在文中找出诗句证明。

提示:?他俩感情原来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文章开始时女子很年轻。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铺陈其事,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一个明显的比兴,它喻的是女子年轻貌美。

比和兴在诗歌中常常同时使用,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么几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女子年轻貌美的时候,氓对她的态度是追求——相恋——约定婚期——成婚,两个人由相知到相许,因此我们可以说,最初这段感情是什么样的——甜蜜美好的。在我们刚才读的这两小节中,抒情女主人公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了两人由恋爱到成婚的过程,这里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文章开头用桑之未落起兴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用赋大量铺陈叙述描写了爱情初期的甜蜜。但是这样的甜蜜是短暂的,文章接着笔墨一转,怨开始出现了。

3. 抒情女主人公的怨源于何事?发生了哪些事情让她感到怨呢?(尽量结合原文回答)

提示:

?婚后生活:男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行为:自我徂尔,三岁

食贫。

士也罔极,二三其得。三岁为妇,靡室劳

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夙兴夜寐,靡有朝

矣。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它指的是(女子年老色衰)。用桑叶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容易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王国维有两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美貌不在,爱情就衰弛。这是让人伤感的。

?勤劳却被家暴、娘家人的嘲笑。

4、这一系列的行为深深伤害了抒情女主人公,面对如此不堪的婚姻,女主人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诗句,并根据诗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提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离开。(“亦已焉哉”那就算了吧)古人说,诗言情,怨是一种感情通过对怨的分析,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明白了女主人公从相爱到怨恨再到决绝的情感历程。

?痴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美丽、勤劳、善良、坚强独立(决绝离开)。

三、课堂探究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诗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句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

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子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思到女子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起比兴过渡作用。

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他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推测出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用女子很熟悉的桑叶作比,于女主人公劳动人民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郑风”——《遵大路》,同样写女子被抛弃,比较一下她们的选择表现了各自不同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所谓“遵大路”,就是“沿着大路走”。(朗读,边朗读边讲解)“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衣袖。

“无我恶兮”——不要嫌我不好。

“不寁故也”——难道你不念我们的旧情吗?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手。

“无我魗兮”——不要嫌我丑。

“不寁好也”——难道你不念我的好吗?

两相比较,《氓》中的女主人公的选择表现出她有什么的一面?这就是我们刚才同学说的刚强、坚强、独立的一面。相较之下,我们对《氓》中的女子更在心里感叹和钦慕。她不是一个感情的乞讨者,有一种“宁为玉碎”的自尊,绝不苟且,这决绝的选择让人觉得可贵,可敬。

延展到现实生活中,正确的婚恋感情观应该是怎么样的——平等独立,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感情观。

五、结语

《氓》中的女主人公,命运多舛,但是最后敢于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命运,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和她类似的女性形象,我们都知道哪些呢?在后世,再往后推大约一千年,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女子刘兰芝,再往后到了现代,有鲁迅先生笔下追求自由和幸福,追

求婚姻自主的青年女性子君,还有巴金笔下《寒夜》中的曾树生。这些勇敢追求自身幸福的女子让我们理解感情的真谛,学会生活的智慧,她们的美存在于字里行间,永不消散!

六、课后作业:熟读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正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雨(yù)雪霏霏:下雪。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不来(lài)孔疚(jiù)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整饬(chì)

2.字形辨析: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阅读《采薇》,整体把握。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提示:《采薇》是《诗经》战争诗中的代表作,《小雅·采薇》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了这种情感,最后一章又加以强化。由于意识到是严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家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严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气,对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2、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知识回顾】

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作用: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提示:

复沓的章法(重章叠句),是《诗经》篇章结构的显著特点。《诗经》皆入乐,复沓的章法正是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最佳形式。这种形式的表现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比如“忧心烈烈”和“忧心孔疚”,同为表示长久战争戍守在外,饱尝思家之苦的心情;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这就达到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功效。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提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三、课堂探究(小组合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你结合清代王夫之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定乐,一倍增其哀乐。”

提示: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第三部分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增强感情的表达效果。即当初离家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风光来反衬;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却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来反衬。如此一来,作者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四、小结: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那份情感不知不觉深入心底。

四、知识回顾

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3、古今异义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第三课时

一、默写:

1.桑之落矣,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岁食贫。

2.女也不爽,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3.昔我往矣,___________ 。今我来思 ___________。

二、课后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三、高考链接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

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

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

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

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

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

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

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

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

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

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

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

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

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

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

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

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

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

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

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

备注: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

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

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

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

诗,有观点、有分析。)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它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有描写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三、生字: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 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 寤寐(wùmèi) 辗转(zhǎn zhuǎn)瑟(sè) 乐之(lè) 四、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2、孔子具体评价《诗经》的仅此一篇,你们想知道他怎么评价的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悲伤,也就说此诗在情感上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珍品。)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地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12.《诗经》二首 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 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最新整理)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 中的一首爱情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 呈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 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 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 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 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 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 的“君子”。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 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 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 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 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惆怅!抒情主人公的左 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题今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憧憬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满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表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场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 ()首踟蹰说()女美 士()其行匪我()期 3. 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 邶:bai 姝:shū隅:yū见:xiàn 踟:chì躕:chú娈:luán 炜:wěi 说:yua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 2、第二首《卫风?氓》 氓:m?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 于:xū说:tuō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咥:xì隰:xī泮:pàn

(完整word版)《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a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a)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mè i)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探究内化: 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拓展训练: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 》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 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静女》和《采薇 》都是《诗经》的名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欢迎阅 读了解。 第一课时:诗经·静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 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 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

、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 让学生在个人查询、 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全班进行交流。 二、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 如“爱你没商量”、 “死了 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 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 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 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 就是选自 《诗 经》的《静女》。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 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诗经》 。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 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 )今天我们也 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三、《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 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 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约 3000 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 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 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 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 305 篇。它最 初称为《诗》、 《诗三百》、 《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 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 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 秋合称“六艺”。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 “诗可以兴 (联想政教) , 可以观 (观察得失) , 可以怨 (讽刺政治) ,

诗经两首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

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 《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静女》教案设计一、教材简析 本篇选于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 二、学生分析 学生为高一同学。对语文学科整体兴趣浓厚,学科基础较扎实。 三、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知识,以互动方法促进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 3、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4、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六、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含意,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体会诗歌中主人公甜蜜的爱情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

八、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一)新课导入,引起兴趣 从古到今,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感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及文学作品,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你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呢? 列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几千年来的诗歌,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体味诗歌中古老而又年轻的爱情。 【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体制 1、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叫《诗三百》或《诗》,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3、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喻他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朗读正音,整体感知

《诗经两首》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1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氓》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家对这句诗并不陌生。这句诗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堪称是我国爱情诗之鼻祖。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故事。大家听过许多现代人的爱情故事,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期的卫国,体会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诵读课文,并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 讲授课文: 1.内容简介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至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