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灯泡亮起来(连接电路)

让小灯泡亮起来(连接电路)
让小灯泡亮起来(连接电路)

1)介绍材料。

2)分小组活动。

3)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动:

尝试用两节电池、两个灯座、两个开关和多条导线,连接出不同的电路。

1)分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2)把自己小组的连接方法用图记录下来。

3)交流研究讨论。

4、归纳:

1)线段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把各种电器的连接方法记录下来的图,叫电路图。

2)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举例说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

实验反思

27 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27《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电路”的第3课,前两节课中已认识电池、用电器和导线,知道常见的用电器工作需要完整的回路,也就是它们可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小灯泡才会亮起来。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等,使他们知道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认识并串联电路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分为两个活动,一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方式:并联和串联;二是串联还是并联,知道并联串联有什么特点,进而区分开并联串联。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之前没有接触到过电路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知道把用电器接上电源通电就能工作了。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他们对电路的基本构成以及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串联和并联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连接时强调将导线连在灯座和电池座的接线点上,画电路图时要强调用直尺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常规习惯,以及学会用简单的图文来记录重点知识。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在电路中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两种:并联和串联。

认识串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不会发光。认识并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还会发光。 2、科学探究 通过设想,尝试用不同的两种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他们同时发光。观察和比较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取出一个灯泡后观察另外一个灯泡是否会发光,判断连接方法是串联还是并联。 3、科学态度 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进一步提高对连接电路的探究兴趣。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了解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危险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在电路中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两种:并联和串联。 难点:辨别并联还是串联电路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ppt课件、实物投影展示 学具准备:导线、灯泡、电池、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让小灯泡亮起来

《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学与反思 本课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二课。全课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制作开关”、“认识电池”三个探究活动,和一个“设计制作废电池回收箱”的拓展活动。其中“让小灯泡亮起来”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电路中的主要材料时,启发学生自己得出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一科学道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材料做实验、验证假设的能力,和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科学知识: 1、知道电池、导线、开关、电池夹、灯座、灯泡 的作用。 2、知道要想使灯泡亮起来,就要使电路元件形成一个通 路,并能用图画出简单电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 2、愿意和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重点: 用电器元件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能发光的手电筒一个。 学生准备:1号袋子(电池一节,小灯 泡一个,电线一根)。 2号袋子(电池夹一个,小

灯座一个,电线两根,开关一个)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师:今天我们换了一间教室上课,先熟悉熟悉这的环境,看看这的灯漂亮吗?(师打开墙上的开关) 生:亮了。 生:这么漂亮。 师:刚才老师打开墙上的开关,天花板上的灯亮了。 (师出示手电筒)现在,我打开手电筒的开关(注手电筒的后盖没拧紧)怎么样? 生:没亮。 师:咦,怎么回事? 生:开关没推上去。 师:(使劲推开关)我推上去了。 生:没装电池。 师:(打开后盖,让学生看电池)什 么原因呢? 生:灯泡坏了。 师:刚才手电还能亮呢? 生:(疑惑的样子)。 师:科学课要研究的好多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这些看着简单又普遍的问题,却包含着科学道理。 师:看了这个现象,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为什么打开墙上的开关,电灯就能亮,而打开手电的开关,灯却不亮? 生:是什么原因影响灯的亮灭? 生:怎么样就能让灯亮呢? 师:同学们提的真好,归纳起来也就是“怎么样使小灯泡亮起来”这一关键的问题(板书课题)。 (简析:从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发现问题、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小学科学教案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小学科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师:老师这里有两组实验材料,你能利用它们分别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吗?谁愿意来试试? 一名学生很快点亮了小灯泡;另一名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也点亮了小灯泡。 师:请拿起来给大家看看。 一名学生在举起小灯泡时手不能拿开,否则灯泡会灭。 另一名学生则可以将手拿开,灯泡仍然亮。 引导学生概括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师:两个同学都利用手中的材料点亮了自己的小灯泡。我们不妨来比一比这两组装置的优缺点,你认为哪组装置更方便? 请同学说说指明回答请一学生到前面来,操作,其它同学观察并进行交流。 生答。使学生意识到有了适当的器材的帮助,我们操作起来会更方便,也能有更多的收获。 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了科学就在身边。教者改变了教材中直接推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呈现方式,创设了给两位同学不同的实验材料,让他们接通电路,然后再对比这两组材料的优缺点的情境,开始了本课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身边处处有科学的教育思想。

使学生意识到有了适当的器材的帮助,我们操作起来会更方便,也能有更多的收获。 二、初试身手、熟悉新器材师: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组电路应用了这两种器材:(师边说边演示)这个叫电池盒,盒内的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外面的两个接口,两个接口又分别连有弹簧夹。这个叫小灯座,小灯座的螺口恰好和小灯泡的螺纹相吻合。小灯座的旁边有两个连接电线的接口。就是这样简单的小东西,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大家以前用过吗?想不想亲自试一试? 师巡视,给与学生必要的帮助。 师:点亮小灯泡的小组请举手示意一下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运用电池盒、小灯座来组装电路,那么我们在组装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三、总结经验、再接再励,点亮两个灯泡师: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全面,正是因为我们关注了这一个个细节。我们才能成功地点亮小灯泡。假如老师再给你一个灯泡,你能使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吗? (板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师:请各组同学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取实验材料。 看哪组同学最先成功。 师:这组同学已经成功地点亮了两个小灯泡,请他们来介绍一下他们成功的经验。

《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稿

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知道电池、导线、灯泡的作用 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幻灯片、实验记录卡、小灯泡、导线、电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五光十色的霓红灯吗?喜欢吗?的确它们把夜晚的街道装扮的非常美丽;你们见过路口的红绿灯吗?(见过)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行人和车辆在它的指示下安全地通过,除了这些灯还有许多灯,如:过年时喜庆的红灯笼、大海中指引航向的灯塔、还有街道边为夜间提供照明的路灯等等。灯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灯泡是如何发光的呢?(生答,教师不做纠正,但学生一定会提到是因为电) 点评:教师从生活中五光十色霓虹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新课打下铺垫。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画灯泡 师:你们见过灯泡吗?记得灯泡是什么样的吗?你能画一画灯泡的样子吗?(生动手画记忆中的灯泡) 师:我把灯泡带来了,你们观察一下,和你们画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幻灯片展示灯泡)你能介绍一下小灯泡吗?(组内活动)谁能向大家介绍你都观察到什么了?(视情况1-2人 实物介绍,其他人补充,师图片或板书小灯泡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对灯泡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求知欲望,为下面的操作做好铺垫,达到课堂教学的预设。 活动二、点亮小灯泡 师:我们认识了小灯泡,你想不想把它点亮了 (每个组发一节电池、一根导线,请你们利用这些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 师:点亮小灯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大家仔细观察,反复尝试。把经过验证后能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画在一张纸上,把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在另外一张纸上。每张纸下面都给大家出示了图例,在尝试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起来,这样会损坏电池。(师做一下)(投影出示要求)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动手尝试点亮灯泡,在不能点亮和能够点亮的反复尝试过程,是学生建立电路概念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点评:教师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灯泡点亮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学生活动,并画图)时间短一点,有点亮的即可!!

初中物理画电路图方法与技巧

看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或画电路图时有什么方法和技巧。 其实挺简单的分清正负极电源开关和各个元件间的关系 画电路图首先克服怕难思想,然后要掌握方法。 画电路图题型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看实物画出电路图。 2、看图连元件作图。 3、根据要求设计电路。 4、识别错误电路,并画出正确的图。一般考试就以上四种作图,下面就它们的作图方法详细说明。 (一)看实物画电路图,关键是在看图,图看不明白,就无法作好图,中考有个内部规定,混联作图是不要求的,那么你心里应该明白实物图实际上只有两种电路,一种串联,另一种是并联,串联电路非常容易识别,先找电源正极,用铅笔尖沿电流方向顺序前进直到电源负极为止。明确每个元件的位置,然后作图。顺序是:先画电池组,按元件排列顺序规范作图,横平竖直,转弯处不得有元件若有电压表要准确判断它测的是哪能一段电路的电压,在检查电路无误的情况下,将电压表并在被测电路两端。对并联电路,判断方法如下,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电流方向找到分叉点,并标出中文“分”字,(遇到电压表不理它,当断开没有处理)用两支铅笔从分点开始沿电流方向前进,直至两支笔尖汇合,这个点就是汇合点。并标出中文“合”字。首先要清楚有几条支路,每条支路中有几个元件,分别是什么。特别要注意分点到电源正极之间为干路,分点到电源负极之间也是干路,看一看干路中分别有哪些元件,在都明确的基础上开始作电路图,具体步骤如下:先画电池组,分别画出两段干路,干路中有什么画什么。在分点和合点之间分别画支路,有几条画几条(多数情况下只有两条支路),并准确将每条支路中的元件按顺序画规范,作图要求横平竖直,铅笔作图检查无误后,将电压表画到被测电路的两端。 (二)看电路图连元件作图 方法:先看图识电路:混联不让考,只有串,并联两种,串联容易识别重点是并联。若是并联电路,在电路较长上找出分点和合点并标出。并明确每个元件所处位置。(首先弄清楚干路中有无开并和电流表)连实物图,先连好电池组,找出电源正极,从正极出发,连干路元件,找到分点后,分支路连线,千万不能乱画,顺序作图。直到合点,然后再画另一条支路[注意导线不得交叉,导线必须画到接线柱上(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等)接电流表,电压表的要注意正负接线柱]遇到滑动变阻器,必须一上,一下作图,检查电路无误后,最后将电压表接在被测电路两端。 (三)设计电路方法如下: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学设计-(1)

《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科学》第4单元《电与电路》的第26课,其内容属《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范畴。 2.教材主要通过用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自主连接,让小灯泡亮起来,在观察和操作中自主探究。 二.设计理念 1.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能力。 2.呈现设境→猜测→验证→应用四步教学法的主要环节,让学生在趣中学,在乐中做,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电池、导线、用电器(灯泡、电机)是构成电路的元件。 (2)认识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用电器的两个连接点,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2.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问题→猜测→尝试→归纳”的学习过程,用导线连接灯泡和电池使灯泡发光,从而认识闭合回路。 (2)能用一些基本的元件连接简单的闭合回路。 (3)根据闭合回路的连接方法,想象电路中电流的流动。 (4)初步学会用图示法记录电路的连接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地观察的乐趣。 (2)勇于猜想,并认真尝试去验证想法,提高对电路连接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观赏由灯光制造出来的美图片,问学生看后有什么感受? 2.问:为什么灯光能如此绚丽多彩?因为灯会发光发亮[板书:让小灯泡亮起来] (二)观察材料,铺垫准备。 1.设问:想让小灯亮起来需要什么材料? –大家说说看。 教师引导板书: [电池导线小灯泡] 2.简单介绍一下电路元件。 (1)电池:有正负两个极,分别用+和_表示. (2)小灯泡:上面是玻璃泡,里面有金属架和灯丝.(用剖面图介绍金属架的两个接线柱分别连到灯底部和边上)[贴模型,标出”连接点”] (3)导线:中间是金属,外皮是塑料或胶的. 3.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观察并画图,汇报.教师及时补充。 (三)活动一:自主连接,发现规律 1. 提出探究问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1)怎样用一条导线把一个灯泡和一个电池连接起来让灯泡发光?请把想到的方法在记录单上画出来。 (2)交流猜想: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图,展示他们画的电路图。 2. 实验验证:引导学生按照记录单的电路图检验是否能让灯泡发光。(注:不能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连接起来。) 3. 归纳小结:观察并比较不同的连接方法,归纳能让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的共同点。 4. 认识闭合回路: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5. 认识电路的必要元件。 (四)活动二:应用规律,升华认识。 1. 怎样连接导线和电池,让电动机转动起来,记录连接方法。 2. 学生进行活动,尝试使电动机转起来。 3. 汇报连接方法和原因。 (五)拓展活动: 1、用电安全教育。 2、作业:调查家里的用电器; 五.板书设计: 26 让小灯泡亮起来 闭合回路:电池小灯泡 1 / 2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案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灯泡亮了》一课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使学生对串联、并联电路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让一个灯泡亮起来的基础,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一个简单的电路连接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稍复杂电路连接的操作,丰富学生对串联、并联电路连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究用各种方法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会画简单电路连接图。 2、在探究电路连接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 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具:电池,电池夹,小灯泡,开关,导线。 教学方法:边学边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晚上当我们站在高高的楼房向窗外观望时,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争相发言)看到这美丽的夜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想不想研究这些问题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块来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大家在上节课已经让一个灯泡亮起来(出示教具),谁能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出示2个灯泡,2个灯座,一个电池盒,一节干电池,电线4根)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开展哪些研究?(学生自由回答),你能想办法让两个小灯泡同

时亮起来吗?(学生自由回答,并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2、交流研究方案。谁来说一说自已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回答:在一个小灯泡亮的基础上,在后面再接一个小灯泡。) 3、学生实验。(串连电路) 同学们想到的这个方法很好,那么这个方法行不行呢?让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如果实验成功,请把你的电路连接方法画下来。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还有没有其他的连接方法能同时让两个灯泡亮起来呢? (学生再讨论再探究,可能想到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引导,启发学生动手实验来证明自已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整个小组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发现串并联电路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实验方法?(学生自由展示,小组配合展示。) 通过观察比较,这些电路连接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汇报交流,重点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电路图将自已的连接方法说明白,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肯定。) 5、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两个灯泡依次首尾相连接接入电路,这样的连接方式叫做串联。另外一种连接方法是把两个小灯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然后把这两端接入电路,这样的连接方法叫做并联。 6、同学们真聪明,能让这么多的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太棒了,现在我提一个问题:你们能想办法让每个小灯泡既能亮又能灭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能很快发现,在串联的连接方式中,无论怎样接都不能自由的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与灭。只有在并联的连接方式中的每个分支上接入开关才能实现自由控制小灯泡的亮灭。) 7、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又增长了不少新知识,既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又能让小灯泡自由亮灭,看来这时面的奥妙真不少。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学好科学,用好科学,让科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27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27.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和电路第3课,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电路,引导学生用基本的电路元件连接电路,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观察和比较这些电路的连接方法,通过取出其中一个灯泡的方法来认识到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从而引导学生对闭合回路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1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利用简单的元件连接电路,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让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活动2串联还是并联从连接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观察另外一个灯泡会不会发光来判断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分析和比较串联和并联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电的日常应用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学生对电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电的认识不多。四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路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知道把用电器接上电源就能工作了。对电路的连接方法并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在电路中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认识串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不会发光。认识并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还会发光。 能力培养: 通过设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让它们同时发光。观察和比较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取出一个灯泡后观察另外一个灯泡是否还会发光,判断连接方法是串联还是并联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进一步提高对连接电路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点: 知道在电路中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认识串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不会发光。认识并联电路的特点:连通电路中取出一个灯泡后另外一个灯泡还会发光。 五、教法: 1 / 2

画简单电路图的方法

电子知识 电路图(5509) 画简单电路图的方法: (1)电流分路法 此方法的要点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方向找,直到电源的负极为止。不管电路如何弯曲,只要是电流不分路,即电流从一个用电器流向另一个用电器,一直流下去,那么用电器就是串联接法,组成的就是串联电路。如果电路在某点出现分路,表明这个电路中既有干路,又有支路,那么电流通过支路上的用电器后将在另一点汇合,在回到电源的负极。当干路上没有用电器,而每条支路上只要一个用电器时,这些用电器就组成并联电路。 (2)节点法 对于具有串.并联电路初步知识的同学来说,从规范的电路中看出用电器的接法是很容易的。但当面对的是一个不规范的电路,特别是电路中的导线在多处交叉相连时,初学者往往会感到困惑。 识别这种电路可采用“节点法”。所谓节点指的是电路中那些“导线交叉相连”的点,包括分流点和汇流点。 利用节点法识别电路的具体步骤是: a.先找出电路中的所有节点,并分别用字母(或数字)表示。 b.将所有用一根导线直接相连(不经过用电器)的节点视为同一节点。并改用同一字母(或数字)表示。 经过以上两步的处理,从图06-2中不难看出,灯L1、L2、L3的两端,都是一端接在电路的A点上,另一端接在电路的D (B)点上,因而灯L1、L2、L3是并联的。 连接电路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一种电学的实验技能。连接电路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电流流向法 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着电流的流向依次连接实物,直到电源的负极。连接串联电路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快捷又准确。 (2)先支路后干路法 顾名思义,这是连接并联电路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过程是:先从电路图中找出电路的分流点和汇流点,视它们为各个支路的“头”和“尾”;把各个支路上的元件按电流流入方向连好,电流流入端是支路的“头”,电流流出端是支路的“尾”,并将各个支路的“头头”相接,“尾尾”相连;再把干路上的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接在分流点和汇流点之间;最后把各个支路的“头”和“尾”分别与分流点和汇流点相连。 (3)先通后补法 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着电流的流向,将干路中的元件和某一支路的元件用导线接通,先形成一条电流的路径,找出分流点和汇流点的位置;然后将其他各个支路中的元件连好,补接在分流点和汇流点之间,再形成所有电流的路径。 维修人员常遇到无图纸的电子产品,需要根据实物画出电路原理图。这也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以下介绍有关方法与技巧。1.选择体积大、引脚多并在电路中起主要作用的元器件如集成电路、变压器、晶体管等作画图基准件,然后从选择的基准件各引脚开始画图,可减少出错。 2.若印制板上标有元件序号(如VD870、R330、C466等),由于这些序号有特定的规则,英文字母后首位阿拉伯数字相同的元件属同一功能单元,因此画图时应巧加利用。正确区分同一功能单元的元器件,是画图布局的基础。

电路图绘制规范全解

电路图绘制规范 1 目的和范围 为规范电气图样的编制,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电气类设计图纸的编制、审核和标准化审查。 2 相关文件 GB4728.1~13-2005 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 SJ/T207.2-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第2部分:设计文件的格式 SJ/T207.7-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第7部分:电气简图的编制 3 职责 产品设计部门负责按照本规程对图纸进行编制、审核。 4 规范内容 4.1 电气图纸设计规范 本规范中涉及的电路图包括电路原理图、接线图、PCB简图等相关电气设计图纸。电路图使用Protel或Altium系列软件进行绘制,特殊要求时可使用其他软件进行。 4.1.1 图纸的格式 一张完整的电气图主要包括标题、幅面、签字、登记、倒号和图样六个部分组成。 4.1.1.1 电气图的图幅分区 为了便于确定图上的内容,补充更改和寻找各组成部分等的位置,图纸需可进行分区表示。每个分区内竖边方向用大写拉丁字母(A……F),横边方向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分区为偶数,每一分区的长度应等距离,一般不小于25mm,不大于75mm。 分区代号用该区域的字母和数字表示,字母在前,数字在后,如B3、C5。 4.1.1.2 电气图的字体 电气图中字体要求如表1所示 表 1 电气图中字体最小高度 电路图涉及大量的电气元件(如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熔断器等),为了表达

控制系统的设计意图,便于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在绘制电气控制电路图时所有电气元件不画出实际外形,而采用统一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来表示。 在产品设计时,每一张图样上标记的每一个数据、符号都应符合国家标准。 4.1.2.1 图形符号 a)图形符号的定义 电气图形符号是用来表示一个设备或概念的图形、标记或者符号。通常一般是由一般符号、限定符号、符号要素等组成。 1)一般符号:用来表示某一类产品及其特征的一种通用符号。 如开关、继电器、电动机、电阻等。而热敏电阻、低压断路器、接触器,隔离开关则不是一般符号。 一般符号可以单独使用,并可以在一般符号上附加其它符号要素和限定符号,派生出新的符号。 2)限定符号:用以提供附加信息的一种加在其他符号上的符号。 限定符号一般不代表独立的设备、器件和元件,用来说明某些特征、功能和作用等,限定符号通常不能单独使用。 如:在开关的一般符号上加不同的限定符号可构成隔离开关、断路器、接触器、按钮开关、转换开关等。 3)符号要素:是具有确定意义的简单图形,用于与其它图形符号组合构成一个设备或概念的完整符号。 符号要素不能单独使用。 如:真空二极管是由外壳、阴极、阳极和灯丝4个符号要素组成。 如:不同功能、类型的主令开关是由开关的一般符号与不同功能的符号要素组成(如按钮开关、紧急开关、旋钮开关等)。 以三相电机图形符号为例: 图1 三相电机图形符号示例 b)常用图形符号应用的说明 1)所有的图形符号,均按无电压、无外力作用的状态示出; 2)在图形符号中,某些设备元件有多个图形符号,有优选形、其他形、形式1、形式2等。选用符号的原则:尽可能采用优选形;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最简单的形式;在同一图号的图中使用同一种形式。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让小灯泡亮起来

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并用语言描述小灯泡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了解小灯泡发亮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图形以及文字进行记录。 2.能对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并展开自主探究。 3.初步学会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归纳出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能严格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电筒、小灯泡、电池、导线、记录纸、剪好的电池、小灯泡纸样学生准备:彩色笔、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手电筒,打开) 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手电筒里的小灯泡亮了) 2.除了手电筒里有灯泡,还有什么地方有? 学生汇报(教室里、家里、冰箱里、玩具上) 二、认识灯泡的构造 1.问题:小灯泡的结构是怎样的? 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灯泡的各部分,每一小组学生在纸上画一个,边画边给每一部分起个名字,注意尽量画大一点。 2.小组活动:(用彩色笔)在纸上画灯泡,并将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3.集体评价,哪个小组画得好? 请几个小组学生汇报小灯泡的构造,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画灯泡并且要求“尽量画大一些”的活动,能让学生十分清楚地了解灯泡的构造,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活动:接亮小灯泡时,电线接触灯泡的哪个部分的语言描述打下基础。)4.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将灯泡的这些结构部分叫做:玻璃泡、灯丝、螺纹、连接点、金属架。(并板书) 三、探究怎样使灯泡亮起来 1.过渡语:我们已经认识了灯泡,你们现在最想让小灯泡做什么呢?(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灯泡亮起来) 2.问题: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些什么?(电池、电线等)

大班科学活动《让灯泡亮起来 》

大班科学活动《让灯泡亮起来》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活动能力,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充满着好奇心,生活中的电无处不在,幼儿对于电既熟悉又陌生,我觉得让幼儿了解并掌握关于电的粗浅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之前孩子们对电池、电灯、电线等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动手做实验的欲望更强了。由此,我设计了“让灯泡亮起来”这一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动手操作,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 2.愿意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原理。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2.实验记录表人手一张,大记录表一张。 3.幼儿对通电的基本材料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出示图片 提问:房间没有灯,安装电灯需要哪些东西?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出示有一个电池,一个灯泡和一根电线。 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用这三样东西能成功让我们的灯泡亮起来吗? 2.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总结经验,再次尝试。 归纳小结,总结经验 三、探索活动,谁能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 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提问:电线不够长了,怎么办? 2.教师出示、介绍实验材料。 3.猜一猜 出示记录表。 请小朋友做出大胆猜想,哪些物品可以让灯泡亮起来,哪些物品不可以。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你的实验结果和猜想的一样吗?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发现,金属制品是能让灯泡亮起来的,说明金属制品是导 电的,而其他材料制品不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他们不导电。 5.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四、活动延伸: 师: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老师把灯泡和电池放在我们的益智区,小 朋友们再去试一试还有什么东西是导电的。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灯泡亮起来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培养孩子 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中我充分的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尝试让

科学实验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设计 东关小学姚春艳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东关小学姚春艳 教学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科学探究目标: 引领学生初步经历由模糊概念到科学概念的探究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提出问题、判断、实验操作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整理概括出关于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获得对溶解概念的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 实验器材:烧杯、铁架台、漏斗、玻璃棒、滤纸、水槽教学过程: 一、出示食盐材料,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认识实验材料,诱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二、创设对比实验活动,揭示溶解的一种现象。 1、小组合作做食盐和沙子的实验。 2、交流汇报:食盐和沙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3、对比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变化的不同。 4、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揭示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一溶解现象。 三、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发现溶解的另一特征。 1、小组合作做面粉放入水中的实验。 2、交流汇报:面粉在水中发生的变化。 3、对比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是像食盐还是像沙子那样?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说用过滤的方法来验证。 5、教师介绍实验装置,讲解并演示过滤方法。 6、三个小组合作在一起,共同完成过滤实验。 7、交流:在过滤的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 8、过滤以后,再观察比较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是像食盐还是像沙子。并说明理由。 9、交流汇报得出:面粉和沙子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食盐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0、让学生借助高锰酸钾均匀分散在水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食盐在水里是怎样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的过程。 四、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溶解概念

2020年秋新新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十二课让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的结构与作用。 2.能说出形成闭合回路时,电流通过灯丝,于是灯泡发光。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电灯的亮与灭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设计使灯泡发光的完整电路,并利用简图呈现出来。 3.能利用电池盒、灯座、开关等电子元件组装电路,控制电灯的亮与灭 4.能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5.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科学态度 1.能对连接完整的电路可以让小灯泡发光产生兴趣。 2.能利用多种方法组装电路使灯泡发光,体会创新的乐趣。 3.能与同学合作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参与回收废旧电池,保护环境的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开关、课件、电池盒、灯座、开关结,构图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这是一个电灯泡(出示一个带有磁性开关的灯泡,电池、磁性开,关在灯泡内部),你能让它亮起来吗?(教师演示,让铁制品接触磁性开关,,灯泡发光) 2.提问: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呢 (二)观察材料,认识结构 1.提问:要让灯泡亮起来需要什么材料(电池、灯泡及导线)电池和灯泡是什么样的?由几部分构成? 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比较多种电池或灯泡有什么相同点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出示灯泡姐泡面帮助学生理解灯泡的结构 4.小结:电池的铜帽(或写有“+”的一端)是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的锌,片(或写有“-”的一端)是电池的负极;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螺,纹构成,灯泡的螺纹部分与灯丝的引线的一端相连,螺纹底部的锡点与灯丝的,线的另一端相连,) (三)组装电路,自主探究 1.任务:用导线将电池的两个点(正、负极)与灯泡的两个点(金属螺,纹、锡点)分别连起来,试一试有几种方法能使灯泡发光。 2.提示:(1)比比哪个组连接的方法多,(2)不要用一根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 3.实验: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将能,使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四)总结归纳,形成知识 1展示交流。

等效电路图的八种画法

等效电路图的八种画法 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又称“等值电路”。在同样给定条件下,可代替另一电路且对外性能不变的电路。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电磁过程可用其相应的等效电路来分析研究。 等效电路是将一个复杂的电路,通过电阻等效、电容等效,电源等效等方法,化简成具有与原电路功能相同的简单电路。这个简单的电路,称作原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图的画法步骤 1、认真审题,在草稿纸上画出原图,并把开关的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所处的位置依题意画下; 2、根据电流路径的优先走法,把没有电流经过的元件用橡皮擦擦掉,同时将断开的开关及与其串联的元件与擦掉,闭合的开关用导线代替; 3、正确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明确电流表测哪部分电路的电流,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再将电路图整理,即画出了等效电路图; 4、把已知条件尽可能标注在等效电路图上; 5、找出所求的物理量与哪个等效图对应,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特别注意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正确运用电学公式来分析解答。 等效电路画图的技巧 第一种方法叫首尾相接法,如果是全都是首尾相连就一定是串联,如果是首首相连,尾尾相接,就一定是并联。如果是既有首尾相连,又有首首相连,则一定是混联。 第二种方法叫电流流向法,根据电流的流向,来判断和串并联的特点,来判断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 第三种方法,叫手捂法,含义是任意去掉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都不能工作的一定是串联;任意去掉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都能工作就一定是并联;任意去掉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部分能工作的一定是混联。 第四种方法,叫节点法 1、标出等势点。依次找出各个等势点,并从高电势点到低电势点顺次标清各等势点字母。

最新让小灯泡亮起来-教案(1)

《让小灯泡亮起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路的组成元件,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 2.初步认识电路符号,会识别简单的电路图。 3.会用计算机电学模拟实验室连接简单电路。 教学重点:认识电路的基本组成,学会连接简单的实物电路。 教学难点:正确连接实物电路。 教学用具:初中电学模拟实验室。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是美丽的广府城。今年九月份我们邯郸市要在这里举行第三届旅游开发大会,假如让你来当这次灯展的总设计师,你准备如何把广府的美展现出来呢?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成为一名灯展设计师呢?好,下面让我带领你从最简单的电路连接开始,探索电学之美,实现愿望吧! 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 (一)活动一:尝试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 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灯泡,一个开关一节干电池以及足够的导线,你能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1.交待任务 大家打开电脑上的电学模拟实验室,引导学生熟悉电学模拟实验室的使用方法(接线柱),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动手让一只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让一只小灯泡亮起来 器材:电池1节,灯泡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2.动手做 学生首先熟悉电学模拟实验室使用方法,动手实验。让学生试着把它连接起来,首先要使小灯泡发光,其次尝试控制它的亮灭。 谁的小灯泡亮了呢?试着控制它的亮灭?生举手,但是灯却没有亮,我们需要确认一下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今后我们在实物连接的时候也要进行确认,养成良好的实验

习惯。确认电路之后,单击开关,观察你的小灯泡是否亮了。教师巡视表扬亮起来的学生。谁上台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电路呢?(找一名学生上台连接展示。) 3.谈收获 一能亮,二能灭 (二)认识电路的组成 灯亮——用电器 灯灭——开关的控制作用 教师总结: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复杂还是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那么每一部分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常见的又有哪些类型呢?下面我们大家来思考总结一下。 电源:提供电能,持续供电的装置。生活中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发电机、蓄电池。 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有灯泡、电风扇、电饭锅。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当开关闭合之后,电路就会有水流一样流动的电流流过,小灯泡发光。断开之后,电路中就没有电流流过,小灯泡就不发光了。常见的开关有按钮开关、闸刀开关、拉线开关、空气开关。(提问让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幻灯片)(三)活动二:尝试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 1.交待任务: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了,下面我们来尝试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有没有信心呀,同学们?注意:每次实验完毕我们都要把实验器材归还,下次实验再重新选择器材。(在模拟实验室的左下方是归还站,大家单击电路元件,把它们一个一个拖到归还站。) 下面我们重新选择以下器材: 电池2节,小灯泡2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2.动手做 (先把两节电池连接起来,它们是一个整体,电源。)让学生自由连接,(实在不会的同学可以求助你身旁的高手呦,)人人都动手去连接。(先无序,后规范实物图连接的注意事项:连接电路之前,开关要断开;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顺序连接,然后回到电源的负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稿 青岛版精编版

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知道电池、导线、灯泡的作用 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幻灯片、实验记录卡、小灯泡、导线、电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五光十色的霓红灯吗?喜欢吗?的确它们把夜晚的街道装扮的非常美丽;你们见过路口的红绿灯吗?(见过)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行人和车辆在它的指示下安全地通过,除了这些灯还有许多灯,如:过年时喜庆的红灯笼、大海中指引航向的灯塔、还有街道边为夜间提供照明的路灯等等。灯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灯泡是如何发光的呢?(生答,教师不做纠正,但学生一定会提到是因为电) 点评:教师从生活中五光十色霓虹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新课打下铺垫。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画灯泡 师:你们见过灯泡吗?记得灯泡是什么样的吗?你能画一画灯泡的样子吗?(生动手画记忆中的灯泡) 师:我把灯泡带来了,你们观察一下,和你们画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幻灯片展示灯泡)你能介绍一下小灯泡吗?(组内活动)谁能向大家介绍你都观察到什么了?(视情况1-2人实物介绍,其他人补充,师图片或板书小灯泡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对灯泡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求知欲望,为下面的操作做好铺垫,达到课堂教学的预设。 活动二、点亮小灯泡 师:我们认识了小灯泡,你想不想把它点亮了 (每个组发一节电池、一根导线,请你们利用这些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 师:点亮小灯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大家仔细观察,反复尝试。把经过验证后能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画在一张纸上,把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在另外一张纸上。每张纸下面都给大家出示了图例,在尝试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起来,这样会损坏电池。(师做一下)(投影出示要求)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动手尝试点亮灯泡,在不能点亮和能够点亮的反复尝试过程,是学生建立电路概念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点评:教师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灯泡点亮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学生活动,并画图)时间短一点,有点亮的即可!! 学生汇报。(只汇报点亮的方法)边汇报、边讲解、边演示,边贴图 活动三、认识电路 1、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让小灯泡都亮起来了。你们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这些连接

《让小灯泡亮起来》教案

《让小灯泡亮起来》教案 北展希望小学小学马阿利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电》的第二课,其内容属《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范畴。 2.教材主要通过用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自主连接,让小灯泡亮起来,在观察和操作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达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的材料。 (2).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到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可以引出新的发现。 (2).亲历让小灯亮起来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达电路的连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见 (2).学身边的科学,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 三.教学重点 选用一些基本元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电路。 四.教学难点 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要接通一个简单电路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回路的结论。 五.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每两人一组准备小灯泡、电池、导线各一个。 六.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昼夜交替的美好家园,白天我们可以尽情的做任何事情,可是到夜晚,当黑夜来临时又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灯 师:嗯,是灯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师:下面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灯的世界。(播放灯的图片)出示北京水立方、鸟巢、深圳世界之窗、上海夜景照片,看看这些美丽的夜景,是什么装点着绚丽的夜晚!对了,是灯,灯不仅可以照明,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的五彩缤纷。你想设计出更美的灯景吗? 生:想。 师: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哦,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做到,我们要先从简单的入手,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样,不能一步登天,要先易后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组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让小灯泡亮 起来。 (二).观察材料,铺垫准备。 1.设问:想让小灯亮起来需要什么材料?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板书: [电池导线小灯泡] 2.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观察并画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和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