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复习过程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复习过程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复习过程

《郑伯克段于鄢》原

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因繁体作“叁”)。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昵(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简评】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争权之争,斗争的焦点是王位继承问题。事情的起因,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王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夺取君位。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共叔段逃离郑国。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的社会现实。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及共叔段。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骇,所以取名寤生,于是厌恶他。(姜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封邑,要求)制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那里不好,)其他城邑,惟命是从。”

(姜氏)请求京城,(庄公同意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并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不合(先王)法度,违反(先王)法度,您将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想这样做,怎能避开这种祸害呢?”祭仲说:“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点为共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蔓延。蔓延了,就难对付了。蔓生的杂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多行不义之事,一定会跌跤的,您姑且等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鄙、北鄙两个边城属于自己管辖。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国不容二主,您打算怎么办呢?想(把郑国)给与太叔,就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让民众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自取灭亡。”太叔又收取两个边城为自己的城邑,(他的势力范围)到达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的)领地扩大了,将会得到更多的民众。”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民众)不会亲近他。领地扩大(他控制不了),将会垮台。”

太叔修葺城池,聚集民众,修理甲衣和兵器,准备步卒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姜氏准备到时打开城门。庄公打听到了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战车讨伐京城。京城的民众背叛了太叔段。

势胜学 原文+译文

《势胜学》 【原文】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事物发展趋势,就没有了做人处世的根基。 【原文】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译文】 形势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应对,一定会失败。 【原文】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译文】 对一个人来说,考察他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他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原文】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译文】 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原文】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译文】 没有威势就不会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能腾达。逼迫他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他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原文】 受于天,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 【译文】 一个人有天赋的特长,他人就难以企及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他人就难以迷惑了。 【原文】 奉上不以势。驱众莫以慈。正心勿以恕。 【译文】

侍奉上司,不要显示自己的威势,否则必定遭忌身危;驱使众人,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不可以己量人,否则必定失败。 【原文】 亲不言疏,忍焉。疏不言亲,慎焉。 【译文】 对亲近的人,不可说疏远的话。即使对方拒人千里,斗狠发怒,也要忍让。对不亲近的人,不可以说心里话,即使对方投吾所好,也要特别谨慎小心。 【原文】 贵贱之别,势也。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译文】 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威势(财力、权力、学力所营造的势力)。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使用虚伪狡诈手段的人,必定得不到尊重。 【原文】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势不慢士,士畏其诚。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译文】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题型示例】 (1)文章为什么以XXX 为题?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4)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5)给文章拟(换)题目。 【课文例举】 含义类: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呢? 表层含义:夹竹桃花凋谢 深层含义:父亲的去世,我也要长大。 小说《变色龙》的标题有什么含义呢? 含义:是比喻的说法,喻指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用类: 《藤野先生》 表明___________ 《芦花荡》 事件___________ 《十六年前的回忆》 暗示___________ 《智取生辰纲》 概述___________ 《音乐巨人贝多芬》 吐露___________ 《羚羊木雕》 贯穿___________(小说:推动情节发展) 《喂——出来》 设置___________ 总结:含义:表层含义:具体可感的事物:表面上是指…… 深层含义:抽象有内涵的精神或寄托情感:实际上指…… 作用:①线索 ②设置悬念 ③点明中心,写出……突出……表达…… 内容 内容 结构

[例文一]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 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 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如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他们的经历告诉读者:《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败.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自古有一种杯子叫“公道杯”,酒装七成则容纳,过7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告诫人们办事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办事、敛财要有“度”。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完整word版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技巧 2.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技巧 [重点难点] 1.如何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考试中的常见考察题型中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真题重现----标题的含义 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风雨中的菊花》 真题重现----标题的作用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田野上的白发》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天窗》 对文题的综合考察 阅读全文,谈谈选文以“江南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江南江南》 小说的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内蒙包头《钟点工的三千元晚宴》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概念讲解,技巧传授(一)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层。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挂钩。文中内标题的字面含义、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表层含义指的是:容;深层含义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1 例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呢?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

诗大序

论述《诗大序》的文学思想 【摘要】《诗大序》为《诗经》的研究著作。 《诗大序》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提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并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本文试就这些思想,对《诗大序》的文学思想作一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诗经毛诗大序小序子夏毛公卫 宏六义 一、经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秦统一中国之后,我国的文化进入了统一的进程。但秦王朝采取文化专制政策,而且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极短,严格说文学上并无建树。汉兴,文化的统一进程得到继续。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盛期之一,在文化上也有重大的建树。这首先就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齐文化与楚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成为汉文化的基础。其次表现在儒学的空前发展上。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上崇尚无为。武帝定儒学于一尊,以儒学缘饰吏治,思想领域也进入大一统时期。此时之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它已建立起一套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天人关系,君权神授,天君臣民有严格的纲纪遵守。这一思想体系给了我国后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当时当国家从长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候,这套思想体系,是与它相适应的,具有其积极的意义。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影响于学术领域,就是经学的高度发达。经学的发达,又给文学带来功利目的。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上发展起来的。《诗》被尊为“经”,用于吏治;对于楚辞的评论依“经”立义;赋的创作目的明确的说是为了讽谏。经学给文学以约束,给它规定了发展的方向。 二、《诗经》的流传 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文是主要样式。诗的最早的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早期的诗来自民间,多数为集体创作。经采集删订,成《诗》三百,用之于宴飨、讽颂、言语。《诗》的时代,诗、乐、舞是一体的。从文学的角度说,初期出自民间的诗,或有非功利之目的;但是删定而用于教育、用于政治外交场合之后,它的非功利的目的也就消失,而赋予了功利的目的。这就是说,我国文学发展的初期,诗主要是以其实用的功能存在的。诗的创作是一回事,诗的解读是另一回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 “《诗经》”是后起之名。从“诗”或“诗三百”,到尊之为“经”,称呼的变化与《诗经》的作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有关。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而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在外交场合断章取义、赋《诗》言志的情形,《左传》中多有记载。而作为教本,大约由孔子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人焉。”《论语》载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阳货》),可证司马迁之言不诬。这个时期,《诗》是一种比较平实有用的工具,还没有上升为不可违背的“经典”。秦火之后,《诗三百》随其他典籍一道遭焚。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诗经》在其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鲁、韩、齐三家诗先后于文帝、景帝时立博士学官,属今文经;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三、《诗大序》的内容 《诗大序》为《诗经》之研究著作。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毛诗大序》)。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司空图)。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止学》原文及释义

《止学》原文及释义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

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 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一会依靠它。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势力一定会消失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复习过程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 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二、典型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四)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五)给文章加(换)题目。 三、课题举例——标题的作用 1、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如《我最好的老师》《为人民服务》 2、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如《一夜的工作》《北京的春节》 5、贯穿全文的线索。《桃花心木》《鲁宾孙漂流记》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各具特色的民居》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匆匆》 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如《千年梦回在今朝》《藏戏》 五、解题思路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比喻义如《灯光》《落花生》、双关义:就是有一个字面义和深层义。如《桃花心木》)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六、答题技法 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东南大学文学院考研真题

2012 年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古诗源 2.词综 3.古文观止 4.“一人永占”四种曲 5.醒世姻缘 6.随园诗话 二、简答 1.散曲前后期的变化 2.楚辞 三、论述题 1.唐宋以文入诗的发展脉络 2.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2012 年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复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神话 2.正始之音 3.话本小说 4.诗界革命 5. 二、分析一段作品,韩愈的《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题1:是谁的作品,出自哪儿?题2:为什么是说老子小仁义? 题3:【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翻译这句。题4: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五、赏析:30分。山鬼或陶渊明一首诗(好像是杂诗12首之二) 六、论述:30分。分析杜丽娘的形象(另外一题继续忘记。。==!) 2011年东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诗六艺 2.古诗十九首 3.点铁成金 4.《折桂儿》 5.《南戏》 6.玉茗堂四梦 7.变文 8.同光体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2.简述正始文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3.为何一位学者说“老杜近似孟子”? 4.陆游诗歌不同题材诗的艺术风格? 5.散曲与词的异同? 6.梅村体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 1.对香草美人传统的简要介绍及评述? 2.一位学者说“诗到中唐尽”,你是怎么看的? 2010东南大学年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 2.建安风骨 3.永明体 4.边塞诗派 5.婉约词 6.南戏 7.吴江派 8.桐城派 二、简答 1.古诗十九首 2.汉赋代表及其作家 3.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4.苏轼词史的贡献 5.牡丹亭的文学特点 三.论述 1.结合杜甫生平论述其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形成 2.论述风骚的文学影响 2012年东南大学中外文学批评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毛诗大序》 2.钟嵘《诗品序》 3.白居易《与元九书》 4.王夫之“现量”说 5.《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 二、简答

(完整版)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的理解 1.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 (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

毛诗大序的主要观点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后人称为《毛诗序》。《毛诗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 《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 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 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刨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利卷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生命的有限和利益的无限,促使越来越多的逐利者开始思考和反省二者的关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剧之所以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利益,没用哲人的眼光来审视人生的价值。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追财富和物质上的享受,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指向,但是如果偏离了正常轨道,势必会使自己丧失理智,最终走向沉沦! 19 富贵如霜刀,切勿贪恋过炽 【原文】 惑人者无逾利也。 【译文】 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 【释义】 在讲究物质生活品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能贪一点便宜则贪一点便宜。在有钱的富贵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不停地谋划。然而当人们皆以富贵为荣却不知止时,富贵就会变成一把锋利的霜刀,在不知不觉中使你性命难保。 【事典】 下面这则哲理性故事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这方面的思考: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常年以狩猎为生,不仅岸边的海豹与海里的群鱼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就是游走于浮冰之上、强悍无比的北极熊也照样会成为他们桌上的美味大餐。他们是怎样捕获北极熊的呢? 因纽特人在长期狩猎中发现,北极熊有一个很大的嗜好,那就是它们不仅喜欢食肉,更喜欢舔食动物的鲜血。据此因纽特人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办法:先找来一把两开刃的锋刀,然后在上面涂上一层厚厚的动物鲜血,由于北极气温很低,厚厚的动物血很快便包裹住了里面的刀锋,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令北极熊垂涎欲滴的大血团。接下来,因纽特人把这个大血团放在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然后自己隐藏在不显眼的地方静静地等待。 不久就会有如饥似渴的北极熊寻着味一路跑来,当它发现地上那块丰盛无比的大血团时,就像人类当初发现新大陆一样变得兴奋无比。当它静静地观察周围,发现除了美味的血块再没有其他危险之物的时候,便大快朵颐地舔食起来…… 大血团在熊舌的翻卷舔食下一层层地逐渐融化,北极熊越发欲罢不能,完全沉浸在了美味的享受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后来它舔食的却是从它自己体内流出来的鲜血,麻木的神经使它更无法感受到舌头被里面锋利的刀刃割破的痛楚。直到最后,北极熊完全是在疯狂地舔食自己的鲜血,过度失血的北极熊在醉生梦死的贪婪享受中猝然倒在冰地上…… 生活在俗世上,没有人会对眼前利益视而不见,毫无兴致,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被利益冲昏

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精编版

初中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初中考试中的常见考察题型中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概念讲解,技巧传授 (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层。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挂钩。 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表层含义指的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 例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呢?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所以,答案应该为——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这道题也体现了我们做标题类阅读题所会用到的方法①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

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课堂练习 《迷雾灯塔之光》庞启帆圣诞节前夕,小科林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没有下雪。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七天前他的父亲就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回家,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 “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怎样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才是最重要的。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看守人达非先生很惊讶他的到来:“用电池,孩子。但是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用汽油灯。灯现在就在地下室。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他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他回家从厨房里拿了四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您可以从您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 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1、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1、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授课老师:田妤涵时 间:2017.10.3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技巧 2.熟练掌握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技巧 [重点难点] 1.如何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考试中的常见考察题型中有: 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某某词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真题重现----标题的含义 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风雨中的菊花》 真题重现----标题的作用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田野上的白发》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天窗》 对文题的综合考察 阅读全文,谈谈选文以“江南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江南江南》 小说的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内蒙包头《钟点工的三千元晚宴》 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概念讲解,技巧传授

(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层。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中心挂钩。 揣摩标题含义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表层含义指的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含义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 例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呢?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所以,答案应该为——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这道题也体现了我们做标题类阅读题所会用到的方法①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课堂练习 《迷雾灯塔之光》庞启帆圣诞节前夕,小科林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没有下雪。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七天前他的父亲就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回家,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 “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

《毛诗大序》原文与注解

《毛诗大序》 【原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 《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怨卷

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人与人之间相互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可以说,仇与恨是一种吞噬心灵的精神病毒,也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我们如果一直活在仇恨里,那就注定会活得很辛苦。而君子不会计较以往的恩怨,因为计较以往的恩怨只会损害君子的品行。 59 低调为人化解仇富心理 【原文】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 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释义】 古人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均,即公平,只要存在着贫富差距,存在着社会不公,就难免会导致仇富心态的滋长,贫富对抗的不断升级。所以,越是富贵的人越不会炫耀自己的富有,而是懂得示人以“剑”,以化解穷人们的这种不平衡心理。 【事典】 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在美国商业界,提起他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他一向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平时花钱都很节省。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缺少10美分零钱,就向他的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不要介意,10美分算不了什么。” 洛克菲勒听了正色道:“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1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10美分的利息啊!” 人们很难将洛克菲勒如此节俭的作风与其亿万富翁的身份联系起来。不仅洛克菲勒本人注重节俭,而且他的子女也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家风。洛克菲勒家族能够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仍在续写着历史的辉煌,完全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铁一样的定律,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他们的家族拥有如此多的财富,每一代子女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都始终坚守“富而不奢”的价值观念。为了防止孩子挥金如土,他们首先不让孩子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其次,就是对儿女的零用钱这样的小事也始终管得很紧。 父亲对子女的零用钱做了以下细致的规定:七八岁的孩子每周只有30美分的零用钱,11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