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气氛渗碳原理

可控气氛渗碳原理
可控气氛渗碳原理

可控气氛渗碳原理、工艺及常见问题分析

一.渗碳原理

1.定义:渗碳是目前机械制造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

它是渗碳介质在工件表面产生的活性碳原子,经过表面吸收和扩散将碳渗入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工件表层,使其达到共析或略高于共析成份时的含碳量,以便将工件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其表层的硬度、强度,特别是疲劳强度和耐磨性较心部都具有显著的提高,而心部仍保持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

2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放在一定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使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扩散到工件表层中,改变表面化学成份的热处理方法。

通过改变表面化学成份或随后的热处理,可以在同一种材料的工件上使心部和表面获得不同的组织和性能。譬如,可以在保持工件心部有较高的强韧性的同时,使其表面获得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能。如渗碳,改善零件间抗咬合及提高抗擦伤能力的如渗氮,使工件具有抗氧化、耐高温和抗蚀性能的如渗铝,渗铬,渗硅。

3.化学热处理的其本过程:

2CO ←→[C]+CO 2 渗入组元C ,CO ; 2CO+Fer ←→Fer(c)+CO 2

CO+H 2O ←→CO 2+H 2

CH 4←→ [C]+2H 2

T —温度 t —时间 P —总压力 Pi —渗剂中组元的分压力 ai —元素的活度

Cp —碳势 Me —金属 RM —渗剂 DE-扩散元素 ac RM —渗碳介质中碳的活

ac 表面—工件表面碳活度

活度ac —碳在奥氏体中的相对浓度

碳势Cp —表征含碳气氛在一定温度下改变钢件表面含碳量能力的参数。

渗剂

金属 部浓度梯度而发生C 的扩散 (冷却时)。碳在Me 周围富集, 碳与Me 间相互作用。 平衡时:

ac RM =ac 表面

t1<t2<t3<t4<t5

3.1第Ⅰ过程—渗剂中的反应,平衡常数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无论采用何种渗碳剂,主要渗碳组分应均为CO或CH4,产生活性碳原子[C].

当{ P CO2 / P2 CO;P2H2 / P CH4;P CO2 P H2/P CO P H2O;P1/2O2/P CO}<K时,反应正向进行,反之逆向进行。气氛的碳势CP= P2CO/ P CO2或P CH4/ P H2; P CO/ P1/2O2,是用来度量介质活性即提供活性碳原子的能力。与其气氛组分的分压即平衡常数直接有关,而K有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组分,温度越高,碳势越低。

因此,只要控制气氛的组分的分压(或体积分数),就可控制反应进行的方向。不仅保护工件不氧化,不脱碳而且还可以实现渗碳。

所谓的碳势控制就是控制这些炉气组分间的相对量。如在RX气氛中由于燃料气体(CH4或C3H8)和空气的比例实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变化(2.38或7.14)。所以H2,CO基本不变,分别为20.7%;38.7%或23%;32%。

要控制炉气的碳势,只需改变其中的微量组分CO2或H2O的含量即可。因为根据水煤气反应,在CO,H2量基本不变的情况的下,CO2或H2O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样O2也与之有对应关系。

控制任意一个因子的分压即可达到控制碳势的目的。这也是CO2红外仪,露点仪,O2探头控制碳势的原理所在。

3.2 第Ⅱ过程—渗剂中的扩散,渗剂向零件表面扩散(传递、传输),然后相界面

反应物(CO2,H2O)从界面逸散(包括解吸的渗剂)。与温度T,流速有关。

流速与炉压、气流方向、排气口的开启度,保压阀的调整,风扇的数量、位置、马弗安装,零件的装载方式有关。通过排气口加以观察。(生产中拆卸的保压阀的安全问题,碳黑的清理。举例:火苗的长度、颜色—白烟、爆火星)

3.3第Ⅲ过程—相界面反应:

渗入元素活性原子[C]吸附在零件表面并发生反应。吸附过程可能是单纯的物理吸附。同时也可能是在吸附原子[C]和金属Me表面原子之间发生强烈化合的化学吸附。被吸附的活性介质与金属表面发生吸附—解吸过程。

3.3.1 以CO为气体渗碳剂时CO分解过程的相界面反应为例(见前图)

2CO CO2+[C]

该反应的实质就是一个CO分子从另一个CO分子中夺取氧原子而生成CO2,同时析出一个活性碳原子。这必然要破坏一个CO分子的C—O键而碳和氧之间的结合力是很强的,如果单靠两个CO分子间猛烈的碰撞来破坏C—O键,

完成上述转化过程几乎是不可能。就是说,在气相中进行上述反应需要很高的激活能,反应速度极小。当有金属铁存在时,反应速度就快很多。

显然,铁的存在不仅吸收分解出来的[C],而且促进了CO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首先CO与铁原子发生吸附,CO被强烈地变形,从而削弱C和O间原有的结合力,为破坏C—O键提供有利条件。

其次气相中的CO分子碰撞在已被吸附在金属铁表面的CO分子中的氧原子时,被吸附而变形的CO分子就很容易地与气相中CO作用,成为CO2和[C],吸附的[C]又可进一步渗入铁的晶格中。

由此说明铁和CO的化学吸附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如此,铁对CO分解的催化作用才能理解。由此可见,吸附作用对CO分解和[C]的吸收有密切关系。

3.3.2 相界面反应的三个阶段

●介质活性原子或分子CO被钢铁表面吸附,对于完全洁净的表面上化学

吸附是瞬间即可完成。

●相界面反应,往往首先在金属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即H2,CO等将金属

表面氧化膜还原(去钝化作用)从而使表面活化,然后再进一步的相界

面反应使活性原子在表面被吸附。预氧化的作用就在于使钢铁表面活化

而提高渗速和层深均匀化。举金刚例子。

●分解产物CO2脱离工件作为废气排出,同时活性原子被工件表面吸附并

向钢铁表面扩散。

※换气系数的确定—吐故纳新,底出料、浅泳出料方式,换气系数为0.8左右。

3.3.3碳传递系数β——表征渗碳界面反应速度的常数。

物理意义为:单位时间(S)内气氛传递到工件表面单位面积的碳量与气氛碳势和工件表面碳含量之间的差值(CP-CS)之比。即J/(CP -CS)。与渗碳温度、渗碳介质、渗碳气氛的组份有关,举例肺扩量。

3.4第Ⅳ过程金属中的扩散—最重要的过程,化学热处理的关键过程。

3.4.1 渗入元素的原子(如碳原子)在基体金属内部的扩散,取决于碳在钢中的

扩散系数和浓度梯度。

扩散系数D=0.162exp(-16575/T) 即D=0.162e-16575/T—举例血红蛋白。

碳的扩散系数与渗碳温度,奥氏体碳浓度及合金元素的品种和含量有关。

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降低碳的扩散系数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Co)则提高碳的扩散系数;Mn几乎没有影响,而Si却降低碳的扩散系数。但随着温度的变化和合金元素含量的不同其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3.4.2 如果渗碳温度一定,渗层深度与时间服从抛物线规律。

即X=802.6τ1/2/10(3720/T)X—渗层深度(mm),τ—时间(h):(含扩散时间,不含加热、降温时间),T—绝对温度(K)。

上式可简化为875℃时,X=0.45r1/2;900℃时,x=0.54τ1/2 ,925℃,x =0.63τ1/2.实际上渗碳时间τ不仅是与渗碳温度有关,还与炉气碳势Cp,合金钢中合

金元素及其含量有关。

。如在920℃渗碳时,

20CrMnMo钢 X=-0.6149+0.5773τ1/2+0.5747Cp

20CrMnTi钢 X=-0.5248+0.5576τ1/2+0.4218Cp

通过计算如表

可以看出,在同样渗碳条件下,20CrMnMo钢的渗层深度均大于20CrMnTi,表现出较快的渗碳速度。

因此,离线仿真需设置温度、碳势、合金系数,工件有效层深处的碳浓度。

1.渗层深度也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d=K t1/2-D/β d-渗碳深度;K渗碳速度因子;t-渗碳时间;D-扩散系数;β-碳传递系数

其中渗碳速度因子与渗碳温度、碳势成正比,与心部含碳量成反比,与合金元素品种及含量有关(见3.4.1)

2.日本内腾武志最佳渗碳扩散时间方程

d=2.382lgT-0.608(1) d—有效层深(mm)(0.35%)

d=2.059lgt1+0.151(2) T—总的渗碳时间(h),T≈t1+t2

由于活性原子向金属内部的扩散是在固态下进行的,是最缓慢的一个环节,从而整个化学热处理的速度,决定性地由活性原子向金属内部扩散的速度所控制。因此工艺的制定、料盘的布置、分区的长短、功率的匹配,渗层浓度梯度的合理等也皆决定性的由此过程所控制。举例①双轨道层深差为0.38mm;②炉内料盘数,举株齿例子。

3.5 第Ⅴ过程—金属中的反应

1.[C]在渗入钢件后形成间隙固溶体(浓度不大时),即[C]溶解在铁原子的间隙里,而引起r-Fe的晶格发生变形和畸变。溶解得越多,晶格变形和畸变越大。因而固溶强化的效果也越大。此类现象称为纯扩散。

2.随着[C]浓度的增加形成碳化物如Fe3C,TiC,Cr

7C3,Mn

3

C,此类现象称为

反应扩散。而Ni ,Al 不形成碳化物。此过程对不同的钢铁材料采取不同的工艺,满足渗碳金相组织的要求很重要。 二 渗碳工艺及常见问题分析 1. 预氧化温度: 480—500℃ 一般切削油的沸点为250-400℃,此温度范围为汽化脱脂。根据产品颜色判

234 Fe 3O 4+4H2→3[Fe]+4H 2O [Fe]初生态的Fe ,分解CO 的活性触媒(前面已讲)。 560℃以上 2Fe+O 2→2FeO 3Fe +2O 2→Fe 3O 4,4Fe+3O 2→2Fe 2O 3 表层2Fe 2O 3,次表层为Fe 3O 4,内层为FeO ,层厚为10um,被H 2还原后,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不含合金元素的疏松层。增加了氢还原的时间,降低工件渗碳速度和表面硬度。

双推盘渗碳炉热电偶的布置分布

热电偶从炉顶插入,热电偶端靠近工件,一般在装料高度(H )顶点以上100—160mm 处,在有顶风扇的炉区通常放在风扇位置的后侧,即热电偶应放在各区偏后的位置,可以告诉进入下区前工件的实际温度。在加热区可以防止工件超温,在降温淬火区放在最后一个料盘的中间,以便测出工件淬火前实际温度、工件的淬火温度是应当严格控制的。

2. 渗碳工艺:

2.1 渗碳温度

由于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极小(最高约0.025%)而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较大(最高为2.%),所以渗碳升至在AC3以上(大约在850~950℃)使钢在奥氏体状态下进行。渗碳温度越高,碳的传递速度也就越大,因此加快了整个渗碳速度过程和使渗碳浓度梯度趋于平缓。但是温度也不宜过高。否则使设备寿命显著降低,并使钢的晶粒粗化和表层的含碳量过高而生成网状碳化物和工件变形加大。

* 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880~900℃,这样不至于使加热区合闸率太高,影响加热元件寿命,加热温度太高会使工件尖角处提前渗碳产生层深不均匀和产品变形加大。

*渗碳温度一般控制在910~930℃(含高温扩散)

*淬火温度一般控制在840~860℃左右,使工件心部有良好的组织和合适的硬度,减少工件的淬火变形。

2.2 碳势

碳势是表征含碳气氛在一定温度下改变钢件表面含碳量的能力的参数。以低碳钢箔在某一温度下的平衡含碳量来表征炉气在该温度下的碳势,并修正仪表。

炉内碳势的高低对渗层厚度、深层表面含碳量,以及碳浓度梯度有很大的影响,炉内碳势越高,则渗速越快,渗层越厚。渗层含碳量越高,碳浓度梯度越陡。然而,当炉内的碳势高于渗层表面的吸碳能力时,极易在表面形成碳黑,反而使渗速减慢,渗层减薄。分段控制碳势法能有效地防止碳黑的产生,使碳浓度梯度变得平缓。渗层表面碳浓度适当和较快渗速的综合效果。

所谓分段控制法就是把渗碳整个过程分为几段(在连续炉中分成强渗、扩散、降温区)在不同区采用不同的碳势。例如强渗区由于工件有极大的吸碳能力

和为了尽快地形成较高的浓度梯度,利于扩散的进行。通常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碳势(以碳黑极限为限)。进入扩散区后表面已形成较高的浓度梯度和一定层深,工件吸碳能力减慢,这时应将炉内碳势适当降低。在降温区,可以进一步降低炉内碳势,以达到工艺要求的浓度梯度和表层碳浓度及金相组织要求(见前述工艺)

2.3保温时间

前面已讲碳在钢中的扩散及扩散层深度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渗速随着渗碳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工艺上采取分段(区)控制就是应用这个道理。再介绍一个经验公式作为估算用。

δ=(0.1~0.2)t δ—渗层厚度(mm) t—渗碳时间(h)

δ<1mm,系数取(0.15~0.2);δ>1mm,系数取(0.1~0.15);

举例:如δ=2.2mm,t=2.2/0.15=14.6h,与前表相符。

2.4 炉内压力

炉压大小明显地影响炉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炉压有利于烷类、烯类的分解就有利于提高碳势,但不利于碳的吸收和溶解。而且炉压过小即不利于废气的排除,吐故纳新,又易使空气进入炉内,对炉内的气密性要求更严。因此一般炉压维持在10~30mm水柱(100~300Pa)。

2.5换气系数与介质的流量

2.5.1 一般周期炉换气系数为炉膛充气容积的5~8倍,而连续炉一般为2~3倍,容积大取下限反之取上限。

连续炉设置前后室是为了在周期地进出料过程中防止或减少空气进入炉室而干扰炉内气氛,防止热后工件被氧化。前后门打开时总有部分空气进入前后室甚至通过内炉门进入炉内,这些空气会引起炉内周期性地出现负压(开关内炉门室内气体膨胀冷缩及热后零件入油引起),碳势波动现象。碳势失控时间过长会影响渗碳效果和产品金相组织。前后室的净空间愈大,外门敞开时间越长,敞开高度越高会造成炉内负压及气氛波动越大。影响时间也越长。需要增加供气量和调节火帘高度来解决。故有资料介绍气体耗量决定与前室和后室的容积和推料周期而与炉膛的尺寸关系较小。其耗量据下式计算:

气体耗量=[(v1+V2)×(3~5)]/0.5T (m3/h)

V1和V2分别为前后室容积(m3) T为推料周期

因爱协林推盘炉潜泳出料可认为无后室,故V2=0,V1≈1m3

当推料周期为17分钟(见綦江工艺)可计算:

气耗量=(0+1)×3÷0.5×17÷60≈21.5m3/h 与实耗22.5 m3/h非

常接近。

而同类炉型有前后室且炉门为翻板门,则耗量气为45 m3/h,可说明爱协林双推盘炉省气的原因所在。故爱协林双推炉换气系数为0.5-0.8。

2.5.2 载气和富化气

1.载气又称为稀释气,包括Rx气、氮甲醇气氛等。其作用是保持炉膛正压,防止空气渗入。二是用来稀释富化气,使之分布均匀;清洁,还原工件表面;输送、传递渗碳活性介质。

氮甲醇混合比是指:1L/h液体甲醇:1.1m3 /N2(见綦江例子)

3.40%N

2+60%甲醇裂解气(20%CO,40%H

2

)为最佳组分即CO为20%。

1L/h液体甲醇为1.66m3/h甲醇气体,故1.66/1.1=1.5符合上述组分比例。当N

2

或液体甲醇其中一个的流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按比例跟着变化以保持

CO和H

2体积分数的稳定。根据前述水煤气反应方程式只有CO和H

2

的体积分数

稳定,碳势才能稳定且CO<15%时渗碳速度非常慢。举南高齿例子。

* 吸热式发生炉的零压阀的调整非常重要,压力相等流量才能成比例。4.富化气:其作用是供给渗碳时所需的碳原子和调节气氛的碳势,一般采用天

然气(CH

4

)、C3H8等作为富化气,也可采用丙酮、醋酸乙脂直接滴入工作炉内产生富化气。富化气的通入量必须加以正确的控制。在加热段由于温度还低且不均匀,钢的吸碳能力很小。为避免碳黑产生和局部尖角处先渗碳而产生渗层不均匀。这一段不需要添加富化气。(加热2区可进行碳势检视或设置定碳孔)。

对于周期炉,在一炉工件渗碳过程的不同时期变化富化气的通入量。对于连续炉则对不同区域通入不同的富化气。(现在都通过碳势控制加以调整)。

富化气的流量一般要通过工艺实验确定。当温度、材料一定时,富化气的流量与工件表面积有关。举金刚例子。

●Rx气氛:富化气CH4(天然气)可按载气流量的10%,C3H8按载气流量

的3%计算。氮-甲醇气氛:丙酮按液态甲醇流量的7-12%计算,吸碳面

积大时按上限。不能按技术协议的参数照搬。

●吸热式气氛和氮甲醇气氛加富化气的渗碳反应

Rx气添加CH4先有下述反应:

CH

4+CO

2

←→2CO+2H

2

CH

4

+H

2

O←→CO+3H

2

多余的CH4才按CH4←→[C]+2H2 进行分解。按热力学计算CH4析碳能力比CO的析碳能力大近100倍,但一般认为CH4的直接渗碳作用

小而它的作用是间接的,主要表现它能降低CO2和H

2O、O

2

的含量。

构成炉气渗碳反应的主要环节是CO参加的如下反应:2CO←→[C]+CO

2

,

Rx气添加C3H8有下述反应:

C 3H

8

←→3[C]+4H

2

C

3

H

8

+3CO

2

←→6CO+4H

2

由于生成活性碳并且CO2还原生成CO二者均使炉气碳势得到提高

丙酮裂解反应:CH

3COCH

3

←→CO+3H

2

+2[C]

由于[C]的产生,提高了炉气的碳势。

2.6 淬火油温和搅拌

2.6.1冷油如好富顿G油、K油、油温一般控制在60~80℃;热油如好富顿分级等温淬火油355、2565,油温一般控制在120~160℃.举例王麻子菜刀。

在油温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油温可以降低油的粘度,从而使油的冷却能力稍有提高。油温过高,因而工件的温差变小,又会使油的冷却能力有所下降。油温高,油的氧化变质快,淬火油冷却系统要保持良好的状态,使淬火油的温度稳定在要求范围内。油温太低,油粘度上升反而使油冷却能力下降,油的损耗加大。

2.6.2 淬火油的搅拌

●良好的搅拌可避免局部油温过高,使槽中各部分的油温趋于均匀。

●搅动能提高工件和淬火油之间的相对流速,从而提高油的冷却能力。淬火

烈度(H)值。搅拌速度一般为0.25m/s,不宜大于1 m/s,螺栓浆的转速一般在100~450r/min,超过450r/min就可能混入空气。油的流量1200~3000m3/h。一般程序为工件入油后延迟1~10秒钟再搅拌,防止齿轮齿根因淬火油被夹持而造成齿根冷却不够,随后快搅1分钟650r/min再慢搅350~450r/min,油冷6~8分钟,沥油5 ~10分钟。热油淬火时,工件淬火造成槽内油温上升应控制在20℃范围内。

2.7 渗碳后的热处理

●直接淬火后,对于本质细晶粒钢的渗碳件,晶粒不易长大,因此渗碳

后可将零件预冷至略高于Ar3的温度后淬火,这样可以降低淬火温度,

减少工件变形,由奥氏体中部分析出二次渗碳体减少淬火后表层残奥

量,提高表层硬度。经150~200℃回火后,回火时间不少于1.5小时。

组织为表层为回火马氏体+残奥+部分二次渗碳体(合金碳化物);心部

为低碳回火马氏体。

●一次淬火法,将零件渗碳后缓冷,中冷或淬火,然后再重新加热淬火,

再加热温度Ac3温度淬火,可以细化晶粒,经150~200℃回火后,表

层为回火马氏体+残奥,心部为低碳回火马氏体。如柳工、石金刚线。

3.汽车渗碳齿轮的质量指标及其控制方法

3.1 控制表面非马组织

非马组织是渗碳介质中的氧向钢内扩散,在晶界上形成Cr、Mn、Ti、Si等元素的氧化物,使得晶界处合金元素贫化,造成局部渗透性下降出现了黑色的屈氏体组织。

经研究,若非马大于13um的门槛值,弯曲疲劳下降20~25%,因此规定非马组织≤0.02mm。在Rx气氛渗碳时为达到1.2mm层深通常伴随约25um 非马组织。

●在炉内停留时间过长,内氧化深度X(um)与处理时间t(h)的平

方根成正比。 X=(Kp.t)1/2 Kp=49um2/h

●化学成份对非马的影响—总氧化势方程

TOP=4.87×Si%+3.7×Mn%+1.47×Cr%-3.2×Ni%-1.8×Mo%

Si是影响钢在渗碳内氧化的主要内在因素。当在渗碳后期碳势过低。

出炉时在空气中停留过长,渗剂中的含水量,炉子密封不严(奇瑞例子),

淬火油的冷却能力不够,搅拌能力不够(宝法例子)、工件放得太密集,

工件上有氧化皮或锈斑等。

解决方法:在强渗阶段,在不产生碳黑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气氛

碳势,在高的Cp 下可显著减少内氧化并缩短渗碳时间。开启炉门后加大排气。提高淬火油冷却能力和搅拌能力;另外可在降温结束前5~10分钟向炉内通入0.3m3/h 的NH3对渗层进行氮补充合金化,提高渗层淬透性和淬硬性。控制Si ,Mn 含量。

3.2 表面含碳量及碳浓度梯度的控制

最佳含碳量应是不产生过多的残余奥氏体,以保证最大的耐点蚀性能

(抗接触疲劳),同时保证获得最大的表面硬度而不形成网状碳化物。这个最佳含碳量依钢种不同而为0.6%~0.9%。一般应在保证获得最大表面硬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表面含碳量。20CrMnTi 为0.9%;8260H 为0.7%。通过剥层,直读光谱和金相组织可以计量判定碳浓度。

深层理想的碳浓度分布如图,采用三点控制:

3.3 马氏体的控制

因为马氏体的形成首先贯穿奥氏体的晶粒,所以马氏体针状大小是与奥氏体晶粒大小密切相关,从工艺上讲,如果渗碳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就会粗大。此外与原材料晶粒长大倾向有关。(石金刚例子—中冷)。

当原材料混晶时就需要采用一次淬火工艺细化晶粒,消除混晶得到合格的马氏体。马氏体针状大小是与残奥含量有密切关系,因为粗大的马氏体针产生微区应力,会阻碍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所以马氏体针越粗,残奥含量就会越多。另外粗大的马氏体也会降低强度,增加脆性。一般控制在2~5级。

如果马氏体的含碳量在0.6~0.7%时,其形态是大量板条马氏体+部分针状马氏体。所以有良好的综合强度性能(举石金刚例)。

3.4 残余奥氏体的控制

残余奥氏体含量多少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有的认为软而不稳定的残余奥氏体会引起表面残余压应力下降,降低齿轮的耐磨性能。而又有的人认为。渗层表面存在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在外界负荷作用下再转变为马氏体而增加残余压应力,同时,由于产生塑性变形,可以松弛应力集中,延迟了裂纹的产生和扩散。

故褒贬不一。在晶粒细小,表面硬度不低于59HRC 时,残余奥氏体多一点可以阻止裂纹扩散。齿轮接触应力和剪刀应力分布最大应力点不再表面,所以表面残奥多时,应力小而不会产生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而有利于齿轮啮合。一般控制在15%~40%之间(2~3级)。

3.5 碳化物和铁素体的控制

渗层中碳化物的形态、大小及分布对其冲击韧性及弯曲疲劳强度影响甚大,

Xk=0.4x(mm)

Ck=Cs-0.1%

不能允许存在块状、角状及网状碳化物。一般控制在1~3级。在100X金相显微镜下看不到碳化物为佳。或为细粒状均匀分布的碳化物。

心部铁素体呈大块和网状都不好,其含量应≤10%。

3.6 有效硬化层深DC的控制

DC直接反应了齿轮的综合力学性能,主要受本身淬透性和热处理工艺影响。DC比用金相法测定总渗层浅0.10~0.5mm(依据钢种与工件有效厚度而异)。界限碳浓度为0.35~0.4%。

3.7 齿心和表面硬度

一般认为齿心硬度控制在35~42HRC为佳。表面硬度对圆柱齿轮为60~61HRC,圆柱齿轮为60~63HRC合适。心部组织基本上为低碳马氏体时,具有最高强度和韧性。

3.8 渗碳齿轮用钢

应选用本质细晶粒钢,控制在6~8级,以避免出现粗大针状马氏体。钢材的偏析对渗碳后层深和硬度均匀性影响甚大,应控制在不得不大于3级。钢的淬透性能的高低对齿轮淬火后心部硬度及齿轮变形影响很大。淬透性带一般变速箱齿轮J9=30~36HRC,后桥齿轮J9=37~42HRC.

王智岩

2008.元月8.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第一章固态相变概论 1、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特点? 2、说明晶界和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成核的影响。 3、说明相界面和应变能在固态相变中的作用,并讨论它们对新相形状的影响。 4、固-固相变的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是“C”形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奥氏体形成 1、为何共析钢当奥氏体刚刚完成时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残存?亚共析钢加热转变时是否也存在碳化物溶解阶段? 2、连续加热和等温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异同?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影响? 3、试说明碳钢和合金钢奥氏体形成的异同。 4、试设计用金相-硬度法测定40钢和T12钢临界点的方案。 5、将40、60、60Mn钢加热到860℃并保温相同时间,试问哪一种钢的奥氏体晶粒大一些? 6、有一结构钢,经正常加热奥氏体化后发现有混晶现象,试分析可能原因。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 1、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特点有哪些?相变主要阻力是什么?试分析片间距S与过冷度△T的关系。 2、珠光体片层厚薄对机械性能有什么影响?珠光体团直径大小对机械性能影响如何? 3、某一GCr15钢制零件经等温球化退火后,发现其组织中除有球状珠光体外,还有部分细片状珠光体,试分析其原因。 4、将40、40Cr、40CrNiMo钢同时加热到860℃奥氏体化后,以同样冷却速度使之发生珠光体转变,它们的片层间距和硬度有无差异? 5、试述先共析网状铁素体和网状渗碳体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 6、为达到下列目的,应分别采取何热处理方法? (1)为改善低、中、高碳钢的切削加工性; (2)经冷轧的低碳钢板要求提高塑性便于继续变形; (3)锻造过热的60钢毛坯为细化其晶粒; (4)要消除T12钢中的网状渗碳体;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点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 及特点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4645-44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点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种类很多,有周期式和连续式之分。 周期炉:有井式炉和密封箱式炉(又称多用炉),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可用于光亮淬火、光亮退火、渗碳、碳氮共渗等热处理。 连续炉:有推杆式、转底式及各种形式的连续式可控气氛渗碳生产线等,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可以进行光亮淬火、回火、渗碳及碳氮共渗等热处理。 2.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特点 (1)炉膛密封良好 炉膛密封形式主要有炉体密封和炉罐密封两类。炉体密封,包括炉壳、炉门、电热元件引出孔、热电偶孔、风扇轴孔和推料机械伸出炉外的孔洞等处的密

封。电热元件等在可控气氛作用下,需采用抗渗碳性强的材料或加抗渗碳涂料,最好用低压供电,以免元件渗碳或炉壁积碳使元件发生短路而毁坏。 采用炉罐(金属或陶瓷罐)隔离密封,密封效果比较好,但会降低传热效果和增加炉罐材料消耗,炉子工作温度也受到限制。还有一种密封形式兼有上述两类密封的特点,即除炉膛密封外,采用辐射管加热器,可防止炉气侵蚀元件和火焰破坏炉内气氛。 (2)炉内保持正压 可控气氛炉内应保持正压,以防止炉外空气侵入引起爆炸,并且保证炉内气筑稳定。保持炉内正压的措施是,以一定压力供入足够的可控气体,保证可控气氛充满炉膛;对全密封的炉子,在废气排出口设置水封;控制炉内压力;炉门设置装料前室及火帘装置,以隔绝空气侵入和防止炉气外溢。 (3)炉内气氛均匀 可控气氛在炉内必须循环流动,使气氛和温度均匀,以保证产品质量一致。因此,可控气氛炉大都设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换热器的设计)

中南大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010年01月22日 <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 二、设计要求 (3) 三、列环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3) 四、论述列管式换热器形式的选择及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 (8) 五、换热过程中的有关计算(热负荷、壳层数、总传热系数、传热 面积、压强降等等) (10) ①@ 14 ②物性数据的确定……………………………………………… ③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14) ④传热面积的计算 (16) ⑤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16) ⑥换热器的核算 (18) 六、设计结果概要表(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等) (22) 七、主体设备计算及其说明 (22) 八、主体设备装置图的绘制 (33) 九、? 33十、课程设计的收获及感想………………………………………… 十一、附表及设计过程中主要符号说明 (37) 十二、参考文献 (40)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1、生产能力:17×104吨/年煤油 # 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设计条件: 煤油:入口温度140o C,出口温度40 o C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o C,出口温度40 o C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二、设计要求 1、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 2、要进行工艺计算 3、要进行主体设备的设计(主要设备尺寸、横算结果等) 4、编写设计任务书 5、进行设备结构图的绘制(用420*594图纸绘制装置图一张:一主视图,一俯视图。一剖面图,两个局部放大图。设备技术要求、主要参数、接管表、部件明细表、标题栏。) 三、列环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换热器概述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作者:中国铝板带箔信息中心日期:2006-12-16 点击数:284 3.1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的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并以一定得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3.1.1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3.1.2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

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3.1.2.1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区。G?P(?)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3.1.2.2 G?P区有序化,形成G?P(?)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3.1.2.3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板式精馏塔设计

前言 化工生产中所处理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几乎都是由若干组分组成的混合物,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均相物质。生产中为了满足储存,运输,加工和使用的需求,时常需要将这些混合物分离为较纯净或几乎纯态的物质。 精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最常用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得到广泛应用。精馏过程在能量计的驱动下,使气,液两相多次直接接触和分离,利用液相混合物中各相分挥发度的不同,使挥发组分由液相向气相转移,难挥发组分由气相向液相转移。实现原料混合物中各组成分离该过程是同时进行传质传热的过程。本次设计任务为设计一定处理量的分离四氯化碳和二硫化碳混合物精馏塔。 板式精馏塔也是很早出现的一种板式塔,20世纪50年代起对板式精馏塔进行了大量工业规模的研究,逐步掌握了筛板塔的性能,并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与泡罩塔相比,板式精馏塔具有下列优点:生产能力(2 0%——40%)塔板效率(10%——50%)而且结构简单,塔盘造价减少40%左右,安装,维修都较容易。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经济合理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设计的业精馏塔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满足工艺要求,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潜力。节省能源,综合利用余热。经济合理,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的高低,一方面影响到冷却水用量。另一方面影响到所需传热面积的大小。即对操作费用和设备费用均有影响,因此设计是否合理的利用热能R等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的经济问题。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过程的物料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 【精馏塔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精馏塔及其主要附属设备设计 二工艺条件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绪论 (3) 1.1 精馏操作 (3) 1.2 精馏塔操作原理 (3) 1.3 精馏设备 (3) 第二章设计方案的确定 (5) 2.1精馏塔塔形介绍 (5) 2.1.1 筛板塔 (5) 2.1.2 浮阀塔 (5) 2.1.3 填料塔 (5) 2.2 精馏塔的选择 (5) 2.3 操作压力的确定 (6) 2.4 进料热状况的确定 (6) 2.5 精馏塔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确定 (6) 2.6 自动控制方案的确定 (7) 2.7 工艺流程说明 (8) 2.8 设计任务 (8) 第三章精馏塔工艺设计 (9) 3.1 全塔物料衡算 (9) 3.1.1 料液及塔顶、底产品中环己烷的摩尔分率 (9) 3.1.2 平均摩尔质量 (9) 3.1.2 料液及塔顶底产品的摩尔流率 (9) 3.2 绘制t-x-y图 (9) 3.3 理论塔板数和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10) 3.3.1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10) 3.3.2 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11) 3.4 浮阀塔物性数据计算 (12) 3.4.1 操作压力 (12) 3.4.2 操作温度 (12) 3.4.3 平均摩尔质量 (13)

3.4.4 平均密度 (13) 3.4.5 平均粘度 (14) 3.4.6 平均表面张力 (14) 3.5 浮阀塔的汽液负荷计算 (15) 3.5.1 精馏段的汽液负荷计算 (15) 3.5.2提馏段的汽液负荷计算 (15) 第四章塔的设计计算 (16) 4.1 塔和塔板主要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16) 4.1.1塔径的设计计算 (16) 4.1.2塔板工艺结构尺寸的设计与计算 (16)

氮基气氛热处理氮气源的评述

陈志远张文波尹泉升(苏州市创新净化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008)摘要:介绍了氮在热处理气氛的作用和氮基气氛的成分以及制氮方法,同时对氮气源的几种供氮方式作了比 较。 关键词:氮基气氛、变压吸附 Comment on nitrogen Origins of nitrogen based atmosphere heat treatment CHEN Zhi-yuan,ZHANG Wen bo,YIN Quan sheng (Suzhou Chuangxin Purification CO.LTD,Suzhou,Jiangsu 215008,China) Abstract:The function of nitrogenin heat treatment atmosphere,the Compositions of nitrogen based atmosphere,and the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nitrogen was introduced.And Several ways to provide nitrogen were also compared. Key words:nitrogen based atmosphere;pressue swing adsorption 引言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W.H.Holcoroft等就开始研究氮基气氛热处理并取得了成果,但是氮基气氛真正为人们所重视,并广泛用于生产还是70年代的事,即由于石油天然气短缺而引起的国际能源危机,促进了氮基气氛的应用和发展。然而国际能源危机持续的时间不长,于上世纪70年代末便结束,已经启动的氮基气氛热处理的应用进程并没有因此而停顿,恰恰相反仍在继续发展。我国对氮基气氛热处理的研究开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由于液化石油气的应用和消防部门关于使用安全规定等问题,使传统的吸热式和放热式气氛处于困难之中,不少可控制气氛热处理设备处于无米之炊境地而长期搁置,从而转向应用氮基气氛,其技术发展曾刺激和促进了我国变压吸附工业的开发,进步和发展。 1 氮在热处理气氛中的作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精馏塔设计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 (3) 一.设计题目 (3) 二.操作条件 (3) 三.塔设备型式 (3) 四.工作日 (3) 五.厂址 (3) 六.设计内容 (3) 设计方案 (4) 一.工艺流程 (4) 二.操作压力 (4) 三.进料热状态 (4) 四.加热方式 (4) 精馏塔工艺计算书 (5) 一.全塔的物料衡算 (5) 二.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5) 三.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7) 四.精馏塔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8) 五.塔体工艺尺寸设计 (10) 六.塔板工艺尺寸设计 (12) 七.塔板流体力学检验 (14) 八.塔板负荷性能图 (17) 九.接管尺寸计算 (19) 十.附属设备计算 (21) 设计结果一览表 (24) 设计总结 (26) 参考文献 (26)

苯-氯苯精馏塔的工艺设计 苯-氯苯分离过程精馏塔设计任务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座苯-氯苯连续精馏塔,要求年产纯度为%的氯苯140000t,塔顶馏出液中含氯苯不高于%。原料液中含氯苯为22%(以上均为质量%)。 二.操作条件 1.塔顶压强自选; 2.进料热状况自选; 3.回流比自选; 4.塔底加热蒸汽压强自选; 5.单板压降不大于; 三.塔板类型 板式塔或填料塔。 四.工作日 每年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五.厂址 厂址为天津地区。 六.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及流程说明 2.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3.塔板数的确定; 4.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5.精馏塔主要工艺尺寸;

可控震源原理及说明

可控震源工作原理 张宏乐 一.概论 1.引言 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地震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勘探方法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在美国的一些石油公司最初开始出现以连续振动为特征的非爆炸地面震源的可控震源雏形,由此开创了可控震源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之先河。随着国外可控震源技术的日趋成熟,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可控震源设备和技术以应用于国内地震勘探。与此同时,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和设备,自行开发研制KZ系列国产可控震源。 由于可控震源所产生的信号频谱和基本特性可以人为控制,可以在设计震源扫描信号时避开某些干扰频率,还能对地层对地震信号的吸收作用进行补偿,这是其它人工地面震源和炸药震源难于做到的,所以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可以得到反射能量足够,信噪比和信号分辨率能够满足地质勘探需要的资料,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可控震源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无论从震源的机械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技术发展水平,还是震源野外施工方法和震源资料处理技术都已逐渐提高和日臻完善。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能力,国内和国外生产厂家竞相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可控震源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已生产出最大静态推力近30吨的﹑可以适应更加广泛地震勘探目的﹑可在多种地面道路行驶的宽频大吨位可控震源,出现了可以灵活控制震源传入大地地面力幅度和地面力控制方式﹑以数字自适应控制技术为基础的﹑可自动进行可控震源系统识别、安装,并能对震源实施实时的质量控制技术的电控系统,从而扩大了可控震源应用领域,促使可控震源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地震勘探施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震勘探设备。 2.可控震源与炸药震源信号特征的区别 图1 可控震源信号与炸药震源信号特点比较 炸药震源和一些用于地震勘探的地面震源,如落重震源、电火花震源和陆地气枪震源等非爆炸地面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一样,都是作用时间很短,信号振幅能量高度集中的脉冲信号,它们都属于脉冲震源。而可控震源所产生的信号则是作用时间较长﹑且为均衡振幅的连续扫描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列管式换热器 《 学生姓名:王梦萍 指导老师:赖万东 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 班级: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生学号: 1102 — 时间: 2014年7月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4) — 一、设计项目 (4) 二、任务(具体要求)及步骤: (4) 三、作业份量: (5) 第二章确定设计方案 (6) 一、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6) 二、流动方向及流速的确定 (6) 三、安装方式 (6) 第三章设计条件及主要物性参数 (7) 、 一、设计条件 (7) 二、确定主要物性数据 (7) 第四章传热过程工艺计算 (9) 一、估算传热面积 (9) 二、主体构件的工艺结构尺寸 (10) 三、换热器主要传热参数核算 (12) 第五章机械结构设计 (17) 一、壳体、管箱壳体及封头 (17) . 二、管板 (19) 三、拉杆 (22)

四、换热管 (23) 五、分程隔板 (24) 六、折流板 (25) 七、管箱 (27) 第七章附属设备选型 (29) 一、接管及其法兰 (29) ? 二、排气、排液管 (32) 三、支座设计 (32) 第八章设计计算结果汇总表 (37) 第九章参考资料 (38) & ) .

&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 某工厂需设计一换热器,将乙炔气体冷却至一定温度,冷却剂用浓度为25%(质量)CaCl2盐水。设计的基础数据如下: (1)乙炔气体 处理量 5500 m3/h,初温 31 ℃ 终温 11 ℃操作压强 16 kgf/cm2(绝压) (2)25% CaCl2盐水 初温: -11 ℃;终温: -5 ℃ 一、设计项目 / 1 确定设计方案;换热器型式,流体流向的选择,换热器的安装方式等。 2 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强度计算,附属设备选型。 3 绘制乙炔气冷却过程工艺流程图,换热器装配图。 4 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方案合理,论述清楚,计算正确,制图无误,答辩流利正确。 二、任务(具体要求)及步骤: (一)工艺设计 "

简述常用热处理工艺的原理与特点

简述常用热处理工艺的原理与特点。 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热处理工艺原理 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3、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4、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5、调质处理: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更优。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 特点: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金球的热处理工艺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比较钢材与非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异同点。 热处理有金属材料热处理和非金属材料热处理 相同点:热处理的原理基本一样,都是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不同点: 1.钢的表面热处理有两大类:一类是表面加热淬火热处理,另一类是化学热处理。 非金属材料的表面热处理:喷漆、着(染)色、抛光、化学镀后再电镀(如ABS)等。 2.金属材料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非金属材料热处理包括碳纤维预氧化、碳化、石墨化设备,石墨化烧结等;复合材料成形以及空间环境模拟,包括热压罐,热压机,KM系列模拟罐,用户分布于汽车、模具、工具、碳纤维加工和其他高端应用领域。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工作原理及应用 【摘要】可控震源的滑动扫描方式基本原理是采用多组可控震源实现无等待扫描激发工作,即一组震源在扫描过程尚未完全结束时,另外一组震源已经开始扫描了,单位时间内平均每次数据采集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了,施工效率得到显著地提高。本文简单介绍了滑动扫描信号分离的基本原理,主要参数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可控震源;滑动扫;相关处理;数据分离 1、滑动扫描的技术原理 ⑴基本原理 滑动扫描方式是一种高效、高质的适用于大道数生产可控震源采集方式。与常规交替扫描相比,滑动扫描的一组震源在开始扫描时,不必等待另外一组震源扫描过程是否完全结束,这样相邻两组震源会出现一段时间上的重叠,缩短了两组震源的工作时间,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相邻的两组震源之间的震动时间间隔称之为滑动时间,一般来说滑动时间不能小于听时间,虽然相邻两组震源在扫描时间上有一定量的重叠,但是它们在这个时间段各自震动的频率是不同的,这样根据各组震源的TB值进行相关处理就可以有效分离出各组震源的震动数据,得出各自的单炮记录。激发流程图如图1。 由于滑动扫描各组的震动是存在相互重叠的,所以数据记录是连续的,从滑动扫描第一次震动开始到最后一次结束,数据记录包含各次扫描的TB值和相对应时间内各次扫描的信号频率信息和辅助道信息。一次滑动结束后,仪器会根据各自扫描时段内的TB值和其他信息进行数据的裁剪、相关,最后分离出单炮记录。如图2所示。 图2为2组震源工作信号的相关过程:最上面的记录为2组震源的原始合成记录;TB(n)为各组震源的TB值;中间的四张记录是根据tb值剪切的各组震源的记录;Pilot(n)为各组震源对应扫描时间内的扫描频率信号;R(n)是从原始连续数据中通过裁剪、相关处理后的到的各组震源记录,即单炮记录。 2、震源参数设计 ①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间(扫描连续启动最小间隔时间)不能小于听时间,尽管没有最大时间,但是,滑动时间越短,生产效率就越高。 ②在滑动扫描方式下,扫描信号本身并没有重叠在一起,但是谐波干扰已经影响到其它的记录了。一般通过采用0°-180°变相为扫描的方式降低二次谐波干扰的影响。 ③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施工参数的设计和地表情况等因素来选择适用几组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点(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 点(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点(通用版) 1.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种类很多,有周期式和连续式之分。 周期炉:有井式炉和密封箱式炉(又称多用炉),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可用于光亮淬火、光亮退火、渗碳、碳氮共渗等热处理。 连续炉:有推杆式、转底式及各种形式的连续式可控气氛渗碳生产线等,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可以进行光亮淬火、回火、渗碳及碳氮共渗等热处理。 2.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特点 (1)炉膛密封良好 炉膛密封形式主要有炉体密封和炉罐密封两类。炉体密封,包括炉壳、炉门、电热元件引出孔、热电偶孔、风扇轴孔和推料机械伸出炉外的孔洞等处的密封。电热元件等在可控气氛作用下,需采用抗渗碳性强的材料或加抗渗碳涂料,最好用低压供电,以免元件

渗碳或炉壁积碳使元件发生短路而毁坏。 采用炉罐(金属或陶瓷罐)隔离密封,密封效果比较好,但会降低传热效果和增加炉罐材料消耗,炉子工作温度也受到限制。还有一种密封形式兼有上述两类密封的特点,即除炉膛密封外,采用辐射管加热器,可防止炉气侵蚀元件和火焰破坏炉内气氛。 (2)炉内保持正压 可控气氛炉内应保持正压,以防止炉外空气侵入引起爆炸,并且保证炉内气筑稳定。保持炉内正压的措施是,以一定压力供入足够的可控气体,保证可控气氛充满炉膛;对全密封的炉子,在废气排出口设置水封;控制炉内压力;炉门设置装料前室及火帘装置,以隔绝空气侵入和防止炉气外溢。 (3)炉内气氛均匀 可控气氛在炉内必须循环流动,使气氛和温度均匀,以保证产品质量一致。因此,可控气氛炉大都设有风扇。可控气氛可从加热室的侧面供入,也可从加热室上方滴入。 (4)装设安全装置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试题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试题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试题,一,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分级淬火: 2(淬透性: 3(TTT曲线: 4(Ms温度: 5(调质处理: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都需要将钢件加热到相变临界点以上。 2((在钢的表面同时渗入碳和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其中低温,最初主要用于中碳钢的耐磨性及疲劳强度的提高,因为硬度提高不多,故又称为。 3(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是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上形核的必然结果,也是相界面推移的驱动力。 4(钢中产生珠光体转变产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或正火。 5(马氏体相变区别于其他相变最基本的两个特点是: 相变以切变共格方式进行和无扩散性。 6(贝氏体相变时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贝氏体相变速度减慢,等温转变C曲线向右移。 7(回火第一阶段发生马氏体的分解。 8(钢件退火工艺种类很多,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的退火,又称相变重结晶退火。 9(有物态的淬火介质淬火冷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蒸气膜阶段、沸腾阶段和对流阶段。

10. 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除(Co )、(Al)以外),都使Ms和M点( 降低 )。 f11.随着合金含量的增加(Co等个别元素除外),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右移,淬透性( 提高 ),比碳钢更容易获得( 马氏体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对“奥氏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奥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B(奥氏体是碳溶于α,Fe形成的固溶体 C(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所形成的固溶体 D(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所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 2、45钢经下列处理后所得组织中,最接近于平衡组织的是:( ) A(750?保温10h后空冷 B(750?保温10h后炉冷 C(800?保温10h后炉冷 D(800?保温10h后空冷 3、对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 B(奥氏体实际晶粒度比起始晶粒度大 C(加热温度越高实际晶粒度也越大 D(奥氏体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无关 4、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 A(含碳量 B(含金元素含量 C(冷却速度 D(保温时间 5、防止或减小高温回火脆性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附流程图和设计图)

徐州工程学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水吸收氨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完成时间

目录 第一节前言 (3) 1.1 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3) 1.2 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3) 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3) 2.1 装置流程的确定 (3) 2.2 吸收剂的选择 (3) 2.3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3) 2.3.1 填料种类的选择 (4) 2.3.2 填料规格的选择 (4) 2.3.3 填料材质的选择 (4) 2.4 基础物性数据 (4) 2.4.1 液相物性数据 (4) 2.4.2 气相物性数据 (5) 2.4.3 物料横算 (5) 第三节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6) 3.1 塔径的计算 (7) 3.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及分段 (7) 3.2.1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7) 3.2.2 填料层的分段 (8) 3.3 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9) 第四节填料塔内件的类型及设计 (10) 4.1 塔内件类型 (10) 4.2 塔内件的设计 (10) 注:1填料塔设计结果一览表 (10) 2 填料塔设计数据一览 (11) 3 参考文献 (12) 附件一:塔设备流程图 (12) 附件二:塔设备设计图 (13)

第一节前言 1.1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设计任务:用水吸收空气中混有的氨气。 设计步骤:(1)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确定设计方案; (2)针对物系及分离要求,选择适宜填料; (3)确定塔径、填料层高度等工艺尺寸(考虑喷淋密度); (4)计算塔高、及填料层的压降; (5)塔内件设计。 1.2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1. 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 2. 空气中氨的含量: 5.0%(体积分数),要求塔顶排放气体中含氨低于0.02%;) 3. 混合气体流量6000m3/h 4. 操作温度293K 5. 混合气体压力101.3KPa 6. 采用清水为吸收剂,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7. 填料类型:采用聚丙烯鲍尔环填料 第二节精馏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2.1装置流程的确定 本次设计采用逆流操作:气相自塔低进入由塔顶排出,液相自塔顶进入由塔底排出,即逆流操作。 逆流操作的特点是:传质平均推动力大,传质速率快,分离效率高,吸收剂利用率高。工业生产中多采用逆流操作。 2.2 吸收剂的选择 因为用水做吸收剂,故采用纯溶剂。 2.3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填料的种类很多,根据装填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散装填料和规整填料两大类。

可控气氛渗碳原理

可控气氛渗碳原理、工艺及常见问题分析 一.渗碳原理 1.定义:渗碳是目前机械制造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 它是渗碳介质在工件表面产生的活性碳原子,经过表面吸收和扩散将碳渗入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工件表层,使其达到共析或略高于共析成份时的含碳量,以便将工件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其表层的硬度、强度,特别是疲劳强度和耐磨性较心部都具有显著的提高,而心部仍保持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 2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放在一定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使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扩散到工件表层中,改变表面化学成份的热处理方法。 通过改变表面化学成份或随后的热处理,可以在同一种材料的工件上使心部和表面获得不同的组织和性能。譬如,可以在保持工件心部有较高的强韧性的同时,使其表面获得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能。如渗碳,改善零件间抗咬合及提高抗擦伤能力的如渗氮,使工件具有抗氧化、耐高温和抗蚀性能的如渗铝,渗铬,渗硅。

3.化学热处理的其本过程: 2CO←→[C]+CO2 渗入组元C,CO;2CO+Fer←→Fer(c)+CO2 CO+H2O ←→CO2+H2 CH4←→[C]+2H2 T—温度t—时间P—总压力Pi—渗剂中组元的分压力ai—元素的活度Cp—碳势Me—金属RM—渗剂DE-扩散元素ac RM—渗碳介质中碳的活度 ac表面—工件表面碳活度 活度ac—碳在奥氏体中的相对浓度 碳势Cp—表征含碳气氛在一定温度下改变钢件表面含碳量能力的参数。 渗剂金属 Ⅰ 渗剂中的反应 Ⅱ 渗剂中的扩散 Ⅲ 相界面反应 吸附和解吸过程 Ⅳ 金属中的扩散 Ⅴ 金属中的反应 部浓度梯度而 发生C的扩散 奥氏体中碳浓度升 高,二次Fe3C析出 (冷却时)。碳在 Me周围富集, 碳与Me间相互作 用。 平衡时: ac RM=ac表面 t1<t2<t3<t4<t5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换热器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换热器的设计

计 中南大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010年01月22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 二、设计要求 (3) 三、列环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3) 四、论述列管式换热器形式的选择及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 (8) 五、换热过程中的有关计算(热负荷、壳层数、总传热系数、传热 面积、压强降等等) (10) ①物性数据的确定 (14) ②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14) ③传热面积的计算 (16) ④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16) ⑤换热器的核算 (18) 六、设计结果概要表(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等) (22) 七、主体设备计算及其说明 (22) 八、主体设备装置图的绘制 (33) 九、课程设计的收获及感想 (33) 十、附表及设计过程中主要符号说明 (37) 十一、参考文献 (40)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1、生产能力:17×104吨/年煤油 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设计条件: 煤油:入口温度140o C,出口温度40 o C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o C,出口温度40 o C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二、设计要求 1、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2、要进行工艺计算 3、要进行主体设备的设计(主要设备尺寸、横算结果等) 4、编写设计任务书 5、进行设备结构图的绘制(用420*594图纸绘制装置图一张:一主视图,一俯视图。一剖面图,两个局部放大图。设备技术要求、主要参数、接管表、部件明细表、标题栏。) 三、列环式换热器形式及特点的简述 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以实现不同温度流体间的热能传递,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 在换热器中,至少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点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点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及特点 1.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分类 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种类很多,有周期式和连续式之分。 周期炉:有井式炉和密封箱式炉(又称多用炉),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可用于光亮淬火、光亮退火、渗碳、碳氮共渗等热处理。 连续炉:有推杆式、转底式及各种形式的连续式可控气氛渗碳生产线等,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可以进行光亮淬火、回火、渗碳及碳氮共渗等热处理。 2.可控气氛热处理炉的特点 (1)炉膛密封良好 炉膛密封形式主要有炉体密封和炉罐密封两类。炉体密封,包括炉壳、炉门、电热元件引出孔、热电偶孔、风扇轴孔和推料机械伸出炉外的孔洞等处的密封。电热元件等在可控气氛作用下,需采用抗渗碳性强的材料或加抗渗碳涂料,最好用低压供电,以免元件渗碳或炉壁积碳使元件发生短路而毁坏。 采用炉罐(金属或陶瓷罐)隔离密封,密封效果比较好,但会降低传热效果和增加炉罐材料消耗,炉子工作温度也受到限制。还有一种密封形式兼有上述两类密封的特点,即除炉膛密封外,采用辐射管加热器,可防止炉气侵蚀元件和火焰破坏炉内气氛。 (2)炉内保持正压 可控气氛炉内应保持正压,以防止炉外空气侵入引起爆炸,并且保证炉内气筑稳定。保持炉内正压的措施是,以一定压力供入足够的可控气体,保证可控气氛充满炉膛;对全密封的炉子,在废气排出口设置水封;控制炉内压力;炉门设置装料前室及火帘装置,以隔绝空气侵入和 第 2 页共 4 页

防止炉气外溢。 (3)炉内气氛均匀 可控气氛在炉内必须循环流动,使气氛和温度均匀,以保证产品质量一致。因此,可控气氛炉大都设有风扇。可控气氛可从加热室的侧面供入,也可从加热室上方滴入。 (4)装设安全装置 可控气氛多数有毒和有爆炸的危险。除要求正确操作外,炉上应有防爆孔,还应设安全装置。如在管路上设单向阀、截止阀、火焰逆止阀、压力测定器以及安全报替等装置。 (5)炉内构件抗气氛侵蚀中国冶金行业网 对于吸热式可控气氛,炉衬霈要采用抗渗砖砌筑。多数可控气氛对电热元件都有侵蚀作用,破坏元件的氧化膜,发生渗碳或渗氮,缩短元件的使用寿命。为保护电热元件,可将其安装在辐射管内。对暴露在气氛中的元件,应在氧化性气氛中加热,使其退碳、退氧,重新形成保护性氧化膜。热电偶的热结点不得暴露在可控气氛中。 第 3 页共 4 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冷凝器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6000t乙醇水分离精馏塔冷凝器的设计指导教师:郝媛媛 设计者:韦柳敏 学号:1149402102 班级:食品本111班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设计时间:2014年6月15日

目录 1.设计任务书及操作条件 (2) 设计任务 (2) 设计要求 (2) 设计步骤 (2) 设计原则 (2) 2.设计方案简介 (3) 3.工艺设计及计算 (4) 确定设计方案 (4) 确定定性温度、物性数据并选择列管式换热器形式 (4) 计算总传热系数 (4) 工艺结构尺寸 (6) 4.换热器的核算 (9) 热量核算 (9) 传热面积 (9) 换热器流体的流动阻力 (10) 设计结果一览表 (11) 5.主要符号说明 (12) 6.设计的评述 (13)

1.设计任务书及操作条件 设计任务: 1)生产能力:833.33kg/h 2)乙醇从78.23℃降到40℃ 3)冷却水进口:30℃ 4)冷却水出口:40℃ 设计要求: 1)设计一个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设计容要包含 a)热力设计 b)流动设计 c)结构设计 d)强度设计 设计步骤 1)根据换热任务和有关要求确定设计方案 2)初步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 3)核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流体阻力 4)确定换热器的工艺结构 设计原则 1)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个,应流动空间较大,使传热面两侧的传热系数接近 2)换热器减少热损失 3)管、壳程的决定应做到便于除垢和修理,以保证运行的可靠性 4)应减小管子和壳体因受热不同而产生的热应力。从这个角度来讲,顺流式就优于逆流式 5)对于有毒的介质,必使其不泄露,应特别注意其密封性,密封不仅要可靠,而且应要求方便 及简洁 6)应尽量避免采用贵金属,以降低成本

氮甲醇气氛介质流量的控制

氮甲醇气氛炉介质流量的控制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热处理工程师朱永新 前言 氮甲醇气氛渗碳是以氮气为载体添加富化气的一种渗碳方法。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可控气氛而言,氮甲醇渗碳具有碳势波动更稳定,产品质量更好,操作更安全等显著的优点。其缺点是设备需要消耗大量的氮气和甲醇,生产成本和碳排放量较高。 通入过多的氮气和甲醇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会造成大量的CO2气体排放影响环境。在不影响渗碳质量和速度的前提下,我厂经过一年多来的生产实践,大幅降低设备指导耗气量30%以上,节能减排大有潜力可以挖掘。 1 渗碳介质比例的设定 我厂使用的Aichlin多用炉,是典型的氮气+甲醇+丙烷的氮甲醇渗碳气氛,经高温裂解后主要产生CO,H2,N2等气体。热力学上,当温度超过700℃时,其主要介质甲醇按下式进行:裂解方程式为:CH3OH-→CO+2H2,每L液态甲醇产气量为1.66m3。40/60配比是最常用的氮甲醇气氛,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调节N2和CH3OH的比例来调整气氛的组成。设备厂家的指导流量:4.2+0.5L/h甲醇,4.5+1m3/h氮气比例,也是基于这一原则。 根据这一气体组成,我们可以计算出炉膛内CO/H2/N2所占的比例: CH3OH -→ CO + 2H2 4.2*1.66/3 2*4.2*1.66/3 N2:4.5(氮气不参与化学反应) 即:CO:H2:N2=2.3:4.6:4.5,气体主要成分组成接近为:20% CO+ 40% H2+ 40%N2。 氧探头作为可控气氛在线碳势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测量炉内的氧分压高低,间接反映碳势的高低,其反应方程式为:CO?[C]+1/2O2。在气氛中的CO值恒定的前提下,若测出炉气中的可变氧量,可测定出炉气碳势,然后通过加入丙烷或空气的追加,达到控制碳势的目的。 氮-甲醇气氛中,氮气与甲醇的比例不同,co的值也不同。因此,控制氮气与甲醇的比例、保证co的值的恒定,是稳定碳势的前提。设备上一般氮气以m3、甲醇以L为单位的流量计,只要保证氮气与甲醇的 1.1:1的关系,就可以方便设定氮气与甲醇的比例关系,从而得到CO为20%基础的氮甲醇气氛。在甲醇质量(特别是含水量)可靠,流量计稳定的的情况下,气氛中含量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一般18%一22%)内波动。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将甲醇和氮气进行了同比例下降,流量调整为:3.0+0.5L/h甲醇,3.5+0.5m3/h氮气的设定值。 2 渗碳介质流量的确定 碳原子在炉内长时间停留会失去活性,应适当补充换新。传统渗碳介质流量的计算方式,是建立在老式渗碳炉(滴注煤油式、无碳势自动控制、密封性不好)所以要求换气次数较大(一般大于3次/小时)。目前的渗碳设备在密封性和碳势控制手段上已有很大的提高,试验时考虑保险系数,换气次数还是延用这一计算方法(3-5次/h)。介质流量的确定,是根据炉膛的容积,测算出氮气和甲醇的设定量。Aichlin多用炉的炉膛体积为:1600*1300*1200=2.5m3,按照炉膛的体积我们得出以下的换气数据: 1)按4.2L/h甲醇,4.5m3/h氮气,换气次数为:(4.2*1.66+4.5)/2.5=4.5次/h 2)按3.0L/h甲醇,3.5m3/h氮气,换气次数为:(3*1.66+3.5)/2.5=3.4次/h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炉膛体积是按照空炉的体积估算,在装炉后的实际炉膛体积更小,因此实际的换气次数更高。 3 工艺试验和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