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两篇

1.1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1]。君王衆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2],著於骨髓[3],心私慮之。餘欲鍼除其疾病,爲之奈何?”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4];絃絕者[5],其音嘶敗;木敷者[6],其葉發[7]。病深者,其聲噦[8]。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9],毒藥無治[10],短鍼無取[11]。此皆絕皮傷肉[12],血氣爭黑[13]。”

[1] 四时之法: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2] 留淫:停留蔓延。

[3] 着(zhu?浊):附着。

[4] 津泄:水液渗漏而出。

[5] 弦:“弦”的异体字。绝:断。

[6] 敷:陈旧。

[7] 发:通“废”。草木枝叶凋落。

[8] 哕(yuě):呃逆。王冰注:“谓声浊恶也。”

[9] 坏府:脏腑败坏。府,指脏腑。

[10] 毒药:泛指攻邪除病的药物。

[11] 短针:原指长度较短的针。此泛指针具。

[12] 绝皮:此谓皮肤损伤。

[13] 血气争黑;血气交瘁,肤色晦暗。

1.2 餘念其痛,心爲之亂惑

帝曰:“餘念其痛,心爲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1]。百姓聞之,以爲殘賊[2]。爲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3],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爲之父母[4]。知萬物者,謂之天子[5],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6];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7],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8]。能存八動之變[9],五勝更立[10],能達虛實之數者[11],獨出獨入[12],呿吟至微[13],秋毫在目。”

[1] 更代:替代。

[2] 残贼:残暴不仁。

[3] 悬命于天:人的生命系于上天。悬,系。

[4] “人能”二句:意为人类如果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天地之间的阴精阳气就能孕养人类。

[5] 天子:指掌握自然规律的人。

[6] “天有阴阳”句:高士宗说:“人有十二节者,人身手足十二骨节之气,开合运行,一如天昼开夜阖之阴阳也。”十二节,指人体左右两侧肩、肘、腕、髋、膝、踝十二处大关节。

[7] 经:效法。

[8] 欺:超越。

[9] 存:省察。 八动:八节之风变动。《灵枢?九针论》:“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膝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10] 五胜更立:五行之气相胜,或旺或衰,循环更替主时。五胜,谓五行之气相胜。

[11] 数:道理。

[12] 独出独入:指独立的见解和行为。

[13] “呿(qū祛)吟”二句:张口舒气;呼吸。张志聪集注:“呿,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呿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

吾目矣。”呿,张口貌。吟,呻吟。

1.3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爲九野[1],分爲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2]。”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3],金得火而缺[4],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5],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爲真[6],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7]。今末世之刺也[8],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衆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9],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10],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11]。”

[1] 九野:九州岛地域。据《尚书?禹贡》所载,中国古代设置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个州。后泛指中国。一说为中央与八方。

[2] 方:道。

[3] 达:贯穿。

[4] 缺:毁坏。

[5] “黔首”二句:为插入语。意为百姓都只知饱食终日,而不知阴阳的道理、针刺的妙处。共,皆。余食,饱食。余,饶,充足。

[6] 为:通“伪”。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三》:“为,伪,古同声同义。”

[7] “五法”二句:意为五种方法确立之后,选择运用时,还应当根据需要分清先后,分别采用。

[8] 末世:后世。此指近世。

[9] 法:效法。用作动词。下文“则”同此。

[10] 和(hè贺):应。响:回声。

[11] “道无”二句:意为医道并不神秘,只要掌握规律,针法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独来独往。谓针法巧妙高超,出神入化。

1.4 願聞其道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1],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鍼[2]。衆脈不見,衆凶弗聞[3],外內相得,無以形先[4],可玩往來[5],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8],至其當發[7],間不容瞚[6]。手動若務,鍼耀而勻[9],靜意視義,觀適之變[10],是謂冥冥[11],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12],從見其飛,不知其誰[13]。伏如橫弩,起如發機[14]。”

[1] 真:正;正法。

[2] 存针:存意于针刺之法。

[3] “众脉”二句:意为医者进针时须全神贯注,纵使周围众目暌暌却视而不见,众口敖敖却听而不闻。脉(mò莫),通“眽”,审视。凶,通“讻”,喧闹之声。

[4] “外内”二句:意为心手相应,不要使形体动作(即针刺手法)在“治神”前先行。

[5] 玩:熟习;研究。 往来:指人体经脉气血循环往来的情况。

[6] “五虚”二句:意为虚证多为慢性,不可即用泻法;实证多为急性,不可迟缓不泻。五虚,指脉细、皮寒、

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下,泛指虚证。五实,指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泛指实证。见《素问?玉机真藏论》。

[7] 发:谓施行针刺。

[8] 间不容瞚:比喻不能有瞬息延误。瞚,同“瞬”,眨眼。

[9] “手动”二句:意为运用针刺手法要专心致志,针具要光洁,上下匀称。若,而。务:专一。

[10] “静意”二句:意为静心观察进针后的变化和调适经气的情况。一说:义,通“仪”。适,谓针气所至。二句意为静心观察病人的形体,辨察针气所至病人形气的变化。

[11] 冥冥:玄远;渺茫而无形象之貌。此谓针刺得气后血气的细微变化几乎无迹可寻。

[12] “见其”二句:意为针刺得气后,医者手下会感觉到经气的到来。乌乌,稷稷,皆形容其气有如飞鸟之往来。王冰注:“乌乌,叹其气至;稷稷,嗟其已应。”

[13] “从见”二句:意为一般医者纵然感觉出经气在进针后如鸟之飞,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从,同“纵”。一说:“从”当作“徒”,形近而误,义为“祗”。说见清代于鬯《香草续校书》。

[14] “伏如”二句:意为留针候气之时,当如弯弓待发,屏息以待;而当经气到来之时,则应当机而断,如拨机发箭般迅疾。横弩,张弓。横,当作“彉”(ɡ uō锅),张。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

1.5 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1]。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2]。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衆物[3]。”

[1] “刺虚”二句:意为针刺虚证,要待经气实(阳气至,针下热)才可去针;针刺实证,要待经气虚(阴气至,针下凉)才可去针。说见《素问?针解》。须,待。

[2] “深浅”二句:意为针刺的程度或深或浅,医者应根据病情灵活运用。针刺的穴位有远有近(穴在四肢为远,穴在腹背为近),而留针候气的道理是一致的。志,记。

[3] 营:通“荧”。惑乱。

2 灵枢经

2.1 余聞先師,有所心藏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1],弗著於方[2]。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3],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4],德澤下流[5],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6],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7],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8],入家問諱[9],上堂問禮[10],臨病人問所便[11]。

[1] 心藏:心得。
[2] 方: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此泛指为书。

[3] 则:作为准则。用作动词。
[4] 和亲:和睦亲爱。
[5] 德泽:德化和恩泽。
[6] 自治:《太素》卷二《顺养》作“治自”。
[7] 论:按:详文义,“论”字疑衍。
[8] 俗:风俗习惯。
[9] 讳:避忌;忌讳。
[10] 礼:礼节。
[11] 便:适宜。

2.2 便病人奈何

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1],寒中之屬則便熱[2]。胃中熱,則消穀,令人縣心善饑[3],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4],臍以下皮寒[5]。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6]。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7];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8],小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9],驕恣從欲[10],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11],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12]?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13],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14],寒無滄滄[15]。寒溫中適,故氣將持[16],乃不致邪僻也[17]。

[1] 中热:肠胃中热。消瘅:病名。又称消中。由脾胃燥热所致,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等。
[2] 寒中:指邪在脾胃而为里寒的病证。
[3] 县心:指令人心中悬空不宁的感觉。县,同“悬”。
[4] 黄:指黄色的粪便。糜:粥。
[5] 寒:按:详文义,此“寒”字拟改为“热”为妥。
[6] 飧(sūn荪)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7] 而:《太素》、《甲乙经》并无“而”字。
[8] 疾饥:谓速饥。俗云火化食。疾,速。
[9] 血食:肉食。
[10] 从:同“纵”。放纵。
[11] 开:开导;启发。
[12] 恶(wū乌):何,怎么。
[13] 凄怆:寒冷的样子。亦作“凄沧”。
[14] 灼灼:形容食物烧煮过烫。灼,炙,烧。
[15] 沧沧:形容食物过冷。沧,通“凔”,寒冷。
[16] 将:乃。
[17] 邪僻:邪气。僻,邪。

2.3 《本藏》以身形支節 肉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支節 肉[1],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2]。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3]?岐伯曰: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4],非面部之閱也[5]。

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餘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6],巨肩陷咽[7],候見其

外。黃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8],骷骨有餘[9],以候 [10]。黃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11]。黃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12],視脣舌好惡[13],以知吉凶。黃帝曰:善。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胷[14],五穀乃容;鼻隧以長[15],以候大腸;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16],其膽乃橫[17];鼻孔在外[18],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19],三焦乃約[20]。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21],藏安且良矣。

[1] 本藏:指《灵枢?本藏》。(jùn俊)肉:隆起的大块肌肉。
[2] 候:诊察。
[3] 扪循:抚摸。扪,摸。循,抚摩。
[4] 盖:覆盖物。喻形体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5] 阅:省视;观察。
[6] 盖:盖子。喻肺居高位,犹如五脏六腑之上的盖子。
[7] 巨肩:大肩。指某些人两肩高突。陷咽:指咽喉的凹陷。张介宾注:“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咽。”
[8] 缺盆:人体部位名。指锁骨上窝。
[9] 骷(kuò括)骨:肩端骨。即胸骨上方锁骨内侧端。
[10] (héyú合于):胸骨剑突。即胸下蔽骨,又称蔽心骨。
[11] 目小大:此谓眼之明暗。
[12] 迎粮:谓接受饮食物。
[13] 唇:“唇”的异体字。
[14] 广骸:谓颊部肌肉丰满。骸,《千金》卷十六作“胲”。胲(ɡǎi改),颊上肉。以其为须髯所出处而得义。张胷:谓胸部宽阔。胷,“胸”的异体字。张,舒张。
[15] 鼻隧:鼻道。
[16] 目下果:即下眼胞。果,通“裹”。
[17] 横:此谓刚强。
[18] 鼻孔在外:谓鼻孔掀露。
[19] 起:隆起。
[20] 约:好。
[21] 上下三等:谓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