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实践

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实践
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实践

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以我国煤炭勘查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为依据,结合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特征,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为煤炭资源勘查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煤炭资源;信息化系统;实践

前言

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开展,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面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兼并的压力,要想有效的加快煤矿企业的发展步伐,首先必须要对企业的煤炭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通过高效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权衡企业的规模和成本效益,做到不偏不斜,通过煤炭资源勘查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矿山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做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促进。

1 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日益加快的全球化步伐,煤矿、地勘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达到“两个根本转变”的目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尚且存在着诸多的不足[1]。

1.1 信息資源分布零散,可以有效利用的不多

现如今,我国煤矿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互不相通,之所以会这样,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较多,业务的划分比较多,对于矿山企业,相关工作可能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其中很多还交由企业以外的各技术单位负责,不能有效地对信息化系统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导致信息化的建设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第二,煤炭地质勘查的过程较为复杂,包括了过往地质资料收集、管理和信息化、基础地质勘查工作、资源储量探明和动态评估等,其包含的环节众多但又相互关联,统一性较强,如果其工作过程不能连续的进行,就很难达到管理与生产的同步性了。

1.2 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项目投资,效果不显著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场持久性的战役。因为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是系统建设方与矿山企业双方之间的合作,需要企业持续的投入和关注,但由于煤炭行业发展的剧烈波动以及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导致信息化系统投入难以持续,效果不显著。

中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上海玉华中学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 2016-2020 按照《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立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审视及规划学校一定时期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 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以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实验,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等领域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培训,逐步为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学校网络化管理水平。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实现教育最优化。 (二)具体目标: 1、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利有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教研互助研修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为了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网络信息化需要,每年有计划分步骤更新,加强硬件平台建设。

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 通常来说,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的内容包括:硬件、软件和资源。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一个看一下它们可以怎样服务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选题 参加比赛,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评分标准上特别指出:教学目标明确、选题有价值、内容安排合理,符合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应注意的是,选题有价值! 也就是说选择的题目涉及到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在传统课堂中比较难解决的,这时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另外教学目标也很重要,如果选的题目是合适的,但老师将教学目标设简单了或者说设置的用不用信息化都能解决,就失去了信息化比赛的意义。 因此老师们在选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题目和对应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实现有困难,现在找信息化来帮忙。同时根据这一评分标准,我们要在教学目标上体现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比如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题目选完后开始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步需要对所选择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通常我们需要分析教材、学情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模块主要通过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引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并说明本课程属于教材中的哪个部分。 学情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老师们需要介绍学生们在上这节课之前掌握了哪些同本节课有关联的知识,以及分析学生们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分析这些主要是为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或相关教学活动做准备。 内容分析模块主要说清楚本节课的时长、时间分配,知识体系的关联性。这里老师们需要注意,我们参加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的内容至少两个学时以上。这一点和课堂比赛、实训教学是有区别的。 教学分析除了上述说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因为接下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教学目标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整个教学设计失败。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曲靖财经学校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响应教育厅推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号召,特制定本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全面负责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 副组长: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成员:1、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信息化教学设备资产管理。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教研与专业提升。 4、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及家校互动。 5、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办公及后勤保障。 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备维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档案管理。 三、方法步骤 1、学习讨论准备阶段: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外出考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此项工作达成共识,提升领导小组成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宣传动员,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先行摸索并大胆进行教学尝试。

2、初步尝试阶段: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高级应用培训。在每个教研组内确定两至三名信息化教学中坚教师,带动和提高以年级组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将现有的网站、文件服务器中的相关功能,分解为校门户网站(新闻类)、信息化资源平台(数据类)、网络教研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分学科教研栏目)和视频服务器系统等四类,并完成测试,保障正常使用,打造数字化校园。 3、提高阶段:在全体老师中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以赛代培,促进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完善信息资 源库,及时收集整理校内外信息化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在学校常理和德育教学中运用资源平台,开展员工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4、全面实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际、区际互通,增强资源共享。开展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等相关课题研究。 四、实施情况 (一)优化环境,丰富资源,使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 学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已经实现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展台、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要实现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更新计算 机教室设备,在专用教室内配备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在不断完善学校网站的同时,安装能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提供服务支持的校园网络应用软件平台---信息化资源教学资源平台,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将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教师开展生本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后的信息平台应用,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辅助教师教学,拓宽教育资源提供网络服务,共享系统资源;提高信息能力, 更新教学 方法加强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互学;实现无纸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内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 2、丰富完善资源整合平台,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 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校正在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

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叙述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我国有关煤炭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从煤矿矿山环境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对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以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关键词: 煤炭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1. 引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长期的开发利用活动引发了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和谐的诸多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区域环境发展。因此,在煤矿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煤炭开采对环境可能引起的破坏方式与程度,提出保护措施,控制其不利因素,维护生态平衡,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对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和协调经济之间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76%。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消费信息显示,我国原煤产量居世界之首。煤炭资源的分布在地理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形成了煤炭东耗西供、北煤南运的消费格局。开发布局为三个区带及七个规划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最为集中,东部、中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煤炭的开采方式以地下开采为主,煤炭资源的综合回采率仅为30%左右。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能源保障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侵占和破坏土地 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土地破坏尤为严重,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一般说来,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采掘场挖损和外排土场积压,地下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开采沉陷和矸石山堆积。露天开采必须将煤层上的覆盖层剥离表土,毁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层。煤炭开采后,采掘场地面挖空、煤层复表土和岩石裸露压占土地,污水坑积。地下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地表出现裂缝、倾斜、沉陷坑,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水渍化,从而致使农田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影响农田耕作、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地下开采和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大量以煤矸石为主的废弃物,由于其利用率低,大多露天堆放,全国煤矸石占地5000多公顷。煤矸石含有一定量可燃物,在适宜条件下将氧化、风化、自燃,释放大量 so2、co2、co 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且威胁着矿区当地人群 的身心健康。在干旱季节,矸石山排放大量烟尘在雨季,排放的矸石淋溶水流入耕地,造成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 3.2矿井废水污染煤矿的废水主要包括矿井水、洗煤水等,有些矿井水含有大量悬浮物,或酸性、放射性元素,未经处理的矿井水排出将对周围浅层地下水、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洗煤水则是煤炭洗选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剂而排放的洗选废水,渗入地下就会污染地表水和饮用水源。 3.3矿井瓦斯排放 瓦斯是煤层开采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甲烷不仅污染大气,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井下瓦斯的处理与矿山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瓦斯处理不当就将诱发煤矿事故,瓦斯爆炸是诱发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造成人身和经济的损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网络化的资源 Internet 网络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系统进行学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 ..,根本实信息化教学。 【引言】教育信息化是以信息化教育进课堂为目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的感 受和消化,不断积累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 化,最终形成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 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与信息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基于这个出发点,如何应对教育的信息化,如何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作者从事信息化教学几年,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信息化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一、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从诞生至今已经经历多次的飞跃,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影视、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意味着多媒体.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不仅 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而且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等方式的历史变革,因此,多媒体计算机从客观上具备了充当多媒体教师的角色。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 类的智慧汇集到网络系统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且也创造了一个外化的、 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 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孤陋寡闻。 因此,要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垂杨中心小学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方案

南宫市垂杨中心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南宫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和《垂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订《垂杨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以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为两翼,驱动我校实现教育强校的发展目标。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组织建设 组长:马西昆 副组长:宋西双 成员:郭春巧巩淑琳宋春香 石玉新赵艳丽巩占晴 石爱玲李文双王淑娜 三、总体目标 使我校所有班级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我校各班均衡发展;培养适龄生平等、快捷、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到2016年,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迈进全县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加快“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2、在2014年,完成四项建设。一是我校按规定标准配齐学生计算机教室,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二是我校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满足日常备课需求;三我校建成达标畅通的“班班通”系统;四是到2015年我校建成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字化校园。 3、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把我校建设成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示范校,并发挥在全镇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我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校在制订实施方案时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校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步实施。 工程建设进度 为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强市”创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到2017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段。我校至少达到县B级标准。 2015年秋季开学至2016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我校达到A级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 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 年完成 (1 )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 (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 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教育城域网一站式信息化平台解决方案

教育城域网一站式信息化平台解决方案 方案简介 俊和在线的“教育城域网一站式信息化平台”解决方案,是为各级教委,各学校之间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线教学、教育管理提供的运营级整体解决方案。它的目标是通过实现教育部门数字化 ,支持在各级省市教委、区县教委,各学校之间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设公共信息化平台以及教育学科信息资源库,实现了教育机构信息发布、教务管理、教学协作、资源增值的核心要求,一站式的、集中化地建设教委运营级IT软件架构,有力支持全国教育“校校通”工程的配套实施,实现依托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产业化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适用于为省级、市级教委,及其所属区县教委、各学校等构建高品质、可运营的专有教育信息化平台,并且在其上搭建一站式教育门户、内容管理、区县教委子门户、学校网站集群、教委业务办公、海量邮局、在线互动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教育视频服务、教育电子商务系统、运营网管等多样化的教育应用服务和业务支撑。 方案内容 教育信息门户系统 信息门户是一个为整合内部资源,通过互联网展示统一部门形象的信息门户平台(EIP/BIP),使教育部门的职员、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利用该门户实现信息共享和开展业务工作,实现统一用户认证、信息展现、信息检索、消息互动、知识共享、内容递送、多类型接入(浏览器、e-Mail、短信)等功能。是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接入的支撑系统。 教育内容管理系统 全程支持多种信息类型的采集、编辑、审核、发布管理,支持无限级栏目创建、图片媒体管理、模板管理、信息导入导出、信息统计、在线编辑、文档适配转换、信息关联管理、论坛服务等。是省市教委门户和区县教委子门户的实施信息管理的支撑系统。 学校网站创建管理系统 “教育网站系统”专门为教育行业特点定制的网站创建生成系统,可以轻松地“生产”出成百上千个相对独立的学校网站,同时又被教委集中管理。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教育网站系统”管理集群网站,使用网站创建系统,即可实时地申请域名、进行即建、即览、即得式的网站部署、架构调整、模板修改、栏目管理、内容发布、文件管理、状态监测,并可选配在线交流、教育论坛等可定制服务。即便粗通计算机的用户或多级教育机构也能迅速在线完成网站的自助申请、建立和维护。是省市教委的实施软件网络架构管理的支撑系统。

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2019-2022)

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2019-2022)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精神,按照《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吉林省‘提升工程 2.0’项目协同实施对接工作会”的相关工作要求,根据专家指导点评意见,结合本校实情,制定我校有效的实施方案。 二、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评估 教学硬件环境:班班通一体机全覆盖。 平台环境:学校没有办公管理平台、教学平台、教研平台、资源平台。 网络环境: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教师队伍状况: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条件比较好;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比较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校生源整体质量较低,可以尝试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作为突破。 三、培训目标 (一)绩效目标(一年)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初步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区域教育资

源平台。 分层培训信息技术,对不同年龄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强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不断改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完善已有的校园网建设,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使管理信息化。 提高师机比例;完善已有的班级信息化教学设施。 (二)愿景(三年) 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及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整合。学校依托信息化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四、培训机制 (一)制度修改与完善。 1.明确培训内容,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执行。 2.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成效培训”。 3.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评价标准。 (二)激励措施。 1.建立规章制度,实现全员参与。 2.利用考评促进实效。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1、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围绕物流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信息标准、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虚拟过程库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以服务教科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山西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图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目标,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合理配置的馆藏资源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虚拟教学环境和虚拟生产过程等,提高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同时与企业互动,实时把企业的工作、生产信息传送到课堂中,满足学生、教师、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随需的产学研需求。 2、建设内容 围绕物流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图书信息集成管理软件和自动化网络设施更新建设、电子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建设。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提高联通和教育科研网带宽,通过扩充和完善网络主干设备和汇聚层设备,实现双路核心、万兆主干,千兆桌面;部属防火墙、网络监控、流量分析、漏洞扫描、入侵防御、WEB安全防护、审计认证等完整的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实现网络资源的海量存储和数据备份,建成一个接入方便、高速稳定可靠,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需要的网络支撑平台。 ①网络运维设施建设 将网络带宽提高到200M,网络覆盖到学校各个脚落,保障校园网用户对信息资源访问的需求。将校园网主干建成万兆双核心、双链路的双星型架构;增加高性能汇聚交换机,实现对校园网各接入单元的灵活控制。购置核心路由器,增加业务运维管理系统,在提高网络服务性能的同时不断提高网络监控能力,实现校园网络高速稳定的运行。 ②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进行学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根本实 信息化教学。 【引言】教育信息化是以信息化教育进课堂为目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的感受和消化,不断积累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最终形成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与信息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基于这个出发点,如何应对教育的信息化,如何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作者从事信息化教学几年,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信息化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一、 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从诞生至今已经经历多次的飞跃,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影视、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意味着多媒体... 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不仅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而且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等方式的历史变革,因此,多媒体计算机从客观上具备了充当多媒体教师的角色。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到网络系统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且也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孤陋寡闻。 因此,要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

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1) (一)建设思路 (1) (二)建设目标 (1) 二、建设内容与措施 (1) 三、预期效益 (2) 四、项目建设进度 (2) 五、建设经费预算 (3)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思路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职成[2012]5号《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及教技【2016】2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明确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职业院校创新式深化发展,走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出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我院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校园规范为基础,建设完成智慧化校园,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智慧关联,不仅仅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同时也在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方面实现智慧应用。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二)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围绕信息化标准、数字资源、信息管理三个方面,首先,按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范,对学院数字化应用进行顶层设计,完善建设标准和齐备的教学应用,具有与教学工作所需要的融合的网络和先进的教学平台;其次,学院建立鼓励机制,提高教师信息化意识,引导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然后,重视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完成各种形式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工作,形成学院具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系统,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二、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全面提升学院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在硬件层面上,提高学校带宽,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覆盖全部校区。同时,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校内各级数字化应用系统高度融合。 (二)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水平 学院采用送培、内部培训、信息化教学比赛等方式,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或完成教学任务并每年举行一次学院信息化教学大赛,争取在省级、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 (三)建立课程中心 在2018年,完成课程中心平台和课程的建设,形成一套具有本院特色的线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薛庆远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徐州 221008) 摘要 依据全国第三轮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及统计预测成果,从整体上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状况、勘查研究程度、生产开发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并就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制定能源政策、布局煤田勘探、煤炭工业建设和煤炭生产、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煤炭资源 资源开发 资源利用 资源保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P618.11 作者简介 薛庆远 男 33岁 硕士 讲师 煤田地质 1 我国煤炭资源的统计预测和远景评价 资源统计预测和远景评价的结果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必备基础,是合理布局煤炭基地建设和能源工业生产、超前部署煤田地质基础研究、合理安排煤田勘查规划的必要前提。 按照我国矿产资源分类规范和系统分级的原则,结合地质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及物探、钻探的实际控制程度,可将我国煤炭预测资源量划分为:预测可靠级(E 级)、预测可能级(F 级)、预测推断级(G 级)三级[1] 。 根据地矿部系统组织的全国第三轮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公布的统计结果(1994年发表,资料截至 1990年底)[2]:我国境内埋深在2000m 以浅的煤炭资源预测总量为53287亿t,位居世界第二。如按地质研究的可靠程度E 、F 、G 三级分别为17633亿t 、22624亿t 、13029亿t ,分别占33.1%、42.5%和24.4%。如按不同成煤时代统计:华南早石炭世为154亿t,占0.3%;华北石炭二叠纪14940亿t,占28%;华南(含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2578亿t ,占4.8%;晚三叠世95.4亿t ,占0.2%,北方早中侏罗世33598亿t,占63%;华北及东北早白垩世1593亿t,占3%;第三纪为329亿t,占0.6%。如按煤种统计:褐煤1430.5亿t ,占2.7%;低变质烟煤28835亿t,占54.1%;烟煤14308亿t,占26.8%(其中焦煤2330亿t,占4.4%);贫煤2271亿t,占 ANALYSES OF COAL PETROLOGY AND QUALITY DATA SUPPORTED BY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ai Shifeng Ren Dey i Tang Yuegang Hou Huimin Ai T inanjie (Beijing Graduate Schoo l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 echno logy )zhang Jianhua liu Xuqiang (Wuda Coal Bureau o f Inner M ongolia) Abstract T aking the W uda Co al M ining Dist rict as an ex ample,the po ssibility ,fundamental pr inciple,method,advantag e and pr ospect of G eog raphical Infor mation System in co al petr o lo gy and qua lit y data analyses ar e intr oduced.In the analytical pro cess,var io us ty pes o f geo lo gical data ar e linked in a scient ific and systematic manner using the softw ar e o r G IS sy stem and "dBA SE Ⅳ",ther eby pro viding a simple and co nvenient w ay o f utilizing t his infor matio n . Keywords g eog ra phical infor mation systems;database;co al petr og ra phy ;nature o f coal ? 23?第24卷第6期煤田地质与勘探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Xxx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将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2010—2015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我校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思路 1、以“现代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2、以“教科研”为先导,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信息化建设。 3、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建设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方法。 三、组织机构 成立xx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xxx校长任组长、xx任副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组建江流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组长由赵辉担任),负责师资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 四、工作目标 1、2012年春季开学,三、四、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平均十人拥有一台计算机,2011年,适度调整机型配置及设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2013年4月,要高标准通过教育现代化创建验收。 3、建立健全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十五”期间,完成一轮全体专任教师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五、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统筹规划,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着眼未来,以信息化建设作为占城镇中心小学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加快全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经费筹措上,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体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小组要强化超前、科研意识,指导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要站在科教兴国、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制定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投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 2、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建立奖励机制,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树立典型、开展活动、全面推动、注重提高”的原则,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每年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优课、示范课等活动。继续做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培养一批典型,以点带面,力争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报告、研讨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习交流。 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用科研课题带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教学实践探索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证研究和学生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师生互动、协作自主的多样化整合模式。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发表时间:2005年6月26日作者:泉州市第二实小来源:本站原创阅读:185次 泉州市第二实小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初具规模, 学校校园网于2000年9月建成开通。整个校园网有三台服务器,三十多台学校管理、教学用计算机。学校内所有的教室、办公室都有校园网的信息点;学生电脑室的120多台计算机也接入了校园网。三台服务器,分别作为校园网的Web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VOD服务器和资源库等用途。我校通过2M 光纤专线直接接入因特网,校园网的主干使用CISCO Catalyst 3524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为星型结构,100M交换到桌面。并已有了满足两个班学生同时使用的两个电子网络教室,二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学生电子阅览室,一个软件制作室,一个校园电视台。在软件建设上,经过多年积累,我校已拥有包括各年级各学科、各种载体的软件资源,软件资料库已经初具规模。 网络是建成了,但如何发挥其作用呢?针对目前应用的主流还是集中在通过制作课件来改进教师教学的呈现方式,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并没有全面实现,信息化教育网络资源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的情况。我校积极探索,力争有所突破,以争取有跨越式的发展。 一、以科研课题为切入点,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 有了科研课题,你必须去研究,只有去研究,你才会有成果。为了使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深入到教育教学中,学校利用申报的省级立项课题《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人格教育环境》为依托,积极探索,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能力。其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营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运用各种媒体协调教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信息道德品质。 2、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模式。 3、进行视频案例的制作、分析、反思,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4、运用网络技术构建互动平台,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课题在省电教馆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根据本校学生人格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它在结构上是培养目标和信息技术条件的整合;功能上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与适应社会环境的统一;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上是以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为主。由此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健全学生人格教育的模式。 如:课题组成员组之一的艺术组的老师,充分利用一、二年级班级有计算机的优势,给学生练习提供广泛的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如:美术作品欣赏、舞蹈欣赏、卡拉OK演唱的等内容,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广泛的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还结合多媒体开展了"韵之旅"民乐欣赏音乐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课题组成员之一的数学组,设计的《小小导游员》一课,教师先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泉州丰富的旅游信息,同时让学生通过交互研究自己选择旅游路线,并设计最佳旅游方案。活动中学生要考虑时间安排、资金开支、体力消耗等多种因素,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如: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课《小小设计师》,抓住生活实际问题,对新房子进行房间铺砖和室内摆设这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立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原则,在房间铺砖问题的解决上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计算来选择合适的砖,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室内摆设问题的教学上,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学生在电脑上利用与室内摆设相关的资料在PhotoShop环境中模拟设计室内摆设,使学生个性张扬,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发现不足,促进今后的进步。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课题组的各成员小组正逐渐走上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路。在科研实践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砚池河镇九年制学校教育信息化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落实商州区教体局关于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砚池河镇九年制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以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为两翼,驱动我校实现教育强校的发展目标。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组织建设 组长:张思喜校长 副组长:鲍振华副校长 成员:周忠安教务主任陈师斌总务主任 吉亮教务主任王道全计算机教师 三、总体目标 使我校所有班级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我校各班均衡发展;培养适龄生平等、快捷、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到2016年,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迈进全区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加快“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

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2、到2016年底,完成四项建设。一是我校按规定标准配备计算机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二是我校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满足日常备课需求;三我校为每名教师提供电脑,为教师研修和日常备课提供方便;四是到2016年我校建成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字化校园。 3、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把我校建设成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示范校,并发挥在全镇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我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4、加快“人人通”平台的管理和使用,提升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校在制订实施方案时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校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步实施。 工程建设进度 为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强区”创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到2016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从2014年12月至2014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

高校信息化建设教学文案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1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 展。 1.1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 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2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 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