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课堂实录片段新人教版

第3课《蜡烛》课堂实录(片段)

师:二战后期,西蒙诺夫作为军事记者随军采访,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就写成了这篇战地通讯。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生:我要抓拍的是老妇人埋葬好苏联红军战士、点燃大蜡烛后,对着烛光,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黑色的大围巾,静静地坐在坟前的情景。这时的老妇人就像一座爱的雕像一样在我的眼前定格了,浑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师:是啊,这个场面多么感人啊。此时一切都是那样的沉静,但正是这无声的力量才具有感人肺腑的魅力。你和编者有着同样的眼力,都被这幅图景深深地打动了,你看,课文中的插图,正是这个场景。其他同学,谁再来说说,你所发现的这个画面的美。

生:我觉得老妇人面前那红红的蜡烛火焰和老妇人披着的黑色大围巾,色彩对比鲜明,视觉效果强烈。红色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让人想到奉献,想到美好;黑色给人一种沉重悲凉之感,渲染了一种沉郁肃穆的气氛,寄托了老妇人沉痛哀悼的心情。

生:我想说置这个画面于炮火纷飞的背景中,更有一种悲壮美。

生:我还感受到这个画面的静寂气氛,老妇人一动不动的静止姿态,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一切都很沉寂,给人更强烈的震撼,那是任何语言表达都做不到的,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除了这个画面,还有没有其他值得你关注的?

生:我要拍老妇人跪在烈士身边,亲吻他的嘴唇和前额的画面。你想,在老妇人的周围,炮弹在炸响,炮弹的火焰映照在老妇人的脸上,让我们看到她母亲般的慈爱与坚毅,炮火声声更给画面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色彩。

师:嗯,你很有想象力,有摄影家的眼光,更有作家的笔法。

生:我喜欢这一段描写:“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师:是的,她年老体衰,连走路都很困难。那她这样在敌人的炮火下“慢慢”地走着,随时都有可能被炸的危险。她分明可以选择躲在地窖里啊?想想为什么她甘冒风险?

生:她想去埋葬那个红军战士,让他入土为安。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红军战士,她勇敢地穿过炮火,她是在完成一个心愿,一个作为母亲的心愿。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了一颗善良的心灵,一种深沉的母爱。

生:我喜欢结尾的场景:“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美丽的烛光和破败的战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好像在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歌颂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人民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师:说得真好啊!蜡烛柔和的火焰寄托着对和平的信仰,也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生(高举手臂,急于发言):我要拍这里:“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无言的老妇给士兵深深鞠躬的情景很令我感动,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士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景仰之情。她用这个动作表达她对这些士兵崇高的敬意和深挚的谢意。这是反法西斯军民血浓于水般的情谊的真实写照。

师(频频点头):感人的瞬间,庄严肃穆,值得拍下来!

生:老师,可不可以拍一组照片,做一个图片新闻?

师:哦!有创意,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老妇人掩埋红军烈士的壮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单拍哪一个动作都是很单薄的,感染力不够。我会抓拍一组镜头,从老妇人整理烈士的遗体开始拍:她用力翻尸身,梳理烈士的头发;她跪在地上,用手一点点地舀出弹坑里的积水;她极其吃力地用双手抄在死者腋窝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她累得气喘吁吁坐在那休息;她跪在死者旁边,在他身上画十字、亲吻他的嘴唇和前额;她用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慢慢放在死者身上,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她摸出大蜡烛,插在坟堆顶上,点燃红烛;她两臂交叉在胸前,坐在坟前守灵……这样就会让读者感到: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不怕艰难,就好像是一个母亲在默默地送别儿子,满怀悲痛,满怀深情,一系列的动作,让人历历在目,非常感人。

师(眼睛有些湿润了):你们说得真好啊。我已经被同学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我已经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冒着战火为英雄儿子送行的壮举,这是一位感天动地的伟大的母亲,她纯洁善良的品德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