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宝洁公司得宝纸巾的市场策略

浅谈宝洁公司得宝纸巾的市场策略
浅谈宝洁公司得宝纸巾的市场策略

宝洁公司得宝纸巾的市场策略

一、纸巾市场概况

20世纪90年代,全球生活用纸市场进展迅速,需求量和供给量均不断攀升。2000年,全球生活用纸需求量为1940万吨,约占世界纸和纸板总用量的6%,2000年增长率为8%。全球总产量从1980年的1300万吨增长到2000年的2004万吨,增长了54%。

需求增长的动力要紧来自西欧、北美和日本,这三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每年的消费量为1200万吨以上,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5%。亚洲地区对纸张的需求量增加也特不迅速,1990年来亚洲

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6.8%,1990-1996年期间,年增长率为8.5%,逐渐赶超世界生活用纸需求量增长速度。

中国、日本、北美人均生活卫生用纸消费量(千克/人,年)

1981—1996年世界生活卫生用纸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概况

1994—2000年中国生活卫生用纸年人均消费量的增长情况

二、中国生活用纸市场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用纸市场得到迅速进展。1990-2000年,

我国生活用纸总产量从67万吨上升到288万吨,增长了329.85%,年人均消费量也从0.586千克上升到2.22千克。据预测,到2010年,生活用纸总产量将会上升到427万吨,人均消费量将会上升到 2.85千克。而纸巾纸在卫生纸中占专门大的比重,约占15%-20%左右,要紧包括餐巾纸、面巾纸和纸手帕等。

从总体来看,我国纸巾纸市场呈现如下态势:

(1)需求增长迅速,进展潜力巨大。1997年,世界人均生活用纸消费量为3公斤,发达国家的人均年消费量普遍超过10公斤,其中美国达到25公斤,瑞典达到17.5公斤,中国人均消费量仅1.62公斤,为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的十分之一,中国人均纸巾纸的消费量大约也只占发达国家的10%左右。

随着国内城镇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纸巾市场在今后10~15年内将处于增长期,消费特征将由现在的初级层次向中高档迅猛进展,纸巾的消费领域也将不断的扩展。

据统计,1999年我国生活用纸的消费量约23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据预测,到200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生活用纸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而由于纸巾纸在生活用纸中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12%增加到1999年的30%以上,而且其比例还在不断攀升,因此能够预见,对纸巾纸的需求将在以后较长的

时刻内以比生活用纸市场需求更快的速度增长。

(2)品种多,市场竞争激烈。纸巾纸是餐巾纸、面巾纸和纸手帕等的总称。消费者仅从商店里这类产品的琳琅满目和厂家不同的促销手段中,便可感知近几年我国纸巾纸市场进展之迅速、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以及市场竞争之激烈。

面对巨大的潜在市场,部分国内生产企业积极扩大生产提高产量,以满足国内纸巾纸需求的迅速增长。同时,由于纸巾纸加工设备相对简单,投资不大,吸引了许多中、小企业纷纷上马。另一方面,国外知名公司也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进一步加剧了纸巾纸产品的竞争。在品种上,中国国内目前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种类包括:系列纸巾、面巾及洗面奶、防晒霜的湿纸巾、驱蚊湿纸巾、妇女专用湿纸巾、药物卫生纸(巾)、司机用除油污湿纸巾、擦皮鞋纸。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中都市居民普遍使用面巾纸,代替布质手帕。同时,卫生纸生产线、尤其是高档卫生纸生产线投产时刻过于集中,产能和产量增长超过我国当前市场容量,加上有些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竞相降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调查,在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纸产品中,包括机制卫生纸、餐巾纸、面巾纸。

(3)纸巾纸市场总体进展水平不高,尚落后于发达国家。从产品品种看,中国的生活用纸消费中95%为单一的卫生纸、餐巾纸、面巾纸、卫生巾,仅涉及到生活用纸品种的1/10。在数量、品种、产品档次、消费层次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在大力致力于高新技术进展的同时,亦努力采纳高新技术改造原有造纸工业,使之成为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力图在高档产品的竞争上保持优势。

尽管中国生活用纸及制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高档生活用纸系列产品的生产在中国仅刚刚起步,中国整个造纸行业(包括生活卫生用纸)的进展、尤其是中国造纸工业的企业生产规模、工艺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还远不相适应。

同时,纸巾纸的质量状况也令人担忧。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国家质量监督局曾在纸巾纸产品市场进行国家监督抽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等13个省市43家企业的77种产品,其中有11种不合格,合格率仅为85.7%,而且A等品率还略有下降。其中大型企业产品质量较好,按大、中、小企业分类,产品抽样合格率分不为100%、91.3%和81.6%;按经济类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