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实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讲述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故事情节复述问题。上节课末尾请同学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王伟钊一直在举手,可是,还没等叫到他就下课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下节课一上课老师就叫你复述!” 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不要啰嗦。”“王伟钊!” 王伟钊: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在费城,我和五个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鲜的游戏,于是决定去爬悬崖。另外五个小朋友都

爬到了崖顶并且“迂回家了”,而我体弱多病又胆小,爬到一半的时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来。杰利把我的爸爸找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悬崖。 师:他复述得怎么样?六要素讲全了没有? 生:讲全了。 师:但王伟钊复述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其他小伙伴是“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师: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有名字的有几个? 生:一共有7个,我和五个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内德和杰利),还有我的父亲。 (师板书人物的名字) 师: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 (生七嘴八舌)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次

课文,特别注意从对话中体会你喜欢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用一些关键词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他没有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爬下来。 师:从“父亲”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这位父亲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师板书:父亲——懂教育) 生2:我最喜欢作者,因为他很勇敢。 师:作者很勇敢?他是一开始就很勇敢的吗? 生:不是,作者开始很胆小,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勇敢。 (师板书“我”——胆小-勇敢) 师:“我”并非一个一贯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议爬悬崖时“我”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爬下悬崖,慢慢变得有信心,勇敢起来。还有吗? 生3:我喜欢内德。他非常的勇敢,

《走一步,再走一步》省一等奖优质课改编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省一等奖优质课改编教案 一、简介作者悬念导入 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上尉飞行员,他奉命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纳粹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也就是说一旦被发现这飞机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能死路一条,一般人吓都要吓死,可是这位飞行员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盟军的嘉奖。你觉得这位飞行员身上具备什么素质? 明确:勇敢无畏心理强大 师:没错!这些是他与生俱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寻找答案吧!(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二、预习交流整体把握 师:首先我们来积累本课的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常识 学生(读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灼.人(zhuó)抽噎.(yē)恍.惚(huǎng)哄.堂大笑(hōng) 晕眩.(xuàn)突兀.(wù)呻.吟(shēn)参差.不齐(cī)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恍惚) (2)一吸一顿地哭泣。(抽噎) (3)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突兀) (4)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哄堂大笑) (5)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参差不齐)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 5.复述情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 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等。(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 散文。(3)比喻知识概念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分类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例:露似珍珠月似弓。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判断方法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

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是否有本体和喻体。作用可使事物、具体可感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嗡()酝酿()抖擞()朗rn()wǎn()转hōng()托静m()jinzhung()应和()风筝() li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 lio()草掺和()挣扎()眼花lio()乱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文中比喻。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之情。(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一、体会优美的情境 1、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方法(或顺序)春草图嫩、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品】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中的叙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我”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精神。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的伏笔和照应手法,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了解他的这一段经历。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的作家。 1.朗读课文。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2.默读课文,提取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地点:悬崖上 人物:“我”,内德、杰里等小伙伴,父亲 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课文内容来看,课文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课文结尾的议论句来理解: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课文结尾“悬崖上的那一课”指什么? 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默读课文,画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加以分析。学生自主阅读,作旁批,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课堂交流,点评。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实录(肖培东)

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一.学法指导 师:一篇新文章拿在手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这篇文章,第一步做什么 生:第一步,认识字词,正字正音。 师:学习第一步,消灭阅读障碍。字词不会读的,看课文注释。 1 教师教读生字词,每个两遍。(示范:正字正音) 训诫嶙峋(形容瘦削)啜泣(抽噎)眩纳罕(惊奇,诧异) 2 抽一生教读全班(练习巩固) 生:第二步:通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师:翻看阅读提示:第四单元第二段话,大家一起朗读。(学生齐读)师: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魔都课文,第二遍大家的语速稍微快些,拿出笔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找出关键句(看看自己会不会找关键句)。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故事,看看你能不能把它概括出来。(生自读勾画) 二.概括文章故事。 生1:我在和小伙伴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因胆怯而畏缩不前,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经过努力脱离了危险。 师:两个句子转换中间,大家听出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最终)说明她在表述故事过程时思维是很清晰的。 师:把复述内容再压缩得短一点。 生2:在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去爬悬崖,可是我

蹲在了悬崖上,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爬下了悬崖。 师:这位同学把前面的时间也强调进去了,为什么要强调时间记叙文的要素之一。大家齐读他刚才说的那句强调时间的话。 生齐:“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三“闷热”曲径通幽 师:概括时可以适当简化这个句子让它更精炼。我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能读出那句话吗 生“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师抽生读这句话。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这件事对“我”印象深刻的话,应该读好那几个词啊 生:“57年”“至今”反复读。 大家把“还能”也强调一下读一读。生再读。 师:“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生1,生2,生3.更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学生疑惑了。 师顺势而问:“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可文章竟然没有写到那天的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闷热是不是天气的闷热那是什么生:不是闷热天气,是心里。 师:心里的什么 生:儿时的那一件事情让我的心里感到的无比的恐惧。 师:哦,是因为恐惧、害怕所造成的愈加的闷热。有没有道理那是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汇编

1.春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朗润钻出嫩绿 眨眼酝酿鸟巢 宛转蓑衣稀疏 抖擞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2)比喻姿态优美。()(3)炫耀。()(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1、寻找文章的画面美。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你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理由? 3、你在文章中发现了哪些语句优美,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4、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5、你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拿起笔来描述一下吧,至少用上两种修辞。

2.济南的冬天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镶响晴温情 安适狭窄贮蓄 着落慈善水藻 澄清髻看护妇 2、解释下面词语。 (1)响晴: (2)温晴: (3)安适: (4)出奇: (5)秀气: (6)着落: 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写了几幅美景,你能试着给他们命名么? 3、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什么地方?根据课文,以“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的句式来写写你的体会。 4、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学法指导 1.标注文章段落序号,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2.完成练练测测题目: 1、2、3题书面完成,4题只需自查记忆。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自主学习 指导: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文章脉络:(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3 )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的石架上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3)悟出的生活哲理: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

语文公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执教者:漳浦三中七年级备课组成员【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字音 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首先请问大家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等) 明确:叙事文 2.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人教新课标版

26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导学重点】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导学难点】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 愚.蠢yú御聘 ..yùpìn分.外fan滑稽.jī贮.蓄zhù陛.下bì 赏赐.cì显露.lòu钦差.chāi爵.士jiáo勋.章xūn ?解词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本文是荒唐的意思。 精致——精巧细致。 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华盖——古代帝王出门,张在头顶或车上的华丽的伞盖。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情节发展,给文章分段。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故事破题(第1小节),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故事展开(“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故事发展(“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故事高潮(“第二天早上”至结束),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 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②思考本文主题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附答案

17《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坎坷,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被敌军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jiè) 耸.(sǒng)立迂.回(yū) 嶙峋 ..(lín xún) 凝.视(níng) 啜泣 ..(chuò qì)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yì)翼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告诫、教导。(训诫) (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小心翼翼) (3)形容人瘦削。(嶙峋) (4)惊奇、诧异。(纳罕) (5)使眼睛昏花。(炫目) (6)抽噎,抽抽搭搭地哭。(啜泣)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也被收入我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质课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质课教案 2019-02-19 一、导入新课在师生问好后,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我讲道:“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由于在早朝读的时候我让他们读过这篇课文,因此我的话音刚落下来,就有学生抢答,“他是莫顿.亨特。”“爬山”“爬悬崖……”我想学生们对课文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着说:“对,他就是莫顿亨特,那么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请大家先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请大家代替他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在学生读完后,复述前,我还问学生:“你们说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有学生说:“这篇文章是,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好,那么,从详略来看呢?”我接着问。学生中有人补充说:“应该重点复述我是怎样在爸爸的指点下走下悬崖的,还应该重点描述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就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其间,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动,不时倾听学生的复述,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复述的,看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经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对学生们的复述进行.总结后,我说:“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了,这是我们学好文章的基础,那么,你们再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呢?” 学生们听后,面露难色,似乎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决定让同学们从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说:“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滋味》,看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学生就纷纷发言,有的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写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的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具体可感。”

2017年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 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 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设计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体验。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灼.( ) 耸.立( ) 哄.堂大笑( ) 恍惚 ..( )( ) 抽噎.( ) 惊讶.( )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字形 cēn差晕xuàn 二、整体感知 3.第一部分“决心爬崖”约占全文1/4的篇幅,有人建议大刀阔斧地删减,将其瘦身为“费城七月的一天,我和我的五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大家看可以吗? 三、局部探究 4.用一句话概述“我”所遇见的“困难”,再尝试用单音节词来概括文中“困难”的特 点。 5.“我”多想得到帮助,可是“我”的朋友——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请补写 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四周一片漆黑,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我”孤苦伶仃地缩在岩石的 最里面,“我” 6.课文中几次写到“哭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7.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8.“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内涵是什么?

四、推荐阅读 9.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10.《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前半部分。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 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zhúosǒng hōng huǎnghūyēyà 2.参眩 二、整体感知 3.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妙处和功效是修改后的这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酷热”的天气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 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示着其后事态的发展。其次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病弱及母亲警告的交代,会引起读者关于作者遭遇的好奇心。 三、局部探究 4.“我”所遇见的“困难”:“我”在悬崖上一个狭小的岩石上进退两难,陷入困境。这个“困难”的特点是岩石“陡”和“高”。 5.示例:怎么办?怎么办啊?爸爸你在哪儿啊?胸腔内怦怦地跳动,腿不住地打着哆嗦,耳边传来呼呼的风声似乎也在向我施展着它的威风。 6.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恐惧、伤心,第二次是出于惊喜、委屈、感动、余悸和有成就感 等。 7.父亲没有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要他自己爬下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8.“走一步,再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二层 意思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 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 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通万里。吟咏之,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石之色。”凭借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系、合起来,把平日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里融合、通、升,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想思在写作中的用相当广泛,它不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可以醒我沉睡的心智、 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所咏的“物”,要具体描它的形象,于 所抒的“ ”,要表达自己真的感情。“展开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 想到自已真的“ ”的抽象感情。如“ 根”:可以由根深埋于地下,干 的挺直,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想到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 民、士、知分子。再如“海潮”:以从“声如千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天卜无” 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想到海潮的守信;从海潮奔、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想到宏抱, 博大胸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 交的平行,着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人是由泥土成,今天,我都会切地叫“大地母”。广无疆的大地,用大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无法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15 诫子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3、培养学生不惧困难、战胜困难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多角度阅读。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素材准备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本文选自《当代少年》 第一关:整体感知 一、字词听写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二、辨字组词 耸灌 怂罐 屡峭 篓俏 三、解释词语 训诫:小心翼翼:嶙峋:纳罕:炫目:啜泣: 四、解答问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7、那座悬崖有多高?小山道有多高? 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小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11、“我”是怎样脱险的? 12、“我”现在多少岁? 用两个字填空,概括故事情节:(冒)险——(脱)险

五、结构划分: (1-15)冒险 (16-22)脱险 (23)感悟 文章以一次冒险的过程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方式行文,最后点明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由事入理,条理清晰。 第二关:人物探究 一、局部品味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2继而:信心萌发 3随后:信心大增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二、语言评析 1、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踩”字?为什么? 不能。“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踩”就表现不出这种心理。 3、如何理解“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的氛围,烘托了“我”身处绝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的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 第三关:深度学习 一、多角度阅读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2、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人教版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

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