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一词多义》

第1组

1. 安:①怎么;②指安身;③安逸,快乐;④安稳,稳定;⑤安于,习惯于

(1)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________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________ (3)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4)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________ (6)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________ (7)安.贫乐道________ 2. 备:①完备,齐备;②防备;③详尽;④设备,装备。引申为“挂着”;⑤准备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________ (2)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3)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________ (4)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5)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3. 被:①同“披”,穿着;②及,遍及

(1)军士吏被.甲(《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2)泽被.后世/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汉书·董仲舒传》)

________ 4. 比:①靠近;②比较

(1)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________ (2)无与伦比./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统编教材已删)________ 5. 鄙: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见识短浅;③轻视,看不起;④边疆,边远的地方(1)肉食者鄙.(《曹刿论战》)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________ (3)鄙.夷不屑/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________ (4)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首示子侄》)________ 6. 并:①一起;②都;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可译为“连同”“和”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________ (2)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________ (.3.).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________ (4)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________ 7. 策:①马鞭;②用马鞭驱赶;③记录,登记;④计谋,谋略

(1)策.勋十二转(《木兰诗》)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马说》)________ (4)束手无策./出谋划策.________

8. 尝:①曾经;②辨别滋味,品尝;③吃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________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郑伯克段于鄢》)________ (3)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周礼·天官·膳夫》)________ 9. 诚:①诚心;②真正,确实

(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________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________

10. 乘:①骑着;②乘坐;③驾驭;④趁着,凭借

(1)虽乘.奔御风(《三峡》)________ (2)公与之乘.(《曹刿论战》)________ (3)我欲乘.风归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________ (4)乘.虚而入/乘.胜追击________ 11 .刺:①指责;②刺杀

(1)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12. 从:①顺从;②学习;③跟随;④听从;⑤自,由;⑥跟、随;⑦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________

(2)民弗从.也(《曹刿论战》)________

(3)战则请从.(《曹刿论战》)________

(4)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________

(5)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________

(6)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________

(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13. 旦:①早晨;②天

(1)每至晴初霜旦.(《三峡》)________

(2)毁于一旦./一旦.而尸三卿,不可益也(《国语·晋语六》)________

14. 殆:①疑惑;②危险;③近乎,几乎;④大概,恐怕

(1)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________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统编教材已删)________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________ (4)殆.无虚日________ 15. 道:①讲述;②道路;③说,谈论;④道理;⑤正确方法;⑥学说,思想;⑦方法(1)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________

(2)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________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________ (4)伐竹取道.(《小石潭记》)________ (5)虽有至道.(《虽有嘉肴》)________ (6)策之不以其道.(《马说》)________ (7)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8)以咨诹善道.(《出师表》)________

第2组

1. 动:①使……受到震撼;②感动;③活动

(1)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2)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3)佁然不动.(《小石潭记》)________ 2. 度:(1)读“dù”:①制度,法度;②标准,限度;③气度,胸襟;④渡河;⑤越过;⑥次,回。(2)读“duó”:①衡量;②揣测,估量

(1)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统编教材已删)________ (2)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荀子·王制》)________ (3)用物过度.妨于财(《国语·周语下》)________ (4)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刺客列传》)________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________ (6)丈人度.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________ (7)关山度.若飞(《木兰诗》)________ (8)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________ 3. 方:①正;②方圆;③地方,区域;④正直,方正;⑤处方,药方

(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__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________ (3)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4)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吕氏春秋·圜道》)________ (5)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逍遥游》)________

4. 芳:①花草的香气;②花;③美好的名声

(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________ (3)流芳.百世________

5. 奉:①侍奉;②供给;③接受;④信奉,遵循;⑤恭维,讨好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________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3.).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________ (4)奉.法者强,则国强(《韩非子·有度》)________ (5)阿谀奉.承________

6. 服:①信服;②穿戴;③顺从,服从;④制服,使服从;⑤行,从事

(1)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________

(2)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3)故刑一人而天下服.(《史记·礼书》)________ (4)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后汉书·张皓传》)________ (5)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为政》)________ 7.负:①凭借;②背;③承载,承担;④背弃,违背

(1)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________ (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________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________ (4)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史记·高祖本纪》)________ 8. 盖:①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②大概

(1)盖.以诱敌(《狼》)________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9. 更:①重新;②还;③更加;④变更,改换

(1)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________ (3)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________ (4)万象更.新/改弦更.张________ 10. 孤:①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幼而无父;③孤独,单独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________ (3)孤.家寡人/孤.立无援________ 11. 股:①大腿;②事物的分支或另一部分

(1)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________ (2)钗留一股.合一扇(《长恨歌》)________

12. 故:①学过的知识;②原来;③因此,所以;④原因,缘故

(1)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________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________

(3)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________

(4)公问其故.(《曹刿论战》)________

13. 固:①固然;②顽固;③必,一定;④本来;⑤稳固,安定;⑥坚定,坚决

(1)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________

(2)汝心之固.(《愚公移山》)________ (3)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4)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 (5)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________ (6)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荀子·强国》)________

14. 顾:①回头看;②看,视;③拜访;④咨询

(1)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狼》)________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________ (4)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15. 观:①观赏;②看;③景象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________ (2)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________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________

第3组

1. 广:①增长;②宽广;③增广,扩充

(1)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________ (2)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________ (3)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2. 国:①国家;②指国都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2)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________

3. 果:①果然;②实现

(1)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________

4. 躬:①亲自;②身体;③弯下身子

(1)躬.耕于南阳(《出师表》)________

(2)卑躬.屈膝________

(3)打躬.作揖________

5. 苟:①苟且;②假如,如果

(1)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________

(2)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统编教材已删)________

6. 规:①打算,计划;②法度,准则;③劝告,规劝

(1)欣然规.往(《桃花源记》)________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________

(3)劝善规.过________

7. 归:①回家;②女子出嫁;③一道;④聚拢;⑤返回;回去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__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____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________

(4)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________

(5)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________

8. 过:①(时间)过了;②经过;③犯错误;④太,过于;⑤超过;⑥过失

(1)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________

(3)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4)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________

(5)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6)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9. 好:①读“hào”喜爱,爱好;②读“hǎo”美丽的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________

(2)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________

10. 号:①读“háo”呼啸,吼;②读“hào”起别号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________

(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________

11. 恨:①遗憾;②怨恨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________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________

12. 患:①祸患;②祸患,灾难;③担心,忧虑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3)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________

13. 会:①会合,聚集;②恰巧,适逢;③一定,定当

(1)多会.于此(《岳阳楼记》)________ (2)会.天大雨(《陈涉世家》)(统编教材已删)________ (3)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________ 14. 惠:①同“慧”,聪明;②恩惠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________ (2)小惠.未遍(《曹刿论战》)________

15. 及:①到;②比得上;③和,跟,同;④到,等到;⑤来得及

(1)及.郡下(《桃花源记》)________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________ (4)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________ (5)将复何及.(《诫子书》)________

第4组

1. 极:①很;②尽头;③至、到达;④到极点

(1)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________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________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________ (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________

2. 疾:①快;②疾病,残疾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________

3. 集:①聚集;②停息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________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________

4. 计:①计算;②考虑,谋划;③计策,计谋

(1)通计.一舟,为人五(《核舟记》)________

(2)从长计.议________

(3)锦囊妙计./诡计.多端________

5. 加:①施予;②益处;③虚夸,夸大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________

6. 假:①假装;②借

(1)乃悟前狼假.寐(《狼》)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7. 间:①参与;②间或、偶然;③期间

(1)又何间.焉(《曹刿论战》)________

(2)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3)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________

8. 简:①挑选;②简单,简易;③少;④检阅,检查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________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________

(3)简.明扼要________

(4)深居简.出________ (5)秋,大阅,简.车马也(《左传·桓公六年》)________

9. 见:①知晓;②了解;③看见,看到;④同“现”,表现;⑤接见;⑥拜见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________

(2)见.往事耳(《孙权劝学》)________

(3)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________

(4)才美不外见.(《马说》)________

(5)曹刿请见.(《曹刿论战》)________

(6)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10. 将:①想要;②将要;③将军;④扶持;⑤带兵,统帅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________

(2)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________

(3)将.以下骑送迎《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4)出郭相扶将.《木兰诗》________

(5)韩信将.兵________

11. 津:①渡口;②唾液

(1)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________

(2)今人望梅生津.,食芥堕泪(《埤雅·释草》)________

12. 尽:①完,没有了;②尽头;③竭尽;④吃完

(1)担中肉尽.(《狼》)________

(2)林尽.水源(《桃花源记》)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________

13. 景:①日光;②景色

(1)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________

(2)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________

14. 竟:①终了,最后;②终了,完了;③竟然

(1)竟.不可得(《河中石兽》)________

(2)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汉书·高帝纪上》)________

(3)及索,儿竟.无声(《史记·赵世家》)________

15. 就:①成,成功;②借助;③接近,靠近

(1)一蹴而就./功成名就.________ (2)因天材,就.地利(《管子·乘马》)________ (3)避重就.轻________

第5组

1. 居:①留,停留;②处在,位于;③居住;④经过

(1)不可久居.(《小石潭记》)________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________ (3)面山而居.(《愚公移山》)________ (4)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2. 举:①荐举;②选拔、任用

(1)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3. 具:①详细;②同“俱”,全、皆;③具有,有

(1)具.答之(《桃花源记》)________ (2)百废具.兴(《岳阳楼记》)________ (3)各具.情态(《核舟记》)________ 4. 绝:①与人世隔绝的;②隔断;③极(高的);④消失;⑤断,断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________ (2)沿溯阻绝.(《三峡》)________ (3)绝.多生怪柏(《三峡》)________ (4)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________ (5)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________ 5. 可:①可以;②大约;③值得

(1)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________ (3)可.爱者甚蕃《爱莲说》________ 6. 劳:①慰问;②使……劳累;③劳苦

(1)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________ (3)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7. 怜:①怜爱,喜爱;②哀怜,怜悯

(1)怜.香惜玉/仍怜.故乡水(《渡荆门送别》)________ (2)同病相怜./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______ 8. 类:①像;②同类

(1)绝类.弥勒(《核舟记》)________ (2)出类.拔萃________

9. 临:①面对;②靠近,临近;③居高面下;④到;⑤将要,快要

(1)执策而临.之(《马说》)________

(2)一寺临.河干(《河中石兽》)________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________

(4)临.溪而渔(《醉翁亭记》)________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________

10. 名:①起名,命名;②出名,有名;③名贵的;④说出;⑤名称,名字;⑥名号,名分(1)名.之者谁(《醉翁亭记》)________

(2)有仙则名.(《陋室铭》)________

(3)故虽有名.马(《马说》)________

(4)卷卷有爷名.(《木兰诗》)________

(5)不可名.状________

(6)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

11. 期:①约定;②满

(1)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2)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12. 穷:①尽;②穷尽;③极;④穷困;⑤止,断

(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________

(2)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________

(3)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________

(5)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________

13. 趋:①快步走;②趋向,方向

(1)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趋.利避害/大势所趋.________

14. 去:①离开;②去世;③距,距离;④除去,去掉;⑤赴,前往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________

(2)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杂诗(其三)》)________

(3)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________

(4)去.伪存真/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左传·隐公六年》)________

(5)一为迁客去.长沙(《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________

15. 入:①进入;②映入;③耸入;④照进

(1)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________

(2)草色入.帘青(《陋室铭》)________

(3)高峰入.云(《答谢中书书》)________

(4)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________

(5)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第6组

1. 若:①像;②如,比得上;③如果,假如;④你;⑤好像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________ (4)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________ (5)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________

2. 善:①擅长;②好;③表示赞许,好;④善事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卖油翁》)________

(2)以咨诹善.道(《出师表》)________ (3)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________ 3. 稍:①略微;②逐渐

(1)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________

4. 少:①一会儿;②缺少;③数量小,与“多”相对;④读“shào”年纪小,年轻(1)少.时,一狼径去(《狼》)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________ (3)饮少.辄醉(《醉翁亭记》)________ (4)少.年不识愁滋味(《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_______

5. 舍:①舍弃;②同“释”,解除、消除;③房舍;④放弃;⑤客舍

(1)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2)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________ (3)屋舍.俨然(《桃花源记》)________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________ (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6. 胜:①胜利;②美好;③经得住,能承担;④尽,完

(1)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________ (2)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________ (3)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________ (4)美不胜.收/不可胜.数________ 7. 市:①买;②集市

(1)愿为市.鞍马(《木兰诗》)________ (2)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8. 食:①饭,食物;②吃;③同“饲”,喂;④供养,给……吃

(1)一箪食.,一瓢饮(《〈论语〉十二章》)________

(2)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________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________

9. 使:①让,使得;②出使;③派,派遣;④使者

(1)使.老有所终(《大道之行也》)________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10. 始:①开始;②才

(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___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________

11. 是:①表判断;②正确;③这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________

(2)是.非木杮(《河中石兽》)________

(3)是.非曲直________

12. 适:①往,到……去;②女子出嫁;③正巧,恰好

(1)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________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________

(3)适.得其反/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________

13. 书:①书籍;②文书;③信;④书写,记载

(1)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3)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4)即书.诗四句(《伤仲永》)(统编教材已删)________

14. 孰:①跟“与”连用,表示比较,可译为“与……相比怎么样”;②同“熟”,仔细;③谁,哪一个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2)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3)孰.是孰.非________

15. 属:①连接;②类;③相类似;④同“嘱”,嘱托;⑤撰著,写

(1)属.引凄异(《三峡》)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________

(3)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________

(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________

(5)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列传》)________

第7组

1. 损:①削减;②损害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________ (2)斟酌损.益(《出师表》)________

2. 说:①同“悦”,愉快;②陈述,叙述;③读“shuì”,劝说,说服

(1)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_

(2)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________

(3)吾以夫子之道说.越王(《墨子·鲁问》)________

3. 斯:①这;②这种

(1)斯.是陋室(《陋室铭》)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________

4. 素:①不加装饰的;②白色;③向来,一向

(1)可以调素.琴(《陋室铭》)________

(2)则素.湍绿潭(《三峡》)________

(3)素.昧平生/素.不相识________

5. 溯:①逆流而上;②向上推求

(1)沿溯.阻绝(《三峡》)________ (2)追本溯.源________

6. 汤:①水势浩大的样子;②热水

(1)浩浩汤汤

..(《岳阳楼记》)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7. 涕:①眼泪;②鼻涕

(1)临表涕.零(《出师表》)________ (2)坼书放床头,涕.与泪垂四(《寄皇甫湜》)________ (3)感激涕.零________ 8. 徒:①裸露;②只,仅仅

(1)亦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2)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9. 颓:①坠落;②倒下;③衰败;④萎靡,消沉

(1)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________ (2)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________ (3)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________ (4)颓.唐不安________ 10. 亡:①使……灭亡;②没有;③丢失;④逃亡;⑤死亡

(1)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________ (3)亡.羊补牢________ (4)亡.命天涯________

(5)家破人亡.________

11. 微:①如果没有;②略微;③小,细小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________ (2)各微.侧(《核舟记》)________ (3)见微.知著/防微.杜渐________ 12. 委:①舍弃;②顺从;③托付,交付

(1)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2)虚与委.蛇________ (3)委.以重任________ 13. 谓:①认为;②命名;③为,是;④叫作;⑤对……说;⑥是

(1)予谓.菊(《爱莲说》)________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________ (3)太守谓.谁(《醉翁亭记》)________ (4)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________ (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14. 文:①文章;②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________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核舟记》)________

15. 鲜:①新鲜;②少

(1)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芳草鲜.美(《桃花源记》)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爱莲说》)________

第8组

1. 向:①先前的;②朝着,向着;③接近;④趋赴,前往

(1)便扶向.路(《桃花源记》)________

(2)眈眈相向.(《狼》)________

(3)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

(4)所向.披靡________

2. 晓:①告知,开导;②清晨;③了解

(1)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________

(.2.).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________ (.3.).晓.畅军事(《出师表》)________ 3. 效:①效果;②功效;③效仿,模仿

(1)恐托付不效.(《出师表》________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________

(3)东施效.颦/上行下效.________

4. 邪:①语气词,后写作“耶”;②不正,邪恶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________ (2)以邪.攻正者亡(《战国策》)________

5. 谢:①道歉;②感谢,道谢

(1)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2)使人称谢.(《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6. 信:①实情;②相信;③诚信;④讲信用

(1)必以信.(《曹刿论战》)________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_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7. 修:①长;②培养;③指身高;④修建;⑤修饰、装饰

(1)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________ (2)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________ (3)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4)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________ (5)不修.边幅________ 8. 徐:①慢慢地;②安闲,从容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________ (2)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越语下》)________

9. 许:①表示约数;②赞同;③答应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________ (2)杂然相许.(《愚公移山》)________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________ 10. 寻:①寻找;②随即,不久

(1)寻.向所志(《桃花源记》)________ (2)寻.病终(《桃花源记》)________

11. 延:①邀请;②伸长,延长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________ (2)福寿延.绵/延.绵不断________

12. 谒:①拜见;②禀告,陈述

(1)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臣请谒.王之过(《战国策·燕策一》)________

13. 遗:①给予,赠送;②遗留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________

14. 贻:①赠;②遗留,留下;③造成,招致

(1)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________

(2)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礼记·内则》)________

(3)贻.害无穷/贻.误军机________

15. 夷:①平;②平易

(1)船背稍夷.(《核舟记》)________

(2)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第9组

1. 已:①已经;②停止

(1)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2)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___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________

2. 异:①不同;②对……感到惊异;③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________

(2)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________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________

3. 易19温州:①交换;②更替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________

4. 诣:①拜访;②往,到

(1)诣.太守(《桃花源记》)________ (2)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战国策·燕策三》)________

5. 益:①更加;②益处

(1)香远益.清(《爱莲说》)________ (2)斟酌损益.(《出师表》)________

6. 意:①想要,意图;②神情、态度;③意志;④意思;⑤意趣,情趣。

(1)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________ (2)意.暇甚(《狼》)________ (3)意.与日去(《诫子书》)__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________ (5)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________ 7. 因:①顺着、就着;②趁、乘;③因此

(1)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________

(3)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8. 引15温州:①拉,牵拉;②延长;③称引

(1)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2)属引.凄异(《三峡》)________

(3)引.喻失义(《出师表》)________

9. 盈:①满;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曾不盈.寸(《核舟记》)________

(2)彼竭我盈.(《曹刿论战》)________

10. 语:①说话;②告诉

(1)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核舟记》)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________

11. 与:①和,跟,同;②同“举”,推举;③给予

(1)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________

(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________

(3)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________

12. 狱:①指诉讼事件;②牢房,监狱

(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________

(2)狱.中咏蝉________

13. 缘:①沿着,顺着;②因为

(1)缘.溪行(《桃花源记》)________

(2)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________

14. 阅:①经过,经历;②浏览

(.1.).阅.十余岁(《河中石兽》)________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________

15. 越:①到;②度过,跨过;③超出本分,僭越

(1)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________

(2)翻山越.岭________

(3)越.俎代庖________

第10组

1. 再:①第二次;②两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________

(2)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 曾:①同“增”,增加;②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1)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________

3. 朝:①早晨;②朝见;③朝廷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________ (2)余朝.京师(《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3)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4)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4. 辄:就

(1)饮少辄.醉(《醉翁亭记》)________

(2)浅尝辄.止________

5. 止:①仅,只;②停下,停止;③阻止

(.1.).止.有剩骨(《狼》)________ (2)一狼得骨止.(《狼》)________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________ 6. 至:①到;②周到;③到达极点;④最好的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________ (2)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3)虽有至.道(《虽有嘉肴》)________ (4)仁至.义尽________ 7. 志:①立志;②志向;③记载;④做记号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________ (2)志.虑忠纯(《出师表》)________ (3)《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________ (4)处处志.之(《桃花源记》)________ 8. 质:①询问;②资质

(1)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9. 致:①达到;②得到

(1)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________

(2)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10. 逐:①追赶,追击;②竞争;③赶走

(1)遂逐.齐师(《曹刿论战》)________

(2)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________

(3)逐.客令________

11. 自:①自己,自身;②从;③在;④如果;⑤亲自

(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________

(3)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________

(4)自.非亭午夜分(《三峡》)________

(5)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

12. 走:①跑;②奔向,趋向;③延伸;④移动,滚动

(1)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铤而走.险________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________

(4)飞沙走.石________

13. 足:①值得;②足够,充足;③脚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食不饱,力不足.(《马说》)/兵甲已足.(《出师表》)________

(3)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

14. 卒19绍兴:①终于,最终;②士兵,步兵;③死亡

(1)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身先士卒.________

(3)生卒.年月________

15. 作:①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②劳作;③做;④兴起;⑤写;⑥建造,修建;⑦鼓起;

⑧发出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2)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________

(3)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________

(4)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________

(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________

(6)作.亭者谁(《醉翁亭记》)________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________

(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与朱元思书》)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组

1. 安:(1)怎么(2)指安身(3)安逸,快乐(4)怎么(5)怎么(6)安稳,稳定(7)安于,习惯于

2. (1)完备,齐备(2)防备(3)详尽(4)引申为“挂着”(5)准备

3. (1)同“披”,穿着(2)及,遍及

4. (1)靠近(2)比较

5. (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见识短浅(3)轻视,看不起(4)边疆,边远的地方

6. (1)一起(2)一起(3)都(4)和

7. (1)记录,登记(2)用马鞭驱赶(3)马鞭(4)计谋,谋略

8. (1)曾经(2)吃(3)辨别滋味,品尝

9. (1)诚心(2)真正,确实

10. (1)骑着(2)乘坐(3)驾驭(4)趁着,凭借

11. (1)刺杀(2)指责

12. (1)学习(2)听从(3)跟随(4)自,由(5)跟、随(6)顺从(7)向

13. (1)早晨(2)天

14. (1)疑惑(2)大概,恐怕(3)危险(4)近乎,几乎

15. (1)讲述(2)道路(3)说,谈论(4)道路(5)道理(6)正确方法(7)学说,思想(8)方法第2组

1. (1)使……受到震撼(2)感动(3)活动

2. (1)揣测,估量(2)制度,法度(3)标准,限度(4)气度,胸襟(5)衡量(6)渡河(7)越过(8)次,回

3. (1)正(2)地方,区域(3)方圆(4)正直,方正(5)处方,药方

4. (1)花草的香气(2)花(3)美好的名声

5. (1)侍奉(2)供给(3)接受(4)信奉,遵循(5)恭维,讨好

6. (1)信服(2)穿戴(3)顺从,服从(4)制服,使服从(5)行,从事

7. (1)凭借(2)背(3)承载,承担(4)背弃,违背

8. (1)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2)大概

9. (1)重新(2)还(3)更加(4)变更,改换

10. (1)古时王侯的自称(2)幼而无父(3)孤独,单独

11. (1)大腿(2)事物的分支或另一部分

12. (1)学过的知识(2)原来(3)因此,所以(4)原因,缘故

13. (1)固然(2)顽固(3)必,一定(4)本来(5)稳固,安定(6)坚定,坚决

14. (1)回头看(2)看,视(3)拜访(4)咨询

15. (1)观赏(2)看(3)景象

第3组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 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考生可以利用整合和拆分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

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初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④期年 ..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参考答案】 5.①朝服.衣冠:穿戴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④期年 ..之后:一年 ⒍ (4分) 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一)(12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⒎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之.市 C.亲戚畔之. D.怅恨久之. ⒏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初中文言文 专题训练(教师版)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教师版 班级:姓名:得分: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引: (一)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三)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例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3、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4、补: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5、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6、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实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bó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 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駮。”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 并亲自审问王甲。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 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过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 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 B.将论囚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 B项中的“论”的意思是“衡量”“评定”,常见词有“论罪”“论功行赏”。 壹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