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学案答案

后赤壁赋学案答案
后赤壁赋学案答案

后赤壁赋学案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后赤壁赋》习题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自学导航】 一、重点实词: 1、黄泥之坂. 2、今者薄.暮 3、顾安..所得酒乎 4、不时之须. 5、摄.衣而上 6、攀栖鹘之危.巢 7、适.有孤鹤 8、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二、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课后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 án ) 蒙茸(r óng) 黄泥之坂.(b ǎn ) B.冯.(f éng)夷 栖鹘.(h ú) 戛.(g ā)然长鸣 C.缟.(g ǎo )衣 临皋.(g āo) 羽衣翩跹..(pi ān xi ān) D.揖.(y ī)予 惊寤.(w ù) 松江之鲈.(l 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

(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

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

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

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

(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

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黄泥之.坂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人影在地,,顾而乐

之,。

②江流有声,。山高月小,。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作品鉴赏】

前后赤壁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

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图!

《后赤壁赋》答案

【自学导航】

一、1、斜坡 2、迫近 3、只是哪里 4、通“需”,需要 5、提起

6、高

7、恰好

8、回头悟通“寤”,醒

二、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表顺承

2、表修饰

3、表修饰

4、表转折

三、1、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震动被动用法被震动

3、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4、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

课堂检测

1. B 冯——píng, 戛——jiá(应解为“高”)(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④⑤不是写景) (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

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

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仰见明月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水落石出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羽化而登仙

20.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

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学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如、属、固、适、虽、而等)、通假字(属、冯、缪)、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准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知识,“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感情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变现出的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结合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情、理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王菲《明月几时有》引出本文作者苏东坡。(可让生自由发言来讲述自己了解的苏轼。) 1、知人论世。 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果真没有令人失望,在文学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成为一代风标领袖。 三苏:苏轼、苏洵(其父)、苏辙(其弟)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辛:苏轼、辛弃疾(豪放词)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此外,苏轼通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艺、精金石,且多有建树。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旷古奇才,舍苏子其谁? 可是,这样一位文坛领袖,他的政治路却走得极为坎坷多磨,可以说是“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流离”。 苏轼一生历经四帝。 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新法里较激进的做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 宋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但后又遭贬到惠州(广东),后又到琼州(海南)。 宋徽宗继位,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 一、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íng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 [创作背景]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心情苦闷不得志。分别於元丰三年(1080)和元丰五年(1082)年两次游览赤壁。本文所记录的是後者,元丰五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夜游赤壁的情况。与《前赤壁赋》相比,本文更多描写了登岸游览,爬山的过程与山谷中的各种景色与见闻感受。文字描写逼真。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一、注音 临皋()黄泥之坂( ) 淞江之鲈() 栖鹘()冯()夷履()巉()岩戛()然蹁()跹()惊寤() 二、朗读课文,并解释下列词语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 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 .. ()相.()答。 ..()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 ..()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 ()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 衣而上,履.()巉岩 ..(), ..(),披.()蒙茸 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 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 ()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 ..()而. ()悲,肃然 ..()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 登舟,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

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

(完整版)《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 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很熟悉了,同学们一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是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与其父、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他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4游记后赤壁赋Word含解析

后赤壁赋 本课话题——人生况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人生在世,总会有遇到一些不如意,总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坚强的人能以自己的毅力战胜它,豁达的人能以自己的心胸化解它,还有些人能在自然界中清风明月中消融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谢芳丽她在花样年华里遭遇严重车祸,四肢仅剩右臂。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众多的生活坎坷,她始终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拼搏与友爱:先后创办文印店、水晶淘宝等多个实体店,靠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水晶公主”的美誉;坚持用阳光的心态参加爱心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唤醒一大批迷途者,催生一大批奋进者。她先后获江苏省自强自立模范、江苏省“最美家庭”、连云港市“感动港城十大先进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5”十大网络人物等荣誉。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杜牧 2.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于谦 3.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清)金缨 4.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

消沉、焦躁、恼怒。 ——(科威特女作家、记者)穆尼尔· 纳素夫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黄泥之坂. ( ) 松江之鲈.( ) 踞. 虎豹( ) 攀栖鹘.( ) 俯冯. 夷( ) 玄裳缟.衣( ) 戛. 然长鸣( ) 羽衣翩跹.( ) 畴. 昔之夜( ) 【答案】 bǎn lú jù hú pín ɡ ɡǎo jiá xiān chó u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既????? 霜露既.降(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肴核既.尽(《赤壁赋》)( ) (2)归????? 将归.于临皋( )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 (3)顾?????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顾.安所得酒乎( )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 (4)于????? 将归于.临皋( )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后赤壁赋》导学案含练习答案(学生版)

选修2 唐宋散文选读P57《后赤壁赋》导学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12周第1-2课时撰稿:杜少媚审核:备课组 班别学号姓名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2、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课前预习】 1、关于作者 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文中描绘的景色,引发了作者这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4、初读文章,正音正字 林皋()黄泥之坂()松江之鲈() 履巉()岩鹘()悄()然凛()乎 玄裳()缟()衣戛()然翩()跹() 【自主学习】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篇课文就让我们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诵读后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逆境中的挣扎 ——《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11、《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 【自学导航】 一、音形识记 1.注字音 黄泥坂( ) 鲈鱼( ) 巉岩( ) 虬龙( ) 栖鹘( ) 翩跹( ) 戛()然缟()衣惊寤( ) 悄()然凛()乎 二、重点实词 1、黄泥之坂. 2、今者薄.暮 3、顾安 ..所得酒乎 4、不时之须. 5、摄.衣而上 6、攀栖鹘之危.巢 7、适.有孤鹤 8、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三、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5、予乃摄衣而上 6、羽衣翩跹 7、步自雪堂 五、特殊句式 1、草木震动 2、复游于赤壁之下 3、盖二客不能从焉 4、如此良夜何 六、翻译句子 1、如此良夜何 译文: 2、顾安所得酒乎 译文: 3、以待子不时之须 译文: 4、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 5、听其所止而休矣 译文: 6、归而谋诸妇 译文: 7、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译文: 8、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 客不能从焉。 译文: 1

【课后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 长鸣 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 ..(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 ..(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 ..(多少) C.予乃摄衣 ..(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 羽衣 ..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唱和。 过了一会儿,我叹息着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大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是为了应付你突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原来淹没在水里的石头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一样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攀登猛禽巢居的悬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我了。我划然发出一声长啸,草木似乎都被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我不禁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色的裙子,身上白色的羽毛如同白色的衣衫,嘎嘎地发出长长的尖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来,走到临皋亭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游览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 2

《后赤壁赋》教案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后赤壁赋》教案 新 授 课题:《后赤壁赋》 教案编号:X2414 共三课时 备课人:李建文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前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 教 具 电脑,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回顾旧知】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